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军事天才项羽为何从屡战屡胜沦落到乌江自刎?
人们普遍认为项羽是自刎于乌江,而不是东城,那一幅自刎乌江的图画,始终印记在许多喜爱项羽的后人的脑海里,虞姬一别,悲歌一曲,自刎一剑,定格了项羽的光辉形象,让无数项羽的粉丝叹息不已。那么,何项羽会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呢?
第一、项羽手下的人才都被刘邦挖得差不多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中,有很多当年都是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都跑到刘邦麾下谋高就去了,不但得到重用,而且为刘邦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比如韩信,当年项梁西征,他仗剑相随,不过不得重用。项梁战死后,韩信又随了项羽,任为郎中,多次向项羽献计,不得采纳,韩信因此郁郁不得志。刘邦当了汉王后,韩信便离开项羽,跟了刘邦,被越次提拔为大将军。
又比如陈平,当初在项羽手下,曾追随项羽入关,封信武君。但在殷王司马卬反叛时,项羽派陈平去平定叛乱,打败司马卬,但司马卬既降又叛,项羽竟然要斩杀前去平定叛乱的将领,这叫是非不分,陈平因此改投了刘邦。所以,那些稍有才能的,便纷纷改投了刘邦,战争既打实力,更打人才,最后惨败,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战略眼光上,项羽也远不如刘邦。刘邦自西征秦朝以来,眼睛死死盯着关中之地,他要的就是富饶的关中,以此为基地,再图中原。所以,他经营汉中不久,自己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便立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关中,再后就与项羽争霸中原了。
而项羽呢?进入咸阳后,有人以“关中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说项羽定都关中,建议他利用关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定都关中,以易守难攻的优势,和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资源,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十分天真地给拒绝了。其战略眼光与刘邦相比,真有霄壤之别。
第三、胸怀狭小。韩信曾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说的就是他的胸襟不宽阔。他说,项羽虽然威严,咆哮起来,震山惊海,手下无人不惊骇,但他不能任用贤能,不过匹夫之勇。他待人恭敬仁慈,有人生病,甚至流泪,但当手下立了战功应该加官进爵时,他却反复磨玩着印信,却舍不得赏赐给功臣,不过妇人之仁。
而刘邦则不然,手下功臣,当封地时封地,当封王时封王,从不吝啬。这种胸怀和格局,使他积蓄了当时的最优秀的人才,掌握了最广博的资源,前进时如猛虎下山,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反而能重蓄力量,绝地反击。
所以,项羽后来失败于东城,从十万大军战到身边只留数十亲随了,还在发起冲锋,打得津津有味,匹夫之勇表露无遗。而当最后几乎是只身逃到乌江边时,本可能驾一叶扁舟,回到江东,再图东山再起,但他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这也是为人过于刚烈的表现,得意时无法无天,失意时破罐破摔。
楚汉之争,军事天才项羽为何从屡战屡胜沦落到乌江自刎?
楚汉战争中,项羽之所以被战败,其主要原因在于:
项羽只是一勇夫,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这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为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属下有了疾病,项羽痛哭流涕,将自已的饮食分与病人同享。可是部下立功当赏,他却又舍不得封爵赐印。所以说项羽之仁,不过是妇人之仁,缺乏政治家应有的魅力。
项羽虽霸天下而臣诸侯,却不在富饶的秦地立足而东归彭城,可见他缺乏战略眼光。
分封诸侯不公,又引起众人的不满。
他攻下的每座城池,总是被他破坏得残破不堪。因此天下多怨,百姓不服,失去民心,众叛亲离。最后项羽被迫在乌江自刎,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楚汉之争,军事天才项羽为何从屡战屡胜沦落到乌江自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大话题。
但说来说去,就是项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能力不足,不是刘邦的对手。
项羽最强的地方,在于他是战术天才,可以打出一个个惊人的战役。
巨鹿之战,项羽5万人,击溃王离章邯大军40万人,俘虏王离,章邯投降。
彭城之战,项羽3万人骑兵击溃刘邦56万大军,歼灭30多万人。
这些都是历史上难以赶超的超级战绩。
所以,项羽是真正的战神,中国历史上没有人能够超越。
但是,项羽是个蹩脚的外交家和军事战略家。
当时天下并不是只有项羽和刘邦,还有各国的势力,都很强悍。
在巨鹿之战,赶来救援的其他几国援军就有30万人,当时项羽才5万人。
然而,项羽在外交上的表现很弱,这些国家的实力派几乎全部被刘邦争取过去。
甚至连自己很好的盟友,英布、张耳、司马,申阳、共敖、臧荼、魏豹也都先后投靠刘邦。
最终,项羽等于是和整个国家作战。
以彭城之战为例,因齐国反叛,项羽被迫出动大军杀入山东攻打田荣。
在双方激战的时候,刘邦趁虚而入,一举抄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汉军高达56万。
正常来说,项羽此时就已经完蛋了。攻打齐国久攻不克,后路又被切断,项羽大军无法补充,死路一条。
如果不是项羽以惊人的战术能力,以3万铁骑一举击溃56万汉军,当时项羽就得自杀。
而项羽依靠的主要是楚国,但楚怀王又和他不合,实际上项羽并没有真正自己的地盘。他的核心是三千子弟兵为基础的一个军事集团。
相反,刘邦在军事战略上厉害太多。
他们背靠粮仓和人口稠密的汉中为根据地,联络国内其他实力派,稳步推进,围攻项羽。
彭城之战大败以后,刘邦能够迅速恢复实力,消灭陕西的章邯,打垮了项羽牵制他的最后法宝。
项羽无奈,亲自带兵攻打河南,在洛阳附近和刘邦大军鏖战。
但刘邦同时派遣主力抄了项羽老巢楚国。
此时项羽已经陷入崩溃的颓势,军队再强悍没有补充和粮草也是无法作战的。
结果就是,项羽部下不是被打垮,就是投降,最终只剩下少数嫡系。
而当时刘邦的实力占有绝对优势,主力就有60万人,楚军只剩10万。
双方兵力相差太远,项羽又失去了根据地,败局已定。
项羽其实只适合做单纯的军人,比如集团军司令官之内,搞政治则非常蹩脚。
楚汉之争,军事天才项羽为何从屡战屡胜沦落到乌江自刎?
项羽和刘邦之争,从它落下帷幕开始,就不断有个问题浮现在人们脑海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从韩信到刘邦,再到记述历史的司马迁,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
项羽一生,势力最大,就在入关之时,刘邦为什么冒险去鸿门宴,因为那是项羽人生顶峰,人多势众。不趁势灭掉敌人,最后导致放虎归山,虽然彭城一战力挽狂澜,但终究一人难敌四手,一败涂地!世界事情,要趁势而为!
在楚汉相争中项羽所处的优势很明显但是依然败了。既可以说是汉高祖的水平很高,也可以说项羽能力有问题。项羽的失败与什么妇人之仁无关,如果真的仁,怎么破釜沉舟?怎么坑杀二十万降卒?怎么杀秦王子婴?主要原因在他不是领袖之才,刚愎自用心理有极度敏感,刚开始投奔的项羽的有韩信陈平等一干谋士能将,但是最终都投靠了刘邦,原因很简单,项羽只考虑自己的心腹,并没有给他们上升空间。这很大程度上跟他这个亡命贵族身份有关。
从小受苦难,对人很难有信任感,同时又见不了别人比他强,所以导致他众叛亲离,尸身一分为五。有人觉得刘邦命好有一大帮能人帮他,但是不要忘了,没有刘邦,萧何曹参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县级公务员,樊哙也就是一个杀狗的,周勃顶多也就是一个富贵的布匹商人,韩信也就是个街头无所事事的游民,张良也就是个亡命贵族。
并且根据汉高祖本纪的描写,刘邦是一个满嘴脏话,脾气极差的在生活中让人难以忍受的人,可是人都乐意追随他,原因便是在他那有上升渠道,韩信轻松拜将有了日后战绩,张良之言基本都能听进去,手下人劝谏,即便满嘴脏话基本上没有生命危险。项羽最终失败是很正常的,这个人即使在三国,五代,元末明初也将是个失败。
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到诸多平民子弟建功立业的野心,也不知道这种人心所向已是大势所趋,其中所蕴含的能量,对于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评价众所周知。不愿学剑而学万人敌(兵法)也是定论。也就是说,论个人之勇、兵法之精、体恤士卒,项羽已经做到极致,但还是留不住有野心有才能的韩信等人,因为他们在他麾下几乎不可能得到分封。之所以如此,看项羽推翻暴秦后的政治作为就明白,他自立为天下共主,大封六国贵族后人和少数有功将士,归根到底还是贵族分封制,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平民子弟的意愿几乎是完全忽视。也因此,尽管他在正面战场上一再胜利,但始终无法消灭秦失其鹿后无数平民子弟再难遏制的政治野心,一次次组织起军队合纵连横与他对抗。这种与天下人心对抗的结局是注定的。
用人、社会变迁等原因已经老生常谈了。不过论战争成败,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看战略的优劣。项羽之败,败于战略。项羽作战,其实最大的特性是“猛”,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如此,讲的都是刚猛二字。于是这位百战百胜的年轻统帅,在面对楚汉对峙的时候,也是以猛是从,集中力量,跟刘邦对抗到底。从战略布局来看,汉这边的整体布局,大致是两路作战,一路刘邦亲自坐镇抵抗,或者说拖住项羽,另一路韩信从北边一直灭魏、代、赵、燕、齐,直捣项羽老巢彭城。而项羽采取的策略是——基本不理韩信那边,集中力量干掉刘邦一路,以为干掉刘邦,汉的势力自然就瓦解。在京索一带正面战场上,看起来确实项羽攻打刘邦为主,但刘邦就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项羽则几乎被拖死。从天下格局来看,他在正面战场屡屡得胜的同时,就已经逐渐陷入劣势了,因为韩信那边基本上是一路过三关斩六将。最终韩信破齐,兵锋直指彭城。项羽这才意识到北方的重要性,派龙且与之作战,结果很遗憾,楚军惨败、龙且战死。从此以后,西楚败亡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政治水平低。具体表现为:1、弑杀义帝,2、分封不公,3、残戮百姓,丧失了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的人心,4、放弃关中,定都彭城,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人;二、格局太小,不能与他人共享胜利果实;三、不会用人,不懂得使用聪明人,意图凭借一己之力,逞匹夫之勇。
楚汉之争,军事天才项羽为何从屡战屡胜沦落到乌江自刎?
项羽失败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历史的大趋势。
项羽身处的大时代,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
其一、一个漫长的大乱世刚刚结束;
其二、一个依靠暴力统一天下的短暂统一政权的建立。
历史上这样的时期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共性——
其一,最终统一的速度很快,各个割据势力远未扫荡干净,存在着大量的希望复辟的旧贵族;
其二,大乱世后期,中国的总人口实际上是在上升的,新王朝统一的时候,人口已经逼近了红线。
这就导致了一些共性的结果——
其一,农民起义的迅速爆发,人口红线的逼近迅速使得粮食不够吃,农民活不下去,开始造反。
其二,各种势力进入革命队伍。
最终的结果也都很有趣,胜利的往往都不是项羽这样的旧贵族。
我们把这个框架往秦末套,就可以观察出一些端倪:
秦帝国短时间内统一了六国,却无法有效消化统一的成果,国内人口危机加上六国百姓对于秦统治方式的不熟悉滋生的怨气,迅速引爆,发生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与此同时,六国旧贵族择机而动,迅速掺和进革命的队伍,没多久六国都复辟了。
所以接下来的时代大命题是,旧贵族如何分蛋糕。
项羽很不巧,成为了操刀切蛋糕的人。
于是怎么分呢?易地而处,你能想明白么?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面对这种复杂的时代难题,是不可能给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答案的。他既无政治素养,又虚荣心爆棚,他的策略是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天下回到春秋。
分封十八路诸侯,已经是他的人生顶点了,从此以后就是下坡路了。
分封后三个月,齐国一线就出事儿了,紧接着,汉王暗度陈仓。
我们再来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
刘邦就算剿灭了项羽,也面临着如何应对旧贵族的问题,刘邦的态度很坚决,推行郡县,在他去世之前剿灭了所有异姓王,到了汉景帝手中,同性王造反,汉武帝时期同性王也被分化消灭了。
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顺势逆势之间,个人是无法忤逆历史的。
楚汉之争,军事天才项羽为何从屡战屡胜沦落到乌江自刎?
项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02年)是古代勇战派军事家“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善于打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5万楚军打败40万秦军。彭城之战凭三万精锐骑兵打溃刘邦56万汉军,可以说在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为什么在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失败了呢?一,项羽选彭城做都城是个错误。彭城是天下军事要地,即四战之地。自古发生数百起战争,易攻不易守也就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温成就了霸业。二,项羽就象个救火队长四处征战,没有固定可靠的粮草供应。在垓下之战前已兵疲粮尽,只是韩信,彭城,英布得到地盘封赏后才把十万疲惫之师困在垓下。楚军是粮草用尽军心焕散后才失败的。三,项羽为人刚愎自用有一个亚父范曾不知任用,过分迷恋自己的武力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四,项羽为人比较残暴,喜欢搞屠城立威,坑杀秦兵二十万,火烧咸阳杀死秦王子婴和宗族大臣失去天下民心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