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鳌拜出身将门,有一身好武艺,膂力过人,骑射皆精,从青年时代起就从军作战,屡立大功。他曾追随清太宗皇太极攻伐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皆有战功。此后他还与英亲王阿济格一起指挥了皮岛作战,并身先士卒,与明军贴身肉搏,一举攻克之,将驻岛明军击溃驱逐,彻底化解了明军对后金腹背的威胁。皮岛之战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大战功。
史载,皮岛之战结束后,鳌拜以首功晋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勇士之意)。
1641年,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参加了著名的松锦之战。与后金军对阵的是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彼时明军已普遍装备火器,火力凶悍,猛攻后金军。鳌拜天生勇猛,他率领镶黄旗骑兵护卫大纛(军旗),冒着明军的炮火,拼死冲杀,一举击溃了明军骑兵。
之后他一鼓作气,率部进攻明军步兵阵地,他们下马步战,再次挫败明步兵。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胜,因功被攫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在锦州会战的关键时刻,鳌拜与尼堪、阿济格等配合皇太极沿路截杀突围明军,明军大败亏输。《清太宗实录》载,是役明军被杀的尸横遍野,自杏山到塔山的海面上伏尸如麻。此后,明朝的势力更衰,已无力控制辽东,败局已定。
次年六月 ,鳌拜被晋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地位较高的人物之一。 清军入关后,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追剿李自成大顺军,率军跟在李军后边紧追不舍,从内蒙入陕北,攻克四城,迫降38城......摧垮李自成后,他又开始对付张献忠的大西军。西充一战,鳌拜再次充当先锋,连破大西军营垒130多座,斩首数万级,张献忠亦中箭身亡。攻灭大西军,鳌拜再立首功。
据记载,鳌拜无论是早年在关外与明军反复鏖战中,还是入关后为巩固清廷统治的无数恶战中,出生入死,四方转战,攻城略地,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清初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
鳌拜不仅作战勇猛,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并被皇太极倚为亲信。皇太极死后,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位。手握重兵的鳌拜与索尼等人坚决拥立豪格 继位。
经一番激烈较量后,双方各退一步,采取了折中方案: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
多尔衮摄政后,对鳌拜展开报复,鳌拜数次被降爵,差点被害。直到多尔衮死于意外后,福临亲政,鳌拜在政治上才重获新生。
鳌拜对顺治也很忠心。鳌拜身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统领,忠心事主,位高权重,被顺治倚为肱骨。但不知为何,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顺治就神秘地退出了政治舞台(有死于天花和为情五台山出家两则传闻)。顺治失踪前留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首辅索尼是四朝元老,声望很高,但年迈多病,不耐繁剧,怕事避祸,不太愿意管事。正白旗主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心腹。多尔衮一死,朝政一变,他却反咬多尔衮一口,告发旧主意欲图谋不轨,遂被顺治重用,位列辅臣第二。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姻亲,但两人政见不同,经常发生争论,犹如仇敌。遏必隆属镶黄旗,为人懦弱,遇事无主见,凡事附和鳌拜。鳌拜在四辅臣中虽屈居第四,但由于资历老,战功显赫,常常以气势夺人。此后,鳌拜得以擅权揽政,日益骄横跋扈,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是一个骁勇武夫,三朝老臣,但表现前后迥异,原因或许在他辅佐顺治时,皇太极的余威以及恩泽犹存,而且顺治能够顺利继位,和他的力争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还能做到忠心无二,可年幼的康熙帝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的的鳌拜历事三朝,资格老,且掌握辅政大权,又手握40余万满蒙汉八旗劲旅,可以说清廷武装力量的绝大部分都被他掌握, 于是渐渐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顺眼了。
据说鳌拜常私下里称呼康熙为“孺子”。随着权势的日益膨胀,鳌拜对康熙的不敬渐渐公然表露出来。在朝堂议事时,鳌拜常常公然顶撞康熙,也当着康熙的面厉声训斥大臣。新年团拜时,鳌拜身穿黄袍(黄马褂),仅顶戴与皇帝不同。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也非等闲之辈,鳌拜行事如此嚣张,迟早会下场不妙。
康熙六年(1667) ,首辅索尼病故。鳌拜又罗织罪名,诬陷苏克萨哈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 、不愿归政等24款罪状,强逼康熙下旨绞死苏克萨哈,并诛灭其族。
康熙违心下令处死苏克萨哈,也使他与鳌拜的矛盾急剧上升,两人的关系已势同水火。
至此,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被冤杀,只剩下一个可有可无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满17岁,开始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想归政予他。
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所有实权,任意行使本属于康熙的权威,因他党羽众多,势力极大,没有人敢对此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虽没有谋反之实,但他已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尾大不掉的鳌拜集团。但鳌拜在朝中耳目众多,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引来不测之祸。康熙决定不动声色,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宗室子弟,在宫里练习布库(摔跤)游戏。鳌拜知道后,以为皇帝年少,喜欢玩闹,不仅不在意,心中反而暗暗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众少年已练得差不多了,剿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办差,又命自己的心腹掌管京师卫戍部队。然后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常入宫觐见,没啥稀奇,全无警惕性,便大大咧咧地来了。等鳌拜入宫,众少年一拥而上,鳌拜虽孔武有力,但猝不及防,被压倒在地,束手就擒。勇冠三军的骁将就这样形同儿戏地败在一群布库少年手上。
经议政王大臣审讯,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按律当斩。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谈话时解开衣襟露出满身伤痕 ,说这些伤都是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康熙念及鳌拜为两代皇帝立下的功绩,遂对他从宽处理,免死监禁,穷治其党羽 。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客观的说,鳌拜只想擅权揽政,架空皇帝,却并无反心,也没想过取康熙而代之,否则,凭他的英勇善战以及麾下数十万雄兵,闹出的动静不会比三藩之乱小。假如他真的要造反的话,小小康熙和那群布库少年哪那么容易就能把他捉住?或许还会酿成巨变呢。
【插图源自网络】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满清重臣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在辅佐康熙期间,鳌拜在朝中擅权自重,最终引起了康熙的忌惮,被康熙囚禁。
(鳌拜剧照)
那么,鳌拜在晚年专政期间,明明已经独揽大权,手中握有雄兵四十万,他为什么不选择废康熙,自立为帝呢?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因为打仗勇猛过人,战功卓著,晋爵三等男,并被赐予“巴图鲁”的称号。但对于满清王朝来说,鳌拜打仗立下的战功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对清廷最大的功劳,是他始终忠于皇太极,忠于满清王室。
在皇太极死后,满清皇族在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朝廷中在拥立新帝的问题上,分为了两派。其中一派以正白旗和镶白旗为主,支持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继承帝位;而另一派则是以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为主,支持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
鳌拜作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又是皇太极生前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自然是无条件的支持豪格。
1643年8月14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召集众臣于崇政殿,共同探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双方的激烈讨论之中,以鳌拜为首的将领们纷纷发声,不惜以武力威胁多尔衮放弃觊觎帝位的想法。这也使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双方最终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案,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来继承帝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顺治登基)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对豪格以及其支持者展开了疯狂的打击。作为豪格的坚决拥护者,又曾多次公开反对多尔衮称帝,鳌拜成为了多尔衮打击的主要对象。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了无数次的迫害,比如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处鳌拜死刑,后来鳌拜得旨“罚锾自赎”,才逃过一劫。不久后,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多尔衮要求将鳌拜革职为民,不过在顺治的帮助下,鳌拜最终免于被革职。后来多尔衮又以“违令渎请”的罪名,第三次论处鳌拜死刑,但最终还是化解了。
直到1650年11月,多尔衮去世之后,鳌拜终于不再提心吊胆。
顺治亲政后,因为鳌拜曾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对他大为敬重,将他视为心腹之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
1657年冬,孝庄太后病重,顺治紧张不已,朝夕侍侯。而鳌拜也不分昼夜地在宫中侍候,甚至都顾不上吃饭休息,这也让顺治深感鳌拜的忠诚。
最终,顺治在临终之际立下遗诏,指定皇三子玄烨继位。但由于玄烨年龄太小,顺治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小皇帝,鳌拜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熙和鳌拜)
虽然身居四辅臣的末位,但鳌拜却在晚年,仗着自己的军功和资历擅权自重,哪怕在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仍然不想还政给他。
鳌拜之所以专政,并非是他想要谋反。实际上,鳌拜本来就是武将出生,说话做事通常都是直性子,性情刚愎自用。由于战功赫赫,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在压制了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后,鳌拜俨然成为了朝中资格最老、说话最有分量的人。而这些,也让他目空一切。
换句话来说,鳌拜虽然忠心,但由于资格老,又独揽大权,因此他对于小皇帝康熙并没有好感。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屁孩根本就什么也不懂,还不如自己替他做决定。
最终,鳌拜居功自傲的行为,惹恼了已经长大的皇帝,康熙以召见鳌拜进宫为名,在大殿内布置了多名壮士,等到鳌拜入殿后便一拥而上,将其拿下。
康熙给鳌拜罗列了三十多条罪状,把他判处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十多条罪名中,没有任何一条罪名涉及了鳌拜谋反。
后来康熙念鳌拜屡立战功,又忠心耿耿,选择了网开一面,将他终身囚禁。鳌拜在被囚后不久死于禁所,死因不明。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1668年,14岁康熙找来一帮少年,以切磋为名,将58岁鳌拜摔倒在地,就此给他定了30条大罪。手握40万重兵的鳌拜,明知康熙要对付他,为何不造反?
鳌拜,是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也是顺治最看重的大臣。
他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手握40万重兵,为何康熙要算计他?
鳌拜手握40万重兵,为何明知康熙要对付自己,什么都不做,直接束手就擒?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来聊一聊鳌拜和康熙的恩怨。
鳌拜和康熙的恩怨1661年,顺治突然离世。在母亲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他将皇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三皇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
为了避免皇权旁落,他还给儿子找了4位辅政大臣,鳌拜就是其中之一。
鳌拜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
在皇太极时期,他就深受信任,而顺治皇帝也对他非常器重。
在康熙亲政之前,鳌拜几乎事事要做主,其他3位大臣和他相比,就和透明人一样。
对于鳌拜而言,只要有人敢违抗自己的命令,不管康熙的意思如何,他都会直接铲除。
有一次,鳌拜想要换地,但遭到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联名拒绝。鳌拜一气之下,直接以“藐视上命”、“纷更妄奏”为由,要给他们定罪。
康熙年纪虽小,但也明白,这是鳌拜借机泄愤,这三位大臣压根没有犯什么罪。
于是,他亲自下诏,只给了3人鞭打100下、没收家产的处罚。
但康熙没想到,鳌拜居然假传圣旨,把这3个人给处死了。
这样阳奉阴违的事情还有很多,康熙不是傻子,14岁亲政后,他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鳌拜。
鳌拜当然心知肚明。
不过,他大权在握,既不怕,也不做准备,照常行事,最后在一次和少年的比武中,摔倒在地,被定了30项大罪,直接关押了起来。
有人说,鳌拜实在是太傻了。凭借着他的实力,在康熙幼年羽翼未丰的时候,带着大军逼宫,夺个皇位完全有希望。鳌拜为什么不这么做呢?的确,鳌拜不夺皇位,又多次挑衅、忤逆康熙,简直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
不过,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里,就能充分理解鳌拜不造反的想法了。
换做你是鳌拜,恐怕你也不愿意造反。
第一,鳌拜轻视了康熙,认为康熙还是个小屁孩。康熙登基时,年仅8岁,正处在小孩最爱玩的年纪。
据史书记载,康熙年幼就聪慧,但他的生母佟佳氏一直不受宠,因此,他在后宫中的待遇也就和普通皇子差不多。
在鳌拜心中,康熙始终就是个小孩子,距离成为成熟的帝王还差得很远。
为了对付鳌拜,康熙挑选京城中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整天练习布库戏。但鳌拜压根没多想,在他眼中,这就是小孩子贪玩,每天不务正业,自然不足为虑。
而康熙,正是利用了鳌拜这种轻视,才拿下了他。
鳌拜,是满洲第一巴图鲁。如果单独论武力值,单打独斗能够拿下他的,几乎没有。而碍于鳌拜的身份,一般人根本近不了鳌拜的身。
所以,康熙要想抓住鳌拜,就只能用“玩笑”和“欺骗”的方式。
而鳌拜压根没想到,一个孩子,怎么能有这么深沉的心思?
第二,鳌拜造反,没有必胜的把握,很容易惹来一身麻烦在很多影视剧中,鳌拜在康熙登基初期,就只手遮天,仿佛只要想造反,天下垂手而得。
但在真正的历史中,鳌拜想要造反成功,还是非常困难的。
- 首先,鳌拜手握40万大军,但这些人未必肯跟着他造反。
康熙登基之初,清军入关不算太久,八旗制度也刚刚稳定不久。整个满清政府的军队力量,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十万。
鳌拜手握镶黄旗,只是八旗中的一支,要达到40万不太可能,因此,40万兵马,可能只是个虚词。
退一万步,就算镶黄旗有40万大军,难道他们真的愿意跟着鳌拜造反?
的确,鳌拜跟着皇太极四处征战,军功赫赫,又是对付多尔衮的大功臣,在军中有着很高的威信。但威信这种东西,打仗时或许能如鱼得水,一旦你要用来造反,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 其次,鳌拜只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其他大臣与他不齐心。
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位列第四。
位于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因为年老多病,基本上选择回避。只要事情闹得不够过分,他都不管。
排在第二位的是苏克萨哈,他归属于正白旗,原来是多尔衮的人。后来因为告发多尔衮有功,得到了顺治重用。但也因为这件事,在四位辅政大臣中,他属于被孤立的那一个。
排在第三位的是遏必隆,胆小怕事,没有主见,倒是常常附和鳌拜。
《清史稿》:圣祖立,受遗诏辅政。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鼇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鼇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
在这样的配置之下,名义上有四位辅政大臣,但实质上,基本就是鳌拜在真正地“辅政”,其他三人基本不会发表有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不发表意见,不代表没有意见。
索尼和苏克萨哈,就常常给鳌拜使绊子。
- 比如,康熙六年,索尼病重,直接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上书,请康熙效仿先帝顺治开始亲政;同年,苏克萨哈上书康熙,以“皇帝已经亲政”为由,请求卸任辅政大臣之职。
康熙亲政,直接影响的就是鳌拜的势力。
苏克萨哈作为辅政大臣,请求卸任,明晃晃就在暗指鳌拜:现在小皇帝亲政了,我卸任了,你也该麻溜卸任了!
而事实上,鳌拜对苏克萨哈的做法,非常生气,就给苏克萨哈捏造了一堆罪名,强迫康熙处死了苏克萨哈,并诛杀苏克萨哈全族。
看上去鳌拜赢了,可整个正白旗自此和鳌拜势不两立了。
如此一来,康熙亲政之前,鳌拜想要造反,不可能得到四位辅政大臣的支持;康熙亲政后,他想要造反,辅政大臣剩余的势力也不答应。
如果鳌拜不管不顾,强势逼宫,估计会有一场大战,谁输谁赢真的很难说。
毕竟,他只有1旗,还和别的旗有深仇大恨。
与其冒着失败的风险,鳌拜选择继续控制康熙,才是局部最优解。
第三,鳌拜,从来没想过造反。有句古话说得好,会咬人的狗不叫。
虽然鳌拜嚣张跋扈、擅权弄权,可他的确没有想过要造反,甚至,说他“忠心事主”也不为过。
- 皇太极时期,鳌拜跟着他南征北战,顶着炮火,靠着近身肉搏拿下了皮岛之战,有了“巴图鲁”的封号;松锦会战中,他又大败明军,打得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连连撤退。
- 顺治时期,鳌拜跟着阿济格进攻李自成的农民军,对付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最艰难的时期,鳌拜始终忠于顺治,被多尔衮三次迫害,差点丧命。
《清史稿》:顺治元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鼇拜忠勤戮力,进一等。二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破流贼李自成。进征四川,斩张献忠於阵。下遵义、夔州、茂州诸郡县。
后来,顺治亲政后,对鳌拜的忠心非常感动,一直将他视为心腹。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鳌拜从一个单纯的武将,转型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大臣。
顺治十三年时,鳌拜旧病复发,顺治还亲自去了鳌拜府邸探望。皇帝去探望臣子,在当时,这样的殊荣,鳌拜是首位。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里,鳌拜的人生履历上应该都是“勇士”“英雄”一类的称号。
但是,到了康熙时期,年纪越来越大的鳌拜,开始贪图享受,擅权自专,他无法接受自己被打压,更受不得其他臣子的一丁点违逆。
但就算他做得再过分,他也从没有想过要造反。
我猜想,最终鳌拜没有被康熙处死,也是因为他的“忠心”。康熙应该知道,鳌拜压根没有想过要造反。
《清史稿》: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鼇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1669年,康熙利用练习布库的少年,将鳌拜制服。此后,他命令议政王大臣们整理鳌拜的罪证和罪名,一共三十条,其中有“背负重托欺君擅权”、“内外俱用奸党失天下人仰望皇上之意”等,甚至还有“轻慢皇太后”……
但康熙给鳌拜定的30条大罪里,没有一条说鳌拜造反的。而对于这三十条大罪,鳌拜承认了一部分,也辩解了一部分。
最后,康熙念及他年事已高,曾经军功卓著,又没有造反的迹象,对他免死禁锢。
只不过,被禁锢的鳌拜,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
后人对鳌拜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基本上是被大家所公认的,鳌拜实实在在算得上一个忠于满清的臣子。
而在如今的影视剧中,鳌拜的形象基本只剩下了“骄横跋扈、贪婪不法”,其忠贞的一面少有人知。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鳌拜确实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我是灵枫历史阁,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鳌拜造反?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鳌拜这个人,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下。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战敢拼而闻名,他以一战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前后功勋卓著,不仅如此,鳌拜最大的功绩就是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代的忠心耿耿。
满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死后,满洲亲贵开始争夺帝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有着掩饰不住的野心,鳌拜手握重兵,却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最终多尔衮做出了让步,满清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
鉴于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不阿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数次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短短两个月,鳌拜就两次差点被杀,后又被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想要杀死他,此时的鳌拜依然对顺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过去。顺治亲政后,知道鳌拜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他为顺治朝的朝政,军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在顺治临终之际,指定鳌拜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熙。
顺治死后,鳌拜尽心竭力扶助康熙,成为当时满清政府震慑其余势力的利剑,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庄等人,急着拿到权利而不惜自毁长城,向辅政大臣开刀,才引起了后来的三藩之乱等事件。
鳌拜是从来没想过造反的,而且说鳌拜擅权,也言过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罢了,鳌拜是辅政大臣,在皇帝没有亲征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掌握权利的,何来擅权之说,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让鳌拜进宫,鳌拜就去了,这还不能表现出鳌拜的忠心吗?一个擅权想造反的人会这样做吗?
事实已经证明了,鳌拜确实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当康熙想杀掉鳌拜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这样的脸皮也不敢再杀他了,只能说他擅权而囚禁了事,当然,事后有没有悄无声息的让他死,就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鳌拜手握40万重兵,你也太看得起鳌拜了吧!
当时,满清政府的军政力量,主要是由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贵族、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贵族、蒙古贵族、汉藩王、以及皇室贵族共同掌握。
这些势力集团,分别都掌握着一支自成系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他们之间互不相隶属,都是各自独立存在。
顺治去世后,留给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苏克萨哈则是正白旗。
换句话说,这四个辅政大臣都是由清一色的上三旗满清贵族组成,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皇室贵族成员,没有一个下五旗贵族成员,也没有一个蒙古贵族和汉藩王。
这意味什么呢?意味着这四位辅政大臣就算联手,他们所能代表的军政力量,也只有上三旗的势力而已,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凭什么敢挑战皇权?他们真当下五旗、蒙古贵族、汉藩王和皇室贵族是摆设么?
别的不说,就单说下五旗,他们对三上旗早就是羡慕嫉妒恨,因为上三旗在福利待遇各方面都是碾压下五旗,而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就是上三旗是皇帝直接领导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上三旗真敢跟着鳌拜等四大臣造反作乱,下五旗肯定会立马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和上三旗作对,因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成为新的“上三旗”,到时福利待遇自然就是水涨船高。
相反,如果下五旗跟着上三旗一同造反作乱,他们就将永远被上三旗压在下面,甚至还会被当成炮灰,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会如何选择?
事实上,就是上三旗里的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跟着鳌拜等人造反,因为他们的福利待遇之所以是最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是皇帝直接领导的;如果他们造皇帝的反,即便成功,所得到的也不过是现如今这样;但如果失败,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既然如此,他们何必呢?
更不用说,上三旗一同造反作乱的前提,是建立在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四人团结一致的背景下,问题是,这四个辅政大臣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动不动就为了几亩地、一点权力就剑拨弩张,恨不得相互杀了对方。
后来,鳌拜把代表正黄旗的的索尼挤出权力核心,这并不意味着他控制了正黄旗,相反是把正黄旗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后来康熙拘捕鳌拜时,以索额图为代表的正黄势力就是最主要的帮手)。
再后来,鳌拜抢了正白旗的土地,把正白旗的苏克哈萨杀死,这也不意味着他控制了正白旗,相反意味着把正白旗彻底逼入了自己的对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鳌拜想威胁皇权,相当于是以一个区区的镶黄旗,挑战另外七个旗的力量,甚至还包括蒙古贵族、汉藩王、以及皇室贵族,面对这样的局面,鳌拜有胜利的可能吗?镶黄旗有胜利的可能吗?
所以,等到康熙下定决心要收拾鳌拜时,鳌拜的势力顷刻间便分崩离析,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做抵抗。至于鳌拜自己呢,也啥大话都不敢说,他只能脱下衣服,露出自己满身的伤疤。总而言之,这是我鳌拜为你们爷们卖了一辈子命的结果。再总而言之,我鳌拜根本就没有反心!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有人说鳌拜明知随着康熙皇帝的年龄增长,势必会对付自己,为何鳌拜却不敢造反,自己夺取皇权,之后称帝?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声称以鳌拜的实力,再加上鳌拜在军中的威望,灭了康熙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没有造反,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鳌拜更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实力不允许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虽说鳌拜之后一家独大,但是因为清朝的组织架构特殊,皇权非常集中,况且即使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在满清人眼里,康熙才是正统,清朝历史上也有很多贵高权重的能臣,但是最终都没有造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谓的40多万重兵,那也只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之中,实际上鳌拜也就是功高盖主,占着自己三代元老,为人行事有些过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属不同人管辖,就连鳌拜也不能够完全确定这些人都会听自己的命令,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怎么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鳌拜没有造反的必要真实历史上,鳌拜忠心耿耿,并无造反之心,作为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之后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鳌拜一生战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熏心,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剧中描述鳌拜造反,实则正史当中鳌拜并未有过造反的举动,他本就位高权重,只是在晚年表现的有些飞扬跋扈,这和康熙年少有关,而康熙也正是因为鳌拜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清朝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没有可能控制局面,这才和祖母孝庄一同决定将鳌拜擒获。
当时班布尔善一直鼓动鳌拜造反,但是鳌拜并未听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获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要抓我?”
三:鳌拜不知道康熙要对付自己鳌拜认为康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却不知道康熙在孝庄的教导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同意,遂与鳌拜争辩,但是鳌拜却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场之道为由,于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熙和孝庄,但是鳌拜却不以为然,依然在宫中骄横,最后被康熙擒获,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将其关入大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因为鳌拜功高震主,不过这也是历代皇帝所惧怕的,但是鳌拜认为康熙还小,怎么可能会抓我,况且我也没有再紫禁城造反。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