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有时候,处人之道在于恰到好处的离开,而不在于心存侥幸的守望。

越王勾践是古代励志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著名典故“卧薪尝胆”。

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把他当作一位意志强大的英雄。

在勾践发展壮大,逐渐扭转局势的过程中,范蠡、文种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勾践治理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是,功成名就后的范蠡选择远走他方,并写信告诫文种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建议文种也尽快离开。文种对范蠡的建议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勾践赐死。

那么,范蠡为何知道越王是这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从范蠡自身来探寻一下这个原因。范蠡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弃政从商成为一代“商圣”,应该说范蠡的智商情商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周景王九年(前536年),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的三户邑,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长大后,他前往越国,并将文种也邀请过来。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勾践,但并不是很受重用。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阖闾引兵进攻越国,结果战败身死。勾践趁着声势,发动大军攻打新继位不久的吴王夫差,没想到夫差将勾践击败,并将其围困于会稽山。硬碰硬,勾践已经失去了任何优势。

范蠡建议勾践议和。谁去?勾践和范蠡商议后派出了文种。

好汉不吃眼前亏,勾践最后把越国的土地、人口、钱粮拱手相让。为了保全性命,勾践夫妇沦为吴地奴隶,并且盟誓永不反叛。

正是这个屈辱的盟约,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赢得了空间和机遇。

而这正是范蠡的聪明之处。

性格就是命运,在范蠡看来,勾践有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得意时目空一切,失意时才会寻求帮助。吴王阖闾主动攻打越国中箭身亡后,勾践大喜过望,连忙发动大军乘胜追击,要将吴国一举灭亡。这时,范蠡苦苦相劝,勾践却全然不顾。在得意之时,不思来路之苦,不谋去路之计,不顾守成之策,怎么能够和别人“共享乐”呢。

在夫差的鼻子底下,勾践一面俯首称臣,进贡大量珍宝、美女;另一面暗中发奋,提拔贤才,整顿兵士,不动声色地准备有朝一日发动反攻。在那段时间里,范蠡始终跟随左右,对勾践有着深刻的了解。范蠡坚定了对勾践的性格判断——在落魄的时候,勾践才会虚心听取意见,才对和自己一同受苦的人十分亲善。

据《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用品尝苦胆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不忘屈辱。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时间到了宋代,苏轼完善了这个故事的细节,从此,“卧薪尝胆”成为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我们有必要看看那时候的范蠡。他跟随着勾践,对勾践的一言一行记忆犹新。勾践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待仇人是睚眦必报。而有朝一日,勾践消灭了夫差之后,他会如何对待当年的走膀右臂呢?范蠡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们可以猜想,范蠡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对勾践的偏执了如指掌,刻骨铭心。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范蠡明了勾践当时的处境,他同样也时刻警醒自己当思来路。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与晋、鲁等国会盟之计,发兵攻打吴国,大获全胜,吴国被迫与越讲和。

四年后,勾践不顾盟约再度攻吴。公元前476年,勾践第三次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彻底灭亡吴国,号称霸王。

越国称霸,最大的两位功臣范蠡、文种居功至伟,应该是好好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范蠡很快选择退隐,化名鸱夷子皮,四处游玩。随后,他干起了老本行——经商。走在自己喜欢的轨道上,范蠡富甲一方,被后世尊为“财神”、“商圣”。

在离开越王勾践之时,范蠡给文种遗书一封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飞鸟被捕尽,再好的弹弓也就没用了;狡兔被猎光,再勤勉忠心的猎犬也会被烹杀。况且勾践脖子长,嘴尖,只能和他一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却不能一同享乐。

知人莫若友,勾践的性格特征,行动特点,行为路径让范蠡感到不安,他选择了离开。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先简单说一下越王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交往。

吴、越争战,吴国大败,新任的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一雪前仇。越王勾践得到消息,决定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

大臣范蠡劝他不要轻动,勾践不听,结果大败。勾践带着残余的五千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大臣文种代表他向吴王屈辱投降,勾践侥幸逃过大劫。

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样描述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之下,勾践一步步恢复国家实力,经过二十年的准备,最终灭亡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勾践一雪前耻。

胜利之后,范蠡和文种这两个重要的功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范蠡辞官不受,离开越国,北上到了齐国。而文种仍然留在越国。

身在齐国的范蠡给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核心是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而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他的意思是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人世间的基本道理。而且从越王这个人的外貌可以看出来,他是那种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享乐的人。先生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在这里,范蠡对越王勾践的基本判断是:危难过后,他不会像从前那样善待大臣,所以继续留在他身边非常危险。

范蠡作出这种判断,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人性的常态。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猎人来说,良弓和猎犬都有工具的属性,任务完成了,工具也就没有了价值。

对于君主来说,大臣也是一种工具,在需要的时候,勾践才能“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成功之后,功臣们不但没有价值,反而成了累赘。

第二,就是勾践本身的性格。

范蠡在勾践身边几十年,当然清楚他的处事风格。在这里,范蠡特别提到了勾践的相貌,说他“长颈而鸟喙”,就是细长的脖子,唇吻向前突出,类似于鸟嘴。

相书上认为,这种人刻薄寡恩。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的相术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太确切,但大体八九不离十。

文种收到范蠡的提醒,称病寻求隐退,可惜为时已晚。有传言说文种要造反,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柄利剑,暗示他自我了断。

文种别无选择,只能自杀,而范蠡已经为自己开创了另一番事业。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以命死士在阵前列队自杀的奇谋大败进犯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受伤身死。两年后,即位的吴王夫差攻破越国都城会稽,勾践投降被带回吴国受辱三年,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励精图治,任用范蠡和文种等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吞并了吴国,并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诸侯霸主。在越国攻破姑苏以后,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先是前往齐国,后来定居于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三致千金”,史称“陶朱公”,在今天的定陶还有范蠡湖和范蠡墓的遗迹。

自己远走高飞后,身在齐国的范蠡给自己的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而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说勾践此人脖子长且嘴巴类似于鸟,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劝告文种赶紧离开越国这个是非之地,不然就会有杀身之祸。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果然被勾践杀死。

范蠡之所以认为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享乐,当然不是简单地从勾践的相貌特征来做出判断。而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

一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人之天性。在消灭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大业,声名威望几乎达到了人生的鼎峰。在二十年的复仇过程中,越王勾践“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对范蠡、文种等大臣倍加信任,积蓄国力,默默地等待吴国犯下战略错误,终于君臣同心,消灭了世仇吴国。在大仇得报后,范蠡文种这样心腹大臣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好比是工具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在。

二是勾践隐藏在内的刻薄寡恩的性格决定他会对功臣开刀。当初勾践被迫投降于吴王夫差,夫妻二人被带回吴国,勾践服侍夫差为奴隶,勾践王后雅鱼在宫廷打扫卫生,勾践为了迷惑夫差,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尝其粪便以观察病情,自己的王后雅鱼也受尽屈辱,甚至被迫侍奉于前来拜访的晋国使臣,但这些勾践都忍了下来。但凡是能忍奇辱者必有大谋,原本战败前的勾践可不是谦谦君子,他在困难时期可以忍人所不能忍,等到形势逆转,就会本性暴露。在吴国被消灭后,勾践王后雅鱼深知丈夫刻薄寡恩,不愿意把知晓自己屈辱的人留在世上,自己主动自尽身亡。跟勾践共患难的王后都不敢不愿与勾践共享乐,文种的悲惨下场早就在意料之中了。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如果单从整个人生经历来看,范蠡拥有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生。因为当时到国外发展的楚国人还是不少的。比较有名气的有伍子胥,范蠡,文种,伯嚭等。其中伍子胥和伯嚭去了吴国,范蠡和文种去了越国。但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 先看伍子胥,可以说伍子胥是他们中间最有能力的一个。伍子胥的故事也最精彩,得罪了楚王,逃跑的时候被拦在城前,靠一夜白头才侥幸逃脱。找到英明的领导吴王阖闾。后来君臣相助,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成就一翻事业而名留千古。但自身最后的结局很悲惨,被吴王夫差杀掉。
  • 回头再看文种,文种也是楚国人,才华不次于伍子胥,曾经做过楚国的县令。因为在楚国不得志,和伍子胥一样离开楚国。但文种选择了越国。很更不幸的是,越国很快被吴国打败,文种做了俘虏。但文种还是非常厉害的,给越王勾践献了7条复国大计,帮助越王勾践最后灭掉了吴国。所以文种也是非常厉害的人。但后来也被越王勾践杀掉,结局和伍子胥相同。
  • 再看伯嚭,伯嚭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也是因为在楚国呆不下去了,就投奔了吴王阖闾。在帮助吴王阖闾灭楚之战中立过大功。但可惜的是以后开始做了贪官。拍马溜须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变成贪官的伯嚭却得到了夫差的喜欢,反而比伍子胥活的时间更长。直到吴国灭亡,被勾践杀掉。虽然过程曲折了一点,但仍然难逃被杀。
  • 最后我们再看范蠡,范蠡也是楚国人。和伍子胥文种不同的是,范蠡出身贫寒。多亏当时孔子兴起的开放式教学,引领了社会风气。范蠡才有机会读书,最后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范蠡和文种一样,也选择了越国。这个选择和文种相同。当然也和文种一样做了伍子胥的俘虏。后来和文种一起,经过二十年的隐忍,最后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和文种不同的是,范蠡在灭掉吴国两年后放弃了官位,离开了越国,到齐国做生意去了。最后变成春秋时代的首富。

这就非常有意味了,四个离开楚国的年轻人,同样是非常有才华,同样具有反败为胜的能力,同样在历史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但结局是稍有不同,只有范蠡最后活了下来。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密码?

更加神奇的是,范蠡居然非常擅长做生意,最后把自己变成了春秋时代的首富。最后活到了88岁。不要说人均寿命不足五十的春秋时代,就是今天也算高寿。这还不算最高成就,最高成就是,范蠡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名门望族顺阳范氏的开创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范蠡究竟有什么样的才华,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过的如此完美?

1)范蠡的选择,掌控天下的命运,必是变革的中心。

从客观上讲,不得不佩服伍子胥和范蠡等人的眼光。他们在楚国不得志,他们没有选择去中原诸国谋求发展,而是不约而同的选择南下吴越。而事实证明,人才就是人才,他们的眼光独到,而吴越同样会因为他们的到来成为天下的中心。

这时候还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商鞅的变法还要再等一百年。中原诸国经历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后,进入了相对蛰伏的时间。为什么会蛰伏,其中文种和范蠡的出走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说伍子胥和伯嚭的出走是因为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但文种和范蠡的出走就完全是被逼无奈了。因为文种和范蠡都不是贵族,春秋时代要想当官,必须是贵族。但由于孔子开始办学,教育开始普及,很多贫寒的子弟开始读书成才。但他们读书有成以后却没有丝毫的晋升空间,就必然导致他们“孔雀东南亚飞”。因为吴越之间由于绝佳的地理环境而开始崛起。

应该说,伍子胥在选择前途上眼光还是独到。伍子胥选择了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也没有辜负伍子胥的眼光。胸怀大志目光远大。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用人,把东南的一个刀耕火种的小国,变成一个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吴王阖闾靠伍子胥和兵圣孙武,提三万精兵竟然把拥兵几十万的楚国打的大败,楚王丢下国都仓皇出逃。伍子胥也完成了毕生的目标———复仇。

但范蠡和文种却选择了越国。后来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越王勾践败给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投降,范蠡和文种被俘。范蠡陪同越王勾践给吴王夫差做了三年奴仆。最艰难的时候甚至睡在马厩里。可见日子过得艰辛。所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范蠡和文种的选择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明智。

但从范蠡和文种后来的作用来看,恐怕对范蠡和文种这样的顶级人才来说,他们认为他们的选择才是正确的。就是因为遭遇了这样的低谷,才能显出他们的能力超群。这是顶级人才和普通人想法的不同,因为普通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但顶级人才却知道成功的道路。

同样在这里会有一个疑问:从后来范蠡给文种的信里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范蠡已经知道越王勾践“长颈而鸟缘,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但范蠡却没有离开勾践。也就是说,范蠡早就知道结局,但还是选择和勾践一同受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虽然范蠡和文种跟从勾践后,很快就成了阶下囚,但两个人硬是花了二十年时间,和勾践一起卧薪尝胆,最后灭掉了吴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而越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中最后一个王者。从这里看,范蠡和文种的选择无疑非常正确。他们一起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成为当时最顶尖的人才,证明了自己。所以人才选择道路,通常以成就自己目标为基础。

传说中和范蠡一同离开的西施

2)范蠡口中的勾践“长颈鸟缘,不能共富贵”,而功臣伍子胥的命运也是一样。

虽然范蠡说越王勾践“长颈鸟缘”,是个不能共富贵的人。而文种的被杀,也恰好佐证了范蠡的观点。但我们回头再看一下伍子胥,没有人说吴王夫差是“不能共富贵的人”,但伍子胥同样被杀。

并且和伍子胥一同创业的另外两个人却没有被杀,一个是伯嚭,还有一个是兵圣孙武。孙武走的路和范蠡一摸一样。孙武的用兵能力天下皆知,据后人评论,历史上的名将,提三万兵马可以纵横天下的,唯有孙武一人。包括战国四大名将,韩信,李靖这些历史上的名将,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孙武就靠三万兵马,击败了当时拥有百万雄兵的强楚。把楚王打的丢掉国都落荒而逃。这是后来的武将从没有达到的高度,区区三万兵马,却能纵横天下。灭掉一个拥兵百万的强楚。要知道后来的名将王剪提兵六十万才灭掉楚国。从这里可以看出兵圣孙武的可怕。

孙武的厉害之处不单单是在用兵上。灭掉楚国之后,吴王阖闾有点膨胀了,听不进去孙武的意见。孙武非常明智,果断的离开吴王阖闾,归隐深山了。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哪,只留下一部《孙子兵法》。这就是兵圣孙武,神龙见首不见尾。

而伍子胥就没有那么聪明了。他一直留下了。当吴王夫差完成了自己毕生的目标,击败越国。然后就失去了目标,开始纵情声色,伍子胥还是一味的规劝,结果可想而知,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真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为什么伯嚭没有被杀,就因为伯嚭开始拍马溜须,顺着吴王夫差的意思。后来越王勾践为什么杀了伯嚭,也是因为伯嚭拍马溜须,只知道逢迎。所以做着同样的事情,碰到不同的领导,结局也皆然不同的。还是要区别对待。

虽然范蠡对勾践的“长颈鸟缘”的评价可能有点出入,但做出“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无论伍子胥的死,还是文种的死,甚至是伯嚭的死,都证明了一点,当人才失去应有的作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就被牺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容易被控制和听话的普通人。

听起来非常残酷,但这就是事实。因为人才往往是被用于开拓进取,争雄天下。一旦没有这个战略目标,人才往往被视为累赘,是没事找事的人。而领导注重的是权威,是绝对的控制力,而不是正确与错误。换一句话来说,领导总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并且不正确的时候同样不喜欢被别人指出来,谁指出来杀谁。这一点明朝的嘉靖皇帝特别擅长。而曾经颁布过《轮台罪己诏》的汉武帝也不是一个很喜欢别人指出他错误的人,只是汉武帝非常聪明,会自己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

范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并且果断用于实践。问题是文种和伍子胥这么聪明的人,他们竟然不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懂是肯定懂的,但他们不相信自己立了那么大的功劳,竟然会落个这么凄惨的下场。说到底还是不相信。不相信人性在利益面前会变得那么恶。

3)无法破局的“兔死狗烹”,这是创业团队最后的必然结果。分享成功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独享!

从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的前后关系转变,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种结果的发展过程。

越王勾践并不是一个昏庸的人,相反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聪明人。要知道携伐楚之胜的吴王阖闾就栽在年轻的勾践手里。吴王有伍子胥。勾践有范蠡和文种。所以越国当时并不弱。更何况当时吴越交兵的时候,兵圣孙武早已经离开吴国。而吴国上下还沉侵在天下无敌的美梦中。

就这样吴王阖闾被年轻的勾践偷袭了,还受了伤,然后就去世了。继位的吴王夫差一坐上王位,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击败勾践,替父报仇!

当一个国家上下一心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国家就非常可怕,更何况吴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国。所以年轻气盛的勾践很快尝到失败的滋味,被吴王夫差几乎灭国。是靠着范蠡的建议投降。然后亲自去给吴王夫差做奴仆,三年时间,才换回吴王夫差的同情,留下一命。

勾践这时候充分体现了一个强者的隐忍。他重用范蠡和文种,在柴房里苦心经营十几年,然后才让越国强大起来。

从勾践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抱负的领导的作风,勾践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这个领导人非常能吃苦,因为他心中有目标,所以他可以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生活质量和面子。勾践住的是柴房,吃的粗食。完全没有享受!

第二,这个领导不会忘记他受到耻辱,他会天天提醒自己。勾践卧薪尝胆,每天都提醒自己要报仇。坚持了十年。十年如一日,谁又能做到。勾践就在柴房里住了十年。

第三,这个领导会非常谦虚,任用有能力的人,对他有帮助的人他言听计从。勾践任用范蠡文种,中间勾践三次想出兵报仇,但范蠡说时机不成熟,勾践三次听从了范蠡的建议。

前期的勾践是礼贤下士的标兵,无论对文种还是范蠡,都是言听计从,非常尊重。但同样是勾践,在灭吴之后表现截然不同。

首先是成功之后,范蠡借故离开越国,去往齐国。勾践只剩下文种了。范蠡的离开并没有让勾践有丝毫的心中不忍。反而他对文种是越来越差。本来范蠡走后,就给文种写信,说越王勾践长相不好,刻薄寡恩,只能同吃苦,不能同富贵。文种心里还不信,但为了保险起见,文种还是采取措施了,称病不上朝,远离权力。以为凭着自己的大功,或许会保住性命。

不但文种这样想,几乎我们都会这么想,在公司困难的时候,我和领导同甘共苦,这才使公司起死回生。现在公司发展壮大,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领导好歹会给我一点回报。难道不应该吗?

是的,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也非常危险,因为领导是不会这样想的。因为领导一看到你,就会想到屈辱的日子,就会想到你对他的帮助,这让领导心里非常不舒服,因为公司有今天的成就不是领导的功劳,是你的功劳。但领导非常想让所有的人明白,公司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领导的功劳,而不是你的功劳。

所以你的功劳越大,领导越不舒服,领导越反感,越想让你死。这就是勾践的想法。也是勾践让文种死的理由。勾践对文种说,你太厉害了,所以我请你到地下去辅助先王。

每个人都想自己比别人厉害。这也韩信必死的原因。这也是李靖不死的原因。也是文种要死的原因。你不能比领导厉害。领导会妒忌你的才能。你老是把领导比下去,领导心里能痛快吗?要想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领导比你强。为什么,因为国君掌握着你的生死,你比他厉害,他只有杀死你。

这也是掌握绝对权力皇帝的自信:朕比不了你,还杀不了你吗!这也是帝国循环轮回的根本原因,在绝对的权力下,人才往往被视为绊脚石。

所以范蠡是正确的,因为他说的是真理,确实“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没有猎物了,我还养狗干嘛!要养也是哈巴狗,能讨人开心。文种正是不认为自己是一条猎狗,认为自己是功臣,所以才被杀。

综上所述:范蠡认为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不完全是靠相面看出来的。而是绝对权力下的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是被验证过的,功高盖世的伍子胥就是这样死的。而兵圣孙武也正是靠明白这个道理才躲过一劫,没有被吴王阖闾杀掉。 所以范蠡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范蠡没有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可能上,而是做到了确保。所以他要想保命,不能寄希望掌握绝对权力的勾践,而是远走齐国,离开勾践控制的范围,就绝对不会被勾践杀掉。文种正是把希望寄托在可能上,而不是确保安全,所以才被杀掉。 而他们的经历也恰好证明“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就是说,最后的成果只能极少数人分享。谁掌握的权力大,谁就是最后的赢家。成功不可分享大概就是如此。特别是谁主导了成功,更不可分享。 所以在皇权的制度下,逃离也许是唯一能活命的方法。但可惜的是,除了孙武范蠡外,很少人能无牵无挂的转身离去,毕竟自己付出过心血,就这样离去心里非常的不甘心。不要说文种,就连后来可以和诸葛亮比肩的智者刘伯温都无法免俗。后来还是因为贪恋权势,一样的无法全身而退。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范蠡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出身贫寒,但靠读书掌握了真理。凭出色的才华帮助勾践灭吴,成就了自己的理想。然后全身而退,靠经商成为首富,开创了影响历史几千年的顺阳范氏。这样的人,不只是才华出众了,而是掌握了自然的规律,然后顺势而为,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从范蠡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人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能力达到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东山再起。而不必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
  • 卧薪尝胆的勾践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每个人都听过,这一种积极向上、刻苦努力、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态度,最终取得苦尽甘来、功成名就、事业有成、霸业已图的成功,勾践也成为忍辱负重和发愤图强的代名词。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帝王多薄情,我们都在关注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功成名就,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你,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只能说:勾践是一个变态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心黑、最薄情的一国之君,没有之一,勾践所做的一切,就是用一颗扭曲的心,用一种变态的方法,成就自已的功名和霸业,在勾践的这条成功之路上,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谁要阻止勾践,勾践就会“人挡杀人、佛挡灭佛”了。

用范蠡话说勾践就是:勾践长得是长颈尖嘴,阴险毒辣,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

长颈尖嘴是一种面相,古人善相术,能够根据一个人的长相、气质等判断出一个的性格和将来,根据勾践的面相,范蠡断定勾践为小人。

范蠡虽然不是职业相师,但也是博学多才之人,范蠡之所以这么说勾践,除了面相,还有勾践很多表现得非常阴险毒辣和薄情寡义的地方。

比如说勾践与吴王阖闾的战争,阖闾是吴王夫差的父亲,在听说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去世之后,率军攻打勾践,两军在今浙江嘉兴大战,勾践派出了一队越军敢死队,这一队敢死队与常规的敢死队不同,一般认为敢死队肯定是冲在最前面与敌人决斗的勇士,但勾践的敢死队却是自杀。

勾践让敢死队员排成三队,冲到吴军阵前,然后再集体自刎而死,对,你没看错,就是自刎而死,不仅后人认为不可思议,就连当时的吴军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在这个时候,越军大部队就冲向吴军,把吴军打得大败,就连吴王阖闾也因重伤而死。

战争无可厚非,但是让士兵排成排在敌军阵前自杀的战术,闻所未闻,自杀的可都是越军勇士啊,靠自杀吸引敌军注意力,再攻打敌军,虽然赢了,但以已方士兵性命为代价,是否值得?况且在当时,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牺牲自已的士兵,真的值吗?

或者说,勾践是完全不在乎士兵的生死,他在乎的是战争的胜利,只要战争能胜利,死再多的士兵又如何?这就是薄情寡义。

吴王阖闾去世之后,夫差即位吴王 ,日日操练兵马,随时准备发兵为父亲报仇,勾践听说后,决定先发制人先动手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时机不成熟,劝谏勾践不要伐吴,可勾践不听,结果被吴军打得大败,退到会稽,派出大臣文种向吴国求和。

第一次吴国拒绝了勾践的请求,勾践听说后,准备杀妻灭子视死决战,最后还是靠受吴国贿太宰伯嚭才求得免除一死,如果吴国不同意呢?我毫不怀疑:勾践真的会杀妻子灭子,与吴国绝一死战。

杀妻灭子这话可是从勾践口中说出的,在勾践眼中,如果事业受挫失败的话,妻子与儿子都是可以牺牲的,这不是薄情寡义又是什么呢?

吴国答应勾践的求和后,让勾践在吴国为奴隶,侍奉吴王,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心中,一国之君的名节可是相当的重要,为了名节而死大有人在,比如商末周初的伯夷与叔齐,因为不食周粟而饿死,尤其还是周礼尚存的周朝,勾践不重名节 而重利益,在当时算是一种叛逆,这说明勾践的报仇之心是何等强烈。

范蠡与勾践在吴国为奴隶的两年时间里,朝夕相处,耳儒目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范蠡还不清楚吗?范蠡可是商人的祖先和商圣,是一个极其精明且成功的商人,一生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经商成功成为巨富,这种能力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在范蠡和文种辅佐勾践的20年中,勾践为了报仇,每天尝尽苦胆,告诫自已时刻记得深仇大恨,勾践的忍辱负重20年,终于一举灭亡吴国,在勾践灭亡吴国成功的庆功宴会上,范蠡就已经看出勾践的狠毒之心。

范蠡以助勾践灭亡吴国之功弥补当年勾践的会稽之辱为由辞职隐退,但勾践却说出愿意分一半江山给范蠡的话来,这话连三岁小孩子都听得出来是虚假之言,范蠡会不明白,如果接收,范蠡就会直接被灭,这就是勾践开始猜忌功臣。

飞鸟如果没有了,那么射飞鸟的良弓失去作用,也应该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死了之后,追击兔子的猎狗也失去了作用,也应该会被烹杀。

现在勾践已经完成了他的报仇大计,那么辅佐勾践成功的功臣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这就是典型的帝王之术,勾践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会在乎士兵的性命,也不会在乎妻儿的性命,更不会在乎功臣的性命,勾践天生就是为了复仇而活着,以致于扭曲了一颗变态的心。

两个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功臣范蠡与文种,一个隐退,一个被勾践所杀,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出勾践的狠毒,但至少范蠡可以看出,范蠡与文种就像秦汉时期的张良与韩信一样,一个隐退,一个被杀。而范蠡就是张良,文种只能是韩信了。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原因很简单,勾践心理变态。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范蠡应该是一名心理学大师,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变化中,洞悉人性,透过表象看本质。

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勾践卧薪尝胆,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也是成功学大师们口中的成功典范。

但是,实际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勾践这个人的心理极不正常,可能很扭曲,甚至有时会达到变态的地步。

比方说,勾践是如何打败吴王夫差的爸爸阖闾的?他先让死囚排在阵前,在吴兵面前自杀,把阖闾给吓懵了,结果吴军被打败。这种战术很残忍,你可以从中琢磨一下,勾践这人的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

又比方说,勾践在会稽山被吴王夫差逼到绝路,走投无路的勾践,像孙子一样向文种等大臣喊救命,还许诺以后要平分江山。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有一种小人嘴脸,今天他落难了装孙子,说不定他明天发达了就会把你一脚踹开。

还有,勾践为了活命,居然亲自尝夫差的粪便,为表忠心给夫差看病、当司机。

还有,为了打败夫差,送西施,搞离间,什么阴招都用上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可是等了整整三十年才终于如愿搞掉吴国。这种人,得多能隐忍呀?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勾践灭吴的故事,实际上给了我们两个血淋淋的教训:第一个是大家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二个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后患无穷。

这一点,伍子胥看得很明白。对于夫差来说,你都把勾践囚禁了,一刀就能结果了他,彻底灭亡越国,从此永绝后患。

可惜,夫差不听,结果让勾践死灰复燃,暗中复仇。

最后,轮到夫差了,勾践说,当初上天把越国送给你,你不要,现存上天又把吴国送给我,我不能违背天意。结果,把夫差逼自杀,把吴国彻底灭了。

范蠡看得也很明白,勾践这人,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能装能忍,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心理,真的好变态呀,想想都让人后怕。心理变态的人,往往都很敏感,报复心极强。今天他落难装孙子,度过难关之后,他会想起你之前的不好,你的功劳会被选择性遗忘。

果不其然,刚刚灭掉吴国,勾践就对头号功臣文种说,你献给我的灭吴七策,还有四策没用,你下去和我死鬼老爸用吧。

就这样,还没分到一点股份的文种,被逼自杀了。

所以,提醒各位,以后交朋友,一定不要盲目,要学会观察人心。有些人衣冠楚楚心理变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找借口坑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