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看待曹操?
曹操是一代霸主,他从一州之地出发,到有了徐州,然后打败袁绍,击败袁绍三子一甥,同时逼降张鲁和张绣,统一了整个北方,为北方的老百姓提前结束战乱之苦提供了条件,从这一方面来说,他是功臣,结束北方乱世的功臣。
同时这个家伙是一个屠夫,我统计过他和他的手下一共屠了八次城,可以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还有一个镇守的夏侯妙才更是屠夫。从这个角度来说此人是罪人。
他注重文化保护,把蔡文姬赎回来,而且自己的文采也很好,他的儿子孙子都很重视文学的发展传承,建安文学发展他居功不让。这一点来说是有贡献。
曹操阴险奸诈,做事不择手段,到了后期杀杨修,杀孔融,逼杀很多一同起家的同僚,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就是一狼顾之相。
一个人有很多面,一个人的功过只有具体分析,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好人,也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坏人
应该如何看待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作为“奸雄”来刻画,一路写到“黑”。曹操形象也就比董卓好一些,其他不能比。奸诈、残忍、任性、多疑,十足一个反面历史人物典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这样的吗?
曹操(剧照)
我们先来看一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刻画:
奸诈。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我行我素、放荡不羁,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以逃避自己的责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
残忍。“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青州黄巾军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任性。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独断专行,人人危之。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诛杀汉臣董承、吉平、王子服后,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他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多疑。斩杀杨修和华佗,就是他多疑的典型例子。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被杨修一一识破,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华佗之死,完全是他疑心华佗要害他的缘故,成为历史冤案。
刘、关、张(剧照)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历史,包括《三国志》,都肯定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陈寿评价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明朝史学家李瓒评价曹操说“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笔者在这里也认为以“一代枭雄”代替“奸雄”对他的评价更为贴切一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罗贯中《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形象一落千丈呢?
文人构思历史人物,有个人的爱憎,但也不会过于“捕风捉影”,总得有点依据。罗贯中读史时,定是发现曹操阴暗面的“蛛丝马迹”,以至“如获至宝”,借题发挥。一部《三国演义》就这样地“出笼”了。笔者觉得罗贯中可能基于这几个方面的思考:
(官渡之战)
首先: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其次,真实的曹操,形象并非高大魁梧,而是削瘦,“脸部也不太好看”。如此颠覆人们审美情趣的形象,怎么能写得高大上呢。
再次,曹操怪癖,喜好人妇,更为人伦情素所不齿,必须挞伐。
最后,有比较才有真相,更有说服力。刘备仁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英雄豪气,再加上诸葛亮旷世奇才,他们从一个小县城起步,英雄伟业,直至三分天下,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大不同,举世称赞,还不值得大书特书么?!有他们在,曹操不可比,只好让曹操“受委屈”了。@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读书会 @美文
应该如何看待曹操?
曹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诗人!文武双全!可惜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给埋汰的不相样子,应该吊打那个作者!
应该如何看待曹操?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了统一中国大举南下,因为多种不利因素,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了政权统一积极准备,采取一系列改革,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笼络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至少三国之间争斗,没好正义和非正义之说,所以曹操也是大英雄。曹氏父子经营北方,国力得到提升,军事力量日益增强,为以后司马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应该如何看待曹操?
曹操是人们普遍用作形容奸诈的代名词,各类戏剧中大多也是化妆成白脸的奸臣模样。《三国演义》中也把曹操描写成阴险狡诈,极端自私,篡权夺位的奸雄形象。
历史中的曹操完全巅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曹操是位优秀的军事战略家,曹操指挥过无数战役,彻底平息了长江以北地区的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同时积极发展生产,並实行屯田制,来减轻人民的负担,对社会的发展以起到了促进作用。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思想家。
曹操一生留下许篇著名诗词,如《步出厦门行.观苍诲》,《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等名篇,同时还著有军事著作及许多文信,著名的著作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等。
与其他封建社会历史人物一样,曹操仍然脱不开历史的局限性,许多作为是人民对立的,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我们既要看到其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一面,也不应该否认相反的一面,才是客观的评价。
毛主席曾经说过:“曹操对民族的贡献是应当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
应该如何看待曹操?
曹操是个肖雄。被演绎成白脸曹操,成为奸臣。其实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