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炮战中为什么有人说印度总是吃亏的一方?

90年代印巴经常发生炮战,他们各自用什么火炮,有何优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媒体的误导,倾向巴基斯坦;

其实,印巴的冲突基本是这几种模式。

第一,巴基斯坦武装分子渗透发动攻击。

以克什米尔冲突,基本都是巴基斯坦使用非正规军武装分子进行渗透,袭击,攻击之内。

第二,印度空军还击。

印度吃亏以后,会第一时间使用空军还击。毕竟印度空军实力比较强,而且可以快速反应。

巴基斯坦一般会出动空军或者防空部队进行对付,双方拉锯战,通常是印度占上风。

第三,双方自觉降低冲突规模,停止空军对战,转为炮战。

边境冲突需要控制,一旦演变为全面战争,对谁都没好果子吃。

一般空军冲突双方有损失以后,就会逐步停止空中交手,改为炮兵对轰。

而炮兵对轰也是小规模的。

比如今年2月的炮战。

首先是巴基斯坦武装分子搞了路边炸弹,炸死印度军队40多人。

2月26日印度空军出动12架幻影2000,轰炸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分子营地。它们投下1吨的炸弹,成功炸毁了整个武装分子的训练营地。

这次巴基斯坦出动“枭龙”战机进行拦截,但没有交战记录。

随后巴基斯坦没有空军攻击,而是直接沿着印巴实控线向印度方面12至15个地方发动了猛烈炮击。

炮击后,印度军队就受伤5人。

随后印度军队炮击报复,巴基斯坦伤亡不明,但说平民死伤十多人,看来军人也不会多。

这种小规模的炮战,说明不了什么。

其实,印度传承苏联的特点,很重视炮兵的建设。在印度陆军师下,都配属一个炮兵旅。每个炮兵旅下辖3或4个炮兵团,虽然叫团,但是只有三个炮连共18门炮,规模和我军的炮兵营差不多。

印度甚至还有3个炮兵师,他们分别是第40炮兵师,第41炮兵师和第42炮兵师。每个炮兵师下辖三个旅,两个炮兵旅和一个混合火箭旅。

但印度炮兵主要问题,是火炮型号太多,后勤供应难度大,而且很多火炮比较老旧。

即便先进火炮,型号也比较复杂。

就这两年时间,印度刚刚装备的大口径火炮,包括114门由FH77改进而来的“丹努什”45倍径155榴弹炮,145门M777超轻型39倍径155榴弹炮,引进100门韩国K9型52倍径155自行榴弹炮等。

目前印度炮兵实力大体是这样:1000余门M46加农炮、300余门FH77B155毫米榴弹炮、550门D30式122毫米榴弹炮、1000余门IFGMK系列105毫米野战炮,以及其他10种口径的杂类火炮。

在火箭炮方面,印军购买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及自产的皮那卡火箭炮约100多门,此外是老式的BM21火箭炮。

就数量来说,是很大的,性能大体也算可以。

印度早在10多年前就知道了购买3200-3600门的火炮,目前还在慢慢实施。

然而,巴基斯坦炮兵水平也不行。巴军中主要装备的火炮有美制的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M115式203毫米榴弹炮、M59式155毫米加农炮、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M110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M109式155毫米榴弹炮,以及同样是苏联造的M46加农炮。

这些火炮比印度的还要陈旧,早已过时,唯一优势是型号相对较少,维护起来简单。

巴基斯坦向中国求援,购买了A100型远程火箭炮,SH-1式155毫米卡车炮。

因军费有限,巴基斯坦没有大规模购买火炮的计划。

话说回来,克什米尔高原地区,现代化火炮未必有用,还不如二战期间的轻型迫击炮。

印巴炮战中为什么有人说印度总是吃亏的一方?

呵呵,这个提法不是完全正确的。印巴之间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如果从战果看,这三次大冲突,印度的战绩要比巴基斯坦好太多了。特别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胜,一举肢解东西巴,东巴独立成了今天的孟加拉国。

印巴之间是世仇,长期以来冲突不断,冲突的热点地区就是克什米尔地区。在这个地区,印巴之间是三年一大打(相对而言),年年都小打。印巴的三次大战争中,有两次就是在克什米尔地区先开打的。

(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军的锡克士兵)

克什米尔地区是一块夹在中、印、巴三国的三角地带,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一个高寒高海拔地区。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巴方占据克什米尔的2/5,印方占据3/5。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双方仍是冲突不断。

(印军炮兵正向克什米尔地区开火)

1999年,双方在此地又发生了较大冲突(也称卡吉尔战争),双方出动了数千军队,最后印军将巴军赶出了己方的控制区,印军再次取得胜利。但在这次冲突中,巴方军队在炮兵运用方面却十分成功。因为巴方进攻印军是以克什米尔民族武装分子的身份出现的,巴军方不好大张旗鼓出动,于是就在后面打冷炮支援,竟然收到奇效。或许这就是人们认为巴方火炮胜过印军的原因?

(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大红大紫的中国火炮--GHN-45加农榴弹炮是巴军的主力)

其实这也是高海拔山地作战的特点决定的,克什米尔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遂,虽鸡犬相闻,但要见面就得走上几个小时,是不适合大部队、机械化作战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双方架起大炮隔山互轰。巴基斯坦早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1988年的一次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中,巴方军队就发现印军装备的瑞典火炮射速快、射程远、精度高,压过了自己。于是就紧急从中国引进了一批先进火炮,这才后来居上。就这样,印巴双方现在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基本上就是以大炮互轰为主的了。

(印军近年引进的美国的M777超轻型榴弹炮,在克什米尔地区也是威力不可小视)

2016年,印巴双方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又大炮互轰,造成了数十平民士兵伤亡。

最近一次是去年的7月,巴方炮火准确地摧毁了印军的两边境哨所,造成印军4人死亡;印军也随即还击,炮轰了一支巡逻的巴方军队,造成一辆军车起火,4名巴方士兵阵亡……随后双方又是炮火不断,一度有冲突升级的危险,好在在国际调停下达成新的停火协议,冲突才告一段落。

据巴军方称,仅2017年一年时间,印军就向克什米尔巴方地区炮击542次之多,克什米尔地区,恐怕是一时半会不会消停下来的了。

印巴炮战中为什么有人说印度总是吃亏的一方?

印巴两国的矛盾,说到根上还是英国殖民者留下来的。当年两国同属英国殖民地,在二战结束后英国迫于印度人民独立的要求,只好将政权交给印度人民。可是英国殖民者哪有这么好心,表面上移交政权,背地里却搞些小动作破坏和平。殖民者一手制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使得印度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冲突越来越严重。

最后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可谁能想到,这并不是矛盾的结束,确是矛盾加深的开始。

要说印巴炮战印度总是吃亏,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片面,至少在三次印巴大战中印度是占了便宜的。

第一次印巴大战,也就是克什米尔之战的起因是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依附英国,他表面上独立,实际也是英国的殖民地之一。

这不英国殖民者退兵后,印巴两国都希望克什米尔加入自己。可人家克什米尔有骨气,就要自己独立,谁都不加入。好吧,既然你油盐不进,这下既得罪印度,又得罪巴基斯坦。那就只剩下开战这一条路可走了。

巴基斯坦率先开战,不过人家有理由,那就是解放巴基斯坦的劳苦大众,克什米尔解放军就此组成。

而巴军一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帮主就逃往印度。这下可好,印度也有理由了,那就是我们要替帮主夺回家园。两国话不投机立马开打。

最终结果导致克什米尔彻底沦陷了,当年要求的独立到底没有实现。不过巴方占领了克什米尔五分之二,印方却占领了五分之三。

而且印度占领的还是克什米尔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这哪里是吃亏了,明明是占了大便宜。

第二次印巴大战可以说各有胜败,谁也没占多大便宜,谁也没吃多大亏。不过第三次印巴大战可以说巴基斯坦是吃了大亏,连自己的领土都丢了。第三次印巴大战,印度利用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使得巴基斯坦分裂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

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日益激增的情况下,印度决定出兵东巴,帮助东巴独立。最终印度依靠其优势的空军力量成功取得战争胜利,在西巴战场上重创巴军,帮助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

总结来看三次战争,印度依靠其优势的兵力以及政治外交等方的面因素,占了较大的便宜,并没有吃多少亏。谁让你巴基斯坦内部都不安稳,让印度有可乘之机呢。

虽然这些较大规模的战争印度占了便宜,但是局部小规模炮战,以及小规模冲突印度都是吃亏了的。自新世纪以来,双方局部小规模战争以及炮击,伤亡人员印度要高于巴基斯坦,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印度高。

就拿最新一次印巴炮击来说。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3月18日,印军称巴基斯坦违规开火导致印度一死三伤,印度将进行有效反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迫于各方面压力印度不好对巴基斯坦开火,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就从结果来说,还是印度吃亏了。

印度为啥老是吃亏,我认为有一个原因还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对巴基斯坦有不少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援助,巴基斯坦也被称为巴铁。

这不巴铁最近又曝光了一个事件,他们驾驶着中国造坦克冲上海拔3000多米的山巅。这也创下了巴军的记录,就算放在世界也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他们在山顶插上巴基斯坦国旗,宣扬着国威,此举无疑就是在向印度示威,告诉印度巴基斯坦可不是好惹的。

印巴的局部炮战仍在继续,边境间小冲突也是数不胜数。不管以前哪方吃亏,为了两国人民和两国的未来发展,愿两国能尽释前嫌。

印巴炮战中为什么有人说印度总是吃亏的一方?

总的说来不仅是炮仗印度吃亏,而是边境小规模冲突印度全部吃亏,据现在统计数据,自从最后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到2017年底,两军共爆发局部冲突100多次,每次都是印军死伤超过巴军。这主要是跟两国的国情跟建军理念有关系。从国力上看,巴基斯坦比印度弱得多,这就造成了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巴基斯坦的部队缺乏资金购买先进武器,那么就只能从单兵素质上下手,巴基斯坦军队的训练强度更高,可以这么理解,巴基斯坦的单兵战斗能力强于印度。

其次,现代战争中体系作战概念越来越明显,印度有钱,印度建军思想全部套用西方的国家,他们的武器装备繁多,这就要涉及到一个各兵种配合的问题。在局部战争中,这种干仗反而会吃亏。比如,美军的综合战斗力惊人,但是拿掉武装直升机,美军连叙利亚政府军都打不过。

在局部冲突中,打的基本上是遭遇战,这种战争拼的更多是单兵素质,所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敢打会打的人总是会占便宜的。不过两国真的打起来的话,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还是印度占优。

印巴炮战中为什么有人说印度总是吃亏的一方?

由于有克什米尔的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边境地区都部署了数十万军队,双方也经常进行激烈的炮战,动用重型火炮互相炮击。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不久前,印军动用前线炮兵,首先轰击了巴基斯坦的两座村庄,造成6名巴基斯坦平民伤亡。巴基斯坦则动用50门重炮,对印度的库普瓦拉县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炮击。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尽管十几年来印巴双方在边境大打炮战,但双方的炮击水平却相当原始,印巴的炮兵阵地多数是永备阵地,火炮窝在阵地里几个月都不动。难道不怕对方反炮兵雷达发现么?

很多人认为,现代化炮战,火炮阵地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敌方炮兵一开火, 炮弹还没落地,我方反炮兵雷达就测算出敌方炮兵阵地,敌方第二轮炮弹还没出膛,我军炮弹就到了, 炸得敌人人仰马翻。

也有好多人很畏惧反炮兵雷达,仿佛这玩意已经统治战场,炮兵没了活路。认为敌人用反炮兵雷达,几秒种就能测出阵地,几分钟反击炮火就铺天盖地打过来了。开几炮以后多长时间跑不了,就成了活靶子。

其实这些对于印巴炮兵来说是杞人忧天,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担心,因为印巴两国炮兵的水兵比较低。只有美国和中国这样拥有顶尖炮兵作战体系的国家,才能做到 随心所欲的进行反炮兵作战。而大多数国家做不到这些,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炮战都是戳在那猛射,无需时时机动。就像印巴的边境炮战,火炮阵地几个月时间里都没有变化,傻傻的戳在那猛射,也没看见谁被雷达反掉了。

反炮兵是这样工作的,敌人火炮发射后,只需一秒时间,当敌方发射的炮弹尚在空中飞行时,雷达就可以准确定位敌军阵地位置,将目标信息上报我方炮兵指挥部,炮指通过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立即组织反炮兵反击,理论上,整个过程在十几秒内完成,当我方的反击火炮炮弹出膛时,敌人的炮弹还在空中飞翔,尚未落地。

不过,这只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反炮兵雷达并不是包打一切的,目前地球上只有极少数国家的炮兵,在少数保障完备的战场才能最大限度的实施反炮兵作战。 首先,反炮兵雷达的数量很少,就是豪横的美军,一个旅才一部TPQ-37远程火力侦察雷达,外加一部中程雷达和一部轻型反迫击炮雷达。如果对手炮兵力量很强大,这些反炮兵雷达是完全不够用的。印度就更不行了,印军早期只有少数英国造的辛柏林近程反迫击炮雷达,直到1999年卡吉尔高原炮战,印度还是传统作战。到2006年,印度才向美国购买了AN/TPQ-37(V)3“火力发现者”雷达,到2018年,印军才配齐了全部12套“火力发现者”雷达。不过,印度还要考虑周边主要作战威胁,这12套雷达仅有少数几部配备在西部地区,根本不足以支持印军在克什米尔方向的作战。

此外,印军还自行研制了国产的“施瓦提”炮兵定位雷达,这种雷达能够自动计算来袭火炮的弹道,然后推算出对方炮兵阵地的位置,引导远程火炮或者航空兵对该位置进行打击。印度陆军在克什米尔地区也部署了几套该雷达,不过相对于克什米尔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来说,几套雷达根本不足以左右战场。

巴基斯坦也一样,在2008年,巴基斯坦才向中国购买了2套SLC-2远程炮兵定位雷达,这还是中国为销售巴基斯坦的A-100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配套的。此时印度陆军正在熟悉他们刚刚从美国进口的AN/PQ-37雷达。 其次,反炮兵严重依赖先进炮兵作战体系,反炮兵是开环作战,为了达到迅疾突然的火力覆盖,低水平的炮兵只能使用雷达侦察的唯一信息来源,不考虑前沿观察和毁伤评估,你不知敌人的阵地是啥样的,不知道敌炮的规模,不知道敌炮是否有防护,不知道敌人是否已经跑路了。所以,反炮兵的打击效果要看人品,而且会经常被敌人骗过去。如果想把上述缺憾补齐了,那么还要重新回到设置前沿观察和炮兵侦察体系和毁伤评估,那样的话,反应时间会很长。而且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配备完整强大先进的炮兵作战体系。

例如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炮位侦察雷达,而且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同时拥有自主研发远程、中程、近程和各种探测体制的全套反炮兵雷达技术。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接触反炮兵雷达领域,但我们的发展速度特别快,首先是引进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然后在1987年花费6200万美元从美国进口了4部AN/TPQ-37远程炮兵侦察雷达,每部雷达的造价高达1550万美元(印度到2018年才完整配备了该雷达)。

中国还在90年代通过某种途径引进过美国的AN/TPQ-36中程炮兵侦察雷达。这样,中国先后从西方引进三种最先进的近程、中程和远程炮兵雷达。在90年代摸透了这几种雷达的技能,开始自主研发国产雷达,研发了国产371型近程雷达,BL904型中程炮位侦查雷达,SLC-2远程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功能全面超过美制的AN/TPQ-37雷达。中国研制的这三种国产炮兵雷达,构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远中近程相结合的炮兵侦察雷达体系,达到国际最领先水平。

第三,反炮兵雷达不能每天24小时开机,不能做到环视无死角。可以通过无线电测量来感知敌方反炮兵雷达的存在,可以通过雷达干扰仪扰乱敌人反炮兵雷达的工作,可以呼叫空军用反雷达导弹打掉。也可以通过多个预设阵地的来回机动,玩死反炮兵雷达,这些预设阵地只需要间隔几百米就行。 所以,炮兵和反炮兵作战,雷达是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决定战场胜负的程度,这里还要看整个炮兵体系的先进程度,以及炮兵战术的运用。有了完整的体系,才能随心所欲地打击敌人的炮兵阵地。例如不久前中国陆军在边境炮兵演习,演习中出动了国产中程炮侦雷达,这种雷达主要装备合成旅炮兵,仅用8秒钟就准确的锁定了敌方阵地,随后榴弹炮集群对目标进行了准确的覆盖打击。这一反应速度,与美军现役的定位雷达相当。

正是由于炮兵作战体系的落后,缺少反炮兵技术实力,在历次印巴炮兵对战中,基本没有见到反炮兵雷达的身影,双方都是大大方方的构筑阵地,哪天高兴了就朝对方哨所放几炮,对方虽然会还击,但炮兵阵地基本不会被攻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作战体系非常先进的炮兵,他的雷达系统和战术行动一定也是非常先进的。所以,打人的永远是强大炮兵,挨打的永远是弱小炮兵。

印巴炮战中为什么有人说印度总是吃亏的一方?

印巴矛盾由来已久,自从巴基斯坦独立,矛盾就已经产生!大的战争就发生了三次!

第一次印巴战争发生在1947年10月,第二次发生在1965年4月,第三次发生在1971年12月份!三次战争,巴基斯坦都是略占下风!特别是第三次,东巴独立!

印巴矛盾永远解不开的结!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部落的国家!各个部落又非常独立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难免给政府添了很多麻烦!比如一些政策,也完全贯彻不下去!政府想管也是鞭长莫及。

这些部落里面,还有很多一些国际(恐怖)组织,渗透在里面!由于地理环境原因,曾经的本拉登就藏在巴基斯坦!你可想想当地政治气氛和原因,老美拿他就没办法,何况巴基斯坦!这些组织和部落武装,随便给你整个幺蛾子出来,就会让政府头痛!

克什米尔问题,时刻就像一根导火索!所以印巴平时的边境矛盾,基本很多都是出自于这些非政府组织,再让政府去擦屁股!

如果说平时的边境小冲突炮战,都是印度亏!

我们想像是不可能的!可能也就是报喜不报忧吧!在就是我们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