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类似的这个问题回答了N次,感觉还是木有说透。前几次似乎把孔融说得很不咋滴,其实,孔融远没有那么不堪。只是说明,从曹操的角度来看,杀孔融是必然的,并不是说孔融一无是处。今天就从孔融的角度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个咋样的人。
01
一个好青年,至仁,至孝,至义。
孔融从小就聪明,可谓“神童”。
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的理由是: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弟弟,先让弟弟挑;哥哥比我大,我要敬着哥哥,再让哥哥挑。这小孩的做法很让人感动,但大家有木有感觉这小孩很聪明的同时有些狡黠,想方设法自己要小的,有木有为了博取大人的夸誉而有意为之呢?你看他两次的行为标准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了不同的准则。不喜勿喷,请大家注意看孔融以后的行事风格。
孔融孝父
孔融十三岁时,其父孔宙去世啦,孔融悲伤过度,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汉朝时,采取举孝廉制度,孝廉可以获取名声,被举荐可以做官。让梨视为不贪,哭父视为至孝,这可是举孝廉的根本啊。看看今天小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否觉得孔融的仁孝带有一定的目的哪?当然做官不是坏事,要不咋生活呢?关键还要看做官以后的表现。
一门三义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州郡捉拿。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家。时孔融仅十六岁,哥哥不在家,孔融就做主把张俭留在家里。后来事情泄露,张俭得以逃脱,而孔褒,孔融哥俩则被逮捕入狱。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弟弟不知情,罪在我。”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三人争义,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
看看,孔融是完全靠的住的能背靠背的战友,你说哪个同事不乐意跟他一起共事呢?
如此看来,此时的孔融是一个至仁至义至孝的好青年,如不能提拔录用,组织部门就严重失职啦。于是乎,层层举荐,孔融就入朝为官啦。可谓少年成名,少年得志。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孔融也做到了。
02
入朝为官,刚直不阿,然四十难不惑
孔融被征召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侯。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此时董卓专权,欲废掉少帝,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烈,常有匡正之言。董卓记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安排孔融去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相(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设置城邑,创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荐贤良,礼贤下士。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后来,孔融被黄巾军管亥所困,情势紧急,刘备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孔融幕僚左承祖劝其要结纳袁绍或曹操,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要篡夺汉室,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而且怒杀左承祖。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刘备举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进攻北海,自春至夏,战至最后仅剩数百人。孔融依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傍晚城陷孔融逃走,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看看一代名士,迂腐到如何地步?危难时刻都干了些啥。打不过人家,为了老婆孩子,为了一城百姓,该投降就投降;要舍身成仁取义,那你别跑啊。贪图虚名还怕死,此人没救啦。
子曰:四十而不惑。看看孔融在这个年纪做的这些糊涂事,还是不老道啊!看来孔融没好好领会他祖宗教导“子张问干禄”的精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融反其道而行之,祸不远矣!
03
与曹操为敌
再看看孔融其他的那些糗事。
太傅马日磾奉命出使,到了淮南,被袁术强迫任军师。马日磾忧愤至极,呕血而死。等到马日磾遗体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独自陈说:“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竟然取媚奸臣,被他人所指使。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还说袁术越级叛逆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啦,马日磾却跟从他。按照汉律,与罪人往来三天就是死罪。而且旁征博引,意思是马日磾失大节,不追究定罪就已经很宽大啦,不应该再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这让死者及家人情何以堪?这让乱世中的同僚如何跟你背靠背?有木有落井下石的味道?有能耐去找袁术算账啊,就知道瞎逼逼。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为其子纳甄氏为妻,曹操很满意这个婚事,孔融却讥讽说这是武王将妲己赐周公啊,曹操很不爽。人家娶个儿媳妇你掺和啥?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讽说: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看看,孔融也不是个厚道人,这个嘴,的确臭的很。好歹曹操也是为国出战,你不出力也就罢啦,还在说风凉话。
当时,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还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王。朝廷下诏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来维护朝廷脸面。
孔融号称名士,道德典范,在刘表跟马日磾这事相比较,就看出孔融思维逻辑的混乱,缺乏统一的准则,仅仅是权衡利害而已,这是不是打小就有的毛病啊。
当时饥荒,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不要禁酒,而且多为傲慢无礼。曹操那可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啊,你孔融好喝口你就在家里偷偷地喝就是啊,估计曹操也不会把你咋滴,你出来装啥么大尾巴狼啊!
还有那个“请准古王畿制”“崇国防疏”。其目的是限制曹操扩大地盘,成就霸业。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
如果照此,孔融是忠于汉室,抵制诸侯势力发展,是忠臣的话,那就再看看他自己做的那些事吧。
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意思是皇帝又不是非你刘家不可,谁都可以做的。脑子是不是进水啦,你说人家袁绍,袁术,曹操都想做皇帝,可人家只做不说啊!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孔融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后来跟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就走进宫廷。别看今天穿衣戴帽,人各有好,但在那时候可是死罪啊。
再看曹操给孔融定的不孝之罪吧。一是孔融跟祢衡相互标榜:有一天,祢衡向孔融拱拱手,说“你就是仲尼不死啊”,孔融随手还礼,“呵呵,你就是颜回再生啊!”看这马屁拍的,孔融他老祖宗也躺不下去啦。还很不巧被玩潜伏的郗虑听个正着,藐视圣人,罪莫大焉。
另一件当是孔融说过的最惊世骇俗的言论“亲子无亲论”。 这个说过多次啦,就不多说啦。诸位回过头去看看,是孔融少不更事呢?还是老了老了变糊涂啦呢?
曹操遂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藐视圣人,大逆不道”等罪名将孔融于建安十三年诛杀,时年五十六岁。
或许像某些史学家说的有“莫须有”的成分,但从整个孔融的所作所为,杀他不冤。
孔融作为汉末一代名儒,继蔡邕之后为文章宗师,亦善诗歌,文学成就很大。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并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不可否认孔融的文学成就,但其成年后的品行,尤其是情商,政商都与他的名声相去甚远。
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一提到孔融,想必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内容,指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孔融乃孔子的二十世孙,年幼时的孔融不仅做出过“让梨”这样令人称道的事情,他也曾干出过其他许多令人称奇的事情。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过人的智慧,他也因此被人称之为神童,然而,长大后的孔融却变成了十分情绪化的愤青,并且还因此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孔融天资聪慧,自幼便受世人赞扬,然而年幼的孔融心性未定,容易在赞美声中迷失自己,这一点却未能得到父母重视,对他加以正确引导。孔融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时任太山都尉的孔宙。孔融十岁那年便随父亲到京城洛阳,恰逢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居住。孔融早就听说过李膺的美名,想前去拜访,然而被李膺的门人拦了下来。孔融求见心切,便谎称自己是李膺的亲戚,于是便顺利见到了李膺。李膺见到他后十分疑惑想不起自己有这样的亲戚,然而聪明的孔融灵机一动说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就此,孔融不仅聪明的化解了自己撒谎犯下的错误,更是得到了李膺的赞赏,就此名声大噪。
年纪轻轻便被称为神童,又得到名士的赏识,年幼的孔融自然是十分得意的。孩子的心性未定,轻易就能受到旁人左右,作为父母,其实最应当的是教导孩子要低调为人、谦逊处世,切不可争强好胜。然而,孔融的父亲在得知此事之后,却只夸了孔融聪慧。于是,这便在孔融心中种下了自傲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在孔融心中更是不断的生根发芽。
成年后的孔融变得十分的骄傲,并且他的骨子里又有一种读书人的“敢言气派”,就此从神童沦为愤青。孔融越长大越自傲,他到处炫耀自己是孔子后人身份,逢人讲话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而后来孔融更是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合,又不懂得识时务,而就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在最初,曹操与孔融因为“匡扶汉室”这一政治理念而相处得十分融洽,可是到了后期,天下形势有变,曹操也随之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然而孔融并未看清局势,而是一直墨守成规,并且与曹操一有不同的政见便口无遮拦的批评曹操。曹操心中早有怨气,只是感觉时机未到。
东汉末年时因为天下大乱曹操为了稳固民生颁布了“禁酒令”,然而孔融偏偏不懂审时度势,就要和曹操对着干,他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反对曹操这项禁令。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最终惹得曹操忍不可忍,罗列起孔融诸多罪名,除掉了孔融。孔融从一个神童变成了一个愤青,并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害了自己的性命,确实令人惋惜。
纵观孔融的一生,年幼时因为天资聪慧而被称作神童的孔融较之寻常孩童受到的夸赞与关注更多,然而父母在他年幼时未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让本应有一番作为的孔融就此变为愤青。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个豪族名士,孔融太不识时务了,因为自己的天性自傲和那张直言的嘴给自己惹了祸端,因而在官场上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在是令人唏嘘啊!
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少有天资先养德。
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很简单,生不逢时啊。要是早生个数十年,孔融何至于此啊。要文化有文化,要风度有风度,有气质有气质,要品德有品德,要IP有IP,要粉丝有粉丝。他这样的人才,在东汉正常的时候,就是一个三公的苗子。可惜,生不逢时。恰恰碰到了东汉末,军阀并起,天下大乱。
说好的有文化有家世有品德就能够出人头地,海内扬名,可你们不按套路出牌。这读书人竟然要给武夫卖命。说好的儒家天下呢?
尤其是像曹操这样的阉人之后竟然已经称孤道寡,手操皇帝,号令天下了。这世道还有什么混头?
要想出头,就得像荀彧个样,夹起尾巴给曹操这个阿瞒当跟班,还要假惺惺说什么明曹实汉,要靠曹操匡扶汉室。这也就是自我安慰罢了。到头来,还不是成了曹臣汉贼?他荀彧能够自己骗自己,我孔融办不到。
要我当汉贼,不可能的,一辈子也不可能的。算了,算了,你们玩吧,老子是看腻了。既然你们砸了锅摔了碗,就不要怪我乱来了。
于是,孔融兄暴走了。他成了三国铁杆愤青,抬杠霸王,找碴能手,专注让曹操不爽十多年。有一年,曹操同志宣布今年大家不要喝酒了,因为今年粮食欠收,大家少酿点茅台,省点粮食出来。
本以为这个政策是爱国爱民,专等着大家夸呢。结果孔融来一句:“曹总,当年商纣王好色所以亡国了,你干脆把婚姻也禁了呗。”
你看,这个话说得很直很有理啊,不能因噎废食嘛,不能因为发生了强奸案,就把所有男人都阉了嘛。
曹操点个赞,说老孔你说得真对。
这就不是好好说话了。明明心里恨得要死了嘛,明明想一刀砍死孔融了嘛,为什么还要装做心悦诚服的样子呢?
有时候,孔融因为好好说话说出了水平,一般人都难以理解了。比如有一回,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配给了曹丕。
孔融评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一听,很感兴趣,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还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我咋不知道呢?你看的是哪本《封神演义》啊?
孔融说,我也是瞎猜的,以现在的事情推算,他们以前应该会这么干吧。
一向不好好说话的曹操也无话可说了。
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拿刀砍死,这下世界终于安静了。
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孔融,本就是志大才疏的类型。
小时候,因为让过几个梨,所以在东汉那种举孝廉的道德观念下,这小子五讲四美、精神文明都是一等一的,所以封个神童,一直名声在外。
长大了,做了北海相,孔融也是个忠心于汉室,看不清天下风起云涌的不识时务之人,后来跟着曹孟德混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曹操野心和独裁超过了他的政治理想所能容忍的程度,因此整天和祢衡等发牢骚、打嘴炮,一直和曹丞相作梗。
时间长了,他比祢衡也就是一路货了,愤青就是这样变出来的。
后来,孔融同志和祢衡开始研究生物学,讨论父母生子女是自然行为,不需要尊老爱幼等更加前卫、超越时代的新思想,最终被曹丞相抓住“不孝”的道德把柄给做掉了。
从此,孔融就定格为愤青了。
孔融是如何从神童变为愤青的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孔融的变化并不稀奇。
孔融让梨,并不是单纯说孔融有分享的精神。
而是,孔融说“自己个子小,所以吃小的”。这并不是单纯的谦让,而更多是一种登记制度。
正常来说,小孩子更弱小,应该受到一定优待,吃大一些的例子。
孔融却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就是一种登记制度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谦让。
如此类推,孔融成为哥哥以后,也会毫不犹豫的吃掉大梨子,将小梨子让给弟弟。
这同我们的尊老爱幼,是有本质不同的。
可见,孔融小时候未必是什么好孩子,有着严重的等级思想。
另外,孔融10岁时,就表现出一个嘴炮的牵制,说话尖刻,不饶人。
资料这么写: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家,宾客把孔融是神通的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座的孔融立即反驳道:“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锐气尽出,目无尊长,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看看,10岁的小孩子对大人说话如此尖酸,可见性格如此。
长大以后,孔融的的所作所为,更像一个愤世嫉俗的书呆子。
为啥?
他本来是一方大员,家族和全国对他都有厚望。
然而,孔融就是个嘴炮,文不能文,武不能武。
开始被黄巾贼管亥包围,孔融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太史慈冒死去请公孙瓒救援,最终靠刘备大军才解围。
之后袁绍派兵攻打北海,孔融还是没有办法,竟然当做进攻不存在,整天和清客喝酒作诗。
结果袁绍大军攻破北海,孔融带着数百部下仓皇逃走,连老婆和孩子都被袁谭抓获。
惨不惨?
如果孔融说自己是文官,不擅长打仗。实际上,他在北海长达6年,政治治理上也毫无建树。
说通俗点,孔融确实就像当年陈韪说的那样,神童长大未必是强人。
然而,孔融却像今天很多所谓神童学生一样,自认为是社会顶级精英。
一旦遭遇一些挫折,他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愤世嫉俗,指天骂地。
孔融投靠曹操以后,曹知道他名气大,给了他一个虚职养着。
然而孔融却处处同曹操对抗,耍嘴炮。
曹操说东,他就说西,曹操说这事能做,他就说能做。
其实,就是通过和曹操对着干,孔融刷存在感,好像自己比曹操还强。
最终结果,就是孔融被曹操干掉,家人也被株连。
那个封建年代,你搞什么言论自由抨击主公,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