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早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就用“气球”炮打高空气球。从此高射炮跟飞行器成了冤家,纠缠百年。
二战时期,轰炸机是效率最高的武器之一,炸的纳粹和鬼子苦不堪言。所以机群所到之处,总有成群的高炮列队欢迎。一朵朵“死亡之花”在身边绽放,被它吻过的飞机遍体鳞伤。
飞机移动速度快,击中它很不容易。要想在飞机附近爆炸,除了高超射击技术,还需要引信帮忙。大口径高炮通常用时间引信,小口径高炮用触发引信。
早期的时间引信是药盘引信。引信中有火药盘,转动刻度选择药盘燃烧起点,进而控制起爆时间。这种引信在陆炮上很好用,空爆杀伤士兵效果不错。
在高射炮上效果不好。炮弹要飞到五、六千米高空,那里气压低、温度湿度变化大,火药燃烧不稳定,导致爆炸过早过晚或不炸。
所以1916年,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了钟表时间引信。采用机械计时装置,和机械手表中的机芯差不多。调整刻度设定时间,时间到了释放击针,引爆炸弹。
钟表时间引信
比如德国Flak 40型128毫米高射炮弹,可在1.5~29.5秒之间设定时间。炮手将弹头插入引信测合机,便可以自动设定,提高了速度和准确性。
轰炸机群来袭时,远程防空预警。高炮群用大型光学瞄准镜搜寻目标,测定斜距、方向、速度和高度。射击指挥仪计算诸元,通过电缆或口令传到炮阵地。
高射炮装定诸元,设定引信,对着敌机航路上的某一点齐射。这个点包含提前量,炮弹飞到时正好与飞机相遇。然后漫天弹幕,等着飞机自投罗网。
要说这轰炸机也够倒霉的,换个航线不行吗,偌大的天空哪儿不能飞?拉到万米高空,在高射炮射程之外投弹,你能耐我何?
在二战时代,这个真不行。目标是固定的,炸弹滑翔距离是有限的,瞄准镜精度是粗略的,拦截飞机是凶狠的。轰炸机不像战斗机那样灵活,只能靠编队保护,在领航飞机带领下沿预定航线飞行。
一旦脱离编队,单架轰炸机很快就成为拦截机的盘中餐。另外,在二战原始导航下,没有领航飞机很容易迷航,结局一样悲惨。所以很多时候,轰炸机群不得不硬闯防空阵地,顶着漫天弹幕轰炸目标。
好容易闯过中远程火网,还要面对小口径高炮拦截。小口径高炮通常是触发引信,击中目标后爆炸。
不用时间引信是因为弹丸体积小、破片少,弹幕威力不够。再加上距离近、高度低,飞行时间短,命中概率高,触发引信效果更好。
这边轰炸机为了提高效果,接近目标时还要降低高度、速度,减少机动,给投弹手一个稳定投弹环境。很多飞机进入低空,基本就不考虑返航的事儿了。
好在轰炸机够结实,大口径高射炮效率也不高。受技术限制,大口径炮弹的炸点一般离飞机较远,平均要2000多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
直到1943年,美国研制出新型VT近炸引信,改变了这一切。
VT引信原理原本是英国人最早研究近炸引信,二战早期就发明了Pistol710光学近炸引信,但效果不好。二战时英美技术共享。于是美国接手,经数千次实验后搞出了VT近炸引信。成为与雷达、原子弹并列的最高机密之一。
它的原理是真空管收发电磁波,通过多普勒频移效应判断距离。目标越近频移越强,强到一定程度,接通电路引爆弹丸。
真空管
这种原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比如自动门,就基于多普勒频移原理,和VT引信一样。只不过自动门用微波感应人体,VT引信用电磁波。
1943年1月5日,美国“海伦娜”号巡洋舰127毫米高炮用VT引信炮弹击落日军轰炸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VT引信无需设定时间,朝飞机航线前方开火就行。什么时候爆炸,炮弹自己决定,效率大大提高,平均弹药消耗从2000多发迅速降低到500发。对付德国V-1飞弹也不错。
这技术德国、日本都没有,所以鬼子舰队防空很差。什么“大和”战列舰、“加贺”小航母都在飞机轰炸下覆灭了,也没能阻止蘑菇云在脑袋上开花。
综上,在优秀射击指挥系统和各种引信合力下,高射炮将一朵朵“死亡之花”送到飞机身旁,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防空大战。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因为当时的高射炮炮弹,装有计时引信或者高度引信,所以可以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引爆弹体内的装药)。
触发引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高射炮,其炮弹使用的引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为触发引信、计时引信和高度引信。
触发引信是一种撞击到目标才会起爆的引信。对于空中的战斗机来说,它们的体积较小,移动速度较快,所以要想击中它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大多数触发引信,都是给口径较小的高射炮使用(口径为20毫米、40毫米)。因为这种高射炮,射速较快,但射程并不远,所以只有在对付低空目标时才会使用。
而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场景,则是大口径高射炮对空射击的场景。大口径高射炮发射的炮弹,一般装的都是计时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因为大口径高射炮炮弹,有效杀伤半径可达数十米,所以说只要在目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破片,就可以对敌方的轰炸机产生严重的伤害。
时间引信
使用计时引信或者是高度引信,目的就是为了让炮弹在目标附近爆炸。
使用高度引信,需要在发射前,准确计算或预测目标的高度,然后进行设定。如果这个设定有错,炮弹就算准确对正目标,也会因过早或过迟起爆而无法发挥作用。
使用计时引信,同样需要在发射前准确计算炮弹在发射后到目标附近需要的时间,然后发射大量的炮弹,在目标可能经过的地方造成一个弹幕。
后来,英国人为了提高近炸引信的使用效率,开始研制以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1940年,他们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感应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国参战后,完善了英国人的这种引信,并开始大量生产。
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使用起来要比高度引信或者是计时引信更加简单。它在发射时,不需要准确计算目标的高度及炮弹飞行的时间,只需要对着目标方位发射炮弹即可。当炮弹与敌方飞机之间的距离低于引信内的设定限度时,炮弹便会起爆,这样就大大提高炮弹的使用效率。
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国海军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为增加。据战后统计,美军舰载防空火炮的主力,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在使用无线电感应近炸引信时,发射500发炮弹就可以击落一架敌机。而使用常规炮弹时,要发射2000发才能击落一架敌机。
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二战时期的高射炮按引信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触发引信(Impact Fuze)时间引信(Time Fuze)和近炸引信(Proximity Fuze 或VT Fuze),能够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只有时间引信和近炸引信了。前者是通过一个机械式的表盘,在发射前手工进定时来设置炸高,能不能在飞机附近爆炸全靠观瞄精度和人工计算;后者则是一种利用无线电信号放大的近炸引信,只要回波信号达到阈值便可自行引爆,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命中概率。不过近炸引信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美国人的轰炸机只能是被装了时间引信的高炮命中了。
时间引信下图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引信。内部有一个类似机械钟表的表盘,以发条的弹性势能为动力。在引信外面有一圈刻度,代表了延时的长短,发射前,炮组人员需要对敌机群进行观测测定高度,然后算出对应的延时时间。在发射前需要一种特制的扳手,将引信调整至对应的刻度上。实际具体结构很复杂,也不在此细说了,总之,当时间表盘走到预先设定好的时间时,撞针恰好在弹簧作用下松发,击中底火。
机械式的时间引信原理
二战日本91式时间引信
用来设置定时时间的扳手
除机械时钟式的时间引信外,还有利用惯性产生离心力的时间引信,以及火药盘式的,都可以实现同样效果。不过应用最广的还是这种机械定时的,因为精度最高。
德国Flak.36 88mm防空炮的的三种引信,分别为机械时钟式的时间引信,触发引信(需要直接命中),惯性时间引信
近炸引信近炸引信或也叫VT引信(VT是variable time的缩写,即时间可变),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是英国40年代根据雷达的原理开发出的原型,后来又由美国进行了改进,这就是Mk53引信,主要用在127mm高射炮上。装了近炸引信的炮弹在发射后,保险装置解除,引信开始通电,真空管做成射频电路向外发出180-220MHZ的电磁波。在迫近空中目标时,电磁波会反射回来,并且由于多普勒效应,会产生数百赫兹的频移。这时候炮弹壳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天线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且经过滤波器和放大器,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当放大后的电流达到了阈值(代表与目标距离进入了有效杀伤范围)时,就可以完成击发起爆。
MK53引信
MK53分解
这种引信的杀伤效能非常高。在二战期间,装备了Mk53引信的127mm防空炮平均每500发即可击落一架敌机,而装备时间引信的88mm防空炮每2000发才能击落一架,差距非常明显。1944年期间,英国人也利用VT引信有效的拦截了德国V1巡航导弹的袭击。
不过这种引信受当时电子器件水平的限制,当时美军只能把它装到127mm防空炮上,更小口径的博福斯40mm防空炮和28mm防空炮是没法使用的,否则,美方的舰队在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过程中,损失还会更小。
在二战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论是时间引信还是近炸引信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比如现在的厄利孔35mm防空炮,博福斯40mm机炮,美国的MK44 大毒蛇II 30mm机关炮,以及各国海军普遍装备的奥托76炮,127炮都可以使用可编程定时引信,小小的空间里集成了触发引信,定时引信和延时自毁装置。而近炸引信除去无线电式以外还发展出了激光近炸引信,精度比以前更上一个台阶。
ATK公司的Ahead ABM引信
战后德国开发的MOFA 引信(右一)
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高炮跟其他的炮不一样,炮弹基本上是很难直接命中飞机的,它的炮弹到达空中后的飞机附近后,不需要撞击触发就会自行爆炸,靠飞散的弹片去攻击飞机。那么这个炮弹是怎么做到自动在空中爆炸的呢?它是如何做到达到飞机附近才爆炸的呢?
最初的高炮炮弹内有一个延时引信,可以设定时间,炮兵们会先用望远镜观察飞机的高度距离等,然后测算一下炮弹飞到飞机附近需要用的时间,然后就在引信上手动设置时间,接下来就是把炮弹打出去。炮弹飞出去后,引信就开始倒计时,时间一到就会立刻引爆炮弹。
最早的高炮延时引信叫做药盘时间引信,它的结构很简单,里面是一个类似蚊香的火药盘,炮弹击发后火药盘就会被点燃,烧到头了以后炮弹就会爆炸,就好像炮仗的捻子一样。但是它上面有一个刻度盘,可以调节从火药盘从哪个位置点燃,这样一来它烧到头的时间就可以控制了,炮弹爆炸的时间就是靠这个调节的。
但是这个引信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炮弹飞上高空后,受到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它的精度并不准确,有时候受潮后甚至会熄灭。
后来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延时引信,取代了落后的炮捻子,那就是闹钟!你没看错,就是闹钟。这种钟表引信长下图这样,其实就跟普通的机械钟表结构差不多。
里面有很多齿轮,外面还有一个扳手可以调节时间。炮弹设计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操作,炮兵们计算高度时间,然后赶紧在炮弹上设置好,然后轰!走你!炮弹里的闹钟滴答滴答,三二一倒计时。
这种引信虽然稳定性好了很多,但弊端依然存在,那就是只能控制爆炸时间,很多时候敌方飞机并不配合你。你计算的是5秒,但是5秒后人家并没有飞过来,人家速度慢了一下或者快一下,有时候炮弹都到了飞机附近了没爆炸,但是等人家飞走了以后才爆炸,这种情况很常见。
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引信,它能够侦测到炮弹附近有没有其他物体,如果附近有人那就不用等倒计时而是立刻爆炸,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种引信会发射无线电波,然后通过无线电波来判断附近是否有其他物体,就类似于蝙蝠一样。电波发射出去,会一直向四周扩散,如果遇到物体的阻隔,那么引信上就能够得到相应的信息,并且判断出距离,计算是否在杀伤距离内,然后执行爆炸指令。
这就是高炮炮弹的爆炸原理,你看明白了吗。别忘了关注点赞!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两种引信,一种延时引信,一种无线电引信。
延时引信,就是炮弹发射之前,定下爆炸的时间。
这个时间的设定,是要预判敌机的高度。
这种主要通过雷达或者其他设备进行判断,如果设定有偏差就等于白打了。
同时,高射炮是采用炮群发射的,通常炮弹会覆盖一个区域,不是都在某个高度爆炸。
然而炮弹爆炸以后杀伤半径有限,最大不过二三十米,大型轰炸机也能承受一定的破片打击。
所以,这种延时引信的效果通常不佳。
这也是二战期间高炮防空效果低下的原因。
即便是二战中最有效的德国高炮,128毫米Flak 40,也要大概3000发炮弹才能击落1架飞机。
至于无线电引信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新技术。
英国在1940年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感应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国参战后,在美国科技及研究局之下完成这种被称为VT信管的设计,并开始大量生产。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共生产了大约二千二百万枚VT。
简而言之,无线电会自动感应目标,一旦发现敌机在设定的距离内就会爆炸,而不需要死板的设定爆炸时间。
这样一来,无线电引信的防控效率就高的太多。
美国海军使用这种引信以后,舰载防空火炮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127毫米炮击落每架敌机,使用无线电引信只需要需要500发炮弹;而使用常规炮弹时则要多四倍,即2000发。
到了战争末期,面对日本神风敢死队,美国海军高度依赖这种引信。
电影《二战》中美军轰炸机经常被高炮击中,那时候的高炮炮弹是如何做到在飞机附近爆炸的呢?
轰炸机携带航弹之后毁伤能力是巨大的!还别说B29、B24、B17这样的战略轰炸机和准战略轰炸机,就是二战期间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对于战舰来说也极具威胁性,太平洋战争当中美日舰队被击沉的战舰70%左右是被俯冲轰炸机击沉的,所以不论是陆地还是海上敌我双方都想尽办法将轰炸机击落。
二战期间没有防空导弹,打击轰炸机只有高射炮,当时的高射炮口径有很多种,比如说:经常在电影里出现的日本军舰使用96式25毫米高炮对空中来袭的美军舰载机进行疯狂的拦阻射击。
96式25毫米高炮弹的剖视图,引信为机械碰炸式,弹丸出炮口后借助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将保险解锁,撞击到飞机上之后瞬间击发雷管再引爆炸药。
但日军在二战期间的主要高炮96式25毫米高炮和89式127毫米高炮两用炮的炮弹所用的引信均为“机械碰炸式引信”,这种引信只有撞到了飞机才能引爆炸药,形成弹片有可能伤及附近的飞机,如果碰不到来袭的美军俯冲轰炸机炮弹就掉海里了,而当时的96式高炮在射击时完全是机械瞄准,89式127毫米舰炮有指挥仪,但它们命中率都相当的低,“大和号”战列舰携带单程燃料企图去琉球附近轰击美军特混舰队,结果半路被美军舰载机截杀,全舰具备防空能力的炮管数量有270根,结果只打下来10多架美军飞机,高炮炮弹引信的落后导致效率实在过低。
“克虏伯88毫米”的大炮弹,弹壳非常大,目的就是多装发射药形成高膛压,这样炮弹初速才能高。
欧洲战场上美军轰炸机面对德军防空火力损失要大很多,主要是当时德国高炮用上了“时间引信”,其性能要比日军的机械引信好了很多。
时间引信就是炮弹爆炸时间有机械表来控制,比如说:图片上这枚时间引信,它的上面有刻度,28就代表28秒、30代表30秒…以此类推,那么时间引信是怎么使用的呢?就是防空部队先用高炮指挥镜和高炮测距仪对空侦察,当时的轰炸机飞行速度都很慢,编队轰炸时速度只有250公里/小时(便于投弹手瞄准),德军观察员根据测距仪算出美军轰炸机的速度和高度,再通过“高炮射表”得出88高炮要打击轰炸机的诸元,炮长使用扳手🔧调节时间引信爆炸时间,然后装填手装弹瞄准射击。
图片里是德军观察员使用1米对空测距仪,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以用于打击陆上目标。
当弹丸出炮口之后时间引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解锁,到起爆时间后引爆炸药形成密集弹片杀伤来袭的美军轰炸机,但时间引信对空作战也有诸多的问题,就是时间测算误差太大了!基本都是距离飞机太远才爆炸,毁伤效果大打折扣,效能远不及美国的“无线电近炸引信”。
总之,二战是人类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各国比拼的是工业产能,谁经受的起消耗谁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二战也催生了军事科技的进步,其中用于防空作战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能与原子弹…等装备并列革命性武器,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