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PPD波波德和芬兰索米冲锋枪有什么区别,他们有渊源吗?
芬兰🇫🇮的“索米”M1931式冲锋枪与前苏联时期的“PPD/波波德”PPD40冲锋枪都是30年代初期的产物。芬兰M1931式“索米”冲锋枪是芬兰设计师于1930年在M26冲锋枪基础上重新开发的一款冲锋枪、1931年在芬兰“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并以“M1931式/索米”(芬兰语“芬兰)命名。同年装备芬兰军队、1932年获得美國和芬兰“专利申请”、该枪釆用9X19毫米“鲁格”手枪弹、50发4排弹匣或70发弹鼓供弹、有效射程300m以上、重量轻、射击精度高等优点。(早期M1931型号)(芬兰“1931式/索米”冲锋枪)(前苏联“波波德/PPD-40系列”冲锋枪)
PPD-40系列冲锋枪是苏联武器设计师“瓦西里.捷格佳廖夫”在德国“MP28”“伯格曼”冲锋枪基础上仿制的一把冲锋枪。1934年试制成功、1935年装备苏联军队、该枪釆用25发弹匣式71发弹鼓供弹、使用7.63X25亳米“托卡列夫”手抢弹或“毛瑟C96”手枪弹……“波波德PPD-40”研发了系列产品、二战中大显身手、71发弹鼓令德国闻风丧胆……(PPD糸列71发弹鼓)二战战场上苏联红军大量使用“波波德/波波萨”系列冲锋枪、冲锋陷阵、打击侵略者。
芬兰“M1931式“索米”与苏联时期的“波波德/PPD40”冲锋枪都是一代名枪、经典之作!
苏联的PPD波波德和芬兰索米冲锋枪有什么区别,他们有渊源吗?
咱们千万别看这两个枪像就认为这两货一定有相互抄袭的关系,这是不对的....尤其是别看索米是KP31,就觉得PPD40在后,一定是PPD抄索米,这就更不对了。
这两货的区别主要在弹种上,PPD使用7.62x25mm托卡列夫弹,索米使用9x19帕拉贝鲁姆弹,但在设计上,尤其是枪管撒热、自由枪机、开膛待击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这主要原因是...这两货的祖宗是一个——MP28
要列一下族谱的话差不多是这样的
可以这么说,德国人开了自由枪机冲锋枪的头,结果到二战乃至之后的一水自由枪机冲锋枪多少都和当年MP18有点亲戚关系(汤姆逊除外)
值得一说的是,PPD虽然在1934年就完成了,但在苏联一直不怎么受待见,甚至在1939年差点就被除役。但苏芬战争中,毛子吃了不少索米KP31的苦头,此后才开始重视冲锋枪,甚至也将71发弹鼓作为主要供弹具,这也就有了PPD40。但由于PPD还是铣削为主,成本太贵,所以后来出了冲压件为主的PPSH41和PPS43,最终被我们玩成了段子。
苏联的PPD波波德和芬兰索米冲锋枪有什么区别,他们有渊源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PPD波波德的外形同索米确实非常相似,就像一个妈生的。
实际上,它们确实是一个妈生的,都源于德国一战时期使用的MP18冲锋枪。
不过,他们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口径不同。
索米采用的是9毫米手枪弹,波波德是7.62毫米手枪弹,口径有很大区别。
由于口径相差较大,对于整枪的设计有着极大的不同。
第二,枪机拉柄的位置不同。
索米的枪机拉柄在枪的尾部,波波德的枪机拉柄在枪的中部。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一样就可以看出。
第三,抛壳窗的位置不同
索米的抛壳窗位置在弹匣的上面,朝着整枪的水平方向。
波波德的抛壳窗位置也是在弹匣的上面,但朝着整枪的右上方,而不是水平向右。
第四,弹匣的位置不同。
无论是弹匣还是弹鼓,双方有很大的不同。
索米的弹鼓是嵌入木质护木内部的,而波波德的弹鼓则是同木质护木连接。
这也是外观最直接的区别。
其实,区别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指出了。
PPD冲锋枪还是比较冷门的,一共只生产了9万支。
相比波波沙的600万支,根本是不值得一提的。
比如1941年,PPD冲锋枪生产了5868 枝,而第二年的波波沙冲锋枪则生产了约150万支。
苏联的PPD波波德和芬兰索米冲锋枪有什么区别,他们有渊源吗?
波波德和索米,这两款冲锋枪均采用铣削工艺和精密复杂的技术工序,代表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球轻武器加工技术的顶级水准。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苛的制造工艺和过高的生产成本,使这两款冲锋枪刚一面世,就都无法适应二战时期大兵团作战对轻武器产能的迫切需求,从而沦为两款生不逢时的短命武器。
即使把各自的所有改进型号都计算在内,这两款冲锋枪的总产量分别仅为八、九万枝左右,根本无法与汤姆森、MP38/40、斯登、波波沙等二战著名冲锋枪动辄上百万的巨大产量相提并论。
波波德与索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外观波波德全枪长788mm,空枪重3.2kg;索米全枪长870mm,空枪重4.6kg。可见,从体积和重量上看,索米相对笨重一些。这还仅仅是索米的定型枪KP1931的相关数据。至于其改进型——索米KP1931 SJR,由于加装了枪口防跳器,使全枪长和空枪重分别增加至925mm和4.9kg,几乎是二战时期所有冲锋枪中最笨重的一款。
机匣索米采用封闭式机匣,为了降低射速,在机匣后端设计了一个真空阀,从而使拉机柄在射击过程中保持不动;波波德则采用开放式枪机,拉机柄在射击时,呈前后往复运动状态。二者显著区别是:索米的拉机柄位于机匣后端,波波德的拉机柄位于机匣中部。
护木索米的护木呈一体式设计,只安装在弹匣或弹鼓的后方;波波德的护木,则不仅安装在弹鼓(弹匣)的后方,在弹匣(弹鼓)的前方也安装有一部分护木。波波德的定型枪——PPD34的护木呈一体式设计,从弹匣(弹鼓)前方延伸至枪托;其改进型PPD40的护木呈分体式设计,除弹匣(弹鼓)后方的护木以外,在其前方还有少部分护木。
弹种索米使用的弹药是9mm帕拉贝姆手枪弹;波波德使用的弹药是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口径,索米的近战威力更大,这也正是导致苏芬战争期间波波德在与索米的战场对话中败北的根本原因。由于苏芬战争大多数战役行动均在山峰峡谷之间展开,双方轻武器对射的距离通常在百米之内,使用大口径子弹的索米占尽了优势。
容弹量二者均采用弹匣和弹鼓两种供弹器,使用弹鼓时的最大容弹量均为71发。区别主要体现在弹匣容弹量上,索米的弹匣有四种,分别是20发、36发、40发和50发弹匣;波波德的弹匣则只有一种,即25发弹匣。
说起二者之间的渊源,就不能不提到德制MP18冲锋枪,因为这款枪为波波德和索米提供了设计原理和参照标准,从一定程度上讲,波波德和索米都是MP18的翻版。同时,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MP18是现代冲锋枪的开山鼻祖,我们所听到或见到的所有冲锋枪,其设计原理均源自MP18。
比如,索米沿袭了MP18的自由枪机后座原理和9mm帕拉贝姆手枪弹,以及实木枪身、供弹鼓、散热套筒等部件;波波德则不仅照搬了MP18的枪机后座原理和开放式枪机,还几乎原封不动地采用了实木枪身和枪管永久式散热套筒。
二者对于MP18最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进弹口设计上,由左侧供弹改为下方供弹,从而增大了瞄准视野,提高了射击稳定性。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苏联的PPD波波德和芬兰索米冲锋枪有什么区别,他们有渊源吗?
应该说,苏米和波波德都是早期的冲锋枪,这两种冲锋枪实际上都是参照了德国的MP-18设计的。不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渊源。意大利的帕罗莎M1915冲锋枪是世界上公认的冲锋枪的鼻祖,但是这货仅仅是因为使用手枪弹,所以才被认为是冲锋枪的鼻祖,这货原来是打算用在飞机上的。德国的MP18以及后来的改进型MP-28,被认为是真正的第一种实用的冲锋枪,从MP18开始,冲锋枪的特征逐渐的清晰起来,使用手枪弹,单人使用。而以后的冲锋枪,尤其是欧洲的冲锋枪多少都是参考了部分MP-18/28上的结构。苏米冲锋枪被认为是二战中精度最高的冲锋枪,这个原因很简单,这货太沉,枪身加上子弹的重量限制了连发时枪口的上跳。苏联的波波德40冲锋枪。
无论是苏米还是波波德都是有MP-18的影子,枪管外的散热孔,全型木质枪托,握持方式和步枪一样等,自动方式都是自由枪机。不过,这两个冲锋枪使用的大容量弹鼓倒是可能受到了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的影响,冲锋枪是用来泼水的,对于弹药的消耗非常巨大,但是冲锋枪是单人使用武器,又不可能使用弹链供弹,所以弹鼓或者弹匣也就是必然的选择。
MP18的那个蜗牛弹鼓并不成功,受到的评价很差,而到了MP28,这个弹鼓就废了MP-28使用了32发弹匣。相对来说,汤姆逊冲锋枪的50/100发大弹鼓口碑就不错。汤姆逊冲锋枪的弹鼓,后来波波沙的71发弹鼓和这个有点相似。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