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生产水平如何?
我们对于苏制武器装备的最基本认识就是“简单粗暴”、火力强大和机械性能可靠!为啥说苏制装备是“简单粗暴”呢?就拿图片上这支“人民的冲锋枪”PPSH–41来说,它结构非常简单全枪只有87个零件,枪身大量采用:冲压、铆焊、精密切削而成,甚至将“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截成两段就成了两根PPSH–41的枪管,由于零件少它的加工工时只有7.3个,远低于德军的MP–38/40冲锋枪和美军汤姆森冲锋枪,再加上71发弹鼓,火力持续性非常好、近距离火力覆盖密度高,是巷战当中的王者!就连德军也非常喜爱它,缴获以后成批量装备到连排突击队...受到敌人的喜爱,说明该枪设计的优秀。“铁骨男孩儿”PPS–43冲锋枪,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的又一象征!该枪是PPSH–41的简化版,采用钢丝折叠枪托重量减轻,握把握持比较舒适并且延续的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的特点。
PPSH–41和PPS–43看似简单,但它们里面却蕴含着极高的枪械设计理念,是根据苏联当时的工业能力和战士的素质研制出来的优秀武器,要知道二战这样的极大规模战争,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工业产能,精密加工反而又碍快速的制造和批量补充到部队;更主要的是兵员在大规模战争当中是没法进行较长时间训练的,新兵到了部队也许是刚学会开枪就要派上战场,这样的新兵所使用的武器越简单越好!什么精确瞄准射击根本没有这么一说,大概其的冲着有敌人的地方“泼子弹”就行了!所以,我们在看二战时期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有苏军战士使用冲锋枪不须瞄准猛烈射击,有一两发子弹打到敌人身上就够了!“斯大林之锤”B–4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由于斯大林本人注重炮兵建设,还提出:火炮是战争之神的口号!二战期间苏联炮兵装备数量上要高于德军,并且在质量上也不弱于德军和美军的火炮,苏联领土广阔,在大面积区域内的战役级别战争,没有大炮进行火力支援是不可想象,所以苏联认为:十月革命成功后,要面对的敌人都是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没有完善而强大的炮兵建设也就没法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基于这样的国防指导原则,苏联对炮兵的建设极为重视,二战之前就发展了:37、76、85...122、152、203毫米火炮在内几乎所有口径的野战炮兵,而且还研制的火力投送能力更加强大的“喀秋莎”火箭炮!这些火炮在二战期间对德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苏军在兵员素质不如德军的情况下,充分的发扬了“大炮沙文主义”作风,确实为战胜法西斯立下了赫赫战功。ML–152毫米加榴炮,二战期间苏联集团军所属装备,它的名声就连溥仪都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在“诺门坎战役”当中将日本关东军打的人仰马翻!全面的压制了日本的所有火炮,为获得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也就此打消了日本“北进计划”,否则苏联两线作战的确难以支撑。在诺门坎轰击日军阵地的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该炮与德军装备的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性能相当,由于口径大一些在威力上要超过德国炮。
总体来说,苏联二战时期的各型火炮不但数量多,性能也都不错,与德军这样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军队交战,必要要在装备数量超过,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兵员战术素质低的不足。这架被打的千疮百孔“伊尔–2”强击机照片被华为公司引用。苏联航空兵装备在二战期间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战飞机的性能并不比德国战斗机差,大体算是旗鼓相当。
二战期间的苏联空军和德国空军都是“战术空军”,都不具备较远程轰炸能力,与美国空军相比都差了一截!在飞机的产能上也差了一个数量级,但是苏联在飞机制造方面是有很深的基础的,苏联时代的“十大飞机设计局”的那些顶级专家在二战前或者二战时期就已经成名了,他们所以研制的飞机性能很可靠并且火力强大 ,比如:伊尔–2攻击机机翼面积很大、坚固耐用低空性能非常优秀,安装了57毫米炮在库尔斯克会战当中歼灭大量的德军坦克!有“黑色死神”之称。
拉–7战斗机,苏联空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机型,与德军的“梅赛.斯密特BF–109”经常发生空战,并没有甘拜下风,反而出现了很多空战王牌飞行员...苏–德战场上德军只是在战争最初几个月获得了制空权,其后的时间与苏联空军对打都没讨到什么便宜,如果苏联空军的战机性能很差,制空权被德军掌握那么战争也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的发生。KV–2重型坦克!“马桶🚽”状的炮塔,加上152毫米主炮,一直都是德军各型坦克的噩梦,德军坦克在二战期间几乎处于无敌般的存在,唯独碰到KV–2“神教”头疼不已!任何坦克只要是被152毫米主炮命中就会呈零件状态!虽然KV–2数量只有300多辆,但是它发挥出的作用不少于1000辆T–34坦克,德军也俘获了一些KV–2(图片上“铁十字”)拿它们当移动炮台使用。
KV–2就是“简单粗暴”的典型,苏联研制它们的目的不是当做高速机动的突击武器,而是将它布置敌人有可能出现问题的要塞附近,凭借着厚甲和大口径火炮当“拦路虎”,由于炮塔装甲太厚当时装备的“战防炮”对它作用都不大,要不然怎么会出现一辆KV–2阻挡了一个德军步兵师的事情?
通过上面扼要的介绍的这几款苏军在二战期间的装备,表明苏联的装备是很实用的,再配合苏联的巨量资源储备完全可以做到大规模生产,由于操纵相对的简单对于兵源的要求和训练也可以放宽,因为大量的能使用武器的兵员,要比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人机合一”要好的多,比如:纳粹坦克王牌魏茨曼,一生击毁了300多辆各型坦克,但是德军当中这样的人(车组)凤毛麟角,虽然德军坦克也很优秀,但最后仍然被苏联的坦克洪流所淹没!德军缴获了KV–2也是欣喜若狂。
二战这种的巨大消耗战争,没有雄厚的自然资源储备、没有巨大的工业生产规模、没有一亿以上人口的数量,根本就没有资格发动!德国和日本都不属于拥有前面这些要素的国家,所以他们必败!而苏联和美国单独一种武器装备拿出来对比德军武器,都不算是最先进的,但是苏联和美国拥有巨大的工业产能,只要是不出现太大的代差,凭借数量优势就能打赢,所以这两国的武器并不最求过于先进的性能,只有德国这样先天就处在劣势的国家才将武器的制造和性能达到极致,妄图以质胜量,这其实是不现实的想法!“好汉架不住人多”这个道理他们自己是清楚的,但是不这样做就更没有取胜的把握了,只得硬头皮干下去。
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生产水平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联武器的生产水平并不怎么样,优点是容易制造,造价低,基本性能够用。
我国在抗战初期,曾经从德国进口过一批37毫米反坦克火炮,德国PaK35/36型反坦克炮。
这批火炮性能优秀,也是德军制式反坦克武器。
这批反坦克炮,我们一直用到抗战结束。
火炮的最大特点是精度高,在优秀炮兵班手中几乎可以做到每发必中。
在几百米内,炮弹可以准确落在一扇小窗户大小的空间内。
国军反坦克炮兵,把它们当做宝贝。
然而我国在抗战初期和中期,曾经从苏联得到一批37毫米反坦克火炮。
这是苏联对于德制火炮的山寨产品,也是苏军制式装备。
然而,我军对于这批火炮的抱怨很多。
反坦克炮兵认为,这些苏联货除了样子和德国货基本一样,性能相差很远。
火炮最主要问题的是精度不够,在几百米内要连续发射数发,才能保证击中。
而反坦克火炮开火的射程只有几百米,只要开火就是非常危险的。精度不够,等于将反坦克炮兵的性命送给敌人。
另外,这批火炮的钢材不行,连续炮击后炮管升温很快,火炮重量也较大。
总之,国军对于苏制火炮深感失望,认为苏制武器同德制无法相比。
除此以外,我国在抗战期间,有很多国家的战斗机。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也包括苏联。
其中苏联的战斗机伊15和伊16,是我国装备第二多的战斗机。
然而,国军飞行员对它们的评价不高。
尤其是伊16的设计存在很多缺陷,经常造成以外的事故,造成飞行员死伤。
摘录萨沙一段文章:
它的起落架设计与结构很不理想,弹簧不能吸收重三点降落时的部分重量,降落时容易跳起来,即便飞行员能作轻三点降落着陆,但仍然跳动不稳,常被人们形容为骑在野马的背上。
而且如果跳得太高,机头就会仰起,这个时候飞行员要是不能迅速适当的进行处置,机头就会向一边偏下,像失速一般的摔下去。有经验的飞行员都知道伊16战机落地的最后一段比较困难,必须格外细心,他们会让战机低低地、慢慢地接近地面,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却是极其困难的,即便是苏联飞行员也不例外。
1938年1月下旬,苏联飞行员驾驶伊—16战机从新疆飞兰州,降落时就摔坏了7架,而中国空军训练时又摔坏了几架,结果仅仅几周时间就有20多架飞机躺在了修理厂。中国空军此前的主力驱逐机是美制霍克双翼战机,霍克机降落速度慢,操作起来极其舒服,用当时飞行员的话来说就是:“最后的落地就像坐沙发一般的舒适稳当。”
总之,苏制武器是比较粗糙的,性能也不算高。
然而它的结构简单,可以大量制造。
最终,苏军就是依靠数量的巨大优势,压垮了德国人。
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生产水平如何?
提起苏联制造,普通人的概念就四个字——傻大黑粗。
即使在冷战时期,苏联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的情况下,苏联的武器也依然以其粗糙而闻名。经典例子就是全球最快的飞机米格25。作为全球速度最快的飞机,这款飞机是靠苏联专家们用蛮力怼发动机愣攒出来的,当美国人拆开他们认为有什么黑科技的米格25时,面对着粗糙的没法看的飞机内部,美国科学家全都被苏联人的粗糙给惊呆了。
至于二战时期的苏联制造,那更是马鬃穿豆腐——压根不能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德国大众公司做过一个试验,说同一个设备、同一个工作车间,工人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零件跟心情舒畅情况下制造出来的零件质量就大相径庭;而发明创造也同样适用这个实验结论。
苏联二战之前整天大肃反,抓人、杀人、流放人,一片恐怖,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情去工作,这样环境下制造出来的武器能好得了吗?所以苏军在二战前就基本没有什么趁手的兵器。
二战爆发以后,国家随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前线的部队一天八封电报催后方的武器。在这种压力下制作出的武器,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二战时的苏制武器总体特点就是工艺粗糙、性能落后,设计上也有各种缺陷。可是它的优点是成本极低,适合大规模量产,靠数量压倒德国人。
在苏德战争的第一个阶段,苏军跟德国军队的过招场场都败,而且不败则已,一败涂地,每场都是大败,成建制地被德国人吃掉。
苏联人吃了败仗自然丢盔卸甲,德国人一开始在取胜后屁颠屁颠去收缴苏联遗弃的战利品,可拿在手里一试才知道,苏军战士的武器基本是烧火棍水平,根本没法用,立马收集到没人的地方掩埋起来。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不仅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也自然失去了相当的装备,包括几百万只步枪,四万多门火炮、三万多辆坦克、和2万多架飞机。
为了抵挡德军的凌厉攻势,苏军必须要扩军,扩军的同时就要增加装备,因此必须在后方开足马力生产。
因此苏军统帅部下令兵工厂抛弃一切复杂工序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原来高配版的全部变成低配版的,简化版的。一句话——不要那么精确,枪炮能射出弹药来就行。
就拿苏德战争开始后装备的KV-2、KV-85坦克为例,它的设计落后,可靠性非常差,机动性也惨不忍睹。
苏联的坦克粗糙到什么程度?它的挂挡器居然需要战士们用榔头敲才能换挡!
同时坦克的炮塔又笨又大,行驶的时候像北极熊一样大腹便便,远远看上去好像在坦克底盘上盖了一座房子,因此德国士兵给这些坦克送了个外号叫“流动洗手间”。苏军中原先有T-34,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坦克呢,因为一打仗没钱没原料,要降低成本。即使是造出来少量的T-34,也偷工减料,质量不如从前、一落千丈。没办法,都是没钱惹的祸。
苏联的坦克没法提,苏联的战斗机质量如何呢?
苏联在苏德战争前后生产的飞机质量也不敢恭维,苏联空军装备的主要战机Y系列和拉系列战机,不仅飞行速度落后德国战机,而且以单发的战机为主流。
苏德战争一打响,苏联战机就被德国人干掉大半,亟需制造飞机来补充,可是国内铝材短缺、为了赶紧制造出来,只能偷工减料,这些出来的飞机就像畸形儿,缺陷多多。不仅火炮精确度不行,而且连起码的通讯设备都不齐备,座舱个别地方甚至用木头代替金属。
这些飞机有一部分出口到中国,由于其超高的故障率,有很多飞机在降落过程中就摔坏了。飞行根本没法控制这些飞机稳定着陆。
当然,武器粗糙这也不能全怪苏联人,因为在苏德战争打响不到半年,苏联就基本被打趴下了。在战争开始五个月里,苏联就损失了六成煤、一半的钢生产能力,一半的铁路线和百分之七十的工矿企业,一大半的铝产地和八成以上的铁矿以及其它金属落入德国人之手。
这对苏联的军工制造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简直是灭顶之灾。真应了中国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斯大林虽然脾气暴,但头脑非常清醒,他知道靠苏联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能跟德国人抗衡,顶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崩溃,因此在苏德战争开始不久斯大林就向美国求援。
斯大林对罗斯福说,给我足够的铝,我就能拖住德国人。罗斯福说不用那么麻烦,直接给你飞机、坦克,火炮不就是了。
于是美国人的援助源源不断运向苏联,苏联军队这才起死回生,振作起来,打赢了卫国战争。但是这种粗糙的制作风格却在战争后依然保留了下来,造成了苏式武器皮实、便宜但是粗枝大叶的特点。
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生产水平如何?
二战苏军武器笨重、粗糙、不精致;但皮实、耐操,且火力强大喝伏特加的民族,大都长得身高马大,力大无穷,其性格特点就是直来直去,不太会绕弯,没有多少花花肠子,一言不和,拔拳相交,拳头就是真理,所以得了个“战斗民族”之美誉。
反映在武器研发和装备上,都是笨重、粗糙、不精致,但皮实、耐操,且火力强大,经常能盖过对手,且便于大量生产,比如皇家橡树1972所提及的“人民冲锋枪”波波沙-41,当然,也被称为“人民转轮枪”,就是二战苏军陆军步兵枪械中的杰作和代表作。
二战时期,波波沙-41是装备数量最为庞大的冲锋枪,不会低于500-600万支,也是火力无与伦比的冲锋枪,在斯大林格勒残酷的巷战中一战成名,彻底碾压德国国防军步兵引以为豪的MP-40冲锋枪。
尽管装上一只71发弹鼓时,整枪重量有10斤,与多数步枪枪械比起来显得非常笨重,但并不妨碍身高马大的苏军使用,71发弹鼓输出持续不断的火力,堪称动物般凶猛无比,在与德军32发弹匣供弹的MP-40冲锋枪对射时,取得了火力上的绝对优势,成了许多德国士兵的恶梦。
波波沙-41不仅是苏军士兵的最爱,同时其输出的强大火力令德军记忆深刻,至少有数十万把甚至上百万把波波沙-41冲锋枪成了德军的制式装备,战场上枪械好缴获,但子弹却难搞。
于是,德国军工将波波沙-41冲锋枪枪管改成了9毫米,便与发射9毫米MP-40冲锋枪的子弹,德军甚至印刷和分发了如何使用缴获的苏制冲锋枪的德语手册。
波波沙-41冲锋枪,当时苏军称其为波波沙自动枪,之所以能整班、整排、整连甚至整营地成建制的大量装备苏军,就是产量高使然,苏军是二战时装备冲锋枪数量最多的军队,德军包括美军的一个步兵师才装备300余支冲锋枪,与苏军一个步兵师动辄装备上千支,形成了鲜明的比对。
由于遵循了可靠耐用和易于批量生产的原则,全枪由87个零部件组成,大量采用了钢板冲压件,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甚至将大量库存的7.62毫米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即可得到两根波波沙-41的枪管,生产一把波波沙-41只需7.3个工时,且适合在东线严寒的条件下作战。
除了步兵枪械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装备的ML-20型–52榴弹炮,为集团军级重型火炮,全重7.2吨,9人操作,采用液压缓冲系统,开脚式大架设计。
使用28倍径152毫米炮管,炮口有多孔制退器,其使用的高爆炮弹重达43.6千克,每分钟可发射4发,射程17.2千米,弹丸爆炸威力大,由重型拖拉机拖曳行军。
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二战时期世界上相近口径榴弹炮中是较为先进,优秀的性能不仅让苏军青睐有加,甚至连作为对手的德国和芬兰军队也都将缴获或其他渠道弄来的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火当作宝贝。
大名鼎鼎的SU-152重型突击炮,就是将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身管与坦克底盘和发动机相结合的杰作,SU-152突击炮拥有强大的火力,能够有效应对包括虎式坦克和费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在内的德军重装甲目标。
T-34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2吨,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是一辆火力、防护力以及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
当时,T-34坦克有很多设计具有革命性,比如装上了倾斜式的装甲,等于提高了装甲的等效厚度,且可提高跳弹的概率,后期的T34-85装上了85毫米炮,比之前的76毫米炮性能更好,面对德军装甲部队毫不畏惧。
T-34凭借着综合性能的优势,在消耗巨大的战争当中可以大量生产,甚至拖拉机厂都能生产T-34坦克,虽说前线的损失巨大,但德军著名的虎式坦克当面对T-34的集群进攻的时候,也难招架住,苏军坦克以数量取得了对德军坦克质量的胜利,德军强大的装甲集团被淹没在将近6万辆T-34坦克所组成的钢铁洪流中。
被称为“飞行坦克”的伊尔-2强击机,为单活塞式三叶螺旋桨驱动的机型,呈下单翼硬壳式布局,为后三点式收放式起落架,由钢材和木材构成机体外壳,以平衡因发动机功率不足,最大功率1327千瓦。
最大时速420公里,最大航程765公里,属于前线强机机,装备有20或23毫米航炮1门,7.62 毫米机枪2 挺,或12.7毫米机枪1挺,能携4-8枚火箭弹和400-600 公斤航空炸弹。
在二战时期,伊尔-2强击机生产了3.6万余架,成了从空中打击地面坦克的最有效的武器,在东线有成千上万辆德军坦克,被德军称为“黑死神”的伊尔-2强击机所击毁;当然,伊尔-2强击机,本身战损了1万多架,可见东线战场的战争烈度之强烈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所无法比拟的。
苏联海军,在二战时期的表现乏善可陈,没打过什么像模像样的海战;当然,红海军水兵上岸以后,所爆发出的战斗力似乎在陆军之上,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上岸红海军水兵战斗力之强悍,让德军凭此战一战封神的曼施坦因元帅都深刻领较了。
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生产水平如何?
苏式装备和德式装备走的路线完全不同,苏联的武器大多都是一些造价低廉,使用起来方便耐用的武器,而德式装备和美式装备都是一些造价昂贵,使用起来比较的昂贵的武器,保养起来也比较麻烦的武器。苏联在二战时期的整体装备水平一般,装备质量要略逊于德国军队,但是苏式装备适合大量生产,能够在战场上快速补充。而且苏式装备的上手难度低,比较符合苏德战场的需求。
苏式坦克的代表是T34坦克,T34坦克的造价低廉,机动性能和攻防能力都比较出色。T34坦克可以击败德国早期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基本能够同豹式坦克进行正面交锋,但是在面对德国虎式坦克的时候相对无力。T34坦克最大的优势就是造价低廉,适合于大量的生产。在苏联士兵素质不如德军,装备质量不如德军的前提下,T34坦克以数量优势弥补了质量优势,反而让苏军在后期的坦克大战中占据了优势。
苏式冲锋枪的代表是波波沙冲锋枪,由于二战时期的冲锋枪质量普遍比较差,波波沙冲锋枪的性能并不差。波波沙冲锋枪装备了71发的弹鼓,射程能够达到200米左右,在巷战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同大多数苏式武器一样,波波沙冲锋枪的造价也非常低廉,苏军共生产了600万支波波沙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也是二战时期生产数量最多的制式冲锋枪。
苏式步枪的代表是莫辛甘纳步枪,莫辛甘纳步枪是一把历史非常悠久的步枪。从沙俄时期开始,俄国军队就已经装备了莫辛甘纳步枪,一直到二战结束,苏联军队仍然在使用莫辛甘纳步枪。总的来看,二战时期苏联装备的整体质量比较一般,但是苏联装备都适合大量生产,生产的成本普遍比较低,再加上苏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都比较充足,因此苏联依靠着较为粗糙的武器,仍然打赢了二战。
苏联二战时期的武器生产水平如何?
13:21
提起苏联制造,普通人的概念就四个字——傻大黑粗。即使在冷战时期,苏联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的情况下,苏联的武器也依然以其粗糙而闻名。经典例子就是全球最快的飞机米格25。作为全球速度最快的飞机,这款飞机是靠苏联专家们用蛮力怼发动机愣攒出来的,当美国人拆开他们认为有什么黑科技的米格25时,面对着粗糙的没法看的飞机内部,美国科学家全都被苏联人的粗糙给惊呆了。

至于二战时期的苏联制造,那更是马鬃穿豆腐——压根不能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德国大众公司做过一个试验,说同一个设备、同一个工作车间,工人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零件跟心情舒畅情况下制造出来的零件质量就大相径庭;而发明创造也同样适用这个实验结论。苏联二战之前整天大肃反,抓人、杀人、流放人,一片恐怖,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情去工作,这样环境下制造出来的武器能好得了吗?所以苏军在二战前就基本没有什么趁手的兵器。
二战爆发以后,国家随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前线的部队一天八封电报催后方的武器。在这种压力下制作出的武器,质量可想而知。所以二战时的苏制武器总体特点就是工艺粗糙、性能落后,设计上也有各种缺陷。可是它的优点是成本极低,适合大规模量产,靠数量压倒德国人。在苏德战争的第一个阶段,苏军跟德国军队的过招场场都败,而且不败则已,一败涂地,每场都是大败,成建制地被德国人吃掉。

苏联人吃了败仗自然丢盔卸甲,德国人一开始在取胜后屁颠屁颠去收缴苏联遗弃的战利品,可拿在手里一试才知道,苏军战士的武器基本是烧火棍水平,根本没法用,立马收集到没人的地方掩埋起来。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不仅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也自然失去了相当的装备,包括几百万只步枪,四万多门火炮、三万多辆坦克、和2万多架飞机。为了抵挡德军的凌厉攻势,苏军必须要扩军,扩军的同时就要增加装备,因此必须在后方开足马力生产。

因此苏军统帅部下令兵工厂抛弃一切复杂工序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原来高配版的全部变成低配版的,简化版的。一句话——不要那么精确,枪炮能射出弹药来就行。就拿苏德战争开始后装备的KV-2、KV-85坦克为例,它的设计落后,可靠性非常差,机动性也惨不忍睹。苏联的坦克粗糙到什么程度?它的挂挡器居然需要战士们用榔头敲才能换挡!同时坦克的炮塔又笨又大,行驶的时候像北极熊一样大腹便便,远远看上去好像在坦克底盘上盖了一座房子,因此德国士兵给这些坦克送了个外号叫“流动洗手间”。苏军中原先有T-34,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坦克呢,因为一打仗没钱没原料,要降低成本。即使是造出来少量的T-34,也偷工减料,质量不如从前、一落千丈。没办法,都是没钱惹的祸。

苏联的坦克没法提,苏联的战斗机质量如何呢?苏联在苏德战争前后生产的飞机质量也不敢恭维,苏联空军装备的主要战机Y系列和拉系列战机,不仅飞行速度落后德国战机,而且以单发的战机为主流。苏德战争一打响,苏联战机就被德国人干掉大半,亟需制造飞机来补充,可是国内铝材短缺、为了赶紧制造出来,只能偷工减料,这些出来的飞机就像畸形儿,缺陷多多。不仅火炮精确度不行,而且连起码的通讯设备都不齐备,座舱个别地方甚至用木头代替金属。这些飞机有一部分出口到中国,由于其超高的故障率,有很多飞机在降落过程中就摔坏了。飞行根本没法控制这些飞机稳定着陆。

当然,武器粗糙这也不能全怪苏联人,因为在苏德战争打响不到半年,苏联就基本被打趴下了。在战争开始五个月里,苏联就损失了六成煤、一半的钢生产能力,一半的铁路线和百分之七十的工矿企业,一大半的铝产地和八成以上的铁矿以及其它金属落入德国人之手。
这对苏联的军工制造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简直是灭顶之灾。真应了中国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斯大林虽然脾气暴,但头脑非常清醒,他知道靠苏联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能跟德国人抗衡,顶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崩溃,因此在苏德战争开始不久斯大林就向美国求援。
斯大林对罗斯福说,给我足够的铝,我就能拖住德国人。罗斯福说不用那么麻烦,直接给你飞机、坦克,火炮不就是了。于是美国人的援助源源不断运向苏联,苏联军队这才起死回生,振作起来,打赢了卫国战争。但是这种粗糙的制作风格却在战争后依然保留了下来,造成了苏式武器皮实、便宜但是粗枝大叶的特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