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主要是借着这个人物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的剖析与彻底的否定。写出了科举制度下生活在最底层文人的卑微与艰辛。同时也提现出了鲁迅希望用这样一位人物形象来唤醒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灵魂。

孔乙己究竟值不值得尊重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个性与环境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从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穷困潦倒,但骨子里却时刻牢记自己是读书人,骨子里透着清高,我们常常说环境影响人生,那么孔乙己所处的年代科举制度盛行,成为了生活在底层文人唯一能够巅峰的道路。就如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一样。

孔乙己同样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他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如果让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思想的禁锢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热衷于功名的追求,使他缺乏了基本的生活本领,孔乙己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教小伙计四种“茴”字的写法,这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就是个笑柄,肚子都填不饱,还教人家写字。这不得不说是当时社会的悲哀,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抨击。

长期的读书,追求功名使得他犹如井底之蛙,只能够看到眼前那一片读书的天空。却看不见外面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性与社会

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不光看到了孔乙己的悲剧,也看到了人性背后的丑恶,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是孔乙己的善良。孩子们的欢笑是天真。众人的嘲笑是冷漠。

面对人们的嘲笑,孔乙己的内心是痛苦的与无奈的,从第一次的涨红了脸到最后恳求掌柜的莫要再提,这无不表现出了孔乙己内心的痛苦。

丁举人的打与侮辱提现了当时社会上仗势欺人,滥用私刑。同样这也是时代背景下的恐怖之处,鲁迅也形容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社会。

社会,人心,环境都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有所影响,孔乙己并非天生的迂腐,正所谓“时代铸就人”他的悲剧与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孔乙己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良知的丧失。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孔子是我国少有的文学家,虽然有很多理论不符合现代要求,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不落后的。

发两块石头请大家欣赏,

1,孔子树下注春秋,2桃李满天下。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已》写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继《阿Q正傳》后先生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作为"反对科举制度,废除文言文,大力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的鲁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续写出了《阿Q正传》,《孔乙已》,《祝福》,《故乡》,《药》,《狂人日记》……等一大批白话文小说,成功地塑造出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已……等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悲剧人物。其目地是不言自明的。

鲁迅先生1902年赴日本留学,本来是习医的,后来为什么要弃医习文呢?因为他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贫穷,其主要根源不再于生理上,而是因为愚昧,无知,为了唤起国人的觉醒,鲁迅先生这才决定弃医习文,用笔无情地揭露出黑暗中国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奋力抨击人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

鲁迅先生对于他笔下的这些悲剧人物都是十分同情的,他写《孔乙已》的主要目地是为了抨击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而对于孔乙已这个穷酸文人只是悲其可怜而怒其不争地。通过描述孔乙已用赊来的茴香豆撒给孩子,用手沾酒在桌面上教孩子如何写字等情节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他一辈子只知道读书可以坐官,却又连一个秀才都考不上,最后淪落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直至盗劫而被丁举人暴打而死。可以说,孔乙已是封建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典型,他的形象是当时社会上

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写照,我们只能同情而不能嘲笑地。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他是一个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命运而又不得势的自暴自弃的值得人们深思和同情的人物代表。在那个时代,权钱霸当势,读书的老实人能吃上饭就不错了,再自暴自弃,只有如同孔乙己那样。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谢谢邀请!

我曾经写过一篇《知识分子要像孔乙己》发表在报纸上,后被很多网站转载,仅一个小论坛就有近一万人收藏。

那一篇文章是借题发挥,希望知识分子多一点知识分子的特征。

据我的看法,鲁迅《孔乙己》这篇小说,是对于科举制度的控诉,却被有意无意地误解,当作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鄙视来读的人太多。

其实鲁迅发表《孔乙己》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废除科举制度,鲁迅是在肃清流毒。

鲁迅要说什么?

科举制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是丑陋可笑的。

于是一些没有知识的人大喜过望,鲁迅先生说了,知识和知识分子都是丑陋可笑的。我没知识我光荣!

昨天还有一个学习能力差,初小不能毕业的老头在大街上大骂孔乙己。

他并且像在穷光荣的年代到处哭穷一样在富光荣的今天到处炫富。

别人说他别说一分钱的亏,他连一句话的亏都是不吃的。

他爱写作,但错别字和不通的句子连篇,认识狭隘、片面、极端,因此一个字也不能发表,他就大闹编辑部,骂编辑孔乙己。

我那篇文章正是针对包括他在内的人的。

你们可曾思考:

孔乙己有羞耻心,你有吗?孔乙己心软你心如铁石甚至心肠歹毒。孔乙己多多少少有知识而且较真,你是蔑视知识自我作古信口开河。孔乙己有原则你是不择手段。

鲁迅这篇小说倒真成了某些小市民的“思想武器”,而这些小市民不知道,鲁迅最为憎恶的,其实就是他们。

他们无知识无原则无羞耻无悲悯,自私快乐凶恶丑陋地活着,茶余饭后,还可以得了便宜还要卖乖,嘲笑孔乙己以开心。

他们生病了,就吃用生命拯救他们的人的人血馒头。

因为没有原则和底线,他们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总是有理。

究其实,读书人越多的国家越先进,人均阅读量越高的民族越优秀。

这里,我再次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

“愚昧是万恶之源。”

孔乙己在谋生方面是愚昧无知的,但在做人方面却是有许多书上读来的知识或者说条条框框的。

偷几本书就送了命,但他并没有逾越他的底线——“窃书不能算偷”。

不读书无底线的人,你拿他没办法。

我甚至见过偷了别人自行车拿去卖钱却把失主骂哭的人。

失主见惹不起于是躲得起搬迁到10里以外。

那个兽人在阅卷的时候作弊,反而把阅卷组长骂成脑梗!

这种人百分之一百的损人利己,没有零点零零零一的利他的打算。此人不读书。如果多读书,至少可以知道某些行为实在禽兽不如。

据实验:年轻老鼠会帮助素不相识的老老鼠,教会老老鼠怎样用卡片获取食物 ;大象会解救落入陷阱的小鹿。

不读书的另一个害处是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把犯罪当行善。

例如破坏环境资源,不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一种不读书的新愚昧。

结论:对于孔乙己,应该尊重。所有生命和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丑化不应该对他的穷愁潦倒走投无路悲惨死亡幸灾乐祸。

鲁迅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火眼金睛的伟大作家之一,但也得看他在洞悉真相之后怎么说。

由于鲁迅祖父科场作弊,少年鲁迅在贫困和耻辱中打滚!

小小年纪,父亲重病,成天出入当铺和药铺,被亲朋视为乞丐——“乞食者”,被族长在族人大会当众强迫签字!

血和泪啊!

所以,应该同情应该理解。

但鲁迅思想的威力之巨大,是他始料未及的,人人不做孔乙己,人人羞做读书人,后果将会多么可怕!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多么优美!

让我第一万零一次引用艾略特、海明威、刘易斯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偶像埃兹拉·庞德先生的话:

“中国人的道德,是基于审美的道德。”“中国的《诗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的鄙视,对于读书人的鄙视,请自《孔乙己》止!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根据他当时的那个时代,和背景写的,探讨和评议,没多大议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