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公元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带着心爱嫔妃和大臣,前往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年仅31岁的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他躺在烟波致爽殿寝宫里面如枯槁,自知将不久于人世。

而咸丰帝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是慈禧所生,才刚刚6岁,子少母壮(慈禧27岁)。此时,年号咸丰实际皆亏的咸丰帝想的是,自己一旦驾崩。国怎么办?家怎么办?宠臣肃顺就给咸丰帝讲了一代雄主汉武帝当年如何处理这事的。咸丰帝也想做汉武帝啊,肃顺的意思这是他做汉武帝最后的机会了———行钩弋夫人之事。也就是为避免太后、外戚弄权,做到立幼子杀壮母!而400年后的北魏,更是把“杀母立子”设为制度。

这话绝非小姐姐信口开河,当时的负责起居注的官员潘祖荫,在他的笔记中有所记载。在承德,咸丰帝曾对心腹宠臣肃顺表示:他马上会效仿“钩弋故事”。钩弋夫人是谁?她是汉武帝晚年的宠妃,被封为“钩弋夫人”,她为汉武帝生下太子刘弗陵。汉武帝将死之时,刘弗陵才七岁左右,而钩弋夫人正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汉武帝为了防止钩弋夫人如吕雉一样专权,他就赐死了这位可怜的母亲,以永绝后患。另外《清稗类钞》也有咸丰曾想弄死慈禧的记载。

那为什么慈禧没成为清朝的钩弋夫人呢?是什么原因让咸丰帝有杀慈禧之心却没杀慈禧之为呢?
  • 要知道慈禧比钩弋夫人更有能力和野心。

之前咸丰皇帝经常让慈禧帮助自己批阅奏折,把慈禧当成自己最亲密最得力的助手。这慈禧得感谢她老爹惠政从小对她的栽培,让自己的文化水平在整个后宫还是比较不错的,她才有了这么个批奏折的机会。慈禧批奏折批的多了就了解了朝廷内外的局势,眼界开阔起来,对一些朝廷大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进而举荐人才,干预朝政,野心也不自然地流露出来。已经违背了祖训,后来咸丰帝曾向慈安皇后透漏慈禧有野心,奸诈,咸丰皇帝担心自己儿子年幼,慈禧以后会直接把持朝政。

慈禧之所以没成为钩弋第二,是因慈禧的伪装和咸丰的深思熟虑。

第一、慈禧的伪装。

慈禧是个很细心的人,她从咸丰皇帝对她冷淡的态度上看出了端倪,即刻派下人打听,这一打听不要紧不但知道了问题所在,还知道了肃顺准备整死自己。她立刻避其锋芒,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以退为进,以柔弱的一面示人。就连肃顺克扣她的宫份她都能做到忍气吞声。

在咸丰皇帝病重期间,咸丰每次召见慈禧,慈禧就把自己的儿子搂在怀里,两眼涌满泪水异常可怜,几乎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对于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咸丰来说,看到这些早动了恻隐之心。

另外咸丰的七弟、慈禧的亲妹夫、醇亲王奕譞为保慈禧向咸丰求情,行钩弋之事是“灭夫妻之情,绝母子之爱,杀戮无辜”!

第二、咸丰没有汉武帝的绝情和残忍。他有自己的深思熟虑。

另外从感情的方面考虑,咸丰自己的生母早死,他从小缺少母爱,他也许不想这一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

另外对于骄横跋扈的大臣,他也有顾虑,他担心自己死后留下孤儿寡母,会有大臣不轨抢了自己儿子的宝座。于是就想出让8位辅政大臣和两宫太后相互制约辅佐载淳,这样形成相互制衡。

咸丰赐了“御赏”、“同道堂”两印章,交予慈安、慈禧(同治)两人,在同治亲政前的任何诏书,只有加盖了两枚印章后才能生效。

另外,咸丰考虑到如果杀了慈禧,柔弱的慈安根本玩不转八大臣和宗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慈禧得以存活。咸丰帝死后,慈禧马上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剁了肃顺的首级。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咸丰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成为继嘉庆以来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丰是在此处纵欲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儿子载淳谋划,如果说想要杀掉慈禧,恐怕是没这个精力了。

生后之事的安排

载淳是咸丰皇帝仅有的一个儿子,他死后必将由这个儿子来继承皇位,但是载淳此时毕竟才6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要他单独扛起这个千斤重担是不可能了,必须给他设立一个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政务。久思之下咸丰觉得单独让肃顺、慈禧、慈安、奕訢他们谁来帮助小皇帝摄政都不妥。

首先,肃顺、慈禧权力欲太重,由他们来辅政必定会导致大权旁落,儿子将来万一到了年龄想要亲政都会是个难题;其次,慈安又是个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个摆设;最后,奕訢和自己关系并不好,如果把儿子和江山一并交给他,万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个多尔衮之类的角色。

几经苦思冥想,咸丰皇帝终于思得一记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处理国政,再给慈禧、慈安她们一人一个图章(同道堂、御赏)用以牵制八大臣。咸丰规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拟旨办事,必须经过慈禧、慈安的同意,因为只有她们俩同时把手中的图章在上面盖上,旨意才能生效并下发执行,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咸丰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结果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哪里想的到自己死后仅仅十多天,两宫皇太后就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击败八大臣,夺回了皇权,将咸丰临终前确立的权力运行体制击得粉碎,慈禧也由此开始了她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由上述可知,咸丰想过要杀掉慈禧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如果他真的有这个心思,哪里还会给他这个同道堂的图章,赋予她制衡顾命八大臣的重任呢?这种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后人看不惯慈禧的所作所为而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在野史中虽然有相关描述,但是依据难寻,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际,甚至还有乾隆皇帝是汉人的流言,都只不过是大家对满清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罢了。

弑杀慈禧一说
  • 肃顺进言

这个版本讲的是咸丰在承德行宫快不行了的时候,肃顺见皇帝病情日笃,且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丰一旦撒手人寰,慈禧会越俎代庖染指朝政,于是他建议咸丰帝快刀斩乱麻,仿照汉武帝赐死太子之母钩弋夫人的办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贵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后患无穷。

但是咸丰可怜她毕竟服侍了自己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又为自己产下独子,实在狠不下这个心来下手,于是拒绝了肃顺。但是好像这件事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后来意外被慈禧听到了蛛丝马迹,她也由此记恨肃顺,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这个版本则讲的是咸丰在弥留之际就已经发现懿贵妃(慈禧)对朝政的过分热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却又生性懦弱压制不住她,咸丰生怕自己死后慈禧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身份尊贵无人可制。再加上她对权利的过分追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坏了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于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给慈安,如果慈禧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则罢,如若不然就拿出这道旨意直接处死她!

“吾受先皇帝遗诏,本应翦除,顾念尔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尔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终不能以私情废公义。”——《十叶野闻》

到了光绪年间,慈安有一次不经意地看到慈禧与一个戏子的不检点行为,有逾礼制,让本来性格温柔沉稳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话音刚过,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寡妇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慈安就下令赐死了那个戏子。此事过后,慈安见慈禧行为收敛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纵,于是就毁掉了密旨,以示对慈禧这个妹妹的信任。万不料此举却让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对慈安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的慈禧再无顾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饮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观想法如何,历史都已经发生了,成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若可以重来,我想咸丰也不敢再宠幸慈禧,相反会直接赐她三尺白绫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结了这个毒妇的性命。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已经动了除去慈禧这个后患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真相就是,咸丰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

一,咸丰和慈禧这对夫妻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虽然早有杀意,但是迟迟未动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美貌绝伦,而正是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全国海选秀女,正巧又被选中,凭借着美貌和家族优势,被封为兰贵人。显然,仅仅是贵人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权利的欲望加上后宫的纷争使年轻的慈禧心里明白,要想再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必须笼络住皇帝这个靠山,就这样,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运气,一步步的套住了咸丰,并且得到了咸丰的宠信宠爱,短短五年之内,提升为懿贵妃。

有两段描述可以说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

《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仿佛似之”。

二,慈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善于揣摩,而且,帮咸丰分担了很多政务上的事。

年轻的慈禧能这么快得到咸丰皇帝的宠信信任,单单靠着美貌,靠着些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慈禧更多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聪明才智加上运气,以及咸丰皇帝的信任,才渐渐走上政治舞台,从起初的枕边建议开始,再到咸丰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机而断,权利越来越大。

再看看两篇描述说明慈禧的权利政治欲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三,咸丰临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帝

咸丰在临死前,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登位,也为了挟制慈禧的权限,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新帝,同时挟制慈禧的权限,正因为太相信八位顾命大臣的能力,因此,虽然临死前有杀念,但是还是顾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杀手。

要说咸丰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预政事这个事祖训,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或许各种原因吧,咸丰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赖于慈禧,夫妻两人却确实有感情基础,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权利熏天时,未掌握最佳时机诛杀,而是拖到了临死前,即便临死前有了杀念,或许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终于,咸丰皇帝的担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后,慈禧便联合了恭亲王奕訢,成功发动了政变,一举诛杀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夺去了清朝的政权,垂帘听政!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关于咸丰驾崩前想处死慈禧太后的说法,晚清的稗史笔记曾有多处记载——

《十叶野闻》记载,咸丰曾向肃顺托孤说:“西宫狡恶,实不可恃,子当力辅东宫,勉襄嗣皇帝,庶几危可复安也。”

这话的意思,这个妇人既狡猾又恶毒,不能指望,需要严加防范,就差说出“西宫不可留”这样的狠话了。

《清稗类钞》的记载更直接,咸丰曾对肃顺说:“朕不日将效汉武帝之于勾戈夫人故事,卿谓何如?”肃顺噤若寒蝉,不敢表态。

还有的稗史说,因与慈禧向来不合,肃顺为免除后患,想先下手干掉慈禧,于是就用“汉武帝之于勾戈夫人故事”来提醒咸丰,不妨效法。

“汉武帝之于勾戈夫人故事”说来很简单,勾戈夫人为汉武帝生了一个让他满意的儿子,为防止子弱母强,女人干政,汉武帝最终狠下心来,将勾弋夫人处死了。

汉武帝此举曾让许多昏聩的老先生称道,说这是雄主所为,然而朝后看,历朝历代都怕女主之祸,但后来的帝王却再无人效法汉武帝。

这是为何呢?

缺乏汉武帝晚年那种六亲不认的魄力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还是汉武帝此举有违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宣称的“以孝治国”。

因为老皇帝这么干会给小皇帝留下一个孝道上的大难题,杀母的仇人是父亲,一个孝字活生生地被掰成了两半,小皇帝怎么做都是错,皇家在孝道上站不住脚,而且还是在明面上,还怎么“以孝治国”。

所以说,在历代帝王眼中,汉武帝杀勾戈夫人就是失智的疯狂之举,除非是老混蛋、糊涂虫,否则根本不敢想,更干不出。

咸丰是苦命之君,但算不上昏庸之君,他是赶上了一个“坏时代”,要替乾隆、嘉庆、道光还债。如果咸丰真是昏庸无能之君,又是层出不穷的内乱,又是虎狼环伺的外患,清朝在他手里可能早就完了,哪还有后来所谓的“同治中兴”。

之所以有所谓的“同治中兴”,那时因为咸丰为清朝保持了一点元气,慈禧后来大胆起用汉臣、鼓励实学,实际上底子都是咸丰打下的。

这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咸丰至少是个明白人。

如果再联想到咸丰当初以仁孝赢得的那场皇位大考,效仿汉武帝杀勾戈夫人的事情,他大概是干不出来的。

那肃顺会不会主动提呢?

猛眼一看,这倒是很符合肃顺权臣的性格,敢拿满族权贵开刀。但细细想来,肃顺虽猛,却不傻,这样的大忌讳他还是懂得。

如果再联系到他后来在辛酉政变中的失败,也能看出来,他虽与慈禧不合,但心底压根没把慈禧看在眼里,如果他能够早早地对慈禧保持高度的警惕,慈禧的辛酉政变很难成功。

站在咸丰的角度看,站在当时大清朝局的角度看,慈禧在咸丰眼中,不是必杀的祸害,而是应该保留的棋子。

咸丰玩帝王术、搞平衡是在行的,对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大体上他虽然是信任的,但鳌拜之类的前车之鉴,他不能不看,所以他特意留下了两枚玺,母后用“御赏”玺,皇上用“同道堂”玺,以钳制八位顾命大臣。

说到对慈禧的防范,有种说法,咸丰在驾崩前给慈安留了一道制约慈禧的遗诏,不知真假,不过倒是符合平衡的逻辑。

要说咸丰驾崩前真正的失算,不是留下了慈禧,而是忽视了曾经跟他争夺皇位的恭亲王奕䜣。留恭亲王奕䜣在京城跟洋人谈判,虽说是丢烫手山芋,但京城的局面一旦让恭亲王拿住了,那就等于是送出去了半壁江山。

如果再有叔嫂联手,那还得了?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肃顺之流也非善谋之人,将恭亲王彻底约束住才是当时的关键,怎能咸丰死后,叔嫂见面密谋,连挡都挡不住呢?

是太自信,还是不相信这一对叔嫂能开先例?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咸丰号称历史上“四无”皇帝,即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

“四无”高度概括了咸丰的一生,可谓实至名归。这在他临终前欲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咸丰>

“立子杀母”是汉武帝刘彻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刘彻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当时刘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儿子才6岁。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才26岁,正值壮年。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钩戈夫人乱政,在去世前把她杀了。

咸丰在临时前也想把壮年(27岁)的慈禧杀死,咸丰治国本领没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岁就被“刮骨钢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时他和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

临死前咸丰想到“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34岁就挂了,留下年幼的儿子嬴政和年轻漂亮的老婆赵太后。

<汉武帝和钩戈夫人>

老爸死后,8岁的嬴政继位,母亲赵太后专权。她和假太监嫪毐通奸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预谋篡夺嬴政的皇位,想让私生子继位。

秦始皇亲政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了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诛杀嫪毐,随后把母亲关进了冷宫。

前车之鉴,庄襄王没有杀赵太后,引出了许多麻烦,而汉武帝就高明多了,临死前杀了钩戈夫人,为儿子刘弗陵扫清了障碍。

咸丰心想:“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秦始皇和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没有杀死慈禧,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咸丰当初为何改变主意没杀慈禧呢?

一、咸丰大道理都懂,但在关键时候下不了手。慈禧是个冷静而有谋略的女人,可以说把咸丰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咸丰病重期间,慈禧衣不解带,头不枕席伺候在他的身边,目的就是感动咸丰。

只要熬死了咸丰,剩下的就是自己说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宽厚,没有主见也没有野心,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咸丰和慈禧>

咸丰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样子,想起过往甜蜜生活,慈禧为他叠纸飞机,叠小老鼠,颐和园“天地一春”的情景历历在目……

咸丰不禁心生爱怜,始终下不了杀慈禧的决心。假如皇宫评选最佳表演奖,慈禧当仁不让。

二、咸丰在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没人疼,没人关爱。

想到自己的身世,联想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如果杀了慈禧,我儿子的命运重蹈我的覆辙,我受了苦,难道还要我的儿子受苦吗?

咸丰心软了,于是放过了慈禧。

三、咸丰没有杀慈禧,但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儿子保驾护航。他偷偷写了一封诏书交给慈安皇后,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

可以说这份诏书,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咸丰选择了八位股肱之臣来辅佐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顾命大臣”四个字是咸丰的御笔朱批。

为了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载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慈禧>

意思是,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

我感叹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咸丰溘然长逝,终年31岁。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看似完美的布局,当慈禧把咸丰尸体从避暑山庄运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击破和颠覆了这一切:顾命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下狱,慈安手中的诏书被慈禧骗皇后烧了,慈禧扫清了一切障碍,从此开始了她成为大清无冕女皇的历史。

文/秉烛读春秋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肃顺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肠毒辣且无知无见识。

他认为如果同治皇帝继位,因为年龄很小,一定会让慈禧实际操纵权力。

而肃顺他们虽然是顾命大臣,毕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对抗。

所以肃顺建议咸丰将慈禧杀掉,以绝后患,防止国家大权被这种女人控制。

但咸丰犹豫后,拒绝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丰对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丰一生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其中女儿生下来就夭折,只剩下一个儿子同治。

而这个儿子,就是慈禧生的。

这说明,咸丰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较多的,客观说明了当年慈禧是很受宠的。

人家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咸丰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当年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咸丰难以随便将她杀掉。

第二,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不大。

大家注意,咸丰采用了一个权力分散的制度。

具体议事由顾命大臣负责,但最终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丰看来,顾命大臣实际上在处理政务,掌握大权。而如果他们要对付慈禧、慈安,后者又可以通过最终决定权制约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互相牵制,还必须互相依赖。

顾命大臣必须一定程度考虑太后们的意见,不然决策无法生效。

而太后们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具体的事情要靠顾命大臣处理。

咸丰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丰刚刚死,慈禧就趁着顾命大臣尚且没有掌握朝政、扶持党羽的时候,联合鬼子六奕䜣等人,发动政变。

干掉顾命大臣以后,由奕䜣等盟友代替他们做具体政务,稍后又把奕䜣干掉,把权力彻底掌握在手中。

在这种政治布局下,顾命大臣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被杀了也就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