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当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座舱内会发出提示,果真如此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这种事,但并不是被所有导弹锁定都会这样。

目前的导弹引导头,主要分为雷达引导和红外紫外引导。

空空导弹的雷达引导,分为主动和半主动。

无论哪种引导,首先战机必须用机载雷达照射搜索敌机。

现代化战机如果被敌机机载雷达持续搜索照射,先进战机是会发出雷达预警告警,提醒飞行员有危险。

但是,绝大部分战机是当导弹发射以后,才会预警。

导弹发射以后,自身的引导头会锁定敌机,追踪攻击。

现代化的雷达告警系统(RWR)都可以识别是否是导弹的攻击。

一旦确认为发射后的导弹,系统立即会预警。

不但有我们听到的那种滴滴滴声,还会有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和方向,显示在电子战显示器上供飞行员判断。如果照射雷达处在跟踪状态,告警系统则会以画面和语音形式向飞行员警示威胁类型、方向和概略距离,飞行员即可进行机动规避并自动采取干扰措施,如施放干扰箔条或投放射频诱饵,诱骗来袭导弹。

原则上超视距的空空导弹,因为都是雷达引导,战机都会有预警,飞行员最低程度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真正难对付的,是红外紫外引导的近距离导弹。

一来一旦发射,导弹距离战机太近,留给飞行员应对的时间太短。

二来近距离导弹的引导方式现在都是多样的,还可能切换,很难对付。

目前对于这种导弹,雷达预警系统是无效的,必须依赖分布式孔径光电系统(DAS)或紫外告警系统来解决红外导弹的锁定告警。

尤其是是紫外告警难度太大。

目前紫外告警系统,它是靠探测导弹发动机的尾焰来感知导弹锁定威胁,故也称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它也能用画面和语音向飞行员提示威胁,并控制投放红外干扰弹诱偏来袭导弹。

影视剧当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座舱内会发出提示,果真如此吗?

当然会有提示,这是战机的“RWR”(Radar warning receiver )在发挥作用,即“雷达告警器”,但并不一定是导弹锁定它才会提示。现在最新型的“RWR”早已抛弃了单纯的提醒功能,可以以被动的方式对敌方飞行物、来袭目标进行精准定位。

“RWR”是一种防御性的电子设备,它可以对外部雷达波照射产生感应,继而提醒飞机已经被敌方战机探知或导弹锁定,随着雷达波信号的接近与强度增加,“RWR”还会为此做出更剧烈的反映,通常以“滴滴滴”的急促警报声或人声警告来提醒飞行员。

上图.F15战机翼尖的AN/ALR-56“RWR”天线

基于“RWR”能探测雷达波接近和锁定的功能,其实许多地面设备也会安装这个东西,比如一些地面雷达站、载具等等,以提示工作人员:目前已经处于敌机探查或导弹逼近的情况中,需要尽快进行战术处置或撤退。

上图.安装在F15战机上的AN/ALR-56雷达告警装置

“RWR”的实现原理也非常简单,它就是一种信号天线,本质上与我们收音机、电台的天线区别不大,只是更加灵敏,且拥有更高级的电子性能,可以通过接入数据库来快速分辨来袭敌机、导弹的种类。

上图.顶端是F15翼尖的AN/ALQ-128的电子战天线,下面是AN/ALR-56雷达告警天线

我们知道,战机主要依靠雷达波来探寻目标,这些高功率的电磁波只要发射出去,就会很容易被贴在战机外面的“RWR”天线接收到,从而做出预警。高级的“RWR”可以反向侦察,通过对方的雷达波形、来源以及数据库的信号特征对比,分辨敌人,确定敌方的雷达信号位置。

上图.F15战机的告警装置分布

而且我们在电影中听到的“滴滴滴”声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这些声音的音调和显示在显示器上的符号能根据威胁的类型进行变换。比如对方雷达只是浅浅的探测性扫过,那么它们可能只是轻微的做出简单的基本预警,而敌方火控雷达开始跟踪并企图锁定时,“RWR”会通过连续的单长音,提醒飞行员赶紧想办法机动或反制,以避开这台具备敌意的雷达。

上图.战机火控雷达锁定追踪目标

当对方战机锁定并准备发射导弹时,“RWR”甚至可以通过精密的电磁波变化来确定对方是否发射了导弹,这主要体现在信号特征的转换上,无论主动还是半主动制导的空空导弹,都会发生各自不同的雷达反馈信号,这种特征被称为“引导信号”,“RWR”会因此变得更加急促。

说白了,“RWR”是战机“态势感知”这一概念的先行者,它们充分利用电磁波的发射特性,达到了同步预警的战术目的。

上图.“阵风”的探测器分布,MAW、LWR、RWR外的Jammer是干扰弹发射器

当然,光靠“RWR”肯定不行,飞机还有“红外逼近告警器”(MAW)、“激光告警器”(LWR)等多个设备,这些外置天线会贴在飞机的几个照射几率大的部位,如机翼、尾尖、机头等等。仅论概念它们都不神秘,无非是传感器而已。

比如“MAW”系统,毕竟“RWR”是个被动探测设备,它无法明晰的探查一切非电磁波目标来源,比如红外制导导弹的来袭。这时候就必须“MAWS”上马了,它通过光学阵列对红外/紫外线探测来追踪导弹的尾焰热能,从而对其进行定位和示警。“MAWS”探测到目标后,也会发出细密的提示音,甚至会在特定时机主动发射干扰弹。

上图.法国为阵风装备的新一代探测器“DDM/SAMIR”

目前这些“MAW”挺多样化,比如欧洲战斗机的“PIMAWS”,法国的“DDM/SAMIR”(Détecteur De Missile de Nouvelle Génération)等,后来美国人则干脆整合出了“TEWS”战术电子战系统 (Tactical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它们能让战机被动预警系统拥有“战术主动权”,通过电子压制、病毒攻击、光电干扰、被动火控锁定攻击等方式应敌。

上图.用于阿帕奇、黑鹰、支奴干等直升机上的CMWS通用导弹告警系统,主要用于侦测红外照射

美国的CMWS(conventional missile weapon system)通用导弹告警系统主要用于直升机,这些低空目标受地面防空影响较大,所以它们需要及时对红外照射做出反应。当地面有近程防空导弹对直升机照射瞄准时,机舱也会发出“滴滴滴”的警报,并迅速给出来源方位。

F35战机上的“EODAS”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lectro-Optical 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也具备此类功能,它通过埋在机身外表的6个红外传感器,使机身获得360度的红外探测能力,无死角的监察周围态势,对来袭飞弹、飞机进行探测和预警。

怎么样?现在明白战机战斗时的声音来源了么?

影视剧当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座舱内会发出提示,果真如此吗?

谢邀,会的。

W君正在做一个专栏《详细手册,讲讲F-14怎么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一下。

在F-14的座舱中有一套通讯系统调节面板

在音量的位置有一个ALR-67的音量旋钮。ALR-67实际上是雷神公司出品的一款雷达告警系统。

这套系统目前应用在大量美军军用飞机上。

飞行员的耳机被接入这个系统的回路可有时时的听到雷达波扫动的声音(无线电信号-音频信号的转换,本质上和一个半导体没啥区别)。

当有一束雷达波持续的照射到战斗机上的时候,这时就会被认为是被火控雷达照射了。在AN/ALR-67的回路上就会持续的响起告警声。

这时飞行员就认为自己被导弹锁定了。

但这种测量方式只是一个战斗机被锁定的佐证,并不是直接证明了战斗机被锁定。如果对方仅仅是用火控雷达照射而根本没有接通导弹的火线,那么AN/ALR-67回路上的警报依然也会响起(当然这个时候一惊一乍是保命的必要手段)。

同时如果一枚导弹以光电传感器的形式进行锁定,那么AN/ALR-67是完全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

这里就得继续延伸到另外的一套设备了——接近告警。

这是美军的AAR-47接近告警模组。

在战斗机机体表面会有一系列的开窗。

这些开窗露出来AAR-47系统的摄像头。没错,就是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在红外和紫外波段十分敏感。当一枚导弹向一架战机飞进的时候,战机内会响起警报,同时屏幕中会显示导弹来袭的方向信息,以指导飞行员对导弹进行规避。

当然了,这套系统并不是只是对锁定自己的导弹而做出反应,而是对“越飞越近的导弹”做出提示。

基本上战机和导弹的事情实际上也就这么多了。再有不明白的就留言W君来一一解答吧。

影视剧当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座舱内会发出提示,果真如此吗?

影视剧中当战机被锁定后,雷达告警系统会不断闪烁红灯然后以声音告警飞行员,这个在二代机以后所有的告警系统都已经具备这样的功能的。比如电影《深入敌后》剧照,萨姆–8锁定“大黄蜂”发射后,预警系统就闪烁并发出了“蜂鸣”警告声音,飞行员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了,在这个细节中也有一些问题,这种导弹发射的告警是在二代机时代采用的方式,三代机已经变成只要对方火控雷达锁定就会发出告警,这也是为何各国在和平时期对抗中经常有国家抗议自家战机被别人锁定的原因。另外在之后的萨姆8导弹追踪F-18过程中,导弹追踪那叫一个惊险刺激,飞行员释放干扰弹,利用各种机动性躲避,甚至冒险贴山飞行让导弹撞山,但最终这架飞机被发射的第二枚导弹击中坠毁!这肯定有艺术夸张的成分,如果导弹都追到这个份上了,F-18无论怎么机动早已经被击落了,甚至在释放干扰弹导弹飞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击落了!当然这是电影,艺术加工让其显得更惊险刺激是很正常的嘛,可以理解!

现实中的战机的全套预警系统就如同下图的阵风一样,它包含了早期的雷达告警系统和近些年兴起的导弹告警系统(尾焰告警系统),这是三代半战机的标配,美国因为对自己的体系作战实力非常自信,在F15、F16一直对尾焰告警系统一直不是很上心,不过最近在微博上发现F15在座舱下也已经安装了这套系统了!

法国阵风的全套告警装置

F15安装的尾焰告警系统

说起战斗机对导弹的预警能力,其实最早是在二代机时代就已经兴起了,最初的导弹告警系统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他是利用导弹发射过程中的一个BUG,在敌方雷达成功锁定战机后,发射时像导弹传输指令数据过程中,火控雷达会短暂的断电而停止发射雷达波,预警系统就是靠捕捉这个短暂的停顿来判断导弹的发射,然后向飞行员发出警告,提醒飞行员导弹来袭,应该规避了!

随着航电的发展,到了三代机的时候这个BUG被修复,二代机的所有的第一代的战机预警系统失去了作用。于是各国对这个预警系统工作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发了二代预警系统,就是靠判断对方火控雷达波的强度和频率来判断自己战机是否被锁定!

三代机雷达告警系统

战机的火控雷达的工作模式有好几种,最常用的比如搜索模式、边测距边搜索、锁定模式等等,这几种模式下雷达波的工作状态是不一样的,比如搜索模式,雷达波扫描自己能够扫描到的最大范围,一般战机为机头前方±65°范围,雷达在这种模式下工作的特点是搜索范围广,扫描频次低,扫描这个区域范围后下一次扫描这个区域大概要间隔10~15秒;

边测距边搜索:而在搜索到目标后,并发射敌我识别信号无回应后判定为敌方战机,飞行员为了得到敌方战机更为准确的数据,将搜索范围变窄(比如±30°范围),雷达波扫描同一区域频次变快,扫描时间可能就变成了5秒,这样能够连续不断的获得敌方飞机的飞行数据,并测定出距离和距变率得出对方战机的方位、速度和飞行轨迹。

锁定模式:当敌方战机进入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可以发射导弹了,飞行员将火控雷达的工作状态调整到锁定模式,其工作范围再次边窄(±10°),雷达波的扫描频次变成1秒左右,也就是持续不断的获得对方的战机的信息,而且现代战机基本能够在这个区域内跟踪24个目标而攻击其中的4~6个目标!

战机的雷达告警系统就是通过接受敌方雷达波的扫描强度和频次来判断自己战机是否已经被锁定,如果对方雷达波频率突然变成1s扫描频次基本说明自己的战机已经被锁定了,雷达告警系统就会向飞行员警告,让飞行员提前做好准备规避了!当然如果这个区域的战斗机足够多,飞行员也无法判断敌方导弹攻击目标是否是自己,甚至如果你是隐身战机在这个区域,敌方雷达并没有发现隐身战机而锁定的其他战机,雷达告警系统同样会发出警告,因为他无法判断雷达波是否就是跟踪的自己!

尾焰告警系统

如果在被敌方战机锁定后,飞行员并没有发现敌方战机位置,那么飞行员也无法判断导弹袭来的方向,以前只能靠飞行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识别,这几位考验飞行员的眼力、反应和心里承受能力,比如在中东战争中,有一名以色列飞行员在看到敌方导弹来袭后立马选择了跳伞,结果空战导弹爆炸不但击中战机,而且碎片直接将降落伞和飞行员一同打成了筛子,即使心里承受能力强悍的,一旦发现导弹来袭立马大机动摆脱还有一定的几率逃脱导弹的追踪,稍微发现晚了根本来不及!

再这样的情况下,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的小型化,这些年各国有研发诞生了一款远红外预警装置(俗称的尾焰告警系统),这个装置与计算机连接,根本发现的红外特侦(速度、方向、热度)判断来袭导弹并自动警报,这时候飞行员就能在较远距离准确发现来袭导弹,并从容的抛诱饵,启动电子战干扰系统干扰导弹,并做滚转和大机动离轴机动来规避导弹!

战机预警系统还有用吗?

近些年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一个空战准则:“发现即意味着击落”,导弹的机动性和引导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可以说是远远比战机强悍,因此近些年各国军事专家都认为:只要导弹发射,战斗机是无法靠自身机动性摆脱的。这个观点下预警系统不就多余了吗?预警和不预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这个观点是没有错的,导弹更小更简单,飞行性能远强于战斗机,导弹能够轻易的做出40G的机动,甚至如果有必要将他提升到60G甚至80G恐怕都没有问题,而战斗机飞行员最大只能承受9G的机动,机动性差距太大。另外现代导弹都有成像功能,能够通过成像的轮廓来判定战机和诱饵的区别,很难诱骗了,因此战机很难摆脱导弹的追踪,发现即意味着击落这个观点没错。

但是这个观点下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敌方战机处于导弹的不可逃逸区范围内?在这个区域内导弹依靠自身机动性确实让战机很难逃脱,但是这个范围有多大呢?这要根据双方战机的姿态有一些区别,比如战机追尾发射导弹这个肯定就会小一些,如果战机迎面互相靠近就会大一些,一般情况下判定其不可逃逸区大概是导弹射程的1/3,也就是说像PL15这种150公里的攻击距离,其实其不可逃逸区只有50公里左右,在这个区域内敌方战机可能很难逃脱,但是很多时候超视距攻击是大于这个范围的,而且目前使用的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其工作时间也就只有10秒左右,大部分时间内是没有动力的惯性飞行,因此战机不断的大机动调整位置,而导弹也会根据战机的位置进行机动调整,每一次机动调整就是导弹损耗一次动力,这样的机动调整多了,后期导弹的自身能力不足以保持他进行高机动飞行能力的时候,也就无法跟上战机大机动的节奏,自然就会丢失目标了。

因此,综合来说,战机的预警系统可能只是在不可逃逸区范围内很难进行摆脱,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另当别论了,有了着两套预警系统,优秀的飞行员就能获得更强的对敌方导弹的感知能力,自然摆脱的几率就会更大了!

影视剧当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座舱内会发出提示,果真如此吗?

连米格19这种五十年代初的一代机都有护尾雷达,别说以后全身布满传感器的现役机了!绝大部分军机应该都能告警。影视只是来源於生活摆了!

影视剧当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座舱内会发出提示,果真如此吗?

飞机一旦被照射或者锁定,座舱里是有相应的提示警告的,这点电影里表现的还是比较真实的,一般我们看到的都是SAM亮着红灯,一闪一闪的,这是被萨姆导弹咬到了,但飞机的逃生率远没有电影里看到的那么高!

早期雷达和导弹的锁定原理比较简单,使用连续波照射目标来为导弹指示方向。因此战机上只要搭载简单的雷达接收器就可以了,一旦出现持续的大功率雷达波照射,就会为飞行员预警。飞机因此能发现自己被锁定,座舱里给出警告。

首先,是用于探测自己是否被对方锁定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假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被敌方火控雷达照射到,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飞行员进行摆脱机动,在适当的时机抛射红外、雷达诱饵进行规避,很快对付这种预警器的新导弹也就出现了。新式使用脉冲波进行制导的空对空导弹的出现,代表了旧式预警系统的失效。这些依靠发射脉冲波制导的武器不仅能让预警器无法识别,而且自身搭载着强大的变轨设备和电子战系统。因此战机即使发现了其来袭也很难做出有效的拦截手段。

但是很快新的预警器也应运而生,而能发出类似发动机热能身子模拟飞机雷达特征的诱饵也出现了,对战机的生存能力做出极大保障。战斗机装备的自卫感应系统,可以侦测包括雷达、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跟踪信号。

现代的某些战斗机上,还会装备导弹逼近传感器,假如对方已经发射导弹,还能通过对导弹的尾焰探测,让机载的防御系统提前进行防御干扰,如发射干扰弹、电子干扰等,增加逃生的概率。

目前我国主力战斗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都已普遍装备导弹逼近告警器(MAW),其作用是通过探测导弹尾焰来对导弹发射和逼近进行预警,让机载自卫系统提前进行防御对抗,如发射干扰弹或实施电子干扰等,大幅提高载机生存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