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式导弹能击落武装直升机吗?如何分析?

很多人认为武装直升机都很脆弱,飞行速度很慢,容易受到防空武器的攻击,只要一发一发肩扛导弹就能击落吗。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单兵肩扛式的防空导弹在阿富汗战场上取得过辉煌战果。在阿富汗战争中,阿富汗游击队用340枚毒刺导弹就击落了269架苏军飞机,战争后期几乎每天击落一架。

美国人甚至专门为阿富汗战场研制了M-82A2型巴雷特大口径狙击步枪,采用肩扛式的无托设计,的,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主要用来打击苏军的武装直升机。有统计表明,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中被导弹击落的苏军/俄军的战机和直升机,大多数是在机场附近被击落的。

但是,在1990年海湾战争以后,人们发现直升机被单兵防空导弹的击落记录突然大幅度下降。从海湾战争至今,在战场上被击落的武装直升机的数量非常少,比各国武装直升机平时训练时的事故坠毁数量还要少。实际上,武装直升机的战场生存能力极强,击落武装直升机是很困难的,用一发肩扛导弹就武装直升机,是小概率事件。

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在防护力设计方面多采用综合防护,为直升机配备厚实的装甲和防弹玻璃座舱,例如阿帕奇的桨毂、发动机、座舱等关键部位都是按照苏式23毫米高炮的防御水准设计的。如果传动系统被23毫米高炮命中一发,能保证继续飞行半小时。旋翼等部位可以防御14.5毫米高射机枪的打击。波音公司号称阿帕奇直升机的“任何部位”都能防御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的直射,甚至包括了驾驶舱玻璃。

此外,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还配备发动机喷口红外抑制装置,低噪音旋翼可以减低飞行噪音,甚至有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的隐身设计,可以大幅度降低直升机的信号特征。再加上红外/紫外导弹逼近传感器和干扰弹措施,可以极大的降低肩扛式单兵导弹的命中率。

此外,武装直升机都具备一定的抗坠毁能力,直升机的座椅和起落架等都会进行缓冲对地撞击,能够吸收坠地冲击和巨大动能,直升机的发动机和油箱会在坠机后自动切断油路,甚至有自封闭和防火泡沫保护。

图为2014年3月,中国一架直-10武装直升机在陕西渭南低空坠机。但由于直-10具有良好的抗坠毁能力,该机坠地后还全机保持完整,并未起火,2名机组乘员也安然无恙,显示出直-10武装直升机强悍的抗坠毁设计能力。

肩扛式导弹能击落武装直升机吗?如何分析?

这得看是什么类型的导弹,要是普通红外制导,别说1发,2发都不一定干下来,但前提是发射第2发导弹时射手还活着。

要是换成热寻的巡飞导弹,这玩意发射后能绕着直升机一直飞15到30分钟,直升机释放红外诱饵弹无用,它能等待时机发起攻击一发“入魂”。

印象最深的直升机被击落场景,是电影《黑鹰坠落》里面,叛军仅仅用肩扛RPG火箭筒,就击中直升机尾翼,2架黑鹰旋转冒烟然后坠落坠毁。

但要说明一点,黑鹰不是武装直升机,因为武装直升机与普通运输直升机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最喜欢的直升机就是黑鹰,说不出的喜欢,尤其机身线条,轻快有力强劲,所以对直升机的防御能力特别感兴趣。

直升机最大的防御弱点就是速度太慢,其次是提供主旋翼扭力平衡的尾翼(唯一例外的是苏联的卡-50“黑鲨”武装直升机,采用共轴双旋翼,没有尾翼)。

这个无论普通直升机还是武装直升机都一样,后者无非装甲厚度强度有所提升,这两点决定了武装直升机容易受到攻击,大口径高射机枪、机关炮的打击都会被重创甚至坠落。

题主说的肩扛导弹比RPG火箭筒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起码制导这一块要先进得多,但相应的,武装直升机的红外对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但正所谓此消彼长,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实应该说从越战之后及阿富汗战争之后,武装直升机的防御攻击性能,开始进入飞跃式发展,毕竟在越南美军损失了5000多架直升机(很多是普通直升机),苏联在阿富汗也损失了米-24“雌鹿”等330多架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攻击性和防御能力,尤其是后者早已经今非昔比,而肩扛导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具有长足的进步。

1、武装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德国在Fa-223运输直升机上加装了一挺机枪。

到50年代,美、苏、法等国都分别在直升机上加装武器,开始主要是用来自卫,后来也开始执行轰炸、扫射等任务。

世界上第一款武装直升机,应该说是美国的AH-1G“眼镜蛇”武装直升机,1967年服役,听这名字眼镜蛇,就知道其极具攻击性。

武装直升机分为普通武装直升机、隐身武装直升机和高速武装直升机,按用途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两大类。

比如美国的“眼镜蛇”就是一款专用武装直升机,机身狭长,攻击能力强,苏联的米-24“雌鹿”属于多用途直升机,除了攻击,还可以执行士兵运输、武装机降等任务。

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武装直升机有:美国的AH-64“阿帕奇”,苏联的米-28“浩劫”、卡-50“黑鲨”、卡-52“短吻鳄”,欧洲的“虎”式,意大利的A-129“猫鼬”,中国的武直-10/19等。

2、武装直升机防御系统的发展

一开始的武装直升机,防御能力极差,普通12.7毫米高射机枪甚至AK-47步枪就可以击落一架直升机,被称为游击队“3大神器”之一的RPG火箭筒,更是各战乱小国军队和游击队对付大国直升机的“杀手锏”。

单兵火箭筒或者榴弹发射器,没有任何制导可言,就是一枚“大烟花”,造价便宜,在隐蔽角落里,只要一枚击中武装直升机脆弱的尾翼或油箱等部位,简直一发致命。

但随着防护装甲的发展,现在再想用高射机枪打下武装直升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更不用说AK步枪了,而且随着武装直升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的快速发展,再想用射程很近(一般400米左右)的RPG火箭筒攻击已经鞭长莫及了。

现在的武装直升机,其机身、座舱防护装甲和旋翼叶片,可以抵抗12.7毫米甚至14.5毫米(14.5x114毫米规格)高射机枪的直接射击。

所以想要击落现代武装直升机,单兵导弹的成功率更高些,不过对于采用红外/紫外、激光雷达制导的单兵导弹,武装直升机也装备了一体化的红外对抗系统。

在单兵导弹来袭前,及时发现并进行光电复合告警,然后实施综合干扰,释放干扰弹,包括红外诱饵弹,定向红外(DIRCM)等。

3、单兵导弹的发展历史和攻击能力

单兵导弹也叫肩扛导弹,和RPG单兵火箭筒(也叫火箭发射榴弹)不是一种武器,尽管外观相识,都属于无后坐力武器,但其本质区别是一个有制导系统,一个完全没有,只能靠光学瞄准。

单兵导弹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最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种单兵导弹——X-7式反坦克导弹。

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出英国的“吹管”单兵地空导弹,苏联的SA-14单兵地空导弹,美国的FIM-92A“毒刺”便携式地空导弹和“标枪”中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法国的“红沙蛇”单兵反坦克导弹等。

其中单兵防空导弹主要打击对象是: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

现在已经发展了3代:第1代是美国的“红眼”和苏联的SA-7;第二代是美国的“毒刺”、英国的“吹管”和瑞典的RBS-70;第三代是美国的“毒刺”改进型、法国的“西北风”和英国的“标枪”、“星光”等。

中国的单兵防空导弹后来者居上,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类似的第3代单兵导弹有“红缨-6”和“QW前卫-2/3”等,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肩扛导弹发射时,发射者呈站立姿态,发射仰角选在15°~65°之间,将发射器置于肩上,用单目瞄准镜进行瞄准扣动扳机便可。

配备有专门的一次性发射器,导弹一般长约1米左右,最长达1.5米,弹重10千克左右,最重15千克,有效射程为2000~7000米,有效射高一般为2000~5000米。

飞行速度一般2马赫数左右,有的能达到4~6马赫(音速倍数),动力装置多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射时助推火箭点火发射,离筒数米后主发动机点火启动。

单兵导弹由于体积和质量所限,无法装设复杂的制导设备,所以一般采用光学、红外和复合制导等方式。

例如美国“毒刺”导弹采用的是光学瞄准和红外寻的这种主动制导方式,导引头装在导弹最前端,用来探测飞机发动机辐射出的高温热源,然后将目标信息传给电子组件,转变为指令制导,控制伺服系统动作,从而按比例导引法飞向攻击目标。

4、武装直升机的独特优势

(1)可携带类别丰富的多种武器。包括反坦克导弹、航炮、火箭、机枪、空空导弹、火箭弹以及炸弹、地雷、鱼雷、水雷等武器。

(2)攻击火力强,机动性好,突袭性强。

以在两伊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大量使用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为例,它的机头装有1挺四管12.7mm机枪,备弹1500发,短翼尖可挂4枚反坦克导弹,短翼下4个挂架可挂4个57mm火箭发射器,共装火箭128枚,如不挂火箭则可挂载1500kg炸弹。

武装直升机可在野外任何随机场地起降,悬停,不受地形地物的限制,可随时改变航线、飞行高度、速度和姿态,这是任何其他航空器所无法比拟的。

武装直升机出航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临近战区时以10米以下贴地高度飞行,一般3到5米隐蔽机动接敌,发现目标后突然发起袭击。

这样的攻击方式很难被敌方的雷达、红外、光学系统,甚至地面人员肉眼发现和跟踪,往往会打得敌方措手不及,而且更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上还装有夜视仪,在夜幕等能见度极低的天气条件掩护下接近和攻击目标,突袭性更强。

(3)侦查能力强,反应迅速,特别便于协同作战。

武装直升机可在不同的高度、方位甚至做长时间悬停观察, 而且装备有精密电子、光学侦察设备的直升机,更可不分白天黑夜进行侦查甚至远距离攻击行动。

武装直升机相比地面各种武器,具有时间上的快速性和空间上快速越过地面障碍的高度机动性,可以快速集中、机动后在指定地点作战,灵活迅速地活动于整个战场。

固定翼作战飞机的飞行高度不能太低,一般200米以上,速度也无法做到随意调节,而直升机0到150米左右的巡行高度,以及每小时0到300千米的速度,正好填补了固定翼飞机的空缺。

这样,武装直升机可以充分发挥其侦查和通讯能力,与地面和空中部队保持及时紧密的联系,快速应对时刻变化的战场态势,形成局部关键位置的火力优势配置,有效配合其他军、兵种作战。

因此,尽管在战争中的确存在战损率高的问题,比如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武装直升机被美制“毒刺”肩扛导弹击落330多架,但武装直升机作为无可替代的低空火力平台,仍然是大国非常看重的武器装备。

结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装直升机的防护能力与攻击它的武器,一直处于角力状态,这种矛与盾的较量将会一直进行下去。但现代战争早已经是合成化一体战,基本上不会出现一个士兵扛着单兵导弹与一架武装直升机“决斗”的情况。随着武装直升机一体化红外对抗系统的快速发展,未来对它威胁最大的,反倒可能是在游击战中最常使用的,“简单粗暴”的RPG火箭筒,在单兵隐蔽的情况下,以低空近敌的武装直升机面,对几十米距离的RPG火箭筒,很可能束手无策。各种武器的配合使用,基本上可以给武装直升机一个安全的地面环境,反过来,部队的野战防空同样也可以给坦克一个安全的低空环境,所以这种矛与盾的竞赛将无限循环下去。虽然矛与盾的较量将一直持续下去,此消彼长,但总体来说,在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其作战火力、机动性与防御性将越来越强大,在一定比例的、不可避免的战损下,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费比还是很高的。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肩扛式导弹能击落武装直升机吗?如何分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肩扛式导弹主要就是打直升机的,也包括武装直升机。

但现在则越难越来打武直了。

我们看看米24在阿富汗的悲惨遭遇。

在毒刺导弹运到阿富汗之前,阿富汗游击队被米24打的屁股尿流。

米24在阿富汗战争中执行了75%的近空支援任务和33%的有计划打击任务。

在米24的袭击下,游击队连正常活动很困难。

资料中这么写:阿富汗的天空是属于苏联人的,从天而降的火力袭击基本无从抗拒,只能躲避。阿富汗游击队为了躲避苏军的武装直升机,经常在坚固的大型岩石后面搭建掩体和火力阵地,有时还会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堡垒。这些堡垒遍布阿富汗全国,通常布于悬崖绝壁上、村庄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们通常由巨石或者厚达3米的土墙掩护,米-24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弹拿它没办法。但苏联人有其他办法—用米-24直接投掷炸弹,甚至大型的高爆炸弹。

阿富汗游击队极度缺乏防空手段,只能用轻武器和大口径的机枪来应付米24武装直升机,基本无用。

1986年底,CIA通过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合作,开始将第一批“毒刺”导弹送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手中,并由巴军情报人员为阿富汗游击队进行导弹使用培训。

在整个阿富汗战争中,“毒刺”导弹一共发射了340枚,其中269枚命中目标。一次战斗中,就曾有3架米24被毒刺击落。

不过,时代不同了。

毒刺导弹射程为4800米,而目前武直越来越多采用精确制导武器。

以我军的武直10为例,发射的反坦克射程有10000米,也就是大大超出毒刺导弹的射程。

当然,只有反坦克导弹的射程比较远,而火箭弹、机关炮的射程都是有限的,所以毒刺还是有机会的。

目前我国的飞弩6在国外的战绩,主要是击落敌人的直升机。

 米-8直升机:2013年2月16日叙利亚东部省份代尔祖尔活动的一个自称“Ktaib al-Qasas”的武装组织公布视频,证实他们打下来了一架政府军的米-8直升机。视频中可以识别出导弹型号就是是FN-6。  

米-17直升机:2013年3月7日,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组织又公布视频,证实他们打下来了一架政府军的米-17直升机。视频中的导弹还是FN-6。  

米-35直升机:2014年10月3日,一架伊拉克军用攻击直升机在贝吉和al-Senniyah城镇之间被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击落。飞机坠毁在贝吉城外,巴格达以北200公里(130英里),伊拉克最大的炼油厂附近。伊拉克极端组织公布了FN-6防空导弹击落伊拉克空军米-35的照片。

肩扛式导弹能击落武装直升机吗?如何分析?

南非魔改米-24镇楼。

当然不是,这只是部分军迷的一个误解,这个误解主要来自好莱坞拍摄的诸如《第一滴血3》这样的苏联-阿富汗战争动作片。在这类电影里,肩扛“毒刺”导弹的好莱坞肌肉男经常是面对俯冲而来的“雌鹿”面不改色一发毙敌。然后各路网上军事大V的各路文章里也动不动提到“雌鹿”在阿富汗损失惨重blahblahblah,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面对“毒刺”的雌鹿不堪一击。

雌鹿在阿富汗的损失到底有多少,我还真没专门就这个问题查过资料。看过一本2010年出版的俄罗斯人写的书, Боевые вертолеты России:от "Омеги" до "Аллигатора",意思大致是“俄罗斯军用直升机:从欧米伽到鳄鱼”,里面提到米-24在阿富汗战场的损失总数是74架,其中被“毒刺”击落27架,被“红眼”击落的是两架。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我也有点诧异。不过,阿富汗战争结束是在1989年的2月份,而美国方面援助“毒刺”是在1986年,而此前阿富汗游击队对付雌鹿基本上没有太有价值的方法。此外,就是苏联在阿富汗的米-24的总数也是有限的。86年之后可靠的数字差不多,但80到85年苏联在阿富汗部署的米24,根据美国方面的估计数量是在85到120架之间。出处见截图:

综合考虑的话,总体米-24的损失数字应该是差不多的。从目前的各种回忆来看,阿富汗战场的毒刺导弹总体上对米-24战果有限,其作用主要是威慑。包括所谓的苏联飞行员的“被迫的马特洛索夫”的抱怨,一方面说明毒刺对苏联运输机队的威胁,另一方面也说明毒刺对Mi-24的作用有限,所以在遭遇毒刺来不及反应时,由米-24飞过去挡导弹。

实际上,战场上肩扛式导弹对武装直升机的主要作用至今依然是威慑大于实战。为啥呢?因为武装直升机飞行员和武器操作手是坐在驾驶舱里,驾驶舱里可以根据需要装上各种先进的光电探测系统。肩扛式导弹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人的体力是有限的,装太多先进装备导弹就扛不动了。在实战中,武装直升机往往是在基本摧毁敌方防空系统和防空雷达的情况下才出动的,所以这时候要打直升机,多数情况下是由“人”去发现,然后再扛导弹去打。这时候,拥有先进探测系统的飞行员显然是比地面的作战人员在先发现敌人上更有优势。

顺便说一句,在直升机上这个优势还不算明显,因为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都有限。但在无人机上,这个优势对于防御一方可以说是致命的。因为无人机飞地更高、更快、更安静,很难被“人”发现。在纳卡冲突中,纳卡当地部队面对阿塞拜疆的无人机攻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就在于等发现无人机了,对方的导弹已经打过来了,来不及反应了。

肩扛式导弹能击落武装直升机吗?如何分析?

在影视剧中,主角单枪匹马,使用肩扛式单兵防空导弹击落武装直升机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也就固化了直升机在人们心中的脆弱形象。但在现实中,击落一架武直的难度可谓难于上青天,类似“毒刺”、“红箭-12”这样的单兵防空导弹虽然是武装直升机的克星,但武装直升机也不完全是这些导弹砧板上的猎物。需要说明的是,肩扛式导弹一般指“毒刺”等单兵防空导弹,RPG虽然也需要抵肩发射,但并不是导弹,充其量只是火箭弹,射程远低于前者。

武装直升机不仅火力强大,防护与机动性也是任何一款武装直升机都具备的强项。发动机、油箱等关键部位一般覆盖有装甲,一般可以防御12.7毫米子弹,对于20毫米以上的小口径炮弹,“阿帕奇”、武直-10等武直也能保证不会凌空爆炸,设计上的安全冗余让它们可以在受损后继续飞行一段时间,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此时再来一发乃至更多防空导弹,武直是一定会被击落的。对于一枚单兵防空导弹,如果不是直接命中,武直或许还能勉强飞回基地,两枚或以上就不是武直扛得住的了。

武装直升机兼具火力和机动性,自然不会悬在半空不动等着挨打,以“阿帕奇”为例,“阿帕奇”有4个挂载点,可挂载4具70毫米的“海蛇怪”火箭发射器或16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机身下方还有一门30毫米机关炮,备弹1200发。乘员两人,一人负责操作直升机,一人专门负责操控武器,搭配先进的红外探测系统、光电探测系统和激光测距仪,武直在面对单兵防空导弹时往往更先发现对方,以武直专打坦克装甲车的火力和射程,防空导弹常常来不及发射就连人带弹被消灭了。

同时,最新的武装直升机十分强调隐身能力,通过使用隐身涂料,武直的低可探测性能已经比以往有了巨大提升,留给单兵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在缺乏后方情报支持的情况下,仅靠肉眼搜索目标,拿着单兵防空导弹也没有太多作用。而即使进入危险区域,武直也能通过机动和发射红外诱导弹躲开袭击,通过无规律的机动,可以大大降低被击落的风险。

要想通过一发导弹击落武直,首先,人员要隐蔽得很好,其次,这架武直的操作者要足够傻,既不机动,也不放诱导弹,等着单兵防空导弹击落自己,这些影视剧中的常见桥段在现实中是很难复制的。即使是中美也不敢担保“毒刺”、“红箭-12”百发百中,打武直不仅要看导弹性能,对操作者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摩加迪沙之战中民兵武装发射了数百枚RPG,但是仅有2架黑鹰被击落,这就说明想击落它还是很难的。

肩扛式导弹能击落武装直升机吗?如何分析?

俄乌之战至今,俄军已经有2架卡-52武装直升机被乌克兰“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

如果我们仅看这一战果,显然觉得肩扛导弹击落武直很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幸存者效应”,就能明白,在乌军拥有上万发“毒刺”导弹,且大量用于实战的情况下,仅仅击落了2架卡-52,那这个作战效率就不值一提了。

图为俄罗斯卡-52武装直升机。

事实上,便携式防空导弹打武装直升机是很难的,原因并不是导弹性能不够,或者导弹威力不足;关键问题在于,单兵以目力加瞄准仪器的组合来发现、攻击武装直升机,或者以单兵头盔、防弹衣为防护的方式,在地面向空中射击,其各方面的战斗能力,都不如飞在天上、视野良好、光电红外设施齐全、装甲防护厚实、武器多样精准、机动速度更快的武装直升机。换言之,以人力对抗机械,再强大的士兵也不行。

其实,单兵防空导弹可以看作是以士兵的肉体为发射支架、以士兵的双腿为机动平台的防空导弹装置,如果我们把这样的防空导弹装置想象成一个车辆,那他一定是性能最差、最脆弱的车辆,没说是武装直升机的机炮、导弹,恐怕直升机上的飞行员拿着狙击步枪都可以干掉他。一般而言,士兵在地面举起防空导弹时,在武装直升机上都是可以清楚看到的,能否成功只在于士兵能否在武装直升机反击之前先发射导弹。

就以此次俄乌之战,俄罗斯空中突击部队常用的卡-52武装直升机来说,它可以在机翼下挂载2具B-8火箭巢的情况下,再挂载12枚AT-12反坦克导弹,或者直接挂载24枚AT-12反坦克导弹,另外他还配备了1门2A42型30毫米机炮,备弹280枚。实战中,它可以在距离目标10公里时就发动导弹攻击,在距离目标较近时使用火箭弹、机炮,对于地面上的士兵而言,他们可能会在看到卡-52的同时,就面临着强大的火力打击。

图为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有人说士兵如果有掩体呢?那也很可能被武装直升机火力压制到无法露头攻击,毕竟武装直升机上有反坦克导弹,一般的掩体都能轻易摧毁,30毫米的机炮也和步兵战车的主炮差不多威力,持续射击时,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无法展开作战的。当然,如果是完全的伏击,那么便携式导弹也有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乌克兰明明有上万发“毒刺”,却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

图为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卡-52武装直升机配备了雷达告警装置,而且有红外抑制设备,在面对便携式导弹打击时,可以快速进行机动规避,他的最大飞行速度为350公里/小时,如果有导弹来袭,它可以一边降低高度,一边加速规避,还可以发射干扰箔条,使得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最低作战高度附近使用,降低其威胁。卡-52的装甲很厚,在乌克兰被击落的卡-52武装直升机,机体部分都是完好的,舱门可以打开,受损的只是动力系统,甚至维修一下还可以继续使用。

如果被攻击,那么卡-52的抗坠毁能力就会发挥作用,俄乌战场上两架被击落的卡-52,飞行员都是安全出舱。根据俄罗斯的说法,卡-52武装直升机关键部位可以抵抗12.7毫米弹药打击,足以规避80%以上的低空火力。虽然被乌克兰击落了2架,但是此战俄罗斯大量出动卡-52直升机执行任务,乌克兰也大量使用“毒刺”防空导弹,在这个局面下仅仅被击落2架已经算是很好的成绩,要知道即便是美国,在阿富汗战场也经常有飞机被击落。

图为在乌克兰被击落的卡-52武装直升机,机体大部分依然完好,只是动力部分受损,抗坠毁能力很强。实在是落在了乌克兰一边,如果实战中落在了俄军控制区,那就还能维修。

其实,从根本来看,在地面上行走的人,毫无任何重型防护装备,去对抗在天空飞行、拥有厚甲、速度很快的机械化装备,本来就是“以卵击石”。便携式导弹属于弱者一方的非对称作战武器,往往等到便携式导弹发挥作用时,已经失去了制空权。便携式导弹可以在一些伏击作战中取得战果、激励士气,但是指望他去大量击落武直、夺取战场主动权,那还是算了吧,如果便携式导弹都能克制直升机,那谁还要直升机呢?直接用武装皮卡+便携式导弹不就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