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但打不到敌人一根毛,迅速被敌人秒杀,原因如下:

第一,轻机枪不是冲锋枪。

轻机枪发射的是步枪弹,冲锋枪发射手枪弹,轻机枪连续射击时候的后坐力非常强,必须顶住肩部射击,不然根本就控制不住。

其实,就算是传统步枪,单发射击时仍然有强劲的后坐力。

如果射击姿势不对,就很容易造成肩部淤青、挫伤。

采用端着机枪方式射击,根本控制不住枪,等于乱打。

如果这也能打中敌人,这个敌人也太背了。

类似于信仰射击!

第二,轻机枪的重量太大。

步枪的步枪只有三四公斤,而轻机枪一般都在10公斤以上,也就是20斤。

端着一挺这么重的枪,就算不射击,时间一久动作也会变形。

美国的BAR轻机枪,本来是作为自动步枪设计的。结果设计完了以后,发现装弹后重量高达10公斤。

这么重的枪如果举着随便设计,只能由大个子壮汉使用,普通士兵受不了。

最终,就给BAR安装了两脚架,成为轻机枪。

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今天比较累,本来不想再回答问题了,不过一看这几十条回复,居然没有一个对的,特别是不少大V都在一本正经的故说八道,这真是叔可忍婶婶忍不得,必须以正视听:

首先端着机枪扫射,这是战斗中的常态,不仅小口径机枪和中间威力弹机枪可以这样玩,就连全威力弹机枪,单人立姿射击甚至行进间射击也是常态

来一张7.62*54全威力弹弹链机枪端着扫射的动图,告诉大家所谓机枪不是冲锋枪,不能端着扫射有多可笑。

然后,至于抗日神剧里面电影里面,端着捷克式机枪扫射,那就纯粹胡扯了。但是,那不是因为捷克式机枪不能端着扫射,而是他们持枪姿势错了。

这张最常见的,一手抓着捷克式机枪下部,一手扣扳机的压根四面胡打的,都是胡扯淡,以后看到这个持枪姿势的,统统是神剧无疑。

那么,正确的捷克式机枪行进间射击持枪姿势是什么呢?

来,看清楚没有?捷克式机枪上面有个小握把,平时是立着的,这个,就是给你行进间射击的时候,另一只手提着的位置。

看见没?抗日剧里面的经典第一版亮剑,许和尚就是这样提着小把握打的。所以这张图一度被很多人认为是亮剑考证详实的证据。

但是我告诉大家,亮剑里面这样打捷克式,也是错的

正确的持枪姿势是啥呢?来,看历史真实照片:

看清楚了,捷克式卧姿射击的时候,小握把是转了90度的,在左手边的。这是干嘛呢?

这张就清楚了,这小握把是为了立姿射击的时候,左手握持用的。

所以正确的捷克式机枪端着打的姿势就出来了:小握把下折90度,左手握住小握把,端着打!

这才是抗战中捷克式机枪端着打的正确姿势。

另外,除了这种,还有另一种,这是捷克式机枪的改进型,英国布伦式机枪常用的

  • 这一手握住折叠后的两脚架,一手扣扳机的姿势,就是布伦式行进间射击的标准姿势。

所以,网传这图是抗日神剧图,说人家不对的,也是胡说

从散热片形状和脚架位置,就知道人家拿的是布伦式,不是捷克式。人家端着打的姿势没毛病~~当然,这挺布伦式是建国后改进的版本,用的是56式冲锋枪弹匣,这就是另一个范围的问题了。

好了,捷克式机枪和布伦式机枪立姿射击姿势,就给大家讲完了。

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二战之前,机枪按照重量可分为重机枪和轻机枪,重机枪的重量大概都是25公斤以上,轻机枪的重量大概在10公斤。在很多战争类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士兵端着轻机枪一顿乱扫,但在实战中会怎样呢?

由于机枪具有强大的后坐力,端着它扫射容易使枪口乱跳,从而降低射击精准度,即使你有惊人的力量,但是射击时面对机枪强大的冲击力,可不是什么人都受得了,弄不好还得搭上性命。如果有一群敌人离你已经没多远了,这种紧急情况中端着机枪要射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不要追求精准度。

轻机枪一般都协同步兵作战,给予步兵火力掩护。所以机枪手应当找一个视野好、隐蔽性强的位置射击,即使这样,在抗战时我国军队中机枪手只要暴露火力,日本士兵就会在短时间内用掷弹筒招呼,拔掉机枪阵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端着机枪扫射,这不等于是找死吗?端机枪的人不要命,旁边的弹药手、观察员还要命呢。

抗战时期捷克式轻机枪在我国广泛使用,但它的弹容量只有20发,在那个弹药奇缺的年代,所以我国士兵在射击时一般都是长短点射,这样即不浪费子弹,又能精准射击,对敌人火力起到压制作用。二战后,随着通用机枪的诞生而代替了轻重机枪,而且一些机枪的重量也变小了,弹药也很充足,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的士兵会愚蠢到端着机枪射击。

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如果在过去的战争年间(以二战为主),一名机枪手突然从火力点或者掩体中跳出来,端起自己手中的那挺轻机枪,面对正在进攻的敌人进行站立位射击,那一般情况下的存活时间要以秒为单位计算,最大不会超过5秒钟,超过5秒钟就算是内裤穿在外头的Superman了。

首先,二战时期的主流轻机枪大多数都是20-30发弹匣供弹,比如倭寇使用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就是30发供弹,捷克ZB-26系列的机枪一般有两种供弹规格,20发弹匣或者30发弹匣。无论20发还是30发,轻机枪的自动射速一般在300-600发/分钟之间,简单计算就知道,全自动射击模式下,打完弹匣内全部子弹也不过是5秒钟的事情。

5秒钟之后就要换弹匣了,而影视作品中,别说5秒钟,就是5分钟还见着这样的人物端着机枪“突突突突”的射击。

其次,轻机枪的后坐力要比冲锋枪,步枪要大得多,通常都是再用卧姿射击或者带支架射击,纯粹的站立位射击,而且又是自动式射击,精度已经没有了,打不打中,全靠运气了。

第三点,站立位射击对于射手而言失去了掩体防护,目标太大,敌方很容易用步枪进行射杀。

所以,这种站立位轻机枪射击方式纯属过度渲染的影视艺术手法,适当用一下无伤大雅,经常用就有问题了。

但是实战中依然会有奇迹出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出现的约翰-巴斯隆军士,在48小时内凭借两挺机枪和两名伤员,抗住了3000名日军的进攻,战斗结束之后荣获荣誉勋章和海军十字勋章,成为美军二战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这两枚勋章的战士。

日后美国将其为原型,拍摄了《太平洋战争》这部影视作品,下面就是剧照。

不过在实战中,巴斯隆使用的水冷式机枪,抱起这种大家伙进行站立位射击,真是需要非凡勇气的。

奇迹终究是奇迹,因为不容易重复。巴斯隆在后面的硫磺岛战役中中弹牺牲。

下面这张图才是巴斯隆本人照片。

所以,站立位射击,危险极大,效果未必最佳,不是牛逼的猛士,就不要这样干了。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这种镜头在国产影视剧中最常见,特别是抗战剧中特别多,机枪手或主公端着一挺克ZB-26轻机枪或缴获的日军歪把子轻机枪,突突突地射个不停,非常奇怪的是手中的轻机枪都有打不光的子弹,很少或根本就不用换弹匣。

作为军迷非常纳闷,捷克ZB-26轻机枪采用20发弹匣供弹,连续射击时,几秒内就能打光子弹;日军歪把子轻机枪采用弹斗供弹,一次性压进6只5发桥夹的子弹,也有30发的容弹量而已。

所以拜托国内影视剧编导,在拍摄战斗场面时,烦请拍摄轻机枪换弹匣、步枪压子弹的镜头,步枪似乎也有打不完的子弹,其实,步枪弹仓只有5发子弹,能打几下。

现实中,轻机枪是步兵班的支援火力,枪重都有10公斤以上,大都采用20/30发弹匣供弹,由于射速非常高,所以需要专职配一名副手,既提供射手满弹匣,又给空弹匣不停地压弹,在射手挂彩或挂了时,能立马顶上去,以保持轻机枪火力的持续性,所以二战时的轻机枪,一般都是两人火力组合。

但轻机枪阵位布置,包如何射击,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像影视剧中射手端起机枪站姿射击,现实当中,是不可思议的,那是自杀行为,其实,只有隐蔽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杀敌。

轻机枪是连发武器,射击时后坐力比较大,为了射击时射手能更好地操控机枪,所以轻机枪都配有两脚架,因此平常射手都是卧姿射击的,在战壕内,有足够的深度才能立姿射击。

影视剧中,傻乎乎地挺起胸膛,貌似有大无畏不怕死的精神,端个轻机枪突突突地射个不停,纯碎是编导为了视觉效果的再创造,有悖真实的战斗场景。

因为轻机枪手都是对方火力打击的重点对象,一般打完一个弹匣,甚至还未打完弹匣,就要转移地方了,否则对方的掷弹筒、迫击炮早就炸过来了,焉有活路可遁。

其实,抗战时期,国共军队都物资匮乏,子弹对当兵的来说非常宝贵,故事片《董存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董存瑞配有一把三八式步枪,但连部只发给他5发子弹,见别的战士子弹袋都鼓鼓的,就认为发给他的子弹少了,原来战友们子弹袋内都塞满了杂草树叶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董存瑞在一次战斗中,一下子就打光了弹仓内的5发子弹,就没有子弹配发了,想要子弹可以,战场上去缴获日本鬼子的。

正因为子弹匮乏,所以抗战时,无论国共士兵,对子弹都非常很爱惜,不到一定距离,不会乱开枪,精确瞄准才射击,所以影视剧中,端起轻机枪扫个不停的现象,严重脱离战场真实情况,那来那么多子弹供起浪费。

电影中士兵端着机枪乱扫,在实战中会怎么样?

就说一个战例。解放战争中的塔山阻击战,国民党军难得玩命一回。据解放军老兵回忆,有赵子龙师之称的国军93师发动集团敢死冲锋,基层军官带头,光着膀子,一个排面统一端着冲锋枪,一个排面统一端着机枪,直着身子边打边冲,在飞机、舰炮和野战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差点一口气摧垮了共军防线。实际上,冲击时直接端机枪冲锋在抗战和内战中是挺常见的,因为那会儿也没别的可用的伴随火力了,和现在不能比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