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为何会栽倒在俄国?
时间:1804—1815年人物:拿破仑
影响:拿破仑帝国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从战败国索取了大量的赔款、洗劫了很多金银财宝和艺术品,还将那里变成了法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使被侵占的欧洲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法国大革命中,政见不同的党派为了争夺权力相互倾轧。1794年,各派的暂时结合体形成了一个以维护稳定秩序为宗旨的新的党派——热月党,并通过政变夺得了权力,但是热月党人的统治并不稳固,法国依然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独裁政权来稳定局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拿破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拿破仑崭露头角是在1793年,他因攻下保王党的堡垒土伦而被升为准将,之后一路平步青云,升至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1797年,他以意大利军团总司令的身份出征意大利,并取得了胜利,此次出征使他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英雄,声望日隆。第二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但因国内局势动荡半途而返。凭借卓越的战功,拿破仑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
拿破仑执政的过程是不断征战的过程,由于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逼,拿破仑在1800年进军意大利,并出人意料地将敌军击败,并签订了和平条约,为法国赢得无上的荣誉。于是元老院任命拿破仑为终身执政官,并授权其可以自己选定继承人和元老院的成员,至此,法国开始重蹈覆辙——走上了专政的道路。但是这并不是拿破仑的终极目标,他要的是王冠。
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他要用法律的形式把权力固定下来,于是1804年他颁布了至今仍对法兰西起作用的《民法典》也称《拿破仑法典》。该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革命理想:把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剥夺封建贵族和教士的财产合法化,维持了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对欧洲很多国家的立法产生重大影响。法典的颁布为拿破仑称帝奠定了基础,1804年,他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并加冕称帝,即拿破仑一世。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国家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帝国。
拿破仑帝国与对外战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三次反法同盟在1805年再次崛起,但拿破仑率领自己的军队几乎在几个小时之内便将对手击溃,使自己“欧洲之王”的地位得到巩固。此后,拿破仑又成功地击败了反法同盟第四次、第五次的进攻,使法国真正成为了欧洲的霸主。但是这时的拿破仑野心也开始膨胀,战争的性质由反侵略的保卫战逐渐变成了对外侵略、夺取欧洲霸权的战争。经过了几年的征战,到了1811年拿破仑帝国的扩张到达了顶点,不仅占领了大片的殖民地、拥有了众多的附庸国和同盟国,而且还从欧洲其他国家夺得了大量的财富。
但是军事的辉煌不能掩盖帝国内部的危机。连年的征战让法国人民疲惫不堪,反战情绪高涨,与此同时,各国掀起的反法民族运动也日益高涨,帝国统治岌岌可危。更为致命的是,拿破仑在1812年6月错误地发动了对俄国的战争,他率领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虽然快速占领莫斯科,但一场大火几乎将莫斯科全部烧毁,再加上正值冬季不宜行军和法军给养不足,当拿破仑决定撤退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到10%的战士。
回国后等待拿破仑的是第六次规模宏大的反法同盟的进攻。寡不敌众的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惨败,于1814年4月宣布退位,并被盟军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一年后,拿破仑逃回法国,并奇迹般地不费一枪一弹再度称帝,但是100天后,他在滑铁卢再次遭到惨败,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帝国彻底覆灭。
拿破仑帝国在形成的过程中,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国每次取得战争胜利之后,不仅从战败国索取大量的赔款、洗劫很多金银财宝和艺术品,还将那里变成法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使被侵占的欧洲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战争却给法国的资产阶级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使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曾一度蓬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帝国的征战,极大地动摇了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
【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1804年正式实施,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法典可以概括为: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直到今天,这部法典依然影响着世界,正如拿破仑在临死前所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为何会栽倒在俄国?
自从拿破仑加冕法国皇帝之后,法军在欧洲战无不胜,从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到1806年的耶拿会战,再到1807年的弗里德兰战役,奥地利、普鲁士以及俄罗斯等欧陆强国都败在拿破仑手下。这时候的拿破仑似乎将会统一欧洲,然而世事多变,任谁都想不到拿破仑会在两年后在俄罗斯迎来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
附图,拿破仑
1812年俄法战争是俄罗斯帝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812年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俄国将这场战争称为“卫国战争”。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1812年俄法战争的背景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811年达到顶峰,除了法兰西帝国本土以外,拿破仑还操纵着瑞士邦联、莱茵邦联、华沙大公国以及意大利王国,并在西班牙、意大利及西德意志建立起一系列波拿巴王朝政权,宿敌普鲁士以及俄罗斯成为法国盟友。此时只有孤悬海外的英国以及偏安一隅的土耳其尚未臣服于拿破仑,拿破仑的下一个目标自然是英国。
"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为了让当时法国的死敌——英国臣服,于是联合其他欧洲国家发起了"大陆封锁"政策。与英国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俄国一开始配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但由此造成严重的经济压力,因此俄国政府以允许中立国船只进入俄国港口的政策放松对英国的经济封锁。1811年末,俄国拒绝参与"大陆封锁"政策,愤怒的拿破仑意图通过战争方式迫使俄国臣服。
自蒂尔西特和约签订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英国进攻丹麦后正式向英宣战,英国海军在芬兰战争中也协助瑞典海军。瑞典对俄、法求和后也加入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之中,然而法俄关系开始恶化。1812年4月,英、俄、瑞签订了秘密盟约对付拿破仑。
附图,1811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2年法俄战争的结果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集结军队61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入侵向俄国。俄军在巴尔克莱的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沙皇的强烈不满,因此库图佐夫在8月20日出任俄军总司令,但俄军随即在博罗季诺血战中伤亡惨重。俄军随后主动撤离莫斯科并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无法获得补给的法军陷入困境,因此拿破仑被迫下令撤军。法军遭受了38万人死亡、10万人沦为俘虏的惨重损失,撤退至华沙时只剩下3万人。
法军在这场战争中遭遇惨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栽倒在俄国呢?
1.坚壁清野与战略撤退
拿破仑的军队素来以军事素质高而著名,再加上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使得他在欧洲大陆的征战中无往不利。在入侵俄罗斯之后拿破仑意图通过主力决战消灭俄军主力,他认为俄军会在立陶宛境内与自己决战,届时可以重演奥斯特里茨的辉煌胜利从而迫使俄罗斯臣服。然而俄军总司令巴克莱·德托利和接替他的库图佐夫都坚决反对在战争初期同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拿破仑展开决战,并通过焦土战术削弱法军脆弱的补给,逐步瓦解法军斗志。
由于俄军的坚壁清野,法国人因为漫长的补给线而陷入困境,长途作战和疾病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在博罗季诺战役期间法军已不足20万人。在夺取莫斯科前俄国人已放弃了这座城市,他们放走了所有囚犯,莫斯科市长甚至下令把莫斯科烧成平地,这使得夺取莫斯科之后的法军意识到他们无法赢得战争。
附图,法兰西第一帝国(深蓝:法兰西帝国;蓝:征服区;绿:同盟国)
2.战争性质的改变以及外交失策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未能成功拉拢瑞典从北边发动进攻,而南方的土耳其早在战争之前便已经同沙俄签订了和平条约,因此俄国得以将主力集中到在西部战区。
当拿破仑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1812年战争由贵族、资本家参与的争霸战争变成了俄罗斯人民与法国侵略者的战争。俄军在战争期间由由大军团作战、阵地作战向小规模作战、游击作战发展。俄军总司令巴克莱·德托利采取撤退策略,把法军途经之处烧得一干二净,这打乱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计划,也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
莫斯科沦陷后到拿破仑撤军期间,俄国人组成数百支游击队袭击骚扰法军。例如俄国民间英雄瓦西丽莎·科兹娜就组织了一支由青少年和妇女组成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员使用大镰、草叉、斧头和猎熊矛等物作为武器,当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撤退时,瓦西丽莎的游击队袭击了他们并成功俘获了几位俘虏。
附图,瓦西丽莎·科兹娜
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为何会栽倒在俄国?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拿破仑是欧洲近代的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军事才华横溢,在法国大革命的乱世中逐步展露头角,成为了法国皇帝,之后四处征战,其事业最辉煌的时刻曾经基本统一了整个欧洲。但是在他1812年入侵俄国失败后,在第二年的莱比锡会战中再次失败,导致了帝国覆灭,虽然在1815年他又再次卷土重来,无奈于滑铁卢的战败,最终帝国一朝覆亡。
那么曾经鼎盛时期几乎统一欧洲的他为何会覆亡呢?在此我给出自己的理解。
战术上的创新后来被复制我认为拿破仑的战术创新,一是对于炮兵的理解和应用,二是拿破仑在当时创立了军团制,这两个创新是拿破仑能够雄霸欧洲的法宝。(以下资料是我在西瓜视频里面的纪录片整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西瓜视频看我发布的纪录片,有完整的拿破仑战争讲解)
精通炮兵拿破仑的战术,通常是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冲锋,最后上步兵,而拿破仑本身也是炮兵出身,对大炮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
拿破仑对炮兵的应用就体现在他第一次出战,即土伦战役上。
如图,图中蓝色代表法军的战线,红色为土伦叛军战线,红色的圈圈代表的是堡垒。当时土伦的叛军得到了英国的支援,图中的小船就代表英国的战舰。土伦叛军由于得到了英国海军的支援,所以能够得到充分的补给,土伦外围的法军一直没有突破土伦叛军的防线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拿破仑到达战场后,就仔细分析了形势,他认为可以先拿下土伦外围的高地和外围的两个堡垒,并且在那里架设大炮,尤其是图中画红圈圈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架设大炮,那么就可以射击到土伦港口的英国舰船,这样土伦就失去了海军的支援,接下来只要围困就可以了。
于是拿破仑到任之后,就花了些时间打造了100多门大炮,逐步占领了土伦外围的高地和英军的外围堡垒。
占领之后就是这个效果,图中画蓝色圈圈的就是拿破仑假设大炮的地方,此时土伦港的英国舰船成为了活靶子,见到这种情况,驻扎在土伦的英国舰队就撤走了,土伦一下子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率军对土伦发动攻击,土伦很快就崩溃,城市也被拿破仑占领了。
这就是拿破仑第一次指挥作战,就充分利用了大炮的优势。当时他对大炮使用的理解应该是超过了所有的将军,而对大炮的利用也是后来拿破仑屡战屡胜的法宝。
军团制拿破仑在当时的战争中首创了军团制。
比如,之前作战,一支大军假设是10万军队,8万步兵、2万骑兵和400门大炮,那么在作战的时候,往往是一起行动。这样的话由都在一起走,所以速度比较慢。
而拿破仑如果是10万军队也是以上情况的话,那么他就会把部队分成4个军团,每个军团如2万步兵、5千骑兵和100门大炮。这样的话,4个军团在行军的时候就可以分别走4条路,一是行军速度加快(毕竟没有都在一起走,就没那么挤,就相对好走了很多);
二是军团长(通常是元帅级别)由于军团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所以指挥上会更为得心应手(因为熟悉);三是走的路线多,就可以多路过一些村庄或者城镇,军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补给。
实际上每个军团都有步兵、骑兵、炮兵以及相对应的运输、医务等后勤部队,实际上一个军团就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作战单位。
如上图,一个是军团的配比情况,第二张图就告诉我们,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可以同时走好几条路线,这样行军速度就比其他军队快了很多。一旦拿破仑发现了敌军要去攻击对方,他的军团就会同时沿着几条路线行动,这样他们往往能够比别人更快一步到达战场(当时的战役往往一两天就结束了),所以在历次的战役中,拿破仑总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对手,当对手的援军赶到时,战役已经结束,对方就只能撤退,但是拿破仑往往还可以追击对手(他们追击的速度也比别人快)。
拿破仑战争后期他的战术被别人复制当然,拿破仑喜欢用大炮已经使用军团制的这两个致胜法宝后来也被其他对手复制了(毕竟被拿破仑打败很多次了多少都会跟拿破仑学一些)。
第一个复制了拿破仑战术的是奥地利皇帝的弟弟查尔斯公爵,他在1809年同拿破仑展开了一次大型会展,是为阿斯珀恩-埃斯灵,结果就成为了拿破仑第一次失败的战役。当然,那次战役拿破仑战败的原因有很多,而之前被拿破仑打的不要不要的奥地利军队竟然在那一战中和拿破仑打起了对攻战(之前的奥地利军队战斗力基本很难对拿破仑形成对攻战)再加上拿破仑骄傲轻敌,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入了阿斯珀恩-埃斯灵(两个村)地区,被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奥地利军围攻从而失败。
这是此战的情况,奥地利军在河对岸(拿破仑军在河中架设了浮桥,但是浮桥经常被奥地利军破坏,从而延缓了拿破仑大军过河的时机),拿破仑一开始只是带了部分部队过河,过河后发现对方兵力占有,于是拿破仑不断地命令自己的后续部队过河,但是由于河上的浮桥经常被打断的问题,拿破仑的后续部队到达的很慢,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拿破仑始终处在兵力上的劣势。
最终这一战拿破仑过河的部队支撑不住,从而战败,此战拿破仑也失去了他的左膀右臂——拉纳元帅。(战死)
实际上如果我们细心可以发现,在1809年的阿斯珀恩-埃斯灵之前,拿破仑亲自带领军队作战从来没输过,但是在那之后,拿破仑就有了败绩,实际上就是因为他的战术被对手复制了。个人感觉在那之前拿破仑的士兵对他过士兵战斗力基本是1:2,但是在那之后,基本就是1:1,或者是1.2:1的样子,拿破仑的法军稍微强一点,但不是强很多了。
因此,拿破仑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他的独门战术,炮兵战术及军团制被他的对手学会并且复制,是拿破仑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拿破仑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在西班牙做了很多无谓的牺牲实际上西班牙一开始是支持拿破仑的,而葡萄牙反对拿破仑。后来拿破仑看到西班牙发生了内乱,就派了他的弟弟在他手下第一大将缪拉的护送下到西班牙当了国王。这就引起了西班牙的极度反感,一时间西班牙的反法风潮不断,拿破仑驻扎在西班牙的军队损失惨重。最后是拿破仑没办法,亲自带领军队到西班牙才平定了西班牙的乱局,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也损失了许多的有生力量。
拿破仑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没有获得制海权,使得英国这个威胁一直存在如果拿破仑能够获得制海权,那么多次组织反法联盟的英国恐怕早就会被法国征服了。遗憾的是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国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联合主力舰队被英国海军击败,从此法国海军一蹶不振,无法对英国海军形成威胁。
由于英国这个威胁的存在,所以英国人可以经常在拿破仑不注意的时候袭击拿破仑的后院,以及在数次战争中支援拿破仑的对手。
如,英国海军就经常越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海岸线对法国发动进攻;法军陷入西班牙僵局的时候,英国就曾经派出过2万多陆军通过海军对西班牙实施援助,沉重打击了当地的法国军队;英国人通过海军支援了普鲁士、奥地利甚至是俄国这些法国的劲敌,给拿破仑制造了无数的麻烦。
最重要的是,基本每次反法联盟都是英国人组织的,这也是最让拿破仑头疼的地方。
拿破仑失败的第四个原因是入侵俄国失败当然,这也是他最后失败的最大原因。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俄国实行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策略,在拿破仑进攻俄国的时候,始终避免主力决战,不断地引诱拿破仑大军进入俄国腹地。俄军只是在拿破仑进攻莫斯科之前和拿破仑展开了一场主力决战,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亲自指挥了战役,在确定不能获胜的情况下库图佐夫带领俄军撤出了战场。
虽然拿破仑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军主力没有消灭。最后当冬天来临,法军缺少过冬物资,不得不从俄国撤退,一路上俄军不断地出击,法军不断地损失,最后60万大军仅剩下2万人撤出了俄国。
拿破仑失败的第五个原因是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后,次年也就是1813年爆发了莱比锡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就充分暴露了法军只有在拿破仑在的时候能够发挥战斗力,而他不在的战场基本是胜少败多。当时反法同盟也看出了拿破仑军队的这个弱点,所以当拿破仑出现在战场的时候,反法联盟往往避开与拿破仑的交锋,而在拿破仑不在的战场则主动发动进攻。
如此,拿破仑疲于奔命,终于被反法联盟耗死。
虽然他手下有诸如缪拉、达武这样优秀的将领,但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当一面,基本都是属于偏才,如缪拉擅长骑兵,达武擅长步兵等,综合起来都不是高分将领。这使得当战争进入到复杂情况时,尤其是出现了多个战场时法军就往往应接不暇,这里出了问题拿破仑就去这里,那里出了问题拿破仑又去了哪里,而反法联盟的军队都在跟拿破仑玩起了“躲猫猫“,最终拿破仑不得不认输。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拿破仑失败在五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战术被对手复制,最终法军战斗力和对手基本处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二是在西班牙消耗了太多的有生力量而又没有意义;三是没有获得制海权,使得英国这个大威胁一直存在,一直给拿破仑制造麻烦;四是入侵俄国失败,损失惨重;五是没有独挡一面的将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为何会栽倒在俄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拿破仑的失败并不稀奇。
不要说当年,就算是二战时期技术大大进步,尤其是出现了铁路这种运输法宝,还有空中运输的协助,德军仍然是惨败。
我们可以估算一下。
巴黎距离莫斯科大约是2500公里。
在古代没有火车、汽车、运输机的时代,只能采用马车运输。
负重的马车,不是用于赛马的马车,马只能缓慢的不行,根本跑不起来。
所以,运输大量物资的马车车队,在平原一天能够走三四十公里已经很了不起了。
那么,从巴黎运输一车队物资到莫斯科,就得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
这还是理想的情况下!
实际上,当年俄罗斯境内的道路极烂,秋季冬季路上都是积雪,有的时候可以深达半米,马车前进困难。
到了春季,冰雪滑动又会形成更可怕的泥浆路,马车基本寸步难行。
唯一只有夏季可以有效运输,但俄国的夏季是极为短暂的。
而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军队高达60万人。每个士兵一天吃喝拉撒,作战行军,至少需要10公斤以上的物资。那么,60万人一天仅仅维持生存和基本作战,就需要6000吨物资,需要数千辆马车将物资运输而来。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法军在俄国转战1年,就算法国所有的马匹甚至耕牛都送到前线,也是无法维持后勤供应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抢,在俄国当地抢掠。
然而,亚历山大一世可不是沙雕,他迅速坚壁清野,连莫斯科都一把火烧掉了。
你在当地抢掠不到物资,后方又运输不上来,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拿破仑亲自领导的中央法军出发时,有将近28万人,但第一次战役博罗金诺战役开始之初,却只剩下16万人,减员的10万人大部分死于饥饿和疾病。
这还打个毛啊!
到了冬季,占领的法军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不是撤退的还算快,就得全部饿死在俄国。
即便如此,法军逃出俄国的时候,60万人只剩下6万。
其实,在21世纪时迁,西欧国家想要征服俄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为何会栽倒在俄国?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征服俄国,却为何输的一无所有?
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带领下,拿下了意大利、西班牙,并打的奥地利,普鲁士退避三舍,成为欧洲实打实的霸主。而为了切断英国的经济命脉,迫使其臣服,拿破仑还胁迫欧洲大陆各国,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
目的是为让英国人买不到任何东西,自身商品也没有市场卖。面对拿破仑的封锁,英国凭借自身强大的舰队对法国进行猛烈的冲击,为此英法陷入大混战之中。
而就在二者杀的昏天黑地的时候,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想到,一旦拿破仑赢得战争,法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那时俄罗斯帝国将不得不成为它的一条“看门狗”。
因而出于不能让法国独大的考虑,沙皇在加入大陆封锁后不久,就宣布退出了,并高调的举起了反法旗帜。面对俄罗斯人在自己背后“插刀”,拿破仑决定在1812年进攻俄罗斯版图,迫使沙皇彻底臣服自己。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集结60万大军,自今波兰的华沙地区出发跨过涅曼河,杀向俄罗斯帝国版图。6月26日俄罗斯沙皇考虑到战火烧进国土,定将大大的损害自身的国力。
于是亲自向拿破仑提出和谈,但是由于此时拿破仑大军已呈猛虎下山之势,拿破仑断然拒绝了和谈请求,亲自率部冲杀在进攻的最前线。
当时的法军主力由于是从欧洲多年混战之中,历练出来的精锐之军,一时间法军大获全胜,俄国城池一座接一座的沦陷,直到1812年8月20日俄国名将库图佐夫就任俄军总司令。
库图佐夫到任后考虑到法国锋芒正盛,士兵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跟其死磕无疑自寻死路,于是决定全面后撤,用俄罗斯广阔的土地,将法军士兵拖成“疲惫之师”再打。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库图佐夫的这个“拖”取得了重大成功。他的士兵们在撤退之时,实行“焦土政策”,将沿途不能带走的粮食、房屋全烧了,让法军无法就地补给。
起初因为拿破仑在俄国边境提前修建了9座兵站用作储粮,焦土政策的效果并未凸显,然而随着法军越来越深入,补给线全面拉长,且因天气开始雨水不断,补给线上的运输公路陷入了“寸步难行”的状态。
加之库图佐夫下令俄罗斯骑兵,利用马匹的机动性,对补给线进行游击战方式的骚扰。直接促使拿破仑的部队补给越来越少,法国士兵陷入了饿肚子状态。
9 月法国士兵拖着疲惫的身躯,逼近莫斯科城,此时的拿破仑认为终于看到了“曙光”——拿下莫斯科,沙皇就会投降,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库图佐夫给他浇了冷水,他率部带领莫斯科居民全面撤退,留给法国人几乎是空城的莫斯科,沙皇此时也坚定的表明态度,不和拿破仑和谈。
面对空空如也的空城,再望了望自己疲惫的士兵,拿破仑在10月19日下令全军撤退。而就在他们撤退之时,一直撤退的库图佐夫,选择了主动出击,他认为此时的法国士兵已是“疲惫之师”,而自己的俄罗斯帝国士兵在保家卫国的情绪加持之下士气正“红”。
而因实在是太饿了,在俄军追击之下,拿破仑大军陷入了大崩溃,在别列津纳河一代,拿破仑本人统辖之部被围歼,个人虽在忠心卫兵的保护下,杀出重围回到了法国。
但是由于60万大军,死亡了约40万,且绝大多数是跟随他征战的精锐,一时间拿破仑元气大伤。原本被他压制的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纷纷“揭竿而起”,由拿破仑缔造的法兰西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拿皮仑个人可谓是因一个征服俄罗斯帝国失败,落了个一无所有。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为何会栽倒在俄国?
19世纪初期欧洲大陆的局势是法国在1809年打败第五次反法同盟后,法兰西帝国的辉煌达到鼎盛时期。至1812年,拿破仑一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法国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成立了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邦),击败了欧洲强国奥地利,大败普鲁士,控制了意大利、尼德兰等地和西班牙北部。拿破仑已经征服了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所有欧洲国家。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最后返回国内的才3万人,法国从此开始走向落寞,此次远征是一次失败的远征。拿破仑之所以折戟俄国,主要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俄国的国土过于辽阔,从法军开始集结的东普鲁士至俄国首都莫斯科有1000多公里的距离。拿破仑远征俄国之前制订的征俄作战总计划是:经一两次总决战歼灭俄军在短期内取胜,占领莫斯科,迫使俄国投降。但俄国具有广大的地域,极大的回旋余地, 俄军可以有巨大的战略空间, 打不赢就撤退,使得法军不能与俄军作正面决战, 无法速战速胜。远征面积辽阔的俄国也导致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过于漫长,拿破仑也为了战争做了前期的准备,法军在俄国边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用以支撑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可是打起仗来就没有事先预料的那么好了,一个是用于向前线运输粮草的牲畜就多大20万头,光这些牲畜消耗的粮草就占到了储备的1/3,这对前线部队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2,俄国严寒的气候。
1812年9月中旬法军攻占了莫斯科以后,严寒冷的冬季在俄国提前来临,大雪白茫茫地盖住了大地。法国人并没有准备冬季军服。他们的制服甚至都遮不住肚子,里面只有马甲。骑兵的头盔反而把热量吸走。法军的衣扣大多是锡制的,在零下13度以下,锡制衣扣就损坏了,军装就变成一堆破烂了,这对面对严寒的法军士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堕落的法国人很快变成一支穿异性服装的军队。从莫斯科洗劫而来的丝绸、皮草、裙子甚至还有做礼拜时穿的弥撒祭服都成了法国人抵御寒冷的材料。 寒冷还在继续使法兰西军队减员。12月6日,气温降到了零下38℃。瘦骨嶙峋的士兵们蜕变成“凶残的野兽”。他们为了抢夺一块马肉或者死人身上的一件外套而动刀动枪,争得你死我活。多达4万人在短短的4天里消亡——他们的尸体散落在街头。
3,俄国人采取反入侵战略方针正确:避其锋芒、坚壁清野。
当时法国陆军战斗力的强悍是名扬整个欧洲。单论军队的战斗力法军是大大强于俄军的。俄军面对气势汹汹的法军,起初交战连连失利。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老将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在9月7日开始的博罗迪诺战役法俄两军主力会战中虽然俄军失败,但库图佐夫却保存了俄军主力,迫使“拿破仑希望以集中自身优势,一次冲击达成歼灭俄军的企图”破产。在博罗迪诺大决战败退之后,库图佐夫上书亚历山大一世沙皇,要求将东都莫斯科放弃,全俄罗斯进行大转移,将比西都德堡做为总指挥部等待反攻时机,同时允许利用俄罗斯地广人稀的特点,在俄军撤退经过地段,农民随军后撤,粮草全部运走或就地毁掉,留空村空镇空城给法军。博罗季会战之后又俄军放弃了莫斯科,法军进入莫斯科。拿破仑原以为能在莫斯科这座大城里找到沙皇的粮仓,发现俄国人给自己留下的真的是一座空城:只有很少的商人留在这里,吃的基本没有,农民也没有,克里母林宫除雕塑和宝座 床之类没搬走以外,基本能运的都运走了。随后莫斯科城里一片火海,拿破仑紧急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这导致拿破仑几十万人的给养基本只能靠从法国或奥地利经过长途运输才能达到俄国。但法军已经深入俄国中心地带,给养线过长,而俄国被占领区还有俄国人留下的民兵组织不停以游击战骚扰这条给养线。另外法军从后方至前线的道路过于泥泞,导致大型运输车更本无法通行,法军被迫遗弃或就地消耗粮草,面对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使拿破仑以战养战的策略落空,法军在9月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在那里驻守一个月,拿破仑一直希望俄国皇室能够和自己和谈,结果俄方更本就不理拿破仑,10月,莫斯科已经十分寒冷,后方补给不足,拿破仑下达撤出莫斯科的命令,可是粮草不足加上严寒,俄军也同时开始反击,致使法军大败,最大的损失就是大量战马的伤亡,拿破仑手下精锐的骑兵和炮兵(大炮需要战马拉运)损失殆尽,拿破仑就带着3万余步兵逃回法国。
4,瘟疫疾病也使法军减员严重。当时的法军当中传染流行斑疹伤寒病。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该病原体则存在于虱子的粪便中;问题在于,这一传染链条要到20世纪以后才会被医学界知晓。伤寒瘟疫也导致法军出现数万军人的减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