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为何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严格意义上来说,日本是在1943年上半年的瓜岛战役结束以后,才逐步失去了制海权。

即便中途岛战争损失了4艘航母,但日本海军仍然保存多艘航母,还是颇有力量的。

而中途岛美军也损失了1艘约克城号航母,稍后还有1艘航母黄蜂号在瓜岛被日本潜艇偷袭击沉,之前珊瑚岛海战损失了列克星敦号航母。

1943年,圣克鲁斯群岛战役中大黄蜂号航母也被击沉。

那么,战前美军航母只剩下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这2艘。

尤其可见,美国航母损失也是很大的。

所以在很长时期内,双方仍然是均势,只是美军实力开始占上风而已,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美军真正全面压倒日本,夺取制海权,主要还是1943年下旬和1944年的事情。

这主要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形成了海军实力压倒性的优势。

1941年,埃塞克斯级航母开始陆续兴建。

建造期间,珍珠港事变爆发,海军立即提高了建造速度。

到了1943年,4艘新式航母开始服役,弥补了之前的损失。

随后,该级航母又建造了20艘。

连续制造24艘大型航母,就问你怕不怕。

日本用尽全力击沉1艘美国航母的时候,美国已经生产出3艘。

航母只是美国庞大造舰能力的一个体现,其他的就更可怕。

资料中这么写:珍珠港事变以后,美国开始疯狂造舰。

计划建造139艘护航航母,共完成123艘。

计划建造17艘战列舰,共完成10艘:2艘北卡罗来纳级(全部完成)、4艘南达科他级(全部完成)、6艘衣阿华级(完成4艘,最后一级战列舰)、5艘蒙大拿级(全部取消)。

计划建造130艘巡洋舰,共完成67艘。

这种造舰能力,真的是吓人。

别的不说,大家知道计划建造130艘巡洋舰,其中42艘重型巡洋舰是什么概念吗?

在二战后得到英国赠送的重庆号巡洋舰,我国兴奋地不行,一直当做海军的支柱。

其实,重庆号按照英国标准仅仅是1艘轻型巡洋舰。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为何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日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丢掉制海权当属他们在中途岛海战的惨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虽然取得先发优势,但是美军的航母却毫发无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便试图用登陆舰队诱歼珍珠港事件幸存的美国航母。然而战事尚未爆发,日军的通讯密码便被破译,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制定了伏击计划,最终以一艘航母被击沉的代价全歼了日军四艘航母。美军凭此一役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被动局面,随后不久便掌控了整个制空权和制海权。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陆军和海军部在东京大本营后续作战计划发生分歧,陆军认为整个战事的关键在于中国战场,他们反对海军再度扩张战线。而海军部制定了进攻印度洋计划,并试图让印度民族主义者反抗英国,最后在波斯湾和轴心国会师。其二则是进攻西南太平洋地区,并试图攻占澳大利亚,以遏制美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而联合舰队则寻求歼灭美国航空母舰,以换取和美国谈判的筹码。

日军内部经过多重博弈,最终拿出了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计划。美军通过在航母上起飞陆军轰炸机而完成空袭东京,这也加速了日军歼灭美军航母的进度表。日军在珊瑚海海战中损失了2艘航母,最终派出4艘重型航母奔赴中途岛。然而令日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计划已经被美军获取。

1942年6月4日,美日双方正式爆发中途岛海战,美军以约克城号重型航空母舰沉没的代价,一举歼灭了4艘日军重型航母,这也让联合舰队元气大伤,并直接导致日军丢失在太平战场的制海权。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为何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海军的确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日本曾经一度获得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但美国海军的力量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削弱,所以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夺回了制海权。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恢复了美国海军的打击性战斗力,美国丰富的资源维持了美国海军的持续性的战斗力,美国在战略战术上的胜利更是使美国获得了制海权。美国获得了制海权就意味着日本失去了制海权,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失去制海权呢?一是因为日本海军的力量本来就比美国海军力量弱。二是因为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弱于美国而导致日本海军不能迅速的恢复打击力。三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使得日本不具备长期的持续性的打击力。四是因为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导致了双方不能互相配合。总之,与美国相比日本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导致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后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关于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后不到一年失去制海权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日本海军的实力弱于美国海军。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只能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日本只有大力发展海军才能保证外向型经济的安全发展。可以说,日本的海军的强大程度关系到日本自身的发展程度。如果日本失去了强大的海军,那么日本也就失去了发展的保障。

日本和美国都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日本和美国是竞争关系。美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在亚洲,日本也想争夺亚洲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美国为了限制日本的发展,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与日本,英国,法国及意大利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美国主力舰总吨位为52.5万吨,日本主力舰总吨位为31.5万吨。日本的海军力量弱于美国!

美国海军的力量强于日本,所以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不久就夺回了制海权。日本之所以失去制海权,表明日本海军的力量弱于美国海军。

第二,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弱于美国。

战争打的是工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强大的国家一定会战胜工业生产能力弱小的国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是世界第一,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约1/10。日本制造一艘军舰,美国就能制造10艘以上。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保证了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

日本就算通过偷袭的手段给美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为并没有让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受到损失。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为只是让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受到了一定损失,日本连岛上的维修工厂都没炸。

美国不仅把受损的军舰迅速修复,美国的工厂还源源不断地造出了新的军舰。在二战期间,美国到了147艘航空母舰,有的时候可以一周就造一艘。如此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如此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必然会让美国海军迅速夺回制海权。

第三,日本资源匮乏,而美国资源丰富。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并没有进行长期战争的资格。日本虽然偷袭珍珠港成功,但日本不能改变其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是长期战争的事实。战争的长期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源的极大消耗。日本的资源多还是美国的资源多?当然是美国的资源多。

美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美国有能力进行长期的持久性的战争。无论是钢铁还是石油,美国都远远超过日本。日本没有充足的钢铁和石油等基本的战争物资,怎么能够把战争长期的进行下去?!所以,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日本的力量就越弱。

日本之所以不到一年就丢了制海权,实际上是深层次的反映出其资源的获取已经跟不上资源的消耗。资源匮乏的日本必然会失去制海权。

第四,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导致战略战术的失误。

日本的海军和陆军的矛盾由来已久,日本海军和陆军的战略也是完全相反的。日本陆军希望执行北上战略,而日本海军则希望执行南下战略。虽然最终执行的是海军的南下战略,但日本陆军与日本海军的配合是相当差的。

瞧不起日本海军的日本陆军希望通过二战灭了日本海军,日本海军也是这么想的。日本陆军甚至要自己造军舰和潜艇,日本陆军和海军竟然都希望对方打败仗。所以,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使得日本很难赢得战争,更不要说取得制海权了。

日本陆军的军事行动不会通知海军,日本海军的军事行动也不会通知陆军。日本竟然主张南北并进,同时打击美国和苏联。最终,瓜岛战役失败后,日本失去了制海权。

总而言之,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失去了制海权的事实是必然会发生的。日本丢失制海权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现象,日本丢失制海权反映出了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日本丢失制海权实际上意味着日本的资源的匮乏,日本丢失制海权是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弱于美国。日本与美国相比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日本必然在短时间内丢失制海权,日本在短时间内丢失制海权意味着日本综合国力弱于美国。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为何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1904年日俄旅顺争夺战时,列宁要求日本国驻俄武官明石元二郞大佐提供15000支步枪,由列宁组织革命党在沙俄的欧洲部分起事,日本财政也很困难,明石元二郞竟然用在斯德哥尔摩各赌场赢来的钱解决了,列宁用这些步枪起事,沙皇首尾不顾至使俄军旅顺口战败,山本五十六也会赌博,山本五十六说:我能为帝国赢一艘军舰,明石元二郞和山本五十六有一个共同点——都会高等数学,后来又都被升为了大将军衔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为何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在太平洋战争当中只有完全失去制空权才失去制海权,而在太平洋战争当中,日本并不是在中途的海战之后就完全丧失制空权,在中途岛海战当中日本损失的4艘舰队航空母舰,这对于日本海军来说几乎一下就丧失了几乎一半的进攻能力,日本失去这些航母之后,基本上就丧失了进攻的优势,但此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仍然拥有优势,日本完全丧失海权是在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之后。

在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所罗门、瓜达尔卡纳尔岛地区进行了各种海空大战,既有战列舰的对轰也有驱逐舰与巡洋舰之间的战斗,更是有航母之间的大战。中途岛海战当中,日本虽然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但是舰上优秀的飞行员并没有损失多少,但是他们失去了进攻用的航母机动平台只能转在所罗门的陆地上,而日本是善攻不善鏖战,所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帝国海航的精英的血都流尽在所罗门地区。

所以在马里亚纳海战当中日本海航的飞行员都已经剩下经验不足年轻的飞行员,所以日本海航被美国海航压着打,甚至戏称"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在莱特湾海战之后日本就完全丧失了制空能力,一旦丧失制空权就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所以最后日本绝望到用神风自杀的方式来阻挡美国的进攻,虽然日本神风自杀的方式对美国进攻的脚步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是没什么用,最后派出大和号战列舰进行自杀式攻击时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在海战当中面对美军的飞机也就丧失了制海权,所以大和号被击沉。二战日本向盟军的投降仪式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为何不到一年就丢失了制海权?

偷袭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先导,日本对美国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又是一场赌国运的战争,赌美国最后会妥协。战争爆发前日本经济和军事全面落后美国,而且差距巨大。日本战略上的失误加上具体战术又技不如人,注定了战争的失败。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战略资源大部分都要靠进口,自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显然成了日本的目标。1941年初美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美英亚洲兵力空虚给了日本可乘之机。由于东南亚当时是美英的势力范围为了能顺利入侵东南亚日本决定先发制人。1941年12月7日日本成功偷袭了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日本看似成功的偷袭背后却犯下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日本人只袭击了美国舰船没炸掉船坞,5英里以外山上的油库也没炸掉,这就使美国受损的舰船可以迅速修复并恢复战斗力。而且最主要的是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当时没在港内所以没受到损失,这就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中途岛海战爆发前美军已经成功破译了日军密码,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意图美军都已了解。做足了准备的美军最终以少胜多,在只损失了“约克城”号一艘航母的情况下击沉了日本“赤城”、“加贺”、“飞龙”、“苍龙”四艘航空母舰,一举扭转了太平洋上的局势掌握了主动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