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架无人机如何诞生的?

1957年,作为北航教师的文传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研制我国第一架无人机。在当时我国航空工业还很薄弱的情况下,面对着“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三无状况”,这个无异于异想天开的想法,连在学校任顾问的苏联专家听了也直摇头,因为觉得不可思议。

所幸,文传源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抓紧和师生们大胆创新,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一起草拟无人驾驶飞行系统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并上报,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于是,1958年6月29日,北航正式成立无人机研制指挥部,文传源担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带领300余名北航师生论证无人驾驶飞行系统技术方案,集中攻关大干百余天,全力开展科研攻关,目标是当年“十一”之前上天,为建国9周年献礼。

这项任务时间紧、压力大。这款后来被命名为“北京五号”的无人机,其实是在当时刚刚研制成功不久的运-5飞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主要是安装无人机有自动着陆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十二个大系统。研究团队也分成气动组、数据测试组、自动起飞组等十二个组与之一一对应。作为“总指挥”的文传源通过精准的时间管理技巧,即先定下计划完成时间,再通过倒排计划、顺排措施,采用重叠、交叉、穿插研制管理方案等多种手段,步步推进。

特别是对于无人机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起降来说,在当时也是一大待解的难题,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飞来解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试飞中,机上也有飞行员和文传源等主要设计人员,地面还有相应的保障人员,确保在无人驾驶模式失效的情况下,通过人操来平稳着陆。

但是,试飞常常和风险相伴。有一次起飞时,本来设置为无人驾驶模式,飞机应该按直线滑行升起,但它突然变成螃蟹走路一样,横着出去了,我们赶紧让切换成有人驾驶模式,飞机这才平稳下来。要是处理不及时,就很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严重事故的发生。

从有人试飞到无人试飞,从地面、机上分别调试到地空联调,数百次测试之后,飞机可靠性终于有了保障。1958年9月,无人机所需的十二个大系统全部研制完成,并装机调试。

1958年10月1日,“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北航师生得以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国庆献礼。这个高效率令现场观摩的苏联专家也不得不折服,他们说:“这要是在苏联,要三个研究所做两年才能完成。” 此后,又历经五个月的紧锣密鼓的试飞、调整、修改,1959年2月,“北京五号”验收试飞圆满收官,之后顺利完成三个阶段的试飞任务,实现了中国无人驾驶飞机历史上“零的突破”,北航成为中国无人机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

作为一款技术验证机,这款飞机没有继续研发,但是相关技术成果得以延续。同时,也锻炼了北航师生们的技术素养,北航也因此成为国内培养航空航天人才的顶级高校之一,成为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其研制的多款无人机(如:BZK-005系列)后来批量装备部队,为军队装备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5年,北航成立歼六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文传源任组长,他协调全国40多个协作单位,历时八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并顺利交付空军使用,由此填补了我国飞行训练的空白。他本人因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开放以来,文传源和师生们在综合飞行/火力、设计仿真、智能化控制、系统仿真、综合系统论等领域积极开拓创新。

2018年5月20日,“北京五号”试飞成功六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北航自动化学科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北京五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航空航天控制与系统仿真著名专家,今年百岁的文传源先生亲临大会现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