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荣为何成了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晁盖基本可以确定是被宋江暗算的,下手的最有可能是花荣。
晁盖本来是梁山寨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劫法场,救了宋江。
宋江这小子却不感恩,逐步将晁盖架空,最后喧宾夺主。
由此,宋江成为梁山的第一领袖。
为什么晁盖不行了,宋江却很牛。
这主要是
第一,宋江比晁盖有政治头脑。
晁盖就是一个小地主,而宋江好歹做过官吏,双方境界不同。
宋江很懂得虚情假意,收买人心的一套。
比如石秀和杨雄上山,晁盖听说他们的同伙时迁偷鸡,勃然大怒,要杀死两人。
结果,宋江却出来制止。
由此,石秀和杨雄虽被晁盖收下,但不会感激晁盖,而会是宋江的人。
第二,宋江比晁盖精明。
晁盖比较直爽,是个粗人,不够精细。
刚上梁山时,王伦不愿意收留他们,军师吴用一眼看出,连林冲都知道了。然而晁盖却不知道,还傻乎乎的高兴。
可见,晁盖还不如林冲精明。
再说,晁盖去救宋江,完全是仗着一时之勇,连自己的撤退道路都没有安排。
好在有李俊、张顺等人临时来帮忙,不然大家都得死。
第三,宋江更会扶持自己势力。
宋江的名气比晁盖大得多,所有人都听过宋江,听过晁盖的不多。
宋江到了梁山以后,装着为晁盖效力,每每下山打仗,攻打祝家庄,高唐州,连环马,收三山,取华州。
结果,收拢来的几十名好汉,都是把宋江当做老大。
连偷马贼段景住,都要将马献给宋江而不是晁盖。
结果就是,晁盖部下始终只有阮氏三雄、刘唐、白胜、杜迁,宋万这7个人,而林冲聪明的保持中立,吴用干脆倒戈投靠宋江。
相反,宋江麾下好汉有几十人之多,晁盖实际上被架空了,是名义上的领袖。
大家注意,晁盖死于攻打曾头市的作战。
之前,晁盖被宋江忽悠,从来没有下山。此次看宋江党羽越来越多,眼见吞掉晁盖。
晁盖不愿意坐以待毙,亲自下山打曾头市,谁知道瞬间就死了。
这不是宋江借机杀人,又会是什么!
看看晁盖怎么死的?
晁盖带同诸将上马,领兵离了法华寺,跟著便走。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带路的僧人,前军不敢行动;看四处时,又且路径甚杂,都不见有人家。军士却慌起来,报与晁盖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
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斋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
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疮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刘唐,三阮,杜迁,宋万,先送回山寨。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著宋江,嘱咐道:“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言罢,便瞑目而死。
大家看出了什么?
第一,这两个僧人未必是曾头市的人。
法华寺根本就是空寺庙,这两个和尚显然是冒充的。
没有证据说,他们就是曾头市的人,也有可能是别人派来的。
第二,目标就是晁盖。
和尚将晁盖引入伏击圈以后,就跑了。
随后一队人马冲出来,晁盖立即中箭,还是毒药箭。
看来,对方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杀死晁盖。
而弓箭未必一箭就射死,所以还用了毒药箭。
第三,箭上面留名字干嘛?
史文恭又不是网红,四处留个名炒作自己。
史文恭如果真正射死晁盖,就等于和梁山结下天大的仇恨,可能满门都会被杀。
而史文恭只是一个教头,奉命行事,为曾头市服务而已。
他为什么刻意留名,故意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他疯了?
这更像栽赃给史文恭。
第四,林冲的奇怪表现。
大家注意,林冲让刘唐,三阮,杜迁,宋万,先送重伤的晁盖回山寨。
当时晁盖带出来20多个将领,林冲却让本来属于晁盖心腹的刘唐,三阮,杜迁,宋万送人。
为啥?
林冲显然高度怀疑是宋江派人干的,不相信宋江的人。林冲只安排晁盖自己人护送,防止路上晁盖再被暗算。
第五,晁盖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宋江?
当时宋江已经是领袖,权势比晁盖还大,晁盖理应传位子给他。
退一步说,晁盖想要为自己报仇杀史文恭,宋江也是最佳人选甚至唯一人选。
除了宋江以外,谁还能统帅梁山好汉去攻打曾头市呢?
然而,晁盖却莫名其妙说 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显然,晁盖也明白了道理。
他一来明白可能是被宋江暗算的,不愿意传位给他;二来他如果指认继承人,心腹中刘唐和三阮都是粗人,吴用又倒戈了,都不合适。唯一合适的就是林冲。而林冲武艺高超,显然能生擒史文恭。而宋江武功基本是0,不可能捉得住史文恭。
所以,晁盖此举等于变相传位给林冲。
只是,林冲也不傻,随后立即表示不愿意继位。而宋江迫于江湖压力,最终找了个不相干且无法上位的卢俊义(他只有燕青一个部下)捉了史文恭,以保证自己上位。
那么,暗算晁盖的是谁呢?
宋江麾下善于射箭的人有不少,但花荣绝对是第一的。
花荣此次并没有跟随晁盖下山,很可能就是宋江部署他偷偷跟着,关键时候进行暗算。
花荣会杀掉晁盖吗?
当然会。
花荣本来就是宋江的铁杆兄弟,同晁盖基本没有交情,杀了也就杀了。
花荣为何成了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
花荣没有射杀晁盖,而是射了晁盖一箭,这是《水浒传》实锤了的。因而,花荣不是射杀晁盖的嫌犯,曾头市射在晁天王面颊上的那一箭,就是梁山小李广干的。
难道施耐庵真的实锤了花荣射了晁盖一箭吗?花荣又为何要射晁盖一箭呢?
晁盖做梁山寨主意味着什么梁山总共有四任寨主,这也是我实锤了的事情。假如还有很多新朋友没有读过我这方面的文章,那就不妨再稍微啰嗦一遍。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涉及到小李广花荣的人品问题,更涉及到宋江的立场问题。再往大了讲,那就是涉及到《水浒传》主题的大事。
五百年以来,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梁山只有三任寨主,先后是王伦、晁盖、宋江。《水浒传》读得更深一点的资深《水浒传》爱好者,已经解读出王伦、晁盖、宋江这三任寨主的名字中,隐含着王朝轮换、改朝换代、断送江山的隐喻。对于这一点,我十分的佩服,也深表赞同。咱们民间的高手,绝对不亚于高高在上的学者专家。
《水浒传》所处的时代,就是北宋末期,施耐庵也在书中交代了梁山好汉的故事,是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开始的,宋江上梁山也是在宣和元年的时候(1119)年。也就是说,梁山造反时,距离北宋王朝的灭亡只剩下八年时间了。所以,梁山好汉造反便意味着“王伦”、“晁盖”、“宋江”。
梁山为何暗藏着这样的密码呢?当然是北宋王朝的衰败,以及宋徽宗的失道,导致了北宋王朝走向了灭亡。假如这样写,《水浒传》也立得住。但是,施耐庵绝对不会如此俗套,《水浒传》中所揭示的北宋兴起、灭亡,都是因为“天道循环”。
那么,什么是《水浒传》中的“天道”呢?施耐庵以赵匡胤开国的故事为他的小说立意,说“天下太平”就是“天道民心”。所以,梁山三位寨主只说了北宋灭亡的结果,并没有隐含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其实,我们都少算了一位寨主,把“摸着天”杜迁读丢了。没错,杜迁就是梁山第一任寨主。
王伦曾经“蓦地寻思”,说自己是“合着”杜迁上的梁山。王伦的意思说的是杜迁先上了梁山,然后,自己随后才“合着杜迁的节拍”,来到了山寨。大概是王伦多少还有点文化吧,杜迁就把寨主之位让给了王伦。当然,不是谁能力强谁就能做寨主,质疑宋江能力的可是大有人在呢,宋江偏偏就要“断送江山”而成为第四任寨主。
杜迁也是一样,无论如何都要被施耐庵写成梁山第一任寨主的。因而,北宋王朝的灭亡,就是“杜迁”惹的祸。我在最近的好几篇文章或者回答中,着重写了“杜迁”的隐喻,以及施耐庵为何要以“杜迁”隐喻北宋灭亡的历史。说多了就难免重复,恐怕就有“洗稿”的嫌疑了。因而,此处只讲答案。
“杜迁”说的是“金匮之盟”,也就是杜太后迁移了北宋皇位传承的世系。大宋王朝原本应当是由太祖系轮流做皇帝,但因为“杜迁”,所以,原本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亲王们,便轮流的做了皇帝。
所以,“王伦”不是王朝轮换的意思,而是因为“杜迁”改变了皇位传承世系。搞乱了皇位传承世系,北宋王朝就出了妖魔了,“天下太平”这个“天道”被破坏,梁山好汉就要“替天行道”了。
既然出了妖魔,便不能千秋万代,所以,大排名时,原本在杜迁之后的宋万就坐到了杜迁的前面去了。
杜迁上应地妖星,宋万上应地魔星,他们原来代表了梁山所有的好汉,象征着北宋王朝的妖魔。假如没有杜迁,赵家江山岂不就“宋万”了?“杜迁”之后,就是“病大虫”。是以,《水浒传》中的“病大虫”、“病尉迟”就是病了,衰弱了,绝不是“赛”的意思。
北宋王朝不能千秋万代,那就得改朝换代了。因而,晁盖一坐上寨主宝座,就意味着死亡。这是晁盖死于曾头市箭毒的总伏笔。
晁盖做寨主就隐伏了晁盖之死,那么,晁盖又是怎么死的呢?就是花荣一箭射杀的吗?
花荣为何逞能射雁青州道上的好汉们来到梁山后,受到了晁寨主的盛情款待。席间,花荣等人说起途径对影山,一箭射断郭盛、吕方画戟上的绒绦时,晁盖却来“找死”了。一向宽以待人,很有点谦恭风度的晁盖,竟然不信花荣有这般本事。
花荣见晁盖不信,原本就不太计较别人说什么的小李广,却与晁盖斗起狠来,要在梁山上立刀扬威。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场酒席,这场酒席却写得格外异常,说是吃酒吃到一半,好汉们便出去散步消食。奇怪的写法,必定有特别的寓意。果然,施耐庵为花荣提供了《水浒传》中绝无仅有的射雁机会。
正当花荣有点郁闷时,一群宾虹大雁飞过来时。花荣一见机会来了,便讨了一张弓一支箭,对晁盖一行人说,咱小李广要射这群大雁中第三只的头。说罢,张弓搭箭,射下了第三只大雁。众人拾起大雁一看,果然是射在了头上。
容与堂本《水浒传》在花荣射雁之后,有一首赞诗,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
晁盖是第三任寨主,花荣偏要射第三只大雁。晁盖曾头市中箭,正中面颊,花荣却早就预言要射大雁的头。头,也有带头大哥的意思,也有头部的含义。射头,其实就是射头领的头。
《水浒传》中的赞诗是不是施耐庵的原笔还不好说,但很多赞诗却是无限剧透,点明了施耐庵隐藏的含义。上面讲到的两句赞诗,便点明了晁盖死后,“英雄雁序”便要重新排列了。可不是嘛,晁盖一死,宋江做寨主,完成了梁山大聚义,大家按照天罡地煞的顺序,重排“雁序”。而且,是喜相逢、喜相联。
难道,晁盖死了,对于梁山而言是一件大喜事?
法华寺的神秘和尚晁盖面颊上所中的箭是花荣射的,但把晁盖引进伏击圈,为花荣提供暗夜射箭的人,却是曾头市法华寺的两个和尚。
于是,很多朋友猜想,这两个僧人应当是宋江收买的卧底,或者是梁山喽啰假扮的。否则,怎么就配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呢?
其实,这两个和尚应当就是法华寺的僧人,宋江并没有收买他们。这两个僧人的出现,是来“接引”佛教护法天王归位的。此话怎讲?晁盖即将殒命,怎么又扯出了佛教的护法天王呢?
晁盖其实就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是毗沙门天王,也叫北方多闻天王,《水浒传》以一个“夺塔”的故事,把晁盖写成了托塔天王。这三个不同名的“天王”,其来源就是一个天王,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
按照《水浒传》的设计,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道家紫薇大帝麾下玄武大帝降服的妖魔,被大唐洞玄国师镇锁在了龙虎山伏魔大殿之中。这些人的名字、绰号、星号都刻在了一块石碣上。这块石碣在梁山大排名时从天而降,解读出上面的天书文字之后,并没有晁盖的名字。为什么没有晁盖的名字呢?
原因很简单,晁盖是佛家的护法天王,道家张天师敢拘禁他吗?
《水浒传》中隐含着宗教思想,施耐庵反对北宋真宗之后的崇道抑佛,主张“佛道合一”。所以,按照《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晁盖的赞诗“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把晁盖塑造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王。
因而,花荣射了晁盖一箭,林冲涉嫌在金枪药上下毒,其实都是扑朔迷离的疑案。施耐庵重点写的,是法华寺的两个和尚“接引”晁天王归位,去做他的毗沙门天人去了。
那么,晁盖是不是就此一去不复返,永远的消失在了《水浒传》之中呢?我说,绝不会。
托塔天王继续与道家星煞联手降妖除魔恐怕有很多朋友会赞同我说的,晁盖还将出现在《水浒传》中。书中不是写了“托塔天王梦里显圣”,以及曾头市缠住史文恭,帮助卢俊义活捉了这个金国人的汉奸吗?
确实如此,但是,这毕竟写的是虚幻,哪能坐实呢?
我所说的托塔天王将继续与梁山好汉联手,“佛道合一”,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施耐庵的实写,而不是虚幻的梦境或者摸不着的幽灵。难道,《水浒传》中真有这样的情节吗?
《水浒传》中的大名府,原本是北宋的“北京”。梁山在给晁天王治丧期间,宋江、吴用就与来自大名府龙华寺的大圆法主闲聊,问起了“北京”的风土人物。于是,这就与晁盖有非常大的关联了。
曾头市的法华寺,实打实的在现在的北京(金国时就叫“北京”)。而施耐庵用“北京”这两个字,与大名府的龙华寺暗中挂搭,两个法华寺的僧人将晁天王“接引”到了大名府。大名府中不是也有一个“天王”吗?
大名府的“天王”名叫李成,是一个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施耐庵只把他叫做“天王”,他是哪家的天王却没有交代。其实,施耐庵同样把李成写成了托塔天王。
“北京”在北宋的北边,假如换做金国的“北京”,那就是最北边的都城了。托塔天王也是北方多闻天王,李成不就是北方边将吗?
北方多闻天王,就是名声威达四方之意,在李成后面跟了个“闻达”,这层寓意已经是直白了。
《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隐藏着梁山好汉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的大伏笔。也就是说,七十回书之后,施耐庵以史料为依据,将写到梁山好汉被张叔夜战败而招安,征讨毕方腊,便随童贯北上去打幽州。途经大名府时,宋江率领梁山好汉跨马游街。
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引起了轰动,这件事被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县尉李若水所见闻,记在了《捕盗偶成》这首诗中。
宋江的部队全部编入北宋军队之中,恐怕会与天王李成有并肩作战的故事。梁山两番攻打曾头市,其实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的预写伏笔。彭玘不是说过“晁、宋二头领一同替天行道”吗?然而,晁宋二头领尚未联手出击,怎么会没了下文呢?这个下文,一定会在七十回书之后有故事照应,托塔天王将与梁山好汉一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因而,晁盖之死并非晁盖死了,而是托塔天王归位。否则,道家星煞聚义,托塔天王不暂时退位,施耐庵让他坐第几把交椅呢?
其实,《水浒传》中的两个托塔天王,还是分别有隐喻的。在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中,施耐庵的侧重点就不是隐藏北宋真故事,而是要隐写大明王朝的秘史了。
花荣为何成了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
《水浒传》中最大的阴谋论当属晁盖被宋江害死这件事了。而后来晁盖不把位置传给宋江而是传给报仇者似乎也佐证了晁盖对宋江的不满。晁盖每次想领兵时,宋江都用“天王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这样的话来搪塞”,晁盖憋了很久,这一次他表示不想忍了,言语中流露出牢骚,且看他说:“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
这是山头首领说话的语气吗?听着就很奇怪。夺功劳这说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晁盖心中所想这就是在获得功劳,晁盖似乎有点不爽,也感受到了压力,当大哥的也得立威不是。毕竟跟随宋江上山的人太多了,言语之中有了一点平起平坐的味道。
其实后文有一处相互矛盾的地方,晁盖曾托梦给宋江,救宋江的命。不知道是作者想表示其实晁盖没有怀疑这事是宋江干的;还是晁盖大度,希望宋江能引领众兄弟奔个好前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与晁盖的遗嘱有点矛盾。这一点着实奇怪。
回到阴谋论,晁盖下山打曾头市带的人并不多,没带吴用。“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除了一些不能打的,晁盖还是信任自己的原班人马。
花荣是宋江的嫡系,或者是嫡系中的嫡系,花荣后来也为宋江殉了身(也有胆小怕事的缘故),此人是宋江绝对的部下,而且箭术了得,梁山无二。宋江如果有非分之想,广大网友们肯定要往他的身上推。他的嫌疑确实很大,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就是他干的。当然也有人相信这是孙立干的,不过都是猜测。
花荣为何成了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
晁盖之死可谓水浒中头一遭悬案,书中只说黑暗里迎面有人朝他脸上射了一箭,后来拔出来发现箭杆上刻着史文恭的名字,却没有明说“史文恭当头一箭射中晁天王”,所以其中内情令人浮想联翩。
从三打祝家庄开始,宋江就一直在对晁天王进行权力掣肘。打高唐州,打青州,宋江大肆收买人心,投降的军官一派基本以宋江马首是瞻,只知有宋三郎而不知有晁盖。所以晁天王忍无可忍,执意要亲自下山,抢一点军功挽回点大哥威信。
花荣的确有嫌疑射杀了晁盖,原因无非有两个:1.箭术全书第一,百发百中,连画戟上的穗条、大雁的脖子都能一矢中的,黑夜里一箭命中晁盖的大脸盘子绝对不在话下。2.花荣是宋黑厮的至亲心腹,为他死都愿意(后来确实“殉情”了),一般人还真没这个胆量和魄力敢偷袭晁老大,这种被精神洗脑的年轻人却不好说。
但个人觉得不是花荣做的,花荣是个ADC,侦查偷袭这种事绝非他所擅长,晁盖带的20个头目里没有花荣,所以让他偷偷跟踪大部队,关键时候放一枝冷箭杀人,他做不了,他是军官出身,没有马,观测视野大打折扣,而如果骑马,势必被人发现。
所以从厚黑角度来分析,如果晁天王真是宋江派人暗算的话,这个人一定在20头目之中——
晁盖点那二十个头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 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 白胜,共是二十个头领,部领三军人马下山,征进曾头市。
分析一下,三阮、刘唐、白胜、林冲、杜迁、宋万是晁盖旧属,第一批元老人物,排除嫌疑,而当晚呼延灼、欧鹏、燕顺是跟在老大后面的,也排除嫌疑,徐宁、穆弘杨雄、石秀等几人并不善射箭...筛选一下后,凶手呼之欲出,只有孙立这厮了。
“孙提辖下了马入门来,端的好条大汉,淡黄面皮,落腮胡须,八尺以上身材,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射得硬弓,骑得劣马”
首先孙立箭法精熟,后期征辽激斗先锋寇镇远时,他在马上大秀了一波弓箭,可谓深藏不漏,堪称枪鞭箭三绝。其次孙立有“前科”—孙立刚出场,被弟妹顾大嫂一挟持就决定造反,立场极为不坚定,新投梁山为了“晋进之功”出卖师兄栾廷玉,可见极其不讲义气。当过军官深谙官场厚黑之道,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来讨好真大佬-宋江,所以斗胆黑夜中给了晁天王一箭...
以上推论纯属娱乐,切勿当真..2333333,感谢阅读,欢迎关注金陵猎奇君,有很多好玩动态哦
花荣为何成了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
水浒阴谋论最近挺火啊,关于晁盖之死,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把矛头指向宋江!
大家认为是他在曾头市派人对晁盖放的冷箭。而下手之人,最有可能是宋江心腹,有着小李广之称的神箭手花荣。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点原因,花荣有射杀晁盖的能力。射杀晁盖是需要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而花容在整本书中是箭法最好的一名好汉。
相传他可以在大雁飞在空中之时,一箭射中其脖子,也能快速的射出一箭,将兵器上的麦穗穿射而出,可以说花荣的箭法已经达到了非常巅峰的地步。
在晁盖夜间带兵出击以后,几乎整个战斗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古代的照明技术远不如今天,如果在夜里进行战斗,很多情况下甚至分不清敌人和自己的战友,进而产生很多误伤现象,所以很多将领都会避免在夜间作战。
在这种背景之下,晁盖夜晚出兵也一定会面临同样的情况,和敌人交战以后也会乱作一团(不可能跟电视剧一样,哪个人都看的很清晰),如果是曾头市那边派人射杀晁盖,在激烈且混乱的战况之下,几乎不可能发现晁盖正在哪里作战,都不用说一箭射杀他了。
而且射杀晁盖的箭头是涂抹了毒药的,在后来的描述中可以发现,除了晁盖身上中的这支箭驽,其余任何人所中羽箭都是“无毒无害”的。
从这一点来分析,已经足以看出射杀晁盖是一件早就预谋好的事情,而这个任务的完成则需要一个神箭手的加盟,这位神箭手必须能在夜间一箭命中目标。
在双方当时的阵营之中,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人除了花荣以外还真难找到第二个人,所以他也因此有了嫌疑。
第二点原因,有射杀晁盖的动机。宋江与晁盖的矛盾由来已久,宋江落草后,原本已晁盖为核心的水泊梁山,瞬间变成了宋江拉拢人心、施展手腕的平台。
从攻打祝家庄开始,宋江就带着手下弟兄“高歌猛进”,先后收复了青州、唐州等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收买了大量的人心,这些州郡的将领在战败投降以后,几乎全部成为了宋江手下最忠实的“小弟”。
尽管这个时候的梁山依然由晁盖当家,但是手底下的弟兄却有大部分完全倒向了宋江,这种情况让晁盖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他才决定带兵打一下曾头市“立立威”。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对晁盖的权利形成了分裂之势,虽然宋晁之间明面上表现的亲密无间,但是暗地里的较量却从来也没有停止。
两个强势之人同时生活在同一山头,晁盖又是以资历而并不是以实力和能力坐了主子的位置,所以这种他们二人对于人心的征服力自然有了差距。
这种差距发展到后期,宋江很有可能认为晁盖碍了自己的事,总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除掉此人。
而花荣作为自己的心腹手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会为自己考虑,如果宋江派他为自己扫除障碍,忠心的花荣是不会有什么犹豫的。
第三点原因,如果说史文恭是凶手,则面临“证据不足”的情况。大家之所以认为史文恭是凶手,乃是射杀晁盖的羽箭之上刻有他的名字,如果单单凭借这一点,那是很难断定凶手的。
首先史文恭此人并不善于射箭,小说中对他的描写都是以兵器作战为主(不要跟电视剧搞混),况且此人作战勇猛,打起仗来也比较“正直”,所以背后放冷箭的事情他是不屑于做的。
而且在晁盖去世之前,他的一些话语也透露出了一些“玄机”。
梁山之位本是要留给宋江的,可晁盖临终前却说查出凶手者才可做梁山之主,由此可见晁盖本人并不认为史文恭是放箭之人。
箭头插入身体以后会保持一定的角度,通过箭身的延长线可以大致了解到羽箭射过来的方向,晁盖很有可能就根据这一点判断出羽箭并不是史文恭所射,如此一来花荣的嫌疑就更加大了。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可以“稳稳”的将花荣推向嫌疑犯的位置,作为宋江手下的得力助手,他能有这样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本人对此还是持保留意见,花荣这孩子人品不错,也很单纯,他之所以跟随宋江,也是敬佩宋江的义气。让他和宋江密谋背后给晁盖放冷箭,真的有些难以置信!
反正我是不信的,除非你让施耐庵复活出来亲口给我讲!
花荣为何成了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
花荣是射杀晁盖的第一嫌疑犯?谁说的,没有证据不要乱说话,小心被人告诽谤啊!把花荣列为射杀晁盖的重大嫌疑人,无非是阴谋论的调儿调儿。
这种论断认为花荣是宋江的人,而宋江和晁盖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所以利用晁盖带队攻打曾头市的机会暗中下毒手,将其射杀。
这种说法听上去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其实很傻,很天真。
就算此时宋江和晁盖不论为了争夺权力,还是因为招安还是造反的路线问题起了争执,有了矛盾,甚至已经白热化。
但那也是在暗战,以他俩为首的两拨人并没有到了撕破脸皮火并的地步,大家表面上平时见了还是称兄道弟,一团和气。并不是一见面就撕逼,就掐,只是双方心知肚明。哪怕宋江确实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晁盖,也绝不会用让花荣用箭去射杀晁盖这种方式。
因为这样做无异于引火烧身,花荣是宋江的铁粉,他的绰号是“小李广”,本就是以射术精湛闻名于江湖。
如果这个时候宋江派他去,还用带有自己辨识度极高的手法弄死晁盖,那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宋江也不是那个善于玩弄权术,腹黑的江湖大哥了,而是抗日剧中弱智,脑残。
我们站在宋江的角度想想,现在山寨的弟兄已经知道两人之间有了不可调合的矛盾,此时晁盖不论出了什么事,不论是谁干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
况且,晁盖下山攻打曾头市带的二十名将领中并没有花荣,而像花荣这样的人物长时间不在留守山寨的人们面前出现,是不是太不符合情理呢?
如果晁盖再是以这种方式被做掉,那就等于宋江直接翻牌了――晁大哥是我派花荣干掉的,还有不服的吗,站出来!
这不符合逻辑啊!反正如果我是宋江,我肯定不会派花荣用这种方式去干这件事,这样太直白,不符合宋江的人设。
那到底会是谁干的呢?其实那伙儿人中会射箭的人很多,当时黑灯瞎火的又乱,这么近的距离射杀一个人不算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所以都有嫌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