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有什么世仇,为何总发生流血冲突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以色列、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在若干年轻就是以色列的故乡。

然而以色列并不强大,被外来统治者连续击溃,最终被迫离开故乡, 四处流浪。

这块土地上陆续来了很多征服者,就包括阿拉伯人。

然而近代阿拉伯人自己也不行了,被英国人统治。

而此时犹太人实力开始增强,同英国人达成协议,想要回到故乡。

于是,犹太人通过花钱买地的手段,逐步进入巴勒斯坦,成为这里的居民之一。

然而,最关键的联合国大会决定以色列复国,占据这里差不多一半地盘,也允许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勒斯坦

然而,阿拉伯人认为这里是他们的地盘,不承认以色列国,直接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

本来以为必胜,却被打出屎来。

站在公正立场上,这里能说是阿拉伯人的吗?

《倚天屠龙记》里面,谢逊对天鹰教的坛主有句著名的台词。

当时谢逊要抢夺屠龙刀,天鹰教坛主说屠龙刀是天鹰教的。

谢逊问:请问,屠龙刀是你们铸造的还是买?你们是从别人手上抢来的,我一样从你们手上抢走。

道理就是这样。

这里能够说是阿拉伯人的吗?

还不是阿拉伯人从别人手上抢来的,犹太人现在抢了,你也没话可说。

但阿拉伯人不服。

历史上,只有阿拉伯人抢别人的土地,没有别人抢阿拉伯人土地。

而犹太人因为没自己的地盘,二战被德国人像绵羊一样杀了几百万。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家,他们无论如何不会走的。

所以,巴以冲突不会结束的,还有的闹呢。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有什么世仇,为何总发生流血冲突呢?

我先打个小比方吧!

假如说A地原来是我住的地方,但后来我被人家赶走了。于是我和我的子孙后代就在外面流浪了两千多年。我走了之后呢,题主你来了,跟着你和你的子孙后代就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之后呢,我的子孙后代回来了,跟你的子孙后代说,这块地方是我的。我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定居,后来被你的祖先抢走了,现在我回来了,我要将这块地方抢回来。结果这块地方他还真抢了一大半。题主你的子孙后代肯定会不高兴了,对吧?他肯定在想,我祖祖辈辈在这生活了两千多年了,这地方一直就是我的地盘啊!至于说两千多年前我祖宗赶走你祖宗,这都是哪年的老黄历了?如果这样做都行的话,那蒙古人就可以拿着忽必烈时代的地图向全世界宣布,整个欧亚大陆都是他们的领土了。俄罗斯人也可以拿着1776年的地图跟美国人说阿拉斯加及其附属的阿留申群岛是他的了。印第安人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让美国人滚回欧洲的老家去了。所以啊,你的子孙后代肯定是不高兴了,要我的子孙后代赶紧走开,将抢走的地盘还给他们。可我的子孙后代却坚定的认为,这块地方本来就是我祖宗的啊,我现在来拿回去很正常啊,我干嘛要离开呢?该离开的是你才对啊!谁都不愿意走,怎么办呢?打呗!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大体就跟我打的比方差不多。本来那块地方确实也是犹太人的,他们在那建立了古以色列国。但在两千多年前,古以色列被灭亡了。古以色列亡国之后,犹太人就散落全世界,到处流浪。在原古以色列的土地上,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人的一支,信奉的是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趣,巴勒斯坦人就在原古以色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他们又被英国殖民者征服,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为了便于管理,英国殖民者又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出来的地方后来成为如今的约旦。二战的时候,为了对付德国法西斯,英国人曾经对巴勒斯坦人允诺,你们跟着老子去打法西斯,战争结束后我给你们独立,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可二战结束后,在西方国家支持下,犹太人回归故土,成功复国。巴勒斯坦人不但建国无望,连原来的土地都要将60%划给以色列了,整个巴勒斯坦也顺势成为一个托管区。这么一来,巴勒斯坦人不乐意了,阿拉伯人也不乐意了,以色列一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爆发了。可阿拉伯人不争气啊,虽然人多势众,又获得不少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但愣是打不过一个小小的以色列。经过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到最后连圣地耶路撒冷全被以色列占了去,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梦到如今还没完全实现。所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直至今天还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慢慢熬吧!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有什么世仇,为何总发生流血冲突呢?

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都想要同一个土地。事实证明,很难找到折衷方案。

于是开始上演各种流血冲突!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犹太国家,位于地中海以东。巴勒斯坦人,即来自以色列现在控制的土地的阿拉伯居民,将该领土称为巴勒斯坦,并希望在同一土地的全部或部分建立一个以该名称命名的国家。

刚开始红色部分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占多数的领土在黄色。

尽管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把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权利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目前的政治冲突始于20世纪初。逃离欧洲迫害的犹太人想在奥斯曼帝国和后来的大英帝国的阿拉伯和穆斯林占多数的领土上建立一个民族家园。阿拉伯人反抗,认为这片土地是他们的。联合国早期的一项计划是给每一个国家一部分土地,但失败了,以色列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为这块土地打了几场战争。今天的路线主要反映了其中两次战争的结果,一次是1948年,另一次是1967年。

1967年的战争对今天的冲突特别重要,因为它使以色列控制了西岸和加沙地带,这两个地区是大量巴勒斯坦人口的家园:

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已将西奈半岛归还埃及。

今天,西岸名义上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控制,处于以色列占领下。这表现在以色列军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行动和活动实施安全限制、以色列“定居者”、犹太人在西岸建立不断扩大的社区,实际上剥夺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加沙由哈马斯控制,处于以色列的封锁之下,但不是地面部队占领。

今天解决冲突的主要办法是所谓的“两国解决办法”,即在加沙和西岸大部分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把其余的土地留给以色列。尽管两国计划在理论上是明确的,但双方在如何使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

两国解决方案的另一种选择是“一国解决方案”,即所有土地要么变成一个大以色列,要么变成一个大巴勒斯坦。大多数观察家认为,这将导致比它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政治和人口方面的原因,这一结果越来越可能出现。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有什么世仇,为何总发生流血冲突呢?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冲突,其根源就是对领土认知的不同,领土又关系到二个民族生存的空间,互不相让这是必然的。二千年前后犹太人为了做生意,很多人离开了这片土地,只留下了很少的一部分人,游牧民族的巴勒斯坦人就定居了下来,两民族近千年倒也相安无事。直到第二世界大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留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这就跟巴勒斯坦人发生了冲突,为此发生几次大规模的战爭。现在再发生大规模的战爭,己经没有了可能性,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大多成了美国的盟友,对自己兄弟民族巴勒斯坦无心关心,以色列在领土问题上更加强势。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有什么世仇,为何总发生流血冲突呢?

一直支持以色列,为什么?我觉得一个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去当人肉炸弹的国家不是好国家。领导人也不是好领导人。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有什么世仇,为何总发生流血冲突呢?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巴勒斯坦”一词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在希伯莱语中,“巴勒斯坦”被称之为“埃莱兹·以色列”,意为“以色列之地”。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巴勒斯坦,但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属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第181号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

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其中最主要的战争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翌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战争结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巴以冲突的关键

巴以和谈中的主要问题是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等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600万难民,而巴勒斯坦难民是其中最大的难民群落,总数接近350万。从第一代难民的出现到目前已经有52年的历史,接近3代人。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其中难民约为470万人。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和谈的最关键、最棘手问题。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65万,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全城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即东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包括大小33个阿拉伯村庄,居住着10多万阿拉伯人。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

组成整个耶路撒冷市的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个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概念。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原本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西区被以色列占领。分割东、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线由于在以色列地图上是绿色的,所以又称为“绿线”。以色列建国前,大量犹太移民居住在新开发的西耶路撒冷,故西耶路撒冷又称犹太区,东耶路撒冷过去一直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的绝对优势,被称为阿拉伯区。1950年以色列宣布其占领的西耶路撒冷为首都。1967年以色列夺取东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通过法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终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

根据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的协议,耶路撒冷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改变现状。但是以色列方面仍我行我素,坚持耶路撒冷是其“统一的和永久的首都”,并继续推行在东耶路撒冷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计划。1999年9月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启动后,双方围绕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了几十轮公开和秘密谈判,但始终无法克服双方在该问题上的巨大分歧。特别是2000年7月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由于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等问题上分歧巨大,会谈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巴方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撤出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东耶路撒冷。因此,与以色列共同拥有耶路撒冷或收回东耶路撒冷是巴方不容改变的谈判底线,没有东耶路撒冷,就绝不同以色列签署结束战争状态的永久和平协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