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地区古代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都经历了哪些政权的更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能简单说说。
山东半岛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就是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5市,大体是以寿光羊口的小清河口为北端,向南跨越泰沂山脉和齐长城,至苏鲁交界的日照绣针河为南端。
狭义的话呢,就是以胶莱河为西界,古代也叫作胶东半岛。
众所周知,山东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是著名的齐鲁大地。
西周时期,山东分属齐、纪、莱、莒、夷、介、淳于等封国。
公元前690年,为齐国开始崛起,控制了整个半岛地区,占领了山东省大部。
为防备楚国和鲁国的侵犯,齐国开始在其南部边境修筑千里长城,花费数百年,到今天的城墙遗迹还存在。
到了战国时期,即墨、莒成为齐国五都之一;琅琊为重要城邑,是主要海港,前476年齐吴两国在此海域发生中国史上的首次海战。
齐国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可以和秦国、楚国正面对抗的大国。
不过,齐国由于战略失误,最终在5国被秦国消灭以后只得投降,被秦国吞并。
秦代,徐福从这里出发寻找神仙。
汉代山东发展的很快,曾为胶东王的刘彻即位汉武帝。
汉末的三国时期,胶东半岛也很重要曾经是魏国的核心地盘之一。
到了五胡乱华时期,慕容部鲜卑建立的南燕割据于山东,前后共十余年。
唐代,胶东半岛发展更为迅速,尤其建立了同朝鲜以及日本的航线,也是朝廷对高丽用兵的军需转运站,经济和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
不过,随着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山东陷入连续战乱,人口巨减,胶东半岛也被波及,逐步萧条起来。
北宋时,山东半岛属京东东路,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展较快。板桥镇为北方唯一海上对外联系的口岸,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临海军设置于此。
元代和明代,胶东半岛都是比较繁荣的。
到了清代,1861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口岸。
满清意识到胶东半岛的重要作用,开始加大在这里的军事建设,这里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8年,青岛和威海分别租借给德国和英国。
德国还修筑了从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1905年)。
抗日战争中,日军全面出兵,占领了山东半岛的铁路和城市。国军曾在台儿庄重创日军,然而还是难以挡住日军的全面攻势。胶东半岛的国军没有大规模战役,青岛也是我军主动放弃。这主要是胶东半岛的过于突出,在济南等地被日军攻陷以后,国军固守半岛就会被切断退路,只能撤退。
国军主力撤退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苏鲁战区,由于学忠担任司令官,进行持久敌后抗战。
八路军则则在农村建立起沂蒙山、胶东等解放区,到抗战后期以及基本控制山东的敌后地区。
1949年6月,山东半岛全境解放,基本都被八路军控制。山东也成为后来解放军的重要基地。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韩国建交后,也有大量韩国企业在该地区设厂。现在有20万以上的韩国人生活在山东半岛地区。同时,韩国在青岛设有总领事馆。
山东半岛地区古代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都经历了哪些政权的更迭?
山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背靠泰山黄河,濒临黄海渤海,自古以来就是农桑发达、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区。山东半岛又简称为齐地,顾名思义,齐国是山东半岛地区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权。
公元前11世纪,山东人姜尚辅佐周武王推翻殷商政权,建立周王朝。姜尚因功勋卓著,被周武王封为太师,尊称为“师尚父”。周初分封诸侯,姜尚以元勋重臣,被封于齐地,史称齐太公。
齐太公到了封国,建都营丘,开始立即着手建设。他首先修明政治,适应齐地的风俗习惯,简化民间礼仪,沟通工商之业,发展鱼盐生产,远近的百姓纷纷前来归附于齐,齐国发展成为当时的一流诸侯国。后来周成王年幼即位,王室管叔蔡叔作乱,淮夷反叛周朝,于是朝廷派召康公授命齐太公,说:“东边到海滨,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五等诸侯,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 齐国从此取得周天子授予的征伐大权,俨然成为东方诸侯的领袖。
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贤相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一起整顿齐国的政治。实行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的军制,确立铸造货币、捕鱼煮盐等税收制度,收入用来救济贫困百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齐桓公注重发现人才,起用、优待贤能之士,齐国人对他都很拥护。
齐桓公提倡“尊王攘夷”,拥戴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在他执掌齐国国政期间,先后“兵车三会,乘车六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以外交和军事手段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服从周王室的命令。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派宰孔将祭祀过文王武王的祭肉、朱红色的弓箭和大车赏赐给齐桓公,正式任命他为“侯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
此后的三百多年,齐国的历代君主励精图治,不断开发山东半岛地区,使这一片沃土成为当时中国境内最安定繁荣的国度。姜氏齐国后来被田氏齐国取代,公元前221年,田齐被秦国灭亡,山东半岛随之纳入大一统秦朝的版图。
山东半岛地区古代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都经历了哪些政权的更迭?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后期,山东半岛就已经形成了部落形态。源自于神农氏的一支部落在此繁衍生息。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之时,对整个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部落总称为东夷部落,具体到山东地区,当时主要部落为中部的莱夷部落和滨海地区的嵎夷部落。后来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发展成为更大的莱夷部落。
这种部落形式一直持续到商朝后期,商朝后期,莱夷部落开始形成了政权形式的国家,即莱夷国,或称莱子国。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其继任者周成王在位时期,东部原属商地的纣王之子武庚联同管蔡发生叛乱,周公率军平定,趁势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今山东省境内,但此时山东半岛地区仍属莱子国。
周朝建立之后,实行分封制度,公元前1044年,辅佐武王灭商建周的姜子牙被封于营丘,国号为齐。 被封地领国之后,齐国与处于半岛地区的莱子国在数百年之内屡有交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日益强盛,公元前567年,莱子国被齐国所灭,山东半岛全部正式划入到齐国的国土之内。
在这之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见证了田氏代姜的政变,见证了邹忌变法在齐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见证了五国伐齐时齐国的命悬一线,当然也最终见证了秦国一统天下之前齐国的最后坚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全国设三十六郡。在原属齐地设齐郡和琅琊郡,而后又另在半岛地区增设胶东郡。自此,山东半岛正式成为了封建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
秦亡后,公元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初统治者在汉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山东半岛地区置胶东国,后因为胶东王参与七国之乱,废国立郡和东莱郡。此后汉朝又先后两次复置胶东国,而后又先后废除。
东汉时在此设东莱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设长广郡。
隋时期废郡县制,在山东半岛地区设青州,州下在山东半岛地区设东莱郡、高密郡和北海郡。
唐朝山东地区属河南道,在此登州 、莱州。
宋朝山东半岛属于京东东路。路下在山东半岛设潍州、密州。
元朝山东半岛地区属行中书省。省下在山东半岛设登州、莱州。
元朝以后,明清时期山东半岛的行政设置已与现在无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