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夏天都怎么避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昨天萨沙中午在南京街头走路,温度赫然是43度!

这种天气,热死人是寻常事。

好在我们还有空调,不然就得热死。

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代,皇帝怎么避暑呢?

方法如下:

第一,开溜。

除了南宋皇帝以外,中国皇帝均在北方建有行宫,比如著名的热河避暑山庄。

其实热河在夏天也很热,但终究比北京要好一些。

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温度,南京是36度,北京则是32度,哈尔滨只有28度了。

道理就是这样,皇帝往北边去避暑。

第二,避暑别墅。

大家发现很有趣的事,部分皇帝的住宅是靠水而建的,有的直接建在湖中。

为啥?

靠水湿气很大,不是对皇上身体不好吗?

其实,这些靠水的别墅,都是专业避暑的。

在夏天,靠水的建筑通常要凉快一些,比普通别墅低温几度。

第三,用冰。

古代皇帝宫廷都是藏冰的,为此在冬季甚至要花费上千民夫,从冰冻的河流、湖泊里面取冰。

到了夏天,皇帝的屋内通常会放大块的冰块用来降温。

同时,皇帝的饮料甚至粥内食品也多放着冰。

这就是古代的空调和冰箱。

第四,冰席、冰枕之内。

这并不是真正的冰席、冰枕,是夏天特别的东西。

冰席就是竹席 藤席 麻将席之内,夏天的专用品。

冰枕也是如此。

第五,摇扇子的宫女。

这就是皇帝的特殊待遇了,身边始终有美貌宫女摇扇子。

其实还有很多,就说这么多吧。

古代的皇帝,夏天都怎么避暑?

俗话说:“最热不过三伏天”,在古代,炎热酷暑是人们躲不过的一道坎,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旱灾、虫灾等天灾令他们苦不堪严。

但是,对于拥有无数特权的皇帝来说,夏天的高温还是奈何不了他们的,古代皇宫对皇帝的降温方法多样,且花样百出。

用冰

《周礼》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历朝据此用冰制度。可见,从周朝开始,古人就会用冰降暑了,炎热时,夹块冰放入酒水,一饮而尽,别提有多惬意。

但是,冰是皇宫特供,普通老百姓可用不上。《唐会要》载:夏至日颂冰及酒;宋代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清朝已有刨冰,在夏季也会赏赐大臣冰块。看看,连大臣要用冰都得是皇帝赏的。

西瓜

冰和西瓜可是绝配。西瓜自五代时期开始从西域传入中国,因为是从西域传入的,所以叫西瓜。其味甘性寒,有清热利尿、解毒生津之功效。皇宫贡瓜,又大又甜,置于冰中,多汁又冰凉,来上几块,皇帝们简直爽歪歪。

凉扇

防暑必备工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本是车上遮雨用的,叫“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古代没有风扇、空调,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扇风”了。皇帝当然不用自己动手,太监宫女们边扇边帮着擦汗,热意也没那么强烈。

游泳

这是皇帝们最享受的降暑方法了。因为游泳,皇帝们可能会爱上夏天。

古代皇帝们都会找个阴凉的防暑圣地,建个行宫,再在里面筑个泳池,闲时携几位妃子,到池里嬉戏,好不自在。

东汉灵帝就是泳池界的老手,他在西园建了一座泳馆,一到夏天,就躲进这里,命宫女妃子们把衣服全脱了,然后跳进泳池“裸泳”,自己则在旁边享受视觉盛宴。高兴时,自己也跳进去,与众人同乐,每天这样,夏天很快就过了。

古代的皇帝,夏天都怎么避暑?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今年夏天仍旧是烈日炎炎,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往往需要带上冷饮躲到空调房里避暑。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皇帝在夏天又是怎么避暑的呢?

我觉得作为古代的一国之君,皇帝热不热有太多人操心了,办法自然也有很多,下面我就为大家好好介绍一下皇帝们的避暑方法。

方法一:建水冷凉殿

皇帝是一国之君,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国政。那么天气炎热的夏季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在皇宫中为君王建一座无比凉爽的宫殿了。

唐宋时期,皇宫中会建筑一座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将水流的冷气吹进宫殿,并利用水轮将水引到殿顶,制造人工降雨的效果,为皇帝营造一个绝佳的避暑办公场所。

方法二:避暑山庄

皇帝们在夏天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天然环境十分凉爽的地方营造避暑山庄。

这些山庄要么在北方点的地方,如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要么就是在都城附近的一些地理位置优异,冬暖夏凉之处如长安之外的骊山。

在这种地方即可避暑又可游山玩水好不自在。

方法三:喝冷饮

这个方法其实和我们现代人在夏天喜欢喝冷饮是一样的道理。

当我们人体喝下冷饮之后,自然就会对我们的身体进行物理降温,自然也就取得了解暑的效果,方法简单但是直接。

方法四:宫女摇扇

正所谓风不动则热气聚,只有保证空气的流通自然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度,达到避暑的效果了。

方法五:多用丝竹之物

在夏季,皇帝会多穿着轻便透气的丝绸织物,同时寝具也多用清凉的竹子制作而成的竹席、竹枕等物。这样一来,即清凉又透气,自然比穿着锦衣睡着棉褥要凉快的多了。

方法六:泡澡游泳

实在不行就在宫内泡个凉水澡,游个温水泳,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古代的皇帝,夏天都怎么避暑?

“皇帝”这个词是从秦朝嬴政开始使用的,嬴政统一了中国以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也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的首位皇帝,是始皇帝。他想二世、三世、四世……一代代传下去,结果秦朝二世而亡,可谓是“其勃兴焉,其亡也忽焉”。

所以咱就从秦朝聊起,看看历代皇帝是如何过夏天的。

古代可没有空调和电扇,是因为没有电也没有电扇,但不缺会摇扇子的宫女和太监。

古代的扇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便面”,也称“摇风、凉友”等(如图)

“便面”(扇子)起源于先秦,魏晋时期最盛行,比如竹林七贤这些文人就对扇子情有独钟。

三国时的诸葛亮对鹅毛扇爱不释手,据说是夫人黄月英用鹅毛为他作的,提醒他要像鹅一样保持警惕性。

到后来扇子越来越大,大约到了汉代时,扇子成了皇帝的一种威严用品,这时的扇子叫“掌扇”和障扇”,通常和“黄罗伞”在一起用来显示帝王的尊严。(如图)

再到了后来折扇出现了,唐宋的一些文人墨客喜欢用纸折扇,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既可消暑,又能增雅趣。

比如清代的乾隆就喜欢纸折扇,他喜欢作诗,经常把写有诗的折扇送给大臣,无形之中为自己打了广告,乾隆是个高调的皇帝。

到了汉代曾出现过一种半机械化的“七轮扇”,它是以机轮带动运转的一种风扇,形成风的效率高。

《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者……又做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我觉得“七轮扇”就是在一个叶轮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如图)

除了风扇以外,皇上还会享受冰块散发的凉气。古代虽然不会制冰,但学会了储藏冰块,古人在地下挖很深的地窖,把冬天的冰块储藏起来,到夏天拿出来用,起到散热的效果。

古人早就发现地下水的温度正好和季节相反,夏天深井抽出来的水是冰凉的,而冬天出来的水却是温的,于是得出地下的温度变化刚好和四季相反。所以古人挖地窖储藏冰块。

清代宫廷里用冰鉴来放冰块,是用铜做的四方形的盒子,内用铅或锡隔热。将冰块放入冰鉴内,食物放在冰块中间,既能防暑降温,又能保存酒肉。

不过这种“冰箱”因为没有电制冷,冰还是会化的,只是化得比较慢。

战国时代青铜冰鉴(hàn)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

到了清代,人们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被人们称之为"冰桶",实际是由"冰鉴"演变而来的。(如下图)

<冰鉴>

清代的皇帝每到夏天就会到承德避暑山庄消夏,这和现代人生活习惯差不多。东北人每逢冬天就到海南居住,为了就是避寒,皇上也是这样,去避暑山庄是为了避暑。

清代之前的皇帝为了避暑还修建了“凉屋 ”。 “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水的凉气来降温,农村有的往屋顶撒水就是利用水来降温的,还有在屋外挖个深井放水,通过循环水带走热气达到降温的目的。

再就是大家熟知的“竹夫人”,即竹制品,竹凉席竹枕头,皇帝睡在上面比较凉爽透气。

总之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但皇帝有许多纳凉的方法,皇帝不会因炎热而中暑,但苦了伺候他的人了,无论是冰还是扇风,都离不开人的操作,正可谓“凉了一个人,热了大家伙”,皇帝真不是东西!

文/秉烛读春秋

古代的皇帝,夏天都怎么避暑?

如今各位小伙伴在家吹着空调,也有时候忍受不了三伏的高温酷暑,各地朋友圈一片要“射日”的声音。

那么,古代皇帝如何应对夏天的炎热呢?皇帝为九五至尊,享受各类人间烟火风物,我就说说清代皇帝避暑之地吧。1703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开始在承德营造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作为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但是,这个避暑胜地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是用时89年,到了乾隆时代才正式完成,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

承德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适合作为避暑之地。在建筑设计上,融汇了满族文化特色和汉族古典宫苑经验,整个山庄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在形态上为东南多水,西北多山,结构精巧。并且,风景建筑设计大多仿照江南名胜,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大小建筑有120多组。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正是无数奇巧工匠的努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艺术的巅峰之一。正因清代皇帝夏季多来承德避暑山庄行政,同时接受蒙古西藏和藩属国祝拜,此地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古代的皇帝,夏天都怎么避暑?

谢谢悟空邀请。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许多地方都酷暑难当,如此炎热,在现代有空调的社会尚且如此,那问题来了,古代没有空调等黑科技,也会经受连续的高温天气,作为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他们是怎么度过夏天的呢?

第一:使用冰块避暑

在古代使用冰块降温是最常见的方法,专门有人为皇宫运送冰块,这些冰块一般都是在冬天的时候开凿出来,然后储存在地窖里,夏天的时候运上来,供皇宫使用。

当然皇宫里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一般是皇上皇后和太后以及得宠的宠妃,寻常嫔妃和宫女太监只能哪凉快哪待着了,没资格享受冰块。

第二:修建避暑行宫

很多皇帝在天气很炎热的时候,都会选择外出休假避暑,唐朝时期有甘泉宫,清朝时期有承德避暑山庄,明朝时期有瀛台,四面环水,也是明朝后妃和皇帝避暑的地方。

第三:宫女扇风

古代皇帝身后都是有宫女手拿大蒲扇伺候的,这些宫女都是经过了专门的训练,一般在皇帝感到炎热的时候,宫女们轻摇蒲扇,为皇帝送去凉风阵阵。

第四:制造“水机”

为了让室内的温度更低,古代的皇宫来发明了“水机”,凉水被“水机”送到屋顶上,然后凉水沿着屋脊散落下来,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这种方法在古代十分先进,颐和园曾经出现过,后来已经失传了。

第五:冰盘风轮

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放在一个大的陶器中,冰块上放置一个可以旋转的扇形道具,旋转的时候,冰块自带的冷气就弥漫了整个房间,感到凉爽。

其实古代如果皇帝待在皇宫室内,不外出活动,再加上上述的避暑条件,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古代没有现在这么热。你们说是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