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先说个笑话。
大家知道三十节重机枪吗?
这是美制M1917式重机枪的中国山寨。
最初,有个美国跑单帮的军火贩子,带着M1917式重机枪找到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推销这种重机枪。
时间是1921年,民国已经建立10年了。
吴佩孚看到M1917式重机枪以后,设法拖住了那个美国佬,随后找来汉阳兵工厂厂长。
当时汉阳兵工厂,是全中国最优秀的枪械制造工厂。
吴佩孚问,你们看看这挺机枪, 能不能仿制出来。
厂长仔细研究了一番,说可以仿制。
于是吴佩孚就以走私军火的罪名,将这个倒霉的美国军火商软禁起来。
这边,汉阳兵工厂把M1917式重机枪全部拆散,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仿制,前后花费了半年时间,终于仿制成功。
吴佩孚就释放了那个美国佬,将重机枪还给他,还给了一些路费。
当时民国军阀混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美国军火商走私军火是违法的。
他只得吃了哑巴亏,认怂走人。
本来吴佩孚是很高兴的,认为仿造美制重机枪成功,以后就不用花巨资购买了。
谁知道,这挺命名为三十节的重机枪,仿造是成功了,但性能极不稳定。
只要持续射击,就很容易出故障,很少有能够一次打光一个弹带的。
那么,三十节实际等于不可用。
吴佩孚极为恼怒,将汉阳兵工厂厂长喊来臭骂了一顿。
厂长表示,重机枪结构过于复杂,并不是拆卸仿造零件再组装就能搞定的。
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得拿钱去向美国勃朗宁公司购买技术转让权。
得到全部资料以后,才解决了三十节的严重质量问题,还进行了一些改进。
即便如此,工厂初造时月产量只有几挺,后来才增加到每月25挺。
大家看看,到了20年代尚且很难仿造重机枪,何谈30多年前的清末。
其实,赛电枪这些玩意,清末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装备。
抛去仿造的质量问题,满清也没有大量制造重机枪的能力。满清产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年产步枪也只有1500支。
至于枪弹的生产,连北洋大臣李鸿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折里就叫苦:仅后膛枪弹的生产,就是“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平时看着生产红红火火,一打仗就不够用。
看看,连最基本的步枪和子弹都生产严重不足,何谈重机枪。就是三十多年后,每月才能生产多少!
装模作样的生产几挺装门面,又有什么用。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对,你没有看错,晚清政府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问世后仅仅四年就仿制成功,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清政府为了摆脱外国对中国军械生产的操控,打破技术壁垒,一直在仿制西方武器,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出了马克沁机枪。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段文字都会大为惊奇,天呐,清政府竟然能够仿制出马克沁机枪,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国军队还拿着大砍刀,怎么可能在1888年就生产出这样一大杀器。
其实,我们的仿造(山寨)能力自古就很优秀,这一点不用谦虚,我们很骄傲,但是要说能够仿制出完全一样的,纵横是绝对不相信的,中国和西方生产思维不一样,西方制造武器都是直接引进流水线,有专门的流水化操作,并且还有校正的检验样板,就是先有图纸再进行制造;
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其实是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每一款仿制,都是一次创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清政府仿制的时候没有图纸,根据武器样品拆分后,按照逆向思维制作出图纸,然后进行仿制,制造出来能打出子弹,就是仿制成功,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样武器继续仿。
这种自主仿造给清政府带来巨大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达40多个,每年投入研发武器的经费就在几百万两白银以上,前前后后砸里面也有一亿白银,结果清政府仿制出来最NB的武器就是抬枪,用两个人进行操作的那个武器,西方人看了后差点惊掉了下巴。
武器仿造之路,实际上特别艰难,以国民政府打造的中正式步枪来说,1928年决定按照德国1924毛瑟步枪进行仿制,在有了图纸的情况下,一直到1935年才成型,前后用了七年时间,真正到量产的时候,已经是1942年,这还只是一款步枪。
相比于普通的步枪来说,马克沁重机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更加复杂,要知道这可是一把改变了时代的机枪,是世界上最早的依靠子弹自身的动力完成发射的机枪。
在没有图纸,没有配套工艺,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就已经是奇迹了,但是我相信,制造出来的这款步枪很符合一句哲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条河,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的马克沁机枪也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挺(纵横都怀疑,子弹能不能通用也是一回事)。
中国真正仿制马克沁重机枪是在1935年,中德在军事领域合作后,德国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交付中国后,中国才开始进行仿制,也就是后来的民24式重机枪。
两者相差将近40年,所以,你认为洋务运动时期仿制的马克沁机枪能靠谱吗?
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主要是依靠当时的工匠,随着一批工匠的更换,仿制的工艺更加不行,因此,即使能够仿制出来也不会批量的去生产。
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刚刚面世的时候,李鸿章正在欧洲采购军火,也亲眼看到了展示的马克沁机枪,当时的李中堂惊奇的连忙说,太快了太快了,要知道马克沁机枪一分钟能够打出六百转,火力方面绝对是压制的。李鸿章随后表示,太贵了,用不起。并不是说机枪买不起,而是子弹买不起,以当时清政府的财力,想要驾驭射速这么快的机枪,简直是拿国力在开玩笑。
李鸿章当时比较青睐的机枪是早已经成熟且定型的加特林机枪,加特林一分钟可以打四百发,火力上够用,价钱还能相对便宜一点,实际上,金陵机器制造局在1884年就已经能够生产加特林机枪了,按照先入为主的的概念,并且已经生产了大量配套的加特林枪弹后,清政府不可能改弦易辙。
清政府没有大量制造或者采购马克沁机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克沁的射击火力太过超前,远远超过了时代的需求,不是说李鸿章看不到马克沁的作战潜力,而是在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之前,重机枪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
1884年马克沁机枪面世,到二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才大显身手,到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算达到巅峰,以李鸿章的眼界来说,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马克沁一展雄风。
当时西方各国普遍不看好马克沁机枪,包括俄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让马克沁的推销碰到了钉子,就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沁机枪火力太强,已经超出了时代的需求,而且刚刚问世的马克沁机枪性能也不稳定,日俄战争中和一战中的马克沁都是改良后的机枪,并非原始版的。
总结起来,清政府没有大量生产就是因为,清政府大量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出来质量不行;射速太快,子弹消耗不起;清政府已经有了加特林,对重机枪的需求不是特别大;马克沁火力已经超越时代,造成了火力浪费,不适合当时的战争形态。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非常简单,造出来,反而不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年李鸿章访美,观看了马克沁的射击试验。马克沁也是想着打开销售市场,赚一笔军火钱养老。
但是呢,李鸿章更是精明啊。他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武器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射速太高,太贵了。
废话,两个突突就打完了两条帆布弹带的子弹,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可是,买回来,有用吗?用处反而不大。
李鸿章可是真正打过仗的人。这东西对于后勤的要求太高了。一旦没有子弹,反而是累赘啊。
反而不如清朝自己造的快枪好使。
另外,李鸿章也看出来了,马克沁的重机枪太累赘了,这个东西更适合堑壕战,防守战。可是看看大清国,每个县城都是城墙高耸,护城河环绕。更不用说府城,省城了。天黑了把城门一关,谁能进来?
没有战场实际需求,你说要这玩意干嘛?
所以李鸿章就没有要这个东西。事实上,马克沁真正扬威到了一战时期了。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儿了。
到了后来,为什么没大量制造呢?
还是跟当时的军事实际有关。假如有一万元经费,是买一挺马克沁,还是买50支汉阳造?前者代表精兵主义,后者代表人多势力大。
好多小军阀选择枪多的选项。民国时期军阀就喜欢人多枪多马多,重机枪多不多在其次,这玩意太麻烦。行军太累赘,野战状态需要好几个人伺候。所以民国军阀们更喜欢的是手榴弹,花机关,镜面匣子这些玩意。听说过手枪团这个编制吧?人手一把驳壳枪,另外再加一把大刀。甚至还有过手枪旅的编制。手枪旅啊,民国精锐部队!
而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造一堆马克沁,后果是制造麻烦,养着费劲,部队人数也要减少,养不起这么多大头兵了。所以呢,也就是几十年后,民国的四大兵工厂开造了重机这玩意。其他军阀,雇几个枪匠,搞个花机关,投资小,见效快,立马装备上档次(人手一把,可以装门面,很拉风的),何乐不为?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马克沁重机枪?光这六个字他就足以把小伙伴们的眼珠子给整过来,为嘛?您把这玩意叫做屠夫他都不为过。想当年一战时期,德国佬眼瞅着就要玩完了,被老毛子联合约翰牛英国佬外加那脖子比身子长的高卢雄鸡法国佬,围起来掐着脖子打。
这踹的屁股都发红了,被迫在索姆河这地接受了一次大决战。咋说呢德国佬被玩恼了,这就整一万两千五百挺这物件。
往阵地上这么一拍,得,就等着约翰牛和高卢雄鸡玩冲锋。
这一到点,这俩人搂着脖这就上来了,德国佬他也不客气,死抠着扳机玩命的往阵地上撒子弹。
德国佬也真狠,最密集的地方平均二百米的距离就一挺,您就听哇,这拍出去的声音不是“砰砰砰”,是像风一样的“呼呼呼”声(这枪声太多了,就是风声,老梁可一点都没夸张)
约翰牛和高卢雄鸡整多少人都白搭,根本就冲不上去,死的人就跟那割韭菜一样,从人的身上扫过去,身体直接就被撕开了。
这头一天下来,约翰牛和高卢雄鸡这就到下六万人。有人说这战斗过程中,德国佬那士兵实在看不下去了,一边开枪一边高喊:“别冲了!别冲了!”
当然这是谣言,毕竟战场上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加上枪声这呼喊声根本就传不出去,而且他们的语言还不通。
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马克沁重机枪屠夫的威名。这协约国等一战一结束,掐这脖子让德国佬签字,保证他以后的队伍里不允许装备重机枪,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一点不夸张的说,当年整整一代的欧洲人差不多就死在了马克沁重机枪之下。
老梁插一句,小伙伴们知道不知道坦克这东西为啥要造出来呢?猜不出来吧,它就是用来对付马克沁重机枪的。
这东西太可怕了,当年约翰牛英国佬一个五十人的小队,凭借四挺马克沁重机枪就阻挡住了五千名非洲土著的进攻,不仅将其击溃,而且屠杀了三千多人。
当时就有人夸耀,这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他就相当于拿破仑时代的一个整编的步兵团。
哎!这话再扯下去就有点子远了,总之一个字马克沁重机枪——牛。
咱家地头上的马克沁重机枪就是这么牛掰的物件,居然在1888年的时候,被咱满清政府给整出来了,而且性能相当不错。
扯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说了:“老梁你快拉倒吧!把你那大嘴巴闭上吧!咱满清政府真要是能仿出来,也不会被大海对面那个头不足一米五的小鬼子玩残了!”
别介呀!这武器再高,您也得看是谁使唤不是,而且在仿制出来,那满清政府他也得同意生产才成啊。
这事老梁就给大家伙说道说道的。
大家伙也知道咱满清自从那瘸子皇帝咸丰开始,面对列强就一个字——怂。他对列强的套路就是能躲则躲,能跑则跑,再不济就是割点银子或者割点地啥的。
他这套路基本上被慈禧全盘接受,但这满清后期的局势,也造成了咱汉人权贵的崛起,他们中有一波人就要搞洋务,从而提高咱大华夏的地位。
那么造这马克沁重机枪的是金陵制造局,这厂子是在李鸿章的牵头下成立,这整到最后这厂子就变成了拥有机器一千台,能玩出手艺的工匠他就有一千七百多个,能够生产的军用产品,他就有二十多种。
听了这数据,是不是有点牛掰的感觉?但老梁告诉您,这蹲在这厂子上头的官员,都些瞎子,傻.帽,混.蛋(其实老梁还是想吼下去,不然真不解气)
用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车床,居然搞一些基本上没啥用的军事装备,搞笑吧!咱举个例子,当时咱这机器造个毛瑟啥的,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这帮子不吃人饭的家伙,居然仿照毛瑟,整出了后膛抬枪,没错老梁没打错,就是那俩个人使唤的抬枪。
一个前边抬,另一个人后边放枪,整体造型和一小炮差不多。
造出来之后,这帮官员都牛掰坏了,得意的拉着参观了老外:“瞅见没,四寸啊!四寸啊!四寸啊!四寸的大木头板子,一枪就打穿了。”
这帮子官员的表情既满足,那又得意,按照这帮子官员的想法,这全世界他就没有生产抬枪的,就俺们,就俺们大清国生产,你就说牛不牛吧!
老外丢下一句话:“你们真牛,不是一般的牛!”
回头人家就在自己个的日记里写:“这帮人咋就用第一流的机器,生产一些没用的物件!”
这脸打的呱呱响啊!哎呦!我去!肚疼!
那么李鸿章当年去欧洲那嘎达溜达,就瞅见这马克沁重机枪,这不他就拉回来几挺,琢磨着仿制一下。
你还别说,他就仿制成了,炮管一样粗的枪管,一撒出去泼天的子弹,腰口粗的大木板子也能打折了。
咱哪官员,牙口不错,大板牙一龇:“这什么玩意,这么废子弹,这不浪费吗?国家的钱就不是钱了?还是俺的抬枪可爱,一分钟一发,特别的省!俩人一杆,还省装备,多划算啊!”
得,这仿制出来的马克沁就丢一边去了,咱这找谁说理去。
您要谈浪费,老梁恨不得抽他俩大嘴巴,平壤战役,咱大清国那军队,大炮扔地头上四十八门,步枪一万多,没多久那鸭绿江防站,大炮丢了七十八门,枪五千,此后旅顺,大连,光小鬼子缴获大炮二百七十多门,枪六百。
这是装备,那子弹那一次不丢个四千万发还得以上,炮弹丢失几百万发,这些数据那都是有料可查的。
您这就不浪费了,这叫丢人啊!
咱就说吧,这金陵制造局底子是有,能力也是有,但架不住上边的不行。但当满清被踹下去,这换成民国。
这就好多了,领导换成能人李承干,名字也改成第二十一兵工厂,啥重机枪,啥轻机枪,啥步枪,啥迫击炮,啥追击炮,啥重型迫击炮,咱全都有了,一家伙下去这就成为了咱大华夏战时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到了抗战胜利,这地光各种型号的机枪生产了二万八千挺,迫击炮小八千门,步枪小三十万,大量的武器弹药海了去了,据说各种轻武器的产量占全国武器生产的一半。
大家伙也知道,当年小鬼子追的急,咱二十一兵工厂从南京搬到重庆,大大小小的东西全拉走,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他就开工了,是全国最快最早复工的兵工厂。
但很可惜的,当内战爆发了,咱李承干李厂长心力交瘁就辞去了厂子的职务,一辈子没娶过媳妇,提着两只旧皮箱离开了厂子。
那年李承干李厂长是唱着战歌和大家伙甩开膀子干军工的。不就是一挺马克沁机枪吗?有啥大惊小怪的。为啥没有大规模生产?很奇怪吗?满清时期,这帮老爷们宁可把装备放到库房里锈烂了他也不想装备下去。
更何况还有些,眼珠子都睁不开,不愿意瞅一眼世界衙门口的官员。
应他那句话了,还是抬枪可爱啊!世界上就没人敢生产这东西,除了俺们大清。
哎呦!肚疼!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太快!太快了!”1884年李鸿章在参加伦敦举办的新枪发布会上大声感叹。马克沁重机枪在半分钟内一梭子打出300发子弹,将一棵大树拦腰切断。李鸿章立刻买了一挺带回国研究。
李鸿章看到的马克沁
这一年,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0年时间,如果大量制造马克沁重机枪,并大力发展陆军力量,或许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但是没有如果,洋务大臣犯了下一个致命战略错误,让腐朽的大清失去了最后的复兴机会。
李鸿章拿回的那挺马克沁机枪,由金陵制造局于1888年仿制成功,命名为赛电枪,顾名思义就是像闪电一样快、一样猛,而英国陆军1891也才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大清比大英帝国还早了三年。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在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全国已经有以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30多家规模型军工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军工产业链。
金陵制造局的马克沁
他们不仅能够生产“汉阳造”步枪,还能够生产阿姆斯特朗式后膛快炮、半自动步枪“快利枪”、赛电重机枪等前卫新式武器。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甚至建造了排水量2000吨第一艘国产铁甲舰——平远舰。直到将近100年以后,我们才再次拥用建造2000吨排水量以上军舰的能力。甲午之前的清朝军工产业水平远远在当时的日本之上。八路军的马克沁
由此可见,大清完全具有大规模量产马克沁机枪的技术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清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洋务派手中有权有钱,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发展以步枪、重机枪、后膛炮为主要武器的陆上武装力量,打造一支让列强胆寒的陆军。
也许是在海上被列强打怕了,也许是对陆军能力的过分自信。洋务派把目光放在了海上,聚全国之力打造北洋、南洋海军,耗费巨资从欧洲引进的大量先进的铁甲舰,钱都让海军花完了,陆军成了后娘养的。上节提到了那些陆战武器都没有大规模列装,最简单的步枪产量也只达到每年1500支,根本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解放军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登陆后的日本军队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抵抗,人们不禁要问当年血战金陵的湘军、淮军哪里去了。仅仅从武器这项来看,甲午战争的清朝陆军已经落后了日军。如果清军大量装备马克沁机枪等重火力陆战武器,那日俄战争马克沁收割鬼子小命的场景将提前10年上演。
志愿军的马克沁
即使海军覆灭了,强大的陆军照样可以将登陆的日军赶下大海,清廷也不会因为担心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南北夹击威胁京师了,也就不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当伊藤博文正在马关与李鸿章讨价还价时,有情报显示大清可能号召全国军队赴京师勤王,他也吓得瑟瑟发抖,日本并没有与大清在陆上决战的实力与勇气。
民兵的马克沁
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于广阔的陆上战略纵深。洋务大臣如果选择大力发展陆军,而不是发展昂贵的海军,或许还能有立足世界的可能。四五十年后的抗日战争、半岛战争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没有海空力量,我们也能打赢最强帝国。洋务大臣放弃“马克沁”,选择“铁甲舰”,说白了就是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的战略短视。
军博馆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以后,清朝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着手筹建北洋新军。而然他们已经丧失了战略机遇期,袁世凯的新军最后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马克沁机枪的命运,就预示着大清的命运,历史往往就是小事件、小人物决定的,正所谓“蝴蝶效应”。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我们知道,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而不在装备,再好的装备也要看用在谁人之手,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如冢中枯骨,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一时,虽经过仁人志士多年努力,但终没有摆脱百年国耻,魂舞大漠以为就是最好的明证吧。1888年,我们就仿造出国际最新的重机枪马克沁,说明自古就有奇工巧匠之能的中国,在工业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说造能成,可以证明一样事,中国从来就不乏匠人。然我们的匠人,志士仁人,挽救不了大厦倾颓难挽的国运,有马克沁为证。
不一样的马克沁?1884年,李鸿章在伦敦新枪发布会,看到了此枪威力,半分钟切断了一棵大树,于是决定购买了回国仿制,做为权重朝野的人物,他有此权力。四年后,在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起名就叫赛电枪。有人以此证明,我们的工业能力当时超过了日本。魂舞大漠觉得这样的结论,不符合历史实事。所谓工业能力,不是说能造一点枪炮,还能造出平远舰,就说明我们的工业水平有多高,整个社会还处于农业社会,对工业技术建立的理解和认知,还停留于农耕时代,而日本自1868年即开始了明治维新,是一场真正的社会变革,正式走向工业时代。观察我国工业,只有大大小小40多家兵工厂,如此而已。能仿造出马克沁,只能证明我们的匠人有多么棒,有被大量列装的可能了,如果得以大量列装,对陆军装备的当有极大促进,然而并没有成为实事,为什么?
并非不需要!看历史上有人看见,与战甲午,数场战斗,枪支被遗弃无算,大部分靠真金白银买来的装备,就这样连带国运,一同耻辱地为晚清送葬。战不能战,有枪没枪一个样,何况大量的金钱都投给了北洋水师铁甲战船。铁甲战舰又如何,网友说得有道理,都是渣渣。不得不承认,钱倒投进去不少。李鸿章一面哀叹再发再弃,又一面抱怨此枪用不起,用不起嫌枪贵,不知陆军装备的重要,把赌注全都押在了海军身上,只是他想不到的是,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根本不顶事儿。他想不到,他的老师曾国藩早就想到了大清的日薄西山,留下了恨不早死的经典名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