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中国仿造苏联波波沙研制50冲锋枪时,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这些志愿军战士手里的枪就是50式冲锋枪,它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研制的“波波沙41”型(PPSh)冲锋枪基础上仿制的。

我军第一代冲锋枪是50式冲锋枪,它们是在苏联的波波莎41(PPSh)基础上仿制而成,这款冲锋枪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性能稳定、火力持续性强、工艺简单,是当时苏联红军的形象代表和基本武器之一,再与德军MP38/40冲锋枪对抗当中屡占上风,从斯大林格勒一直打到了柏林!

建国初期为了解决部队枪械型号繁杂的需要引进了“波波莎41”冲锋枪,从1950年开始起仿制了,在1951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使用,并且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在与美军的“汤姆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的对抗中,由于使用71发弹鼓供弹火力持续性好的特点,经常将美军冲锋枪手压制,

“50式冲锋枪”使用托卡列夫7.62×25㎜手枪弹在50米内穿透力较强,在与美军侦察分队的遭遇战中多次击穿美军防弹背心…所以,美军惊恐的称:对面的人手里都拿着“小机关枪”! 图片上是美军第一代尼龙防弹背心重3.2公斤,由12层“杜邦尼龙”制成,确实有一定的防弹能力,但在30~50米交战距离内经常被“托卡列夫尖头弹”击穿。

“上甘岭战役”当中志愿军使用71发弹鼓的“50式”冲锋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全军开始统一轻武器制式,根据我国当时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战争中的使用情况,认为“50式”体积较大、装上71发弹鼓后整枪4.34公斤是很重的!对于我军战士的体能来说太重了并不利于徒步作战,还有就是木质握把是根据苏联人的手掌大小设计的,很厚!不适合我军战士,握住之后一会时间就会感到疲劳。

由于“50式”的这些缺点,我国开始仿制由“波波莎41”简化版的“波波斯43”冲锋枪,1954年仿制成功后定名为54式冲锋枪,54冲锋枪也将木质枪托改成钢丝折叠枪托,将枪托式握把改成了单独的小握把,握持感舒适,将弹鼓71发供弹改为35发弹匣供弹,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枪械加工的工时和枪的总体重量(整枪含实弹匣重3.93公斤)。图片上的美军不知从哪搞到的PPSh–41,在枪上加装了:广角衍射型光学瞄准镜、皮卡蒂尼导轨、小前握把、激光战术指示灯...这些零碎加起来比枪贵了许多。PPS–43也被魔改成了这个样子。

50冲锋枪虽然性能卓越,但它毕竟是近战装备,使用7.62×25毫米手枪子弹在150米外威力严重下降!不符合部队枪械要在400米外消灭敌人的要求,即便是改进轻量化的54式冲锋枪也没有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线野战部队服役的时间都不长,50式冲锋枪生产了3.8万支就停产了。

根据部队作战的需要我军开始引进/仿制56式系列: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所发射7.62×39毫米中间威力弹不论是射程和威力都大于7.62×25毫米手枪...56式系列也成为我军第一代枪族,而50/54式冲锋枪则退出一线部队,交由公安部队、基干民兵预备役使用。 雷锋同志左边这张照片中的配枪是50式冲锋枪、右边这张是54式。

总得来说,50式冲锋枪(包括54式)是最早装备到我军的冲锋枪,它的仿制成功结束我国“万国牌”轻武器的历史,也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枪械的先河,并且为保家卫国作战!虽然它因为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在我军装备的时间很短,但也在我军枪械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何新中国仿造苏联波波沙研制50冲锋枪时,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波波沙?好东西啊,带窟窿眼的枪管,还有那一大坨铁疙瘩一样的弹鼓,瞅电影里头,突突起来特带感。

1942年的时候苏联人开始大批量生产,到了四十年代末期这一下就生产了六百万支。

苏联人用这哥们一直打到了柏林。

这属于二战名枪,打德国人要没有这东西,苏联人可要费劲了。后来德国人为了压制波波沙那没底线的火力,弄出了一条STG44世界上第一款突击步枪,这才把波波沙那大粗枪管子给压制住。

但德国人的这STG44出生的还是太晚了,等到他们开始装备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出现了大溃退,整个二战也就生产了四十万支而已。

这说波波沙又说道了别的枪身上了,咱接着说波波沙。

不可否认波波沙确实是一把好枪,当年咱在朝鲜战战场上打苏联人手里购买的援助,就有这枪,挺好使的。

咋说呢?这枪完全是人家苏联人按照苏联人的体格来设计的,原枪到了咱的手上,就有点不适应,就算后来仿制的50式,他也完全没有脱离波波沙的影子。

比方说他的体积太大,咱中国人的体型相对于苏联人来说较小,所以有点不合适。

还有那木托,那是按照苏联人的手掌打小设计的,按在咱的手上显然就不合适,端着他时间长了就不舒服。

再加上那超大个的弹鼓,足足七十一发的子弹,火力持续性上去了,但他太重了,整枪达到了4.34公斤。

就这重量显然太重了,对于咱来说,这就是个负担。

后来咱再设计出54式冲锋枪,把这些个东西就去掉了,木质枪托也变成了钢丝折叠的,那握把也弄了个小的,尤其是弹鼓也变成了弹匣。

整体这么一改,咱握手里就舒服多了,而且行军打仗的时候,他也不会太重,毕竟54式冲锋体重也就3.93公斤,这差不多比50式要少一斤的分量,就这一斤的分量咱多揣一手榴弹也好啊!

咋说呢?咱之所以把这弹鼓取消掉了,他不仅仅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其他的原因也有几条,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伙具体的聊上一聊。

首先,这弹鼓他携带不方便。

弹鼓挺大个,您准备咋带?插胸口上,还是挂大腰子上,再或者是被后背口袋上?

您就是插胸口他也插不进去啊,您就算是插进去了,行军打仗随时随地的突然卧倒,那是常有的事。

“卧倒!”突然情况发生了,您咣叽一下爬地上,小编就问一下硌的疼不,这也就算了,跟着来个匍匐前进,傻眼了吧!

你看,这要是换来弹匣插胸口上,就没这问题,咔咔的就能往前爬,这都不带回头的。

所以您只能挂大腰子上或者背后背上,可您要是跑动起来,来这么一个大跳,咣叽一下,这玩意直接就能当锤子使唤,可砸你身体那部分他都不舒服不是?

这也就算了,更换弹鼓那可是一件很烦人的事。首先你得把这装弹鼓的袋子给解开,然后再掏出来弹鼓,这费时间吧,而要是弹匣,咔这么一摸插上去就完事了。

接着你这弹鼓想要上到枪上他也繁琐,一不小心,一个弹鼓的子弹直接就能从枪膛里头哗啦啦啦的给顶出来,这弹鼓还没打就报废了,还得换新的,但问题是因为重量原因,他一个士兵就配俩,一个在枪上,一个在背包里头,傻眼了吧,没子弹了。

那你上子弹他也费事,这玩意打不开,你只能一发一发的往里头塞,七十一发啊,这得塞多会,还不如扔了,捡一把枪接着打呢?

弹匣可就不一样了,你打没了,从战友哪里弄一个都没问题,毕竟大家伙身上携带的弹匣可不是一两个,三五个,甚至过分的给你整个七八个都没问题。

咱别的不说,就是这弹鼓您上的时候,一不小心手里头没拿住,咣叽一下砸脚面上,他也受不了不是?

接着就是这弹鼓的工艺比较复杂。

一说到复杂,这玩意搁到战场上使用,就意味着容易出问题,一磕一碰的情况下,就容易让这货供弹供不上去了。

说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弹鼓就是一铁壳子,咋就这么不经磕碰呢?”

咋说呢?您都说了弹鼓就是一个铁壳子,这就意味着这玩意重,那么军工们为了减重,没法子就把这铁壳子做的比较薄,这一薄的话,碰到石头子啥的,这弹鼓上头就是一坑,这好,这种形变直接就会让里头的子弹给卡住,或者供弹不畅,这在战场上节骨眼上来这么一下,那可是要命的。

其实咋说呢?弹鼓的优势就是供弹量大,七十一发子弹,这就免去了打仗的时候中途装弹的时间。

但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士兵他也就带俩弹鼓,也就是说他所携带的子弹也就是一百四十二发子弹,但您要是用弹匣携带子弹,按照三十发一个弹匣的算,咱来四个,加上枪上一个,这就是五个,算下来就是一百五十发,不比他少。

而且他还省地方,一个弹鼓的空间完全可以放进去四五个弹匣,就这四五个弹匣您爱放那都成,他也不会影响你的战术动作。

再说弹匣换弹的速度他也不满,完全可以抵消弹鼓所谓节省的换弹时间,没有必要整个弹鼓让自己那么的累,

最后就是这重心的变化,您要是装上弹鼓,他要是没有个架子撑起来,这枪的重心肯定会发生变动。

而弹匣就算是会,毕竟他的重量比弹鼓要小,这种情况会减轻很多的。

咋说呢?如今在军队中弹鼓这玩意,真的少见了,他们多出现在民用市场,都是一些发烧友没事干的时候,显摆着玩的东西。

在这些发烧友的操作下,他们都能给你弄个加长版的弹匣,这里头塞进去一百发子弹这都不能算稀奇的。

最后说一句,弹鼓里头,咱还是喜欢81弹鼓,因为这货是可以拆开装子弹的,比那一粒接着一粒塞子弹要好很多,但咱还是不喜欢弹鼓。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何新中国仿造苏联波波沙研制50冲锋枪时,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50式冲锋枪主要是全盘仿制于苏联的PPSh-41“波波沙”冲锋枪。50式冲锋枪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苏援的样枪进行逆向测绘并仿制而来的,一开始并没有苏联方面提供的相关图纸。其实包括我国最早的51式手枪在内,很多都是自行测绘并仿制出来的武器。

在抗美援朝之后,大批苏援武器进入国内。像当时苏联现役的AK突击步枪、SKS半自动卡宾枪等开始被着手仿制并逐步装备人民军队。而像50式冲锋枪或者54式冲锋枪这样的落后武器,自然也就被淘汰给了二线部队或者民兵使用。

雷锋同志是汽车兵,所以拿的是54式冲锋枪而不是56-1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在最开始生产的时候,配套的是71发弹鼓。但是在后来,又改为了35发弹匣。这主要是因为,弹鼓的装弹量虽然很大,但是比较沉重,而且单兵不易携行。除此之外,弹鼓的重新装填也非常费劲,远不如弹匣方便。在综合考虑之后,50式冲锋枪也使用了与54式冲锋枪相同的35发弹匣。

著名的波波沙冲锋枪

其实苏联军队在二战时期,也曾经在PPSh-41冲锋枪上使用PPS-43冲锋枪的弹匣。本来嘛,给单兵武器用弹鼓就很不方便,所以换用弹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为何新中国仿造苏联波波沙研制50冲锋枪时,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其实就一句话,合适才是最好的。

当然您要是想具体了解一二,您就可以接着往下瞅。

咋说呢?波波沙这可是一款经典老枪,毫不客气的说他可是支撑了苏联人整个二战非常优秀的一把单兵武器。

波波沙这哥们的型号有好几个,最棒的一个型号是波波沙41,整个二战就这一款,苏联人就整出了六百万把装备到了部队里头。咱的50冲锋枪仿制的就是这哥们。

咋说呢?这玩意巷战的时候绝对是一把好手,这不用问,可持续性火力吗?一个弹鼓足足71发子弹,这就给士兵一边冲锋,一边开枪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用为换弹夹而浪费时间。

这把个德国人气坏了,但也只能捡了苏联人的波波沙打,用来压制苏联人的暴脾气。

这不后来德国的高层也看不过去了,把波波沙拿回去改了一下,使用德国人的9毫米手枪弹,当然他不是不喜欢苏联人的7.62毫米,是因为德国人补给当中就没有这型号的子弹。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波波沙的牛掰之处。

就算是到了近代,美国四等人马润们还拿着这玩意打巷战,牛吧!

那么咱是怎么就仿制了波波沙呢?而不是其他的枪械!

咋说呢?咱的基础不好,最开始的时候军事装备那就是个万国牌,冲锋枪是个好东西,但咱就没有自己的。

这不后来朝鲜这嘎达美国人来祸祸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咱明白,所以咱就过了鸭绿江,来揍美国人,让这些个眼睛长到脑壳顶上的大鼻子,知道中国人不好惹。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就给咱援助了一些装备,这其中就包括波波沙。

苏联人家里头一大堆,这属于淘汰型的装备,就给咱了。

那么咱在战场上使唤,感觉不错,火力够猛,压制美国人手里的冲锋枪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咱就有了想要仿制的想法,苏联人给了枪,但没有给图纸,咱只能拿着实物进行逆向仿制。

最终成型的就是50冲锋枪,就这支枪让咱有了第一支国产化冲锋枪。

那么为什么咱没有原木原样的模仿波波沙呢?

很简单,咱在使用波波沙的时候,发现人家这枪那是按照苏联人的体格来制作的,71发弹鼓对于他们来说,这重量不算啥。

但对于咱来说,这重量有点大,带着这弹鼓进行冲锋,太费力气。

而且这弹鼓的工艺有点复杂,造成这玩意容易变形,这一变形供弹就成了问题,就这个问题苏联人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所以咱就把这弹鼓给取消掉了,整了弹匣上去,其实波波沙也是有弹匣的,只是数量很少而已。

还有这枪托,咱也进行了改进,波波沙的枪托对于咱来说有点厚实,所以木质枪托被取消掉了,换成了钢丝折叠枪托,枪托式的握把也变成了单独的一个小握把。

就这么一改,重量大大的减轻,50冲锋枪加上弹匣也就3.93公斤,而波波沙就算是不用弹鼓,使用35发弹匣,他的重量也很重达到了4.15公斤。

当然50冲锋枪作为仿制的第一款冲锋枪,性能上不是很好,但他做到了,咱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

当年仿制出来就生产了3.6万支,装备的时间很短,后来就退出了一线部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何新中国仿造苏联波波沙研制50冲锋枪时,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胖在俄罗斯的枪店,玩过带着弹鼓的波波沙。

说真的,太重了。

波波沙的空枪是3.63 公斤,这个不算重。

然而,装上71发大弹鼓,整枪5.44公斤。

要知道,比它长很多的我国56式冲锋枪(其实是自动步枪),装满子弹也不过就这个重量。

而同时代的中正式步枪,也不过才4公斤。

1支冲锋枪竟然比步枪还要重得多,太夸张了。

当时的中国人和苏联人不同。

二战期间,苏联的俄罗斯境内的斯拉夫白人,平均身高都有1米7多,身体强壮。

我国士兵平均身高也就1米6多,身材矮小,瘦弱,强壮的人很少。

想要长期举着一支5公斤多的冲锋枪,无依托射击,对于中国人太难了。

大家注意,波波沙是没有握把的,也不能托着枪管射击,只能托着弹鼓。

而弹鼓是非常沉重的,长期射击一定会动作变形。

除了难以使用以外,波波沙的弹鼓可靠性低,经常出现异物进入导致卡壳现象。

所以,朝鲜战争我国一律使用弹匣,而不是用弹鼓。

有意思的是,朝鲜人民军的波波沙却有弹鼓。

志愿军使用弹匣,实战性更强。

一来,弹匣的重量轻的多,还有利于射击的握把。

二来,弹匣的可靠性也好的多,很少有卡壳现象。

况且,当时美军的冲锋枪也是弹匣结构,我国的35发弹匣压制美军冲锋枪,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使用71发大弹鼓。

为何新中国仿造苏联波波沙研制50冲锋枪时,选择取消弹鼓设计而改用弹匣供弹?

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我国在1950年就开始仿制苏联的“波波沙-41”型冲锋枪,这款枪也可以说是二战当中苏联军队非常著名的枪械。

波波沙-41型冲锋枪射速极高,并且配合着71发大弹鼓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非常连续性的火力射击,在打巷战时可谓是给德军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

到1950年,因为东亚局势的骤变,我国组织了兵力跨过鸭绿江,这个时候我军内部所装备的枪械当中,有火力持续性的枪械主要还是以之前所缴获的机枪与冲锋枪为主,数量少不说、并且型号还繁多,对于后勤的弹药补给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并且在这个时候,苏联方面也是相对性的援助了我军一定量的波波沙-41型冲锋枪,而在战场上使用之后,我国士兵对这款冲锋枪的持续性火力射击也较为满意。

正因如此,也是为了将战场上的枪械换成制式武器,以达到为非常紧张的后勤部门缓解压力的缘故,我国在1950年就决定了仿制苏联的波波沙-41型冲锋枪,也就是后来的“50式”冲锋枪。

不过在之前使用的时候,士兵对波波沙-41型冲锋枪的火力持续性、射速都较为满意,但是这款冲锋枪的全枪重量也同样得到了不少的骂声。

因为波波沙-41型冲锋枪在使用71发弹鼓时,在满弹的情况下全枪的重量高达11斤,这根本就不符合我国士兵的身材,毕竟苏联人的块头的确比较大。

所以,到我国真正仿制波波沙-41型冲锋枪的时候,就取消了为“50式”冲锋枪提供弹鼓的方案,而是改由配备35发的弹匣供弹,这样的方案为50式冲锋枪的战斗全重减轻了2~3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取消了为“50式”冲锋枪提供弹鼓的方案,并不是说取消了“50式”冲锋枪可使用弹鼓的设计,而是说在出厂的时候只为该枪配备35发的弹匣,当然你自己要是有弹鼓的话也是可以装上去的,但厂家不会为该枪配发71发的弹鼓。

而到后来,虽然说取消了弹鼓的配发使用,也让“50式”冲锋枪从波波沙原本的11斤战斗全重降到了8~9斤,但是相比于我国士兵的身材体型,这样的重量还是觉得有点重,并且波波沙冲锋枪的木质枪托握把也显得比较大,我国士兵握起来比较费劲。

所以在时候,我国又在苏联波波斯-43型冲锋枪的基础上仿制出了“54式”冲锋枪,这款冲锋枪取消了波波沙原先厚重的木质枪托握把,改成了金属钢条可折叠枪托,以及与枪托分开的独立小握把,这不但简化了在生产时的工序,也“54式”冲锋枪的战斗全重降到了8斤以下。

直到后来56式枪族的服役,才让“50式”冲锋枪与“54式”冲锋枪从原先的枪械主力退居二线。

“军器战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