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真的会等双方站好队,出一主将单挑吗?

在不少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古人打仗的流程一般都挺套路。 大致就是己方武力值爆表的大将出阵挑衅,找人单挑。随着谩骂、辱骂的不断升级,最后对方阵营里总有不长眼、不服的小哥上来迎战,双方你来我往,交战几个回合后,己方大将“唰”一刀劈下之后,对方便被劈落尘埃。

GAMEOVER。随后,胜利的一方大将往往会再秀一个拉风的挥刀技,身后的兵卒们一看这个暗号,便打鸡血一般兴奋地喊着“冲啊”,无畏地冲杀了过去。一人决定一场战争,让人不禁感慨,名将往往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那么斗将这种打法在古代真的存在吗?有,但没这么夸张。

太信,你就被坑了

大家之所以会对古代战争有如此的概念,是因为国人对《三国演义》中的单挑桥段实在是太熟悉了。

不管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吕布虎牢关单挑十八路诸侯、还是许诸裸衣斗马超,整个《三国演义》给我们灌输的一个概念就是,古代的仗就是这么打的,阵前单挑,谁的将牛,谁就能打胜仗。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呀,小说首先要求就是看着爽,突出个人,强调英雄主义。这样你才能在热血沸腾中记住书中繁芜的名将,否则按照史料来写:蜀军克之,魏军攻破之,那谁还能记得住名将的风采。 但好看归好看,真假可就不一定了,毕竟罗贯中这种书贩子,在深度加工史料时,可是没有多大心理负担的。

而陈寿写《三国志》时,他就不敢走这种缥缈的风格。 整个《三国志》里,除了吕布单挑郭汜,孙策PK太史慈之外,很少再有单挑的记载。这也客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斗将风行的场景,可能是有问题的,过于相信,很可能会被坑。 不过,历史上偏偏还真有笃信之人,《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东亚文化圈里影响深远,特别是日本民众,对此书更是痴迷非常,以至于有些武将们就真的以为中国古代打仗就是这么个流程。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策划日本入侵朝鲜,刚刚踏上朝鲜领土的日本将领遇到了明朝李如松将军率领的辽东铁骑。

带队的日本将官恰巧就是个三国迷,当其看到中国军队之后,便策马出阵,对着对面的辽东铁骑叫嚣道“谁敢和我一骑打?” 这里所说的“一骑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单挑的意思,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日本将领这一嗓子吼完,对面总该有个应战的吧。

然而,令对面日军目瞪口呆的是,明军回应日军单挑的动作是,一顿火铳,顿时将叫嚣单挑的日军将领达成了筛子。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恰恰就是如此骨感。 那么古代什么时候会出现单挑这种行为呢?这就要说说斗将的雏形,致师了。

古代的单挑,致师

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为之威武以观敌。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之上,军队的士气很重要,这就跟俩人掐架一样,谁先怂了,那这架输赢也就注定了。

为了鼓舞士气,在两军对垒之际激发己方将士们的斗志,沮灭对方士气,军队往往会派出勇士出来致师。

而这里的勇士可不是个人的单挑, 而是一个团队。春秋时期,战车是战场上的大杀器,因此,致师往往是一个战车团队。

致师的规模一般是三人,车左,车右,御者,通俗讲就是一个司机,俩战士。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一般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的,战前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裹上厚实的皮革,罩上铠甲,全副武装到位,车上的两个战士手持长戈,有多长呢?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样子,这么长的家伙伸出车外,戈这个东西像矛又带着镰刀形状,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钩,借着战车的冲劲横冲直撞。

一般来讲,前面的战车开道,后面的士兵紧跟补刀那些跌倒、受伤的敌军们,因此战场的情况往往是战车领着士兵冲杀,很是拉风。 而后面的士兵也是本着战车不倒我不跑的原则,胜则跟上补刀收获军功,战车倒了就一哄而散,四散逃开。 在春秋时期,小团队形式的致师占据主流,直到后来秦汉时期,骑兵逐渐代替战车,致师团队才变成了骑将单挑。

不过这个时候的单挑就有些一厢情愿了,早先致师还是战车团队之时,不管对方愿不愿意你都可以一头扎进去,毕竟盔甲裹得严实,武器超长。 但骑将单挑,对方倘若真不愿意,非要硬冲的话,分分钟就被对方射成刺猬。

从历史上看,单挑的效果也都不理想

当年吕布约架郭汜,郭汜脑子一热,就答应了,成为了正史当中,唯一与吕布PK的将领。

郭汜被吕布捅了之后,全赖亲军拼命将其救下,这以后,郭汜是再也不敢玩这么冒险的动作了,后续大军一口气围了长安十几日,最终逼走吕布。

此时的单挑,多限于主将的个人冲动,遇到个对方不喜欢玩刺激的,那就没戏。 比如当年项羽约架刘邦,对方就很鄙视地拒绝了。 大家从战火里走出来,好容易混到领导层了,怎么能说冲动就冲动呢,冲动是魔鬼,冲动要人命。

因此后来的大将多在中军大帐之内,排兵布阵,身边有着亲军护卫,很少有人真去一线找人单挑的。

毕竟一个人混到大将,不容易,担着全军的安危,哪能那么容易,轻易给别人送人头呢?

古代打仗真的会等双方站好队,出一主将单挑吗?

古代斗将是确实存在的事情,并不是子虚乌有之事。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可比一些演义的里面的人物强的多。

《资治通鉴》记载了晋朝时期的将领陈安的事情,陈安在当时割据一方,前赵的刘曜派兵征讨陈安,陈安率领军队突围的时候就发生了历史上的著名斗将事件。按照史书的记载,陈安突围时仿佛《演义》中的猛将附体,他左手挥舞七尺长的大刀,右手挥舞丈八蛇矛,一旦敌人逼近自己,陈安就大刀和长矛一起向前格杀,一下就能够杀死五六个人,远方的敌人,陈安就拿起弓箭射杀,但是刘曜军队里的平先也不甘示弱,他上前前去和陈安单挑,两人交手三次,陈安的蛇矛就被平先夺取。最后到了傍晚,陈安带着部队藏在山上,最后被赵军抓住被杀。此后又有隋朝的史万岁,史万岁此人也是勇猛无比,在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征讨突厥的战争里就单挑获胜。当时隋军和突厥军队在沙漠里相遇,干旱无水,两军多次征战,都没有取得大的成果。最后窦荣定和突厥阿波可汗约定武将单挑,窦荣定选择了史万岁,结果交战的时候,史万岁一下子冲到突厥骑将的面前将其斩杀。突厥人士气下降,最后双方约定议和之后退兵。

而唐朝到五代之间,是当时军事战斗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大批武将阵前单挑成为一种当时的战斗模式,当然这不像演义中双方单挑,一方将领取胜之后,趁势掩杀,在真实的战斗中,这只是打击敌方士气的一种行为。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派手下刘龙仙率领五千铁骑前去河阳城下挑战,当时河阳城驻扎的是李光弼的军队,刘龙仙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在马上痛骂李光弼,李光弼问手下谁敢出战,仆固怀恩想出战,被李光弼以大将不适合上战场为由拒绝,最后是白孝德出战,白孝德单枪匹马渡河来到刘龙仙的面前,但是故意不前进,刘龙仙有点疑虑,最后城上和阵前擂鼓呐喊,喊声震天动地,刘龙仙慌张逃窜,最后被白孝德斩杀。唐朝末年五代时期的武将张归霸,他是朱温手下的一个武将,在朱温围攻秦宗权的时候,当时的秦宗权派手下张郅前来抵御朱温,双方在赤堈交战,双方就开始这种单挑,张郅手下的骑兵将领和张归霸单挑,当然这种单挑不是拿着武器互殴,而是有弓箭存在的,张归霸在单挑的时候就被对面的飞箭所中,但是张归霸骑着马往回走,向后设了一箭,敌方将领直接脖子被射穿最后坠落马下,张归霸把对方的马匹给带了回来。

这种武将单挑到了后期在大规模减少,因为大将不会以身犯险,只有次级将领为了功名利禄额才会如此拼命,单挑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古代打仗真的会等双方站好队,出一主将单挑吗?

古代确实有在两军阵前让武将进行单挑这种现象存在。当然这种单挑很少像演义那样会对战斗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主要还是为了鼓舞一下士气。

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里,经常有两军对垒时主将出马进行单挑,单挑胜利的一方就取得胜利,追杀战败的一方。在历史上两军对战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的进行,但是单挑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打仗前交战双方常常会派出地位相当的人进行单挑,而且双方会约定单挑的方式,比如说比箭术还是比驾车,偶尔无厘头一些的还有人会要求比肉搏。比较鲁国和莒国之战。双方主将季友和公子拿就进行了一次徒手格斗。

在春秋以后,战争日益残酷化,单挑的次数就少的多了。不过为了鼓舞士气,或者说是活跃气氛,有时候两军主帅也会派出手下猛将进行单挑。

像安史之乱的河阳之战,史思明就派出了手下的猛将刘龙仙向唐军挑战。仆固怀恩向李光弼请战,李光弼认为这不是大将要做的事,最后众将都推选裨将白孝德出战。白孝德不负众望,果然杀死了刘龙仙。唐军趁势发起进攻,史思明败了一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将此时已经不轻易上阵单挑了,都是派出手下出马。而单挑虽然不具备决定意义,但是一旦单挑战败,士气受挫,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古代打仗真的会等双方站好队,出一主将单挑吗?

“斗将”就是所谓的单挑,与《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描述的两军对垒时,将军们要先拼个武力高低不同,在现实中,“斗将”的现象其实很少发生。毕竟将在谋,而不在勇。决定战争胜负的更多在于主将的谋略,而且主将身系成败的关键,主将一失,必然导致全军覆没,“斗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还会被有识之士取笑。

首先,我们说一下,单挑没有成功的。在楚汉战争时期,由于战争旷日持久,“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此时,两军在广武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楚霸王项羽于是向汉王刘邦提出希望单挑来决定战胜的胜负。霸王项羽力能扛鼎,在交战中有过多次单人杀死近百人的记录,其武力在几千年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刘邦自然知道不敌,笑着回答,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

但是,在历史上发生过“单挑”,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斗将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这种现象毕竟是存在的,比如三国武力第一人吕布。董卓死后,余党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吕布在长安城北迎战郭汜,两位曾经的同僚,如今刀兵相见。吕布说你先让士兵退后,我们两个来一决胜负。于是,两人开始单挑。在打斗中,吕布到底是技高一筹,用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后军救回。虽然单挑取胜,但是却改变不了整个战局的胜负,勇猛的吕布还是被李傕、郭汜赶跑,沦落为丧家之犬。

当然,在还有通过单挑取得战争胜利的。隋朝时期的大将史万岁勇猛凶悍,在开皇三年,随从秦州总管窦荣定北击突厥。窦荣定知道史万岁武力绝伦,于是在两军对垒之时,对突厥的阿波可汗说,士兵无罪,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不如我们各派一名勇士决斗,以定胜负吧。阿波可汗答应了,于是派出一名突厥勇士。窦荣定派出史万岁出战,仅几个回合,史万岁就砍下了突厥勇士的脑袋。突厥大惊,连忙与隋朝议和,史万岁也被封为了车骑将军。但是,也要看到突厥固然震惊于史万岁武力,但是更主要还是隋朝的强大军事实力才是其退兵的关键。

古代打仗真的会等双方站好队,出一主将单挑吗?

古代大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比如《三国志·孙策传》、东汉文人王粲所著的《英雄记》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就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吕布与郭汜,赵匡胤与皇甫晖,单挑的故事。

一、孙策单挑太史慈

《三国志》中对孙策与太史慈的这场单挑记载基本上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差异。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以去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九集的内容。

(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二、吕布单挑郭汜

吕布杀董卓后,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城,吕布看见西凉军来了,就让手下们先撤,他在城门口单挑郭汜。等到吕、郭对垒时,吕布一矛刺中郭汜,差点要了他的命。幸亏郭汜的保镖拼死营救,郭汜才捡了条命。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

三、赵匡胤单挑皇甫晖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奉周世宗柴荣命令攻打南唐的清流关。南唐军不敌后周军,南唐军大将皇甫晖便于阵前对赵匡胤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你给个机会,等我把阵型摆开了再一决胜负。”赵匡胤笑笑答应了他。待皇甫晖整队出城后,赵匡胤单人单骑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他活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宋史·太祖本纪》

除了以上单挑外,其它的典籍中,也有一些关于武将阵前单挑的记载。比如宋朝人周南撰所著的《山房集》中,就详细描述了一场宋军武将与金军武将单挑的故事。

一日,敌(金军)出骁将,垂青丝鞯,握马槊,策马戟手詈玠,求独斗,麾下两将辈出皆歼焉。诟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对。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尝以勇闻,请行。玠难之曰:“两将犹不当,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马,则无不济矣!”问其故,曰:“敌诚骁果,然吾视其马于回挽间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骑而出,与之两道驱驰,若无意于格斗者。忽跃身赴之,敌马力猛骤前,急回不能如人意,迟一二步,为武所碎,持其首以归,三军大噪,敌怅解而出。——《山房集》

公元1131年,宋军与金军于陕西宝鸡的和尚原对峙。由于当时宋军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形死守关隘,令金军的多次攻击都没效果,金军统帅就急眼了,派出了一位铠甲鲜明的将领到关口向宋军挑战,说你们躲在关内算什么本事?是大丈夫就出来单挑!

宋军当时听了这话也冒火了,便有两个将军先后出关接受挑战,但结果都被打败。金军一看是这个情况,士气大振,就在阵前直呼宋军统帅吴玠的姓名,逼他出来决斗。众所周知,吴阶也是个暴脾气,他当年跟金国大将完颜娄室还在阵前单挑过。这种憋屈他怎么能忍受?被骂了一阵后,吴阶就撩膀子准备去应战。这时候,宋军中的一员叫曹武的小将站了出来,主动对吴大帅请战,说杀鸡焉用牛刀啊?我去就行了。

吴玠认为对手太厉害,曹武名不见经传,恐怕难以取胜,就不让他去。不过曹武的一席分析让吴阶改变了心意。他说敌将虽然很勇猛,但是那家伙的马在转弯有点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如果吴大帅能给自己一匹好马,他有很大把握能砍了对方!吴阶认为曹武说的对,便让曹武骑着自己的好马出战。

待双方开打之后,金将直冲曹武而来,曹武依计划行事,不做应战,转身就往回跑,金将以为曹武怕了,就催马加速急追,曹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当金将与曹武并身驱驰,贴得很近的时候,曹武抓住机会,突然一个转身,绕到了金将侧翼,而金将的马因为有转身不灵的缺点,没来的及转身,果然就被曹武抓到机会,一榔头敲到了脑袋,将其临阵打死。

金将的死给双方士气带来了很大影响,宋军士气大振,而金军则士气低迷。和尚原之战最终也以宋军胜利告终。

前面说了四个例子,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代确实存在“斗将”,古人在进行战争时,也确实有阵前单挑的现象。单挑这个行为“其来有自”,而并非全是文艺工作者的凭空虚构。

当然,阵前单挑虽然并非是凭空想象,但还是实事求是的说,单挑在古代仍然是属于非主流现象。大规模的战役,几乎不可能出现阵前单挑,如果有阵前单挑发生,大概率的一定是小规模,且低水平的战斗。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古代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必然结果。

古代军队中,职业官兵比较少,像世袭武将和老兵油子虽然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但他们数量太少。当时真正在军队中占绝对数量的其实就是临时投军,或者临时通过拉壮丁的方式,吸纳到部队的非职业军人。

这类人因为都是临时拉来凑人数的,没有所谓的军人荣誉,也几乎没有战斗力。如果大部队打了胜仗,这类人能添砖加瓦,如果大部队打了败仗,这类人肯定是逃之夭夭,扰乱军心。

↓你以为古代打仗都是这样的?

↓实际上当时绝大多数小规模战斗,都是这样的。真打的人少,看热闹人的居多。

所以,古代小规模作战时,武将很有必要在阵来一场单挑。因为一旦挑赢了,会极大的动摇对方非职业军人信心,鼓舞本方非职业军人的士气。

这是非常有效果,也很有效率的一种战术。

不过前文也说了,单挑仅限于小打小闹,真的大规模团战时,单挑还是很稀罕的。

至于原因,不用说你也懂。大规模的军队能成型,这说明这支部队已经有相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了。不需要再通过单挑这种低劣手段鼓舞本方、动摇对方的士气。这类高素质军队打仗靠的是阵法、军纪。

其实在古代通俗小说中,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军阀们前期之间小打小闹时,武将单挑的描写很多。但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大家都开始玩大战役后,单挑的描写就很少了。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靠的智商取胜,而不是像早期章节那样靠武将单挑就能分胜负。

古代打仗真的会等双方站好队,出一主将单挑吗?

古代斗将肯定有,不过要分情况。

如果是一方据城或者关隘固守,一方攻击,那困守一方必定凭借城墙关隘坚守,你有本事就架云梯冒箭矢攻击,没本事你就退兵或长期围困,人家也不是傻子,凭什么离开依托的城墙开城出来和你斗将?

古代的伏击战,一方在丛林、山谷布置好埋伏,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立即万箭齐发,几轮箭雨射死你一半的人,紧接着战鼓擂响,士兵齐冲,歼灭残敌,还那会和你客客气气的斗将?

夜间劫营抢寨,人衔枚马勒口,悄悄的摸到敌方营察前,发一声喊,砍开寨栅一拥而入到处放火,四处砍杀,也不会和你斗将。

只有在实力相当的两支敌对军队在野外相遇,两军在一箭之外迅速展开部队列成阵势,才会出现斗将的情况,因为两支军队谁先发动攻击,士兵都要被对方箭雨大量杀伤,如双方都不攻击,那要僵持到什么时候?

这时就要斗将了,先派出勇将斩对方一将,锉锉对方锐气,而自觉武功了得的战将也会主动请缨,以立头功,这时双方的战将就在两军阵前斗在一起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