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朝庭都让洋人吓怕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什么都不怕。反过来是洋人怕中国老百姓。外国鬼子攻打北京,那些达官们早跑光了,留下的百姓还帮洋人送货。你说谁怕谁?
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晚清的洋人,在绝大多数地区和时间,既不怕官府也不怕老百姓。
(晚清地方官组织的“洋人护卫队”)
晚清的在华洋人,一般有这么几类:传教士、商人、驻华使节、旅游者。
先说旅游者,晚清来华游览的洋人越来越多,但是清政府不想让他们随便瞎跑,于是对护照管理非常严格。因为中国内地的洋人并不多,所以但凡洋人四处游历,都很显眼。他们每到一城,地方官都会认真查验身份证件,并且会专门安排几个人,负责在自己辖区内为洋人“随行”。
也就是说,清末洋人如果到通商口岸之外的城市游历,都会受到当地官府的特殊照顾,干什么都会有几个人陪着。原因很简单,怕洋人出了什么事,不好交待。所以,来华游历的洋人,完全不害怕中国人,不管是官府还是老百姓。不信的话的大家查查清末洋人偷猎大熊猫的事情,就知道他们并不畏惧中国人了。
至于驻华使节,就不用说了,身居高位,无所畏惧。(晚清洋人)
看看天津教案的时候,法国领事能当着闹事群众和官兵的面,掏枪射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以及天津知县刘杰,他怕什么?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驻华使节们都是耀武扬威的。就算是义和团和清军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时候,洋人们也是看的明明白白:清军大炮弹总么也打不准,“清军放炮五六百响,未伤洋人一人”;而且,打一阵子清廷还专门派人送去瓜果、米面等,慰问洋人。
所以,这要搁平常时候,洋人会怕谁?
至于商人,主要居住在通商口岸,手底下一大群中国代理人,地方官想办法保护着他们,也是啥都不怕。
传教士呢?天津教案的主要受害者就是他们,所以可能有人认为当时老百姓都敌视传教士。其实天津教案是个案,包括义和团运动时期,底层老百姓大多数也并不讨厌传教士。(晚清洋人开办的私塾)
晚清各国传教士最喜欢接触的就是底层平民,因为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最为贫苦,备受压迫。所以传教士会想尽办法接触这些人,发展为教民,然后加以庇护。
传教士的做法让很多老百姓确实受益了,比如收留孤儿寡妇、施粥赈灾、开展免费施药治病活动,更有一些传教士会创办学校,吸引各阶层人士来学习,甚至免费食宿……客观地说,仅仅看传教士在免费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工作,确实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当然,也有一些传教士高高在上,欺负穷人,引得老百姓不满。但整体来说,大多数地区的传教士,名声还是不错的。
天津教案和义和团运动,确实让洋人对老百姓有所畏惧,但也仅仅是那一小段时间。看看这两起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吧,尤其是义和团运动之后,洋人们在刑场上高高兴兴看砍头的样子,他们怕老百姓吗?
清廷腐败,国弱民疲,人家是不会害怕的。
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以山东曹州教案为例。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1月1日,中国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今菏泽市巨野县)磨盘张庄的天主教堂,遭遇袭击。
2名德国神父能方济和韩理加略被人杀死,1名叫做薛田资神父侥幸逃生。
此次袭击的有二三十人,推测是义和团分子。
曹州教案发生了,满清政府知道事情不妙,迅速追捕,抓住了杀死德国神父的几个首犯。同时,满清政府被迫免去许多山东官员(包括山东巡抚李秉衡)的职务,并自费在该地区(济宁、曹州和巨野)修建三座天主教堂,赔偿给神父家属3000两白银。
这已经没用了。仅仅2周后,德国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炮击山东炮台,随后出兵强占胶州湾。
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正式签订,其主要内容包括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租借期间,租界均归德国管辖,中国无权治理;德国获得胶济铁路的铺设权并获得铁道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发权;山东省内如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办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均应由德国商人优先承办。由此,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由此,德国控制胶州湾直到20年后一战战败为止。
看看,洋人是不怕满清政府的,因为不服就打你,可以打得你割地赔款。
那么,洋人怕不怕中国百姓?
当然是不怕,只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不会正面硬拼而已。
如果洋人怕中国老百姓,就不会敢于随便入侵中国,还在中国各地胡作非为了。
但就传教士来说,他们不会公开和中国老百姓正面对抗。
一是因为他们目的是传教,没必要把关系闹得太僵。况且传教士也不为捞钱,也不会在当地占据地盘,没有必要和中国民众冲突。
二是刁民难惹,自古皇帝尚且惧怕刁民,惹不起的。
以曹州教案为例,很多人认为此案真凶很可能是邻近村庄(曹家庄)的小官吏。这个官吏与亲戚间发生争执,后者皈依基督教并拒绝支付当地寺庙宴席的费用。
这个官吏就煽动当地义和团来袭击曹州教堂,杀了神父。然而,随后所有人都倒霉,这个官吏却没事。
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极为怪异的现象,那就是:洋人在满清政府面前作威作福,毫无畏惧。但是对百姓却害怕的要命。
在晚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起教案,也有像三元里事件一类的反击洋人的事件不时发生。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诡异的现象呢?
首先,满清政府被洋人打怕了。我们来看一下从中英鸦片战争开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满清政府的战绩就是一个字——败。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又赔款,满清政府已经被洋人打的没有一点脾气了。
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甚至打到了北京城,将慈禧太后赶到了中西部只能吃土的境地,可想而知这在慈禧太后心里留下了多么深厚的阴影。所以后来发展到满清官员唯洋大人马首是瞻的境地也就不足为奇了。听到事关洋人,腿立马就软了,更别说下面的各级官员。都怕惹到了洋人影响自己升官发财。
其次,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晚清时期,统治者已经不再考虑励精图治,富民强国的事情,而将焦点放在如何苟延残喘,延续自己为数不多的寿命。这就导致其对外无能,对内却残酷镇压。
只要一发生民众和洋人间的冲突,政府官员则不论青红皂白,一律是百姓的过错,轻则投监充军,重则斩头示众。
被满清政府这种行为惯坏了了样子更加肆无忌惮,只要扬言告上领事馆,满清官员必定立马唯唯诺诺毫无骨气。而越是如此,就越助长了洋人的嚣张气焰。
最后,中国民众的反抗精神。和朝廷的软弱相对比的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性。这种血性源于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外族入侵的耻辱感,以及对政府无所作为只能欺压百姓的愤怒感。
当政府无力、无意抗争的时候,中国的百姓却站到了反抗洋人侵略的第一线。他们没有军队精良的武器装备,却能有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敌人的枪炮,哪怕是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如发生在山东和河北地区的义和拳运动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拳民大多赤手空拳,但是面对洋人,却能做到丝毫不惧,硬着枪弹奋力而上。为维护国家不受外人的侵略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
综合而言,晚清时期的这一怪现状,其实还是因为国力孱弱,政府软弱无能,以至于对洋人心生畏惧,自己的奴性又太足。而已经到了民不聊生地步的平民百姓,却依旧能以国恨为重,不畏列强,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能延续数千年的精髓所在。
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满清有银两,百姓没有
满清晚期为什么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洋人为什么不怕晚清政府而怕百姓?这个问题是否科学暂且不论,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晚清政府已经腐败透顶,政权风雨飘摇,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中外军事上的几次较量中方都以失败告终,导致政府上下普遍畏惧洋人;二、中国乡村的宗法制度和传统使一些地方的凝聚力较大,对于侵害地方权益的事件极易导致反抗。三、由于外国入侵官府压榨,百姓普遍生活困苦,导致起义不断。这些起义都把洋人作为打击目标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