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至始至终都没有轻视过苏联的战争潜力。纳粹德国决策层,始终都对苏联的战争潜力,感到恐惧。因此,在苏德交恶以前,德国主动向苏联示好,还派出大量军官前往苏联留学。苏德还签定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双边协定!
纳粹德国之所以主动偷袭苏联,就是因为纳粹德国十分害怕苏联,而且纳粹德国还认为苏联迟早会对德国下手。因此,纳粹德国才决定倾尽全力偷袭苏联,力争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摧毁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
通常与战争潜力巨大的对手,进入战争胶着状态时,劳师远征的一方,一定是输家。因此,当德军在列宁格勒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与苏军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时,德军就败局已定了,德国也就败局已定了。聪明的美国人,就立马参战了!
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芬战争,苏军的惨败。
谁都知道,芬兰是个小国。
在苏芬战争爆发之前,全国总人口只有300多万,其中常备陆军只有2万多人。
而苏联人口高达1亿8000多万,常备陆军200多万。
等于苏军的数量,几乎相当于芬兰总人口,这种仗太悬殊了。
同时,苏联是当时第四工业强国,而芬兰没什么像样的重工业,大量武器都依赖进口。
资料中这么写:如手枪就有5种规格的子弹,步枪主要为帝俄武器库遗留的19万把莫辛-纳甘步枪(苏军也使用这款武器,故弹药是互通的)和日制三八式步枪,火炮主要为1902年的俄造76毫米野战炮。芬军最缺乏的武器是反坦克炮,其标准武器——波佛斯37毫米战防炮在冬季战争初期仅有不到100门。
在装甲兵力上,芬军同样无法与苏军相提并论,仅有战间期间英国设计的维克斯六吨坦克(含一辆试验车,共采购33辆,但战争爆发之初很多都不具备武装)和一次大战遗留的20辆雷诺FT-17坦克(芬军已认知到这款坦克跟不上时代,故即便维克斯六吨坦克外只剩该武器可以作战也拒绝出击,到了1940年芬军将其埋入土中作固定碉堡使用)。
芬兰空军也因为缺乏国产机而只能从国外进口,飞机机种也是相当多样,包括荷兰(D.XXI战斗机)、意大利(G.50战斗机)、英国(格斗士式战斗机与布伦亨式轰炸机)
所以,战前苏联将军曾宣布,最多1周占领芬兰全境。
当时看来,苏联人也不算吹牛。
然而,苏芬战争却让全世界震惊了。
面对弱小的芬兰,苏联人出动近百万大军,其中仅仅在一个攻击方向就使用了46万人、超过3,350门火炮、约3,000辆坦克和约1,300架飞机,苦战了整整100多天,才勉强获胜。
这个获胜,还不是之前苏军宣布的占领芬兰全境,只是局部胜利。
之前宣传的1周内,占领芬兰全境,变成了大笑话。
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
为了这次胜利,苏军损失巨大。
苏联自己公布:
25,904人阵亡或失踪
43,557受伤
1,000人被俘
总伤亡:70,000人
而苏联解体以后,数据为:
苏军共71,214人阵亡、失踪39,369人、因伤与生病而住院死亡者16,292人、受伤188,671人、冻伤17,867人、患病58,370人,共计391,783人,,另有5,600人被芬军俘虏。
也就是说,苏军损失高达40万人。
坦克与装甲车被破坏及被芬军捕获约1,600辆,共计有21辆装甲车、42辆两栖坦克、34辆T-26坦克、2辆T-28坦克、6辆火焰喷气坦克、62辆克西摩雷式装甲火炮牵引车、12架战斗机、10架轰炸机、138门各式火炮、100门反坦克炮、78门迫击炮、3,877挺轻机枪、910门重机枪、4,482把手枪被芬兰军缴获。
实战中,苏军表现出远远低于芬兰军队的素质。
希特勒轻蔑的说苏军是“一群不懂战术的猪”。
如果300万人口的小国芬兰都可以歼灭苏军40万,德国打垮芬兰还费劲吗?
由此,希特勒坚定了入侵苏联的野心。
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这个事儿咱们还得从头捋一下。
俄国最早被蒙古人统治,也曾经被波兰人、瑞典人统治,很驯服。这么早的帐咱也不追究了,只从他最辉煌的彼得大帝开始看。在这期间俄罗斯的崛起,他的主要敌人是奥斯曼土耳其。他跟奥斯曼帝国打了200多年,确实是他占优势。打下了大量的领土。
在一战中,俄罗斯也击败了奥匈帝国。在我们大清朝这边,他也占了很多的便宜。
俄罗斯面对奥斯曼、奥匈、大清,这些落寞的帝国,他确实能打过。所以怎么说他也还是个强国、大国。但面对先进国家,他就差多了,尤其是二战以前。
之前咱们也说了,蒙古、瑞典、波兰都统治过他,俄罗斯之所以能摆脱奴役,都是因为这些国家、民族自身发生了问题,自己崩溃了,这才给了俄罗斯翻身的机会。但随着俄国的崛起,当他面对更强大对手的时候,他还是远远不行。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曾经在奥斯特利茨轻松灭了俄军,而且那时的俄军是苏沃洛夫、鲁缅采夫一代名将打造出来的,是在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这样的名将带领下。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这四个人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吴起、韩信、卫青、霍去病。那个时期的俄军处于巅峰时期,但在拿破仑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最后拿破仑打到了莫斯科,库图佐夫放弃了首都,也不敢跟法军野战争锋。最后确实是拿破仑败了,但他是败在天气上,不是败在俄军的手里。俄军的战斗力在欧洲依旧是二流。
一战,德国是两线作战,东面打俄国,西面打英法美,用一只手个俄国打。但问题是在战争初期德国就制定了方针,重点打法国,重兵基本集中在西线。三分之二的德军在西线,三分之一的德军在东线。
但德军就是凭着三分之一的兵力获得了东线战场的完胜,打到俄国投降。
东线德军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领导下,连续歼灭俄军,最终导致俄国爆发革命,沙皇被推翻。后来列宁这些人掌握了俄国政权,他们想和德国谈判,但德国开出的条件极其苛刻,于是俄国国内有很多人反对谈判,结果人家德军直接打到了莫斯科附近,俄国人这才签署了著名的布列斯特条约。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国条约,俄国向德国割让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了国库全部的钱。俄国人卖起国来比大清朝残暴的多。
德国人用自己三分之一的兵就可以打的俄国举手投降,西边要面对英法美世界三大强国的压力,依然可以在东面灭了俄军,您说德国人能重视俄国人吗?而大家不要忘了,当时在西线的战壕里还趴着一个下士,他叫希特勒。
所以希特勒,以及他的战友们,德国的军官、士兵,他们在感情上,对俄国肯定有一种非常直观的轻视。就像我们看待韩国军队似的。
但咱们还得再说一下,在被德军击败之前,俄军还是击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所以说俄军的战斗力也不太低,但也不高。
而且再往前看,俄国在远东还被日本揍了一顿。日俄战争不能简单的从死伤比例,战场输赢上看意义。因为那时候的西方国家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觉得亚洲包括日本都是极其落后的国家。俄国让日本打了,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看的事。沙俄被日本打,在欧洲人眼里,基本上属于让猴打了。
一战以后,新立国的波兰一度打进俄国境内,新诞生的苏联处境非常艰险。后来红军展开反攻,又打到了波兰首都城下,但最后波兰人也来个绝地反击,把红色拿破仑,苏联最牛的图哈切夫斯基打的大败亏输。
这时期的苏联已经完成了国内的统一,红军又是出于一个巅峰时期,指挥官也是战神级别的人物,但他也仅能跟波兰打个平手。
再往后就是著名的苏芬战争。
苏联拥有2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亿人口,而芬兰只有二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4百多万人口。双方实力的差距要大于泰森和郭敬明的差距。结果打起来,郭敬明没死,泰森断了一支胳膊。苏联打芬兰损失了100万军队,却依然没彻底打败芬兰。
拿破仑战争、日俄战争、一战、苏波战争、苏芬战争......二战之前的一系列历史能够足以说明这个战斗民族的战斗力有多差。这是一支欧洲弱旅。尤其是日俄战争到苏芬战争,二战时期的德军将帅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就像我们前天听说沙特军队挨打了、昨天听说沙特军队又挨打了,今天看新闻,沙特军队又挨打了......一样,意识里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这支军队是菜鸡。
即便是二战以后,苏联极其强盛时期,在珍宝岛在阿富汗,打起来他都吃亏。
算上后来的车臣,再一直查到拿破仑,俄国人打胜仗你仔细看看,都是靠盟友帮忙、天气帮忙和死的人多。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俄国人都赢了,但他都是既有盟友又是自己死了最多的人。动不动就被人家打到首都。一战、二战,如果没有英法美的牵制,他哪次都亡了。拿破仑战争也是俄普英三国围殴法国。
跟日本、波兰、芬兰、阿富汗、车臣这些小几个数量级的对手打,他都是死伤惨重。
所以说历史上的俄国,战斗力远远没有中国网友替他吹的那么强。尤其是二战爆发前的100多年里,俄军的战绩很难看,更是德国人的手下败将。
一战时期揍俄军的德国青年士兵到了二战前夜,刚好成长为德军的骨干,他们怎么可能“高看”俄国人呢?
除此之外还有苏联的大肃反,斯大林把苏军的中坚力量给肃干净了,也必然会造成苏军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而这些事,德国人也知道。
当然,从文化上、从种族上、从经济上......德国人依旧是歧视俄国人,这些咱就不能展开讲了。但这些因素才是根源,军事上的差距是就事论事,属于枝节问题。
总的来讲,德军轻视苏军是有着充分理由的。
但是,德国之所以输了二战,轻视了苏联应该是最关键的错误。他没能迅速灭亡苏联,并最终被苏联反杀。然后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问题:什么叫轻视?就是你以为他很弱,其实他没那么弱。
我通篇的意思也就是俄国的战斗力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么强,但也没有希特勒估计的那么弱。如果他真是战斗民族,战无不胜,那早就统一欧洲了。如果他真的那么弱,也早就被德国灭亡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俄军的战斗力确实是不够硬,但就是在斯大林的统治下,他们的战斗力已经是悄悄的开始崛起了,而且这个崛起的幅度很大。但当时的德国人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所以打起来才开始哀叹:苏联怎么有这么多打不完的坦克,消灭不完的部队......
至于这段时间里,苏联红军是怎样变强的,咱们下回再说!
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在苏德开战前的十年间,随着斯大林的一声令下,苏联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清洗运动,作为苏联武装力量的核心苏联红军自然也无法避免,在大清洗的过程中,大量经历过战火考验的红军将领们,从基层的连排级干部到最高司令部的元帅们,只要你被怀疑是反革命分子,无一例外地被一网打尽,流放的流放,枪毙的枪毙。在这其中,最为著名,也影响最深的是雄才大略,年轻有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冤杀一案,被杀时年仅32岁。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人杀完了,那部队总得有人来指挥吧,由于为部队军官空缺补充进来的军官都是新兵蛋子,缺乏实战经验,导致苏军战斗力大为下降,往往是惨胜。最为典型的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剧本应该是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苏军轻松取胜,大胜而归,谁想到,面对苏军来势汹汹的攻击,芬兰军队灵活应对,层层抵抗,在茫茫雪原中对苏军进行狙击战,破交战,在空中进行绞杀战,给苏军以极大伤亡,虽然因为实力悬殊,芬兰也被迫割让了部分领土,但是却保住了国家主权的独立,而苏军这次则在此次战争中丢尽了脸面。
而当时德军也恰恰在这场战争中派出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由于苏军糟糕的表现,导致其认为,没有图哈切夫斯基这样大佬的指挥艺术,苏军跟一战时的灰色牲口,沙皇俄军毫无二样。
事实也是如此,苏德战争开打的前几个月,苏军被德军打得是一败涂地,从斯摩陵斯克,再到基辅,随随便便一个围歼战就是个大手笔,近百万苏联军人成建制地投降,大量武器装备被缴获,甚至还出现了成编制的俄国版皇协军,这帮人可不是一帮酒囊饭袋,战斗力极强,还死心塌地地帮助德国人,从头打到尾,比盟友意大利还靠谱。
要不是苏联靠着地广人多(两亿),工业基础深厚,再加上民主兵工厂的大力支援,一般国家面对德军的虎狼之师,还真的是扛不住。
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德国进攻苏联突然袭击,苏联损伤巨大,但是,德国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俄罗斯有着辽阔的战略纵深,有着超过德国几倍的人口,而且有强大的工业能力。
德国能够把军队铺得开吗?兵力不能够铺满苏联领土,这就给苏联能够逐个消灭它的战略机会,而德国无法占领整个苏联。
这么大的战略空隙,造成了苏联能够集中兵力一部分一部分的吃掉它的有生力量。
苏联能够在某一地区拖住德国,而使德国的军事供给线拉长,德国运输困难,而且处处遭到苏联游击队的伏击,使战场的形式优势逐渐的转向苏联一方。
德国围困莫斯科,正犯了这个错误,莫斯科久攻不下,围困莫斯科的德军,没有后勤保障,严酷饥寒的冬天来临,德军已经逼入绝境,这时撤军还能够保存有效的军事力量,但是,德国最高军事上层,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不允许德军撤军,这就给苏联消灭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军全部被苏军歼灭。德军已经处于劣势,苏军的进攻开始了。
德军兵败如山倒,苏军没有给德军从新整合的机会,一直保持着强大的进攻势态,德军的灭亡到了。
德国灭亡。
德国开始的胜利,把苏联许多的优势睁眼不见,而轻视了苏联。
导致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而错误的战略判断给了苏联许多的战略机会,而苏联军事首领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敌我真实的力量,而作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非常客观。
苏联有强大的组织号召能力,全民动员,全民参战,连妇女都上了战场,这是德国最高军事首领没有想到的。
苏联战胜德国的决心,这也是德国最高军事首领没有预料到的。
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苏德战争前,谈不上谁轻视谁,实际上双方几十年的关系非常微妙。
由于互相政治和外交都很孤立,1922年4月,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此后10年,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良好的合作。
随着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两国关系开始逐渐恶化。1938年10月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政策又发生了改变,从之前提倡的集体安全改为中立自保,希望改善苏德关系,避免同德国的战争。
1939年8月23日,在德国即将进攻波兰前夕,由于之前一直与英法谈判联合抗德谈判未果,苏德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秘密协定书对两国在波罗的海和东南欧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
1940年11月14日,双方又一次进行了东南欧乃至世界未来势力划分的谈判。这次谈判最终不欢而散,德国希望引诱苏联从欧洲转向亚洲,与英国和日本争夺太平洋与印度洋方向,使得自身可以扩大在苏联欧洲边境地区的军事基地,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好准备。而苏联则不为所动,谈判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在德国同意从芬兰撤军并恪守之前协定前提下,追加罗马尼亚为德国势力范围,而德国则同意保加利亚是自己势力范围。这样可以消除德国在北部方向对自己构成的威胁和增强自己在西部方向抵御德军进攻的能力。
这次谈判后,双方都积极开始了战争准备。希特勒在12月5日正式批准了德军陆军参谋部制定的军事进攻苏联计划。12月18日,他就这项计划执行下达了命令并正式定名“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斯大林在11月中旬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尽管希特勒迷惑性地指出不会侵犯苏联的利益,但实际上却在进行着进攻苏联的准备。
对于德军来说,进攻苏联是为了摆脱两线作战。根据德国驻莫斯科武官报告,预计苏军将在1944或者1945年做好战争准备。德国实际上弄清楚苏联比自己强大,不过通过自身掌握的关于苏联内部的情报、自身在之前对波兰战争和对北欧以西欧战争的重大胜利还有苏芬战争侧面暴露的苏军诸多缺点,使得它对苏联实力和能力有了错误估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