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唐朝因为平定安史之乱而添加了众多节度使,节度地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实行了军镇制度,以作为中央在主宰地方事务的支撑点,使中央的 权力得以有效地延伸到地方。
在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管辖几个州的军国大事﹔其它州则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程控扼守军事要地。于是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推广到全国。
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剑南、河东、岭南仍然要驻兵戍守,而西北地区(战斗最为激烈之地)的军队还时有所增;那么,问题来了,边疆的重兵无法削减,势力还有壮大的趋势;如果撤销内地诸镇、裁减兵员的话,势必又会使内外的军事力量失去平衡,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如果中原地区诸镇继续拥有足够的兵力,就可以维系内外互相牵制的局面。
所以王夫之说:“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闲,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关之背,而迫之以前却两难之势,贼其敢轻窥函谷哉!”。
保持军镇有必要,但后来,各藩镇负责人玩起了“世袭制”,即自己殡天后由儿子接替自己继续当行政长官,最重要公职人员不再有中央任命,而是自己的家臣、部将、心腹担任;此时藩镇与中央政府实际上处于平起平坐的状态,大唐行政命令相对于各藩镇类似于一纸空文。
藩镇割据使得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日渐坐大,中央政府彻底失去了地方的军事、财政、人事方面的控制权,这对李唐王朝是至命的打击;意味着各藩镇跟唐帝国处于长期独立的对峙阶段,这状态持续了一百多年,终至唐朝走向灭亡!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唐天宝年前,“国家承平,神器稳固”,经历了李渊的“开皇之治”、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李隆基的“开元之治”等等,积蓄了大量的力量和财富,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那为什么在安史之乱以后毛病百出,国力一落千丈,且不再享有天朝上国的美称,对外战争也屡屡失败,人们不禁会问,盛唐去哪了?
唐朝的衰落在两点,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专权。而宦官专权是因为皇帝以为太监没有过于硬气的领兵能力(其实并不然),没有藩镇的危害,所以才给了他们军队,最后玩弄权柄。由此可见,唐朝衰落的重点在于藩镇割据。
那么为何唐前期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安史之乱就是答案。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掌握着数万精锐,而这仅是三镇,有的身兼四镇五镇的,手握重兵。而在盛世,哪家哪户会想着当兵?所以,唐朝“守边”的将士远远大于驻扎在中原的军队。而边疆守军距离少数民族近,不断的侵扰使他们不断成长,不想中原军队了无战事,只知锦衣玉食,这么对比,差距便体现了。再者,边境不毛之地,能同甘共苦的并不是皇帝,而是他们的将领,而离他们最近的大将军便是节度使,于是他们便愿意为节度使卖命。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的中央军一触即溃。虽然在各地的勤王军和能臣良将的浴血奋战中,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前一秒的勤王军,只要回归属地,就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成为当地的无冕之王,与朝廷分庭抗礼。既如此,唐朝的赋税、征兵的决定权便在于藩镇、而非中央。如此,唐中央越弱、地方藩镇更强。在地方,有联合的藩镇吃掉成单的藩镇,无数的大小冲突,百姓能安居乐业么?其实早在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将领便大多在边疆(那么多的边塞诗便能作证明),形成外中内轻的畸形。虽然没有形成藩镇,但依旧有着雏形,而安史之乱只是这个弊端的导火索。就因为唐朝的这个致命的错误,致使唐朝一蹶不振。总而言之,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只是有这样的错误出现,这也要他好好地反省自己。我们也要以史为鉴,不能因为成功而骄傲、因为失败而气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同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多如牛毛,是一个道理。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藩镇并不多,而且实力较弱,成不了什么气候。
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为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
唐玄宗时代,唐朝国力到顶峰。
当时唐朝的地域辽阔,而技术落后,没有今天的通讯和运输技术,管理这么大的帝国很困难。
尤其是边境地区经常叛乱,必须迅速处理,不能等到中央政府决定,错失战机。
所以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717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718年始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至天宝年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天宝十节度):河西、范阳、陇右、剑南、安西、朔方、河东、北庭、平卢、岭南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并不是很强!
只是安禄山深得唐明皇信任,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才形成强大的藩镇力量。
然而,安史之乱期间,唐朝中央政府的军队接连败退。
无奈之下,为了对抗安禄山,只能鼓励民间终于唐朝的武装力量协同作战。
同时,为了收编分化安禄山、史思明的部下,也必须让他们成为世袭的节度使。
于是,安禄山、史思明垮了,但唐朝藩镇增加到40多个。
这些藩镇拥有自己的军政大权,实际不受唐朝皇帝控制,但多少也受到左右。
唐邓节度使李愬,率领九千士兵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
这就是一个好例子。
吴元济的实力,当然不足以威胁大唐帝国。
但是,唐军也长期拿吴元济没有办法,实际上吴元济就是国中之国,等于是独立的。
唐朝整个中后期,藩镇虽然有很大危害,但国家内部总体还是稳定的。
真正搞乱国家的,是皇朝的起义,把大唐从南到北搞了个底朝天。
期间,藩镇节度使纷纷隔岸观火,拥兵自重,借机扩大势力。
到黄巢攻破长安的时候,唐朝中央政权力量所剩无几。
朱温把持朝政,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但他对付不了包括李克用在内的藩镇实力派,最终天下大乱,藩镇群雄逐鹿,本来就名存实亡的唐朝彻底灭亡。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藩镇割据,以唐末为烈。中央朝廷摇摇欲坠,难以自保。四面八方军阀混战,抢山头,占地盘,民不聊生。而这些军阀往往都是前朝镇守军事重镇的军政大员。他们在唱,皇帝轮流坐,今日到我家。可没人管了,有钱有势有人有枪,中国现代史上为什么国共两党要北伐,国将不国了。必须打倒军阀,才能实现共和,才能实现中央集权。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藩镇成因由来已久,唐朝的建立就是源于藩镇基础之上。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渊长安称帝时,全国的藩镇割据已经形成,不过当时还没有藩镇之个概念,而是以军事集团相称。唐朝建立后,李渊集团经七年时间,先后灭掉李轨、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窦建德等军事集团,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唐朝统一以后,历史直接过渡到贞观年间,由于李世民的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中央集权相对完善。而李唐宗室并没有实权,所以整日无所事事,热衷于争权夺利。李治继位后,原来效忠于唐朝的势力集团逐渐瓦解,而李唐宗室在武则天的打压下已经羸弱不堪。所以到中宗即位后不得不在全国设立节度使,下放权力,以维护唐朝政权的稳定。于是节度使逐渐蜕变成集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长官。
唐玄宗即位后,李唐宗室依然没有做为,唐玄宗的三个儿子还被冤杀。相反,节度使越设越多,至天宝年间,全国共设了九道节度使,共领兵40万,由此埋下了藩镇坐大的祸根。而李林甫把持朝政后,不但排挤打压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当李林甫成功的将四方节度使王忠嗣陷害后,又趁势崛起了三方节度使安禄山。李林甫为了制衡杨国忠,不断的在玄宗面前美化安禄山,而安禄山又极善钻营,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玄宗皇帝哄的团团转。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白热化,而此时安禄山的势力已经水到渠成,所以决定起兵造反。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但是经历了八年战乱洗礼,唐朝极盛转衰,朝廷权威下降,此时重新洗牌的藩镇势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历史仿佛回到了周天子时代。安史之乱之前的藩镇在名义上还服从朝廷调遣,而之后的藩镇对朝廷号令已经置若罔闻。代宗、德宗朝都施行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但成效甚微。于是到了唐宪宗时期,朝廷不得不派兵征讨与长安一墙之隔的淮西藩镇,以解除对朝廷的威胁。
纵观唐朝历史,藩镇的形成和唐朝自身的制度有很大关系,因为自家人得不到重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只能将精力消耗在权力的争夺上,从而使李唐宗室力量在内斗中不断的消磨瓦解。此消彼长,而外人迎来了难得的坐大机遇。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