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答案是肯定的,会!
在“狼群战术之父”邓尼茨的设想中,潜艇应该在夜间从水面发动进攻。因为:一、驱逐舰的声呐无法发现水面上的潜艇。二、夜色对潜艇是天然的保护,潜艇轮廓很小,很难发现。
一战、二战的潜艇都是利于水面高速行驶的纺锤型,和现代利于水下行驶的水滴型潜艇大不相同
而且,“狼群战术”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一艘潜艇发现敌船后,用无线电呼唤邻近的潜艇,这些潜艇在夜晚当然会选择上浮,用最快速度赶往目标海域——因为当时所有潜艇的水面航速都远远超过水下航速。
例如1940年10月17-18日夜,6艘德国潜艇在北海结群袭击了由加拿大驶往英国的“SC7”护航运输船队,该船队在2艘护航炮舰和2艘轻型护卫舰的掩护下竟然损失了59%,被击沉了17艘商船。
19日夜,拥有2艘驱逐舰、4艘轻型护卫舰、3艘武装拖船和1艘扫雷舰护航,由49艘商船组成的HX79船队遭到5艘潜艇围攻,连续两日夜袭,有12艘商船送入了海底。
在不到30个小时内,10艘德国潜艇击沉了29艘商船,自己毫发无损,这就是“狼群战术”下水面夜间进攻的威力。
按照德国潜艇艇长的回忆录,夜间进攻时,商船形状非常明显,而潜艇轮廓几乎看不见,护航军舰像无头苍蝇,对在船队中间疯狂行驶的几乎看不见的潜艇无能为力;而潜艇则可以发挥速度和机动性的优势,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开火。
但是英国人为自己的护航军舰装上了雷达之后,潜艇就没那么猖狂了。1941年3月16日,王牌潜艇U-100成为夜间被舰载雷达搜索到的第一艘潜艇,驱逐舰全速撞在指挥塔的部位,艇长斯基克当场丧命,潜艇不久沉入大海。
雷达与探照灯的密切配合,使得盟军终于夺得在夜间和低能见度下的主动,并组成了一支能日益限制德国潜艇行动自由的真正有效的反潜部队。
1942年,英国人又为自己的飞机装上了雷达和超强度探照灯。飞机先用雷达搜索到潜艇,当接近后雷达无法探测时(当时雷达对于近距目标无法发现),就用探照灯照射,让轰炸手看到目标,然后投下炸弹。为此,潜艇不得不在大部分时间里在水下航行,水下速度很慢,范围也很有限,潜艇只有在水面才能高速并长时间地追赶运输船队。
XXI电力潜艇,可以在水下以17.5节高速行驶,并可不充电从德国开到南美,不过她诞生得太晚了
随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技术装备被研制出来并装备部队,潜艇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德国人为此开始研制能够在水下高速远距离航行的电动潜艇。不过这种潜艇直到二战结束也只有一艘开始服役,其他的还没有完成训练,新技术只有便宜了盟国。
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代化潜艇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均不可能浮出海面。
以上是基本常识,稍微有些现代海军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这主要是现代化反潜侦测能力强悍,方法多样,已经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
不要说整个潜艇,即便小小的潜望镜也会被侦测到。
一战二战时期依靠肉眼和简易声呐观察潜艇的时代,早就过去几十年了。
现代的潜艇,核潜艇不用说,常规动力潜艇也要尽可能不要付出海面。
即便一定需要大量氧气给潜艇充电,也尽量采用通气管方式,减少暴露的可能。
在反潜技术不发达的几十年前,老旧的柴电潜艇一定要上浮充电,倒是要选择夜晚。
摘录萨沙的一段文章。
原南海舰队296号潜艇政委杨宝林,在我军033级常规动力潜艇上服役多年。
他有很多有趣的回忆,比如曾经和小鹰号航母遭遇。
杨老的回忆录这么写:一次,潜艇在越南北部湾执行巡逻任务。因测量定位设备老旧,导致潜艇偏离航线六十多海里。乘着夜色上浮充电的时候,潜艇官兵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目标,停泊着没有移动。
他们开始以为是油轮,后来竟然发现是美国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潜艇立即对航母进行拍照,并将详细情况汇报基地,随后迅速下潜离开。
回港以后,有关方面取走了拍摄的所有照片。
杨老认为:没有迹象表明,小鹰号航母发现了我们这艘潜艇。由此可见,即便是过时的老旧潜艇,对于水面军舰还是很有威胁的。
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潜艇诞生初期,可以把潜艇看作一种能够下潜的水面舰艇,因为功率低下的电池实在是无法支撑潜艇长时间水下航行,经必须例行上浮换气充电,而在潜艇上浮阶段,是潜艇最脆弱的阶段,潜艇没有任何足以称道的装甲,仅仅是藏匿于大海的刺客,一计不成,远遁千里 绝非正面刚的肉盾。
潜艇在水下的航行速度很慢,需要频繁上浮充电,所以各国纷纷选择最为简单的解决思路。水下的速度太慢,那么在水上开喽。
所以在潜艇诞生初期,在那个反潜设备上不发达的年代。潜艇是昼伏夜出的典型代表。
到了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反潜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愈加完善的反潜体系也让潜艇夜间水面航行成为了一种危险度极高的操作。
所以如何让潜艇更好的提高,隐蔽性成了各国的选择,首先就是通气管能够让潜艇在换气阶段更加隐蔽。
也就是说 夜间水面航行的危险越来越高。
提升潜艇的隐蔽性能要求愈发明显所以在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发展之后。
潜艇开始更多地倾向于水下航行,同时兼顾水面航行能力。
接着各国盘算一下,发现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候生命危险比较大。毕竟冷战时代已经不是一战二战那种晚上,没几个人能看到你的情况的。
所以拉长水滴形和雪茄烟型的潜艇占据了世界潜艇的绝对主流。
现代潜艇水下航行速度已经大于水面航行速度,一切设计以水下为主。
除非迫不得已,不会选择上浮。
但是常规动力潜艇毕竟要依赖于蓄电池组,可以理解为三分钟可以理解为三分钟真男人。
所以各国疯狂追求的续航能力更强,能够潜航更长时间的潜艇模式。
自然核动力成为了最优先的选择。
所以在战争状态下,潜艇在夜间浮出水面快速航行至战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其中还涉及到鱼雷的发展 1减17的鱼雷位置是不怎么靠谱,二战时期靠谱了点,但是美国的铁棍山药啊。
在鱼雷不靠谱的情况下,除了浮出水面轰击敌军还能选择什么?
当然了(对,没错,絮库夫拉出来挨打)
但是随着可制导鱼雷的推广,水面航行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自然而然的。潜艇开始向着水下优化。
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这个问题需要参考不同的历史阶段。
潜艇浮出水面,高速航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特征。
当时的潜艇潜航时间短,潜航设备差,无法支持长时间的水下作战。
那会儿潜艇还没有对海声呐,像德国U艇,它们在1943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对海声呐安装。
那会儿潜艇如何打仗呢?它们只能上浮到到浅水层,伸出潜望镜进行观察和测算,然后放出鱼雷。
因为鱼雷太太太太昂贵,准头和可靠性也太差,不少潜艇甚至会放弃鱼雷攻击,直接浮出海面用甲板炮攻击。
这种打法在一、二战比比皆是,属于潜艇的标准战法之一。
当年潜艇的主要作战对象都是些毫无抵抗能力的商船、运输船,有大炮足够了。
一战时,没有什么航空威胁,军舰的反潜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别说夜晚了,大白天潜艇都敢漂浮在水面“突突突突”的游曳。
遇到目标后,它们会像鳄鱼般迅疾潜入水下。
如果来的是军舰,他们会视情况选择攻击或撤退。
如果来的是敌国运输船,潜艇会借用潜望镜观察一会儿。
等运输船走掉以后,它们会马上上浮,开足马力绕圈子到运输船的航线上,守株待兔进行伏击。
否则,以潜艇龟爬般的水下航速无法在远距离追上航船。而上浮追逐航船,则会将自身长时间置于危险之中。
一旦伏击就位,潜艇便会通过发射鱼雷或上浮开炮干掉来船,然后迅速下潜逃跑。
这种“观测-机动-伏击”的战术让协约国运输船头痛无比,为此专门设立了大量的瞭望员,他们捏着望远镜不断观察水面,寻找可能出现的潜望镜或鱼雷航迹。
看似笨的办法实际上却相当管用,让不少船舶得以提前发现潜艇,逃过一劫。
而且人们还加强了运输船的护航,让大批护卫舰和驱逐舰携带深水炸弹四处穿梭,追杀潜艇。
这让潜艇上浮攻击失去实用性。即便在水下完成攻击,潜艇也需要考虑逃跑的问题,水下可跑不快跑不远。
于是,潜艇的活动不得不变得更隐秘,它们开始选择在晚上行动。
原因很简单,晚上看不到潜望镜,也看不到鱼雷航迹,这让潜艇的行动更安全与诡秘。
二战的德军“狼群”也是如此,开头还有U艇频频上浮用火炮袭击商船,但随着盟军强化了舰队护航和航空反潜力量后,U艇不得不用更隐蔽的做法获取战果。
它们最喜欢的袭击时间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这样更能隐藏潜望镜和鱼雷,嘈杂的雨声和海浪对盟军的声呐也是种干扰。
胆大的,甚至敢在夜晚进行炮击,一炮一炮的将运输船打漏。
后来盟军的声呐技术发展很快,对狼群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让U艇差点无所遁形,潜艇战开始走下坡路。
邓尼茨等人在研究了声呐技术后,发现破解这玩意儿的办法很简单——潜艇别在水里潜航就行了。
这一发现暂时影响了德军的战术行为,许多U艇都会选择夜晚水面漂浮的方式接近并发动攻击。
不过好景不长,盟军也来个简单的破解方法——对海雷达和声呐全部开机,顺带照明弹也给老子使劲放!
这迫使德军停止了狼群战术,然后为潜艇升级了搜索声呐,这下连潜望镜都不用升了。
当然,上浮充电和换气是必须的,二战潜艇往往会选择安全的夜晚上浮,在黎明前完成充电再下潜。
如果所处的环境相对安全,这些潜艇也会在白天上浮。它们就像鳄鱼一样,必要的时候才下潜,不会老待在水下。
这种做法在当代依然存在,柴电潜艇无法像核潜艇那样拥有近乎无限的能源,它们必须定时上浮。
但现代潜艇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它们一般尽量选择待在水下,即便上浮也会隐秘无比。
总之,“夜晚上浮高速航行”这种事在一战、二战时期都存在,或为了逮住猎物,或为了快速集结,并不稀奇。
但二战结束以后,再这么闹可就实在太危险了,最先进的声呐系统能从无数的海洋噪音中把潜艇连它的名字一起识别出来,柴电潜艇在水面开动的声音就像半夜操场上的拖拉机,再不躲好点还能打仗吗?
核潜艇比柴电潜艇更安静,也更加小心,它们绝不会做什么“夜间上浮并高速航行”的事儿。
核潜艇往往执行的是远洋任务,它们在整个任务期间都不会上浮,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坚决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大黑鱼们甚至会隐匿掉自己所有的存在信息,连指挥联络都以约定时间的短促暗语完成。
为了在某些敏感水道最大限度的隐身,它们还会关闭全部推力,仅靠洋流推着前进。
就连发射弹道导弹,它们都不会浮出水面。
不然为什么在当代的海军摩擦中,核潜艇一旦被逼出水面,就会被视为认怂认输呢?
你都藏不住了,在现代战争中与死无异。
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潜艇号为最危险的海上杀手,其最大的能力,正在于水下,从不被发现,正因为发现不了。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出手则已,出手即狠而又狠,招招致命。可以反舰,可以对陆打击,因而成为无声刺客。
▲反潜作战体系图
趁人不意,偷偷探出头来,过去有,见之二战德军“狼群战术”,但在反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一样,难以浮出水面。天上巡逻机和无人机,水面反潜战舰,水下敌方潜艇和声呐基阵等,构筑成严密细实的反潜作战体系,莫说探出头来的话,即便在水下,也是杀机四伏,不得不时时刻刻小心翼翼。
为此,潜艇技术不断提高,静音性能有了质的提升,战后各潜艇制造大国,无不在极力推进,无论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在数质量上都有发展和进步。没有制造技术的国家,总是想方设法购买最先进的常规潜艇。地位比较有利的国家,如印度,还通过寻租方式,租借了俄罗斯两艘“阿库拉”级核潜艇,租金自然相当不菲。
潜艇制造大国,形成了技术垄断,作为最核心的技术机密,成为不传之密。潜艇好,价格自然也不断上涨,如德国卖给韩国的214型潜艇,每艘3.67亿美元,土耳其采购214型的价格更高达6亿美元。其中一型技术,不依赖空气动力推进的AIP技术,才使不浮出水面航行成为可能,不过技术只为少数国家所垄断,即便是科技发达的日本,也并不掌握,其“苍龙”级改为锂电推进。
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的潜艇噪声,都接近了海洋背景噪声的水平,很难被发现和探测,生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续航能力也不断提高,大致都在1万海里以上。从出航的一刻,即埋伏在水下,直至出航归来。
作战时,潜艇会在夜晚浮出水面进行高速航行吗?
您好,军武杂谈为您解答——二战时会,现代潜艇不会。
仔细看一下现当代世界各国海军的潜艇航速,就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部分潜艇的水下航速是比水面航速要快的。但是查一下二战时期的潜艇,又正好反过来,水面航速比水下航速高。
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战时期的潜艇主要采用的是船型的设计,严格的说就是一艘会潜水的水面舰艇。甚至为了加强火力,潜艇甲板上还布置了甲板炮和防空火炮。
这些潜艇在水底下进行航行的时候,遭遇的阻力比在水面航行的时候要大,因此航速自然低,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面航行。当然,给潜艇电池充电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现当代的潜艇大多数时候采用水滴形等流线外形设计,在水面航行时的兴波阻力大于水底航行时受到的阻力,所以水底航速反而高于水面航速。
加上蓄电池技术的进步,反侦察的要求等,现代潜艇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在水底航行,而不是在水面上。
更多军事资讯和军事问答,欢迎关注头条号——军武杂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