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皇权之下,权力之争,无有亲情。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军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变将重演。
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于混乱中挺身而出,安排御营内外,秘不发丧。成祖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平常如初,皇帝驾崩之事,外人无从知晓。另一方面,杨荣亲自率人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诏令朱高炽继位。
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于“靖难之役”中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马功劳。成祖靖难成功后,本来属意其为皇储。但是长子朱高炽于靖难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劳,并掌管后勤粮秣,支持燕军获胜,同样有大功。
经过各方面权衡,成祖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汉王,封地云南,以图兄弟安宁。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还发怨言:“我何罪,贬斥万里之外!”,成祖无法,只得将朱高煦留在京师。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钟爱于成祖,封赵王,长居京师。
此后二十年,皇太子一直处于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见爱于皇父,下不相容于诸弟,数次几乎失去皇储之位。幸好长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爱,并于永乐十一年(1415年)被立为皇太孙,明确了皇统世序,间接稳固了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另外诸文臣以儒家嫡庶礼法为依仗,坚决支持朱高炽,所以永乐一朝,朱高炽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后也承认了长子储位正统性,先后将汉王、赵王遣往安乐(山东)、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夺嫡之争。
成祖病逝于榆木川,消息封锁严密,以汉王、赵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等到确认消息,皇太子已经在京师继位。
赵王朱高燧也罢了,汉王朱高煦简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忍耐,暗地里加紧叛乱准备,试图将来一举推翻长兄,效仿父亲,夺取帝位。(具体经过,见拙作---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此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延续成祖皇统安排。
仁宗为太子二十年,小心谨慎,不敢造次,终于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宝,成为大明之主。之后,天性仁厚的仁宗对于试图夺嫡的两个弟弟,厚加亲爱,加禄米并赏赐,意图以兄弟之情,缓解弟弟们的愤恨。但是汉、赵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领情,还是以夺取至尊之位为目标。
仁宗继位时已经四十七岁,步入老年。虽然在政治治国上,确实颇有仁君风范,一改成祖时频繁用兵、御下极严的风格,宽厚仁爱,穆穆俨然长者之风。但是私生活上,脱离了严父压制,为天下之主,松懈之下,不免有些过度。
本来仁宗身体就不是很好,即位后一面勤于国事,一面又“操劳”频繁些,于是病情加重,最终竟导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凤阳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之陵),并诏令皇太子祭拜后,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还在江南时,继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于京师突然去世,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个月的皇帝,至尊之位还没有坐热,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炽实在是可惜。
而汉王朱高煦于京师的耳目,这一次将皇帝驾崩消息探查极快,几乎是第一时间,位于安乐的汉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还在南京!于是立即派出暗骑,自乐安往运河出发,截击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继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准备,远在南京,竟然对京师父皇病情了如指掌。仁宗驾崩后,立即得到消息,马上疾趋返京,二十天内,就自南京抵达良乡。而汉王的截击骑兵,居然还落在太子之后。
朱瞻基抵达良乡后,接受仁宗遗诏,马上入京,主持举哀发丧仪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汉王朱高煦,再次功亏一篑,丧失主动。
宣宗即位后,对于野心勃勃的两叔,还是以感化之意来对待他们。再次加汉、赵两王禄米、并封诸堂弟王爵,以示亲亲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为了掩饰谋逆行动,还主动向宣宗上奏,以“利国安民四策”言于宣宗。宣宗得奏疏后十分高兴,对群臣说:“汉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议确实有益,可见其诚心。叔父有心改过,朕即当鼓励。”诏令朝廷按所奏事实施,并亲自回信汉王,以示感谢。
但朱高煦将宣宗的好心当做软弱,见宣宗态度和蔼,抚慰自己,以为其可欺,更加轻视宣宗,加紧谋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正式谋反,以“诛杀奸臣夏元吉等”的借口,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属下卫所、并汉藩护卫,于乐安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打出“定难”旗号,公开对抗朝廷。此后朱高煦还阴谋联络勋臣英国公张辅,但是被张辅告发。
宣宗得到汉王作乱消息,开始仍不愿用兵,派內官前往乐安,宣慰汉王。朱高煦面对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声言:“永乐年,父皇信谗言,削我护卫,远徙我到乐安。仁宗即位,尽以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皇帝,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再议我所欲。”之后上书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语,谋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报,叹息:“汉王果反矣。”于是准备派阳武侯薛禄统兵征伐。大学士杨荣等文臣以建文旧事为例,力主皇帝亲征。英国公张辅奏对奏:“愿假臣兵二万,擒献汉逆于阙下。”宣宗说:“卿诚足擒贼,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决定御驾亲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阳武侯领兵来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说:“大事可成矣!”后来得知宣宗将御驾亲征,顿时气焰全无,惶惶不可终日。
宣宗于领兵出征时,仍抱着挽回事态的念头,给朱高煦致信:““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谋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后,战和难择,首鼠两端,不能决定,导致部署不及,无法对抗朝廷大军。
十二日后,宣宗率大军抵达乐安,四面包围,发出劝降信。朱高煦犹自顽抗,令党羽登城头发炮攻击。而明军以神机营火器反击,声震如雷,击毁城中房屋无数,乐安全城大惧。
明军诸将请立即攻城,宣宗不许,还是致书朱高煦,劝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乐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说一样,有人承受不住明军压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献于宣宗,以赎从乱之罪。
朱高煦才智远不及成祖当年,内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乱,于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愿意投降。乐安叛军闻讯,再无斗志,纷纷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灭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高煦投降后,随军诸臣都建议宣宗处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亲,没有同意,只是将其与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师,废除王爵,称“汉庶人”,软禁于皇宫西安门,并专门筑一宫室,名“逍遥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对于其同党则没有客气,诛杀四百六十余人,发配一千五百余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后,宣宗准备回师时,有大臣上奏:“汉逆谋反,而赵王阴与共谋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汉逆,军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赵王。如若不问,则赵王反侧不安,恐日后复劳圣虑也。”
宣宗对于一鼓作气再擒拿赵王,迟疑没有决定。而大学士杨士奇、蹇义、夏元吉都说不可,上奏说:“文皇帝(成祖)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绝于天,咎由自取。而赵王未有反据,倘贸然加罪,恐有伤先帝友爱兄弟本意。”
于是宣宗下诏说:“先帝友爱二叔,于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之,而朕仅余一叔耳。今赵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负先帝仁爱之心,著勿议。”放过了赵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几乎就要重蹈汉王覆辙,魂不附体,再也不复之前跋扈夺嫡之心。为表示顺服,朱高燧主动向宣宗上疏,缴还赵藩三护卫于朝廷,以示忠顺。宣宗为体现宽宏,仅收回护卫,返还赵藩仪卫司。朱高燧及时服软,得保首领,此后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于彰德藩地,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其子孙世袭赵王,一直传至明末,算是为成祖保留一脉。
而汉庶人朱高煦,于京师逍遥城内软禁,无聊度日。宣宗念及亲情,日常所奉可称丰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与之前贵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别,所以朱高煦一直愤恨难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无事,便想前去探望软禁三年之久的汉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过之意,如有悔过,考虑释其回凤阳居住。
宣宗到达逍遥城后,朱高煦明知皇帝前来,但由于厌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顾半躺闭目假寐。对于宣宗亲自询问也不予回应。
宣宗懊恼,还是忍住火气,于城内四处探视一番,嘱咐看守不得怠慢,于是准备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极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时,经过自己身边,突然伸脚,将宣宗绊倒在地!宣宗终于勃然大怒,当即令人将宫外防火蓄水的铜缸搬来,将朱高煦压在缸下,准备压他一日,以做惩戒。
朱高熙半生戎马,力气非常,居然将重三百斤的铜缸顶起,作势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无法遏制愤怒,命人压住铜缸,堆炭于缸上,点火焚烧。朱高煦惨叫连连,被活活烧死于缸中,尸骨皆化。
此后,余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赐汉庶人后妃皆从死,诸子处死,诸女不问。当年“靖难”中威风凛凛、功勋卓著的汉王朱高煦,就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犯蠢、作死中,身死家灭,可恨、可悲、可怜。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汉王朱高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叔父。成祖朱棣在位时,为争夺太子之位,性格凶悍的朱高煦曾屡次陷害兄长朱高炽(明仁宗,朱瞻基之父),后被成祖察觉到他的险恶用心 ,将其逐出京师,贬往乐安(今山东广饶)。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便患病崩逝了。在南京的朱瞻基闻噩耗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一直觊觎皇位的朱高煦曾准备在路上截杀,然后自己篡位。因事起仓猝,加上朱瞻基临时改道北上,未能得逞。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的第二个月,朱高煦派人送来一份奏书,提出了保国安民的四条建议。宣宗见奏很欣慰,他对大臣们说:“永乐时,皇祖(朱棣)对皇考(朱高炽)和我说此叔有异心,要防备他,然而皇考对他却极为仁厚。今天他奏呈的四件事,果然也是出于至诚,可见叔父旧心已改 ”。
于是,宣宗命朝臣按叔父所提的建议施行。他还特意回信给高煦表示谢意。
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汉王朱高煦派部下进京献贡元宵节花灯。有人向宣宗报告说汉府所派献灯之人,其实是乘机来窥探京师虚实的。宣宗和他爹仁宗一样,都是宽厚仁慈之君。他大度地表示要对叔父所派的人竭诚相待,不必猜疑。
对于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皆有求必应。他索要骆驼,宣宗一次就给他40峰,索要马匹,宣宗又赐给他120匹好马,索要绸缎袍服,也都如数赐予,一一满足。
然而,宣宗的慷慨大度并没有感化高煦。宣德元年8月,朱高煦还是扯旗造反了,目的仍是图谋皇位。
朱高煦先是派遣心腹秘密潜入北京,企图撺掇英国公张辅做其内应,被张辅捆送宣宗。之后高煦又串通山东指挥使靳荣,约他为攻取济南的内应,计划袭夺济南后直扑北京。
在济南办差的御史李浚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刻星夜赶回北京报警。但他还没赶到,朱高煦便率先起兵发难了。他发布檄文,并致信给宣宗,指责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并指斥皇帝所犯的诸多过错,还斥责杨溥、夏元吉等是祸乱朝纲的奸佞之臣。同时他还分别写信给各公侯大臣,挑拨君臣关系,大肆造谣攻讦、诋毁宣宗。
宣宗有些惊怒。事已至此,他已别无选择,只有发兵平叛一条路可走了。深夜,宣宗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共商征讨大计。大学士杨荣建议宣宗御驾亲征。理由是:朱高煦一定觉得宣宗刚登基没多久,不会或不敢亲临前线。如果能出其不意,以天威临之,不仅能鼓舞士气,还能一战功成。
夏元吉深表赞同。他以朱棣起兵靖难时,建文帝只派李景隆率军讨伐而最终失败一事提醒宣宗不要重蹈覆辙。
他建议宣宗亲自挂帅出征,且兵贵神速,不得迟疑,首先从气势上就能压倒汉王之兵。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亲统大军,直捣乐安州。
明军前锋薛禄很快抵达乐安,朱高煦准备次日出战。这时,宣宗亲率主力在前锋后面行进,距离乐安还有近百里之遥,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刻下令大军马不停蹄,昼夜疾行。大军赶了一夜,黎明时分终于兵临乐安城下,并迅速将城池团团包围起来。
朱高煦见宣宗亲自前来,明军已将乐安围的似铁桶一般,不敢开城出战,只在城头用火炮轰击。薛禄等将领请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没有答应,而是亲自写了两封信给高煦,命人用箭射入城内,却不见回应,他又写了告汉王部下的晓谕,再命人射入城内,守军争相传阅,一些将士本不愿反叛,今见皇帝亲自率军前来,信心愈发动摇,一些人便准备擒拿高煦,以图将功折罪,或许还能得到厚赏。
朱高煦见城外人喊马嘶,刀枪林立,城内军心不稳,心知大势已去,内心十分沮丧且惶恐。他后悔自己低估了年轻的宣宗,左思右想,却无对策,最后实在感到走投无路,便决定缴械投降,以期得到侄儿的宽恕。
于是,他派亲信秘密潜入明军大营,来到宣宗帐内,乞求宣宗宽限一天,以便让他与妻儿诀别,并保证第二天一定开城归降。宣宗答应了他的乞请。
当夜,高煦下令将私自打造的兵器以及密议反叛的文书悉数销毁。天亮时,高煦准备出城投降,部将王斌等人竭力劝阻,表示要与明军决一死战,宁肯战死,也决不愿投降受辱。朱高煦早已没了往日的霸气,只是反复喟叹说:“城太小了,兵太少了”。王斌等忿然离去。高煦悄悄换了身衣服出城去见宣宗。随征的文武官员纷纷要求处死起兵谋反的高煦,宣宗没有答应他们的主张,而是将高煦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带回京师。
宣宗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就取得大胜。他严惩了积极协助高煦发动叛乱的主要谋士和将领,对大多数协从者均予以宽赦,既往不咎,将乐安州改为武定州,命大将薛禄和尚书张本留守镇抚,自己率大军班师而返。
朱高煦被押解回京后,即被贬为庶人,囚禁于内庭逍遥城中,但原生活待遇仍予以保留,亦颇受优待。
宣德四年(1429)某日,宣宗朱瞻基好心好意前去看望被软禁的高煦,高煦却不买账,还出其不意 ,突然用脚使绊子,将宣宗勾倒在地。这一来温厚的宣宗恼羞成怒,当即命侍卫抬来一口重300多斤的大铜缸,将高煦倒扣入缸内。高煦素有勇力,奋然将缸顶起。宣宗见状大怒,又命人扛来许多木炭,用炭将大铜缸堆埋起来,然后点火将高煦活活烧死了。
高煦作死得死,被封为赵王的朱高燧吓破了胆,他主动交出了军权,更加小心谨慎,不敢乱说乱动。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
【插图源自网络】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高煦就是自己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给玩死了。
朱高煦出身高贵,原本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他天生英武,力气过人,而且善于骑射,跟朱棣非常类似。如果朱高煦能够勤奋好学,行事谨慎,靖难之役后,被朱棣立为太子,基本上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朱高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言动轻佻”,“不肯向学”。正是朱高煦这个自幼已经显现出来的缺点,最终害死了朱高煦。
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高煦和长兄朱高炽作为人质,同往南京。朱高煦天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他的大舅徐辉祖知道后,就曾暗中告诫他。而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在返回北平时,盗走了大舅最心爱的宝马。而且,朱高煦还经常肆意杀害官员、百姓,是一个比较肆意妄为之人。
朱高煦善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数次于危难之中,营救父亲朱棣。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曾经暗示着说:“世子多疾!”不管在谁听来,这都是说,娃呀,好好打仗,世子多病,以后皇位就是你的了。
有了战功和朱棣的暗示,朱高煦从此是更加的骄纵不法。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让朱棣放弃了他,而将多病,且身有残疾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对此非常不满,不但不肯就藩云南汉王府,还待在京城,广招侍卫,常以唐太宗自比,而且多次陷害太子。太宗李世民干过什么事情呢?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自己做了皇帝。这朱高煦此时已经是在自寻死路了。
后来,朱棣心疼儿子,将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位于南京和北京之间,算是中原地区了。结果,朱高煦还是不肯就藩,这让成祖开始怀疑他有夺嫡的意图。后来朱高煦又私募三千精兵,击杀北平的兵马指挥使,僭越使用御用车马器物。这让成祖非常愤怒,对朱高煦严加痛斥后囚禁。原本,成祖准备将其废为庶人。幸得太子朱高炽的极力维护,朱高煦这才躲过了惩罚。
成祖病逝后,仁宗朱高炽继位。仁宗探知朱高煦有意叛乱,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将朱高煦召入京城,厚加赏赐,提高俸禄,并将朱高煦诸子皆加封郡王爵位,这才算是安抚了朱高煦。
仁宗去世后,当时仁宗长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原本朱高煦是有机会夺位的,他可以封锁消息,在北京矫诏宣布继位,然后册封朱瞻基为王即可。可是,他错过了时机,朱瞻基很快得到了仁宗去世的消息,急匆匆赶回北京。
朱高煦这时还是有机会的,可以多派几路人马,封锁进京的所有道路,击杀朱瞻基。结果,朱高煦仓促之间在山东境内设伏,截杀朱瞻基。因为准备不足,刺杀失败。宣宗朱瞻基顺利抵京,登基为帝。
可见,朱高煦虽然勇武,却缺乏胆识与谋略。他还自比唐太宗,估计给太宗提鞋,太宗都不要他。
宣宗继位后,也并没有清算朱高煦,反而是对这位叔叔厚加赏赐。宣宗对于朱高煦提出的治国建议,全部予以同意,并且都交给朱高煦执行。宣宗原本示好,缓和矛盾的举动,却被朱高煦错误的理解为软弱无能,从此更加的恣意妄行。
朱高煦在宣宗继位第二年的八月,竟然学起了他爹朱棣,起兵造反,自立朝廷。宣宗开始不忍动兵,屡次派人劝朱高煦投降,并且答应绝不追究朱高煦的反叛之责。朱高煦刚反叛,玩的正高兴,当然不肯投降了。宣宗无奈,只得御驾亲征,包围了朱高煦占据的乐安城。
被包围了,朱高煦怂了。他秘密派人找宣宗议和,说愿意投降。手下人得知后,力劝阻朱高煦不要投降,他们愿意誓死保卫他。结果,一怂到底的朱高煦乔装改扮之后,偷偷的从小路溜出城,向宣宗投降了。朱高煦的这一举动,直接坑死了所有坚决支持他的将领。从此,朱高煦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他不死那才叫奇怪了。
朱高煦之乱平息之后,大臣们纷纷要求处死朱高煦。但此时的宣宗,还念及叔侄亲情,坚决不许。宣宗对朱高煦的惩罚,仅仅是废为庶人,关押京城。朱高煦被关押后,宣宗还希望感化这位叔叔,亲自前往探望。这位朱高煦,的确是“言动轻佻”,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伸脚将宣宗朱瞻基给绊了一个大跟头。感觉朱高煦这心智,也就是五六岁孩童的水平。
朱高煦的这一举动,让宣宗哭笑不得。宣宗只能命人控制住朱高煦。可是朱高煦还不老实,奋力挣扎。宣宗无奈,让人取来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然将大缸顶起来,晃来晃去。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宣宗。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起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给烤死在了铜缸之内。朱高煦一死,等于亲情彻底决裂,宣宗又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处死。
怎么评价朱高煦呢?历史上的一个调料包,一个笑话而已。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准确地说,朱高煦是被活活烤死的,看似残忍却没人为他鸣冤,因为他是自己将自己玩死了。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特点,唐朝流行“玄武门兵变”,而明朝流行“叔叔干侄子”,故事要从明成祖朱棣开始说起。
靖难兵变、诸子立功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登基后实行削藩政策。次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与建文帝正面对抗,但朱棣的“造反”过程并不顺利,颇有一番周折。
在朱棣起兵过程中,他的两个儿子表现相当出色。先说朱棣次子朱高煦,他是朱棣与徐皇后所生。朱高煦一直跟随朱棣与建文帝的南军作战,经常作为军队的先锋将军,曾经多次在危急关头挽救朱棣。
公元1400年,朱高煦在白河沟之战中英勇作战,将南军翟能父子斩杀,名声大振。后来,朱棣在东昌(山东聊城)遭遇兵败,麾下大将张玉战死沙场,在命悬一线之际,幸亏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得以安全脱身。
公元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再次被建文帝的军队打败,又是朱高煦率军赶来救下朱棣。根据《明史》记载,朱棣看到朱高煦前来高兴地说“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朱高煦勇猛冲击敌军,转败为胜。
对于这段历史,在《明通鉴》中还记录了朱棣勉励朱高煦的话,“勉之!世子多疾”。也许正是朱棣的这句话,唤醒朱高煦日后的非分之想,为将来起兵图谋皇位埋下隐患。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由于朱高煦多次扭转战局,因此朱棣认为朱高煦非常像自己,心中想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是,朱高炽不仅是长子,而且功劳也不小。
朱棣起兵后将留守北京的重任交给朱高炽,并且负责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粮草支援,功劳也不小。
明成祖朱棣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最终确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而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封地是云南。但是朱高煦对这样的结局并不开心,他公开大放厥词“我何罪,斥万里(明史)”,朱高煦一直不肯前往藩地,朱棣无奈只能同意。
后来,朱棣为了稳固太子地位,将朱高煦封为汉王,封地改为安乐(山东),下诏命令汉王前往封地,朱高煦才无奈前往。对于太子朱高炽来说,虽然被封为太子,但是天天精神高度紧张,中间有几次都差点与皇位失之交臂。
成祖驾崩、暗流涌动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为“五征蒙古”画上句号,回师途中在榆木川病逝。由于朱棣去世非常突然,并且大军在外,此时是历代王朝最容易出现动乱的时刻。
幸好当时跟随朱棣的大臣杨荣等人主持大局,采用古代一贯的密不发丧套路,皇帝仪仗还和平常一样正常行进。杨荣安排妥当一切后,亲自带上兵士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向太子朱高煦传递消息,得知父皇驾崩,朱高炽迅速登基掌管大权,稳定朝局。
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朱高煦虽然已经到安乐就藩,但他在京城包括朱棣身边安插不少眼线探子,时刻掌握朝堂动向,密谋起兵夺取皇位。
在朱棣驾崩后,由于保密措施到位,所以朱高煦得到消息的时候,哥哥朱高炽已经顺利登基了。既然木已成舟,朱高煦无可奈何只能暗中继续积蓄力量,准备伺机取代朱高炽。
朱高炽登基,史称明仁宗,仁宗长子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明仁宗登基时已经四十八岁高龄,没有明成祖朱棣的进取心,在治国上与民生息、宽厚待人。
明仁宗明知道弟弟朱高煦的狼子野心,但仍然对朱高煦进行封赏,虽然朱高炽做得很到位,但朱高煦并不领情,仍然在暗中筹谋伺机夺位。
仁宗短命、宣宗登基
也许是因为朱棣在位期间对朱高炽的压抑太厉害,导致朱高炽登基后纵情声色,再加上日常国事繁忙,很快就病倒了。
公元1425年,躺在病榻上的明仁宗要太子前往凤阳祭拜祖先,并且要太子随后到南京定居,为的是坐镇江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举动,明仁宗在自己病重之时竟然将太子支开,远离明朝政治权力中心,一旦有变,很容易让人趁虚而入。
果不其然,太子朱瞻基还在江南时,明仁宗驾崩了,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不过他还不是历史上做皇帝最短的皇帝。明仁宗留下遗诏,命令太子朱瞻基立即回京继承皇位,
明仁宗驾崩的消息很快被汉王朱高煦的耳目探听到,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他立即派出死士在太子回京的必经之路上截击。太子朱瞻基也非等闲之辈,他也在京城安置不少眼线,时刻关注着朝堂动向,因此朱瞻基在第一时间就得知明仁宗驾崩的消息。
朱瞻基马不停蹄地赶回京城,迟则生变,正是由于朱瞻基的行动迅速,所以叔叔朱高煦的刺杀来晚一步,朱瞻基已经将刺客甩在身后。朱瞻基在京城登基称帝,史称明宣宗。
朱高煦再次失败,为了掩饰自己的勃勃野心,朱高煦为侄子朱瞻基献上利国安民的四项建议,明宣宗很高兴地接受了朱高煦的建议,并且还对朱高煦表示感谢。
实际上,朱瞻基知道朱高煦的夺位计划,但是朱瞻基延续了父亲明仁宗的态度,想要通过厚恩多赏来感化叔叔朱高煦。朱瞻基的示好却被朱高煦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兵变之事箭在弦上。
汉王谋反、宣宗亲征
公元1426年8月,朱高煦经过多年准备,终于正式起兵谋反,由于朱高煦想要将英国公张辅拉到自己谋反阵营中,结果张辅立即将此事告诉明宣宗朱瞻基。
得到消息的明宣宗不想对叔叔用兵,所以派出一名宦官给叔叔朱高煦送信,朱高煦看后不以为然,训斥来送信的人后就将他赶回去。
明宣宗看到叔叔朱高煦真的要谋反,无奈之下派兵镇压,当时张辅对宣宗说自己需要两万兵马就可以将朱高煦抓来交给陛下,但是明宣宗却说自己要御驾亲征。他的理由是:我也相信爱卿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刚登基为帝,还有不怀好意的小人在看着,如果我不亲征平叛,不足以安定小人。
朱高煦起初不知道明宣宗御驾亲征,还暗自窃喜了一段时间,后来知道朱瞻基亲征后,开始变得心神不宁、摇摆不定。由于朱高煦行事不决断,导致造反军队人心散乱,面对明宣宗的御驾亲征,朱高煦的谋反团伙很快被瓦解,朱高煦也被活捉。
朱高煦丝毫没有明成祖朱棣的智谋勇气,幸亏朱棣没有立他为太子。
汉王骄横、铜缸烤死
当朱高煦被活捉后,大臣们纷纷表示将朱高煦治罪,但明宣宗处于善心仍然决定小惩叔叔即可。在平定叛乱之后,明宣宗御驾亲征胜利班师回京。回到京城后,明宣宗降下诏书,将朱高煦父子全部贬为庶人,软禁在皇城中。但是跟随朱高煦的反贼们没有一个好下场,要么处死、要么流放。
明宣宗看似温柔,实则极具帝王之气,他将此次御驾亲征汉王的事迹编成《东征记》,以此来警示那些别有用心的小人。
朱高煦虽然被软禁,但是在生活上的待遇并不差,可惜朱高煦心中的怨恨始终没有化解,反而对明宣宗越积越深。有一天,明宣宗来看望叔叔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却像小孩子一般故意用腿绊倒明宣宗,此举一下子彻底激怒明宣宗。
明宣宗命令士兵用宫门外用来储水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本意是惩戒他,没想到朱高煦力量爆发将铜缸顶起来,明宣宗命令太监宫女在铜缸周围生火,最后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
在朱高煦被烤死后,明宣宗又下令将朱高煦的儿子全部杀死,妻妾一概处死。
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突出亮眼,安安稳稳地做个王爷不好吗,非要学朱棣兵变夺权,失败后不思悔改,最终自作自受全家陪葬。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准确地讲,朱高煦应该是被烤死的
有个成语叫“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源自唐朝的两个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这二人都是武则天的亲信,擅长以各种刑讯逼供,是当时有名的酷吏。
公元691年,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问周兴。来俊臣对周兴非常了解,他知道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让周兴招供的,于是他设计请周兴吃饭,在宴中他请教周兴,说自己平日遇到一些惯犯死不认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周兴听后笑道:“这个容易,你取一口大缸,将犯人放入缸中,然后在大缸周围架设火炭烘烤,不愁他不招”。
周兴刚刚说完,来俊臣就命人取来大缸,然后对周兴说道:“有人告你谋反,我奉旨调查,现在请君入瓮吧”。周兴一看,心想这回算是凉了,于是赶紧叩头伏罪。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请君入瓮”这个刑罚非常严酷,一般人都是绝对受不了的,而朱高煦差不多就是这么被杀死的。(请君入瓮)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在朱棣当藩王的时候,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此人生性顽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当年在南京读书的时候,他的爷爷明太祖对他就很是反感。
不过朱高煦虽然骄纵,但是勇武异常,在朱棣起兵造反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大本营,而他则随父亲南下征战。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被朝廷击败,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解围,朱棣才得以脱险。
得益于自己战功显赫,朱高煦深得朱棣喜爱,朱棣甚至以“世子多疾”来鼓励朱高煦,言外之意便是暗示朱高煦有当世子的机会。
在朱棣夺位之后,对于太子人选问题一度徘徊不定。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材非常肥胖,并且还有点足疾,形象不是太好。虽然朱高炽早早的就被立为世子,按理说朱棣当了皇帝后,朱高炽就理应升格为太子。但鉴于朱高炽的残疾,朱棣还是有立朱高煦的为太子的意思。
在朱棣看来,朱高煦能征惯战,非常像自己,而世子朱高炽不仅形象欠佳,而且性格非常柔弱,有点子不类父的感觉。
不过朱高炽的长子,也就是皇长孙朱瞻基非常讨朱棣的喜欢,并且朱高炽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世子,朱高炽本人也没有什么过失,实在是没有废长立幼的理由。最后经过权衡,朱棣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晋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朱高煦在得知自己无缘皇位之后非常愤恨,也不愿意去云南就藩,朱棣无奈,只等同意他继续留在京师。
朱高煦在京期间多有不法之行,还经常陷害太子,他也常常自比唐太宗,希望能复制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夺嫡之心未死。
后来朱棣将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仍旧不肯动身,甚至还僭越使用天子仪仗,惹得朱棣大怒,差点将他废为庶人。好在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帮他说了不少好话,朱高炽才免于被废。之后他被徙封到山东乐安州,虽然此后朱高煦仍不安分,但也总算消停了几年。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煦大哥)
在明仁宗继位之初,朱高煦一直派人窥伺朝内局势,有谋反之图。明仁宗不愿意看到手足相残,于是诏朱高煦入京,对他大加封赏,希望能感化他。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比较肥胖,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在当太子期间朱棣就多次催促他减肥,但始终没能减下来。过度肥胖严重损害了朱高炽的健康,在继位不到一年后朱高炽就驾崩了,这让朱高煦再度燃气当皇帝的野心。
因为事发突然,明仁宗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而从南京返回北京必须经过山东,于是朱高炽准备在山东设伏,截杀朱瞻基。不过朱瞻基也是早有准备,没能让朱高煦得逞。最后朱瞻基成功过返回北京继位,是为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
明宣宗继位之后不计前嫌,对叔叔朱高煦依旧不错,但朱高煦还是在明宣宗继位的第二年造反了。
面对朱高煦的谋反,明宣宗最初还是希望自己这位叔叔能够悬崖勒马,明宣宗告知朱高煦,只要他能悔改,放弃谋反,自己可以既往不咎。不过明宣宗的好意却被朱高煦一口回绝,于是明宣宗决定统兵亲征。
朱高煦这个人纯属是有勇无谋类型,起兵之初他是雄心勃勃,但在得知明宣宗亲征之后立马就慌了。在朝廷大军兵临乐安城后,朱高煦深为惶恐,他竟然不顾部下的反对想出城投降,在受到部下阻拦后,他又偷偷地从小路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后,明宣宗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和他的儿子都废为庶人。不过跟着他造反的那些弟兄们就惨了,这些人原本想跟着朱高煦打天下,封王封公,结果却被朱高煦给坑死了,明宣宗将朱高煦的主要亲信党羽共六百四十余人全部处死。
公元1426年,宣宗去牢中探视朱高煦,按说此时的朱高煦已阶下囚,应该老实点才对。但不知是不是癫痫烦了,朱高煦竟然故意绊倒了明宣宗。
明宣宗被绊倒后非常生气,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可没想到朱高煦非但没有求饶,反而将大缸顶起。受到挑衅的明宣宗于是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随后,明宣宗将朱高煦在世的十个儿子也全部诛杀。
朱高煦死的时候年纪是46岁,其实按照他的所作所为,他能活到46岁才被处死已经是奇迹了。平心而论,他的父亲、大哥和侄子对他都十分容忍,以他的罪行换成别人早死一万次了。只是他太能作了,最后导致祸及子孙,实在是可悲可叹。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朱棣有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正室徐皇后所生,最小那个是庶子,很早就夭折了,在朱棣心中没什么分量。
虽然剩下三个,都是一个母亲生的,但父亲不见得就能一碗水端平,儿子们也不见得就能相亲相爱。
这当中,老二汉王朱高煦死得最惨,被亲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倒扣在大缸里,四周摆满烧得通红的木炭,活活给做成了“瓦罐焖鸡”!可不知怎么的,小编对他完全同情不起来,因为他之所以有此结局,真应了那句话——“No做No die”。
当然,子不教父之过,当老爹的明成祖朱棣也得负一部分责任,是他对朱高煦的空口白话瞎许愿,助长了儿子的帝王野心。
朱棣成年的三个儿子,嫡长子朱高炽按理应该是朱棣的继承人,但他肥胖体弱,喜好读书,性格温吞,完全没有继承父亲的勇武善战,朱棣不喜欢他。
而次子朱高煦就仿如朱棣的翻版,体魄强健,不爱读书爱武事,也喜欢打仗,和父亲能说到一块儿。朱棣还在北京当燕王时,王府众人就都知道他更喜欢像自己的次子,不喜欢动一动就喘不上气的长子。
但这没什么用,一方面,朱元璋坚定支持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排序在前,朱高煦就没有机会;另一方面,朱元璋对这两个孙子的感观恰恰和朱棣相反,他喜欢儒雅好学的朱高炽,讨厌粗鲁厌学的朱高煦。
这也是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明初各项法令很严格,从朝臣都百姓都挺紧张,接下来就应该以仁治国,松一松人们的神经,如此方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素有仁名的朱高炽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早早册为世子。
如果朱允炆不简单粗暴地削藩,朱棣没有机会发动靖难之役,那么朱高煦就算不服,也只能忍着。
但这一切都发生了,朱高煦从中看到机会,努力表现,朱棣也越发喜欢这个作战勇猛的儿子。
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朱允炆的军队击败,正着急时,朱高煦率领大军赶来解了围。
朱棣很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勉之!世子多疾。”言下之意是,你要努力,你哥体弱多病,不知道能活多久,如果他死了,他的位置就轮到你做。
这不是瞎许愿嘛!反正不管朱棣是不是这个意思,朱高煦就是这么理解的,靖难成功后处处和朱高炽作对,谋夺太子之位。
但是,尽管朱高炽不得朱棣的欢心,但朱棣在造反夺位后,一直标榜自己是父亲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所以对朱元璋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敢贸然违背。这点对朱高炽十分有利。
另外,年纪大来的朱棣还隔代亲,对嫡长孙朱瞻基喜欢得不得了,也使朱高炽在朱棣面前加了不少分。
据说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梦到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大圭,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圭”在古代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这一吉兆使得朱棣醒来后十分悦愉。
朱瞻基完全符合朱棣对儿孙的所有期望,聪明伶俐、健康开朗,又能文能武。本来他对立哪个儿子为太子一直在犹豫,却因解缙一句“好圣孙”,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储君。
朱高煦很失望,心存怨言。朱棣也许是对他有愧疚,比较纵容。本来是让他就藩云南的,但朱高煦赖着不去,愤愤不平地说我有什么罪,要把我发配到万里之外。
朱棣无奈,只好让他留在京城。朱高煦就带上三弟朱高燧,一门心思地找大哥朱高炽的麻烦,朱瞻基很机敏,一直保护父亲免受叔叔们的迫害,双方的梁子越结越深。
朱高炽也很神奇,他虽然知道兄弟们心怀叵测,却还时常维护他们,做足了好哥哥的样子,就连朱棣也不得不赞他一声心胸宽广,将朱高熙改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强令他就藩。
朱高熙一到封地,就暗中招兵买马,谋划着父亲去世、兄长继位后就造反。但是,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了,不足一年,没等朱高熙准备周全就死了。
得知讯息之后,朱高熙更高兴了,这不就是朱允炆之事的翻版吗?父亲当年能成功夺取侄子的江山,他也能。
可他万万没想到,他这侄儿比朱允炆厉害多了,早在防着他呢。
朱瞻基继位,虽知道二叔有异心,但明面上还是多次封赏他,对他提出的建议全都采纳。
朱高熙就被麻痹了,觉得这侄子不过如此。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叛军不敌,军心混乱,朱高熙为了避免被手下们绑出去邀功,主动出城投降。
直到此时,朱高熙还心存侥幸,以为朱瞻基会看在至亲的份上放自己一马。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朱瞻基全给他记着账呢。以前谋算父亲,现在想夺自己的皇位,这如何能饶?
朱高煦被囚禁在皇城西安门内,过了一段时间,朱瞻基想去看看他有没有悔改。也不知道朱高煦脑子是不是被门夹坏了,居然一个勾腿把朱瞻基给撩倒了!堂堂天子摔在地上,威仪尽失,朱高熙站在一旁狂笑,朱瞻基怒从心头起,新仇加旧恨,就命人扛来大缸把他给烹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