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他是成就了第三帝国,还是毁了第三帝国?

谢邀问答

是他将德国带上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同时又是他将德国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三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合力群殴一个德意志,无论希特勒和他麾下的将领表现如何出色,都不会扭转德国失败的最后结局。

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他是成就了第三帝国,还是毁了第三帝国?

谢邀。希特勒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军事上他成就了第三帝国。

战争狂人希特勒,驾驭德国冲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给世界和德国都带来了灾难。但是仅就军事方面,确实是他把德国军队,从一头被凡尔赛条约束缚的困兽,变成了威震全球的金刚。

以普鲁士为核心的近代德意志军队,早在17世纪时候就是全欧洲第一流的精兵,19世纪中期经过老毛奇改革后更是举世无双。但是,一战兵败后,德国遭到阉割和限制。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不得拥有空军,海军不得建造1万吨以上的主力舰和潜水艇。庞大的德军成为了一支治安部队。

尽管德国军队素来以铁血著称,但将军们不敢反抗协约国的宰割。他们只能一边咒骂着“来自背后的匕首”,一边乖乖履行条约,不敢越雷池一步。

希特勒之所以能在1934年完全掌握大权,其中的一条口号就是“让德军重新强大”,得到了德军和民众的支持。

希特勒对德军的贡献,首先在重振军备方面。

在希特勒的严密管制下,整个德国被打造成为一部机器。依靠这台机器,希特勒压榨出大量金钱和人力物力。而这些资源,全部被他投入了军备。为了打破协约国的封锁,希特勒嘴里高唱和平调子,手上实实在在地捞好处;而每捞到一个好处,又不忘再重喊几声和平,就这么一步一步,步步紧逼。对英国、法国,希特勒一边甜言蜜语许诺,一边虚张声势威胁,打个巴掌揉一揉,骗得他们服服帖帖。

希特勒首先秘密扩充海军、空军。《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只能造1万吨的军舰,德国却在造2.5万吨的军舰,对外号称是1万吨,同时还秘密造潜艇。希特勒又叫戈林办“民用航空”,其实是在准备空军。

1935年,英法希望德国一起签订《东方洛迦诺公约》,希特勒表示欢迎,趁这机会试探,叫戈林对外宣称德国在建空军。不出所料,英法一点反应都没有,还是继续准备和希特勒签订公约。

希特勒大喜,马上又进一步宣布,德国要把陆军从10万扩充到50万。这就是在赤裸裸打《凡尔赛公约》的脸了。英、法包括意大利都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慨。但是除此之外,还是没有任何行动。

希特勒趁热打铁,马上对全世界高声呼吁说,咱之所以扩军,完全是为了保家卫国。德国对其他国家领土没有兴趣!永远不要战争!我们非常欢迎裁军,坦克、重炮、战斗机最好都废掉,但要废就要大家一起废。

他又向英国表示,德国绝对不想像一战那样,在海上和英国争霸。只要海军达到英国35%就行了。可以马上签订合约!英国一听希特勒愿意主动限制自己的军备,赶紧答应下来。其实当时德国海军连英国的10%都没有,直到二战结束德国也没有达到英国的35%。

希特勒玩弄外交手腕,把《凡尔赛合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变成了一张废纸。此后,又借着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把意大利拉拢了。

1936年3月,希特勒派出一支军队进入了莱茵兰地区。这个地区按照《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是禁止德国驻军的,以防德军从这里对法国奇袭。德军进入莱茵兰,就是在进一步挑衅列强。这个举动,德国军队的领导都反对,希特勒却用自己的魄力坚持下来。

几千德军进入莱茵兰,英法继续扯皮,希特勒贯彻原则,再次高唱和平调子:“德军进入莱茵兰,绝对不是想和英法为敌,更不是想挑衅和平。我们只是在自家的领土上调动而已。请英法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绝对不想要一寸别人的土地,我们愿意共同维护国际秩序……”这么着,英法一面不敢真的对德国动武,一面看希特勒给了台阶,也就释然了。进兵莱茵兰这事儿不了了之。

希特勒在德国军民心中的威望再次暴增。他又一次实现诺言,打破了一条加在德国人头上的枷锁。英法的怂样却带来很恶劣的后果,让中欧和东欧那些中小国家(如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乃至苏联,都认为法国不敢抵抗德国。

此后,希特勒继续利用英法这种心态,得寸进尺,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并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拉拢到自己一边。到1939年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拥有二百万大军,数千架飞机和数千辆坦克,德军在全球规模仅次于苏军。这时候距离希特勒上台只有5年。确实是元首的个人才能,打造了这一支精锐的德军。

在具体的战略上,希特勒也颇有建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军事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装备、战术、战略上的革新不断涌现,而这些改革者的命运并不相同。比如机械化作战,大规模坦克突进的思想,其实几个陆军强国都有提出。但法国戴高乐的思想遭到了守旧派军人的打压,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更是遭到铁木辛哥布琼尼等骑兵派的排挤,最后被斯大林送上了刑场。

而希特勒大力提拔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等新派将领,促成了德军的思想革新。在波兰战役中,德军短短数日就完全击溃百万波军。在法国战役中,希特勒采纳曼施坦因的建议,果断从阿登森林突破,将英法联军截成两半,使其完全崩溃,六个星期就完全攻占了法国,歼灭二百余万盟军。在苏德战争中,德军前半年一共歼灭了四百万苏军,占领百万公里领土。这些都是世界战争史上破天荒的奇迹。

希特勒对新式武器的也非常重视,德国搞出了不少黑科技,如喷气式飞机、导弹等,其中不少在军事史上都具备前瞻性。虽然因为整体国力造成这些新武器未能改变战争结局,但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在战场指挥上,希特勒的固执并不应该一味指责。

前面已经充分说明,二战中那支实力强大的德军,是希特勒一手缔造的。现在很多人,包括二战德军将领对希特勒的攻击,无非是希特勒插手战场指挥。还有人把东线战场的诸多败绩归咎于希特勒的固执。确实,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强令保卢斯坚守,不许突围,葬送了这数十万精兵。但在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将领们纷纷要求撤退,同样是希特勒严令坚守,最后维持了战线。否则的话,如果按那些德军将领的想法全线撤退,很可能上演拿破仑在1812年的遭遇。

因此,战场上希特勒的固执,有成有败,基本来说,并不表现得比其他德军将领更差劲。后期希特勒确实有诸多问题。他年纪大了,越发固执,指挥也越发细碎,甚至以元首的身份,去关心每个营每个团的配置,和常凯申大队长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和陆军将领的矛盾也越发尖锐。但这些,其实是在大溃败局面下,内部矛盾爆发的表现。归根结底,德军输是输在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希特勒本人的军事才能。

综上,希特勒对第三帝国军队,是缔造者、建设者的身份。葬送第三帝国军队的确实是希特勒的野心,但这是国际政治层面的东西,与军事才能关系不大。

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他是成就了第三帝国,还是毁了第三帝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分析二战,我们会发现德国几乎是没有胜利机会的。

1937年,德国的工业实力,占世界总量10%,同英国差不多9.5%。

苏联虽只有3.7%但因体制特殊,可以动用全部工业力量用于军事,其实和德国差不多。

法国略弱,也差不了多少。

也就是说,只要英法苏联手,工业力量就是德国的2.5倍左右。

差距这么大,想要胜利很难的。

至于日本,同意大利是一个水平线,远弱于以上的列强。

另外,还有一个可怕的美国,工业总量是德国3倍以上,为37%。

所以,德国同日本、意大利联手,大约占到世界工业总量的18%。

而英美苏法四国联手,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

换句话说,同盟国的工业实力是轴心国的3倍多,这种仗根本没法打。

但是,当时德国在一战中被英法打压的非常惨,经济崩溃,殖民地丢失,国土动辄被别国军队进出,加上还有侮辱性的《凡尔赛条约》。

当时德国各阶层,都希望出现强硬又有能力的民族主义政党,领导德国人走出悲惨的状态。

是历史或者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的纳粹党,而不是纳粹党凭空出现的。

大家注意,希特勒是通过合法竞选走出了第一步,进而获得国家权力。

开始德国人不支持希特勒,纳粹党根本就无法壮大,更别说掌权了。

电影《帝国的崛起》中,戈培尔的人民冲锋队这些民兵,被苏军轻松的一批批杀死。

戈培尔咆哮:我丝毫不同情他们!是德国人民选择了我们,把权力交给我。现在,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话说回来,希特勒对二战的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如果不是希特勒在法兰西战役中,出奇制胜,从阿登山区突破。德军恐怕很早就会陷入一战的泥沼,根本坚持不到1945年就完了。

法兰西战役的出奇制胜,打垮了法国,重创了英国,让德国一度取得了短暂的优势。

但是,这无法改变敌人过于强大的现实。

以斯大林和罗斯福的眼光,他们绝对不会坐视旁观,肯定会介入战争,只是时间问题。

希特勒明白美国由于国内民众反战,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参战。

而想要入侵英国又无法办到,唯一能做的是尽快攻打苏联,迫使苏联屈服投降,再消灭一个强敌。

随后,轴心国3个国家联手,对付美国和半死不活的英国,或许能够打成均势,同英美重新划分世界。

但是,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希特勒就明白一切都完了。

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他是成就了第三帝国,还是毁了第三帝国?

首先希特勒在我看来并非有什么军事才能,只能说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敢于赌博的人。从当年的啤酒馆暴动就能看出来,希特勒做事规划性并不是太强,属于见招拆招但敢想敢干的人。众所周知,希特勒的演讲煽动能力非常强,而这种执拗的性格,导致他也对自己造成了煽动。在军事上敢于铤而走险。

而德国当时的军事能力恰巧适合希特勒的这种赌博的大战略,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军事上被压制。只能保留10万国防军,但这些军人都是精锐,并且一战结束的时候战胜国并没有对德国的普鲁士容克贵族进行清算,日耳曼人的尚武精神还在。而老将军们大多从政或者退居二线,让很多新锐将领逐渐冒头,加上一战的失败让军中很多有天赋的将领学会思考,如何不再陷入一战那种战壕消耗战。年轻新锐将领们的大胆新战术,加上希特勒接受新事物和敢于赌博的性格,成就了一开始德国军队闪电战的战果。

其次从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就明显看出希特勒在军事上的短板,或者说是在政治上的短视。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希特勒利用了西方的绥靖主义,却一厢情愿的认为英国会坐下来和他谈,甚至体面的接受战败。殊不知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但没有让英国人领情,更是让英法了有反攻欧洲大陆的底气和实力,可谓是作茧自缚。

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将领们也非常清楚,德国地处中欧,一旦陷入东西两线作战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在尚未解决英国之前,冒然对苏联下手也是一招臭棋。再加上日本这样一个坑队友的蠢盟友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政府成功的解除了国内孤立主义对自己的限制,而美国人的眼光和利益大多在欧洲。美国的参战可以说是往第三帝国的胸口捅了一把刀子。

最后希特勒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指挥训练,虽然曾经从军但也仅仅是个下士,不具备战略眼光。加上自身刚愎自用,赌博一旦失败便会陷入继续投入各种赔本的怪圈,当初进攻苏联,手下将领就提出冬季到来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可希特勒一意孤行。并且在军队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拒绝其撤退的请求,导致有生力量大部分被歼灭。

总之希特勒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民粹政治赌徒,洗脑高手,政治上如果说还有一些手腕的话,那军事上可以说就是个半白痴。

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他是成就了第三帝国,还是毁了第三帝国?

如果他野心没那么大,可以当欧洲统一的霸主。但千不该万不该,入侵前苏联。一切都成了美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就差苏联!也就无第三帝国存在。这是确切的历史。

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他是成就了第三帝国,还是毁了第三帝国?

1940年5月10日德国军队以阿登山区突击为着力点,向英法构建的“防德”战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当时英国自誉为海上“唯一的霸权”,法国则称自己为欧洲大陆第一陆军。

但遗憾的是这个“唯一霸权”、“欧洲大陆第一陆军”,这一次并没有如愿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将德国拖垮。而是陷入了全线崩溃,5月26日英国军队自敦刻尔克出发,仓皇的逃回了本土,法国则在6月18日宣布停止抵抗。

自此希特勒仅用2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在竞选之前的承诺,让欺压他们的法国人、英国人付出惨痛代价。也正是因为这个承诺的完成,希特勒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与此同时德军也因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色,成为全民追捧的偶像。而德军之所有能够如此出色,从根上说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功不可没。

古德里安建立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运用体系,曼施坦因则是说服“古板”的国防军将领,在闪击法国中大量使用装甲部队,以及提出避开法国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进军的作战方案。

而他们二人的想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实践,希特勒的态度功不可没。1937年前后古德里安的著作《注意—坦克!》出版,强调坦克在未来将成为陆战的主战武器,提出一种被后人称为“闪电战”的坦克快速穿插战术。但因当时的军界主流观点,依旧是将坦克作为“移动炮塔”使用,因而古德里安的声音很快就在批评、质疑中销声匿迹。

1938年希特勒偶然间获得了《注意—坦克!》一书,并被其深深的吸引住,于是立马任命在“陆军运输处”任职中层干部的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组建德国现代化机械部队,让古德里安有机会将“闪电战”的理论实践化。

1940年德国陆军参谋总部拿出了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先拿下比利时,然后全力进攻法国,但由于这个方案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败时执行的“施里芬计划”类似,希特勒对此并不是特别的喜欢,他担心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时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拿出了黄色方案之外的第二方案,建议主力从阿登山区突击,绕过重兵防御的“马奇诺防线”。当时阿登山区因道路崎岖,被普遍认为不利于大规模行军。

对于曼施坦因的这个方案,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为代表的传统军事权贵们表示出了坚定的抵触,甚至在方案提出的初期,拒绝将其提交给希特勒审阅。

认为这种大胆穿越阿登山区的行为,一旦英法联军反应过来,可以轻松切断进攻部队的后勤,造成全军覆灭的结果,是违背军事常识的愚蠢之举。

但是天下没有“密不透风”的墙,希特勒得知方案后表示非常符合胃口,于是用元首的威信力压所有人,责令参谋总部立刻完善曼施坦因的方案。

综上可见让德军走上巅峰的“闪电战”,从建设到打出惊人战绩,都是希特勒个人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思维、以及敢支持的结果,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希特勒是成就了德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