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位15年,手握重权,为何神龙政变如此轻易就成功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从高宗时期当皇后时就开始参与政事。当时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朝廷内外谓之“二圣”。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立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为傀儡皇帝,自已掌握着朝廷大权。

(一代女皇武则天)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革唐命废唐睿宗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加尊号圣神皇帝。十五年后神龙元年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联合禁军起兵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于太子李显。李显恢复唐朝国号,武则天去掉帝号改称太后。史称神龙政变或者神龙革命,当年冬天武则天病逝终年82岁,李唐给她上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和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周疆域地图)

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实际掌权时间更久,神龙政变却不可思议的轻易成功了。

神龙政变轻易成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武则天的年龄。神龙政变时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了,古语有云“人活七十古来稀”。武则天垂垂老矣身体和精力都无法再掌握着朝政,武则天在位后期宠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政事都委托给这两个人。张氏兄弟没有治国才能导致朝政混乱,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不仅复唐派大臣对张氏兄弟专权不满,连武氏家族都对他们不满。武则天年老体迈,张氏专权造成地位空前孤立。

(张氏兄弟像)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延基,承嗣之子也。——《资治通鉴》

武则天年老政事都委托给张易之兄弟,张氏兄弟权势滔天,不仅不把李唐宗室放在眼里。甚至武氏家族的人也说杀就杀,朝中宗室大臣大部分都站在张氏兄弟的对立面。神龙政变以诛杀张氏兄弟为号召,政变一起朝廷上下一呼百应几乎没有阻力。

第二,朝廷内部复唐势力的壮大。当时朝廷大臣分为两派,以太子为首的复唐派和以武三思为首的挺周派。由于武则天年老时日无多除了少数中立派,其他朝廷大臣纷纷投靠有机会当上皇帝的太子和武三思。

(唐中宗李显像)

由于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使得复唐派实力更加强大,朝廷大臣禁军人心思唐。比如参加政变的骨干崔玄暐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还有参加政变的禁军将领李湛是武则天最信任的丞相李义府的儿子。充分说明当时大部分的大臣和军队是支持太子,支持政变的。神龙政变以诛杀张氏兄弟和复兴李唐为号召,自然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老百姓一听太子为元帅,纷纷去投军应募。可见当时老百姓都拥护太子,支持李唐王朝复辟。这些都是神龙政变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第三,就是武则天本人的默许和纵容。

武则天晚年听从狄仁杰的建议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其中就有神龙政变的主谋张柬之等人。

(武则天画像)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资治通鉴》

武则天本人在晚年一直在纠结继承人的问题,曾经有很多大臣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归政于唐室。大臣苏安恒多次上疏请求武则天退位,传位太子恢复唐朝统治自己安享晚年。武则天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治罪于苏安恒。这表示武则天心里已经倾向于复唐派一遍,因为武则天年老以后十分在意自己百年之后的问题。

武则天要想维持武周的统治,必须传位给侄子武氏诸王。而传位给儿子只能恢复李唐王朝,武则天犹豫不决。武三思等人劝说武则天自古以来没有立异姓为继承人的,潜台词是要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太子。以狄仁杰为首的大臣劝说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狄仁杰说姑侄怎么有母子关系亲近呢?自古没有听说侄子作天子而姑母配飨宗庙的,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以后千秋万代可以享受后代香火供奉。

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资治通鉴》

通过大臣的劝告武则天最后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太子,同时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发生西汉宗室诛杀吕后一族的惨事发生。武则天让自己的儿子女儿和侄子们共同盟誓永不相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们的矛盾。所以后来神龙政变武氏家族没有受到牵连,他们一定程度上也表示了支持。

(太平公主剧照)

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资治通鉴》

神龙政变之所以轻易成功,一方面是武则天年老对朝廷的控制力大大减弱。一方面是政变以复兴唐朝为号召获得朝廷上下和禁军的支持,加上张氏兄弟专权造成朝政混乱吏治腐败,有识之士都想除掉他们。最后李唐宗室力量的壮大和武氏家族的默许合作,使政变几乎没有遇到大的阻碍。神龙政变虽然成功的恢复了唐朝的统治,但是没有清算武则天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势力。最后发动政变的五王张柬之等也被排挤出朝廷。

(神龙政变的主谋张柬之像)

武氏家族迅速和中宗皇后韦氏勾结在一起,朝政依然动荡不安。此后又发生了几次政变,到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以后朝政才安定下来。李隆基吸取前朝的种种教训重用贤臣,发展经济澄清吏治使唐朝呈现出“开元盛世”的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像)

武则天在位15年,手握重权,为何神龙政变如此轻易就成功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武则天已经决定将权力还给李唐皇室。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神龙政变成功的根本原因。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自古只有子孙祭拜妈妈、奶奶,没听过有侄子祭拜姑妈的。

武则天内心中认可这种说法,认为传给自己的儿子,即便儿子不孝,肥水也没有刘如外人田。

相反,她终究是武家出嫁的女儿,在古代已经不算武家人,传位给娘家没什么道理。

就是因为武则天默许了传位李唐皇室,开始约束武家的政治势力,提高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显的地位,才让神龙革命有可能成功。

第二,武则天重病。

当时武则天年老体弱,重病在身,已经无法处理政务。实际上,神龙政变之后几个月,武则天就病死了。死前她也基本不能起床,处于卧床垂危状态,等于是死人了。

大小政务都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处理。

然而张家兄弟只是男宠,身为卑微,不可能服众。他们却肆无忌惮的处理政务,得罪了包括李唐和武家在内的很多人。

武则天很难对付,而张家兄弟则是男妓,没什么能力,很容易就可以消灭。

第三,矛头不是武家。

神龙政变对付的只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不是武家。

当时武家明白,武则天已经决定将位子传给李唐皇室,也就是自己儿子李显,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干涉神龙政变。

因为政变表面上是推翻张家兄弟,让李显上位,这本来就是武家默许的。

其实,武家被铲除还是多年后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的事情了。

第四,反对派有实权。

因为武则天重病不能管理朝政,李显又是合法接班人,政变一伙颇有实权。

主谋是宰相张柬之、崔玄𬀩,他们是仅次于武则天的大臣,位极人臣。

同时,他们笼络了右羽林将军杨元琰、李多祚、左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李湛、

其中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掌握守卫皇宫的北门禁军。

实际上,皇宫已经被他们控制,而掌握兵权的武家也默认政变,当然会成功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武家人太轻敌了。自认为掌握了实权,就算改朝换代也不会动摇武家的地位。结果李唐皇室花费几十年时间,最终还是铲除了武家。

武则天在位15年,手握重权,为何神龙政变如此轻易就成功了?

神龙政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武三思等诸武势力也参与其中了。

没想到吧。

传统对神龙政变的理解都太简单了,把神龙政变简单的理解为张柬之为首忠于李唐的大臣发动兵变迎立

事实上近年来唐史学界对神龙政变的认识逐渐脱离了“忠心李唐”的传统观点,而认为神龙政变更多的是朝廷的大臣打着“复辟李唐”旗号反对武则天面首“二张”为首的内廷实力,本质上还是外朝与内廷的权力之争。

所以,在这一点上“诸武势力”的利益是和外朝大臣以及唐中宗李显是一致的。

这在唐中宗复辟后的诏书里也有披露:

“攸暨、三思,皆悉预告凶竖,虽不亲冒白刃,而亦早献丹诚。”

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武三思等人没有和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一样,亲自带着禁军诛杀“二张”,但是武三思等人很早就表态站在李显这一边。要知道神龙政变前,李显已经被武则天召回重新立为太子,武则天年纪也大了,如果没有更有利的保证,李显有必要和张柬之这五位他根本不熟悉的大臣一块“兵谏”他老妈吗?而坚定李显决心的就是“诸武势力”至少是不反对神龙政变的。这是一场除了武则天以外,所有势力都支持和参与的兵谏,当然失败的可能性就降到最低了。

看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武三思等人为什么要和大臣们一块反对“诸武”保护神,武周的皇帝武则天?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武则天担心自己死后,李氏和武氏会互相仇杀,所以在把李显重新立为太子后,在她的主持下安排李显和诸武势力联姻,李显最疼爱的安乐公主也嫁给了武家子弟。说白了,这种广泛联姻使得诸武势力与李氏皇族,尤其是李显这一支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诸武并不担心李显会对他们不利。

第二个原因,武则天当时年纪真的太大了,沉迷于“二张”的情情爱爱上,把“二张”宠的没边了,李显的儿子与自己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聚在一块说说“二张”坏话,被“二张”告到武则天处,武则天对自己亲孙子、孙女、亲侄孙的处理竟然是全部诛杀。

这种情况下,诸武也害怕哪天他们的姑母因为“二张”谗言,把他们都杀了,相比“二张”,当然是李显更靠得住,所以诸武选择支持神龙政变和李显也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神龙政变时,没有武攸宜这个右羽林大将军的默许,桓彦范、敬晖这两个左右羽林将军根本没法顺利调动禁军。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不管多么厉害的人物,年纪大了,糊涂了,就真的不行了;如果不是武则天当时年老糊涂宠信“二张”到了不惜对“诸武”挥舞起屠刀的地步,武三思等武家人就不可能为了活命,宁愿抛弃她这个姑妈,去投靠自己表弟。

其实武则天的布置还是挺有章法的,禁军其实是掌握在“诸武”手里的,这本来是她最后的保险丝,没想到变成了她的“夺命丝”。

武则天在位15年,手握重权,为何神龙政变如此轻易就成功了?

说轻易成功,是因为没发生大规模的武斗局面而已,局势还是挺紧张的。

网络配图

带头的张柬之就是武则天一手扶植起来的人物,这本来就是武则天统治的支持人物,他们反水,武则天没了政治资本,连自己培养出来的官僚集团都带头逼宫自己,不乖乖交权还能咋办?!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是怎么称帝的;她是自己培养出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支持自己,顺利称帝;反对自己,乖乖交权。

网络配图

武则天培养或者说一手扶植的势力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僚集团。科举制度虽然从隋朝就开始实行了,但是到唐朝早期还在完善阶段,武则天之前的唐朝掌权的还是关陇贵族政治集团和传统的东方士族政治集团,科举出身的人虽然进入了朝廷,但是一直在中下级晃悠,一直被这两大势力压着,无法进入上层。而武则天想做皇后那会,本来是想跟两大政治势力达成政治交易,武则天找到其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可结果是想都别想,因为长孙无忌等人认为皇后必须从世家大族中选,武则天出身卑微,做皇后根本不可能。武则天也明白了,想获得这两大势力的支持是不现实的,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把可以看到的政治势力划拉一遍,最后瞄准了科举文官势力。都有所求,科举文官势力需要依靠武则天跟两大贵族势力抗衡,武则天则需要支持自己的政治势力,这样一拍即合。武则天靠李治的支持,成功做了皇后;还因为李治体弱多病,武则天接触朝政的机会增多,武则天就有意识的打压这两大贵族势力,提升科举文官势力。等到李治死后,武则天称帝的心思越来越重,对两大贵族势力的打压更是厉害,长孙无忌被陷害致死,褚遂良被贬官,赶出朝廷。这时候科举文官势力渐渐变成朝局中的最大的政治势力,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需要武则天继续掌权支持自己,也就随了武则天称帝的心愿。十几年后,等到科举文官势力在朝局中的地位稳固后,女人做皇帝这种离经叛道的事再也 不被允许,所以武则天自己扶植的张柬之才会带头逼宫。武则天历史上只有一个,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女人敢做皇帝,因为这样的机会在历史上只有一次。

武则天在位15年,手握重权,为何神龙政变如此轻易就成功了?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公元705年,太子李显联合宰相张柬之领导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禅让帝位与太子。史称神龙政变。

其实,这样的结果是早就注定的。当时武则天病重,二张在武则天的宠信下,嚣张跋扈,滥杀无辜,满朝文武对之是畏而远之,敢怒不敢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变对象其实是针对二张,而不是针对武则天。

另一方面,李显早就于699年被立为太子。几乎全天下都知道下一任皇帝将是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样的身份发动政变,在当时朝廷内,几乎找不到理由来给它按上忤逆的帽子。所以结果也来的顺理成章。

不仅如此,其实武则天一路走来,到执政晚期,她其实也有意还江山于李唐。 回顾武周建立,武则天为了巩固朝政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无一不是在延续唐朝的旧制,甚至连官员都是继续留任,没有为了迎合新朝而对官员进行重新甄选或改制。而且对于前唐统治者,武则天也并没有进行诋毁或者推翻,甚至对那时候的各项国家政策也是褒奖有余,对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推崇备至,所以,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本身就是自己的权宜之计,她也知道自己是源于李唐,尊于李唐,自己的武周本身就是李唐的延续。

她同时也知道自打自己14岁进宫,自己的人生就已经改变了,这一切她是由衷地感谢唐王朝和当时它们的统治者的。的确,在自己执政后期,她也有过想法要立自己的武姓后辈为继位者,然后看到满朝大臣大部分都是心系唐朝,她其实也动了恻隐之心,权衡之下,她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立李显为太子。从立李显为太子的那一刻她其实就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局,只不过,这个结局自己还没来得及自己亲手布置。

武则天在位15年,手握重权,为何神龙政变如此轻易就成功了?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神龙政变之所以轻易成功,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武则天晚年愿意还政于李唐,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神龙政变的对象是张氏兄弟,不是武氏一族。

三是,当时的武则天已是风烛残年,重病在身,无力掌握局势。

一、神龙政变是怎么一回事?

武则天作为李唐时期的皇后,已经手握重权,成为了李唐家族权力的实际操控者,最后武则天直接自称皇帝废除了她儿子李显的皇位,建立武周天下。

但是到了晚年武则天身体状况变差,对于朝中的局势也失去了明智的判断,晚年的武则天开始专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多次提拔他们,又赐赏封爵。

朝中原本就对武周创立多有反对,随着武则天老去,接任皇位的继承人问题越来越需要解决,朝中涌现出了支持李家复原的想法。

张氏兄弟得宠后专横跋扈,挑拨离间,逼死了武则天儿子李显的女儿女婿,由此引起李显的憎恨。

当继承人问题在群臣中议论的时候武则天同意了召回李显,李显回朝后在武则天生病时乘机联合大将军一起发动了兵变。

李显和其他支持政变的李家势力一起闯入武则天宫殿杀死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这就是神龙政变发生的经过。

武则天无奈只好答应让位于李显,李唐皇朝得以重新复原。

二、神龙政变成功的原因以及意义。

武则天称帝后,就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应该让谁当皇位继承人呢? 从某种意义上,武则天必须得还政于李氏!

从家族的角度看,武氏家族才是武则天的家,从这层意义上,武则天应该让自己侄子当皇位继承人,因为大家一笔写不出两个武字。

问题是,从亲情的角度看,李氏家族才是武则天的家,武氏成员说到天上,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而李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才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亲孙子。

武则天要把皇位传给武氏,需要武则天把自己亲儿子、亲孙子都推入鬼门关,甚至是直接全部杀掉,这种选择,本身是不可思议的!

武则天一直没有明确让自己儿子当皇位继承人,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武则天这样做了,称帝的意义就非常低了。

武则天必须得向世人证明,天下已是武家的了,能不能回李家,就看我愿意不愿意了。

从某种意义上,武则天当皇帝,也就是过过皇帝的瘾。

当然了,这个瘾的价值非常大,因为武则天如果从未篡过位,或是一上位,就让自己儿子当太子,那她和历史上众多专权的太后有什么分别呢?

武则天走到这一步,最希望出现的结局,自然是自己儿子当皇位继承人,还能与自己侄子们和平共处,但这近乎是一种奢求。

后来,武则天让庐陵王李显当太子,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庐陵王李显势力比较弱,他当皇帝后,就只能维持李旦、太平、武三思三股力量平衡,这样一来,从理论上,李氏、武氏就可以和平相处了。

从这层意义上,神龙政变好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正常情形上看,不论有没有神龙政变,李氏也可以夺回皇位了。

问题是,这只是从正常情形上看!

神龙政变的意义,举一个比较粗俗的例子。

这就相当于,我和女朋友的婚事,丈母娘同意了,而且我们也订婚了。但是现在有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竞争者,一直不死心,你说我应该怎么办?

自然是通过各种方法攻关丈母娘、未婚妻,和未婚妻赶紧领证结婚、办酒席。

神龙政变的全部价值就在这里,神龙政变前,李显是太子了,如果没有意外,自然可以登上皇位了。

问题是,发生了意外呢?

所以,李氏家族希望,李显赶紧登上皇位, 在神龙政变前,对李显成功上位的的不确定因素,大约有三个:

一个是年老病重的武则天;

一个是可以代表武则天对外发言的张氏兄弟;

一个是就是武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武三思。

如果在关键时候,武三思通过各种方法,利用二张作为武则天代言人的身份,然后发动类似玄武门政变的方式,就是有可能翻局成功的。

当然了,神龙政变的价值,只是去掉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整体权力布局,还是武则天生前布的局。

结语

总而言之,缺乏实力的李显当了皇帝,李显当了皇帝后,小心翼翼的维持武氏、李氏并存格局。这样一来,天下归李氏了,李氏、武氏也可以和平相处了。

史书上在说到李显与武三思关系密切时,常常把一切归于李显脑残,实际上,在当时,对李显威胁最大的人,不是武三思,而是他如虎如狼的弟弟、妹妹、侄子。

更主要的是,这种结果,本身就是武则天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这层意义上,武则天如果地下有知,看到李显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