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蒋介石是近现代被过分高估的人,是过分高估。

即使到了今天, “蒋粉”“果粉”还在往他脸上“贴金”。

我就说两个:一个是所谓的“黄金十年”,就是1931——1940年,说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别的不说,1931年的“九、一八”,其后的长城抗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五淞沪会战”“南京大溃退”“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围剿”红军、“中原会战”都发生在这时期,还不要说涉及晋察冀陕甘宁鲁豫的“民国十八年年馑”波及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国政府炸毁花园口造成的黄河决口,造成人为灾难。试想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能很好发展吗?

再一个就是说他是“民族英雄”。说实话,作为国家元首没有公开挑白旗、和侵略者握手言和这是仅有的事实。“九一八”之后的依靠国联、“攘外必先安内”、何梅协定、和日本的暗送秋波、图谋媾和、积极反共那一点能称上“民族英雄”呢?

国民党正面防御也是有声有色,可是我们不妨打开地图,看看所谓的德械师、美械师和鬼子鏖战的武汉、石牌关、宜昌、长沙、衡阳、雪峰山、昆仑关、腾冲在哪里,是中国中部、南部,甚至在南部边境线上。这是一个“民族英雄”的作为吗?

另一个无法绕开话题是对坚持抗战的抗联不曾有过接济,对八路军在1939年秋不再发放津贴、武器、弹药,对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宣布为“叛军”,干脆断了粮饷。有这样的元首级“民族英雄”吗?

这样的“英雄”说他领导抗战是抬举他,直到现在还有人高看他是“民族英雄”,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乾隆: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没有之一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被时人和后世成为“乾隆皇帝”。他的身上有两个人人皆知的标签:命最好的皇帝和被演绎最多的皇帝。其实客观地说,他还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而且,没有之一。

乾隆皇帝全身像

命最好的皇帝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而且不是嫡子,按理说轮不到他做皇帝,然而清初顺治、康熙、雍正都不是嫡子继位,预示着弘历也有继位的可能。尤其是雍正的第一个皇后孝敬宪皇后只生过一个嫡子,而且这个名叫弘晖的嫡子在8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这给了雍正其他儿子一个天赐良机。

康熙五十年,弘历出生,在他之前,雍正已有四个儿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弘时一人。弘时大弘历七岁,母亲是齐妃,身份地位都高于弘历的生母钮枯禄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弘时继位的可能性都要远远大于弘历。

弘历上位得益于受到祖父康熙的赏识,并在康熙六十年被接入宫中恩养,同时也因为康熙对他的喜爱,成了传位于雍正的一个坚定理由。正是因为雍正继位都沾了弘历的光,所以他在雍正元年就被秘密立为储君。弘时彻底没了戏,不但如此,雍正为了扫清弘历继位的障碍,还在雍正五年就将24岁的弘时赐死。

康熙与小弘历(电视剧照)

得到祖、父亲两代帝王的恩宠,弘历可谓是命好的不行。这还不算完,下面四点更说明了他命好得不行。

其一,他活到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而且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什么大灾大病;

其二,他12岁被秘密立储,25岁继位,期间顺风顺水,毫无波折;

其三,在他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时间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国库充盈,物阜民丰;

其四,他掌权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顶峰,而且是皇权最鼎盛时期,皇帝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做皇帝做到这种程度,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说他是命最好的皇帝。

被演绎最多的皇帝

乾隆身体健康,性格好动,既有钱也有时间,因此喜欢四处走动。他六次南巡,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另有拜谒东陵,围猎木兰,这些活动数不胜数,并且在此期间确实发生过许许多多真实的事件,比如他第二个皇后那拉氏就是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因为“断发之谜”被乾隆冷落,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类似的这些事件经过官员们的推理、文人的演绎、百姓们出于窥私皇家秘事的目的,逐渐发酵出了许多故事,历经几百年,这些故事便流传了下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乾隆自然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皇帝。

1991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的《戏说乾隆》更是将乾隆塑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风流倜傥、丰功伟绩的皇帝。自此,乾隆便频频出现在影视剧中,《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等电视剧层出不穷,为中国各阶层的民众普及了一下乾隆的生平事迹。尽管其中多数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如同现在人们追捧明星一样,乾隆也逐渐被人们提起并赞誉有加,甚至有人称其为“千古一帝”或“乾隆大帝”。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乾隆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的人物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最被高估的皇帝

乾隆的身高不高,长相一般,与人们印象中的高大英俊、风流潇洒相去甚远,如果不是皇帝,只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罢了。乾隆的才情也很一般,传说他写过四万多首诗,超过唐朝所有诗人作诗之和,然而他流传下来的不过一首仿佛歌谣般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从中可以看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乾隆,文学根基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尽管乾隆在文化传播,比如下令编纂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编书过程中,也毁了一大批古籍记载和明史档案,焚书总数将近15万册,可谓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

我们还可以从武功和国库两方面印证乾隆的所谓“盛世”。

乾隆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这“十全武功”指的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见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这其中三次新疆用兵,两次抗击廓尔喀,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千秋之下我们也要承认他的功绩,然而其他用兵,有的小题大做,比如两次金川之役,有的非正义之举,如镇压林爽文起义,还有的是以败求胜,如缅甸及安南之役。

所以,他的“武功”方面比照乃祖康熙可谓天壤之别,有好大喜功之嫌。

至于他的“治国”,从国库由充盈变空虚可以看出水平来。他刚继位时,用“国富民强”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大清帝国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到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亩,低于警戒线4亩水平,而且这些耕地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占人口5%左右的大地主阶级的手中,普通百姓则耕无余粮,以至于1793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期间,发现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老百姓都蓬头垢面,衣杉褴褛,英国人当垃圾扔掉的食物也被这些人抢着吃。

“康乾盛世”在乾隆末年一点点地撕下伪装,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以至于仅仅半个世纪后,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老大帝国的大门,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从乾隆中晚期就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清朝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经过之外,乾隆作为国家元首,责无旁贷。他六下江南,沿途挥金如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对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他宠信和珅,造成吏治腐败,贪污横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和统治阶级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使中国当时的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如果说“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么它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衰退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奋五世之余烈”的乾隆皇帝只是抓住了历史阶段的尾巴,而并没有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因此“千古一帝”、“乾隆大帝”的称呼实在是高估了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上最被高估的三个人,分别是蒋百里、白崇禧和陈诚。

一些果粉居然把《论持久战》的首创权给了这三人,这恐怕是蒋、白、陈三人都想不到的。

毫无疑问,《论持久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方针和总方略。规模庞大的国民革命军和波澜壮阔的正面战场,虽然不是毛主席指导,却也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影响下进行作战。

那么,今天,我来好好讲讲抗战理论上对蒋白陈三人的高估。

1,蒋百里的抗战论。

一些网友甚至学者,认为,中国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的,是蒋百里。甚至有人说蒋百里准确预计了中日必有一战,还言之凿凿地说蒋百里准确预测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前途。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这里不是刻意贬低蒋百里的军事成就,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赞而不媚,批而不悔”,一定要客观,要实事求是。

蒋百里的《国防论》实际上和后来的抗日战争,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国防论的篇目为: “第一篇 国防经济学; 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 第三篇 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 第四篇 二十年前之国防论; 第五篇 十五 年前之国防论; 第六篇 中国国防论之始祖; 第七篇 现代文化 之由来及新人生观之成立”。《国防论》仅有10万字,是一篇零散军事文章的合集,其中没有一篇来论述抗战,更没有到“抗日”、“抗战”、“抗日战” 或者“持久战”等词语。

蒋百里对“持久战”这一概念的说明仅有4处7次。比如《国防论》讲到“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这里面既要求速战速决,有要求持久精神,这是一种辩证法的正反话,和抗日中的“持久战”理论相去甚远。

蒋百里甚至没有把日本当做假想敌。《国防论》中日本一词共出现16处19次,都是“日本现在民法还是如此”等泛泛而谈,根本没有表达对日本经济军事等实力的研究和探讨。

坚持蒋百里是“持久战”理论发明者的人,依据主要是蒋百里曾说的几句话“至于从中国现状言,吾侪所感最危险者。即邻近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 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 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 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兵略上攻击精神是战胜唯一要件。但攻击精神,如何才能发展,用兵是用众”。这几句话其实是20年代中国困境的泛泛而谈,并没有说中日必有一战,更没有说如何战胜日本。

如果说蒋百里20年代就提出了中日必有一战, 那么我就能说毛主席1916年在湖南一师就提出了,当时他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结论就是,《国防论》是一本卖不出去的公版书,给他打上首倡持久战的标签,蹭一下主席的热度,书商就能多赚钱了。

2,白崇禧的抗战论。

对白崇禧的无底线的追捧,其实源于他的宝贝儿子白先勇,这个文学家其实不懂历史,但就是喜欢乱说。白先勇在 2014 年 4 月《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新书发布会上回忆: “我父亲讲了一个抗日的大战略,那是 1938 年在武汉开最高军事会议,我父亲提出来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对日本人长期抗战,持久战’。这个大战略被当时的军事委员采用了”。

众所周知,《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7月1日,而武汉在1938年的5 月 15 日、6 月 1 日和 7 月 4 日召开过三次最高军事会议,并不存在白先勇所说的蒋介石接受白崇禧说法,更不可能早于《论持久战》的发表。

白崇禧的回忆录,也在争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发明权。白崇禧说“曾建议采取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蒙最高统帅采纳,通令各战区”。具体事件却语焉不详。有人说老蒋在1938年2月7日说过这样的话,白崇禧是1月27日程给老蒋的。可是,1938 年 1 月 27 日武汉召开的各战区部队参谋长和参谋处长的会议是一次以治军为主题 的会议,会议强调了抗战失利,参谋人员要负重大责任,要整饬幕僚和改进司令部。会议的全程,根本没有提到所谓的抗战战略问题。

3,陈诚的持久抗战论。

更为可耻的是,居然有人说1937 年 11 月就出版了《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书,陈诚向来就是一个山寨大师,他的这本书是什么货色呢?

这本书总共有三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是陈诚所做,第四章作者是郭沫若,第五章是张闻天,第六章是美国史德华所作,第七章则是史良所座。总共68页的小书,前面20页就是前三章是陈诚写的,其他都是转载别人的东西。

陈诚所做前三章分别是《持久抗战应有的认识》、《持久抗战的几个重要点》、《持久抗战的战局谈》。这三章始终都在强调抗战要“择定唯一的战术,即持久战,消耗战,以制敌人的死命”“唯一的秘诀便是不怕牺牲,不惜任何必要的牺牲。……决不能存丝毫顾惜之心。”强调拼命牺牲,持久牺牲,只要坚定信念,中国一定会翻身。

陈诚持久牺牲的观点看起来好像有道理,可是如果没有对中日国力的对比分析,没有对战争规律的本质认识,这些牺牲最终都是无谓的牺牲,不会对抗战有丝毫的作用。然而,陈诚并没有认识到抗战如何胜利问题。

毋庸讳言,蒋百里、白崇禧和陈诚都是国民党阵营中比较优秀的军事家,可是,他们的战略眼光远远无法达到指导整个抗战的水平。至于网友们讲的持久战发明权,更不可能是他们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那当然是窃取24人抗战功劳的张灵甫

网传张灵甫所谓的抗战事迹其实大多从不存在!

随着对岸自己公开当年抗战时期的档案原始资料,很多历史真相也慢慢浮出。

1、淞沪会战之罗店防御战:是王耀武、邱维达、程智的功劳,张本人没上战场,修工事

张灵甫能出狱(先前杀害老婆)还得感谢日寇,没有日本侵略他法出狱“戴罪立功”。

张粉宣称淞沪会战罗店防御战时张灵甫跳出战壕,率兵冲锋,极其勇猛,前额中弹。然而从解密材料我们看到:(图1)1937年10月26日王耀武给钱大钧的信中指出:今新成立305团,现该团已参加前线构筑工事及在枪炮声下练习胆量。也就是说,305团还“无枪派往前线构筑工事”,那“勇猛无敌”的张团长怎么可能带兵参加一线作战呢?时任51师306团团长邱维达在其《第五十一师罗店防御战》中也有相关记述:“王耀武接到上级作战命令后……决定以邱维达、程智两个团的兵力,展开为第一线,支援罗店方面作战。部队前进时分两步走,用急行军搜索前进,到达嘉定县稍事整顿,联系友军,第二步加入“作战”。分明是“邱维达、程智两个团”支援11师在罗店方面作战,哪里有什么张灵甫团的事儿?网传什么张团长淞沪会战大显神威分明是偷了邱团长的战功啊!程智后来在南京保卫战殉国,张灵甫于是神不知鬼不觉地窃取了他的功劳。

2、南京保卫战之淳化镇战斗-是纪鸿儒功劳,张本人逃跑

我们知道,蒋无能,致南京失陷。但是,如果首都军民及时撤退或许还能避免惨案。从解密档案得出(图2),是蒋命令嫡系手下扣留了所有逃跑船只,让很多南京军民无法突围,所以蒋是制造南京惨案的第二凶手。当然了,张粉也会不要脸说它们帅哥勇猛无敌,被日寇击中手臂,其实它呀早就逃了。南京保卫战时淳化镇战斗的主力却是301团纪鸿儒部,张团长的305团则远在战场后方十里之外(甚至位于51师师部身后)的高桥门隔岸观火,拒不抗战。而所谓受伤,时任51师151旅旅长的周志道称张灵甫手臂没有受伤。

3、万家岭战役之血战张古山-是唐生海、胡雄、于清祥的功劳,张本人从未身先士卒

又有不少材料鼓吹张在此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奇袭,身中7颗子弹,负伤挂彩。然而1938年10月9日王耀武给俞济时转蒋的战斗电报中(图3),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张灵甫的名字:三0五团团长唐生海、营长胡雄负伤,黄昏后,三0五团残余部队乘敌攻击顿挫之际,勇猛出击随将敌击退,并再克复张古山最高点,旋以该团代团长于清祥阵亡,其余伤亡亦重,不得已仍撤回原阵地等机进攻。”

所以说无论是指挥还是负伤。张古山之战其实就是305团团长唐生海指挥的,唐、胡在战役中受重伤,代理团长于清祥壮烈牺牲。所以翻案战报,也没有张本人战斗和受伤的记载。当然,如果有人偏要说张古山跟张灵甫什么关系,那也只有同一个姓,张。那我也送他三个字,不要脸。

网上流传所谓”受德安大捷鼓舞,田汉作词、任光作曲“的74军军歌,同样在《田汉年谱》中未见记载,所谓的”曲作者“任光当时在新加坡和巴黎等地流亡,回国后还在皖南被蒋军杀害。

4、南昌会战-是罗卓英的功劳,张所在的军队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在南昌

 南昌会战中国方面由罗卓英指挥,此次会战中国军队打地非常出色,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顽强抗击敌军,哪怕南昌被日寇占了,中国军队也发动反击重新攻入到当时的南昌机场(现八一公园)。而传说在此次战役遭到断腿的张旅长,连他所在的74军也从未在南昌。

5、上高会战-是李天霞、余程万的功劳,此战所有中华军队都获胜,只有张本人的军队被日本突破防线

上高会战,张的粉丝们多年来夸大、发明了不少张在此次会战中的精彩表现,还宣称他又被日寇断腿。然而考之史实,此战74军主要战功是51师李天霞部,而张灵甫所在的58师,是74军三个师中表现最差的一个。根据解密材料(图4):3月26日,罗卓英向蒋发报战况:21日,李天霞51师歼敌一个中队,而张灵甫所在58师阵地右翼被突破:南路敌仍不断向我五一师攻击,该师亦以反击态势,辰刻于红石岭歼敌一中队。中路……我五八师阵地右翼被突破。战后,蒋分别将陆海空武功状第一、第二号颁发给了74军下辖的51师李天霞部、57师余程万部(57师经过张恨水妙笔生花,58师自然一无所获!!

6、第二次长沙会战-张竟然迷失方向,被日寇击退,罪责竟然由廖龄奇承担

第二次长沙会战,58师表现堪称灾难,因在战前廖龄奇因婚假不在部队,其师长由张灵甫代理,在战争中张带队竟然迷失方向,连累74军,在金井地区遭日军第三和第六师团钳击后张竟然无法集结军队,纷纷逃窜,打乱全区部署,七十四军军部也被袭,王耀武的卫士排长牺牲,王军长仅以身免。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李天霞率五十一师奋勇作战,取得了一定战果。薛岳在给蒋的对74军评价如下:(图5)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服从命令,遵限率队应援,适时参加战斗,忠诚勇敢,指挥适切。第五一师(李天霞任师长)于永安市附近力战歼敌并协同第五七、第五八两师由东南向西北猛烈侧击南犯之敌。第五八师(张灵甫才是临时师长,薛岳不知)师长廖龄奇于永安市战斗不能掌握部队,予进犯之敌以打击,且脱离部队逃至祁阳,至陷该师于散乱之境,拟请革职。

不过在这灾难中,表现一塌糊涂的张灵甫竟然晋升准师长,而比他有功劳的李天霞竟然比不上他。更可怜的新郎官廖龄奇也被蒋下令枪决,真是做了替罪羊。

时任第九战区的赵子立是这样记述58师的战绩的:“第七十四军虽然在行进中有作战的准备,但兵力悬殊,态势不利,立足未稳就被日军打个落花流水,尤其是第58师垮得最厉害。”“尤其是第五十八师垮得最厉害”!这就是名将风采?

7、湘西会战-张没参战,在重庆花天酒地

可惜当真打满全场的李天霞和74军58师师长蔡仁杰在雪峰山浴血奋战的时候,张灵甫正在重庆逍遥。

1945年3月18日,张灵甫在重庆的甲二班读书。虽然按张的级别是不够入学的,但蒋特批走了后门(图6),而甲二班直到6月才毕业,时间上完美避开了雪峰山战役。在此期间,张买豪宅,旷课,花天酒地,并未在前线,而且,为了与新妻子见面,竟然不顾前线流血牺牲,竟然多次动用飞机去重庆潇洒玩乐!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提名武则天,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郭大师那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然而武则是占了时代久远的滤镜+中国唯一正统女皇帝+近代女权兴起的三个光环,说起文治武功,怕是最多中等水平,下面来具体说一说。

军事

1、丧土亡军、连战连败:这是武则天最被诟病的地方,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开拓的疆土几乎让她败掉大半,下面高宗时期和武周时期的版图对比相当直观,丢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当然,地图可能并非十分准确,但武则天当政时期大量丧土却是事实。

武则天在位时期的战争,败得最惨的是对契丹和后突厥的战争。先来说说对契丹的营州之战,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由于营州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和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攻陷并占据营州,斩杀赵文翙,随后领兵出掠,所向皆下,十天内兵至数万。武则天命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二十八将率领大军征讨,结果在西硖石谷被遇到伏击,全军覆没;次年(697年),武则天派王孝杰、苏宏晖率十七万军队征讨契丹,结果王孝杰于东硖石谷被伏击,力战身死;同年,由于武懿宗不战而逃,契丹军攻陷赵州;不久后,后突厥袭扰契丹后方,在前后夹击下营州之乱终被平定。

但是,契丹不过数万之众,武周数度出兵,竟被契丹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还差点大赦刑囚,派他们上战场。

对后突厥表现则更加不堪,在武则天称帝前后,后突厥悄然复兴,神功元年(697年),突厥攻打凉州,俘虏凉州都督许钦明。在营州之乱时,武则天通过大量物资买通突厥出兵,但这种花钱买的同盟哪里靠得住,圣历元年(698年),默啜将武则天派来和亲的武延秀扣押并加以侮辱,表示:“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之后大举攻入侵河北,退走时周军只敢尾行,不敢交战,于是默啜把俘虏的百姓数万人全部杀死示威,史载默啜“拥兵四十万,拓地两千里,甚有轻中国之心”。突厥此后连年进犯,掠夺陇右牧马,攻打陕北、山西,武则天无计可施。

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有轻中国之心。

这距离苏定方灭西突厥才多少年,大好基业被武则天搞成这样子。

对吐蕃表现算是中规中矩,收服安西四镇是武周屈指可数的亮点,但这点亮点比起那一场场大败又是微不足道。

2、名将杀手、亲痛仇快

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对武将进行大清洗,平定岭南俚族之乱的冯元常,因曾劝唐高宗削夺后宫权力,被武则天召回都城杀死。屡败突厥的程务挺仅仅因上书为裴炎鸣冤,就被武则天派人在军中诛杀,突厥听闻程务挺被杀,弹冠相庆,但因敬佩程务挺,仍为其立祠,武则天杀程务挺堪比赵构杀岳飞。

裴炎下狱,务挺密表申治,又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善,或言务挺与炎及徐敬业潜相援结,后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即军中斩之,籍其家。突厥闻务挺死,率相庆,为立祠,每出师,辄祷焉。

平定阿史那车薄带、修筑碎叶城的王方翼,因和王皇后是亲戚,被武则天流放崖州,途中病逝。大败吐蕃的黑齿常之因被酷吏诬陷,自尽身亡。大将军张虔勖同样是被酷吏构陷,被乱刀砍死。

3、任人唯亲:一个市井之中靠卖野药为生的小货郎薛怀义,因天赋异禀成为武则天男宠,竟被任命为大将军、行军大总管,率领两位宰相、十八位将军出征,好在薛怀义运气不错,两次都没遇到突厥。

而武则天的那些亲戚,诸如武三思、武懿宗之流,毫无武略,也被武则天任命为统军大将,结果就是畏敌如虎,欺压百姓却是威风八面。营州之乱后,武则天命武懿宗、娄师德及狄仁杰分路到黄河以北各地安顿抚恤百姓。武懿宗对流亡回来的百姓大加屠戮,甚至剖腹取胆,这时候黄河以北的人传唱一首童谣:“唯此两何,杀人最多。”

4、喜好改名、阿Q精神:武则天还有一个精神胜利法,给敌人改名,比如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孙万荣改成孙万斩、默啜改为斩啜,这种精神胜利法简直贻笑大方。

最后附上武则天在位期间糟糕军事表现的史料:

1、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朔州。

2、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馀人。

3、左羽林中郎将来子珣坐事流爱州,寻卒。初,新丰王孝杰从刘审礼击吐蕃,为副总管,与审礼皆没于吐蕃。

4、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

5、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6、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

7、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

8、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

9、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

10、武攸宜军渔阳,闻孝杰等败没,军中震恐,不敢进。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将击之,不克。

11、武懿宗军至赵州,闻契丹将骆务整数千骑将至冀州,懿宗惧,欲南遁。或曰:“虏无辎重,以抄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从而击之,可有大功。”懿宗不从,退据相州,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

12、癸丑,默啜寇飞狐,乙卯,陷定州,杀刺史孙彦高及吏民数千人。

13、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馀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十万追之,无所及。

14、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讨之。军至碎叶,薄露夜于城傍剽掠而去,思业将骑追之,反为所败。

15、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馀匹而去。

16、突厥寇盐、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并州。

17、七月,甲午,突厥寇代州。

18、壬申,突厥寇忻州。

政治

任命酷吏、鼓励告密:在男权社会当上皇帝,必然遭到士人集团的激烈反对,为了打击异己,武则天大量任用酷吏,根据新旧唐书,武则天任用的酷吏一共有27人,其中以来俊臣、索元礼、周兴、侯思止最为著名,这些人不学无术、整人杀人手段却是令人发指。从废黜李显到武周建立的六年多时间,李唐宗室被这些酷吏斩尽杀绝,而这期间的二十四位宰相,被流放和被杀的居然多达17人;而在武则天称帝到来俊臣被处死的七年时间内,酷吏们又制造了四十多起大案,名臣如狄仁杰、魏元忠都曾被酷吏下过大狱、九死一生,名将如黑齿常之、张虔勖因酷吏构陷而死于非命。太宗朝以来塑造的良好君臣氛围被武则天摧毁殆尽。

此外,武则天还鼓励臣民告密,下令凡有告密者,各级官吏皆不得过问,只负责提供车辆驿马,待遇一律按五品官标准予以接待。即便是农夫樵人,也都由武则天亲自召见,若所奏之事得到武则天的认可,则破例授予官职,若查无实据,也可免于问罪。各级官吏若有敢于阻拦告密的,以该告密者所告之罪予以惩处。

这道命令一处,一些蝇营狗苟之辈争先恐后告密,来俊臣等人就是凭借这条路径从市井无赖变成举国闻风丧胆的酷吏。

冗官泛滥:武则天为了打压拥唐派官员的政治影响力,称帝之后扶持了大量了新官僚,比如她称帝的第二年,任命了六十个左补阙、二十四个御史、二十四个著作郎、二十三个卫佐校书,而这些官职之前的人数是六人、两人、两人、六人,如此过多任命地方官员,直接导致冗官泛滥,而武则天在位最后几年,由于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纵容他们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加剧了朝政的腐败。

易之、昌宗竞以豪侈相胜。弟昌仪为洛阳令,请属无不从。尝早朝,有选人姓薛,以金五十两并状邀其马而赂之。昌仪受金,至朝堂,以状授天官侍郎张锡。数日,锡失其状,以问昌仪,昌仪骂曰:“不了事人我亦不记,但姓薛者即与之。”锡惧,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余人,悉留注官。

经济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武则天称帝前后,为了粉饰太平,她陆续建造明堂、天堂,天枢,九鼎,十二神,仅仅修建天堂,史称“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枯竭”,结果花了这么多钱修建的东西在证圣二年(695年)被争风吃醋的薛怀义一把火烧了。由于唐高祖李渊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把道教定位大唐国教,武则天则自称是弥勒转世,并尊崇佛教,于是在国内大举修建寺庙,比如武则天曾令天下各州置大云寺一所,在武则天大力支持下,僧人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一些逃兵罪犯为了躲避追捕也都私自剃度出家,仅在洛阳搜检出的无名寄食僧众就多达数千人,狄仁杰曾痛心疾首的以梁武帝、简文帝的故事来劝谏武则天。

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又劫人财。

此外,武则天还在长寿二年(692年)颁布诏令,禁止天下屠宰牲畜、捕鱼捉虾,以此来显示她虔诚信佛、慈悲万物。

均田制崩坏、逃户严重:武周时期,均田制趋于崩溃,再加上军事上的拉胯,导致突厥和契丹的军队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社会生产秩序,因此逃户问题尤为严重,韦嗣立甚至说出了“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减耗,国用不足,理人之急,尤切於兹。”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高估的历史人物?

白崇禧在国民党将领中是赫赫有名的,但他绝对是被高估的历史人物,他晚年比较凄凉,死在一个不出名的女护士之手,有点可叹可悲。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生,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官拜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军阀桂系代表人物,号称”小诸葛“”白狐狸“和”当代张良“日本人更是称白崇禧为战神。被公认是国民党部队中最能打仗的。

白崇禧与李宗仁一直经营桂系,他是桂系的第二号人物。他与蒋介石也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中原大战时,桂系也极力反蒋,兵戎相见。抗战中,他协助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给日寇以沉重地打击。

1949年初,他逼蒋介石下野,推李宗仁代总统。国共开始谈判,共产党采取各种渠道对他进行统战,托人带话:毛泽东说,白崇禧喜欢带兵,如果和谈成功,仍给40万兵让他带。但白崇禧一贯反共,坚决不同意投降。

随蒋介石到台湾后,官场失意,不得重用,加之丧妻,70岁时与一位张姓女护士打的火热,为了及时行乐,靠药酒补身,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死在床上,死时全身发绿,口吐白沫,床单上有被撕破的痕迹,女护士已不知去向,床头的酒杯中,还有未喝完的半杯药洒,经法医鉴定,他死于冠状动脉梗塞。有传言说是蒋介石派人在酒里下了毒药。

一代枭雄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女人的石榴裙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