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没有贞操观的。

很多人不知道,直到近代世界上某些游牧民族,性方面仍然非常随意。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在生产力条件低下的时代,人口对于部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抛去敌人进攻不谈,就算想要应付残酷的自然环境,部落的人要越多越好。

那么,就要求部落的妇女们尽量多生育,最好一年一胎。

然而,古代医疗条件差,很多男人不能生育或者很早就是去生育能力。

同时,很多女人因为疾病,受孕率低。

这对于部落来说,就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所以,很多游牧部落,对于女人的贞洁并不看重。

一些没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妻子怀孕以后他们大多也不生气、愤怒。

反正古代没有DNA检测,生下来的孩子仍然是他的儿子,壮大了他的家族。

比如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根本就不是他亲生的,仍然继承了金帐汗国。

这是其一。

其二是,这种情况下的妇女,也难以守寡。

部落无法养闲人,每个妇女都要有自己的用处,最重要的就是生育。

妇女的丈夫如果死了,妇女就只能改嫁,不然回来养活一个废物呢?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父亲死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后母就会嫁给大儿子;哥哥死了,嫂子就会嫁给小叔子。

这都是生存环境决定的,没有其他办法。

对于农耕民族,贞操观念就很快形成了。

其实早在秦汉时代,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妇女改嫁之内还是寻常事。

曹操就喜欢人妻,这在当时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然而,随着宋明时期技术的发展,农耕民族即便小家庭,也能自给自足。

这样一来,贞操观念就出现了。

因为每户小家庭,男人拼死拼活的农耕,就是为了自己和孩子的生存。

这种情况下,男人不可能允许妻子出轨,为别人去养孩子。毕竟,农耕也是很辛苦的,男人要竭尽全力才行。

然而,平民家庭的贞操观,其实相对淡薄。

随着社会分层,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形成。这些阶层大多脱离具体农耕,即便没有男人,家庭也会有稳定收入,可以支持寡妇带着孩子的生存。

由此,这些有钱的阶层,就特别重视贞操观念。

道理也是一样,谁也不愿意替别人去养孩子,将家产分给别人。

中国严格的贞操观,其实是宋明才彻底形成的。

时至今日,中国大部分男人也有贞操观念。

总是有人嘴里说出来,有人嘴里不说出来罢了。

这也很容易理解。

今天很多婚姻,有着严重物质化。

娶一个媳妇要多少彩礼,往往让男人家倾家荡产。

在大城市买房子,往往是男方家里出资,这笔巨款也是要人命的。

这种情况下,男人往往也对女人有一定的要求,贞操就是其中之一。

就比如,农村结婚的彩礼,没结过婚的大姑娘同二婚的少妇,彩礼自然是区别很大的。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作为女性贞洁榜样集合的《烈女传》,就是一本阎王爷的催命薄。

父亲为了贞节牌坊,活活饿死寡妇女儿;李氏被士兵言语调戏,便绝食而死;王氏被富少拍了下肩,便闭门自缢……为了贞洁,她们决绝赴死。

这种束缚了华夏女性思想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01萌芽

在母系社会,以女为尊,加上人丁稀少,生产力不足,实行群婚制,即一个女性可与多名男性结合,以此生儿育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出现,生产力提高。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超过女子,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

男子成为社会主导后,财产和权力都需要有人继承。这就要求男人的孩子必须是自己的。

原始的贞洁观便萌芽了,要求女性在婚姻存续期间不可与其他男性结合,保证生出的孩子是自己的丈夫的。

这一时期的贞洁观,对女性的童贞和寡妇再嫁无任何要求,这种朴素的贞节观一直持续到春秋中叶。

02初步发展

秦汉王朝为了巩固男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十分重视和褒扬女性贞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反复强调妇女要守贞节,以此濯俗并使天下承风而治。

《史记》记载:秦朝时,巴蜀一位名叫清的寡妇,很有商业头脑,用财自卫,保护自己不被侵犯。

秦始皇认为她是贞妇,特为她筑怀清台,怀清台便成为后世“贞节牌坊”的雏形。

东汉“女圣人”班昭,系统地将压抑女性的思想编辑起来,作成《女诫》,劝导女性对男性无条件服从。换言之,男性在外面拈花惹草,女性也要置若罔闻。无论婚前婚后,男性可以不贞,但女性不能。

秦汉时期,从理论上讲,失贞与改嫁都会遭到唾弃。但实际上,贞洁观念在社会中十分淡薄,种种违背贞洁的现象时有发生,就连汉武帝的母亲都是再嫁。

03快速发展

唐朝时,虽然民风开放,但贞洁观依然受到重视。

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女则》,陈逸夫人郑氏写的《女孝经》,宋若华的《女论语》等,都进一步宣传女子的贞洁。

此外,自唐中期开始,皇帝开始通过政令限制妇女再嫁。

唐穆宗时,襄阳公主淫乱事败,被“幽禁于宫中”。宣宗下诏说:“夫妇,教化之。

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

自此,唐前期公主改嫁之风被禁止。《新唐书》载,自唐代宗以后,诸帝公主共一百一十二人,无再嫁者。

公主尚且如此,平明百姓更是。唐朝通过政令,约束妇女再嫁,贞洁观有了极大发展。

04鼎盛时期

宋朝时,程朱理学兴起,将儒家贞洁观发展到极致的苛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后世约束妇女的“千载名言”。

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已是南宋末期的事情,理学贞节观念对社会风气影响还不是很大,直到明朝才兴盛。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纲陈纪”,尤其重视礼法道德秩序,在妇女问题上大肆提倡节烈。

他将妇女贞洁法律化,“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契,照耀井间”,以至于“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砒,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这种贞洁观影响了整个明朝。

到清朝时,这样的贞洁观也一直延续下去。

贞洁烈女可以获得贞节牌坊,光耀门楣;失贞或者改嫁不仅要被众人唾弃,甚至会被浸猪笼或者沉塘。

这也是我们后世人真正理解的“贞洁观”,害人不浅。

综上所述,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从父系社会开始诞生,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发展。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应该爱惜自己,重视礼教,但切不可为了所谓的贞洁放弃生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古代的贞洁观是随着朝代的改变而一直在变化的。准确地说,贞洁观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社会初期,是没有贞洁观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越没落,社会越封闭,“贞洁”这个词就越是强烈。

在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进入上升期和繁荣期,不仅在各项制度,对外政策和外交方面都放开,对于女性来说也没有太多的道德约束。儒家的传统“三从四德”虽然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在当时的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也并没有达到后面那种从一而终的地步。唐高宗李治纳父亲的妃子武则天,唐玄宗更是纳了自己儿子李瑁的媳妇。那个时候,“改嫁”也并不是什么大事情,隋炀帝的妹妹兰陵公主先是嫁给了王奉孝,又改嫁柳述,时人也并没有指指点点称之为有违道德。唐朝时期,上层妇女更是没有舆论压力,公主们改嫁已是家常便饭,嫁过两次的有二十五位,嫁过三次的也都有三位。这种现象是自上而下的,民间百姓也是如此。在隋唐时期,可没有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没有说夫君写下休书,那边立马上吊。在那个时代,择偶都是相对自由的。直到五代时期,中国的“贞洁”观念也还是比较宽容的。

到了宋代,一切都开始了变化。宋朝理学的盛行,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不在意,程颐所提倡的“失节事大”也就没有受到百姓的待见。理学关于贞洁观,在当时宋朝各阶级看来都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女性照样抛头露面,浓妆艳抹,寻找自己的爱情。男人们娶已婚妇女也并没有觉得低人一等。不过,虽然对宋代百姓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理学关于贞洁观的概念已经传达下来。

到了元明清时代,“贞洁”这个观念开始强化,并逐步上升到了统治阶级非常重视的程度上来。再婚被视为无法忍受的耻辱,“贞洁牌坊”成了妇女们追逐的目标。甚至夫死妇随,也上升到了大家赞扬、鼓励的奇葩程度。史书中加入众多守节妇女的描写,《明史》中就有记载,“陈氏…父母谋改聘,女缢死。”,都到这种程度了,“贞洁观”自然就成了女性的沉重束缚。

腐朽的旧道德传统,约束、残害了多少中国古代妇女,这种糟粕思想显得如此可笑,和男权主义思想一样,这种思想注定需要被淘汰。

参考资料:《明史》、《古代贞操观》、《女性悲剧命运的历史见证》

作者:我方团队明清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古时候的确不是一开始就有贞洁观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这方面的观念并不强,也可以说人们有一定的动物性,随着氏族的出现,女性有了一定贞洁观,这个时候只是约定成俗,等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各种思想已经出现,人们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约束,女性的贞洁观正式出现。

很多人认为只有到宋朝的时候女性才有贞洁观,实则不然,在此之前女性已经有贞洁观,只不过是宋朝之前的时候,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尤其是隋唐时期,社会风气是非常开放的。比如说唐朝的时候发生的很多事情,现代人都不一定能干出来,比如说唐玄宗娶了自己的儿媳妇,武则天还嫁给了儿子。

在唐朝的时候,男女关系是很混乱的,女子多次嫁人也没什么,只要理由正当,女子甚至可以主动和自己丈夫离婚,当然这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女子没有贞洁观,通奸依然是天理不容的,当时的女性只不过是可以追求自己所爱,前提是这个女子是单身,如果有夫之妇乱来,人们还是会戳其脊梁骨的,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守宫砂,以此来证明女子的贞洁,这说明唐朝的时候女子是有贞洁观的。

等到宋朝的时候,贞洁观彻底形成,因为程朱理学的出现,人们从思想上强调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并且从思想上彻底的禁锢了女性,当时女性受到的教育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女子只要成了寡妇,是绝对不允许再嫁的,不像宋之前的朝代,女子是可以改嫁的。

贞节牌坊成了妇女的目标,这件事说起来挺奇葩的,因为这完全是对女性的压迫,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贞洁观,当然在有些人眼中这就是贞洁观,难道成为寡妇之后,不再嫁就是贞洁观吗?这种贞洁观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女性的束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封建时代女性地位比较低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贞洁这个跟裹脚这种恶习是一样的,不好一种封建专制下的产物极大的限制女性的自由。

众所周知,在宋朝以前虽然女性地位不高但是还是占据一定的地位的,毕竟之前还是出了不少杰出的女性同胞,包括在统治地位上的。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像之前隋朝隋文帝夫妇也是十分相爱的。基本上束缚没那么大,从历史可以看出来不少统治着都娶了人家二婚的妇女,甚至好几婚的都有,这个是有历史考究的不必多说了。同时女性大多可以再嫁人,所以还是比较开放的。主要还是在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的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封建统治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加上当时统治者加大渲染所以大为流行起来,程朱理学经历了两宋主要是由于当时北宋中后期乃至南宋屈辱求和的这种社会现象,推进了这种新的儒学的发展。在当时主要还是作为一种学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女性的地位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到了明朝时分对于思想上面更加专制,考试要靠八股文,极大抑制了思想上的开放程度,对于老百姓是一种灾难,女性的贞洁意识开始于宋朝(在之前也有相关的作品之类但是相对还是开放),在明清时期大为发展,对于女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说新时代好啊,生活在新时代的女性是幸福的。不管你是在宋朝之前,还是在宋朝之后相对女性来说地位都是要比男性地位低的。生活在新时代中国女性那是幸福的,不像有些国家表面很繁荣,但是晚上人家女性都不敢出去玩的,在中国虽然不能说是绝对的安全,但是还是可以的。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贞洁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纯正高洁,二则是专制于女性的贞操,为礼教所提倡。

女性“贞洁观”整体表现出一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趋势,到帝制时代末期达到顶峰,而其对女性的摧残是无比巨大的,女性被贞洁所禁锢,成为被礼教无情吞噬的牺牲品!

“贞洁观”的诞生

“贞洁观”产生于原始社会,当时人类仍处于蒙昧时代,寿命短、死亡率高,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种族的延续,必须维持足够高的生育率,所以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生殖崇拜。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女性更是崇拜汇聚点,各种神话中,不论神还是人,来源往往与女性有关 ,比如我国的女娲造人,而且文化遗留来看,我国的古姓都从女,如姜姓、姬姓。

随着生产力发展,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农业所取代,体力劳作日渐重要,而男性的体力远高于女性,从生殖角度考虑,有一个强壮的男人,后代会更加健壮,食物会更多,存活几率会更大,天平偏向于男性。

另外农业生产使得剩余物品产生,贸易产生,进而产生贫富差距,即财产多寡,为了争夺或者悍卫财产,争斗也就开始了。

在争斗中,男性有天然的优势,男女开始分工,女性的地位,可以说是下降了,人类社会也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的一个问题是:父亲的财产该给谁?私有制已然发端,家庭也已形成,继承往往以血缘为纽带。这也是稳定氏族的手段,不然氏族内部成天为了争夺逝者财产打得不可开交,那只有死路一条。

这样一来,那就必须保证血缘的另一边是准确的,也就是孩子是自己的,可孩子是谁的控制权并不在男性手中,这就使得男性要强化血脉继承,禁止配偶在婚期内与其他男性发生性行为,女性被迫丧失了性自由,也就成了最早的贞洁。

最初的贞洁也是单方面的,也就是婚期内男性仍可与其他女性发生关系,可女性不行,放到今天的框架,也就是丈夫出轨,但在当时及贞洁盛行的数千年内,男性的这种行为并不被认为是错误的,也没什么人批判,反而对女性的约束则越来越强。

“贞洁观”的发展

原始的贞洁只强调婚内忠诚,不强调婚前和婚期结束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时期的记载中,女性婚前性行为和改嫁的记载可谓屡见不鲜。

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地位已经明显低于男性,婚事可由父母做主,也就是父母之命,但女性仍然是有社交自由的,现实主义诗歌集《诗经》中有很多女性追求爱情,甚至私奔的诗歌。

官方对这种观念并不大加禁止,还组织相亲:“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也撮合寡妇改嫁:“取鳏寡而和合之,与田宅而家食之,此之谓合独。”

甚至就是国君家里,什么父夺儿媳、子蒸庶母之类事件一翻就是,秦始皇的生母赵姬还曾是吕不韦的姬妾,后被送给子楚,生下秦始皇,后来当上王后也没人反对。

不过也就是秦始皇,对贞洁提出了要求,《史记》记载秦始皇给以为巴蜀的寡妇清筑怀清台,以表彰她守寡守节,怀清台也成为后世“贞节牌坊”的雏形。

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连带着贞洁观也开始抬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形成对帝国臣民的一种枷锁,甚至三从四德本身就是女性提出的(斑昭作《女诫》)。

汉朝时出现了“贞节牌坊”,妇女守节殉夫,可接受官府表题褒扬或建立牌坊。

官方态度虽然改变,但民间态度并未迅速收紧,妇女仍能再嫁,不受限制,就连嫁入皇家也不是什么难事,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汉景帝的王皇后都是再嫁,汉武帝还给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封爵,也没人说闲话。

一直到唐朝,态度都差不多,殉夫的立个牌坊,改嫁也没人指指点点,唐朝妇女仍可离婚、改嫁,公主再嫁亦非难事。

到了宋朝,换过定帖之后,未婚男女可以面对面的相亲,中意就送个金钗,叫“插钗”,继续研究婚事。不中意就送两匹彩缎,叫“压惊”,大家各自再找,不伤和气。

妇女再嫁也为常态。陆游前妻唐婉再嫁赵士程,李清照再嫁张汝舟,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可惜在宋朝末期,程朱理学出现了。理学极力鼓吹贞洁观念,他们将原本妇女的个人心理理想变成一种社会道德,给女性带上了一具厚重的枷锁。

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烈观可谓祸在千秋,宋朝没什么事(理学兴盛没多久宋朝就完了),却害苦了元明清时期的女性。

到了明朝,守节开始成为官府制定的法典。凡寡妇守起自未满三十的任一年龄,能保持到五十岁者,可受官府褒扬而建立贞洁牌坊,她的家族也可免除徭役(凭这点,家族就有牺牲寡妇的想法)。

这样道德和经济上的双重褒扬,形成了迫使女子守贞的社会势力。若是肯殉夫,更可被传为美谈,是"青史上留名的事"。

不仅仅是将守节从殉夫一项延伸到守活寡不改嫁,明朝还将守节往前延伸到到未婚少女身上,甚至公然表彰为未婚夫殉死的少女!

在明朝之前,女子守节大部分是自愿的,是放不下夫妻情分,放在今天虽难以理解,却也无话可说。但明朝之后,守节殉夫就成了一种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大多数女子都是被迫守节,甚至她们自己也觉得要守节,只能喊命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