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如题。

在封建时代,对皇权的威胁除底层民众(事实上中国的底层民众的承受能力历来都是超强的,除非被逼到一无所有,走投无路,否则都不会选择起来造反)以外,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皇亲,外戚,文臣,武将,宦官内臣。历朝历代,朝堂内外的权力斗争无外乎来自这几个方面,而高明的统治者正善于掌控和权衡这几个方面的关系,边利用边防范,避免任何一方坐大或几方联合以威胁到皇权,这就是所谓帝王心术。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出于铁腕政治强人的本能和为后世子孙铺路及巩固皇权的考虑,对除皇亲之外的其他几个权力集团的制约和打击力度是空前的。

对外戚,朱元璋立下皇后必须从民间选取的铁则,而且对外戚只给高爵厚禄以恩养而不许参与实际政军事务,使外戚既缺乏根基又掌握不了实权难以坐大;对文臣武将,老朱以狠心辣手将开国元勋集团几乎杀尽并连根拔除,同时永久废止丞相制度,改革军制以使将不专兵,通过种种措施将最高统治权集于一人之手;对宦官内臣,朱和尚立下永不得干政的铁牌约法,明令太监只许涉及后宫事务而不得干政。以上种种,从制度上保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杜绝了其他利益集团坐大的可能性,自以为皇基万世永固了。。。

然鹅,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朱和尚忽略了一点,他的后世子孙们没有他这样的雄才大略和能力精力,治理国家需要帮手和依靠。老朱死后不多久,他相对最信任的皇亲集团就先出了问题,老四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鉴于自己的发家史,明成祖篡位后最先强力打压的就是包括兄弟子侄在内的皇亲集团,比如亲室藩王必须就藩不得在京,高爵厚禄恩养但不得染指地方军务政务,不得交接京官及结党等。以上制度一直执行维系至明末,终明一朝,再无皇室近支能对皇权构成直接威胁。

又回到前面提到的那个大BUG,太祖成祖固然英明神武,可以把皇权控制得紧紧的,但后世子孙们要么没有足够的能力精力,要么对政务军务之外的其他事务(比如修道泡妞当木匠之类)更有兴趣,那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找些代理人来处理军国事务了。于是慢慢的,丞相制度虽然没有恢复,内阁制度却建立了起来,文官团体开始坐大并掌握了话语权,到后来,内阁首辅的权力威势并不在丞相之下,万历朝的张居正就是典型。

在这种情势下,为制衡相权,巩固皇权,扶持文官集团之外的另一个权力集团就成了必然,而太监集团就成为了惟一的选择。自成祖朝开始,严禁宦官干政的禁令就开始松动,内廷设内书房教太监识字,成立司礼监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立东西厂特务机构以监督文官集团等等,在皇权的扶持下,太监集团迅速崛起并成为朝堂内外平衡及打压文官集团的主力。自英宗朝王振开始到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朝的刘瑾再到熹宗朝的九千岁魏忠贤,权阉巨宦们层出不穷,宦官乱政之祸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的中后期。

在明王朝中后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宦官集团在与文官集团的对决中几乎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万历朝冯保和张居正算是个例外),其主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皇帝本人的亲近度和信任度来讲,太监占据压倒性优势。天家薄情,皇帝本人生于冷酷的后宫,孤独地站立在权力的最高点,其最需要的就是亲情,在父母精力有限难以顾及的情况下,贴身太监集父性母性于一身,就成为了亲情的最佳载体。而太监们僻处深宫,无亲情俗事缠扰,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与年幼皇子的情感维系上。如此建立起来的亲情和信任度几乎是坚不可摧的;

2.太监们长于阴暗冷酷的后宫,对权力斗争和权谋心计本就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缺陷,造就了他们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行事肆无忌惮,不考虑后果,手段阴狠毒辣的特点,再加上政治体系赋予他们的监督和打压文官集团的权力,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文官集团长期不是他们对手,在权力斗争中全面处于下风。

时代总是螺旋形前进,相似的历史事件总是不断重演,秦末的赵高乱政之祸直接导致秦历二世而言,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造成董卓造乱,汉室衰微,同样的剧情在明朝中后期又不断出现,充分说明了在缺乏有效的管控和制约手段时,人性的恶欲有多可怕,后果有多严重。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必须平衡四大关系:

王爷,外戚,权臣,宦官。

处理得好,国家就会稳定长久,处理不好,皇帝就是全国最高位的职业。

王爷

就是皇帝的兄弟们,在很多朝代都掌握一定的军政权力,很容易叛乱,比如著名的八王之乱。

同时,王爷们也是龙子龙孙,即便他们篡位也很容易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因为毕竟没有改朝换代。

明代初期,朱元璋做的不太好,让朱棣这种儿子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

最终,朱棣推翻了朱允炆,后者投火自焚。

而朱棣上台以后,以铁血手段消灭了自己的兄弟们,从此明朝王爷只是有钱有势,但没有兵权,起不了风浪。

所以,明代的王爷不是大问题。

外戚

自古以来,外戚对朝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比如吕后背后的吕家,武则天背后的武家等等,多如牛毛。

外戚当政是皇后或者太后掌权的延伸。

由于皇帝幼小或者无能,太后掌权以后为了控制大权往往只能信任娘家人。

然而,朱元璋就聪明得多。

明代的皇后、妃子,基本都出自普通平民或者小官吏人家,除了美丽以外并没有任何家族势力。

所以,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外戚的隐患。

因为娘家人太弱,根本就不存在外戚集团,也就不足为患了。

权臣

主要指的是掌握军政权力的大臣。

在秦汉隋唐都有很多权臣,比如隋唐开国皇帝本来就是权臣。

然而,进入宋代以后,开始通过制度进行限制。

到了明代更是如此。内阁大学士具有通过奏折,对国家大事的建议权,但没有决策权;皇帝有决策权,但很多时候只是按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原样执行;而这些奏折的具体执行,则由六部负责,同辅政内阁大学士没有关系。

这样一来,权力分散,互相制约,内阁大学士很难独自掌握权力,问题也不大了。

宦官

历史上的宦官,往往拥有很大的权力,但通常不会对国家构成太大威胁。

这是因为,宦官不能生育,不能将皇位传下去,所以篡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充其量,宦官最多是把持朝政而已。

到了明代,宦官的地位弱化,其实只是皇上用于挡在前面的替死鬼。

因为上面说到的三权制约,就会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六部只是执行部门,尚且好说。但内阁大学士和皇帝之间,可能出现权力的对立。

全国各地送来的奏折,内阁大学士进行阅读以后,挑选出重要的奏折,加上自己的处理意见,交给皇帝。

皇帝可以看都不看,完全依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处理。这样一来,其实内阁大学士的处理建议就非常重要,一度可能影响国家的重大政务,这也是一种权力。

当然,皇帝也可能完全推翻内阁的建议,自己做出完全相反的决定。

虽然皇权至高无上,但不代表皇帝永远是对的。相反,内阁大学士其实都是国家精英,他们集体决策通常比普通皇帝要高明一些。

所以,一旦皇帝刚愎自用,就会出现同内阁的严重对立。

这种对立轻则导致内阁瓦解,国家政务被耽搁,重则可能出现内阁和皇帝的全力对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而如刘瑾、魏忠贤这种宦官,就是为皇帝挡刀子的缓冲层。

皇帝通过秉笔太监作为大秘书,来处理很多奏折。一旦出现和内阁的对抗情况,可以借助宦官打击内阁。

如果成功,百官也只会抱怨宦官。即便失败,大不了将宦官杀了示众,就像杀刘瑾一样,皇帝自己不受影响。

所以明代宦官权力其实都是虚的,包括魏忠贤之流,让十几岁的半打孩子崇祯就搞掉了,甚至还斩草除根。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桃槐之交,百无聊赖,偶刷饭圈,适逢春意盎然,圈中洒狗粮者甚多,常一佳容女子,或对镜贴妆,或细嗅石玫,或斟一夜光,叹此夜漫长,所言甚多者,唯“老公”也。

欣然起行,欲问度娘,然框中“老公”初显,后自接“中贵人”。吾大惊,原“老公”者,贵人也!探其究,恍然大悟,此“贵人”非彼“贵人”,何解?此“贵人”,太监也

清时,京中有妓者,住于夜楼,灯火相映,光彩照人。本侍于大人,奈何常有中贵人花心残留,不得圆满,只泄其欲。京中妓者恶之,私下议之曰“老公”,实属蔑也。

既来之,则安之。吾问度娘:“中贵人平生何样?”

度娘曰:“自己瞅。”

太监的产生

沃兹基·硕德曾言:“想要探究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形成、特点,历史,往往是最佳的搜寻场所。”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一种叫“宫”的处罚。到了夏朝,随着意识形态的上升,“宫”也改名叫“宫刑”

商朝时,他们对战败俘虏的处罚就是在男性身体突出部位砍一刀,也取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凸刀”

而《周礼·秋官·私刑》注:“宫者,丈夫割其势,妇人闭于宫中。”有此可知,在遥远的时候,太监不仅有男的还有女的,简单来说就是男的砍小兄弟,女的去子宫。毕竟,后宫中,防男也要防女。

中国最早的有史有据的太监记载是在春秋,源自一个“舔狗”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有三个近臣,易牙,开方和竖刁,为了讨好齐桓公费尽心思,易牙给齐桓公做好吃的,为了满足他的食欲,杀了自己的儿子做给他吃。开方是卫国国君的长子,为了齐桓公不惜抛妻弃子。

而竖刁就更有意思了,为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死皮赖脸照顾齐桓公,这家伙给了自己的小兄弟一刀,然后住进了宫里。

再之后就是汉朝了,这时候的太监可不一般了,准确的说,是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汉朝政策的缘故,死刑是可以被抵消的。

一就是交钱;二就是受宫刑,给自己小兄弟一刀。有些不小心触怒龙颜被判死刑的高官,没钱又因身负重任不能死,就只能选择宫刑,详见史学大家司马迁。汉朝的“内侍”也就就地取材,总之长安洛阳贵人多,犯事的,也不会少。

到了唐宋,中原地带涌现出一大批太监。唐时甚至有“良胄入侍”的制度,就是中下层官员弟子,家世清白之人割了小兄弟入宫为宦,神奇的是,这事还存在激烈的竞争。

到了明清,高潮就来了,不用多说,光是影视剧中有关太监题材的,背景多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是是宦官的顶峰时代,一方面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大搞特务和锦衣卫。另一方是明成祖打破了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制,设东厂,恢复锦衣卫,厂卫合势。

渐渐的明朝自宫成风、太监冗员,民间很多百姓就有自行自宫然后进宫找工作,因为比起苦读儒家典籍、写八股文并且通过层层科考的方式,这么做反而更容易吃皇粮。

比如1474年至1475年的冬天,有54位自宫者找上礼部,要求入宫服务,于是成化帝命锦衣卫前去恢复秩序,这群人随之被捕,游街以示羞辱。两年后,又有2000名自宫者进犯礼部,禁卫军花了将近10天时间,才将他们全数围捕。

1620年,约2万名自宫的人涌入京城,乞求朝廷给予工作,说啥都能干。

无奈被拒后,这些求职者赖在京城不走,变成一群四处捣乱的暴民。

礼部与兵部的管事者担心出乱子,开始采取措施防范暴乱,结果这些人被赶回家乡。

最后,因为没找到工作,他们中有些人觉得无颜见家乡父老,便自杀了结

到了清朝这样的风气也没有改变,还有民间的净身所因阉割手艺高超被授予六品顶戴。

随着历史的进展,社会风气的延续,太监这一阶层渐渐壮大,不再是一个两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了,可以说,他们已然是一职业链

工资与养老

既然是职业了,那么职业最关的问题自然也会有,那就是工资与养老,工资的事太监们不怎么关心,毕竟吃喝都在宫里,又不能出宫,有钱也没处花,只能存着,存着干嘛?充当“退休金”,让自己自自然然死亡,为什么这样说。

太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一个工种了,还没开工就先受了工伤,还是不能挽回的那种,在宫里,绝大多数都是做奴才的,挨骂挨打。当他们老去了就更悲剧了。

一般来讲,太监是不能死在宫里的。眼见不能干活了,太监要么自动告老,要么被安排出宫。出宫前,通常讲点人性的会发放一些遣散费。

前面的都不是问题,等这些太监出了宫门,问题来了,毕竟在皇宫内院生活了一辈子,这下突然离开了,那真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里。

那些有钱有权的太监还好说,多半在外面收了养子。要是养子有点良心,会派辆马车来接一下,在宫门口执手相看泪眼,这个情景有点像接人出狱。

要是再有钱一点,像清末的小德张李莲英,都有私宅。还有唐朝的大太监们,下班就回自己的私宅住。他们退休就简单了,回到私宅享清福就是。

也有的大太监出巨资、买地皮、建寺庙,把寺院当成投资的同时也作为以后的养老院。

明清两代,北京新建2344座寺庙,其中有330座是公公建的养老院。比如:北京的大慧寺、万寿寺、法海寺、永济寺、还有魏忠贤的碧云寺。

有钱又有权的太监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还是没钱又没权的小太监,有些因冲撞了宫中贵人就被弄死了,有些因为参与政变消失了,但总有些能苟活下来的。

退休的时间虽然到了,可早年受过工伤,导致没有子女,享受天伦之乐是不可能享受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但是,也不要太灰心,社会还是有人文关怀的。

为了让这些太监安度晚年,专门行业公会出现了,它们的任务就是给太监们安排晚年生活。就有点像现在的敬老院,交钱上去,照顾吃喝,毕竟存了一辈子的钱,就现在能花了,留着连霉都不能发。

一个人若是要生活,光是物质生活肯定是不够的,还要有精神生活。太监们的物质生活是有着落了,可精神上,谁来满足?

太监们一辈子呆在宫里,过惯了单调而重复的生活,一旦恢复了自由反而不知道怎么办。大家看《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个犯人,年轻时就被关了,到老了被假释出狱,结果无法适应社会,直接上吊了。

退休太监也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因为身体的残疾遭受社会的歧视,连逛青楼都被笑“老公”,平时也没有朋友,所以整天花钱买醉,在迷离中度过自己凄凉的晚景。

这还不算最惨的,更惨的太监也有!

年轻时受人欺负,没攒下太多银钱,这些人出了宫,哪也不去,径直向着收容机构走去。

一般都是政府或者是太监行会设立的太监养老处,挂的牌子多是寺庙、祠等等,比如清朝有一个褒忠护国祠,专门收留太监。生活品质是不怎么好,但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吗?

养老养老,养着养着就会去世,这是人生常态,自然规律,太监也不能例外。古人讲究入土为安,那么太监呢?

太监也要入土,不过入土前,需要将自己的小兄弟给赎回来,这叫“赎兰”,之后才可以入土为安。

如果有家的,就葬在家族墓地,如果没有,也有太监专属墓地,一般就在安置太监的寺庙附近。

比如前面的褒忠护国祠,它后面就有一处太监的墓地。那个地方风水好,后来在那里建成了八宝山公墓

另一个埋葬太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中关村。以前那个地方比较荒凉。从明朝开始,有太监在这里买地,一来办太监养老院,二来修太监墓地。所以这块地被称为“中官儿”,也叫“中官坟”,是太监生前死后的聚集地。后面迈进了新世界,不好听也不吉利,就改名为中关村。

太监的一生

太监的生活是否像影视剧那样可以和宫女组个伴儿,没事赌赌钱实难考证,而我们所知晓的太监都是些大太监,牛一点的连皇帝都管不了,更别说什么受欺负了,可那些小太监呢?

也许是在某个饥荒时,为了讨口饭吃,割了小兄弟进了宫,也许是家族为了持续荣光安插进皇宫的棋子,也许是为了追求极高的权力满足欲望,也许是为了保命,有很多种可能。

他们中的确存在滥用职权,谋反,营结私党之徒,他们也曾为祸朝纲,为一己私欲让天下民不聊生,可其中依旧有着闪耀的名字即使隔着层层尘埃依旧能看清。

发明造纸术,造福世界人的蔡伦;恭谨勤奋,因功封王的赵默;历事六帝,忠谨本分的冯存亮;改一字救千人的张居翰,等等。

这些人的功绩,许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无论是风光无限还是沉死枯井,无论是丰功伟绩还是劣迹斑斑,都离不开的是命运的无常。

当其老矣,坐于槐下,酣睡于荫,行人驻足,瞥之,笑:“此乃一老公。”其笑不语,然复问:“汝悔之?”

其亦不语,只挥手如逐蝇,行人笑曰“悔矣。”其仍不语,行人复曰:“悔矣!”

若去其疾,观其行,思其神,七情六欲皆具,与常人无异矣。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这要从皇孙朱瞻基说起。

朱瞻基在位期间,并没有遵从明太祖朱元璋关于限制宦官权力的禁令,因为朱瞻基已经开始感觉到文官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堂上需要另一个势力为之抗衡。而在朱瞻基做皇孙的时候,只有宦官陪伴左右,陪伴玩耍,陪伴读书,陪伴玩乐等等。这些宦官对于一个天生贵胄的皇孙来说那是一个叫言听计从。面对文官系统的步步紧逼,朱瞻基四望周围,功臣一代大多数已经凋零,后宫外戚干政后果极其严重,且难以预料,思前想后,只有身边的宦官最值得信任。

于是他对宦官的教育与培训,在宫中设立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允许宦官读书识字,这提高了宦官的文化水平,积极扩大宦官权力,致使有明一代宦官势力空前强大,为明朝中后期宦官干政与专权提供了基础条件。

执掌司礼监是明朝宦官专权的主要途径。而司礼监最重要的权力就是朱瞻基赋予的批红权。

国家朝廷的奏折的票拟权在内阁大臣的手里,批红权在皇帝手中,这是国家政策施行的两大最重要的权力。

这些司礼监的宦官们,经过的系统有效的教育与培训,对国家政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皇帝政务的繁忙,在皇帝的授意下,开始帮助皇帝行使批红的权力。

勤政且年轻力壮的一代明君朱瞻基尚且如此,那明朝中后期那些皇帝大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昏庸殆政,于是批红权开始逐渐落在司礼监手里,由秉笔太监行使皇帝的权力。

秉笔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当皇帝不理朝政之时,秉笔太监的权力远在在内阁首辅之上,就连大学士和各部尚书也只能承旨办事,于是司礼监便趁机窃柄专权。

有明一代,就连严嵩、张居正这样显赫重臣,也需要讨好司礼监,便是力证。

朱瞻基利用宦官制约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国家政府机构,然后皇帝从中均衡和驾驭。

他却未曾料到,皇帝的批红权竟然落到了宦官的手中,最终酿成了宦官之祸。

清史大家孟森由此感慨:“历代奄祸,岂非皆自宣宗造之。”

但是明朝的宦官专权也有特殊之处。

比如明朝末期,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败坏。但由于有了东林党(文官集团代表)和阉党的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明朝这部巨大的国家机器尚且还能勉强运转下去。魏忠贤及阉党倒台后,国家完全成了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各路监军太监纷纷被裁撤,明军对外战事情报再也没人及时送达至崇祯皇帝手中。 东林党人一面是内斗不断,一面又是集体欺上瞒下。这直接导致了深居宫中的崇祯皇帝完全无法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自然也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北京城,大太监曹化淳感叹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所以崇祯皇帝最后在煤山自缢的前,会在袍服上留下血书写到:“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因为在明朝宦官代理的是皇帝施政的权力,而没有自己的权力基础。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宦官之权即为君主之权,当皇帝不回收权力,宦官可以专横跋扈,天下无阻;当皇帝想回收权力之时,宦官也只能坐以待毙。 对于明朝而言,让太监掌权实际上是皇权的延伸,是对文官集团权力的有效制衡。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结局就是大明王朝的灭顶之灾。

终明一朝,宦官虽专权乱政,但是却和汉朝宦官、唐朝宦官专权乱政不同,无论宦官权力如何巨大,明朝皇帝也能一言决其生死。

在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和官僚主义自始至终就像恶性肿瘤一样,是两种世界上最具扩张性的事物,没有之,它不允许任何其它独立的事物存在。 专制权力的独占性本质驱使它永远努力冲破一切限制,挣脱所有束缚,深入社会每一个角落,毒化每一个细胞,直至最后整个社会在它的紧紧拥抱中窒息而死。

君权至上的代表就是宦官的专权擅政,官僚主义的代表就是文官集团整体腐败堕落。

这两种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所以当大明王朝有任何一方失衡,就是大明王朝覆灭之时,也是宦官势力和文官官僚集团覆灭之日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从明面上来看,明朝一开始太监并不有多少权力,太监拥有巨大的权力是从过于年轻的皇帝开始的,在其他朝代,如果皇帝继位过于年少通常会行成非常强大的外戚势力,但很不幸,鉴于明朝的惯例,明朝的小皇帝没有母亲的外戚,并且长大成婚后的老婆也只能从平民中选取,老婆的家人也没有权力的基础,相比之下,从小接触的太监就变得很有利了,这也是个根源吧!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宦官专权并非明朝所开的先例,实际上太监的权利本质上来源于皇帝,太监是天子家奴,如果皇帝不喜欢这个太监,那么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太大权利的。因为太监的身份注定了他一辈子就只能呆在皇宫里,你总没见过太监失宠以后跑到宫外当大臣的吧?有是有,但是太少了。

明朝的宦官体系中,拥有较大权力的两个职位分别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前者是皇帝的秘书,帮皇帝代笔用,后者是帮皇帝盖印。

而当皇帝懒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处理政务的时候,这两个太监的权利就非常之大了,比如皇帝不能亲政之时。就像万历年幼时候,张居正为了实施心中所有的抱负,就勾结了万历的贴身太监冯保,因为他就是当时的秉笔太监。而皇后在内宫中最为信任的人也是冯保,加上皇帝年幼,张居正要想施政,第一需要拉拢的除了太后以外就是冯保了。总不能啥政务都要太后去写个字盖个章吧?即便太后在信任张居正,必要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前文说到,太监权利过大,并非明朝先例,在北宋年间大太监童贯不仅带兵打仗,更是因为收复燕云有功而被封王,这算是太监巅峰了吧?可惜他这个收复燕云水分太大,在加上一朝天子一朝臣,被宋钦宗找个借口处死。

其实太监权力大不大对于国家来讲并没有绝对的好处和坏处,就看如何使用,而古代士大夫阶层对太监往往是有偏见的,他们往往对于太监专权就大肆抹黑,其实无非是他们的权利受到太监的压制而已。就像郑和,虽然身为太监,但七下西洋,做了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不是挺好的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