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道理很简单,苏联士兵杀日本俘虏不眨眼,如果他们敢反抗的话——

如果,手无寸铁的日本俘虏反抗的话,苏联士兵会直接射杀他们,连朝天鸣枪警告都不会。日本俘虏虽然多的成群,但苏联士兵波波沙冲锋枪里的子弹,比他们更多。

苏联人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彪悍作风,日本人在1939年的诺门坎冲突中,在1945年苏联红军痛歼东北关东军的战斗中,已经有深深的体会了。

举个例子吧——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夕,约1400名日本开拓团的难民(退伍军人为主),撤退途径乌兰浩特市的葛根庙时,遭遇14辆卡车运载的苏联机械化部队。

苏联红军先是以机枪扫射,然后驱使坦克碾压,最后苏联士兵跳下车,再挨个补枪。当场造成一千多名天照大神的子孙死亡。

余兴未尽的红军士兵,提溜着一些幸存的日本孤儿,到附近市场出售,就像卖狗卖羊,男孩300元,女孩500元。

所以,日本人对苏联红军的作风有着多么痛的体会,是绝不会反抗的。

二战后,约有60万日本俘虏,被押解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劳动,只有半数在五十年代后活着回到日本。期间,他们从未有过反抗行为。

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场的国共双方,都优待遣返了几百万日本战俘和侨民。

“杀降不祥”,优待俘虏,这种中国人固有的善良和文明,使得中国倍受世界各国的尊重。

但是,遇到那些欺软怕硬,“不知世间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的民族,就不好说了。

战争年代,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电视剧兄弟连中,有个场景。

当时为了防止美军士兵押送德国战俘时,引仇恨随便开枪,只给他枪里安装了1发子弹。

七八名德国战俘也看到美军押送兵只有1发子弹,但没有一个人逃走。

显然,美军只能打死1个人,其他六七人都会逃走。

但关键在于,谁愿意去做这个被打死的人呢?

没人愿意。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再说,抗战期间中国很多县,日军只有三四十人驻守,而县城老百姓就有三四万人。

但日军下乡胡作非为,老百姓只敢逃走,不敢随便杀死日军。

为啥?三四万老百姓,就算冲过去被三四十个日军杀,也得累死他们。

就算日军每人可以杀死100人,也就杀死了十分之一的老百姓,还剩下十分之九。

关键在于,谁愿意做着十分之一呢。

战俘既然已经投降,就说明他已经放弃抵抗了。如果坚持抵抗,就不是战俘了。

这个大前提下,战俘基本不会抵抗,无论押解士兵有多少人。

这绝非是某国人如此,是所有国家人,或者说全人类如此。

古代的人类,也是如此。

萨沙经常说一个故事,就是一个醉酒的蒙古骑兵,杀入一个巴格达附近村子,发现没有拿刀。他就让七八十个阿拉伯村民躺在地上不许动,谁动就先砍死谁。

然而自己走了二三十分钟,去村子另一头的马上取刀,回来后将村民砍死了一半。

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这些阿拉伯村民为什么不反抗,也不逃走呢?

因为当时村民被蒙古人在周围的屠城吓破了胆,已经失去抵抗意识,连逃跑也不敢。

他们只软弱的希望同蒙古人合作,就可以放过他们。

战争年代,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这有两个原因:

其一、苏联在二战对日宣战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在苏联的钢铁洪流碾压之下,日军溃不成军。被苏联秋风扫落叶一般进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打击。

实际上,通过诺门罕战争后,日军见识了苏军的战力,已经对苏军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以致于德国挥师苏联时,希特勒要求日军北上高加索夹击苏联,日军都噤若寒蝉、不敢动弹。

到了美国核打击日本后,日本军方还抱着与美国进行本土决战的幻想,日本外交官还天天守在莫斯科,希望苏联不要参战,可见日本对苏联的畏惧程度。但是苏联一参战,就将不可一世的关东军打的屁股尿流,几天时间就彻底瓦解。日军对苏军已经不是忌惮了,简直就是恐惧。

所以苏联一参战,日本就彻底绝望,很快宣布投降。可见苏军对日军的压力,更胜于美国的原子弹。

日本这个国家,一向是欺弱怕硬,敬畏强者的。再加上苏俄军队简单粗暴,一旦敢于反抗,会干脆利落的让日本人生不如死或者直接枪毙。加上日本人对苏军的敬畏,所以根本不敢反抗。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是发生在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之后,国家都投降了,个人反抗还有什么意义?不就是找死?

第二个原因是,人类的从众心理和自我保护。在古龙的小说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情节:李寻欢被500高手困在寺庙里,却没有一人敢率先发起攻击。其原因就是因为江湖传言:小李飞刀,例无虚发。没有一个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他人的幸福。

一般被俘虏押送的人,早已承认了失败,心如死灰,早已丧失热血。谁都知道,谁率先反抗,谁就得死。所以数学谁都会算,但是因为没有那个不怕死的带头大哥,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军人却没有人反抗就不足为奇。

战争年代,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不敢反抗。因为苏联装备的都是波波沙冲锋枪。弹鼓装弹容量大火力猛。反抗等同于提前枪决。看到这个他们连反抗的意念都提不起来。实力决定一切。实力到一定程度可以不战而胜。

战争年代,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谢谢邀请!

第一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本性善良,《日内瓦公约》看多了,才提出这样的提问的。有几个战胜国能自觉遵守这个《公约》的?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不杀俘虏不虐待俘虏,其他的几个战胜国有哪个不虐待、不枪杀俘虏的?战胜国的苏联和中国,虽然讲是战胜了,但家里的亲人被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所剩无几,整个国家都被侵略者破坏的成了一片废墟,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了,回家只能是个美好的梦想,战胜国的士兵对敌人怀着刻骨的满腔仇恨,正找不到枪杀、虐待这些以前的侵略、杀害自己亲人的敌人的借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押送俘虏的苏联士兵对日军俘虏要求也格外严苛。当时苏军的主要力量在欧洲德国和我国的东北作战一线了,不可能再派出大部队来押解这些日军俘虏的,只能派出相当于一个班的几个人的队伍了,虽然只有几个人,首先是押解俘虏的士兵个个孔武有力,足智多谋;其次是押解路途遥远,决定这些日军俘虏的生杀大权在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第三是苏军整治人的“辣、狠”手段可是出了名的,有不服的出来试试。

第二是由于在二战后期美军在日本投放的原子弹,使日本的广岛等原主要生产加工基地成了焦土,日本回天无术,日本天皇向全体日军下投降诏书,整个日军部队已毫无战斗意识只得认裁,战败国的士兵成了俘虏,由于被彻底解除了武装,每天只能吃一点少得可怜的食物,有时可能一天都吃不到任何食物,又冻又饿的日军俘虏只能像被戴上了项圈的狗,任由战胜国苏军士兵牵着走,但其中也有不怕死的日军军官在被苏军押解前往西伯利亚的途中,组织士兵妄图暴动,结果遭到被剝光衣服,五花大绑罚跪在雪地里,很多参加暴动的日军士没能熬到半夜就冻死了,自这次事件后,日军的俘虏们变得相当乖了,生怕被招惹来杀身之祸,只能乖乖听从押解的苏军士兵的指挥了。

战争年代,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我爷爷今年已经90岁高龄了,他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他常常跟我说起上世纪50年代他在黑龙江最北靠近苏联的地方当兵服役的事情。对于苏联那些事他很了解,也很熟悉,我小时候听入迷了甚至忘记了吃饭。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围困日本关东军,俘虏六十万关东军之后,为了战后更好同日本谈判筹码,于是便将这些战犯扣押下来。

二战时期苏联受到了德军正面攻击,遭受重创,很多城市变成废墟,经济损失惨重,还有人口也锐减,特别是男性劳力。为了恢复经济,斯大林拒绝归还日本俘虏,并将他们押送到西伯利亚垦荒地做苦力。

对于这些远道而来战俘,苏联人可谓不十分友好,把这些战俘当苏联的财产,也当做是苏联的奴隶。

这种违背《日内瓦公约》的做法让日本无可奈何。

大家都知道西伯利亚此地纬度较高,气候状况异常的恶劣,极端寒冷的环境,也成为地球上仅次于高寒极地的存在,全年气温很低,甚至能够达到零下60度的低温。

这严酷环境,日本战俘怎么适应呢?这寒冷的冬天,便每日都检查冻疮和冻伤只要被冻伤了,或者生了冻疮,苏联军人就让这些日本战俘不用每天劳作,转而带他们去烤火,当“番薯”烤,有去无回。

战后的苏联物资相当匮乏,粮食紧缺。自己都吃不饱,何况是日本战俘呢?当时苏联几千万人都在饥荒之中,给战俘食物更是没法保证,当时苏联各地的粮食大量使用高粱大豆,给战俘吃的大部分都是纤维素面包,甚至有时没有粮食填腹。

饿死战俘是常有的事,也是苏联不得已的事情。后来苏联出台了奖励政策,就是给战俘们奖励,谁干的多谁吃得好不完成就不给食。所以战俘为生存,拼命工作换取食物是当前头等大事。

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劳动力最缺乏,60万战俘无疑给苏联建设添加活水。当时苏联正在修建西伯利亚的铁路。还有加入工矿企业劳动,也为苏联的一系列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阿穆尔河上的共青城,有材料表明:

有39400名日本战俘参与了这座共青城的建设。

日本战俘从事高强度高难度的体力劳动,一位日军老兵描述:他当年在西伯利亚集中营之时,对于死亡的恐惧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甚至他对于那里的印象,足够用鬼都害怕来形容概括,西伯利亚4个字,在俄罗斯人心中,都已经成为了死亡的故乡,对于原本生活在气候宜人之地的日本人来说,无非就是人间炼狱一般痛苦。

虽然如此,但日本战俘干活非常卖力。当年日本战俘劳改营看守鲍里斯·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的评价是:

“日本战俘在泥炭开采场工作,干活非常卖力,从不偷懒。”曾经研究过许多有关日本战俘问题档案材料的俄罗斯观察家日尔诺夫也指出:日本战俘工作勤奋、认真、组织纪律性强。

日本战俘工作卖力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苏联看管重视从而减少工作;还有就是赢得苏联女人的好感。

当时苏联政府准许少数日本战俘同苏联妇女结婚。由于在二战中,苏联男子很多牺牲在现场上,人口锐减。

二战结束后,苏联男女性别比例达到了1:3,在西伯利亚的集体农庄更是差不多一个苏联小伙子要被四个苏联姑娘追求。

因此,不少嫁不出去的苏联姑娘就打起了外国战俘的主意。这是日本战俘活下去的动力,能娶得一个苏联的女子结婚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爷爷说了许多关于苏联和战俘的历史,我列出上面所说的事情,对于当时苏联的国内情况和日本战俘的处境,你能找到日本战俘为什么不反抗了吗?我认为:

第一、苏联强硬也很强势。二战后苏联的实力强大,紧次于美国,自然不把战败国的日本放在眼里,对日本战俘不按照《日内瓦公约》执行,因此日本战俘得不到优待。大棒在手,羁押战俘的部队和管理人员自然就严格,全副武装,钢铁做的枪,豆腐做的肉,你敢反抗吗?谁反抗谁先人头落地。

第二、苏联西伯利亚的恶劣的天气,常常零下几十度,缺衣保暖的战俘常常卷缩在一起。还有严重食物短缺,战俘骨瘦如柴,手无抓鸡之力。面对高大勇猛的苏联人,日本战俘自然连头也不敢抬起。

第三、苏联西伯利亚地广人稀的,到处都是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即使能逃出又能去哪里?逃走更是死路一条,留下来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第四、日本战俘忏悔,赎罪。日本对亚洲人民发动的侵略战争,罪恶滔天,经过改造,他们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所以战俘安心改造以洗涮对屠杀亚洲人民的罪恶的心灵。

第五、苏联政府允许战俘娶苏联的女人为妻,这是日本战俘活下去的动力。二战中苏联男人损失惨重,寡妇、女人比较多,外来的战俘可以弥补国内男人的不足。日本战俘拼命改造就是为了赢得苏联女人的好感,娶上一个苏联的女人,就能摆脱被奴役被虐待的处境,甚至将来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生活有期待,人生才有希望。

最后我想说,常回想历史,我们不忘历史,虽然日本受到战争的惩罚,但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还在宣扬美化侵略史,这是对亚洲人民的侮辱。

年青一代多点了解日本侵略史,对提高我们民族的团结有激励作用,了解战俘的生活,我认为日本年轻的一代不会再走侵略的道路。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和平才能让我们安居乐业,和平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