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应该说是清政府自身又腐朽不堪,又始终没有对海军有正确的认识,最终埋葬了北洋水师。

在海军的投入上,清政府远少于日本。

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对比一组数据:自1875年清政府筹议海防,决定组建北洋水师,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20年间北洋水师得到的海防经费共计2300万两。加上海防经费之外的用于和北洋水师相关的所有费用,像旅顺、威海两个军港的建设,后期调入北洋水师的军舰(含参加了甲午战争的广东水师三舰)等等,清政府共计为北洋水师花费了

3796万两白银。

这确实是一个大数字,不过日本仅在1886年至1893年这8年时间里,就投入了7600万日圆,约合5066万两白银,超过了北洋水师20年的投入。如果考虑到日本一年财政收入大约在8000万日圆左右,大约只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66.7%,双方对于海军投入的热情差距比实际金额更大。

如此巨大的投入差距,使得日本海军的实力在战前超过了北洋水师。这还没算日本已经在英国订购的富士级前无畏舰,如果再晚些开战,北洋水师更没法打。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财政紧张造成的。

财政紧张部分是原因是因为清政府体量更大,虽然收入高于日本,不过开支也更大,所以能投在海军上的资金就相对少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清政府不必要的开支太多,影响了海军投入。

像清政府每年需要拿出几百万两白银来供养多达60万的八旗军和绿营,但是在清末这两支名义上的清政府的正规军早已腐化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这几百万两白银养的无非是一群废物而已,除了浪费宝贵的资金之外毫无意义。

此外为了维持自己所谓的面子,清政府也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像光绪大婚耗费白银550万两,而当初购买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都不到340万两,这笔钱至少够买3艘。还有慈禧修颐和园花的钱就更多了。虽然现在很多专家考证慈禧修颐和园没有挪用海军军费,但是大量资金用于修颐和园以后,财政紧张,自然也不可能再增加海军军费了。

二则是因为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仅仅在遭遇威胁时才会考虑增加投入。

发展海军需要一个长远的计划和长期、稳定的投入,不过清政府对于海军的认知非常肤浅,仅仅是因为列强大多从海上入侵,所以需要一支能威慑列强的海上力量。因此在清政府的海军建设中,遇到危机才会临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一下,一旦危机过去就停滞发展。

清政府正式筹办海防,是因为日本入侵台湾的刺激,而北洋水师的大发展,则是因为中法战争的影响。然而随着北洋水师小有规模,危机也已经成为历史,清政府就继续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北洋水师的经费也仅限于维持了,在此后6年内除了从福建船政局调来一艘平远外再无其他新舰。

相比下,日本的海军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规划,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进行建设,并在甲午前实现了反超。

所以北洋水师的覆没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清政府腐朽不堪,加上对近代海军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对北洋水师投入不足,实力不如对方。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有些学者,不懂装懂,胡说一通。

术业有专攻,人怎么可能什么都懂。不知道就像萨沙这样说不知道,不知道装知道,有什么意思。

有人说,日本人明知道北洋水师比自己强,还去决战。

试问,日本人是智障?

天底下有人主动去侵略比自己强的国家?

犯贱吗?

而且,既然日本人敢于挑战自我犯贱,为什么要等到1894年,而不提前一些?

实际上,日本人做过反复的评估,确认联合舰队已经可以以微小损失彻底打败北洋水师以后,这才发动侵略,还主动要求决战。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就是腐朽的满清,而不是某一个人,也不能说是慈禧太后。

海军发展叫做百年海军,是有一个漫长、持续的投入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海军的强大,绝非随便购买一些先进军舰就可以的。

大家看看阿根廷,在马岛海战时候空军是相当强大的,可以和英军一度杀得难分难解。

然而,今天阿根廷空军攻击机都是螺旋桨的了,战斗机奇缺,被迫将40年前用的超级军旗二手机从法国买回来。

为啥?阿根廷完全是靠出钱买来的空军。

只要你没钱继续购买和升级战机,阿根廷自然完蛋了。

道理也是一样。

北洋水师其实是靠花钱买了一支水师,当然日本联合舰队开始也是这样。

但关键在于,日本海军的投入是持续的,而北洋水师的投入很快就因为政治腐败、财政枯竭、派系斗争等等停顿了。

双方在黄海海战爆发之前,北洋水师已经6年没有购买过一艘军舰。相反,日本联合舰队有6艘主力舰是在这6年内购买的新式战舰,有的在战争爆发前当年才服役。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当时联合舰队只有8艘主力舰,其中6艘都是刚买的。

如果说,这是在海军科技停滞的时候,似乎也不太要紧。

然而,当时恰好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日本舰队中口径火炮几乎全部都是速射炮,而北洋水师一共只有3门速射炮。

结果海战中,双方炮弹投射量是1:20,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开1炮,对方开20炮。

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如果不输,就是活见鬼了。

那么,为什么6年内北洋水师不去购买新军舰,甚至不去升级武器呢?

这就是满清的复杂内部问题,这在当时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当然是日本海陆军。当然,还有我们自己。

北洋水师在恭亲王奕䜣、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奏请下,1875年,光绪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先后订购了 “定远”、“镇远”等多艘战舰,并修建了旅顺、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到甲午海战开战前,北洋水师共拥有大小舰船60余艘,总吨位45000余吨。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展开大海战。是役,北洋水师损失五艘战舰,日军一舰未沉,日军完全占据制海权。此后,北洋水师退入威海卫海军基地避而不出。日军侵入我国后,11月,旅顺失陷。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登陆,进逼威海卫,在日陆海军的包围下,刘公岛失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日军埋葬北洋水师

甲午大东沟海战时,无论从舰队总吨位、战舰动力、战舰巡航速度和主炮数量来看,北洋水师全面逊于日本联合海军。

同时,日本联合舰队的的其他优势是:日本6艘军舰装备了速射炮,而北洋水师没有(也有资料说个别装备);参战战舰中,日本有6艘主力舰都是1888年之后下水的新舰,而北洋水师自成军以来就没有购买过新的主力舰。

(看到一些资料比较整个北洋舰队甚至整个中国海军总量和日本联合舰队的诸如总吨位、火炮数量,我个人认为不妥。)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超常发挥,否则确实不易获胜。

在甲午海战中,被很多人诟病,又被一些人解释为合理的战术队形问题,我认为,专业的海军的说法会比学者的研究更为合理。民国时期的海军军官杨世忠曾说:

他们研读海军战史,没有读通……生吞活剥地去模仿……甲午大东沟中日海战,比利萨海战晚了将近三十年。军舰的速度及舰炮射程增加了不止一倍,冲撞作战,事实上已不可能实施。

同时,为了发挥火力,也应该与日军类似的以纵队迎战,更能发挥火力。否则,本身火炮数量,参战战舰数量(10艘)就低于日军,再以横队迎战,更削弱了火力。

在弹药消耗量上,日本联合舰队大大超过了北洋舰队。

据日本方面战后统计:

共消耗 200mm 以上口径炮弹 97 发;100mm-200mm 口径炮弹 3886 发;100mm以下口径炮弹 16938 发。合计 20921 发。

而北洋水师方面,根据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统计的数字为:

共消耗 200mm 以上口径炮弹 413 发;200mm 以下,100mm 以上口径炮弹575 发;合计 988 发。

这个数字是未计算“经远”、“致远”、“超勇”、“扬威”4 舰,以及各舰100mm以下舰炮的发射数量。

所以嘞,有说法说双方火炮发射数量1:20的计算是错的。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舰,而日本联合舰队仅是松岛、吉野、比睿、赤城、 西京丸受到重创。经此一战,确实北洋水师已经无力在海面上与日本联合舰队进行决战了。

在退回威海卫后,丁汝昌即避战不出,直至日军完全占据威海卫,保卫刘公岛为止。在此期间,日军水陆并进,完全占据了朝鲜,并侵入中国,占领了北洋水师的旅顺基地。之后又在山东半岛登陆,包围了威海卫基地。北洋水师方面,则是损兵失策。11月,镇远舰返回威海卫基地时,不慎触礁受伤,因旅顺失守,无法修复而失去战力,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陆军守将因不受丁汝昌节制,各自为战,直至溃灭。

这其中关于北洋水师消极避战,很多资料都说是李鸿章强令丁汝昌不得出战。并引用李鸿章给丁汝昌的电文:“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

但原电文实际是督促丁汝昌和各陆军将领协同守卫威海卫炮台的内容:

“旅失威益吃紧,湾、旅敌船必来窥扑,诸将领等各有守台之责……有警时,丁提督应率船出,傍台炮线内合击,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

自大东沟海战后,李鸿章多次电令丁汝昌率舰队出海,或救援旅顺,或袭击日军运兵船,或对日军进行牵制。甚至在日军登陆山东后,援军无望时,李鸿章也电令丁汝昌,让他出港应敌,殊死一搏:

“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

所以将北洋舰队最后的消极保守策略归咎于李鸿章,是不妥的。

军事体系的全面落后使北洋水师走向了灭亡

北洋水师的灭亡不仅仅是战术失败、武器的落后所造成的。即使慈禧不挪用“军费”,“吉野”舰最终被我们买回来,就能获胜么?我认为也不是的。

北洋水师的灭亡是清政府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相比在建军思想、军事体系建设全面落后的必然结果。

(丁汝昌铜像)

  • 中日两国对于近代海军建设的规划

1863年,幕府海军提出了将日本海军集中划分为6个守卫省,扩军至舰船370艘,官兵61205人的海军扩军提案。虽然这提案因过于庞大,被幕府所否决。但是从中不难看出日本对近代海军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精细化。

反观我国,1867年底,湖广总督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创建轮船水师条款中提出了创办近代海军的提案,其中表明了早期建军思路只想依靠内洋港口,依靠险滩不让外国军舰靠近。同时其中凡涉及数字尽是“轮船约三十号”,“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计海关近来所入,比从前多至七八倍”这些模糊词语。

对于日本来说,从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时代,从来都是在规划建立一个属于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的海军,而中国海军则是从一开始就如各省实施洋务或训练陆军一样,各自为政。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只水师分别由所在地方官员指挥,没有形成合力。以至于在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之时,其他水师为了保存实力,不顾命令,见死不救。

  • 在军事指挥系统方面

1883年,总理衙门才增设海防股,1885年,海军衙门才成立。但这只是样子工程,四支水师还是各行其是。大东沟海战之后2个月,朝廷才新设“督办军务处”全权指挥对日作战,由李鸿章负责,但他也只是能指挥的动北洋陆军和北洋水师对日作战。其他各地的军队不听其调遣。

而日本方面,1872年就建立了海军省,统筹全国海军的发展建设。同时,日本近代军队建设,从开始就引入了参谋本部制。陆海军的军事指挥体系完备且有效执行。为了有效指挥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1893年,日本就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甲午战争爆发后迅速依此设置了战时大本营。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日本军队倾国之力与李鸿章的北洋军队之间的战争。如此看来,岂有不败之理?

在情报、训练后勤等方面,中国军队也已落后于日方。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速射炮,关于早该更换的锅炉,一则其他朋友都聊到了,二则,我认为其实并不起决定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很多人会提到财政的问题,比如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比如帝师翁同龢上疏建议暂停海军建设。比如,李鸿章满世界找钱筹建北洋水师。

买“定远”、“镇远”的款是由南北盐商议捐100 万两、招商局拿100 万两;购买“靖远”、“致远”、“经远”、“来远”四舰的款是户部提用神机营借英商怡和洋行洋款248 万两……

反观日本,上至明治天皇,下至普通百姓,全国一心筹集海军建设经费。

(中国自造最大舰——平远舰,排水量2150吨,1888年下水)

(日本自造最大舰——桥立舰,排水量4278吨,1891年下水)

但,我觉得其实有两句当时的话,特别能说明为什么当时海军建设被日本超过,以及北洋水师的失败是必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傲慢的大清朝,无论是守旧派还是洋务派,有谁正眼瞧西洋呢?无非是被打怕了,说是洋人“船坚炮利”。

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中学是道的层面,西学只是术的层次。蛮夷的技术学来了也就是为了能够抵蛮夷对天朝的冒犯,要维持的也是天朝的世界秩序。这种思想说到底,还是对整个世界的蔑视,只是洋人太厉害,不能再公然蔑视了,骨子里一点儿都没变。

这一方面是,不去学习研究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另一方面不去思考西方科学技术的深层次问题。以刘步蟾为例,1875年留学英国,1876年回国。一看就知道,其实也就是个游学考察而已。甲午战前,中国海军留学生仅40余人,日本则有100多人。而在中国国内海军学堂,讲的也是中西混杂的课程,“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由此可见,我国派去英日海军留学的,只学了点皮毛,没有学到筋骨。

(《马关条约》原件)

曾任清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赫德曾对严复说过这样一句话:

“海军之于大国,譬犹数之有花,必有根柢枝干,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

所以,北洋水师是谁埋葬的呢?是日本军队,更是晚清政府。也许,这就是当时的国运吧。

(字儿写的太多了,主要是由此想到了中日两国足球的发展轨迹搂不住了,嘿嘿~)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是光绪皇帝给在黄海海战中战死的邓世昌的挽联。100多年后的今天,我海军已经从弱到强,国产航母服役,一艘艘军舰如下饺子一般……邓公若能知道中华民族有今日的成就,他也能瞑目了。

曾经的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舰队,可惜生不逢时,不思进取,慈禧老太婆忙着自己享清福过大寿,哪里还顾得上北洋水师的死活?

是谁葬送了北洋水师?我认为这个锅必须由慈禧太后来背。要不是她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执政无方,北洋水师不至于到全军覆没的程度。

1894年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也就损失五艘战舰,当时北洋水师有数十艘舰艇,黄海海战还没到全军覆没的程度。

结果,慈禧太后生怕惹火了日本鬼子,被打怕了,下令北洋舰队撤到了威海卫港,不许出战,结果日本舰队把出海口给完全堵死了,北洋水师被困在港口内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由于孤立无援,北洋水师在坚守了一个多月,抵挡住了日军的七次进攻后,最终全军覆没,辉煌一时的北洋水师,毁在了慈禧太后手里。

当然,除了指挥不当,还有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制度腐败,派系斗争等等原因……北洋水师,是时代变革的牺牲品,只是代价太大了。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北洋水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静下心来回忆总结失败的缘由,也是对丁汝昌、邓世昌等先烈的纪念。

北洋水师,也叫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支新式海军舰队,其主力军舰全部购自外国,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这样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怎么会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呢?总结其原因应该有三:

一、官场争斗是根本原因。北洋水师是由清朝大臣李鸿章一手创立的,因为争权夺势树立了很多对立面。这些对手们为了打击李鸿章,就将目光瞄准了他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当时任户部尚书的翁龠禾就找借口连续两年停发了海军装备购置费。后来李鸿章的后台恭亲王失势后,他为了笼络满朝大臣,答应削减海军军纲,其实也就是削减海军实力。随着军费投资的越来越少,舰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舰队腐败是主要原因。朝廷腐朽,军队哪能一方净土。当时的北洋军舰实行“责任承包制”,各船管带把下发的经费用作个人贪图享乐,平时根本不去维修、保养舰船,甚至还参与走私,大小舰船也不作水战训练。让北洋水师一直引以为傲的定远、镇远两艘战舰在1894年接受检阅时,两艘主舰竟只有三枚炮弹。凭这样的舰队、这样的战备、这样的实力去抵御外强,哪有不败之理?

三、指挥混乱是直接原因。北洋水师的总指挥是丁汝昌,当日舰逼近时,他立即下令各舰分段纵列,但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却摆出个“一字雁行阵”,当与日舰交火时,战斗队形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胡乱变动的阵形让北洋水师队形大乱,等到日舰绕到背解后时,北洋舰队已不成形状。两军相望,当日舰还没行驶到射程之内时,刘步蟾不听将令,率先打出第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打中日舰,反而震塌了主炮上的飞桥,总指挥丁汝昌被严重摔伤!仗还没打,就把自己的总指挥给打下了台。当日舰“吉野”号等4艘日舰冒险攻击“定远”号时,定远舰连续发射的鱼雷、炮弹居然只中了两枚!尽管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英勇拼杀,终究孤掌难鸣,最后舰沉人亡。

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激烈的海战历时5小时,北洋水师沉没了5艘战舰,日舰重伤5艘,北洋舰队的损失比日本舰队大,但是北洋舰队还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可是李鸿章却被打怕了,不敢让北洋舰队出战了,竞把舰队深藏在威海卫,坐待日寇来攻。第二年二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定远”遭受重创,“来远”“威远”“靖远”等舰先后被击沉,“镇远”“平远”等6艘舰船和大批海军装备被日军缴获,丁汝昌服毒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是中国海军、中国军队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后人当自强。

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你怎么看?

众所周知,日本的联合舰队打败了北洋水师,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北洋水师就此销声匿迹。似乎事情很简单明了,没有任何疑问。可 是,史实证明,无论是经费还是 硬件装备,北洋水师一点不比日本的联合舰队差,为什么却打了败仗,彻底消失了呢? 以往的说法往往把矛头指向动用了海军经费的慈禧和清政府,但是有学者对此进行 了仔细的考察,作出了如下结论: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1亿两白银,年平均300万两。

  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共向 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毎年合计白银230万两,日本政府的总投入 只是同期清政府投入的60%!就硬件装备方面,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 略胜一筹。

  “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 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 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 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 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

  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 : 11,中国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 : 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141 : 209。

  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中国舰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济远’’号后主炮5青形容得那么大。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巨额军饱堆砌起来的一流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

  清政府没落的专制体制,由此而产生的腐败政治,进而在军队中形成了不良风气: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曲意取宠,一味迎合,追逐个人利益。久而久之,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事情就蜕变成为个人获取利益的幌子招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

  李鸿章兵权益盛,御敌不足,挟重有余,不可不防。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醇亲王欲以海军换取光绪帝的早日亲政,会办海军事务大臣李鸿章则欲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

  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海军只是他们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筹码,谁还真正为海军的发展考虑?此外,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以后,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当时 的《北洋海军章程》有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

  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而作为高级统帅的李鸿章,也对这种视军纪章程为儿戏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 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官兵夜晚住船,不准回家。有备才能无患,而这样 的军队如何打仗?另外,在清政府兵部所定《处分则例》中明确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

  可一旦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和上海。甚至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 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的那夜,“来远”号管带邱宝仁、“威 远”号管带林颖启就登岸逐声妓未归。官员带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严明的表面掩盖着的是一盘散沙,全然没有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等到临战迎敌的时候,北洋舰队首先布阵就陷人混乱。刘步蟾摆的是“一字雁行阵”,而丁汝昌的命令却是各舰分段纵列,摆成犄角鱼贯之阵。等到实际战斗时的队形 却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阵形乱变不说,即使如此勉强的阵形,待日舰绕至背后时,就再也没坚持住,各舰都是各自为战。

  战争一开始,敌人尚在有效射距外清兵就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首先发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 下受了重伤。这一炮就先让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命运攸关的4个小时的海战从始至 终几乎没有统一指挥!再看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竟然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

  除去以上这些原因,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遁逃和部分人员不告而别,致使人员减少士气大减。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 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