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很好问题。

无论史书还是演义对失街亭,斩马谡都有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马谡的几种死法,以及被斩杀的具体细节,有一些出入,也不是大问题。

我一直在琢磨的是,马谡真的那么不堪吗?

刘备真的看人那么准吗?诸葛亮真的不会看人用人吗?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合理的地方吗?马谡是否还有别的考虑哪?

马谡失利的原因大都很清楚啦,再泛泛的讨论这个就没有意义啦。

如果能找到马谡如此扎营,有合理的可取之处,会否更有意义哪?

作为战事,不管如何安排,总会是有利有弊。

其中的偶然性很大,胜负的结果很多情况下,是受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决定的。

但街亭之战是不是这样哪?

我认为,绝不是因为马谡偶然的扎营不利就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根本原因是诸葛亮战略部署的错误。

01

诸葛亮的部署

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具体部署安排。

就以《三国演义》的说法,先看一下诸葛亮是如何排兵布阵的。

上面这个地图,也是借用网络上的,也无法确知其真实性。

如果按照这个地图及演义的说法,那诸葛亮、司马懿及其各自的战将就是一群猪。

不信,你就听我说。

其一,街亭如此重要,北伐如此重大的事,诸葛亮不事先派人考察街亭的地理情况,这是兵家之大忌,这个都不懂,诸葛亮还打个屁仗。

演义说,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不干啦,要走人。马谡就给了王平五千人,在山下西边十余里驻扎,画了四至八道地形图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就知大事不好,真是个事后诸葛亮啊,早干嘛来!

其二,街亭虽小,干系重大。此处既无城郭,又无险阻。那还守个屁啊。

马谡去的目的,是阻挡司马懿从街亭方向进兵,防备偷袭诸葛亮的后路。

这一点诸葛亮明白,司马懿明白。甚至是个人都会明白,有啥高明之处?诸葛亮有啥神的呢?司马懿又有何不如诸葛亮呢?

其三,从诸葛亮进兵的路线看,是三路。

马谡去守街亭,为啥就不能作为奇兵,直接从街亭进军哪?退一步说,诸葛亮兵力不足,左右两路只可以做疑兵和防御。那么为何马谡一路,在不了解地理情况的前提下,要一定守街亭哪?而不是选择能够顶住司马懿的其他地方哪?

就是说,地方很重要,但不是守御的战略要地,干嘛要在这里重兵防守哪?

其四,街亭、柳城、阳平关都有大将驻守,就说明司马懿偷袭的路线很多,不是一条道。如果司马懿不围攻马谡,而是派遣奇兵绕过马谡,抄了诸葛亮的后路,又会如何?

其五,诸葛亮十几万大军在斜谷,司马懿不去对抗,反而舍本逐末,去攻街亭。

马谡带兵两万五千,高翔带兵一万,魏延本部人马至少也要一万吧,这就是四万五。

诸葛亮还去哪里再弄十几万,兵出斜谷哪?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1908--1970年),有本专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很具权威性,看他研究的三国时期的资料:

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

这个资料是蜀汉灭亡时的数据,但大体可以推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

《三国演义》说的诸葛亮的兵力,仅仅是北伐的兵力就到了二十万左右,那么其他地方就唱空城计啦,东吴方向就不留一兵一卒防御啦,如果其他所有的防御部署留五万人,这就是二十五万。

蜀汉人口仅94万,兵力占了四分之一哦,全民皆兵啊。这些人能打仗吗?

刘备夷陵之战,除去沙摩柯的一万左右,最多就是四万人,几乎是举国之兵。

夷陵之战,刘备几乎全部丧失了这四万人,蜀汉几乎就玩完啦。

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才恢复了元气。

但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二十五万的兵力。

如果诸葛亮真有这二十五万兵力,司马懿是顶不住的。

其六,空城计唱的空城是西城,蜀军屯粮的地方,

诸葛亮只有五千文武百官及护卫兵力,分出一半去运粮,我就想知道,诸葛亮十几万兵出斜谷,就这一条道,你把人都派到哪里去啦?是空军吗?那回防的也很快啊。哦,忘了,那时没手机啊。

史料证明,没有空城计一说,也就不多说啦。

其七,诸葛亮不重用魏延,魏延老大不高兴。诸葛亮几句话,魏延欣然而去。魏延那么无知吗?如此,怎么做的大将军哪?刘备送的人情吗?

反正是演义,就不去跟老罗较真啦,其他也就不说啦。

02

总之:

1.在祁山--街亭一线,设重兵防御司马懿偷袭是正确的,诸葛亮最多能派出一万多人马:马谡五千、高翔三千、魏延五千。

2.诸葛亮不熟悉街亭的地理位置,就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街亭上,让谁去谁都守不住。抛开马谡扎营不合适的因素不说,那就不是防御的地方。

3.马谡在山上守不住,在平坦的地方,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当然可以立木栅,管用吗?

立在哪?水井边吗?先不要说有没有水源,即便有水源,你马谡是来干嘛的?

司马懿把你围困起来,你有水喝,就在里面等救援吗?

关键还是要战胜司马懿的军队,阻止他继续南下偷袭诸葛亮的后路。

4.马谡驻扎山上,每个军士都不会没有一点取水的工具吧,准备一部分水,坚持几天不会有问题吧。如果这个问题,马谡都想不到,那马谡就不要活着啦。

能坚持十天半月,诸葛亮那边就有结果啦。

诸葛亮如此神明,如期取得成功,街亭方面,司马懿的军队也就撤啦。

想不到的是,诸葛亮没有任何成功,还唱上空城计啦。

因此,我的观点是:马谡在山上扎营,是有可取之处,但也不是完全就正确。

即便能找到更合适的地方扎营,马谡也顶不住司马懿,也会失败。

街亭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

这个责任主要还不是用人不当,不是刘备所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是诸葛亮不熟悉地理情况,就贸然用兵。

更大的问题,恐怕还是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战略安排本身就有问题。

且不去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袭,就诸葛亮自己这套打法,就存在问题。

结论就是: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诸葛亮真不会带兵打仗。

诸葛亮谋略很多,防守一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进攻的确不行。

因为诸葛亮考虑问题太复杂,太仔细。想面面俱到,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经典的战役,基本都是在以少胜多或者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出现的。

碾压式胜利,没有经典。

诸葛亮不具备碾压式的实力,还想万无一失,如何取胜哪?

这恐怕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有大的收获的根本原因吧。

三国时期有大大小小上千次战役吧,不说是经典的,起码是成功的吧,哪有一次是诸葛亮主导的哪?

诸葛亮善败,但不善胜。

就是说诸葛亮能在很困难的情况下翻盘,能够全身而退,但不能在实力相等或略占优的情况下取胜。因为诸葛亮过于谨慎。看看曹操、孙策、吕布、刘备等等,打起仗来哪一个不是亡命徒啊。

就演义的说法,马谡是立了军令状的,失街亭要斩他全家的。

最后斩了马谡,还善待其全家。

许多人替马谡求情,刘禅也有圣旨赦免马谡。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清楚,失街亭不仅仅是马谡的责任啊。

诸葛亮自降三级,仅仅是用人不当,也没必要如此嘛。

恐怕在战役开始之前,就有人提出诸葛亮战役部署的错误,事后更有人再提此事。

诸葛亮对自己战役安排的失误,有个交代吧。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马谡在山上扎营的行为毫无道理,不仅没有道理,而且还错得离谱。

看待马谡的行为,一定要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体战略来看,马谡根本没有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擅自上山扎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盘皆输。

从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夺取陇右五郡,在诸葛亮的军事行动逐渐明朗化后,曹魏大部分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赵云疑兵吸引曹魏关中一部分主力,以马谡和蜀军守住街亭和上土邽,阻断曹魏关中援军,然后诸葛亮自已来收割陇右五郡。

曹魏陇西郡太守游楚就明确对攻打陇西郡的蜀军说:如果你们能阻断陇西一个月时间,陇西郡不用你们攻打就会投降,如果你们蜀军做不到,那么就不用徒劳无功,这样只会增加负担。

游楚说的阻断陇西,其实也就是诸葛亮在做的,如何阻断陇西呢?

曹魏的援军的关中进入陇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叫陇山道,适合大部队开进,陇山道的西边尽边就是街亭,另一条是小路,叫渭水道,只适合小股部队行军,而且难走,渭水道西边的尽边是上邽,而街亭和上邽就是诸葛亮重点阴击曹魏援军的两个点。

换句话说,诸葛亮只要守住了街亭和上邽这两个点有一个月时间,曹魏援军就进不了陇西,诸葛亮就能顺利占领陇西五郡,就能达到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的。

现在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到街亭和上邽,街亭是马谡在守,上邽已被蜀军包围,只要马谡能守住待亭,诸葛亮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即使守不住,也要拖延时间,只要蜀军把魏军阻击在街亭超过一个月时间,蜀军就算赢。

接下来看马谡怎么守呢?

马谡跑到山上安营扎,放弃街亭城池和水源,等于是把魏军入进街亭,结果自已被魏军所围,断了水源,不攻自破,马谡为什么要这么干?

这就是战略意图的理解问题,或者是马谡想建功立业,上山扎营就是想居高临下打防守反击,模仿当年黄忠冲击夏侯渊一样,居高临下冲锋,击败魏军,马谡的算盘打得挺好的,但是张郃率领的魏军根本不吃他那一套,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马谡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能不能守住街亭呢?

当然能守住街亭。史书明确记载街亭是有城池的,古代的城池一般是阻道而建,你不打下来,根本不可能会绕过去,守城池才是守街亭,马谡弃城池上山扎营,完全是大错特错。

马谡至少有N多方法可以阻击魏军,守住街亭:

1、守城加固防御设施。

马谡到达街亭的时候,魏军还没有到,如果守街亭,马谡可以利用魏军没到的时间,加固城池,修建防御措施,就算魏军到达,也是攻城战,没那么容易打下城池的。

2、利用时间加强防守。

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到曹魏时,曹睿很快就做出判断,派出张郃率军五万从荆州出发,赶往陇西支持,也就是走陇山道。张郃可是从荆州出发的,从荆州到街亭有700公里,张郃急行军走了20多天。

在张郃进军的同时,马谡已经占领街亭,蜀军已经进入陇西,就等着阻击魏军,张郃所率领的5万军队是不可能一下子赶到街亭的,有个先后顺序,况且曹魏也没有5万这么多的精锐骑兵,张郃先期到达的街亭的军队很可能只有数千精锐骑兵,猜测只有五千人。

如果马谡守城,张郃没有攻城武器,怎么攻?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张郃是急行军,人疲马困,七百多公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马谡以逸待劳,在士气上也有先机,短时间内张郃没有办法拿下城池。

3、利用地形前出防守。

陇西地区山多,关中地区是平原,张郃走的陇山道也就是山谷之间的夹道,到街亭时谷口更加狭窄,马谡完全可以利用地形,派出斥候前出二十里打探消息,在谷口部署重兵抵御,御敌于城门之外,不要放张郃进入街亭,就算把谷口堵塞也不能放张郃进来。

马谡完全可以加鹿角,挖沟道,拿石头堵塞谷口,甚至砍树挡住谷口,只要能增加张郃进来的难度,无所不用其极,蜀军有十几二十天的时间差,完全可以做到,可是马谡做了吗?没有。

马谡从头到尾就搞错了,他不是守街亭,而是想打个防守反击,想立个大功,违背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他在街亭之战中的行为完全没有道理。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演义中,面对杀气腾腾的司马懿和张郃二十万大军,后起之秀马谡临危受命,并立下军令状,与副将王平率领五万军队驻守军事要地街亭。他到达街亭后,没有采纳丞相诸葛亮叮嘱的“五路总口下寨”策略,而是在旁边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司马懿和张郃到达街亭后,捧腹大笑,认为守街亭之人“徒有虚名,乃庸才耳!”,断去街亭山上的马谡大军水源,一举击溃马谡,夺取街亭。那么,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有没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道理,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马谡在山上安营扎寨有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马谡考虑到敌众我寡。

面对蜀汉的节节胜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司马懿,让他和张郃星夜驰援。司马懿和张郃一共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孙礼二人带领五万军队,帮助曹真守卫郿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及张郃的军队大约有20万人,而马谡和王平只有2.5万精兵,和曹魏军队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东北的列柳城高翔1万大军和魏延本部人马(约5000到1万),还是和司马懿的20万大军相差悬殊。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生平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因此,敌众我寡,曹魏军队是马谡军队的近十倍,如果在当路五道口拦截魏军,十个魏兵打一个蜀军,即使伤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损失10万魏军,就可以把马谡的2.5万军队消耗殆尽.街亭是军事重地,司马懿深谙兵法,比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会强行夺取街亭。而曹魏国力、兵力比蜀汉强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汉打消耗战,司马懿之类的枭雄,只要战争结果,不看过程,也不计较士兵伤亡情况。

其二,马谡考虑到街亭山上易守难攻。

马谡知道敌众我寡,敌方二十万大军,还有司马懿父子三人、名将张颌,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军血拼,自己全军覆没事小,没完成恩师诸葛亮交代给的任务事大。因此,马谡选择了街亭右侧的山上,准备山上凭险据守。兵法云: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半只脚踏进了成功的大门。因此,马谡率军到达街亭后,仔细观察街亭地势,经过深思熟虑后,否定了诸葛亮和副将王平的五道口安营扎寨建议,决定在街亭旁边山上以逸待劳。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其三,马谡考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在自幼熟读兵法,听着“兵仙”韩信的背水一战故事长大的。面对必败局势,他看到街亭旁边的山上,四处不相连,地势险要思虑再三,决定效仿韩信背水一战,自己来个“背山一战”,心里想着一战成名,向偶像韩信看齐。平心而论,马谡和韩信面对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只有出奇制胜或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和敌人战斗,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韩信背水一战胜了,一战成名,成为教科书式的兵法大家,而马谡败了,败得一败涂地,自己也被恩师诸葛亮挥泪斩杀。表面看,韩信和马谡遇到的情况相同,都是面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面临绝境,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马谡纸上谈兵,不懂得时势变化,才自食恶果。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总结:面对相似的情形,韩信是幸运的,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军,而马谡是倒霉蛋,背山一战,被张郃打的四处逃窜,输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脑袋。因此,马谡在街亭旁边的山上安营扎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却太迷信“兵书”了,犯了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丢掉了街亭,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时机。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马谡在山上扎营,是为了能够战胜张郃而采取的改变了诸葛亮一开始的部署的军事策略。虽然他有他的道理:可以利用山坡的冲击优势冲垮张郃的部队,但是实际上来说这套军事部署不可行。

因为首先张郃是老司机,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张郃基本从三国刚开始的时候一致打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期的末期,他本身武力值就很高,即便在三国将星云集的时代,也是一流武将,到了街亭之战的时候,早已是满级满经验了,当时全天下能和他正面对抗的武将已经没几个了。其次张郃带的五万骑兵基本都是魏国的精锐,要击败这样一支一流武将带领的一流军队,且在人数上完全占优,完全不现实。

当然,要说明街亭之战的情况,我们还要从当时的形势分析。

汉中进攻长安的路线

如图,从汉中通往长安,一共有五条道路,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之所以诸葛亮喜欢走祁山道,就是因为其地势平坦,适合大兵团运动作战,所以在诸葛亮五次出击魏国的过程中,有两次是选择走了祁山大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走了祁山大道,但是在战前,为了迷惑魏军,他派出赵云、邓芝伪装成了蜀军主力,走陈仓道。对此,魏军中计,派出了曹真带领主力部队在陈仓与赵云对峙。

这一招声东击西可以说用的非常的巧妙,诸葛亮见魏军中计,便率领蜀军主力走祁山道,向着陇右三郡杀了过去。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夺取长安,而是夺取陇右。因为蜀国的国力和当时的魏国差距太大,光是人口基本就是不足100万对500多万,所以在兵力上双方不是一个档次的。在人口、土地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实际上最好的做法就是爆一波兵,去对方那里抢占地盘,获得了更多的地盘就可以爆出更多的兵,把优势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这是稳妥的做法,也符合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于是就带领蜀军主力“突然”出现在了陇右地区,陇右地区没有防备,很快就基本被诸葛亮打了下来,当时陇右只剩下了陇西城没有攻下,只要攻下陇西城,那么整个陇右就是蜀国的了,今后打长安,就可以以陇右为基地进攻长安,从陇右出发不但地势平坦易于进攻,而且陇右产粮食,后勤也比汉中进攻长安要大为改观。

街亭之战的情况

接到陇右的急报,魏国皇帝曹睿知道上当了,于是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当时魏国第一大将,张郃,命令他率领五万骑兵支援陇右。

从长安到陇右一共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陇山道,一条是陈仓渭水道。

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和吴懿在负责攻打陇西城,断绝了陇西城与外界的联系,可以说拿下陇西城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在陈仓渭水道和郭淮对峙,张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只要守住街亭,张郃就无法支援陇右。

如果诸葛亮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就等于拿下了,有了陇右地区,诸葛亮接下来进攻长安就游刃有余,可以随时对长安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如果守不住街亭,那么张郃就可以支援陇右地区,陇右就拿不下来,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撤军了。

所以街亭是关系到全局胜负的关键。

马谡的抉择

马谡当时应该是立功心切,急于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就违背了诸葛亮给他的战略意图——拖住张郃,而是击败张郃。

如上图,这是当时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的效果,红色表示蜀军,蓝色表示魏军。魏军主帅张郃,如果大家熟悉三国的话都应该知道,张郃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从三国早期一直打到晚期的大将之一,满记满经验而且武力值爆表,当时全天下能跟张郃抗衡的将领已经没有几个了,而他手下的五万骑兵基本都是魏军的精锐,所以要战胜这支部队,在马谡只有最多2万人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的。

马谡驻扎在山上,是想利用山坡的冲击力,在张郃部队赶到山下时一鼓作气发动一波冲锋冲散张郃的部队,从而击败张郃。但是实际上在面对张郃这种老司机的情况下,马谡失算了,张郃三面包围了山上的马谡军,而在包围圈外驻守街亭城池的王平只有1000多人,根本无法救援马谡。张郃断了马谡的水源之后,马谡所部就基本只能等死了。

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主力当道阻击张郃,交战的时候基本就是这个效果了,两边因为是高地,不适合骑兵冲锋,所以张郃就只能出动步兵作战,中间因为有城池的缘故,张郃部队一时半会是冲不过去的,基本就会打成一个僵持的局面。

而马谡的任务不是击败张郃而是拖住张郃,所以不需要胜利,只要能挡住就行,这样的话,胜负难知。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马谡选择上山扎营是为了击败张郃,事实证明不可行。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当道挡住张郃,不求战胜张郃,只求拖住张郃,至少是可行的。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没道理了。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虽然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作法,但从来没有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的军队。

当年项羽破釜沉舟,仍然留下3天粮食。而楚军和秦军近在咫尺,正常来说大规模战役3天时间也就够分出胜负了。

项羽的3万骑兵在彭城之战击败刘邦56万大军,只用了半天时间。

所以,项羽破釜沉舟虽冒险,也是留有余地的。

项羽是告诉士兵,此战我们要拼尽全力去打,胜利是非常有把握的。如果此战打败了,我们也不要再活了,连粮食都没有。

但马谡就属于莫名其妙,在没有饮用水的山上作战。

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只要12个小时就会感到难以忍耐,战斗力大减。

如果超过2天不喝水,军人就会失去战斗力,不战自溃。

3天不喝水,人直接就脱水而死了,不用敌人来打。

当年上甘岭上缺水,后方不惜代价往上面送水,牺牲了很多人。但一个人背不了多少水,还要同时带着粮食,就改为运输萝卜。萝卜吃多了烧心,又改为运输苹果。

当时后方下达军令状,只要能够带一框子萝卜或者苹果上去,就直接立功。

据战争统计,整个上甘岭战役中,伤亡的运输人员高达1700多人,占了参战部队伤亡总数的14%。

看看,这就是水的重要性。

马谡以正常估计为一万军队的话,加上军马需要,那就是一天需要30吨。

马谡自然也会有一些饮用水储备,但1天就需要30吨,这点储备坚持不了多久。

所以,面对久经战争的张郃,马谡使用这种招数简直是自寻死路。

一来曹军战斗力强悍,绝对不亚于蜀军。

二来张郃的兵力要强得多,正面交锋马谡也不是对手。

三来张郃战斗经验丰富,指挥能力突出,迅速发现马谡的问题,立即将其包围在山上切断了水源。

而马谡率领士兵进行几次拼死突围,却都被张郃阻拦。

久攻不克,又没有饮用水,马谡的军队迅速不战自溃。

其实,张郃只要继续包围几天,甚至不用攻打,马谡的军队就要全部渴死了。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套用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谈论马谡是非常合适,没有经历过实际经验检验的理论终究不能够认为是正确的。而马谡把军队驻守在山上,从理论上计算是对的,但是实际操作确实不正确的,他没有正确的理解这次战役中他真正目的,因此马谡在山上扎营是没有道理的。

马谡的任务。

诸葛亮给予马谡的任务非常清楚,就是驻守街亭挡住张郃大军前进,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胜利,至于伤亡从来不是需要考虑的,哪怕马谡拼光了所有的部队,只要挡住了张郃就算完成了任务。

马谡错误的理解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也许是诸葛亮本人没有向这个新人讲清楚本次战役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了接应南安、天水、安定郡的反叛,同时夺取陇右五郡,如果这次战役到达了目的,那么就可以俯视长安,在战略上占有主动权。

一言蔽之,马谡的任务就是阻止张郃的援军,而诸葛亮率领的部队才是主力,马谡只需要策应诸葛亮的行动,不需要马谡去击败张郃。一旦张郃击败马谡,就会导致诸葛亮腹背受敌,功归于亏。

马谡的有利时机。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马谡据城防守,对抗张郃的部队还是有成功希望,以诸葛亮小心谨慎的处事方式,这么关键而且重要的事情交给马谡去做,如果没有成功的把握,诸葛亮也不会冒险的。

第一,委派副手王平。

王平虽然跟随刘备比较迟,但是为人正直,作战勇敢很受刘备和诸葛亮的欣赏,因此王平被委任无当飞军的第一任指挥官,虽然人数只有一千人,但是这是属于那个时候的特种部队,作战异常彪悍,后来在马谡失败后,他们能够全师而退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了王平的协助守城,马谡是如虎添翼。对于马谡来说,正面对战比较危险,但是守城还是有余的。

第二,高翔领军居左作为羽翼。

只是王平辅助,诸葛亮还不放心,就另外委派了高翔率领了一支部队在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应马谡,如果马谡出现危机,这样就可以从左面接应马谡,以减轻马谡的压力。

第三,魏延在街亭的右侧山谷接应。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诸葛亮还派了大将魏延率领一支部队在街亭的右侧街亭接应马谡,以策应街亭守军,防止他们腹背受敌。

马谡其实拥有的时机还是相当不错的,左右都有人接应,自己只要全心守城,确保城池万无一失,可以有效减轻马谡守城压力。

马谡采取的措施。

情况不是按照诸葛亮想要的方式走,马谡认为左右侧翼有人保护,如果自己还缩在城池里面被动的抵抗,他就无法取得更大的胜利。在他的想法中,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置死地而后生才是最好的进攻;固然蜀兵人数比张郃要少,战力比他们差,但是把他们放在绝地上就可以激发他们死战的勇气,马谡的想法很好,但是张郃是名将,不按照常理出牌。

第一,张郃的战术方式。

看到马谡把兵力全部搬到山上扎营,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当然不会立即仰面攻打山上的蜀军,蜀军山地作战可不是善茬。张郃首先占据交通要道街亭,然后将上山的所有的要道封锁,接着挖断所有的水源导致山上的蜀兵没有水喝,同时派兵阻隔左右两侧的援兵,至此马谡成了瓮中之鳖。

张郃以被动变为主动,现在轮到马谡着急了,不得不向山下坚固的栅栏进攻,一个来回下来,蜀兵士气大跌,守又守不住,攻又攻不下来,达到了张郃的预期。

第二,马谡的指挥。

马谡是一个新人,以前没有指挥过军队,在军队里面也没有嫡系部队可以调动,来到这个部队首次作为指挥官,上下之间没有形成完全服从的状态。遇到这样危急时刻,马谡需要属下舍生忘死的冲锋和无条件的服从,但是处于慌乱的部队已经不受马谡的控制。指挥官的威严完全荡然无存,没有办法约束部队恐惧的心理,从而导致全军溃散,一哄而散。

在面对张郃这样的临阵经验丰富的名将,马谡最好的方式就是据守街亭以左右两翼为掩护,互相呼应以确保拖住张郃的大军,这样才能够让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完成任务,这才是马谡的主要任务由此可见马谡在山上扎营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