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尊重?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张鲁降曹的故事,好有一比啊。

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些事儿---张绣的婶婶》就说过,张绣因为曹操纳了其婶婶感觉受了侮辱,于是反叛。其原因绝非这么简单,在这里再详细说说 。

01

张鲁降曹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10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弟张卫不听,率领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张鲁闻讯就想磕头投降。张鲁的功曹阎圃献计说:“如今您被迫谒见,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朴胡去抵抗一阵,然后再向他献礼称臣,这样才会得到曹公的重用。”

张鲁于是率军前往巴中。临行前左右的人想将仓库里面的宝物全部焚毁,张鲁说:“我已有归顺朝廷的意愿,只是曹公尚不知晓。今天我们离开,不过是避开锋芒,并没有别的意图。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不能毁坏。”于是,将宝物都妥善藏好才离去。

曹操到达南郑后,对张鲁的行为大加赞赏。知道张鲁早有归顺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问。张鲁带着全家谒见曹操,曹操以客礼相待,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

曹操将张鲁和他的家属带回邺城,封他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女儿为妻,以示亲近。

02

张绣降而反叛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军阀、军事家,汉末群雄之一。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谥定侯。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到达淯水。张绣想投降,就派贾诩前去致意。曹操就想留下贾诩。贾诩对曹操说:“当年劝说李傕郭祀进攻长安,杀死王允,那是不得已的事,但让世人诟病,现在张绣对我是言听计从,不好离他而去。”

贾诩是天下第一“毒士”,绝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张绣成不了大事,也清楚曹操雄才伟略。但张绣不发一枪一箭就率军投降,曹操很轻视他,没有啥封赏。又见曹操谋士众多,自己恐怕一时也混不出头来。

回来之后,就动了心思。恰巧曹操纳娶了张绣的婶婶,贾诩趁机献计张绣反叛。曹操措手不及,仓皇逃窜。结果,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建民,勇士典韦全部战死,张绣的婶婶邹氏也死在混乱之中。

以后曹操多次征讨张绣,互有胜负,一时不能彻底解决张绣的问题。这是贾诩在讨价还价,其目的就是想让张绣卖个好价钱。

03

张绣降曹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准备进攻许都。于是派遣使者想联合张绣和刘表夹击曹操。袁绍也知道贾诩是个很角色,还专门给他去信示好。张绣准备答应,可在一旁的贾诩先开口啦,说“回去告诉你家主公,兄弟都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

贾诩对张绣说:“袁绍不能容人,而曹操却有三大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当曹操与袁绍官渡决战的关键时刻,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

张绣接受了贾诩的建议,率众投降。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并且张绣还协助曹操参加了对袁绍的决战。

就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的初期,徐州的刘备反叛了,曹操当机立断,亲自率兵东击刘备,解除后患。

从刘备与张绣的一叛一降,就能体会曹操的心境。由此也看出贾诩的老辣之处。

选择这个时机,投降曹操,的确是给张绣讨要了一个好价钱。

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十分亲密。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并为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跟对待张鲁的投降一样,是如法炮制。

曹操亲自接见贾诩,握着他的手说:“使我的信誉扬名天下的人就是你啊!”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还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

之后,张绣,贾诩跟随曹操北征南战,混的相当不错。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尊重?

谢邀。

曹操与张绣有深仇大恨,其也是睚眦必报之人。但是惟对张绣却网开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曹操作为有理想的政治家,为了大业,他不仅不计前嫌,还与张绣成为儿女亲家,并一再封赏。曹操非常清楚,在战乱时期,杀投降之人,必定会导致人才流失,再也不会有人投靠你。贾诩是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张绣也是一位很有能力之人才,曹操要为我所用,这就是大格局。

二、可以树立不弃前嫌,唯才是用,宽容大度的形象。将更多人才拢络吸引过来,一举多得,符合曹魏集团的利益。

三、宛城之战时,张绣并不是真正破曹军之人,曹操深知其中的奥秘所在,其根子在他自己。所以他也不太记恨张绣。枭雄亦英雄,能负天下人;亦能忍痛割爱,化敌为友。

四、官渡之战时,也是正用人之际,收降张绣,不仅壮大了自己,张绣也必须尽全力去战,他急需建立功绩,以消除曹操的疑虑。

五、曹操是一枭雄,性格矛盾、复杂。他既有狡诈狠毒的一面,又有温情宽容的一面;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又是一个气量大,宽容之人。如:陈琳的一篇檄文,把曹操骂个狗血喷头。陈琳被擒后,其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大度的将其赦免。

宰相肚里能撑船,亦如此也!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尊重?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关于刘邦为什么要封他最痛恨的雍齿为候的故事。

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一天,在宫殿前看到群臣围坐在一起,不知道在议论什么?于是刘邦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看了一眼,对刘邦说:他们在议论谋反。

刘邦一听,吓了一大跳,对张良说:天下刚刚平定,为何会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布衣起家,做到天子,受封的都是身边亲密的人,现在朝中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人分封,那么天下的土地肯定不够,很多人担心自已不能受封,又怕陛下追究平常的过失,因此聚集在一起商议谋反。

刘邦问:那怎么办?张良回答:陛下最恨谁?您最恨谁就封谁为候,如果连陛下最恨的人都受封了,那么其他人自然会安心了。于是刘备听从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为候,群臣看到连刘邦最恨的人都能封候,于是就不再忧虑了。

刘邦身为皇帝,尚且为了安稳群臣之心,也要做自已不喜欢干的事,封自已最痛恨的人为候,刘邦是个政治人物,考虑问题就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的,看似违反常理的事情,刘邦也不得不做,而雍齿的受封就成了刘邦笼络群臣的榜样和招牌。

同样的道理,曹操为什么要重视和尊重张绣?因为张绣是曹操笼络天下人心来降最好的榜样和招牌,你想啊,曹操连杀子仇人都能重视和尊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人不能重视和尊重呢?

曹操重视和尊重张绣这个杀子仇人的目的就是昭告天下人,你们赶紧来投靠我曹操吧,你们看我曹操是何等的心胸宽广,连杀子仇人也不计较,什么三教九流,各方势力,也无论你是否得罪过我曹操,现在都不计较,都来投靠吧!我曹操可是非常宽宏大量的啊!

曹操是一个标准的政治人物,不要用道德人伦的观点去看曹操的行为,必须用政治观点去评价曹操,曹操重视和尊重张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绣投降的时机非常好。

当然了,张绣投降曹操,起决定因素的是贾诩,是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的,而且时机把握得非常好。

张绣是在官渡之战的初期投降曹操的,当时曹操正在官渡前线与袁绍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当时的形势是袁绍强,曹操弱,曹操在前方与袁绍打仗时,还得防备自已的后方其它势力的攻击,因为曹操不能陷入两线作战的情况。

在曹操的东南方有孙策盘踞的江东六郡,在西南方有张绣和刘表占据的宛城和荆州,在西边还有马超和韩遂割据的关中和凉州,而张绣恰好在曹操最需要的时机投降,简直是火中送炭一般帮助曹操解除了一个后顾之忧,曹操能不重视和尊重吗?

当时袁绍的使者前来劝说张绣投降,张绣想同意,但是贾诩直接就拒绝了袁绍的使者,并且贾诩也给张绣解释了为什么要投降曹操的三个原因: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

2、曹操势力弱于袁绍,更容易引起重视。

3、曹操志向远大,肯定能够不计前嫌。

袁绍使者来劝降张绣的时候,曹操都没有派使者来,反而是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主动投降曹操,明显是贾诩看透了曹操,连贾诩都猜透了曹操这个政治人物的心思,也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重视要尊重张绣了。

曹操是怎么重视和尊重张绣的呢?

1、与张绣结成儿女亲家,曹操让自已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2、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之后不断升迁,第二年升为破羌将军;

别小看这两个官职,扬武将军算起来是四品的杂号将军,历史上刘秀和李傕都曾担任过扬武将军。破羌将军则是专门为张绣设置的,要知道当时的于禁才是偏将军,张辽是裨将军,夏侯惇还没有将军职,在官职上张绣是较高的。

3、曹操给张绣增加食邑,公元205年,张绣的食邑已经是2000户,什么概念?曹操手下食邑最高、最亲近信任的大将夏侯惇当时只有1800户,张辽只有800户,于禁1200户,曹仁直到210年才1500户,由此可见张绣的食邑在当时算是最高了。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尊重?

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曹操弃利重义,反倒对张绣高看一眼。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说说这件事情。

常言道:“天下纷纷,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那个烽火战乱不休的年代,一代枭雄曹操为何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我们今天顺着历史的线索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先来捋一捋曹操和张绣结下的疙瘩——杀子之仇。说道这件事这就必须提到著名战役——宛城之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讨伐占据宛城的张绣,张绣率部降曹。曹操摆酒宴邀请张绣等人一并参加。但宴请张绣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大将典韦始终持着大斧站在曹操身后,还时不时“举斧迫视”。酒桌子上张绣本来就心里很不畅快,他不敢仰视曹操。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对张绣的嫂子邹夫人一见钟情。不久,就想办法把她纳为小妾。又加上曹操利用黄金等贵重财物拉拢张绣的心腹胡车儿。这一切让张绣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愤怒、猜忌像波涛一样在张绣心中激荡。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张绣心怀不满。没多久,他对张绣动了杀意。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张绣先下手为强——起兵反曹。张绣奇袭曹营,臂力过人的曹操爱将——典韦战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惨死在张绣的利刃之下。他们保护曹操躲过了这场劫难。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他失去了一员忠诚骁勇的大将,还痛失爱子,就连他的夫人——卫夫人也与他分道扬镳。曹操心头充满了怨恨。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张绣以解心头之恨呢?

我们顺着时间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宛城之战后,张绣重新和刘表结成联盟。但谋士贾诩陈述利弊、积极献言,在建安四年(199)张绣重新降曹。

既然张绣来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曹操不得不笼络各路人马为自己所用。曹操用超常的气度化解前嫌,他不仅执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还和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女儿。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够容难容之事。曹操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智谋长远、不计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军开始南下。曹、袁大军的对峙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张绣驻军的位置较为重要,曹、袁双方都有拉拢之意。

张绣夹在中间,如何是好?

这时候谋士贾诩提议“不如跟着曹操干。”

一是袁强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么能投靠他呢?一听贾诩的建议,张绣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跟着他可以赢得人心,这是第一个原因。袁绍兵强马壮,不在乎我们这一点人马;而曹操人手单薄,我们投靠过去,他会很是高兴,这是第二个原因。凡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缓释私怨、弃利重义,这是第三个原因。

贾诩如此这般的陈述,坚定了张绣投奔曹操的决心。

果然,曹操对张绣高看一眼。张绣对曹操一心无二。

在官渡之战中,张绣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话。

有意思的是,历史似乎把曹操和张绣之间从前的仇恨留给了曹操的后人。

张绣到底是怎么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测是曹操之子曹丕干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死于随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谥为定侯,其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但后来也没有善终,卷进了谋反事件,有人认为是同伙所为。

倘若张绣与其子的死亡都与曹操后人有关的话,那还真是人性的不幸呢。而真相到底如何,还留待人们研究。

我们说,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是因为形势的需要。他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对抗强敌袁绍。曹操是一个能够搞五湖四海的人物,他不能因为张绣杀了自己儿子就把私仇置于心头。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码始终倾向理智那边。曹操舍小利、求大义——他让杀子仇人为己所用。

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尊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曹操的一个最好的宣传。

大家都知道,袁绍和袁术兄弟本来是全国最强的军阀。

兄弟两人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国内没有一个军阀是他们对手。

两人却互相拆台,甚至互相开战。

最终袁术先被击败,吐血而死,袁绍稍后也被打垮,忧愁而死。

袁家兄弟互相斗争,对于袁绍、袁术的声誉有着很大的影响。

袁绍本来学着祖先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收获丰富。

客观来说,袁绍麾下文臣武将还是很多的。

然而,兄弟相残后,投靠袁绍的人才就迅速减少。

很多人都是说同一句话:袁绍连亲弟弟都不容,还能容我们吗?

曹操也是同一个道理!

张绣实力很弱,只盘踞一个宛城(河南省南阳市),继承了叔叔张济的部分军队而已。

严格来说,张绣只是刘表的一个藩属,类似于后来的刘备。

之前张绣投降,也是认为自己实力很弱,不能和曹操对抗。

然而,曹操管不住小弟弟,竟然睡了张济的寡妇。

张绣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张家的公开侮辱。

况且,曹操这样对张济的遗孀,说明对张绣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样投靠曹操,张绣不会被善待,甚至可能有杀身大祸。

所以,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计策,突然袭击。

曹操措手不及,据说是从被窝里面仓促逃走的。

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被乱军斩成肉酱,猛将典韦战死,曹操骑着儿子的马才侥幸逃走。

张绣没有对抗曹操的实力,最后还是投降。

奇怪的是,曹操没有报复,却接纳了他。

甚至,曹操儿子曹均还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结了亲家。

为什么儿子被杀,爱将被杀,曹操还这么做?

这是曹操招贤纳士的最好宣传!

试问,连杀死我儿子的人,我都愿意善待,何谈其他人。

所以,大量人才投靠曹操,这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不过,你要认为张绣过得很好,就错了。

以张绣的聪明,当然知道曹操只是演戏,他是很惊恐的。

曹昂是刘夫人的儿子,但由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养大。丁夫人和曹昂关系很好,形同亲生。

得知曹昂事后,丁夫人极为悲痛。

丁夫人当面大骂曹操:“你害死了我的儿子,从此我没什么可留恋的!”

丁夫人怒而回老家隐居,不见任何人。

曹操恋着旧情,曾亲自回故乡,抚摸丁夫人的背说“夫人,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丁夫人默不作声。

曹操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出门前,曹操再问:“跟我回去,行不行?”

丁夫人依旧默不作声,二人夫妻关系从此断绝。

后来曹操病重,自认为时日无多,叹息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如果曹昂问我他的母亲在哪,我将怎么回答啊!”

一说张绣是病死,另一说他则是自杀。

而《魏略》记载:曹丕因兄长曹昂惨死,对张绣不满,多次怒目而视:“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我们曹家人呢?”

张绣明白曹丕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心不自安,随即自杀。

张绣死后,这事并没有结束。

张绣的儿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

可是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杀。

而魏讽谋反事件,其实是曹丕开展政治大清洗,削弱反曹势力和文官集团力量,包括所有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连坐死者数千人。

张泉因此丧命,很有可能是秋后算账,曹丕比曹操要狠毒的多。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尊重?

公元197年,宛城之战曹操损失惨重,他不但丢失了新得的宛城,还葬送了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及大将典韦。后来,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再一次归顺了曹操,不但没有受到曹操的追究,还被委以重任,得到了曹操的尊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其一,张绣降而复叛是有原因的。

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自知不敌,便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归顺了曹操。可是,曹操不安分,老毛病犯了,惦记上了张绣的婶婶。张绣气不过,于是降而复叛。他先派出胡车儿偷了典韦的双戟,再在夜间偷袭曹营,想要将曹操拿下,一雪被羞辱之仇。

张绣降而复叛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还是曹操自身的,张绣也是一个受害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想要收买张绣部将胡车儿为己用,想要分化瓦解张绣,这让张绣很气愤。他这才奋起反击。《资治通鉴》中记载如下:

操纳张济之妻,绣恨之;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操军,杀操长子昂。这次张绣反叛,错在曹操。曹操先霸占张绣的婶娘,使张绣忍无可忍,这才铤而走险,反叛的。曹操自知理亏,在张绣第二次归顺时,曹操没有对上一次张绣的偷袭提一句,也没有翻旧账,埋怨张绣杀了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及爱将典韦。

其二,张绣是在曹操官渡之战前夕归顺的,属于雪中送炭。

公元199年,张绣第二次归顺曹操,是曹操最艰难的时候,即官渡之战前夕。这时候,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来袭,曹操处于弱势,失败概率很大。在袁绍和曹操两人之间选择一个,如果按照张绣的本意,他就选择袁绍而来。因为此时的袁绍兵强马壮,雄踞北方四州,讨伐曹操如牛刀杀鸡。而大谋士贾诩,却力劝张绣再次归顺曹操。

因为贾诩早已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是一个鼠目寸光之辈,迟早会败在雄才大略的曹操手里。这时,张绣还在犹豫,因为他曾经降而复叛曹操,怕曹操不会接纳他。贾诩又一次告诉张绣,认为曹操不会计较的,是会善待张绣的。张绣这才下定决心,归顺曹操。张绣归顺曹操后,确实受到了曹操的隆重接待,被封为扬武将军。

官渡之战时,曹操处于弱势,如果不是张绣的加入,曹操还可能一败涂地。公元200年,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立有大功,升任破羌将军。后来,张绣的食邑涨到2000户,是当时曹操手下将领中食邑最多的。

其三,张绣和曹操已经结为儿女亲家,以前的仇恨自然烟消云散。

张绣第二次归顺曹操后,曹操对张绣非常器重,还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在一次宴会上,他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成为了一家人。曹操通过此举,彻底收服张绣的心,使他不再怀疑曹操会算后账,会死心塌地为曹操卖命打战。《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你想,如果你刚刚投奔新老板,而且还是曾经有过不愉快的老板,而这个老板不但没有追究之前的错事,还非常器重你,主动和你结成儿女亲家。这换做谁的,都会被感动,为其征战一生,死而无憾的。

能和老板结成儿女亲家,这是很多打工仔的愿望,他们想要一步登天,只有和老板有了姻亲关系,才可能飞黄腾达,由丑小鸭变成凤凰。大胆猜想,在曹操和张绣说出结成儿女亲家这件事的时候,张绣心里的大石头才真正落地,认为曹操不会再为难自己,重用自己。

总结:张绣本来归顺曹操,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事大吉。可是中途出了意外,由于曹操霸占了张绣婶娘,他还想收买胡车儿为己用,这触碰了张绣的底线。最后,张绣降而复叛,导致曹操损失惨重,损失了长子、侄儿,还有大将典韦,这责任在与曹操,不在于张绣。

因此,在张绣第二次归顺,即官渡之战前夕归顺时,曹操非但没有埋怨,怨恨,还给予了很大的尊重。曹操为了拉拢张绣,为其卖命,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结成了秦晋之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