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每当遇到战事,明朝都是往死里调兵,甭管结果如何,至少在气势上完胜对手。反观清朝则恰恰相反,每次调兵堪称难产,让人不禁怀疑这泱泱大国是否名不副实。
这一切皆是因为明、清两朝国情不同的缘故。
首先,明清两朝的常备军人数相差悬殊先说明朝。
明朝自大朱元璋时期开始,军队人数就一直居高不下。洪武朝明军人数为180万,到了永乐朝明军人数增至280万。后来由于朝廷开支越来越多,养不起那么多军队,明军人数才有所减少,但是基本也维持在20万人左右。
这人数多了,调起兵来自然大手大脚的,一次调兵少说也有几万人,碰到大仗,一次调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朱棣大军征伐蒙古,一次就调集了50万大军。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一次就报销掉了20万明军。
到了明朝末期,一场萨尔浒之战,明朝也调动了将近10万明军。要知道,此时明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还能调动此等规模的大军,其常备军的数量之众可见一斑。
为什么明朝的常备军人数这么多呢?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其一,是战争的需要。
明朝自立国开始就战争不断,明朝本身就是朱元璋靠着一次次的战争才得以建立起来的。
明朝建立初期,元朝虽然逃入草原,然而时刻想着打回中原,恢复元朝的荣光。因此,在洪武一朝,明军不断远征草原,企图彻底消灭元朝。
到了永乐朝,远征草原依然是当时的主旋律。明朝通过四次北伐,成功让包括鞑靼、瓦剌、兀良哈、阿鲁台等部纷纷臣服。
到了明英宗时期,北伐还是明朝的主旋律。明英宗一共四次北伐,直到第四次在土木堡大败,北伐才告一段落。然而为了防范来自草原的威胁,明朝又建立了九边防御体系,在九边地区驻扎重兵,因此明朝依然需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
再后来,明朝又先后忙着对付日本海贼和各地的义军。总之明朝大部分时候都在打仗,这使得军队人数一直难以消减。
其二,别具一格的统计方式。
别看明朝军队划分得很细,层级非常多,但是简单来说士兵就分两种。一种是正军,另一种则是辅军。
所谓正军,顾名思义,就是正规军。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打仗,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士兵。
至于辅军,就有点凑数的感觉了。顾名思义,这辅军就是辅助正军作战的。除了打仗,他们什么活都做。什么烧火做饭,铺桥修路、运送粮草辎重等各种杂活都是他们做的。
当然,辅军的主要任务还是运送粮草辎重。说白了,他们其实和民夫差不多,大概和宋朝的厢军是一个水平,就是在军中做杂活的。
我们可以理解成,明朝的军队人数里是包括民夫的。
鉴于古代作战,后勤这块所需人数远超作战兵力,明朝的常备军里大概三分之二都是这种辅军。
所以,别看明朝一次调兵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但是真正打仗的士兵人数可能比清朝多不了太多。
其三,军制在设计时就存在问题。
我们知道,朱元璋老爷子在明朝建立之初,为了让老百姓人人都有饭吃,特意设立了职业世袭制,其覆盖范围就包含军队。
也就是说,在明朝,如果某人是当兵的,那么他的儿子也只能当兵。由于军队的特殊身份,这群人单独划分出来登记造册,称为军户。
虽说军户家庭在一定时间里只需要提供一个男丁参军即可,但是如果朝廷战事需要,要扩充军队,这兵源首先就从军户里找。
朱元璋时期,明朝军队人数为180万,到了朱棣时期扩充到280万,这多出来的100万人主要是从军户征召的。
这增加人数容易,减回去可就难了。这全是因为朱元璋设置的职业世袭制。也就是说,明朝的军制在设立之初就只许增不许减。
虽说后来因为军费开支太高,朝廷不得不想方设法裁撤兵丁,但是也不敢做得太过头,以免引发兵变。所以,明朝军队的人数一直难以降下去。
其四,军队人数严重注水。
这不得不提到古代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词“吃空饷”。所谓“吃空饷”,就是当士兵因为各种原因不在军队里了(比如战死,或者逃跑),军官却不上报。这样朝廷便会继续发放此人的粮饷,而这些多出来的粮饷便进了各级军官的腰包。
而在明朝,吃空饷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崇祯朝,宣大地区作为当时明朝抵御清军的重要防线,本应驻扎五六万明军才对。可实际上呢,仅仅驻军两万,这两万还包括老弱病残。可见其水分有多高。
所以,别看明朝一次调集多少万大军,我们先在心里把这人数砍一半再说。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清朝。
清朝调兵,一次调动几万人那就算大军了。要是一次调动10万兵马,那可以说是动员举国之兵了。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清朝军队总共只有60到80万人。你没看错,诺大个帝国,坐拥几亿子民,军队规模才这么点。
而导致清朝军队人数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与清朝的军队构成有关。
看过古装片的人大多知道,清朝的军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八旗军,其二是绿营。
其中八旗军人数大概维持在20万,而绿营人数则在40万到60万之间。虽然二者都是军队,但是其职责差别巨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八旗兵都是清军作战的主力。无论是开疆拓土、攻城掠地,主要靠的都是八旗兵。我们很多时候看到清朝调兵,主要调的也是八旗兵。
然而八旗兵的人数到20万基本就到顶了,很难再继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成为八旗兵的门槛太高了,八旗兵只能从八旗子弟里挑选。
而想成为八旗子弟,甚至比当官的难度还大。在清朝,八旗子弟算是特权阶级了,不用干活,由朝廷供养,主要的义务便是提供兵源。
也就是说,八旗兵由于兵源的限制,其规模自然难以增加。
再来看看绿营兵。绿营虽说也是军队,清朝的战事很少会调动绿营。绿营更多地承担着维持地方治安的工作,其性质更像是警察和武警的混合物。
比如抓捕逃犯,剿灭山贼,这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
也正是因为二者分工不同,使得八旗兵的武器装备都是最精良的,而绿营兵的装备不是落后了一星半点。二者的战斗力自然也就是天差地别。
这也使得清朝调兵很少调绿营兵,毕竟调了也很难形成战斗力,完全是浪费粮饷。
其二,对八旗兵的战斗力过度自信。
由于清朝的建立主要仰仗八旗兵,因此秦军对其战斗力过度自信。当时有句话叫“后金满万无人敌”。
意思是说,后金军队(也就是后来的清军)出动的人数一旦超过一万,那就是无人可挡、天下无敌。
我承认清军的战斗力是当时第一,但是战斗力再高也是有个限度的。清军对明军,最多也就1个打10个,其实这都有点离谱了。毕竟像关宁铁骑这类明军精锐,清军1个打5个都难。以一敌三比较靠谱。
所以说,“后金满万无人敌”明显是在吹牛,是清军人数少,心里不自信的体现。说白了就是为了给自己人壮胆,同时吓唬明军。
“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了真理”,由于清朝的长期宣传,不仅明军信了这鬼话,就连清军自己都信了。
既然出动一万人就天下无敌,那么清朝也就不用保持太大规模的常备军。就算同时打好几场大仗,把八旗兵全派出去也就够了。
正是由于被自己给忽悠到了,八旗兵的整体规模才长期没有增加。
其三,清朝对绿营不太放心。
一些人认为清朝对汉人不放心,甚至持有戒心。虽然清朝建立初期确实如此,但是到了中后期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就会产生对立,动摇清朝的根基。所以从康熙帝开始,清朝就一直在努力缓和与汉人之间的隔阂。虽然隔阂长期存在,但是已经无伤大雅了。
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清朝对汉人放心了,但是对绿营却没有那么放心。
绿营和普通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武器,成建制。一旦反叛,是真的可以动摇清朝的统治。
最好的例子就是“三藩之乱”。当时,不少绿营军官率领手下倒戈,使得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吴三桂便坐拥半壁江山。要不是吴三桂当时犯蠢想要和康熙划江而治,这天下就要改朝换代了。
虽然绿营的倒戈是由于以鳌拜为首的统治集团大肆打压、排斥汉人所致,康熙后来也全力安抚绿营,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但是不信任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有了这个前科,清朝自然对绿营多少有些不放心。所以,绿营的规模也迟迟没有得到扩充。
其次,清朝的兵力部署和调动方式过于奇葩,导致其无法大量调兵
清朝的兵力部署和宋朝属于两个极端,都不可取。
宋朝是将天下兵马全都收归禁军,然后大半禁军都驻扎在京师一带,便于朝廷调兵遣将。因此在宋朝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军驻扎,连营千里。
而清朝完全反过来,进队全都分散驻扎在地方,清军营地很难见到上万人的驻军。
之所以这样,还是要从绿营说起。前面提到绿营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因此需要分兵驻扎各地,大城市或者有匪患的地方多驻扎点,小地方或者安定的地方就少驻扎点。一地只驻扎几百人的情况也是有的。
但是吧,清朝对绿营一直不太放心。就算把绿营的战斗力给分散开了,还是不够。为此清朝又将八旗兵给分派到各地,名义上是保境安民,实际上是监视绿营。
于是我们便看到,清朝本来兵力就不多,还被分的特别散。这调兵的时候,自然无法像明朝那样一次十几万、几十万的调动了,一次能调动上万兵马就不错了。
此外,清朝的调兵制度堪称奇葩,很多时候会让地方上想放弃调兵。
首先,清朝从地方上调兵的时候,由于兵力分散,后勤难度太大,于是这后勤的任务便落到地方上了,各省的军队由各省先垫付粮草辎重。等仗打完了再由朝廷报销。
在那个年代打仗,少则半年,多则数年。这垫付的粮饷开销对于地方上来说就是个巨大的负担。
更离谱的是,就算等打完仗了,可以去找朝廷报销了。抱歉,请先缴纳两成的火耗银再说,不交这钱别想报销。
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就差点因为交不起火耗银,没法报销粮饷开销。好在他特会做人,广结善缘,最后还是惊动了慈禧太后为他破例特批,才把钱给批下来。
这就好比你有一笔钱拿去买了理财产品,结果这理财产品不仅不挣钱,而且还不知道何时到期。你的钱就被锁死了一样。
清朝的这种调兵制度就是个天坑,谁遇到谁倒霉。
换做你是地方官,遇到朝廷调兵,你会怎么做?当然是找各种理由少出兵呗。
我们可以算一下,一个绿营士兵其一个月的俸禄大概是1.5两到2两白银之间。按一个地方出兵一千来算(出兵几百实在不好向上面交代),这仗如果打两年,光士兵的俸禄,地方上就要垫付4万两白银左右。
这还没算上士兵沿途的吃喝拉撒一应开销,毕竟是因公出差,总不能让士兵自掏腰包吧?于是这开销再翻一倍。
也就是说,一个地方调兵1000,就要垫付8万两白银。要是调动个五千一万兵马,地方财政岂不是要崩溃?
所以,清朝调兵,都是零零散散的,各地你一千兵,我两千兵的凑数凑出来的,自然不可能有大规模调兵了。
最后,时代变了,调兵再多意义不大到了晚清,情况发生了变化,使得一次调集大量军队彻底失去了意义。
首先,武器装备不允许清朝这么做。
像明朝那种一次调兵十几万、几十万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冷兵器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热兵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为定局。
热兵器时代的逻辑和冷兵器时代完全不一样了,并非哪边人多,哪边的士兵更勇猛,就能取得胜利。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被削弱了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才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当清军用几千、上万人向洋人的阵地发起冲锋,然后死伤惨重后,他们意识到:时代变了。
于是清朝开始搞洋务运动,大量采购西式武器。
这时候,限制清朝调兵数量的关键反而是武器装备。
毕竟清朝自己无法制造这些先进的西式武器,即使能制造,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清朝,其产量之低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然而就当时清朝的财政状况之恶劣,想要采购足以装备所有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武器装备,是绝对不可能的。
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派不上用场,使用西式武器的士兵又人数有限,这调兵的人数自然就不可能多了。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西式武器使用复杂,当时清军普遍素质差、没文化,想要训练一支能熟练使用西式武器的军队太难了。
当年,清朝也下血本采购了一批当时最先进的西式武器。比如几十挺马克沁机枪,300门克虏伯大炮,几十挺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4万支曼里彻来福枪。
结果这些东西买回来,清朝才发现一件尴尬的事情,这些武器太先进了,根本没人会用。相较于学习使用这些洋枪洋炮,士兵们更愿意拿着刀枪往前冲。
八国联军时期,这些装备大多都没开封,就被洋人们捡漏分了。
也就是说,清朝不仅热兵器少,会使用先进热兵器的士兵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清朝调兵的时候,能选择的军队太少了,调兵人数自然上不去。
其次,当时的战术也发生了变化。
清朝传统战术都是应对来自陆地上的敌人,然而到了晚清时期,他们面对的敌人都来自大海上。
洋人的军队乘着战舰而来,在海面上来无影去无踪,往往等清军反应过来,他们已经乘船离开了。说白了,这有点像游击战的打法,清朝本来就反应慢,再调集大军,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最好的做法就是就近调集少量精兵,还有可能与敌人交手。
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朝的时候调兵都是十几万、几十万,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调兵几万都算多的了。
不过无论是调兵多寡,都没能阻止明朝和清朝的衰亡。归根结底,国家是属于人民的,只要上下齐心,将人民给发动起来,即使困难再多、敌人再强,最终胜利的依然会是我们。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不就是这么得来的吗?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看明朝打仗,不管仗打得好不好,气势都是很足的。
永乐8年,明成祖亲征蒙古,兵力达50万。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一把梭哈把20万大军报销了。
即使到了明末,萨尔浒、松锦之战,大明也能拿出10余万大军来。仗确实打得垃圾,但排场还是很大的,看得出是个大国在打仗。
清朝打仗就有点“小家碧玉”了。
康熙征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10万,昭莫多之战9万,算大清最大规模的用兵了。
到清朝后期,更是急死人。
京城被洋人两次攻下,饶是如此,整个过程中,堂堂大清没有组织过十万以上的会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决定性的八里桥之战。大清僧王、胜保调了3万军队,败后,咸丰爷就只好逃出北京了。
甲午战争时,面对“蕞尔小国”日本,大清一败再败,但除了海城之战(日军分兵山东战场,海城兵力薄弱)兵力数倍于敌外,清军几乎没有在任何一场战役中处于兵力绝对优势。
外战如此,内战也差不多。太平天国时期,北伐军都打到京畿附近,大清卯足了劲,也就凑了僧王、胜保4、5万人前去镇压。而在天京附近,大清汇集精兵强将,搞出江南江北大营,兵力也不过4、5万人。
平定太平天国,几乎完全依赖湘军这种非经制兵。
大清怎么没人打仗呢?
军队规模差距大明朝的军队规模是庞大的。
朱元璋在定天下卫所的额度时,天下兵达到了191万。
到永乐、宣德年间,兵力更是膨胀到了310余万。
清朝的人口比明朝多得多,按理说,军队规模应该更多才对。
但是,大清统治者对汉人保持着很强的警惕。
他们必须保证满蒙八旗的力量居于优势地位,即保持“内重外轻”,才可能保持统治。
由于满蒙汉八旗一共不过20万人,因此,他们对其他部队是既用又防。
绿营的规模被严格控制,最多时也不过60万。
而且,这60万绿营被“划整为散”,分散部署于各营、汛,到战时,再从各处抽调兵力汇集,而且,“兵皆土著”,要调兵,流程极其复杂,效率低下。
因此,大清的军队规模小,而且,由于分散部署、调兵流程繁琐,临战事时,实际能集结的更少。
清初国防形势不错用兵需求,也决定着用兵规模。
大明立国时,北元占据着内外蒙古,南到长城,东到女真,西到哈密,北到叶尼塞河,实力雄厚,并声称自己依然是中原的统治者。
此后,瓦剌更曾俘虏明朝皇帝,威逼北京,对大明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
明末,女真又在东北兴起。
因此,明朝的国防形势一直严峻,用兵需求极大。
相比之下,大清入关前,已经基本整合了满蒙,最大限度消解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
准噶尔只在贫瘠的漠北活动,总人口不过数十万,很难威胁大清。
因此,清初,兵力比明朝少得多,但基本够用了。
那么,晚清,国防形势严峻,为何大清仍然兵力不多呢?
大明与晚清:战争样式变化明代与清初的战争,仍然是古代战争。
无论是明成祖征蒙古,还是康熙征噶尔丹,其作战样式与两千年前汉武帝伐匈奴没有本质区别,集结大军,开赴战场,寻找对手,一战而胜。
到晚清时,情况变了。
由于与对手有代差,仗在哪里打,怎么打,全部是对手说了算。
大清的军队规模虽不如大明,但总兵力远多于同时期任何对手。
不过,在实际作战中,大清往往处于绝对被动,根本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鸦片战争时,数万英军,通过海军机动,来去自如,大清虽在总体上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但却不知在何处设防,如何设防,每战兵力都不占优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大清在京畿有十余万大军,但处处设防,英法联军大沽口登陆,直下京师,大清仓促间先后只有不到5万人参与了实际作战。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战败,制海权为日本掌握。大清集结十余万大军于山海关一带,调兵遣将反击海城,但日军却转兵山东,攻取威海卫,迫使大清屈服。
如果说清初“不需要”大军,那么,晚清即便有大军也“打不着”对手。
因此,李鸿章等精英认识到:国防的重点在洋务,在海防。
晚清将主要资源投入到军队近代化上,购置新式装备、打造海军、培养新式军官、训练新式军队,无力进行大规模扩军。
统计口径基本一致最后,提一嘴:明清都是距离今天比较近的朝代,留下的相关资料都是比较齐全的。
明、清用兵,多少兵马,各处调集多少兵马、物资,都是有详细数额的。
而且,明清的调兵,调兵,都是指调集的兵户。其中,作战部队、后勤部队都统一涵盖在内。
所以,在用兵数字上,明、清的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因此,对于明清战役规模的巨大差距,不应随意以统计口径或“不可信”来解释。
作为一个古代王朝,清是比较成熟的。
因此,他能以比前朝少得多的军队,维系其统治两百余年。
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后,不敢动员民众的朝廷,终究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首先,清朝常备军总兵力长期维持在60万至80万人,只相当于明朝鼎盛时期200万左右的三分之一左右,基数小决定了清军每次调兵规模都不可能太大。
其次,明朝之所以保持庞大兵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边境防御需要驻守重兵集团(九边总兵力长年维持在40万至60万,正统年间甚至超过百万),到了帝国中后期北方边患、东南沿海倭寇蜂起,明军不维持一支规模惊人的常备军也不行啊。
而清朝皇室坚持“满蒙联姻”,中前期除了东北沙俄哥萨克入侵和准噶尔捣乱外,自古以来困扰中原王朝的边患基本得以消除,外敌从海上入侵则要等到19世纪了。
具体到沙俄哥萨克入侵和准噶尔部来袭,这些对手虽然装备比较精良但兵力都不算多——俄军只有千人规模,小股窜犯时甚至当地少数民族部落就能将其击退。准噶尔部与清廷康雍乾祖孙3代皇帝斗了80年,换了好几个大汗,也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但其最强大的时候能抽调出来与清军作战的也只有区区几万人马。
也就是说,对手兵力相对弱小让清朝没必要为了打一场仗而调动天下兵马。
最后就是经济问题——明朝遍封朱姓宗室,到了中后期为养活这群人数不下百万之众的寄生虫集团,国库就已经入不敷出了,更别提还有各地藩王拼命兼并土地、榨取民脂民膏,万历皇帝小儿子福王朱常洵搜刮河南一省还不够,又把手伸到了山东、湖广。反正在古代农耕社会帝国每年财政收入相对固定,权贵阶层多捞一点,最后分配给国防和军队的就少一点。
众所周知,决定战争胜负的并非兵力多寡,而是国防投入和综合实力——明朝中后期每次大规模用兵(比如万历三大征)对于整个帝国来讲都是很伤元气的,而且很多战争都属于不计成本、挖东墙补西墙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因为明廷国库空虚,反而每次用兵都要采取孤注一掷、集结重兵以求“毕其功于一役”,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萨尔浒之战和松山之战。
反观清朝虽然也有八旗生计问题困扰,但总体来讲对宗室经济剥削控制较严(这也是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加强的结果),国家财政收入也较明代有明显增加,因此得以支撑长期消耗战——最明显的就是与准噶尔部对抗了80年,军事上则采用步步为营的“碉堡”战术,一点一点蚕食对手势力范围,压缩敌军回旋空间和战略纵深。康熙时解决三藩、收复台湾也都花了20年左右时间来筹划、准备。而这样的打法如果换成明朝,恐怕财政上就吃不消。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中国古代的军队,有五个特点。
第一、年代越久远,数字水分越大,越是接近近代,数字就越准确;
第二、年代越久远,统计越含糊,所谓的参战总兵力,往往会包括民夫、辅兵这种非战斗人员。而越是接近近代,则通常只统计战斗人员的数量;
第三、年代越久远,越是兵民不分,往往是全民皆兵。年代越近,职业军人的比例越大,会严格区分兵民;
第四、军警不分,很多朝代的军队都不是单纯的国防军,而是身兼国防军、内卫、警察等身份。朝廷征召大军时,往往会把这些军队一同征召;
第五、王朝初期,国力强盛,朝廷有能力保持一支数量巨大的军队。王朝中后期,国力严重衰退,往往就只能保留少部分的常设部队,以及一些精锐,维持统治秩序。
就拿明朝来说,明朝初期的军队,就属于典型的国力强盛,养兵量很大、军警不分、军民不分、统计含糊,数字夸张。比如朱棣第一次北伐鞑靼,按史料记载,出动了五十万大军。但是这五十万大军是怎么调动的,从哪里调动来的,没有仔细的记载。并且朱棣北伐是出关寻战,明军完全没有后勤保障,五十万大军的吃喝,要靠关内供应。所以朱棣的五十万大军里面,肯定至少有一半是民夫或者辅兵。而真正的战斗人员,不可能有五十万。
而到了明朝后期,记载越来越详细。比如萨尔浒之战,明军的调动数字,就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可信度极高!
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合计出兵三万;西北的延绥、宁夏、甘肃、固原镇四处合计出兵两万五千;北方边军合计出精兵五万五千人。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南北直隶合计出了两万精兵;浙江出四千精锐的戚家军;湖南湘西永顺、保靖、石州等土司,出七千多土司精兵。南方明军合计出精兵约三万人。南北明军总计八万六千人,对外号称四十七万。
从萨尔浒之战就可以看得出来,明军虽然只出动了八万六千人,但这个数字肯定是实数,肯定是不包括民夫和辅兵的。另外,这也可以对应开头的五点总结。年代越近,统计越准确和精确,军民分开,国家实力明显衰退,只能维持少部分的精兵。打一个小小的建州女真,居然还要从全国各地调精兵参战。
这是万历抗倭援朝时的兵力调动记载,可谓是非常之详细。每一个军镇出动多少兵,每一个游击参将带多少家丁随军出征,一一都有详细记载。
到了清朝,由于年代更接近,军民区分,军队调动的数字也就更精确了。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数字更精确呢?因为清朝的文献资料留存到现在的最多!很多当年的奏折和军报,现在都能查的到资料。再加上清朝皇帝大权独揽,什么事情都要皇帝亲自批示,这些当时的奏折朱批,都要留档,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研究清朝的重要文献。
比如说乾隆平定准噶尔,当时清军在西北的兵力部署就非常详细。多少兵力参战,多少兵力在后方屯田,这些屯田的士兵一共开垦了多少亩荒地,秋收时收割了多少粮草,部队需要多少粮草,希望朝廷再补充多少粮草,这些都能在《清高宗实录》中查到具体数字。
所以明朝末年和清朝时期的兵力调动,一般都是实数,是多少就是多少,因为调多少兵,就要调多少粮草,户部和兵部要核对账目,这也是时代进步了,管理更为精细的一种表现。
注释:这是刘墉上呈给乾隆的请款报告,这些资料在清朝之前是鲜有保存的,但是清朝由于年代比较近,资料保存的比较完整。
不过清朝的调兵能力不如前朝,这也确实是事实,这是因为清朝的制度导致的。
太平天国之前,清朝的军队有两种,八旗和绿营。其中八旗为辅,绿营为主,但是朝廷对汉人不放心,害怕汉人会造反。所以绿营兵分散在全国各地,监视汉人。另外对绿营兵也不放心,所以八旗兵也要分散到全国,再监视绿营兵。这就导致了三个问题:
首先,绿营的责任复杂,没有编制。相比于专职于作战的八旗兵来说,绿营兵有军警不分的特点。既然负责作战,还要负责维持地方上的社会治安。所以绿营兵就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如果大战爆发,没有战斗力的绿营兵不会调,硬要调动也打不了硬仗,只是白白消耗粮草罢了。因此清军的调动,除非是太平天国这种规模的内乱,否则绿营兵基本都是调一些精锐参战,数量自然就不会有很多了。(明朝末年也是如此)
其次,绿营的兵力分散,没有统一指挥。清朝的绿营兵是分省驻扎,每一个省的绿营兵的数量都不多,因为害怕兵力多了,万一汉人造反就不好对付了。但是如此一来,这就导致清朝的调兵很苦难。试想军队分散的这么厉害,哪有那么容易就集结呢?八旗兵也一样,部队分的很散,每一次调动,一个省能调动万把来人就很不错了。
第三,奇葩的调兵制度。调兵实际上就是调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供应,部队没法动。但是清朝的粮饷制度很奇葩!因为清朝的兵源是分省驻扎,如果要调兵,比如本省调兵去外省,需要本省自己筹集军饷,然后在战争结束再去兵部报销。而报销则需要兵部师爷去核算,拨款时还要先付两成火耗银。当年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就因为掏不起火耗银,差点报销不了军费,最后还是慈禧特批才报销的。(明朝同样也很奇葩,但是情况不太一样)
有以上三点问题,就导致清朝在大战时,调兵很困难。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廷先后从内陆各省,比如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十几个省动员兵力参战,但是每一个省都只出动一两千人。据记载,湖南、贵州就只出了一千人,四川出了二千人。
为了出动这两千多人,地方上忙死了。首先是要抽调精锐,这是去玩命的,战斗力垃圾的兵不能要;然后是凑钱,四川到广东,一路上的吃喝,沿途官府都不管,要自己带够钱,自己买的吃。照这么看,能出两千兵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做一个总结:
第一,明清之前的史料记载,非常笼统。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往往就是大笔一挥,出动五十万,七十万,没有详细的调兵和调粮资料,记载很粗略,可信度不高。
第二,明朝中前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资料记载比较粗略,可信度一般般。
第三,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末年,由于史料非常详实,而且都是一手资料,我们才能够搞清楚明清时期的具体调兵数字。非常可信。
第四,清朝的常备军不多,分的很散,以及清朝的调兵制度很奇葩等原因,制约了清朝的调兵数量。除非是镇压农民起义这类民变性质的战争,否则清政府很难大规模的调兵。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下明朝和清朝的军事制度。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
所谓卫所制度,简单点理解就2点:一是将军队安置在固定位置,进行屯田自给自足;二是将士兵建立户籍,一人当兵,世代为兵。
换句话说,按照明朝的军事制度,军队所需要的钱粮供给,都是由军队自己屯田来供养,不需要额外花费朝廷一分赋税,并且一人当兵,世代为兵,子子孙孙不断传下去,这样朝廷也不用费尽心机的去募兵。在这种背景下,明朝自然可以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据统计,朱元璋时期明朝军队人生大概有180万,朱棣时期则有280多万,后来明朝军队的账面数字也常年维持在200万左右。有这样庞大的军队基数做支持,明朝政府在调兵时,自然可以轻易动则十几万几十万。
清朝的军事制度,是八旗制度。
所谓八旗制度,简单点理解也就2点:一是军队只负责打仗,不从事生产,士兵吃穿用度均由朝廷供给;二是八旗兵只能从旗人中招募,不能从百姓中招募,也就是说,一个人想成为八旗兵中的一员,必须先成为旗人,否则没有资格成为八旗兵。
按照八旗制度的这两个特点,一方面朝廷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供养军队;另一方面其军队在招募士兵时,所能选择的范围也非常小;在这种背景下,清朝就注定不可能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所以他们只能实行“精兵”政策。
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清朝的正规中央军人数一直都不是特别多,据统计,关于清代禁旅八旗的人数,顺治年间约有兵丁8万,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清末也才增至12万余人。
后来,即便加上汉蒙八旗和新设立的绿营,清朝常备军总兵力也长期维持在60万至80万,只相当于明朝军队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军队基数,也决定了清军每次调兵规模不可能太大。
当然,军队人数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明朝和清朝在统计作战军队人数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这样导致我们在看历史时,会产生清朝每次调兵最多几万,而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的感觉。
首先,明朝军队由于是自给自足,其军需供给均由军户们自己来提供,不需要耗费百姓一钱一粮食;换句话说,明朝军队的后勤人员,也是登基在册的军户。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皇帝在调兵作战时,其所征调的军队,通常是包含作战人员和后勤人员一起的。
比如,朱元璋收复北平,派出25万大军;收复云南,派出20万大军。朱棣北征,征服越南,动不动就二三十万大军,甚至有一次还高达五十万大军;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也是20万大军等,咋一看,明朝军队一调动,就是几十万大军。但其实呢,这些军队里面还包含了众多后勤人员以及预备兵员,这些人数通常至少都占了三分之二左右。
反观清朝军队,由于是朝廷提供吃穿用度,相当于是职业兵,所以其后勤人员,通常都不是军户,而是由朝廷征调的民夫和辅兵。对于这些人,清朝自然不可能将他们算到军队人数中去。
与此同时,清朝虽然还设立有绿营兵,但它并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的地方警卫部队。
所以很多时候,清朝即便已经调动绿营兵参战,但通常也不会把他们算到作战的军队人数中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看清朝调兵的人数时,自然会觉得他们最多才几万人而已。
综上所述,之所以会出现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的现象,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明朝整体常备军军队人数要多于清朝;二是明朝所谓的调军,通常是包含作战人员、后勤人员和预备人员一起;而清朝所谓的调军,通常只包含作战人员。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从清朝军队的性质及其日常工作任务说起。
清朝是靠武力征服而建立起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军队是其支柱。但是,当时清朝没有警察,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也不准建立地方性的内卫部队。这就使得维护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的任务落到了清军肩上。
从外部环境上看,当时的清朝并无强大的外部敌人。颠覆清朝的力量在内不在外。这些决定了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主。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清军,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这一性质决定了清军的布防是极其分散的。
清军驻防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黑龙江、吉林、盛京一带,以保卫龙兴之地;二是察哈尔、热河、密云、山海关一带,以监视北方的蒙古族,保卫京师;三是戍守西北边疆地区;四是监视内地各行省。其中监视内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绝大部分的驻防力量。
清军布防的分散和承担的任务使得清军既不可能全数用于作战,又被束缚在各地,没有一支可机动作战的部队。一旦战争爆发,从各地抽调兵力成了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但是战争的到来并不能取消各地守军的平时任务,相反,形势的紧张往往使统治者认为更有必要监控民众,防止生变。因此,即使是在交战地区,当地清军也无法全部抽调兵力。只能在从各地抽调一些兵力,组成临时编制的部队。这就是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