大家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上台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了明朝的历史。
这不是单一的篡改,而是系统性、全面的篡改。
其一就是朱元璋的长相。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清代的画像是铁铲脸,极为丑陋。
然而奇怪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孙子朱允炆等人,虽算不上大帅哥,都长得颇为不错。
而且朱元璋的子子孙孙直到崇祯皇帝,基本都是长相还算可以的人,不乏帅哥一级。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没有一个子孙是铁铲脸。
问题来了,难不成这些子孙都是皇后娘娘偷人生的?所以才没有遗传朱元璋的长相?
当然不是了。
实际上,真实的朱元璋根本不是马云那种脸型,甚至长得还不错。
大家都知道,1353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开始反抗元朝。
没多久,郭子兴就很赏识朱元璋,人为他有才干又气宇宣扬,长相不错,就把心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马氏也就是马皇后。
当时朱元璋充其量只是低级军官,还没有名气。试问,如果朱元璋是一张丑陋的铁铲脸,满脸黑痣,郭子兴能这么作吗?他和自己的养女有仇?
明代所有朱元璋画像,都是方面大耳的正常人,虽不算英俊,也是长得颇为不错的。
当年面见朱元璋的人众多,也没有一个人说朱元璋长相奇特的。
甚至满清的《明史·太祖本纪》说,也实事求是的说,“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之所以变得丑陋无比,都是清代的事情。大家想一想就知道,明代谁敢用这么丑陋的画像当做朱元璋,不想活了?
实际上,这是满清为打击汉族自信,刻意丑化的卑劣行为。
所以,重写明代历史非常重要。
大家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
明朝那些事儿,成套的书。明宫三大案。关于朱元璋的书,还有很多梦想穿越回明末,改写历史的书,可以了解一下。
大家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
明朝是历史上又一个汉族建立的王朝,汉族是一个重视文化和农耕的民族,在明朝国家有了大的发展,人口巨增,国家经济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进步的。
大家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
导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个是西汉,一个是明朝。
民国时期的明清史专家孟森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说汉朝和明朝“得国最正”。理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没有入仕前朝为臣的经历,全凭着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本领、自己的运气,投身于农民战争,前者推翻了“暴秦”、后者驱逐了“胡虏”,建立起汉人的王朝,原文是这样的: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藉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明史讲义》)
无论是西汉还是明朝,都是发育比较完整的朝代,它们都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自我发育过程,有一个主要通过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凋敝走向繁荣但最终不得不衰亡的过程。
西汉建立之后,经过对吕氏势力的制裁,其实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又通过对异性藩王和同姓藩王的打击,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后,西汉进入极盛。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逐渐积累、逐渐暴露,并且迅速发展。
十分有趣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几乎都看到了这些问题,都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伟大的汉武帝低下高贵的头,向全国人民下“罪己诏”,并且相应调整了各方面的政策。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社会矛盾继续发展。于是,在阴阳五行说的推导下,上演了一场“禅让”的喜剧,由王莽建立“新”朝,取代汉朝。这是当时的“有知之士”为解决社会矛盾共同开出的药方。他们希望通过更换招牌的方式,让刘氏汉朝做替罪羊,避免天下大乱,玉石俱焚。但是,这个事情没有做成功,反倒是王莽成了刘氏的替罪羊。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新莽,由刘秀建立了东汉,代表着汉朝的“中兴”,“王莽改制”遂成历史笑柄。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和王莽本人的瞎折腾有关,更是因为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些许利益,反倒希望通过改革、通过改制,扩大自己的利益。这样,社会矛盾就不是仅仅靠改革、靠改良可以解决的了,必须通过一场革命,通过一次大的破坏,重建建立社会秩序、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明王朝的历史进程:价值取向的变化明朝建立之后,经过太祖的“重典”治理、经历了成祖的“靖难”(其实是一场扩大了的宫廷政变),又经过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家也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尽管有一个“土木之变”,几十万明军溃不成军,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损伤明朝的元气。恰恰相反,明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开始转型,并且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社会的。
洪武至正统(公元1368-1449,明朝的前80年),虽然也有过“小阳春”,但大抵上属严峻冷酷的时期。
经过元末长时间的全国性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经济需要复苏,社会需要稳定,国家权力强势控制社会。在这个期间,曾经发生过明太祖的严惩贪官、滥杀功臣,以及对与明朝持不合作态度的文人实施打击;也发生过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后对建文旧臣的持续镇压,还发生过明英宗时期对小说、戏曲的禁止。而且,在洪武、永乐两朝,通过强制性迁徙,将农民起义时期的“杀富济贫”演绎为“夺富济国”。
在实施打击的同时,重开科举,招揽读书人,获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从此,科举成为军功之外通向仕途的“正道”,按明太祖的意思,文官必由科举。在当时,谁能考取进士、谁的官做得大,谁就有价值。所以,读书人的出路只盯住一条:举业。这才是最有效最体面特别是最符合国家意志的脱贫道路和展示自我价值的方式,“仕途”或“官本位”,成了民众公认、国家倡导的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
正统至成化(1436-1487,50年,明朝建国约70-120年),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开始缓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渐次复苏,社会财富开始积累,各地城市趋向繁荣,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变得强烈起来,统治者的构成,也由流氓无产者演变成了社会财富控制者,国家权力对民众的控制开始松解。于是出现了第二种价值标准,财富。谁能够看准时机发财,那也是本事。于是,弃学经商开始大量出现。这种价值标准的发生及被社会逐渐认同,成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价值标准的推动下,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大十商帮”,以及其他地域性商人活跃起来,并影响中国五百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开始向“富人”寻求帮助,并通过授予“义民”、“冠带”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这既可以视为国家承认私人财产合法化的标志,也可视为私有财产得到国家认可的重要契机。从此,明朝进入仕途、财富双重社会价值标准的时代。
成化至正德(1465-1521,60年,明朝建国约100-150年),随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加强,人们对精神的享受有了更多的追求。
在这方面,上层与下层、贵族与大众有着共同的喜好和需要。大众需求推动了上层需求、上层需要刺激着下层需求,文化产品、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一道,构成明代社会的基本需求和财富来源。于是,第三种价值标准开始出现:“文化”。不少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说唱词话、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以及精通或粗通堪舆、星相、占卜、房中术、黄白术等各种术数的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或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及经济收益。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发生的“传奉官”,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发生的“山人”,成为这一社会价值标准的典型现象。
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博弈多重价值标准的依次出现及并存,标志着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开始形成。然而,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仕途、财富、文化三种价值标准的并存,还表现在至嘉靖、万历时期,形成了三大中心的并存: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苏松江浙及周边地区、文化中心南京—苏州。
明朝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本用以控制江南,这个政治目的确实达到了。但与此同时,却生产出了一个文化“异己”。南京和苏州,本来分别是朱元璋和张士诚两个政治对手的统治中心,朱元璋以军事力量摧毁了张士诚,苏州却以文化力量征服了南京,并和南京一道,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中心。而其依托,则是以苏松杭嘉湖为核心,以徽州、扬州、常州、镇江、绍兴、宁波为外围,包括南直江南地区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在内的大经济圈。这个经济圈大致相当于南宋的主要统治区,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联为一体,一方面支持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另一方面又对北京构成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压制。北京固然可以凭借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南京和苏州则可以利用它的文化力量凝聚人气、营造气场,更以大江南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文化层面上俯视北京。而且,经济越是发达、社会财富越是积累、社会越是趋于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是压制政治的影响力。
社会财富控制的多元化推动明代社会的多元化景泰特别是成化以后,拥有社会财富或者说拥有一定数量可供自由支配财富的,已经不再限于皇室、藩府、富商及各级政府衙门。作为个体的各级各类官员、吏员,包括文职、武职和宦官,以及他们的家属、部属,大大小小的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僧寺、道观的各层人物,乃至樵夫渔父、贩夫走卒各色人等,虽然程度不一样,却在以各种方式成为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因而同时也可能成为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购买者。明廷此时已经很难通过国家强制的手段而只能通过社会动员或出卖功名的方式来获得社会财富,这也直接导致了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对国家权力的挑战乃至干预。
明朝多元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一、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位向仕途、财富、精神文化多元标准演变,从而导致官道、商道和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二、北京集政治、经济、文化多元中心于一体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苏州-南京上升为新的文化中心,苏州、松江、江西、浙江形成大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相互依托,与政治中心北京分庭抗礼。三、由政府意志主导社会思潮,演变成思想家、文学家、“清流”派的思想及小说、戏剧所表现的价值观,构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四、随着西方近代思潮的渗入,中国传统“天朝”中心的理念受到挑战,“师夷之长技”在晚明成为先进知识分子为解救皇朝危机开出的新药方。
结语从世界近代化演进的过程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在中国历史上,与多元化社会共生的,总是因财富积累而导致贫富不均、因国家承平而导致因循守旧、因自由过度而导致的规矩丧失、因社会开放而导致思想涣散,以及国家主导作用的日渐缺失和对外防御能力的急剧下降。中国历史上大凡有一定规模并且持续相当时间的朝代,大抵上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由于统治时期相对较长,使得明朝将这个故事演绎得更为充分,因而也更具有典型意义。
大家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通过《明朝那些事儿》真正的开始回顾明朝这段历史的。在此确实要非常感谢当年明月,不管别人对他是如何评价,是褒是贬。但对我来说,当年明月引发了我对明朝那段历史的兴趣。
在看《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明朝的皇帝我只认识朱元璋和崇祯,一个开国,一个亡国。其他的就是一片模糊,嘉靖和嘉庆傻傻分不清。
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也开始去找许多关于许多明朝的资料。我谈谈些看法。
首先,明朝相较于其他朝代,现存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书面史料名目繁多,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就算是专门的明学家,也会被错综复杂的史料搞的头脑混乱,导致明学家的派别比研究其他朝代的学者也多出很多。我们史学上默认的明朝的正统史书是明实录,相对其他资料来说,算是最全面最客观的明朝史料,而明史,因为编写者清朝人,满族主修,所以统治者必然会做一些有利于自己民族统治的改动,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但对后人来说算是比较辛苦了,需要我们拨除历史迷雾。
这也造成了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著名的学术超男易中天老师就在他的作品《品人录》中说,只要不带民族偏见,都应该承认他们(康熙、雍正)够资格当中国的皇帝,至少比明代的皇帝强。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就属明代的最差。不是昏,就是暴,要不就是懒,好一点的又平庸。好容易出了个想做事的,又气数已尽。在易中天眼里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个行的,康熙雍正有资格,明朝没有一个够格。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够格吗?朱棣永乐盛世不够格吗?明朝的皇帝的确奇葩多,有将军皇帝、修道皇帝、罢工皇帝、木匠皇帝,花样不少。
我个人虽然也比较喜欢易中天老师,但对这段话不敢苟同。
明朝的皇帝虽然昏,虽然不上朝。但是有骨气,“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我们应当客观评价明朝,有功有过,不能一概而论。
大家对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想说的?
有明一朝,厉害的人不少!
尤其朱元璋同志,其身份之低,简直就是为了证明一句话而生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句话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保持活力的保证。就连边野之野民如努尔哈赤识字读《三国演义》后,也自问苍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以努尔哈赤的好学,《史记》是肯定要读的,项羽刘邦的事迹自然也是烂熟于胸了“彼可取而代之也”!
于是入关。
关于历史细节,根本没有真相。
但是,这里可以合理展开想象,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那一次进北京朝贡之际,是不是也在心中或者给身边人说过:
“万历小儿,吾可取而代之”!这句话呢?当然了,努尔哈赤并没有入关,入关的是他的后代儿孙。
所以说努尔哈赤是大明朝的人,努尔哈赤终其一生他的户口本上也应该是大明朝建州卫的“割据军阀”。
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重点是,大明朝的开始是由一个“淮右布衣”开始的,大明朝的结束是由一个边疆僻野雉野民结束的,这中间......。
还是那一句话:“王侯将相谁也可做!”这句话是中华文明保持活力的保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