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是怎样成功抵挡了蒙古大军?
钓鱼城能成功抵挡住蒙古大军,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准备充分,粮草充足。
窝阔台攻宋期间(1235~1241年),由于宋朝西线既有的秦岭-汉中防线被打崩,成都平原已无险可守,因而在公元1242年,南宋新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到任四川后,便采纳了播州冉氏兄弟的建议,将四川首府由成都迁移至重庆。相当于是放弃了已是残破不堪的成都平原。
省府搬迁工作完成后,重庆成为四川地区抗蒙的大本营。为了拱卫重庆,余阶以重庆城为圆心点,向外辐射,新建或修复了数十座依山而建,靠天然河流与外界沟通的山城堡垒。并利用这些山城,控扼住了四川所有主要河流。同时又依靠这些河流,建立了一套著名的“山城防御体系”。
在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钓鱼城非常重要。
为什么重要呢?因为,钓鱼城所在的合川正好是涪江、嘉陵江、渠江的三江交汇处,只要守住了钓鱼城,在此据守的宋军就能像一颗钉子一样,把蒙古军钉在此处,让他们无法继续顺江南下攻击重庆。
简而言之就是,钓鱼城是重庆门户,如果钓鱼城丢了,重庆便会大门洞开。
基于钓鱼城的重要性,所以余阶便在此处花大力气,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约四千亩,相当于三个半故宫大的山城堡垒。
而由于钓鱼城的面积巨大,所以宋军在钓鱼城构筑完毕后,有充足的空间在城内囤积大量军用物资。比如饮水和粮草。
也就是说,钓鱼城的重要性,南宋早就意识到了,已经提前数年便在城内准备了防御物资和粮草储备,做好了长期抗战准备。就以钓鱼城的驻军数量来说(两万),被围个三五年,都饿不死。
另外,由于钓鱼城紧挨着嘉陵江,只要水路不被切断,钓鱼城就能源源不断的得到后方的物资支援,甚至是兵员补充。
第二,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钓鱼城并非建在平地上,其地基钓鱼山是一个倾角为70度的悬崖岩。
从山顶上往下面看,是这样的↓
宋军在构筑钓鱼城时,充分利用到了山势的走向,将堡垒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用城墙分隔出了多个区域,作用类似于海船水密隔舱,当一个区域被攻破时,不会影响全城的安危。并且堡垒的八道城门中,有七道都是紧邻悬崖而建,所用材料均为坚固条石。整个钓鱼城堪称是固若金汤。
如果蒙古军要硬攻钓鱼城,只能拿人命堆。
↓钓鱼城护国门航拍图
↓钓鱼城整体航拍图
第三,守城将士誓死如生,众志成城。
前面两点其实都只是客观因素,并不是钓鱼城能守住的关键原因。因为其它山城堡垒也有这些客观优势,但在钓鱼城之战前,别的堡垒都没守住,皆是蒙古大军一到,便望风而降。而钓鱼城却成功守住了。所以这就说明,战争的关键还是看人。
公元1258年,蒙哥汗指挥三路大军灭宋。
战争开始后,西线蒙军由蒙哥亲自统帅,自翻越秦岭,攻入四川腹地后,一路上,蒙古军所向披靡,川西、川北、川中基本沦陷。此时仍然还掌握在宋军手里的地盘,仅仅也就是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了而已。
公元1259年初,蒙哥率军抵达钓鱼城,此时由于四川各路蒙军先后会合,蒙哥的大军已超过10万人,而钓鱼城的宋军只有2万人。
对于钓鱼城,蒙哥一开始不想打,因为他觉得自己一路上都是所向披靡,自己兵峰所指之处没有不投降的,只要自己吼一嗓子,钓鱼城的守将立马就降。
然而,蒙哥低估了守军的信念,尽管此时钓鱼城已被蒙古军团团围住,但钓鱼城守将王坚却没有举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仅杀了前来招降的使臣,还故意激怒蒙哥,故意要把他留在此处跟自己死磕。(王坚早年随孟宗政抗金,后来又随名将孟拱抗蒙,他在四川的资历比余阶还老。钓鱼城之战时,他是当时南宋资历最老的将领之一)
听闻使者被杀,蒙哥大怒,于是他便下令强攻钓鱼城,准备拿下钓鱼城后,再顺着嘉陵江而下,再去拿下重庆。
驻守在重庆的宋军听说钓鱼城被围后,急忙调兵增援。但蒙哥早有准备,他在进攻前就在嘉陵江的江面上造了几座浮桥,堵截下游宋军支援钓鱼城;同期又攻打位于钓鱼城上游的沿渠江而设的大小良城,以及钓鱼城西五公里处的合州城,从而使钓鱼城变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城。
对此,蒙哥非常满意。他认为,自己只要围上数月,钓鱼城守将必然会不战而降。
不过,蒙哥还是低估了钓鱼城两万守军的抵抗意志。在此后两个多月的围城战中,蒙古军恩威并用,一面攻城,一面招降,但都被守城宋军一一化解。
当然,宋军损失也很惨。蒙古军几次派精锐夜袭,宋军死伤惨重,差点没守住。比如有一次蒙古军攻钓鱼城西面的奇胜门(奇胜门是钓鱼城八个城门中,唯一建在平地上的城门,相对难守),守此门的宋军乡兵就差点没守住。幸亏是王坚指挥得当,宋军拼尽竭力死战,才坚持扛到了对蒙古军作战非常不利的五月下旬。
为啥到了五月底,形势对蒙古军不利了呢?
因为每年进入五月底后,长江流域地区的雨季就来了。当时钓鱼城连下一个月大雨,蒙古军不得不休战。而等到雨停后,宋军在城内也得到了休整,残破不堪的城墙也得到了修复。可谓是一场大雨,让宋军满血复活。
而到了七月中旬,雨虽然停了,但长江流域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也来了。
蒙古军都是北方人,重庆将近四十度的潮湿闷热气候,这些北人哪里能忍受。所以面对炎热气候,蒙古军焦躁了起来。
有将领认为大军滞留钓鱼城,对整体战略布局非常不利。建议只留少量军队围困城,主力则直扑夔州城,沿长江东下,按原计划进到湖北与忽必烈会师之后,灭掉南宋。
这是一个扬长避短,发挥蒙古军队灵活、机动特点,灭亡南宋的正确意见。可惜,蒙哥对此断然否决。他已下定决心,定要拿下钓鱼城之后再与忽必烈会师。
到了七月底,蒙哥为了面子和荣誉,决定亲赴第一线督战。这一战,蒙哥亲自在前线擂鼓助战,督促蒙军发动全面猛攻。结果蒙宋两军杀到最激烈时,坚持不回营,硬要在前线督战的蒙哥被宋军的炮风突然击中,等救到救回大营时,已是奄奄一息。
PS:关于蒙哥之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于霍乱和痢疾。但不管蒙哥到底是死于宋军炮风还是死于疾病,他都是意外死亡,而且是死于钓鱼城前线。
在蒙哥奄奄一息时,钓鱼城守将王坚为了气蒙哥,故意扔了两条鲜鱼和几张面饼给城外的蒙军,并还了一封信给蒙哥说:我这里吃喝不愁,你再打十年我也饿不死(“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
蒙哥听说后,又气又恨,不久暴毙而亡。而蒙古此次攻宋也以蒙哥之死而告终。当时蒙古另外两路大军都已杀入南宋腹地,如果不是蒙哥突然在钓鱼城暴毙而死,南宋在公元1259年,或许就灭亡了。
钓鱼城是怎样成功抵挡了蒙古大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钓鱼城的特殊地形决定的。
今天大家去钓鱼城遗迹看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能防御这么久。
在1239年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他认为蒙古人迟早会攻打四川,直逼重庆。
现在看来一旦蒙古铁骑杀入成都平原,成都肯定是守不住的,这里地形太平坦。
相反,重庆这里是山区,又背靠大江,宋军掌握着制江权,还是完全坚守的。
于是,彭大雅命令选择了今天钓鱼城的位置,修筑了防御要塞。
随后,著名的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主持大局,当时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一再指出钓鱼城的重要战略意义。
余玠认为非常有道理,在1243年下令全力修筑钓鱼城,作为抵抗蒙古大军的重要要塞。
钓鱼城位于钓鱼山,大概是今天合川城区以东嘉陵江与渠江合流迂回而成的半岛。
钓鱼山临江又靠山,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四川人花费巨大精力修建了钓鱼城。该城面积不大,共有2.5平方公里,然而异常坚固。钓鱼城分内、外城。其中外城修建在悬崖峭壁上面,城墙全部都是用坚固山石修建,坚不可摧。
钓鱼城三面是水,一面是陡峭山地,就算轻装步兵也难以攀爬。
同时,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可以长时间防守。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自己则领兵往四川。
1259年2月,蒙哥亲自率领4万军队到钓鱼城下,守军只有约1万人。
蒙哥派降人前去招降,宋知合州王坚怒斥“安可降于胡狗?”,斩杀了使者。
蒙哥大怒,开始进攻钓鱼城。
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玨的顽强抗击下,蒙古大军久攻不克。
当时蒙古人缺乏攻坚城的经验和武器。他们一般是以强弓硬弩压制守军,随后采用云梯攀登或者重锤撞门方式攻城。
然而,钓鱼城地形险要,守军又居高临下,蒙古人的强弓硬弩反而被守军压制。
强行攻城的步兵,还会遭到包括火器在内的各种守城武器攻击,伤亡惨重。
当时钓鱼城内还有一些大型投石车,专门将大石头,投入蒙古大军后方一二公里,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在一系列强攻中,蒙古大将汪德臣被弓箭射死。而在安全距离观战的蒙哥,突然被一块投石车发射的巨石击中,受重伤,最终死了。
蒙古人的其他攻城设备,因为崎岖的山地根本无法使用。人海战术强行冲击,只是送死。
采用长期围困战,钓鱼城又有大量粮食和水源,可以长久坚持。
猛攻了半年,钓鱼城还是巍然不动。此时,重庆的夏季到了,这里阴雨连绵,潮湿异常。
习惯了干燥大漠气候的蒙古人,对此极为不适应,大量官兵病倒,死伤狼藉。
实在无法坚持,蒙古人只能带着皇帝的尸体撤退。
由此,钓鱼城坚守了36年之久,这才被攻破。
钓鱼城是怎样成功抵挡了蒙古大军?
在古代战争史上作为进攻方来说,如果一座城池非常坚固一直攻不下(因为守军作战勇猛等原因),并且确实靠攻打实在是攻不下了,那么有以下两个选择:一是可以选择绕过这座城市去攻打别的地方(当然也有些危险),使这座城池失去其战略作用。但问题是当时的蒙古要拿下四川,钓鱼城绕不过去,所以必须要打;二是长期围困这座城池,使其断了补给(包括粮食、军械物资),并截断其一切外援,等到城中补给耗尽(粮草和军械都耗尽了),那么城池也就自然拿下了。问题是钓鱼城可以自给自足,就算围困个十年八年也仍不会断补给。所以具备了这两点的钓鱼城才抵挡住了蒙古军的进攻(两者缺一不可)。
钓鱼城是攻下四川的必经之地,没法绕过去▲钓鱼城的位置决定了要拿下四川,钓鱼城绕不过去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钓鱼城位于嘉陵江和涪江交汇之处,是一个三角洲地带,也是拱卫重庆的屏障。
自从成都被蒙古人拿下后,南宋在四川的治所搬到了重庆,也只有拿下重庆才标志着蒙古拿下了四川,所以要拿下四川,重庆绕不过。而要进攻重庆,就必须要先拿下钓鱼城,钓鱼城恰到好处地位于两江交汇点的三角洲地带,也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我也只能说,当时负责建造钓鱼城的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确实选了个好地方,地方选的太好,没办法。
纵观古代史所有的攻坚战,城池被攻下的可能性在钓鱼城都被排除了其实我们如果把古今中外古代战争中所有的攻坚战都看一遍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必须要攻下一座城池的情况下(绕不过去,必须要打),一座城池所必备的条件首先在于城防坚固,士兵作战异常勇敢,这是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是难打的城池都具备的条件。
▲钓鱼城城防体系
首先是钓鱼城的城防体系非常完善,其城墙充分利用了其险峻的走势而建,其体系又如船只的隔仓设计,一处城防被攻破,不会导致整个城防体系的瓦解,可以撤守内围继续作战。
其次是险峻的地势,很多地方斜度达到了70度,根本无法攀墙而上,且多处高地落差极大,有300多米,架云梯攻城之类的根本就用不上。
▲护国门地势
如护国门,在古代的时候也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样有一条大道通上山,在南宋时期实际上是一条栈道,蒙古军如果要攻打钓鱼城,那么守军就会先烧毁栈道,也就是说,护国门在当时蒙古军攻打的时候根本是没有道路的。那么绕的过去么?大家看看这地势,觉得绕的过去么?攻打呢?难度可想而知,要攻打护国门,就要一边打一边铺设栈道,狭窄的道路也上不了多少人,所以护国门蒙古军就一直没攻下。其实这里还有条密道,只有宋军知道,蒙古人一直都不知道,宋军可以通过这条密道从钓鱼城绕到护国门道路的后面对攻打护国门的蒙古军发动两面夹击。
▲当时蒙古军攻打钓鱼城十分地吃力
由于整个钓鱼城到处都落差极大,而且往往道路狭窄,蒙古军攻城的难度可想而知。
▲钓鱼城航拍图
所以如果蒙古军要真的想拿下钓鱼城,只能用人命去堆,可蒙古军有多少人命去堆上去呢?
钓鱼城36年不落的根本原因,有完善的生产体系,保障其补给在历代攻城战中,实在攻不下的情况下,进攻方可以选择围困,当时的蒙古军就是这样做的。由于钓鱼城地势太过于险要,蒙古军数次攻城不下,便选择了围困,然而这种围困起到的是然并卵的效果,因为钓鱼城本身就能自给自足。
钓鱼城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两个较大的水域,其实是山顶上的两个巨大的湖泊,有了这两个湖泊,守军的饮水自然没问题,湖中还养鱼,自然就为守军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粮食。而且城中有大量的耕地,这些耕地也保障了守军的粮食补给。
其实无论一座城池存粮有多少,迟早会消耗完,但是这座城池自身有粮食补给能力,守军自然就能长期坚持。
在蒙哥攻打钓鱼城长期围困的时候,守军从城头向蒙古军扔下了鱼,这等于是在跟蒙古军说,你看我们天天有鱼吃,围困是不起作用的,也不知道哪个时候蒙古军的心理阴影会有多大。
城中还有军械所,在武器消耗的情况下能够为守军补充军械。
我认为钓鱼城能坚守36年,与其自身的补给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在许多攻坚战中,如唐朝张巡守睢阳的时候,虽然他守城战术非常精湛,抵挡了叛军无数的进攻,但是由于睢阳城内断粮,最终城池还是被叛军攻破;又如太平天国时期湘军的攻城战术就非常简单粗暴,直接在太平军城池外挖起了纵横交错的战壕,也不进攻就是长期围困,等到太平军粮草耗尽,自然就攻下了城池;罗马时期凯撒在进攻对方坚固城池的时候,也是采取了挖战壕长期围困的办法,对方城内粮食耗尽之后,要么出来与凯撒决战,要么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睢阳最终被攻下,是因为没粮草了
所以一座城池在对方攻打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被攻下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补给耗尽,守军没粮食了,饿死的差不多了,城池又那能不被攻下呢?
钓鱼城的士兵确实非常勇猛,将领指挥得当,但是古今中外来说攻坚战中士兵作战勇敢
且将领指挥得当的情况非常多,但最终都被攻下并不完全是因为士兵和将领的表现,而是其补给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即便没有支援也能坚守下去。
其实我认为,蒙古人始终都没有攻下钓鱼城,钓鱼城也是在最后南宋灭亡之后才最终选择投降的,所以钓鱼城创造了一个记录,名副其实的不破之城(没有被攻陷的记录)
原因就在于我总结的三点:一是绕不过去;二是城防体系完善且坚固:三是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解决了补给问题。
钓鱼城是怎样成功抵挡了蒙古大军?
古往今来,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最让小姐姐讲史称道的还是宋蒙钓鱼城之战。钓鱼城怎么能成功抵挡蒙古大军?当然是南宋将士抵挡了,他们创造了奇迹。您知道吗?10万蒙古铁骑打不下只有4600宋军的钓鱼城。
按说当时的南宋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应该很好拿下,可是就是这么小小的一座城,挡住了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我们来看看这形胜之地的地利之城。
天时不如地利——钓鱼城的地利在地理位置上,被蒙古视为眼中钉的钓鱼城可是三江的汇流之地,经过了涪、嘉、渠三江可以通往川中、川北、川南、川东甚至是通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达南宋内地。所以,谁若得到了这巴蜀交通咽喉,锁钥之地的钓鱼城,谁可是就得到了战争的主动权。要知道,打仗那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一不留神,就是万丈深渊在那等着呢。打仗要想赢,好的地理位置可以事半功倍,更何况还是钓鱼城这咽喉要道。都说是咽喉了,你说它重要不?
天时不如地利,钓鱼城的天时比地利更重要。在钓鱼城保卫战中,宋军以弱胜强,这在整个抗元战争中可谓一枝独秀。除了上述地理位置的优势外,天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蒙军在钓鱼城下屯兵时正好是夏季,北方的他们受不了酷暑的夏季,更受不了连续下二十多天的雨。骑兵的他们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他们有的中暑、有的得了疟疠、霍乱等疾病,军心不稳,士兵们无心恋战,无力战斗。虽然他们有随行的医护人员,但他们也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天气病啊?
地利不如人和,钓鱼城的人和是取胜的关键。我们大宋也是有自己的优秀将领的。如:此前在淮东屡建战功的将领余玠,被调任四川,并兼任重庆知府。上任后更是革弊立新,进行抗蒙保川的活动。还有守将王坚,不仅不投降,还斩杀了叛将晋国宝,告诉蒙军我们大宋的士兵也不是吃素的。
守卫钓鱼城的宋军将领王坚在夜间不断偷袭蒙军,导致蒙军惊恐连连而又疲惫不堪。宋朝军民团结一致,用各种守城器械打的蒙军叫苦连天。不少蒙军将领死于城下,就连他们的主帅汪德臣也在钓鱼城下被石头砸中,重伤而死。主将一死,蒙军全军上下精神涣散,最终败退。接着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山下暴毙,皇位继承人都未来得及确立,导致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内讧了5年。钓鱼城宋军以4千多人抵抗了10万蒙军,创造了传奇,使南宋延长国命20年。
蒙古兵也是作死,你说你们远道而来,不是带来了和平,而是带给了我们灾难、战乱。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南宋的儿女也是有一腔热血的,我们的土地是不容许他人践踏的。纵使我们军队的战斗力弱又怎么样,我们的爱国将士誓死也会保卫自己的国家。
钓鱼城易守难攻,我们利用它的地势、配以兵法,守城并不是难事,奈何南宋气数已尽,大限将至,已是无力回天。虽说四川、重庆军民在钓鱼城抵挡了蒙军36年,但宋朝最终难逃被元朝灭亡的厄运。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忽视钓鱼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钓鱼城是怎样成功抵挡了蒙古大军?
导语
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一件事,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从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开始筑钓鱼山寨,到王立献城降元,前后四十年,钓鱼城始终发挥着抗元堡垒的重大作用,后期更是以孤城支撑着抗元危局,以至获得“独钓中原”称号!
01钓鱼城的“天时”- 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联蒙灭金。但是,宋蒙对胜利果实的瓜分并没有明确。蒙古肯定不会把到嘴的肥肉拱手相送,南宋则认为祖上的基业理所应当的应该归还。于是,宋蒙矛盾点开始逐步爆发,宋蒙战火慢慢燃起!
- 宋蒙交手的初期,蒙古的主要精力并没有在对宋这一方向。端平二年,蒙古窝阔台汗正带领蒙古主力军团西征欧洲、东征高丽。只是派出二皇子阔端率、三皇子阔出率、大将阿述鲁率开始与宋朝交手。
- 宋蒙联蒙的破裂,蒙古专力西征,川蜀对蒙战争的失利,都让南宋开始认识到并且着手加上川蜀的防务。
- 此谓“钓鱼城”的“天时”!
- 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市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周长十余公里,占地2.5平方公里。山顶地势平旷开阔,上有充足水源与足够的良田。钓鱼山高近四百米,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
- 钓鱼城是依势建在钓鱼山上,山腰据险驻起了两道二三丈高的城墙,又筑“一字城”直达嘉陵江岸,可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 一字城墙完全隔断了钓鱼山东西交通,有效阻碍了城外敌军运动;通过拱卫水军码头,又将宋军的水军优势最大化,压制擅长陆路作战的蒙古骑兵,同时也保障了钓鱼城的水上后勤补给线。
- 更重要的是钓鱼城并非一座孤城,宋军在川蜀构造了气势恢宏的山城防御体系。仿照钓鱼城修建了:云顶(四川金堂)、营山(四川营山)、大获(四川苍溪)、苦竹(四川剑阁)、青居(四川南充)、得汉(四川通江)、天生(重庆万县)、白帝(重庆奉节)等十余座山城!
- 此谓钓鱼城的“地利”!
- 嘉熙三年(1239年),蒙古大军攻入川东地区,宋朝大将孟珙奉命入川。阻击蒙军后,孟珙在夔州设立制置副司,开始筑建防线。
- 嘉熙四年(1240年),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四川总领。余玠以恢复全蜀为己任,上任伊始就设招贤馆,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开始筑建山城防御体系。并总结了抗蒙战斗经验:以逸待劳,聚保山险,多用夜劫,收聚粮食!在余玠治下,川蜀“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
- 此谓钓鱼城的“人和”!
蒙哥汗折戟钓鱼城,打破了蒙军的战略计划,各路蒙军先后撤军,南宋政权转为为安。其后的十余年,宋蒙未有大战。这才是钓鱼城之于南宋,甚至之于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所在!
在合适的地方,一个恰当的时机,有一帮牛逼的人建造了一座改变历史的城,这就是“钓鱼城”!
钓鱼城是怎样成功抵挡了蒙古大军?
公元十三世纪,南宋与蒙古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钓鱼城之战”,钓鱼城的军民凭借钓鱼城天险,在城中自力更生,坚持抗战36年之久,直到南宋灭亡,小小孤城弹尽粮绝、在守将为城中百生争取到蒙古大军不屠城的承诺之后才放弃抵抗,开门投降的,之后,守将数人自杀勋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悲歌。这便是大宋军中仅存的军魂,无畏而战,至死方休。让人悲叹。
但不得不说,钓鱼城之战真的是太重要了,在史称弱宋的南宋的时代,面对亡国灭种的绝望情势下,这一战打出了中华儿女的气势。是不朽的丰碑。
为了守护这座宋土仅存的孤蛋,钓鱼城中的包括所有的人,无论军民老幼都参与到守城里,顽强的抵抗着史称上帝之鞭的蒙古大军,当时,欧亚大陆大部都已臣服在了蒙古大军的铁骑之下,他们高声称成吉司汗是他们的天可汗,世界的王,但偏有大宋儿子不信邪,拼了三十六年愣是打得蒙古大军怀疑人生,哪怕是他们当时的大汗蒙哥都在这一战中被流石击中,殒落在了这一战中。
如此可见那一战的可怕与绝望 ,蒙古大军的可汗亲征,抱着一战终战大宋的目的,最终命丧钓鱼城外,整个攻防战可谓血腥而惨烈,让人不禁感概我中华文明传承之不易。
面对当时世界上无人可胜的蒙古大军,他们可谓是一座抗击蒙古大军侵略的明亮灯塔。照亮了所有反抗军民的心灵。
这一次,钓鱼城之战载入历史,对世界都有影响,
蒙古大军知道,钓鱼城不好打,因为钓鱼城就建一个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地方,依着陡峭的山壁四面修建了几道城墙,那城墙又高又厚又坚固,八个城门和城墙相同,互相支持,城墙之间也有暗道啊!
防守钓鱼城的叫王坚,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战争还没有开始以前,就迁入了25万人口,其中有17万,都是精壮的成年男子。当时钓鱼城内守军的武器、训练,都是非常精良的。
这些,都是保证钓鱼城能长期坚守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内几万军民同心协力,什么投石机,火油,刀箭,木头等等防守的材料都齐备了,城内的粮食也够吃几年了,而钓鱼城内部,除了大片的耕地可以种粮,而且水源充足,可以保障守军的粮草后勤。而且,在设计钓鱼城防御的时候,为了使守城的时候,有足够的兵力。
不过,比起这些来说,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钓鱼城的守军,真的称得上战斗力强悍,意志力惊人。特别是大战时,蒙古大军围城数月,以为城中早就应该弹尽粮绝了,但是,城中守将却命人向城外抛出了很多活蹦乱跳的活鱼,有力的打击了外面大军的士气,总之王坚知道,钓鱼城攻破了,南宋也就亡国了,所以城亡人亡。他们输不及也不能输。
蒙古大军围着钓鱼城进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在几个月的进攻中,蒙古先锋汪德臣死了,什么千户万户的也死了不少,士气大降,加上蒙古士兵不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中暑生病的难免。
因此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下定决心最后一战,全力攻击钓鱼城的西门,为了鼓舞士气,蒙哥搭了一个高台,亲自在高台上擂鼓鼓舞士气。他可是大汗亲征呀,不信打不下来。
所以大汗蒙哥就自己亲自擂鼓,因为在他心中,蒙古大军是战无不胜的,他当时就擂鼓,而且是擂的真是欢啊,擂的爽啊,擂的兴奋,感觉钓鱼城就要被攻破了。然后就可直取宋都,天下垂手可得。
只是悲剧的是,这蒙哥大汗也是命该如此,正所谓枪打露头鸟,你一个蒙古的大汗,头本来就够大了,还故意站出来,你这是故意给宋军目标,是活靶子好不好,你这么显摆,生怕别人不注意你似的,城中宋军不打你打谁啊,你站的那么高就是王坚攻击的重点啊。
当时,宋军守将王坚看准机会,大石头点上火油,瞄准高台,一通操作猛如虎,然后呀,那高速弹出的石头就夹着火花向高台直奔而去,一击即中,随着一声巨响,高台塌陷了,蒙哥死了。便是记住,这不是我们的杨大侠之功,因为历史上压根就没杨大侠郭大侠这些人,城中只有王大将军和他的一帮宋军兄弟。
当时,蒙哥一死,蒙古就退兵了,忽必烈一见蒙哥死了,这个老四拖雷的亲子眼中放光,也回蒙古争大汗位去了,暂时的,南宋安全了!
试想一下,36年的防御战呀。三十六年呀,几乎是一个人的大半辈子。可他们没有别的人生,一生都在抗击蒙军。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就经历了钓鱼城的防御战。有不少人甚至是出生在那段时间。
他们在战争中成长,直到中年,甚至到了晚年,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抵御敌人的进攻。
看着身边亲人的离去,朋友的战死,他们意志更加坚绝了,一定要决战到底。
而今,试想一下,我们这些一直处于和平时期的现代人人,根本就想象不出他们当时有多难,究竟是用着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坚持。壮哉我中华儿女,你们是好样的,这才是我们中华文明能传承下来的真正脊梁。是真正的中华之魂。
钓鱼城之战,坚守了三十六年,直到坚持到南宋小皇帝被陆秀夫背着在崖山投海自尽,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大宋彻底亡国了。宋兴于重文轻武,创造了中华文明一个璀璨无比的特殊时代,那时的文人学士借着繁荣的大宋经济实力,整理了唐朝之后乱世对中华文明的摧残,他们修补史书,经书,医书,还有很多的文化典籍都是得益于宋的修善才保存至今。
可是,宋也亡于重文轻武,这就是历史,也许这便是历史该有的样子,不经历绝望又怎么能看到希望,也许,正是钓鱼城的坚守,打破了蒙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得后来的大明有信心重塑中华,再造华夏,光复汉人天下,重续中华文明血脉。
宋亡了,钓鱼城坚守了三十六年,哪怕再坚守也坚守不了多长时间了,也没有大的意义了,宋军守将王坚们也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蒙古大军的尊重,后来,在蒙古人同意不屠杀百姓的情况下,他们打开了城门,他要替城中百姓留一条生路。
但是,宋将王坚和守城的一些将军却直接自杀殉国。
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场面。不止是将军,还有那些没有被史学家记载的士兵、城里的百姓。很多也追随而去,这已不是我们的中华,那便与其一起被埋葬吧。
但所幸,元不过百年,终于在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手中重新光武中华文明,再造华夏,但不管怎么说,钓鱼城之战,依然是史上为数不多的神话之战,是宋军少有的胜战,一直照亮着后世中华儿女的那不屈的心……
但愿战争永不再来,愿我们中华永远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再受那战争之苦,我们也相信,再如今,随着我们的祖国愈来愈强大,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外族入侵者敢踏入我们神圣的国土,不然,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