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毛泽东的第一爱将伍中豪被敌人杀害,整个红军队伍悲愤交加,罕见的为了个人血债,集结队伍,围歼仇敌,手刃凶手,为伍中豪报仇血恨。

伍中豪是绝对的人中龙凤,他先考进北京大学,后又进入黄埔军官学校,与林彪同为黄埔4期生。毕业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并结识了大他12岁的毛泽东。

两人同睡一屋,十分投缘。毛泽东经过接触后十分欣赏伍中豪的军事才能,而伍中豪对毛泽东更是钦佩有加,称他为老师。

后来伍中豪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伍中豪的军事能力突出,有勇有谋,带领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考验。

他年纪轻轻,就已担当大任,与林彪并称为“井冈山双鹰”,与彭德怀怀、黄公略、林彪并称为井冈山“四骁将”。

他与毛泽东的感情深厚,始终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指挥,曾用枪指着与毛泽东有分歧的师长余洒度(后投敌叛变)的脑袋争论。

伍中豪身经百战,战功赫赫,成为当时毛泽东最为倚重的第一爱将,很多事情做出决定前,毛泽东都要征求一下伍中豪的意见。

伍中豪所在红军部队整编为红一军团后,他担任12军军长,政委为谭震林。伍中豪曾因患肺炎住院,毛泽东不顾有被传染的危险,几乎天天去看望他,为他端水盖被,一坐就是半天,这是红军中任何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1930年10月,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去赣西南各县集结部队,路过安福县时,突然遭到县靖卫团袭击,敌众我寡之下,伍中豪率战士们边打边撤,寻机突围,在县效亮家山一带,战斗到最后,弹尽无援,被敌人残忍杀害。这位战功卓著、前途无量的杰出红军领导人牺牲时年仅25岁。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红12军的官兵们无不悲伤痛哭,毛泽东听到报告后,又惊又痛说不出话来,当场泪如雨下,心情压抑好几天没有出门,难过的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到。

在红军一片报仇的声浪中,性如烈火、悲愤难平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调兵点将,亲率5千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安福县靖卫团围个密不透风,激愤的红军将士很快就将其一举歼灭,并活捉了杀害伍中豪的靖卫团团长罗汉苟。

在亮家山,伍中豪的墓地旁,红军少有的设立了刑场,彭德怀坐镇监斩,伍中豪的搭档、红12军政委谭震林竟亲自操刀行斩。在数千名红军的呐喊声中,谭震林手起刀落,凶手罗汉苟的人头落地。

红20军军长曾炳春双手捧着凶手的污血,撒在伍中豪的墓上。

在我军的历史上,少有这样为个人报仇而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事情,但红军将士恩怨分明、肝胆相照,也是人之常情。伍中豪的牺牲是我军一个极大的损失,一个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卓越年轻军事奇才,令人遗憾的死于肖小之手,着实令人唏嘘。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觉得是陈济棠。

陈济棠是个很有意思的军阀。

陈济棠本来是广东王,是李济深的爱将。然而1929年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以后,陈济棠却不愿意为主子效忠,杠上开花夺去了广东的军政大权,从二号人物升级为一号人物。

随后,陈济棠在广东经营长达7年时间。

陈济棠是个颇有能力的军阀。在他的务实政策下,广东被发展为全中国最富裕的省份,广州也成为大城市。

我们官方是这么说的:治粤期间,陈济棠倾力于地方建设,对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当时即广受好评,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

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陈的儿子——陈树柏博士(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同时,陈济棠建立了10万规模的粤军,有海军和实力不俗的空军,还有一支装甲部队,堪称全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之一。

陈济棠还有自己的兵工系统,可以自产大量武器弹药。

然而,陈济棠却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明争暗斗多年,陈济棠屡屡失败。陈也曾多次派人暗杀蒋介石,有一次差点就成功了,但最终还是失败。

到了1936年,陈济棠联合桂系反蒋。然而,当时日寇威逼华北,抗战的爆发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粤军官兵不愿意打内战,纷纷转而投靠蒋介石。

首先粤军空军全部飞离广东,投靠国民政府,随后海军也走了不少军舰。

陆军将领也按兵不动,二号人物余汉谋有样学样,在蒋介石支持下将陈济棠挤走。

陈济棠在众叛亲离下,带着大批粤军经费逃到香港。

然而,内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一旦外敌入侵就不同了。

抗战爆发以后,陈济棠立即转为热心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济棠由欧洲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为广东抗日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1940年春更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

陈济棠此人倒是高风亮节。抗战期间,陈济棠将当年带走的几乎所有共700万元巨款,全部拿出来捐给政府抗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济棠是恩怨分明的一个人。

中国人关起门来打仗,是自己的事情;但日寇入侵,中国人立即就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其实,当时日寇不惜代价试图拉拢陈济棠成立汪伪政府,许诺给予一号人物的地位。

但陈济棠根本不为所动。

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1938年,日军分别从华北和华东出兵,南北对进,准备对徐州进行分进合击。其中,华北日军也分两路,一路是日军矶谷师团沿津浦路南进,一路是板垣师团从烟台登陆,两军准备在台儿庄会师之后,进攻徐州。这样,以台儿庄为中心,国军和日军展开了徐州会战的焦点战。日军只要突破台儿庄一线,渡过运河,就可以从西面和北面进攻徐州,而国军要避免在徐州附近被日军包围,就必须在南北两线顶住日军的进攻,才能为内线作战留出空间。

临沂之战是徐州会战的外围战,也是前哨战。此时驻守临沂的是庞炳勋。抗战爆发之初,庞炳勋就在沧州一带与矶谷师团交过手,损失惨重。此时庞炳勋名义上是军团长,但是只下辖四十军一个军,和汤恩伯那种两三个军的军团不可同日而语。更惨的是,四十军实际上也只下辖一个师,所以,虽然庞炳勋的部队顶着一个军团的架子,但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的部队,实力并不强。而此时进攻临沂的板垣师团的一个支队,人数也达到七八千人,兵力与庞炳勋部相当,日军又有装备优势,庞炳勋拒城死守,浴血苦战,等待救援。

而第五战区此时能够抽调出来救援庞炳勋的,其实也没有多少部队。此时第五战区自身的部队原本主要都在南线抵抗日军,北线能够依赖的部队,除了庞炳勋军团之外,再就是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在滕县之战中川军师长王铭章战死,全军覆没,川军同样损失惨重。而从一战区程潜部下抽调来的部队五十九军张自忠部正在南线帮助于学忠的五十一军抵抗南路日军,稳定淮河防线,汤恩伯的部队在台儿庄以西与日军周旋,作为机动打击兵团,是第五战区此时主要的打击兵团。

万般无奈之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只好命令已经完成南线稳定战线任务的张自忠部紧急北调,增援临沂。但李宗仁知道,张自忠和庞炳勋早有嫌隙。庞炳勋和张自忠都出自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但在中原大战中,庞炳勋临阵倒戈,曾经攻击过张自忠部。七七事变后庞炳勋部在平津一带曾与二十九军配合作战,但二十九军的防线被日军矶谷师团攻破,致使庞炳勋的部队暴露,只能孤军苦战,最后损失惨重,部队大幅减员。虽然战后庞炳勋因功晋升军团长,但所辖部队实际上仍然是自己的那一个师。

虽然庞炳勋的部队只有一个师,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下属两个旅四个团,总兵力达到三万四千人,而且装备也要比庞炳勋和孙连仲的部队好得多,是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各种炮配置齐全,虽然不及日军和中央军精锐部队,但在地方部队中绝对称得上一流的装备。也是因此,张自忠的部队才会被李宗仁当成第五战区仅次于汤恩伯军团的重要机动打击兵团来使用。但毕竟庞炳勋年龄大,资历老,又顶着军团长的名义,张自忠如果到了临沂,两军配合作战,自然要以庞炳勋领衔,所以李宗仁很担心张自忠不肯配合。

张自忠奉命北调途中,路过徐州,特意去拜会了李宗仁。李宗仁除了给张自忠拨调补充了一些武器装备之外,特意和张自忠进行了一次谈话。李宗仁说,你们以前有嫌隙,但那都是内战,无所谓对错,现在我们都是为了抵抗日寇,是为民族生存而战,希望你能不计前嫌,和庞炳勋精诚合作,共击日寇。张自忠在七七事变后一度奉宋哲元之命在华北与日军周旋,所以被全国目为汉奸,到南京后,军委会高层有人主张杀张自忠以肃军法,是李宗仁在军委会为张自忠仗义执言,才免于处罚,后来又重掌了五十九军。因此,张自忠一方面是出于抗日的民族大义,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李宗仁的感激,表示绝不计较,一定和庞炳勋精诚合作,共抗日寇。

李宗仁虽然对张自忠的态度大为嘉许,但仍然有些不放心,于是派战区参谋长徐祖诒和张自忠一起前往临沂前线,以便协调。张自忠原打算部队到临沂前线后,先休息一下,然后再投入战斗。但等到他到达临沂前线,庞炳勋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是听到张自忠的部队即将到达前线,才苦苦坚守的。因此,张自忠的部队一到前线,和庞炳勋一商量,张自忠就决定放弃休息,直接投入战斗。在作战策略上,庞炳勋主张五十九军进入临沂,和四十军一起守城,但张自忠认为,此时日军损失也很大,如果五十九军攻击日军侧背,会更有利。最后决定,庞炳勋部仍然继续守城,张自忠部则攻击日军侧背。

张自忠部投入战斗后,日军猝不及防,加上庞炳勋部奋起余勇,不断派小部队反击,日军受到内外夹击,经过五天战斗之后,板垣师团也无力再派兵增援,只好下令进攻临沂的日军突围,撤回莒县,坚守待援,以待后续日军部队再来增援。日军开始撤退后,张自忠和庞炳勋部奋勇追击,日军伤亡惨重,仅一千多人逃回莒县,闭城死守。临沂之战日军毙伤俘共计一万人左右,是抗战军兴以来,日军第一次被打退,也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在南口会战受到重创之后再次遭到重大打击,整个师团基本上被打垮。而且,这也是日本自成立新式陆军以来,精锐部队第一次遭到歼灭性打击。

临沂之战和台儿庄之战合称台儿庄大捷,日军共被消灭二万余人,是日军侵华以来第一次遭到如此重大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日军骄狂自大,看不起国军,所以被张自忠部的野战和近战打得叫苦连天之外,张自忠在民族大义面前能够捐弃前嫌,不计个人恩怨,完全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张自忠像汤恩伯一样,这时候为了保存实力,避敌不战,不要说能够创造大捷,就是张自忠再晚一点到达临沂,庞炳勋就得从临沂撤出来了。

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爱憎分明,恩怨分明,大公无私,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敏智。说两件事吧!

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一天,红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陈伯钧因手枪走火,误伤了队长吕赤,致使吕赤牺牲。陈伯钧是黄埔六期生,吕赤是黄埔四期。当时,有的人认为“杀人偿命”,也有的认为是意外,应从轻处理。此事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沉思良久,说:这两个同志都是红军骨干,吕赤意外牺牲是红军的损失,如今已死了一个黄埔生,要再杀一个黄埔生,就失去了两个军事指挥员。我们现在急需军事干部,陈伯钧不是故意伤人,我看还是不杀为好。”后来,判打陈伯钧100大板,调离出教导队,降为一团一连的副连长。此后,陈伯钧跟随毛主席,一路浴血,南征北战,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这件事当时在延安轰动一时,黄克功是江西南康人,也是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老井冈人”,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团政委,参加了长征,在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立大功,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6队队长。当时,这件事争议很大,有的认为黄克功是老红军,又立有战功,可以从轻处理,有的认为黄克功无视法纪,杀人者必须偿命。黄克功也向毛主席写信,希望宽大处理,带罪立功。还有不少人都找毛主席,给黄克功说情,毛泽东一律谢绝了。最后,经边区高等法院最后判决,仍判处黄克功死刑。

在公审黄克功大会上,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专门宣读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信中说:“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果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当阿拉伯帝国的铁蹄,踏平了东罗马在中东地区的所有统治地盘以后,基督教世界,感受到了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巨大威胁。

为此,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者前往罗马城,劝说罗马教皇,发动十字军东征,以此挽救基督教世界在东方的统治。

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基督教旗下的东正教,首次向基督教旗下的天主教求援。这有利于天主教在东罗马帝国的传播。

与此同时,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也能够证明天主教才是正儿八经的基督教正统。为此乌尔班二世,在公元1096年,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十字军东征,对伊斯兰世界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首次出征的是一帮平民十字军,这些人装备烂,纪律松散,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因此出征没多久就被打散了。

紧接着欧洲的正规军顺利攻占尼西亚,一路进军,击败当地突厥人,进入了安条克城。公元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首任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是布永的戈弗雷。他虽然作战勇猛,不过很可惜,立国之初,危机四伏,所以说布永的戈弗雷并没有真正将耶路撒冷王国发扬光大。

反倒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兄弟鲍德温一世继位以后,开疆拓土,正式奠定了耶路撒冷王国的规模,使其成为了基督教在中东地区最强大的王国。

值得一提的是,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以后,烧杀抢掠,他们将所有伊斯兰教徒全都除掉了。城内的房屋都被霸占,财宝也被他们抢掠一空。

耶路撒冷王国,是建立在血与火之中的。这是伊斯兰世界的空前灾难,可以说,从此以后,所有伊斯兰信徒们,都将夺回耶路撒冷当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对基督徒的复仇,似乎也捎带上了。

二、萨拉丁的出现,扭转了伊斯兰信徒总挨揍的局面。

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实际上阿拉伯帝国已经是徒有虚名了。各路豪杰纷纷自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完全不用听从阿拉伯帝国的调遣。

其中最强悍的,当属赞吉建立的赞吉王朝。他们占据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诸侯。

公元1144年,赞吉带兵收复了埃德萨,这里是鲍德温一世的龙兴之地,也是十字军的重要基地。因此再次惹毛了基督徒们,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也就拉开了序幕。

2年以后,赞吉去世,他的儿子努尔丁继承大位。恰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总体来说,努尔丁的表现非常好,但与十字军之间始终处于互有胜负的状态,并没有取得明显优势。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成果可言。

努尔丁手下有一名猛将,那就是萨拉丁。当时萨拉丁接替了叔叔的职位,成为了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实际上法蒂玛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赞吉王朝、东罗马、耶路撒冷王国等3方,都想吞并埃及。

结果萨拉丁以赞吉王朝臣属的身份,成为了埃及的宰相。同时顺利击败了东罗马和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稳住了自己在埃及的统治。

由于萨拉丁太厉害,引起了努尔丁的猜忌。正当努尔丁准备攻打萨拉丁的时候,居然得病死了。继位的是努尔丁11岁的儿子,压根对萨拉丁无法构成威胁。从此萨拉丁开始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他将带领伊斯兰信徒,对十字军发起反攻。

公元1175年,萨拉丁成为了埃及、叙利亚、马格里布、也门等地的苏丹。正式开始代表伊斯兰世界,挑战十字军。他要想成为伊斯兰世界真正的领袖,唯一要做的,就是收复耶路撒冷。

三、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以后,恩怨分明。

鲍德温四世,也就是著名的麻风王,他活着的时候,萨拉丁还真的没法收拾耶路撒冷。毕竟麻风王是一位不错的国王,虽然有病在身,却依旧心系朝政,他曾在17岁的时候,带领几千人,击败了萨拉丁的2.6万大军。

即使后来萨拉丁在泉水谷之战和雅各布渡口之战中击败了鲍德温四世,却依旧无法撼动鲍德温四世对耶路撒冷王国的统治。

可以说,鲍德温四世活着,那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的机会几乎为零。没办法,萨拉丁只能选择等待。公元1185年,24岁的鲍德温四世病故。

萨拉丁兴奋得一个晚上没睡觉,他知道,耶路撒冷王国,将会因此陷入内乱之中。他只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发起进攻就行了。

果不其然,为了争夺王位,各路诸侯大打出手,耶路撒冷王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之中。甚至可以说,整个中东的十字军国家,都乱成了一团。

在此期间,萨拉丁的妹妹被耶路撒冷的新国王居伊给杀掉了,同时,居伊也撕毁了此前的和约,主动袭击了大片伊斯兰朝圣者。可以说,双方之前无论公私,都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好了,收割的季节到了,萨拉丁带领伊斯兰部队,向耶路撒冷王国发起总攻。战争很顺利,在哈丁之战中,萨拉丁一举击溃居伊的大军,灭亡了耶路撒冷王国。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盯着萨拉丁的一举一动。如果萨拉丁和当初的十字军们一样,那么耶路撒冷必然又要遭到一次血洗,居住在这里数十年的基督徒,将会和当年的伊斯兰徒一样,灰飞烟灭。

他们的房屋将会被占领,他们的财富将会被掠夺,他们的生命将会遭到杀戮,就连他们的信仰,也会被粉碎。

可关键时刻,萨拉丁却按下了暂停键。他给了耶路撒冷城中基督徒们一次逃生的机会,只要给足了赎金,就能顺利离开耶路撒冷。而且就算不给钱,也不会遭到杀戮,只会成为萨拉丁的奴隶。

就连当初被俘虏的居伊,居然也被萨拉丁给放了。这可是杀害他妹妹的凶手啊!萨拉丁给出的理由是:王不杀王。

谁也想不到,大家都觉得萨拉丁是来报仇的,没想到萨拉丁如此恩怨分明。萨拉丁在拿下耶路撒冷以后,依旧允许基督徒合法前来朝圣,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房屋和信仰,甚至在沿途,安排了保卫队。

总结:真正的骑士精神,或许就是萨拉丁发明的。

很显然,萨拉丁的所作所为,震惊到了整个基督世界。这是一种和解的信号,彼此的杀戮,在萨拉丁看来,根本不是在解决矛盾,而是在激化矛盾。

只有一方先按下暂停键,那么和谈才能成为现实。此后狮心王理查又带领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虽然他在战场上占了便宜,却依旧没能夺回耶路撒冷。

狮心王理查在战斗过程中,摔下马来,萨拉丁立马派人为他送去战马,并且表示:国王怎么能没有战马呢?理查病倒了,萨拉丁不仅派医生为理查治病,还送了不少水果、物资给理查

在这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萨拉丁的骑士精神,感染到了十字军中的每个成员。这些人将萨拉丁的骑士精神,传播到了欧洲每个角落。或许,真正的骑士精神,是从这个时候才确立起来的。

历史上有哪些恩怨分明的事件?

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中学同学,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曾在美国攻读物理系。1950年8月,邓稼先回国,七年后,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第一枚氢弹爆炸,中国在热核武器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让人瞠目结舌。世界许多国家猜测,谁是中国的费米(美国原子弹之父),其中也包括杨振宁。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他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第一人。周总理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亲自安排邓稼先陪同杨振宁。

两个人老友重逢,畅谈友谊之时,又心照不宣,尽量避开那个敏感的话题。

直到临行前一天晚上,邓稼先和杨振宁告别,杨振宁这才旁敲侧击的询问道:听说中国大陆的热核武器研究有阳早和寒春夫妇的参与(在华工作的美国人,韩春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不知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敷衍道:这事儿我也不清楚,有机会我给你问问。

当天晚上,邓稼先把杨振宁的问题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指示道:明天你去告诉他,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并没有外国人的参与。

第二天杨振宁回美国,邓稼先到机场送行,把周总理的话复述了一遍。据记载,杨振宁得到想要的答案后,久久难以平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