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刺杀术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多大用处?刺杀术更多的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说法对吗?

士兵训练刺杀技能,是更多的强调白刃战技能还是作战精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各国作战中已经基本见不到拼刺。

比如中越战争中,我军和越军在79年厮杀规模很大,但据说只有一两次近距离拼刺,还是班为单位,区区几个人而已。

后期,我军一线部队纷纷将自动步枪的刺刀拆除,因为用不上。

海湾战争,车臣战争等等一系列战争中,包括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治安战,都没有出现拼刺的情况。

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步兵的弱化以及自动武器的普及。

除了治安战这种特殊的作战模式,正规军的作战基本都是以多人操纵的重型武器对抗,有时候地面部队甚至根本没有交火。

比如海湾战争,地面只打了100个小时,主要都是重型武器对战。

在比如说北越轰炸南联盟,地面部队根本就没动。

而现代战争,士兵都装备自动武器,也就是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装弹为30发,优秀士兵更换弹匣速度很快。

同时,步兵作战以小组为单位,多名步兵互相掩护。

正常来说,敌人绝对没有拼刺的机会。

你让几十个义和团挥舞大刀长矛从几十米外冲向几名自动步枪手,绝对短时间内全部报销。

这种情况下,根本也不会有人去拼刺。

有拼刺的时间,不然开枪好了。

其实,二战期间,拼刺也不是很多。以拼刺闻名的日军,非到万不得已不会随便拼刺。

这主要是拼刺的伤亡难以预计,并非你拼刺技术好就会赢。

古代冷兵器战争就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说法。

没人会这么蠢。

士兵刺杀术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多大用处?刺杀术更多的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说法对吗?

强调刺刀见红精神,实质上这个属于一种训练时候练胆行为,现代战争中拼刺真心是个太小概率的行为。

所以说,题主闻到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行为是对的。

其实自打二战开始,单兵自动武器普及度就越来越高,在自动火力面前,冲锋拼刺就是一种非常不划算的行为,除非是真的弹尽粮绝,后援无望的情况(比如太平洋岛上被围到吃土的日军)。

而且军方也早认识到拼刺的低概率,因此咱们可以看到二战时期即便是栓动步枪也纷纷从早期的一米二五左右缩短到一米一乃至更短,因为长枪管带来的超远射程没必要,在复杂地形或者车辆中还碍事儿。无托枪的全枪长更短,更不适合拼刺,但短小的枪身更便携。日常作训方面更是只把拼刺作为一种磨练血性和杀气的历练。

毕竟没必要为了一个低概率事件而本末倒置的去牺牲枪本身作为一种投射武器的属性以及其他训练的宝贵事件。

士兵刺杀术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多大用处?刺杀术更多的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说法对吗?

《七十年代的刺杀比赛冠军》

贺俊杰/文:

我是七一年的兵,在新疆军区服役,属于特种兵行列。

八岁的我,开始了简单的武术训练,到部队又进行了系统的擒拿格斗训练,我们那个时候的刺杀训练,是戴着护具的,也有刺杀头盔,使用的是木头制的刺杀枪,枪头上戴有橡胶套。

保证两人或多人拼刺刀训练时,不至于把战士们弄伤。

林彪事件发生以后,部队只抓政治不管军事的方针得到扭转,各个部队都加强了军事训练。

我们连队也开始了军事训练的选拔赛。

开始,连队把我安排到擒拿格斗的比赛项目上。每天艰苦的长时间的训练,使的身体的重量急剧减轻,而且皮肤黝黑,连队看到战士们身体体质下降太快,除了增强营养外,只好减少军事训练的强度。

军区进行了一次军事运动会,主要设置了单兵训练方面的投弹,刺杀,射击,二百米障碍,武装泅渡,擒拿格斗,自由搏击等十大项。

在这次比赛中,我参加了擒拿格斗的比赛,获得了季军的奖牌。

我们部队的刺杀,输的一塌糊涂,上去了五员大将,都被别的部队的选手一枪刺中,落败下来。

我们部队领导感到颜面扫地,很是生气,决定临阵换将。

我们的张教导员找我,明天最后的刺杀比赛,希望我能为部队挣回面子。

临危授命,没得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第二天的第一场比赛,我就以绝对优势,连胜五局,闯进总决赛。连军区作训部的领导们看好的几个师的选手,都被我打的败下阵来。

第三天的总决赛,我感觉到还没有第二天的赛场激烈,轻而易举的就战胜了对手,获得了冠军。

回到连队,战友们敲锣打鼓在门口欢迎我们参加运动会的选手们。我们部队获得射击比赛的轻机枪赛冠军,手枪赛亚军,半自动季军。刺杀比赛冠军,擒拿格斗季军,投弹亚军。全军区这次运动会上,我们的奖牌最多。

我们连长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有贺俊杰在,我基本上是放心的!”

所以,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大家不要认为单兵的刺杀,投弹,擒拿格斗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

不管任何战争,最后都是要人去解决问题,你不可能用原子弹,导弹,把整个世界夷为平地。你必须要去解决每个人的问题,必须短兵相接,这样,你所学会的刺杀,擒拿,格斗,武功就派上用场了。

军事训练完全必要,它除锻炼战士的作战本领,也锻炼了战士的吃苦耐劳,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

国家的平安,人民的幸福,就靠我们的战士们去保卫,他们才是我们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他们!

贺俊杰/文

士兵刺杀术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多大用处?刺杀术更多的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说法对吗?

用处不大,主要是概率降低了。二战时期还有大规模的拼刺刀情况发生,但那个时候也是在一个改变的过程。

即便是一战二战时期,战场上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大炮坦克飞机了,步枪的使用空间已经被严重压缩了。这个时候,各个国家都把步枪长度截短了。原因就在于战场上射击距离越来越短,枪管随之减少截短,这还是射击方面被压缩。

而拼刺方面,有一些国家已经取消了拼刺训练。现代需要步兵短兵相接的地方已经非常少了,而且突击步枪30发的弹匣子弹足够用。很多时候,根本用不到拼刺。即便二战也是如此,就连日军都一样,他们近距离提倡的也是开枪。

另外,现在步枪越来越短,根本就不适合拼刺刀,不到一米的长度,拿来拼刺刀,还是很不划算的。尤其是无托步枪,相比较来看,更加不适合。握持不方便,长度短。而且,现在步枪的刺刀都已经趋向于多功能化了,不只是为了拼刺,装在枪口,更像是一种附加作用。

然而拼刺还是要存在的,这东西存在即合理。拼刺也是格斗的一方面。多了一个拼刺的技能,也就多了一个保命的本事。至于培养作战精神这方面,倒也没错,英军在训练时,还会在沙袋上面加上红色染料模拟血液的,增强士兵心理素质。

士兵刺杀术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多大用处?刺杀术更多的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说法对吗?

自古以来,刺杀与格斗就与军队的军事操演与训练分不开。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将军与将军交手,分出高下,以命相搏,常似以刀兵枪马武艺高强者为胜,而操练士兵常以阵法与拼杀为紧要,象南宋时岳飞之岳家军操练岳家枪,应该就是刺杀的一种,而韩信之十面埋伏与诸葛亮之八阵图就是阵法,不管主帅是高才还是武精艺猛,他都注重士兵之操练。而在近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日本陆军之刺杀与格斗训练水平实在我国军队之上,虽日本人个头小,但普通壮实,手臂力量奇大,常常我国军士兵与敌拼杀2.3人都不是日军1人的对手。直到在喜峰口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大刀队采用夜袭之法,才挽回一点脸面。而八路军因缺枪少弹,往往就采取的白刃战,与日军拼杀,也是损伤严重,场景惨烈。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对楚云飞所说,我们战士配备枪支都不能人手一支,子弹也就是几发,所以我们喜欢打伏击战,号声一响,战士们就如猛虎下山,扑向敌方,与敌进行肉搏。当时八路军情况确实如此,然而,就因这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特别重视刺杀格斗训练,所以后来也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传统,步兵实训的主要三大项,射击丶刺杀丶手榴弹。当然还包括匍匐前进,擒拿格斗(当时叫捕俘)。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国家重心在经济建设发展上,一度取消。后九十年代又恢复了刺杀与格斗。刺杀训练最能体现士兵的杀气与血性,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方能体现大无畏的精神。在当今时代,无人机,无人潜艇,无人运输,无人战士等等,都已步入或即将步入军营,但战士强健的体魄和大无畏的气慨,用刺杀和格斗最能锻造出来。西方国家军队也经常进行格斗训练。

而我们用刺杀拼斗出气势与精神。转向,轻挑,右挡,剪步上前,突刺,一个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展现新一代士兵的风貌,感受到“刺刀见红,永无畏惧”传承精神!

士兵刺杀术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多大用处?刺杀术更多的是一种培养作战精神的说法对吗?

不管什么战争,不管有什么武器,到最后还是士兵,剌杀敌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