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比起金庸笔下的其他主角,袁承志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金庸给了他最牛的主角光环,但他的表现却是黯淡无光,相当令人乏味。
在金庸小说的众多主角里面,袁承志的境遇应该是最好的,一路上都是顺风顺水,身边的资源也都是堪称顶级。
和大多数金庸笔下的主角一样,袁承志的童年生活不是太好。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本是明朝戍边名将,他驻守的关宁防线,固若金汤。满清八旗虽有并吞中原之意,但因为有袁崇焕在,却也无法越雷池半步。
只不过可惜的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瓦解的。袁崇焕手握重兵,被崇祯皇帝猜忌,最终惨遭冤杀。那一年,袁承志才七岁。正所谓斩草要除根,袁承志本该是随着父亲一起上刑台,却被袁崇焕部下所救。
所以,袁承志是孤儿出道,幼年丧父的经历,确实有些可怜。不过话说回来,这点经历在金庸笔下又算不得什么了。纵观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算是大侠成长过程中的标配。
比如杨过,生下来就没有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最后母亲也死了,自己只能在临安城里,当一个小乞丐。雷声大还有韦小宝,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连生父是谁都不知道;还有郭靖,幼年时遭遇官军追捕,父亲身死不说,自己都只能跟着母亲远赴大漠,风餐露宿。
当然了,最惨的还是张无忌,眼睁睁的看着父母死在自己面前,而且自己还身中玄冥神掌,终年遭受寒毒之苦。
比起这些人来,袁承志的童年过得可就舒服多了。虽然没有父亲,但他有着父亲的一大批部下照顾啊。当时孙仲寿、朱安国、罗大干等人在救出袁承志之后,在圣峰嶂建立“山宗”,袁承志妥妥的就是少主待遇。
虽然后来“山宗”被灭,袁承志依然有贵人相助。闯王部将崔秋山拼死护他,安大娘则供他吃住,照料有加。此外,袁承志还有一个青梅竹马,即安大娘的女儿安小慧。
渡过了稍微有些坎坷的童年之后,袁承志之后的道理,便是一片坦途,顺风顺水。他先是被安大娘介绍到华山派学艺,拜的师父乃是神剑仙猿穆人清。这穆人清可不简单,其武功绝顶,剑法拳术当世无双,堪称书中第一高手。《鹿鼎记》中那位靠着一双拳头杀入皇宫的“神拳无敌”归辛树,就是穆人清的二弟子。
如果是单纯的进华山派学艺也就算了,可这一出手便是穆人清顶级高手当老师,这待遇着实不算低。
想想当初的杨过,郭靖送他去终南山学艺,在重阳宫处处受挤兑。即便是后来机缘巧合,进了古墓,那也只是小龙女教他而已。而郭靖最初学艺,也不过是江南七怪和马钰这样的一流高手。再看看人家袁承志,直接就是五绝当老师。
当然,这还不算完,袁承志在华山的第三个年头,遇到了自己的另一位师父木桑道人。这木桑道人来头也不小啊,人家乃是铁剑门前辈高人,和穆人清是同一个级别。他的轻功独步天下,人送外号:千变万化草上飞。
与此同时,袁承志又走大运,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传承。这里面有《金蛇秘笈》、金蛇剑和一张藏宝图。
如此一来,袁承志就身兼华山派、铁剑门、五毒教三家之所长,又有着穆人清、木桑道人和金蛇郎君三大名师教导。不要说袁承志本身就天赋了得,即便是一个平庸之辈,有着这样的资源,那也能堆成一个高手。所以,等到袁承志下山之时,他的武功,足以独步武林。
而在下山之后,袁承志的主角光环依旧在持续为他护航。打龙游帮,不仅夺回了闯王军饷,还收获了一生挚爱温青青;在山东护宝,本来只是行侠仗义救几个人,却没想到因此收获了大批追随者,最终在泰山被推举七省武林盟主。
就这样,袁承志初入江湖一年便声名鹊起,他在北上的路途中,不断的刷副本,将自己的身份地位堆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时至闯王攻破京城,灭亡明朝,袁承志已经是名动一方的大侠,身怀武林盟主和金蛇营主帅两重身份,要财宝得财宝,要女人有女人,要名声有名声,要地位有地位,可谓是当世人杰。
所有人都以为袁承志必将以此为起点,大展宏图。毕竟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接下来便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中原即将迎来一场浩劫。乱世再起,正是袁承志为国为民,彰显大侠风范的时刻。
然而,袁承志却带着温青青、何惕守等人,离开了中原,远赴南洋,过上了避世的生活。其原因仅仅只是看到了闯王的阴暗面,从而心灰意冷。袁承志这样的操作,无疑是让人对他倍感失望。
当然了,不是说当大侠就一定得要为国为民,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金庸笔下不是只有萧峰和郭靖,像张无忌、杨过这些人,不也没有在乱世之中为民请命嘛?
但是袁承志他不一样啊,因为他的父亲叫袁崇焕是为国为民的大英雄。袁承志从出生到成长,就已经被烙上国家民族的印子。首先他叫袁承志,意为续承父亲的遗志。他之所以能在父亲死后,受到无数人的保护和帮助,也是因为他是袁崇焕遗孤。
山宗的人之所以拼死保护袁承志,是因为他们要报答袁崇焕的知遇之恩。山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众山之首,另一个便是崇;穆人清性格古怪、眼高于顶,只是看了一眼袁承志,便欣然收他为徒。不是因为他有多喜欢袁承志,而是因为他敬佩袁崇焕,可怜这个忠良之后。
同样的还有木桑道长,不会真有人认为,这位和穆人清同级别武林名宿,仅仅是和袁承志下两盘棋,就将其当做衣钵传人了?如果袁承志不是袁崇焕的儿子,他估计正眼都不会瞧一下。
再还有当上武林盟主,被闯王李自成赏识,种种成就背后,都有着袁崇焕的影子。甚至于,我们完全就可以将袁承志当做是袁崇焕的替身。
这样一个人,他的道路不就应该是为国为民吗?这样的人,就该持剑立于阵前,如郭靖、乔峰一般,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此一来,他的形象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
怪不得金庸在后记里说:
“《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
袁承志这个人,确实不配当主角,空有主角的光环,却没有主角的气质。
论出身,袁承志是袁崇焕遗孤,妥妥的忠良之后,根正苗红。论武功,他有着当世两大绝顶高手穆人清和木桑道人的授艺,又得到了一代邪君金蛇郎君的衣钵传承。结合三家武功之所长,年纪轻轻的袁承志已然成为武林中有数的高手,在年轻一代中更是无人能及。论地位,他袁承志乃是武林盟主、金蛇营主帅,是协助闯王推翻明朝的大功臣。
看看袁承志的一生,自幼根正苗红,年少名师授业,初入江湖便平步青云。有时候我觉得这不是金庸的小说,倒像是当今的玄幻啊。
按道理讲,在那明末乱世之中,袁承志拥有的巨大能量,足以做出一番大事业。当时闯王李自成兵败混乱,摄政王多尔衮铁骑入关,社稷风雨飘摇,百姓生灵涂炭,正是需要他袁承志的时候。
然而袁承志这位堂堂的大英雄大豪杰,却当了逃兵,弃这乱世疾苦于不顾,带着老婆跑海外隐居去了。承志承志,承到哪里了?
这导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袁承志,令人大失所望。
事实上,不仅仅是袁承志,《碧血剑》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没有立住,包括主角在内的很多人,性格都太无特色。当然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早期作品,自然是无法和《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这样的成熟作品相提并论。
谁还没有个年轻的时候呢?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袁承志没有什么才干,还有人格缺陷。
袁承志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暗淡无光的一个人。
就才干来说,袁承志唯一厉害的就是武功,其他基本没有任何才干。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武林盟主之内,穆人清收他做徒弟,很多人服从他,其实都是看着他老子袁崇焕的面子。
后来他在江湖闯荡,别人知道他是华山派以后也很给面子。
毕竟,当时华山派有穆人清、归辛树、黄真、归二娘4个高手,还有木桑道人这种朋友,徒子徒孙也很多,在武林实力强大。
但袁承志自己则没什么了不起。
他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竟然去支持李自成。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是土匪集团,之前连明军都打不惯。完全依靠明军主力被满清消耗殆尽,李自成才能翻盘。
这种人掌握天下以后,能够守住汉人江山吗?
袁承志不分青红皂白,仅因为父仇就去帮助李自成夺取天下,他老子袁崇焕在九泉之下不知道作何感想。
最终袁承志目的李自成在全军溃败的时候,仍然卑劣内讧,逼杀忠心耿耿的李岩,这才幡然醒悟。
此时袁承志助纣为虐,其实已经无脸见人,只能逃去菲律宾,终身没有回来。
袁承志还有一些人格缺陷。其一就是,他不能能够分得清善恶。
比如在温家的时候,袁承志为了女友温青青,就站在金蛇郎君一边。
其实,当年温家老六杀了金蛇郎君一家3口,自然死有余辜,但金蛇要杀光他一家100多口就属于太过分了,更别说还将几个女人卖去做妓女。
可以说,温家五老不是好人,但金蛇郎君比他们更坏(比如欺骗坑害何红药一生)。
再说袁承志对于归辛树的态度。归辛树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了一己之私滥用暴力,纵容弟子伤人甚至杀人。如果不是木桑道人及时出现,连温青青都被孙仲君杀了。
然而,袁承志对于师兄的错误不敢指出,反而唯唯诺诺,低三下四的巴结,甚至出手相助。
还有就是对于长平公主的爱情。可以看出,袁承志对长平公主是有爱情的,相反对温青青多是一种责任感和习惯性。
在性格偏激的温青青逼迫下,袁承志实际上是被迫放弃同其他女性可能的爱情。在他明明喜欢长平公主的时候,却因为所谓的面子(不能背负负心薄幸的名声),拒绝了长平公主,导致后者出家,一生未嫁。
这也是一个感情上的懦夫,只会自己一生痛苦。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袁承志被称“扶不起的阿斗”,是因为同其他金庸男主一比,他拿到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袁承志胸无大志,一事无成,而且他的性格比张无忌还要优柔寡断,做事总是摇摆不定。
以袁承志的武功资源和政治资源,他完全可以接手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后的局面,抵抗满清,甚至当上皇帝都有可能,最差他也可以做一个武林领袖。
谁知道这家伙最后实在太怂了,一面对现实中的不顺利,甚至残酷的一面,就做缩头乌龟,跑到海外躲起来。
难怪大明公主阿九虽然爱他,却最终出家为尼,没有上赶着嫁给他。袁承志太不上台面。
在《碧血剑》里,男主角袁承志大有来头,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
明朝末年,袁崇焕镇守辽东,官拜蓟辽总督,统宁远边军,袁崇焕打仗有勇有谋,此前的宁远一战,他带领明军打得满清铁骑大败,甚至连后金皇帝努尔哈赤,都在宁远大捷的时候,被红夷大炮轰得身受重伤,不治而亡。
可是崇祯帝刚愎自用,不信任自己的臣子,反而信任一班太监宦官,最终袁崇焕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
崇祯帝给袁崇焕定了两个大罪,一是私自跟满清议和,二是杀毛文龙。最终崇祯自毁长城,袁崇焕被定下凌迟之极刑。
京城的老百姓愚昧,目袁崇焕为汉奸卖国贼,袁崇焕被凌迟之时,京城老百姓争着抢着吃袁崇焕的肉,喝袁崇焕的血。
袁崇焕留下一个儿子,叫袁承志,被袁崇焕手下的几个部将冒死救回,抚养长大,传授武功。
之后的剧情,就是袁承志屡逢奇遇,练成绝世武功,升级打怪,并得到几个少女美女的青睐,以身相许等等。
袁崇焕的四大部将传授了少年袁承志不少武功,可惜的是,这四大部将都是军人,在战场上他们或许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是跟一般的江湖人士就不能比武功了。
于是袁承志就遇到了李自成的部将崔秋山,崔秋山曾经得到华山派掌门穆人清传授伏虎掌法,已经是江湖三流高手。之后在四大部将的恳求下,崔秋山将伏虎掌法传授了袁承志。
袁承志作为碧血剑的男主角,果然是个武学奇才,没多长时间,竟然将一套伏虎掌法学会,只是缺乏实战经验。
这不实战立马找上门来了,袁承志跟崔秋山逃跑的时候,误打误撞地靠伏虎掌法救了少妇安大娘和她的女儿安小慧,跟安小慧成了青梅竹马。
接着,由于安大娘认识天下第一高手穆人清,通过来找安大娘的哑巴高手,袁承志顺利拜穆人清为师,进入华山派,成为穆人清的关门弟子。
由于有天下第一高手做师父,袁承志的武功突飞猛进,穆人清的全部绝学,什么伏虎掌法、破玉拳、混元功、华山剑法都传给了袁承志。
可是此时袁承志不到二十岁,没什么实战经验,独自闯荡江湖还太嫩了点,于是乎,穆人清的好朋友,也是天下绝顶高手的木桑道人来了。
袁承志再次获得奇遇,木桑道人不但传授袁承志神行百变的绝世轻功等绝学,还将自己的护甲背心给了袁承志,这护甲背心跟黄药师桃花岛的至宝软猬甲一样,刀枪不入,袁承志因此在后来闯荡江湖的时候,几乎没受过重伤。
要知道,金庸武侠男主们,哪个没受过重伤?哪个没有经历过大难不死的?就袁承志从小到大,连点小伤都没受过,只中过五毒教何铁手的毒。
你像郭靖,就被欧阳锋的蛤蟆功打个半死,跟黄蓉在曲灵风的密室里疗伤七天七夜才好了。
杨过不但身中情花之毒,还被郭芙斩断一条胳膊。
张无忌身中玄冥神掌,好几年后才因为修炼了九阳神功治好,后来还好几次被玄冥二老虐,被周芷若拿倚天剑捅,被波斯明教的风云月三使打得找不着北,甚至曾经差点被灭绝师太三掌打死。
乔峰曾经在聚贤庄被一帮二三流高手围攻,身中数刀,要不是他爹萧远山突然出现,乔峰就交代在聚贤庄了。
段誉练了北冥神功,狂吸段老大黄眉僧叶二娘岳老三云中鹤钟万仇等人的内力,又不会转化成北冥真气,差点死在大理天龙寺。
令狐冲更不用说了,几乎整本书里都是病歪歪的,先是被桃谷六仙和不戒和尚的八道真气折磨得要死要活,后被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折磨的要死要活,不是任盈盈背着他到少林寺,他早就一命呜呼了。
狗哥石破天被谢烟客带到摩天崖,修炼武功,痛苦了接近十年之久,这个谢烟客一点也没安好心。
无论如何,袁承志是金庸男主里获得奇遇之后最顺利的一个,有穆人清和木桑道长两大绝世高手的加持还不够,金庸又给了他一个金蛇郎君夏雪宜。
袁承志拿到金蛇郎君的武功秘籍,学会了金蛇剑法,同时得到了三样至宝,一是暗器金蛇锥,二是金蛇剑,三是建文帝的宝藏。
说起来,袁承志是金庸男主里少有的不缺钱花的大富翁。
你看郭靖已经够富有了,也只是有一匹汗血宝马,加几件真皮棉袄和几十两黄金,杨过是穷得叮当响,天天偷鸡摸狗,乔峰身为丐帮帮主也就有点喝酒的钱而已,张无忌要不是有蒙古郡主这个大富婆跟在身边,也是穷得叮当响。至于令狐冲,据他说,他师父岳不群给的零花钱太少,喝酒都不敢买好酒,令狐冲喝了半辈子酒,估计都是兑了白开水的假酒,哈哈。
袁承志集齐穆人清、木桑道长、金蛇郎君三大绝世高手的武功之后,终于离开华山,开始闯荡江湖。
结果,不用说,一上来就要遇上美女,先是温青青,后是焦婉儿,再接着就是大明公主阿九,最后是何铁手,这些美女,温青青是主动投怀送抱,焦婉儿是暗中倾心,阿九是朝思暮想,何铁手是暧昧不清。
再接着,在美女温青青的陪伴下,袁承志从湖南到北京,一路上升级打怪,收服了不少江湖大佬,什么金龙帮,青竹帮,仙都派,还有江湖第一神偷,江湖第一头陀,连五毒教教主何铁手最后都向袁承志臣服。
在这一过程中,又穿插着袁承志折服大师兄黄真和他的徒弟,跟二师兄归辛树归二娘夫妇由龃龉到和好,袁承志帮主归辛树夫妇救活他们的孩子,让归辛树夫妇感激不尽。
就这样,华山派从内到外,江湖上从江南到京城,没有几个不服袁承志的,袁承志又带着几千江湖豪杰,打败偷袭到河北的满清鞑子,打了一场大胜仗,成了江湖上无人不知的七省盟主,八省盟主。
整个江湖上,就没有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袁承志的,袁承志的人生似乎达到了巅峰。
可是没那么容易,突然冒出来一个木桑道人的师弟,铁剑门的玉真道人,竟然打败了袁承志,抢走了金蛇剑,就此,袁承志终于遇到了终极大反派。
不久之后,在华山,袁承志靠着主角光环打败玉真道人,升级成功,几乎已经是天下第一人。
可是,不要忘了,天底下的三大绝世高手穆人清、木桑道人、金蛇郎君的绝世武功,袁承志都学了,金庸武侠的男主们,除了韦小宝,如果有袁承志这种武学资源,哪个都不比他袁承志差。
问题是,袁承志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结果最终被自己的胸无大志和优柔寡断给毁了,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首先就是关于复仇的事儿,袁承志优柔寡断。袁承志父亲袁崇焕的死,罪魁祸首有两个,一个是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另一个是设计反间计的皇太极。
袁承志武功大成以后,手提金蛇剑,怀揣金蛇锥,身穿护身宝衣,跑到盛京去刺杀皇太极。
当时袁承志已经隐藏到了皇太极的行宫大帐,无论是以金蛇剑刺杀,还是以金蛇锥偷袭,都可以得手。
结果袁承志非得磨磨唧唧,婆婆妈妈,听皇太极跟三个汉奸在那谈古论今,结果就是被玉真道人挡住,金蛇剑被玉真道人抢走,袁承志本人也成了阶下囚。
最后祖大寿偷偷放了袁承志,袁承志再次潜回刺杀皇太极,当时皇太极正跟小玉儿孝庄亲亲我我,抓住这个机会,袁承志本该一掌把皇太极毙于掌下,谁知道又让跟小玉儿偷情的多尔衮占了先机,一刀捅死了皇太极。
再一个就是刺杀崇祯,温青青被五毒教抓走,袁承志一路跟踪,来到皇宫,碰到何铁手囚禁的温青青,之后他从何铁手那里听说大太监曹化淳要废了崇祯,拥戴诚亲王为皇帝。
之后诚亲王正带着一帮武林高手跟崇祯逼宫,袁承志和阿九闯入,他不但不报仇,还搭救崇祯,袁承志说服何铁手反目,打退了温氏五老、吕七先生和五毒教的人。
袁承志和崇祯父女独处寝宫,袁承志再次有机会报了杀父之仇,他又没下手。
袁承志之优柔寡断,可远比张无忌为甚。
其次,袁承志立场不坚定,总是摇摆不定,难成大事。袁承志去刺杀皇太极,在皇太极行宫的屋顶偷听皇太极和洪承畴、宁完我等汉奸说话。
皇太极说他打下大明江山以后,首先要让老百姓吃饱饭,不伤害老百姓,袁承志竟然觉得皇太极说的有道理,开始犹豫要不要杀皇太极了。
要知道,皇太极带领下的满清铁骑,多次偷入关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甚至有过数次屠城的禽兽行为,这些李公子李岩都曾经给袁承志讲过。
结果皇太极跟三个汉奸说了几句大话,袁承志就不想刺杀皇太极了,就被皇太极给蒙蔽了。
接着,袁承志被玉真道人打败擒住,皇太极将他交给祖大寿去说服。
祖大寿是袁崇焕手下的第一猛将,是吴三桂的舅舅,在袁崇焕死后,投降了皇太极,已经是个汉奸了。
袁承志一开始对祖大寿骂得咬牙切齿,说祖大寿背信弃义,等等,谁知道,祖大寿把袁承志放了以后,袁承志竟然开始叫祖大寿祖叔叔,笑死我了。
就连袁承志自己都怀疑自己,他扪心自问,自己该不该叫祖大寿叔叔。
华山派上下,从穆人清到黄真,到袁承志,一开始都是支持李自成的,等到李自成打下北京,纵容手下刘宗敏牛金星等人对京城的百姓烧杀抢掠以后,袁承志虽然对李自成产生了怀疑,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办,反而做了缩头乌龟,逃到外国去了。
看看人家郭靖,义守襄阳几十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最终殉城,看看人家杨过,恩怨分明,助郭靖一臂之力抵抗蒙古铁骑,看看人家乔峰,义薄云天,以一死换取宋辽两国的和平,看看人家令狐冲,纵使天下人都唾弃他,该行侠仗义的时候,什么时候缩过头?
即便张无忌优柔寡断,又碍着女朋友赵敏是蒙古郡主,也从来没改变过反元的立场。
所以我说袁承志立场不坚定,摇摆不定,难成大事。
最后,袁承志本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他却选择了逃避,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咱们说袁承志的武功,那已经是天下前几的存在,除了他的师父穆人清,二师兄归辛树,没人敢说能打赢袁承志。
要说袁承志的政治军事等资源,那就更多了。
一是,他是袁崇焕的儿子,手下有袁崇焕的四大部将和山宗的人,别小看山宗,袁承志小的时候,四大部将祭奠袁崇焕,组织山宗聚会,大部分是当年的宁远军的人,可是有好几千人。
只要袁承志愿意,他随时可以拉起一支不亚于李自成闯军的军队。
再说了,袁承志还有十大箱子建文帝留下的宝藏,足够当军饷用了。
二是,袁承志是绿林领袖,七省盟主,什么金龙帮,青竹帮,等等,都是叱咤一省的大帮会,随随便便就能聚齐几千几万人。
三是,袁承志有个结拜大哥李岩,是李自成的军师,足智多谋,可为袁承志所用。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以后,袁承志完全可以靠这些资源,拉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抗满清铁骑。
袁承志口口声声说什么继承父志,抵抗满清,结果,看到百姓受苦,他只在心里想,天下那么大,受苦的百姓多了,管也管不过来,最后带着温青青何铁手逃到了南洋小岛。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谢邀。
碧血剑作为金庸先生早期的作品,主角袁承志给人的印象虽然不至于说十分英明神武,但是堕落到被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感觉还是太有失偏颇了。相反,我个人觉得袁承志还是金庸作品的男主人公中,比较出色的一位。
首先,作为武侠小说中主人公,袁承志除了小时候被安剑清的侍卫在眉角上划了一道之外,成年后大小战役,从未吃过大亏。唯一碰到的对决的高手是玉真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行刺皇太极失手而被俘算是袁承志比较耻辱的一战,不过早期的金庸先生对男主角的刻画一般都是顺风顺水的,所以没多久袁承志就和神偷部下联手,偷了玉真子的衣服,把这口恶气给出回来了,最后还在临近结尾的地方击毙玉真子,虽然第一版中,有小金蛇的帮忙,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主角,袁承志的武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这从他跟归辛树的“无敌敌千招”里头也能看得出来。
仔细看袁承志的成长路线,小时候跟着父亲部下学武,接着碰到了崔秋山,然后没多久又跟了安大娘母女,接着碰到了哑巴,再碰到了华山师祖穆人清。一个小孩子,勤奋刻苦的练习武功,从不喊苦喊累,而且悟性奇高。这本身就很难得,加上看他对身边环境和人物的适应性,看得出来是非同一般。后来成长中的他除了熟知华山派的拳法剑法之外,还意外的学会了金蛇郎君的武功,勤奋的练习让他的混元内功更是醇厚,加上金蛇剑金蛇锥,藏宝地图和冰蟾等宝贝,幼年颠沛流离的袁承志可说后来是开了挂一般。不说别的,单说打架,毫不夸张的说,袁承志是十五部小说中,少有的出风头次数较多的一位。几乎是打一次就出风头一次。打的五行阵大败亏输就不说了,装不会武功却最终收服两边的七省大盗,化解焦闵两家恩怨时折服后辈的打斗,后来一边写字一边接下洪胜海所有攻势,在众人都害怕无比的五毒教中全身而退折服美女何铁手等等描写,都是显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要知道他不过是个年轻后生,五老心中的“就从娘胎里开始练武,也怎么会有这种功力?”的疑问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实在是被他打的怕了,觉得强的都有点不合理了。
那么也许你会说,武功好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张无忌武功也很好,不一样遭人嫌弃?那么我们再来分析分析袁承志的人品。
首先,热血肝胆,有情有义。
作为袁崇焕的儿子,身为广东人的袁承志除了那股子倔强劲头之外,还有热血忠义的心肠。虽然后来他武功高强,甚至顺利当上了七省盟主,但是对山宗的旧部,对安大娘,对崔秋山等人还是会很动情等细节都能看出来,他是重情义的。小时候为了救安小慧,差点被老三砍死,但是也宁死不退,长大后为了实现抱负和报仇,甚至有独自潜入皇宫去行刺的勇气,也可以说是一身是胆,光这份胆量和孤勇,就已经跟“阿斗”这种形象千差万别了。
其次,明辨是非,尊长有礼。
作为华山派的关门弟子,袁承志一直都试图低调的行走江湖,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太强,不得已得罪了二师兄归辛树。不过只要是知道了是非所在,他也不怕得罪师兄而出头阻止闵焦两边的争执。后来不得已跟二师兄放对的时候,又谨守门户,并不下狠手。而且即使有了这样的争执,后来在救治归钟的事情上,他还是出了大力气,也成功化解了师兄夫妇对他的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师父,朋友,部下,他都爱护有加。要不然,阿九也不会对他如此心折。
再次,急流勇退,开创新天地。
国内打完仗后乱成一锅粥,好朋友好兄弟李岩和红娘子遭受不幸,李闯王许下的诺言终究只是空头支票,到头来万事成空,这样的悲愤之下,作为主角袁承志,能做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他跟张无忌的被朱元璋行骗而主动离去,是有很大区别的。选择去渤泥岛开创新天地,其实是他的主动选择。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种选择是明智的。
跟张无忌的没有政治抱负不同,袁承志还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他并没有那种可以帮他打点所有教内事物的杨逍这样的人才,可是七省豪杰还是对他服服帖帖,领军打仗他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失误,这靠的就是他的人品和担当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袁承志作为金庸先生作品中的男主角,虽然受欢迎程度上可能一般,但是应该也不至于被形容成阿斗那么惨,他还是一个武功高强,忠肝义胆,明辨是非,侠骨柔肠的人。要说他为什么给人印象一般,那可能是他跟张无忌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心里到底爱哪个姑娘多一点,自己都搞不清楚(新修版里头,金庸老先生更是直接修改成了,他更爱阿九多一些)。这也不是他的错,跟金庸的人物设定有关。只不过大家有了这种印象之后,就忽略了他的很多优点,毕竟看上去,一个勤奋,悟性高,老实规矩,一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折的孩子,因为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反而会没有油头滑脑的韦小宝或者爱到离经叛道的杨过那么来的生动有趣了。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一
张无忌间接建立明朝,袁承志间接灭亡明朝。但是,若说袁承志是“扶不起的阿斗”,却着实有些牵强和过于贬低。
袁承志作为蓟辽总督袁崇焕之子,他的名字就决定他的一生:承父之志。他艺成下山,刚开始就想着替父亲报仇除去崇祯,而恰逢闯王起义,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于是袁承志就辅佐闯王,替闯王筹集军饷,一心要将大明王朝推翻。在李闯占领北京逼迫崇祯上吊自杀以后,却只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于是北京城一片乌烟瘴气,李闯的部下只顾着钱财和女人,却未能发现潜在的危机,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推翻了明朝,就没有任何敌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是,在他们不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抢夺陈圆圆以后,吴三桂一个举动就让他们彻底葬送了胜利的果实。
对于袁承志而言,当他看到李闯部下在北京城杀伤淫掠,而最佩服的大哥李岩又被李自成杀掉,他内心就明白了,李闯也不可能给老百姓带来安宁稳定的生活,这让他非常怀疑自己的帮助李闯推翻明朝的举动到底是对是错。
后来的袁承志是非常迷茫的,他眼看着一幕幕痛心的场景,自己却无力改变,这让他无比愧疚,这才认识到自己武功虽高,可是影响力也着实有限。
当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之时,袁承志只能眼不见也净,毕竟后来大清入关,汉人的江山落入满清之手,袁承志如若见到满清的所作所为便更会痛苦伤心。
可以理解袁承志的隐居海岛是对现实无力改变的逃避,毕竟身在时代大海之中,他武功虽高,却也只是一叶帆舟,他根本无力决定航向,因为大海中的风向才是主导因素。一人之力太渺小了,人在历史潮流之中也是太过微不足道。
袁承志也只是一个人,并无改变历史的能力,即使南宋末年的郭靖大侠,武功再强也阻挡不了蒙古大军对襄阳的冲击。
二
其实,论出身,袁承志的确要比张无忌要好,毕竟他是出身官宦之家,而张无忌却是出生在一个远在千里之外荒无人烟的海岛上,父母都是江湖中人。相比而言,袁承志的出身条件要比张无忌好一些。袁承志师承华山派高手神剑仙猿穆人清,得传华山派顶级内功“混元功”,以及华山拳法,剑法。又从木桑道长那里学到他的暗器功夫和诡异步法“神行百变”。当然,他还继承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剑和金蛇剑法。
他年纪轻轻,可是一出山就是当世顶级高手,武功之强甚至强过大师兄黄真,可能功力有所不及神拳无敌归辛树,但是武功多变又胜过他。
也就是说,袁承志的武功在当世可能仅次于师父穆人清和师兄归辛树,至于其他之人,包括第一反派人物玉真子也都不是他的对手。
当然,《碧血剑》中的武功就已然衰落的厉害,相比《倚天屠龙记》那简直差距太大。
在倚天中,张无忌学会全部《九阳真经》并打通任督二脉,功力之强是后世人难以想象的,他凭借一人之力将让明教起死回生,然后带领明教在江湖上大显神威。当然,明教人才辈出,特别是朱元璋常遇春之辈,虽然武功不够突出,但是打仗和权谋算是顶级,到后来,张无忌已然尾大不掉,难以真正掌控明教的各方势力,毕竟张无忌并非出色的领导者,他只是一个武功高强的普通人。
张无忌在明知难以掌控明教之时,就选择让权,将教主之位交给杨逍,后来又交到朱元璋手里,而张无忌也乐得逍遥,和赵敏隐居山林,基本上也不会出现在中原,毕竟他是朱元璋第一忌惮之人。
可见,张无忌和袁承志都是一样,最终都选择远走他乡。
三
袁承志本是一个积极的人,他一身过硬武功在江湖上鲜逢敌手,可是他依旧未成大事。这其中原因不在于袁承志本身,而在于当时的环境复杂,袁承志是一个初入江湖的年轻小伙子,他对于江湖的认知相当浅薄,只是有一点他很明确,就是要为父报仇。于是,他把自己的定位就放在对抗朝廷这一边。而后,他遇到李岩,对李岩非常佩服,对于他忧心国事为老百姓着想的观点特别认同,于是就想着和李岩一般干大事。恰好他师父又指引他们去辅佐闯王,于是袁承志就明确方向,辅佐闯王。
可以说,袁承志是很被动的一个人,他的决定更多的不是源于他自己,而是他身边之人,正是如此,袁承志并未对一些人和事情真正的搞清楚搞明白,这也导致他的判断和选择并不是最完美。
当然,处于那个时期,袁承志又能如何去选择呢?难不成辅助满清!这是袁承志永远都不可能接受的事情。毕竟,民族仇恨是太过强烈,袁承志不可能帮助异族。
袁承志空有一腔热血,却被现实消磨的所剩无几,他想为国为民,可是又该如何去做呢!清军入关大势已去,江山的归属从大明转入大顺,又在短时间内改为大清,任谁能接受得了。
袁承志的迷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迷茫,他只是恰好处于那个时期,他想成就一番大事,可是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是错。当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不愿见到,而自己又没有任何能力改变之时,袁承志就选择远离中原,至少眼不见为净。
可以说,袁承志和张无忌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武功独步天下,可是却难以改变现实,毕竟他们都是武功高强的普通人。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369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袁承志出身比张无忌好,师父也很牛,为何却被称“扶不起的阿斗”?
袁承志和张无忌,袁承志上面有李自成,张无忌上面有朱元璋,这是一段跨不过的历史,所以他们的结局注定不能称王称霸。
不过他们一定要被塑造成为少谋寡断的普通青年形象,这倒未必,只不过熟读金庸先生作品的人都会知道,金庸先生笔下的主角都是十分淡泊名利的,而那些争权夺利的配角统统没有好下场。
人物形象跟作者塑造有很大关系,像黄易的《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里面的主角项少龙头上是秦始皇,寇仲头上是唐太宗,这两位当权者可比李自成朱元璋厉害多了。而项少龙和寇仲跟两位当权者相比却丝毫不弱,甚至隐隐可以压两位当权者一头,甚至从某各方面说,他俩是秦始皇和唐太宗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如果他们最后不相让,就没有秦始皇唐太宗什么事了,如此霸气的人设让读者看了大呼过瘾。
不过金庸先生显然和黄易不是一个套路,在历史的大潮下,主角显得如此渺小,哪怕是豪侠如郭靖、乔峰,都是用个人力量对抗历史洪流的碾压,显得悲壮又无助。袁承志和张无忌更不用说了,两人只不过是武功高强的江湖人,天下大势什么的跟他俩压根就不搭边。
袁承志和张无忌在天下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不过两人又有所不同,袁承志属于高开低走。袁承志老爹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是明末重臣,可惜被崇祯皇帝杀了。袁承志虽然幼年丧父,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中老臣还有一点,好歹也有人照应,后来跟随天下第一高手华山穆人清学习武功,不仅得到穆人清的真传,还得到他好朋友木桑道长的喜欢。小时候的袁承志怎么就这么招人喜欢呢,估计出身官宦之家,也许骨子里就带着八面玲珑的性格。
跟袁承志一比,张无忌就惨多了,虽说他出身武林豪门,但却是孤岛出生,一回中原父母就被逼自杀,自己还中了无人可治的玄冥神掌,连张三丰都无可奈何,从此张无忌开始了独自飘零的生活,一路上无依无靠,历尽艰险,甚至差点被灾民给吃了。后来他练成九阳神功纯属主角光环,跟袁承志这样打小有人疼有人爱的生活相比惨多了。
然而,长大以后的袁承志却性格大变,按理说依着小时候的性子,袁承志长大了应该跟胡斐差不多,但却硬生生往郭靖的路子上靠。但是袁承志既没有郭靖的真诚,也没有郭靖的执着坚定,似乎只保留了郭靖的木讷。从个人成就来看,他做的不错了,是武林盟主,但是这个武林盟主并不是他自己想干的,一来他武功不错,二来他是袁崇焕的儿子,大家需要他去做那个位子。当了武林盟主之后,他成了闯王的附庸。
张无忌性子倒是从小到大一个样,艰难困苦的经历并没有给他性格增添些许峥嵘,反而愈加温润圆滑。比起袁承志,张无忌多了几分从容和随遇而安。同样的,他也是被人推举到明教教主的位子,不过他成了朱元璋的领导。
然而,闯王跟朱元璋显然是无法比拟的,朱元璋是一代枭雄,天下霸主,跟朱元璋相比,闯王倒像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刚有点成就就嘚瑟不开了。作为闯王的附庸,袁承志是多么希望闯王雄才大略,可以推翻前朝,驱除后金,一统天下,然后袁承志看到天下太平,悄然隐退。可惜闯王终归只是个土包子,他的上限就那么高,完成不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作为朱元璋的领导,张无忌一开始跟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瓜葛,因为他们级别相差太远。实际上明教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武林中的明教,包括从教主到五散人五行旗在内的明教高层,另一部分是民间的明教,这部分明教教徒广布,人数众多,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明教总部在哪,但是他们也是忠实的信徒,还是各地起义的主要力量,朱元璋显然就是民间明教最有力的掌控者。实际上,处理武林纷争需要上层明教人士做主,但是领导起义民间明教足够用了。就算当时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上层明教被一网打尽,也丝毫不影响民间明教的起义活动。所以张无忌救了明教高层,挽救的只是上层明教,跟朱元璋关系不大,他还巴不得不要救,这样正好没人可以管束他了。
袁承志作为一个普通的江湖青年,武功高强,江湖地位尊崇,如果闯王跟朱元璋一样雄才大略,他其实还是可以大大发挥作用的。但实际上,闯王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连李岩那样满腹经纶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何况袁承志这样的江湖草莽了。作为名将之后,袁承志当然有着一份家国情怀,虽然能力有限,他也希望能够天下太平。然而闯王虽然推翻了前朝,却没有能力一统天下,反而加速了外族的入侵,实际上是个罪人。袁承志发现自己追随之人居然是这样一个货色,失望可想而知,最后远遁海外。
张无忌有朱元璋这样的下属实际上是幸运的,毕竟在当时明教名义上是天下义军的领袖。凭借张无忌的才能,他当然没有办法驱除元蒙,歼灭诸侯,一统天下,而朱元璋则有这个能力。虽然张无忌最后被迫让出教主之位,但他本来就胸无大志,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最后能够看到自己下属完成霸业,天下太平,内心肯定充满欣慰的。
如果把袁承志和张无忌交换一下位置,会发现最后的结果不会有太多改变,不过如果袁承志换成张无忌,或许阿九公主就不会出家了,而张无忌换成袁承志,除了赵敏,其他小姑娘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