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白江口海战期间,大唐和日本的各方面实力都有很大差距。
甚至可以说,双方根本不是对等的敌人。
大唐打垮日本海军是寻常事,唐军也没觉得有什么自豪。
唐军的水军一向很强悍。
建立大唐,统一全国期间,消灭强悍的军阀萧铣等人,均是依靠强大的水军。
663年的白江口海战,是日本试图争夺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援助百济,出动大量陆军和水军。
而大唐联合新罗,连续击败百济。之前百济其实已经被唐军灭国,只是后来残部又复国而已。
当时陆战中,日军和唐军都是劳师远征,关键看谁的海军能够胜利。
只要能够掌握制海权,就可以切断对方的海上运输线,迫使对方溃散。
多以,日军出动1000多艘军舰支援百济,准备和唐军海军决战。
唐军则是刘仁轨的170多艘军舰,数量要少得多。
双方在663年8月27日对碰,进行战略决战。
其实,此战胜负没有悬念,类似于打人打小孩。
日本当时国力落后,技术低劣,更没有见过大世面,不知道世界先进海军是什么样子。
他们的军舰虽然高达1000多艘,但都是中小船只,类似于大号渔船。
日本海军海战并不擅长远程攻击,而多采用跳上对付船只肉搏取胜的方式。
双方开战,日本海军发现唐军军舰水量很少,立即不知死活向唐军冲击。
谁知道,冲到唐军军舰附近,日本海军才傻了眼。
原来,唐军军舰虽少,但核心军舰非常高大,均是高大的大型军舰。
而唐军海战以远程武器为主,使用大量强弓硬弩,还有大型弩弓。
一时间,海上箭如雨下,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抵抗。
甲板上的日军水兵,瞬间被射成刺猬,即便有衣甲保护的人也挡不住唐军的强弩。
日军不死心,试图靠近跳上甲板肉搏。
但唐军军舰很高大,船舷比日军军舰高的多,很难跳上去。
况且,对方军舰高大,上面水兵也众多,少量日本水兵跳上去肉搏也是寻死。
激战中,唐军海军肆无忌惮的撞击日本海军的小军舰。
日军全线溃败,先锋部队撤退本队。
此时日军已经没有退路,如果海军撤退,那么百济就一定灭亡,集结在百济的数万日本陆军甚至也要全部死掉。
所以,日本海军仍然败中求胜,连续3次猛攻。
然而,唐军轻松连胜2次。
见日本海军实力太弱,第4次唐军直接进行大包围,将日本海军主力军舰稀疏包围起来,然而大量发射火箭。
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纷纷跳水逃生。
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坚持作战,但最后还是被唐军弓弩射死。
最终日军大败,双方仅仅海战几个小时而已。
《新唐书》记载:此次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
唐军白江口得胜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余忠、胜忠等率守军投降。日本陆军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百济境内日军集结于以礼城,于9月19日撤回日本。
百济灭亡,5年后唐朝有消灭宿敌高句丽,彻底控制朝鲜半岛。
日本被胖揍以后,开始派遣 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技术。
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白江口海战,由于时代久远,外加双方直接描述都不详细,对此战的细节,说法不一。其中很多描述,几乎笼上了“抗日神剧”的色彩。
仔细回顾当时中日双方的装备水平和战术水平,我们就能大致推想此战的基本进程!
此战的前因,我们就不啰嗦了。简要的说,就是大唐和新罗一起干高句丽和百济。百济被大得不行了去日本搬援军。日本也想趁着朝鲜半岛乱七八糟进来插一脚,浩浩荡荡前来搞事。
唐军参战船只技术水平,领先日本一个时代- 唐军参战船只情况:
对于唐军的参战力量,许多大神说法不一。虽然都是有理有据,但可能很多人想多了。
参加此战的唐军水师,先是从山东荣成出发,参加了攻占熊津的作战。随后,沿熊津河击周留城,在进军周留城途中,遭遇了日军舰队。
因此,许多朋友都认为,这些船只既要有海洋航行能力,又要有江河行驶能力,因此,对于此战唐军参战的船只,必然以海鹘船为主!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比如,唐朝水军的主力战舰——楼船。目前普遍说法是:因为重心过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不适合跨海出征。
可是,早在汉朝时,汉武帝就曾经以楼船“浮海而出”攻击朝鲜;在东晋时,以楼船为主力的孙恩,就泛海而出,上打建康,下击岭南;在隋朝时,楼船中的“五牙船”也成为征渡海高丽的主力战舰,并在海战中击败了高丽水军。
从山东威海荣成出发,到韩国仁川,直线距离93海里,比到大连还近!因此,在充分掌握气象、水文特点的情况下,渡海没有那么困难!
而且,唐军水军的主要任务,是运输兵员和物资(当时高句丽未灭,平壤未克,过鸭绿江走陆路危险很大)。而楼船这样的大船,在这种工作中的效率是最高的!
当然,蒙冲、斗舰等在江河中往来如飞的战船,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应该还是没办法参加海战的。而且,鉴于朝鲜半岛的战场环境,唐军的盟友新罗也没有必要(即使有能力)打造这种船只。
而当时唐军的一个新式武器,海鹘,他是绝对可以轻松参战的。
海鹘,由于采用了类似龙骨的技术,可以随海浪高低起伏,可以在江海通行!在《太白阴经》中,详细介绍了这种船只,说明在作者李荃时期(唐玄宗——唐代宗时期),这种船只早已广泛使用,其参加此次作战的概率不小!
同时,除了这些专用船只外,应该还有一些其他民用船只。
随同唐军一起行驶的,还有漕船,这些民用船只在古代技术条件下,依然具备一定的战力。
2.日本船只,落后一个时代
对于日本参战的船只,几乎没有记载。
在许多描述中,日军战舰都是又小又破,纯粹是跑来送死的。
这又是抗日神剧的思维了。日军好歹也是跨越山海过来的,能有多破?
不过,参考日本“遣唐使”的船只,我们会发现,他们落后中国一个时代。
我们对比下面两张图,看看是不是长得很像!
日本遣唐使船。除了为渡海做了改进,基本上与汉朝技术相当。此时日本的造船技术,大致相当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水平。
唐军水战战术,领先日本一个时代由于战术是紧跟着技术走的,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海军的战术水平,大致也相当于秦汉、三国时期。
在遣唐使船只的前方有两个板装结构,这个结构在航海时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不过,作为战船时,他可以作为撞角!
因此,合理的推测是,此时的日军,海战的基本战术是:撞角+接舷。充其量,与周瑜、黄盖的水军差不多。
而中国,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水战的战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远远不只是这两种基本战术了。
从西晋周处时开始,拍杆、犁头镖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撞什么角嘛!还没有等你靠近,一个杆子拍下去,或者一个大镖飞过去,击穿你!
而在《太白阴经》的记载中,用抛车投掷重物,甚至用火攻,都是基本的常见套路!
与“火烧赤壁”故事中费尽心机搞出的“奇谋”相比,南北朝时期,火攻几乎是水战中的基本套路了。南朝的宋、梁、陈,一言不合就用火船。558年,侯瑱与王琳的一战很说明问题。当时,王琳趁着顺风,带着火燧去打侯瑱,侯瑱晃到芜湖,等王琳过去后再杀出,转为占据上风,然后···两边一起玩火,下风的王琳被烧了个半死!
可见,在当时中国军队中,火攻是常见套路,而火攻运用的技术、战术特点,都已经掌握!
代差,就这么产生了。
历史对此战记载不详说得再好、再炫,仗还是要靠打的。
此战,双方的记载都很简单。
尤其是唐方,就简单介绍了下,说有这么个事,我们四战四胜,焚烧了敌军四百多艘船。至于仗怎么打的,提都懒得提。
日方的记载就相对详细。说他们遭遇唐军后,连续进攻,唐军坚守,日本啃不动。于是,日军将领和百济王不通天象水文,说:我们人多,往死里打,他们就会退了!结果,第四次进攻时,唐军分出两列包抄日军,再以火攻···然后,就是悲剧!
战役进程推想按照这些简易史料,我得出的战况是这样的:
首先,日军想要拼命靠近唐军船只。毕竟:不管是撞角,还是接弦,你要靠近人家呀!
可是,唐军不跟你这么玩,人家以各种方法,在日军靠近前就消灭了靠近的日军。日军腾挪转移,就是搞不定。
随后,日军计划发起总攻,总攻的意图很明显!中央突破,击穿唐军军阵,然后再包抄唐军。唐军远战厉害,但是,日军如果能从多个方向靠近唐船,唐军不退,就只有挂了!
你要中央突破?好!陪你玩!唐军主力两侧散去,看着日军密集地往中间挤。
日军倒也不担心唐军包抄,十则围之,唐军这么点船,包抄个屁!你在两侧也就抛点石头,能砸几艘船?等我们中央突破后,再多面围击你们!于是,八个呀路,日军一鼓作气,努力往中间突!板载!干巴特!死啦死啦地!
正如日军自己说的:“不查天文水力···回转不灵”,日军进入预定海域后,调转不灵,挤成一片!
随后,唐军玩起了自己的拿手本事:火攻!
当然,唐军没有庞统去献什么连环计,日军的船只都没有连在一起。但是,日军遇到的情况,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更悲催!
由于日军本来就密集,而且,由于日军自己都说的“不查天文水力,回旋不灵”,在进入预定海域后一片混乱。
当唐军烧了侧翼的几艘日军船只后,被烧的日船失控,撞向其他船只。日军一则回旋不灵,二则烟火冲天,八个压路,什么都看不清。于是,大伙“随机”碰撞,一片大乱!
《三国演义》中,赤壁火烧起来,曹操军还是能看清规律的,前面的船被烧了,后面的船还能想些办法预防一下,最起码,可以扭头就跑(跳水游回岸)!
可是,现在的日军就头大了!八个呀路!一切混乱都是“随机”的!皇军左右看看,纳泥!隔壁的船烧的烧乱的乱,不知道什么时候撞过来!再一回头,巴嘎!后面的皇军兄弟正在往前冲,随时也会撞到自己!前面的皇军也乱成一团了!抬头一看,板宰!日照大神在向他们招手!低头一看,死啦死啦地!跳水吧!
于是,“官军(日军)纷纷跳水,死者甚众”。
战斗结束!
什么叫代差?代差就是:你以为是神剧演义,但却真的可能就这么发生了!
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白江口海战,又称白村江之战,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约1万3千士兵,战舰170余艘),倭国、百济联军(约4万2千士兵,战舰1000余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海战,在唐军将领刘仁轨指挥下,用战舰分左右将倭军战舰围住,使其船只无法回旋,士兵大乱,倭军战舰全部被烧毁,上百上千倭军被杀和溺死。
此次战役,唐朝联军大败倭国联军,主要是倭国当时军事技术非常落后,倭国战舰虽然多,但大都为舢板小舰(其实根本不能称为舰,应称为船只),而唐军有着高超的造船技术,皆都是巨舰,居高临下,战尽优势。还有唐军将领指挥得当,用计将倭国战舰诱入唐军水阵中,右右夹击,火箭齐射,焚毁战舰四百余艘。
此战过后,百济王逃住高句丽,667年唐朝联军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倭国残军投降,日本举国恐慌,并将都城从飞鸟迁住近江大津宫。倭国对唐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彻底放弃与大唐对抗的意志,甘心等同藩国,不断派唐使前往大唐学习中华文化。白江口海战,可谓一战保千年和平。
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白江口海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在经历过这场仗义后,日本人彻底被打怕,也开始了向唐朝求学的路程。
对于白江口海战的记载其实十分简略,只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些许记载:
“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白江口海战之所以这么著名,除了后来日本人向大唐拜师外,还因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海战。而能打赢这场海战,我个人认为有日本与唐朝的船只、地形及战术等因素。
先说日本船只。当时日本的船只的发展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奇特,因为古代日本人的身高偏爱,而作为贫瘠的日本,可能为了省资源,所以船体结构较矮。但矮的同时吃水又很深,为了降低侧翻的风险,他们把船底弄得很平,这样也是为了能多容纳士兵。
但也因为这样的船体结构,就造成抗风浪性能较差,船体在拐弯时速度很慢,加上“超载”的现象,日本的船只就变得极为笨重。
再则,前面说到古代日本贫瘠、资源缺少,所以他们的打战被网友戏称“村长械斗”,也就因如此,古代日本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箭如雨下”的战斗场景。
所以,此时的日本战船的设计有个致命缺陷,就是他们把负责调节方向的舵手和划船的桨夫都放在船上而没有任何防护。因此,当两方开战时,唐军的弓箭手一顿“箭雨”就把这些控制船只前进的桨夫都射成了刺猬,在没有了舵手和桨夫的情况下,日本战船就成了“固定靶”任由唐军弯弓射箭。
再说唐军战船。当时唐军用的战船时一种江海两用的“海鹘船”,《通典》中记载:
“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邮倾侧。”从这段记载来看,当时的海鹘船跟日本船一样的特点,就是船底也平,但中国古代设计师懂得在船两边增加浮板提高稳定性,避免了船只转弯产生倾斜而翻船,又因为增加的浮板,所以海鹘船的吃水比较浅。
然后说地形为什么上面要着重介绍船只问题,就是因为当时的白江口时现在韩国的锦江河口,这条河水况比较复杂。
在不了解地形的情况下,大型船只很容易因为潮汐而导致搁浅,当时的日本船已经算是大型船只,而他们为了能承载更多人,所以吃水比较深,这就导致了《日本书纪》上记载的:“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导致舰队不得回旋”,简单来说就是船只卡在那了。
作为江海通用的海鹘船,体型并不算大,尤其在加了浮板后吃水比较浅,在白江口这样的地区就显得游刃有余,因此当时的唐军可以非常灵活的攻击那些被搁浅的日本战船。
最后说战术可以说,再好的形势和装备如果没有一个聪明的将领来指挥也是无济于事。在刘仁轨、扶余隆观察了战场情况后,他们下令唐军对搁浅的日本船只进行“左右夹船绕战”的方法。
(刘仁轨)
在日本船只周围用火攻,先是对船上的舵手和桨夫进行一轮箭雨,带这些人都被击杀后,没搁浅的船也只是固定靶,那些待在船上的日本兵无法靠近唐军战船,只能也用弓箭射击。而唐军直接用火箭射击烧毁其战船,剩下的日本兵只能在船上活活被烧死。
这场海战能以少胜多,主要还是当时的唐军兵力少、船只小,只能守在河口;而日本一方着急进攻,没有详细研究白江口水域的情况,导致他们的船只大部分搁浅,而作为船只动力的舵手和桨夫在开始战斗时就已经被射杀所剩无几,更是让船只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最后唐军趁势出击,以少胜多赢了这场海战。
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白江口海战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一点就是当时日本的军事技术还非常落后。当时,日本流行的还不是后来的武士刀,太刀。而是被称为中原直刀的铁刀,其实就是我国汉朝的环首刀。三国的时候,日本女王就进贡魏国2把五尺刀。
现在日本和美国博物馆还有这个时期的日本中原直刀。而且这个时候,日本人还不会骑马用刀,到了平安时代后期和镰仓时代,有血槽的大太刀和弓箭才大量装备日本骑兵,使用有弧度的太刀,借助马的速度,进行骑马砍杀。
日本虽然从汉朝学会了青铜长矛的制造,但是性能非常差,所以大家更喜欢使用薙刀。一直到织田信长时代,日本才制造出合格的长矛,也就是6.37米长长矛。以500枪兵队,就让使用短枪的斋藤军无地自容。
日本早期弓箭也是竹弓,威力比较弱,日本的超级大弓都是镰仓时代才出现的。但是,也有很多短弓在《信长公记》中,赤塚之战的织田、山口两军更是走到了5~6间(10米左右)的距离才开始对射。
而且日本习惯进行平射,也就无法打击远距离目标。日本出土的马匹基本都是130厘米身高,而在南部的马匹更是只有100-120厘米身高,只适合干农活和驮运。镰仓时代以后,才出现130厘米以上身高的马匹。
而且,日本马有一个特点是马头不是高昂着的,颈部比较平直。看起来矮胖不威武,腿部粗短,适合山地生活。日本马在速度也比较慢,以100米跑的速度,算起来也就只有40公里时速。
到了与隋唐广泛接触,日本才开始发展骑马武士,改良军马。日本盔甲最出名的大凯也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的,在白江口战役的时候,日本的短甲大部分都是皮甲,防护能力很差。
而且日本骑兵不会进行长矛冲锋,马上冲阵,近战突击。最喜欢在阵地前对射,还有使用军刀进行小群战斗。到战国时代日本骑兵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长矛,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让唐军以少胜多,让日本1000多年不敢窥视东亚大陆。
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根本原因就是造船技术的差别,唐朝水师包括造船水平,都是很牛的,甩当时的日本十几条街。
先说背景,白江口海战实际上是一次多国参加的国际战争,交战双方为四个国家:
一方是唐朝与新罗组成的联军。
另一方则是倭国与百济组成的联军。
百济和新罗都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说起这场海战,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主权,从而进行的大决战,一方面是日本想趁百济与新罗内乱时,趁机分一杯羹,夺取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是大唐得知了日本人的阴谋,派出水军援助新罗,共同抗击日本与百济组成的联军。
时间点为公元663年8月27日,到第二天8月28日,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即使大唐以少打多,但也就只用了“一天”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当时的大唐牛逼到恐怖的地步,只用一天时间,就干垮了日本海军,而且还是在以少胜多的前提下,除了说大唐实力恐怖,我实在想不到别的形容词。
说起海战的大致过程,其实没有任何悬念。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双方各自派出的军力数量:
倭国军队:4万2千人,乘有战船1000余艘。
大唐军队:1万3千人,战船170艘,由大唐将领刘仁轨指挥。
这就是题目里说的“以少打多”。
至于为什么能以少打多获得胜利,我想咱们来看一下双方的船舶对比,相信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首先是日本的战舰,同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源匮乏等原因,为了尽可能节省木材,造出的船只通常在外部是没有坚实防护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日本水军都会把划船的桨夫与舵手直接放在甲板上操控船只,这在海面战场上就显得非常致命。
接着是大唐的战舰,即著名的大唐“楼船”,可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外部有着坚实防护,而且舵手也被较好的保护起来。
而当时日本的战船再多,但实际上无论是大小,还是坚固程度,以及保护性,都要远远输于同时期的大唐战船,甚至整个隋唐时期的造船水平,即使放眼全球也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更别提面对的敌人,是一个资源匮乏,造船技术也十分落后的倭国,可以说日本海军选择跟当时的世界第一海军打海战,不管怎么看,都显得有些自不量力。
再加上当时日本为了节省木料,会把桨夫与舵手全都放在甲板上,这就相当于露出了最为致命的弱点。
于是当大唐的弓箭,铺天盖地般从楼船上射向日本的战船,那些没有任何防护的舵手与桨夫,瞬间就被射成了刺猬。
而没了这些撑船的人,船自然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更无法控制方向,于是大量日本战船因为无法转向,从而全部蜂拥挤向一起,很快就造成大规模混乱。
接着大唐水军再用大船,把这些日本战船团团围住,而挤在一起的日本战船又因为没有动力,互相头尾相撞,就像一团乱麻般纠缠不清,是走也走不动,逃也逃不掉。
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唐楼船上的弓箭手们,举起手中点燃的箭矢。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燃烧着火焰的箭矢,铺天盖地般射向撞成一团乱麻的日本船只,木质的甲板就像一团团棉花一样,又引燃了周围的所有船只,眨眼间混乱的日本战船就燃烧成一片火海,无数日军只能跳入大海之中来躲避,可越跳越多,汹涌的大海逐渐把日军全部吞噬,最终日军战船被熊熊大火尽数焚毁,多达数千名的日军被溺死,其余的则被大唐士兵用弓箭射杀,反观唐军,则几乎没有多少损失,就轻而易举赢得了白江口海战的胜利。
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战国,正是得益于大唐当时领先世界的造船水平,以及井井有序的战术指挥,其次那可是贞观年间的大唐啊,正是唐朝国力最最巅峰的时期,无论造船水平,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均位列全球第一。
而日本水军就这么不自量力的,想要挑战当时的全球第一海军,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白江口海战之所以大唐能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的大唐太强大,而日本实在太弱,简直不堪一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