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也是漫长的故事。

德国国防军来源于普鲁士军队,有着几百年的悠久传统。

早在腓特烈大帝纵横欧洲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就是他的工具。

所谓德国国防军就是德军。

至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这个说法没有问题。

当年希特勒在一战中加入的,也是德国国防军。

在整个二战中,德国国防军也是德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国防军的将军们,基本都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军人。

他们对希特勒这个前下士多持不屑的态度,希特勒也不信任他们。

希特勒在自杀前,曾经接见过希特勒青年团的少年们。

得知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单人击毁了2辆苏军坦克,希特勒拍着他的肩膀,“孩子,真希望我的将军们,也能有你的勇气”!

二战中,希特勒一度认为,自己是在同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作战。

这些将军们过于保守,他们的思维和英法苏军都差不多。

希特勒认为,德军获得辉煌胜利的战役,基本都是强行命令将军们改变战略才获得的。

因为以上原因,希特勒对国防军并不很信任。

希特勒曾经向秘书说过心里话:我真想学斯大林,把所有的高级军官都杀光。

只是,希特勒可以说是草根政治家。

他想要统治德国,必须获得德国各阶层的支持,也包括容克军人阶层。

所以,希特勒是不可能彻底改变德国国防军的。无论如果渲染希特勒是独裁者,只手遮天。

其实,希特勒对于德军的干涉有限。

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都敢直接对希特勒出言不逊。

直到战败,国防军内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没什么改变。

然而,希特勒的改变,只能用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党卫军。

党卫军来自于党卫队,本来只是冲锋队的一个下属分支机构。

冲锋队是希特勒起家的准军事组织,多是社会底层组建。

在希特勒上台时,他和德国实力派达成协议,消灭仇视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冲锋队领袖们。

长刀之夜中,1934年6月枪决了罗姆和150多名冲锋队头目,以希姆莱的党卫队取代。

党卫队只是冲锋队的分支,在1929年在希姆莱领导以后,就开始快速发展。

到1934年已经有5万人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党卫队和党卫军是两个概念。

党卫军也就是武装党卫队,是党卫队下属的军事作战部队。

而党卫队一半以上的成员不是军人,也不需要作战,从事诸如行政、情报、警察、集中营管理等五花八门的工作。

大家看到死亡集中营的看守,基本都是党卫队,带着骷髅的标志。

党卫军则是作战单位,开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1939年波兰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国防军已经有400万规模,党卫军也就几万人而已。

本来党卫军是要严格选择的,必须是至少三代没有外族通婚史的纯正日耳曼人、身高和体重都要较高的要求、必须信仰纳粹党的主张等等。

到战争开始以后,德国兵员紧缺,党卫军就难以招兵买马,大量征召两种人。

第一是有日耳曼血统的非德国人,第二是东欧斯拉夫人。

这两种人都是党卫军中打酱油的,前者用于防御次要战场,后者干脆是在本地维持治安,对付游击队。

但武装党卫军是很可怕的。

他们只有50万(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打酱油部队),装备也不明显强于国防军,但作战意志很强悍,不怕牺牲,对希特勒和德意志民族有狂热的忠诚。

他们的座右铭,就是最出名的:我的荣誉是忠诚!

在随后的一次次作战中,盟军都畏惧和党卫军交手。

这些人非常顽强,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党卫军受到的教育让他仇恨敌人,有过虐待甚至枪杀战俘的情况。

然而,党卫军的士兵也不是禽兽,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爱护自己的家人。

只是,他们被极端民族思想洗脑,相当吓人。

柏林被攻克后,一个月内追随元首自杀的党卫军达63000余人,躲在角落拒不投降选择继续作战的达70000余人。

即便柏林战役中,面对绝对优势的苏军,大部分党卫军士兵在碎石瓦砾中战斗到最后一刻。

一个年仅18岁的党卫军士兵断气之前,是这么说的:“告诉元首,我已经尽力;告诉父亲,我爱他。”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在一本反映二战的小说《鹰从天降》里,英国牧师叱骂德国士兵,说他们是卑鄙的纳粹。德国伞兵中校施泰纳回答说,我们是德国国防军,不是党卫军,你以为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在希姆莱手下服役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这两支军队分别是两个系统,一个属于陆军,一个属于纳粹党。但是,既然是一个国家的军队,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系统呢?

这是因为在纳粹党夺取权力的时候,它就拥有了一支多达二百万人的准军事化武装----冲锋队。这些身穿褐色衬衫,脚踏皮靴的暴徒,是纳粹党的重要支柱。他的首领罗姆也是野心勃勃的人,对权力有无限的渴望。

在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的时候,为了获得军方的支持,他答应了解散冲锋队的要求。为了这个目的,他动用了他自己能够直接指挥的纳粹党的特别行动队,党卫队。在党卫队的迅速处置下,罗姆和他的党羽被处决,冲锋队被解散。

冲锋队被解散了,德国军官团认为,这除去了纳粹运动对他们的传统特权和权力的威胁。但是,他们错了。因为除去了冲锋队,又来了党卫队。不久,党卫队因为执行处决有功,脱离冲锋队而独立,由希姆莱担任全国领抽,只听命于希特勒一人。没有多久,这支纪律严明得多的忠实部队的力量就大大超过了当初冲锋队的力量。

希姆莱偷偷摸摸的招募人员,来扩大党卫队的实力。但是,与国防军相比,这支部队缺乏必要的装备和训练。同时,德国陆军也对这支超出自己控制的第二武装抱有戒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允许了党卫军建立自己的战斗队,因为他认为党的军事精英应该在战争中付出血的代价,这样,在战后他们就将得到广泛的尊敬。

这个观点被一些党卫军内的高级官员所接受,例如党卫军全国副总指挥埃利希·冯・巴赫・泽勒维斯基就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非常重要,“党卫军中大多数的高层领导干部应该在这场生死斗争中流血牺牲”。

这些思想,成为党卫军建立的理论依据。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签署的一项命令明确指出了党卫军战时的职责以及军事地位。该命令指出,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包括----除了豪塞尔的三个团外----警卫旗队、容克学校以及艾克的骷髅队,还包括骷髅旗队的预备队。

这就不太引人注意地指出了,骷髅队的后备人员将为武装党卫军各作战单位提供后备力量。这项命令在当时确实并未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却让希姆莱一改战前偷偷摸摸用尽手段扩大党卫军部队的做法,他现在可以积极地为各个预备旗队招兵买马了,对党卫军预备队的人员限制放开后,现在的党卫军想招募多少人就招募多少人。

希特勒明确地指出,武装党卫军将在陆军的指挥下参加战争,这就给予了武装党卫军合法的军事地位。这一安排被陆军在1938年9月17日欣然接受了。

该规定还指出,“党卫军军事组织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加入时间,与国防军士兵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这项法令就彻底解决了党卫军的合法性问题,它成为一支和德国国防军一样的国家武装力量。

党卫军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四处扩充人员,并且和陆军合作,派军官去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党卫军表现出色。在东线,党卫军尤其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在许多战役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德国获得了胜利。

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发生了狼穴的爆炸暗杀行动后,希特勒对德国国防军失去了信任。他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党卫军。希姆莱趁机将党卫军扩张到三十八个师之多。在很多地方,党卫军成为了作战的主力。党卫军为了希特勒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直到纳粹德国灭亡。

与德国国防军不同,德国国防军认为自己是国家的正规武装,他们遵循自己的传统。他们认为自己的义务就是为了国家而战斗。因此,在战争中,虽然国防军也犯下了很多战争罪行,但一般都能够遵守国际法。比如,隆美尔在北非就拒绝执行处决犹太人俘虏的命令。

但是,党卫军则不同。他们的忠诚是向着希特勒的。他们唯希特勒之命是从。在战争中,他们对所谓的战争法则嗤之以鼻,毫不在乎的践踏国际公约。他们不但执行作战任务,还担负占领区的治安任务。

他们在战争中滥杀无辜,处决战俘。并在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的灭绝犹太人,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因此,党卫军的名声十分恶劣。甚至在盟军,有着不给与党卫军俘虏军人待遇的呼声和做法。最终,党卫军随着战争的失败,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二战时的德国武装力量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两者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国防军是德国名正言顺的正规部队,效忠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不去崇拜某个人;而党卫军则是纳粹党的专属武装力量,是只属于这一个党派的军事力量,他们崇拜希特勒,可以说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装力量。从这一点上说希特勒并不信任国防军。

着重说一下党卫军:党卫军最开始就是党卫队,主要就是希特勒的护卫以及处理他的政敌之用,他们是有了纳粹党之后才成立的。在冲锋队长罗姆被解决后,党卫队得到长足发展,因为他们干的竟是一些脏活(屠杀犹太人就是他们搞的),在这方面国防军是瞧不上党卫军的,国防军认为党卫军充其量就是一群打手。1935年希特勒扩军后,党卫队被军事化,有名的就是那三个装甲师,其中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又被称为希特勒师还参与了坦克大决战。

这里说一下,一开始我就说了希特勒不信任国防军,所以假如你是国防军,但是晋升速度很慢,这可以考虑加入纳粹党,成为他们一个系统的人,这样你的晋升速度就很快了,但是你会被周围的国防军同僚排挤,瞧不起,因为国防军成员是不屑于加入某个党派的,他们根本就瞧不上党卫军。

在发生战斗的时候,党卫军是要被编入国防军战斗序列的,虽然党卫军只听从于纳粹党,但是在这种大事大非的时候还是会和国防军合作。在战事很顺利的时候,国防军是主力,当战事陷入焦灼时,希特勒就不信任国防军了,着重打造党卫军。所以在战争后期,党卫军的装备武器还要比国防军略微先进一些。

另外如果一个国防军和一个党卫军被俘,他们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国防军很可能被按照战俘优待条例对待,而党卫军可能就呵呵了。干坏事的往往都是党卫军

怎样区分国防军和党卫军:国防军陆军头盔两侧的标志分别是鹰徽和国旗三色徽,而党卫军则是双闪电和万字旗。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二战时期的德国有个奇怪的现象,党卫队情报和行政机构监控着国防军的思想和行为,国防军同时又在战场上指挥着武装党卫队的野战部队。只有对纳粹党和国防军的关系比较清楚,才能理解这个状态的深刻内因,因为国防军和党卫队所属的武装党卫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队。

(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中尉)

德国国防军是具有普鲁士军事和荣誉传统的国家正规军队,党卫军(特指武装党卫队)则是纳粹党的自建武装,他们能够合法的拥有武器和走上战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纳粹党魁希特勒成为了德国元首,否则的话,党卫军就是一支非法武装。

我们通常所称谓的党卫军准确名词应该叫“党卫队”,是成立于1929年的纳粹党私有准军事组织,初期成员都是从冲锋队中挑选出来的,党卫队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它的理念为“忠诚是我的荣誉”。忠诚于谁呢?希特勒个人,这就与冲锋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自然得到希特勒的鼎力支持。

(党卫军士兵)

由于党卫队逐渐成立了用于作战的武装部队,所以在后期分别称为“下属党卫队”(普通党卫队),负责第三帝国的情报和治安(保安总局、集中营等等);以及在战场上与国防军“并肩作战”的武装党卫队,或称武装党卫军。

到1933年希特勒成为合法的德国总理时,德国境内有四种可以持枪的人群:国防军、警察、冲锋队和党卫队,此时的党卫队实力仍很弱小,大约有50000多人(冲锋队250万人)。但是要注意,拿枪未必就是部队,实际上这四种力量的政治划分如下:德国国防军是唯一的武装部队,由传统的普鲁士军官团所掌握,当时还不太鸟希特勒。

(普通党卫队和武装党卫队的两个头目)

警察则是国家机器的治安力量,为了给冲锋队一个合法的地位,已经掌握警察系统的戈林宣布冲锋队为“辅助警察”,那就是像现在的辅警和协警一样。而党卫队作为从属冲锋队的单位也是这个性质,无论是警察、冲锋队还是党卫队当时都只能拥有轻型武器,因为他们都不是“军队”,这条红线不能触碰。

这一时期,德国陆军虽然只有10万人,但在兴登堡总统的支持下,仍然是德国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冲锋队参谋长罗姆就是试图把冲锋队摇身一变成为德国“第二军队”,遭到了陆军的强烈不满和警惕,在老总统和陆军的压力下,希特勒不得不清洗了冲锋队,从此这个纳粹党的准军事武装一蹶不振。

(一级突击队中队长、上尉)

在清洗冲锋队的过程中党卫队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吸收了大批冲锋队精干成员,势力开始坐大。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元首”,陆军也不得不宣誓效忠,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建立一支只忠诚于希特勒、由他来掌握、与陆军分庭抗礼的纳粹党属军队的野心开始显露出来。

1933年3月17日,希特勒亲自下令成立柏林大本营警卫队(领袖警卫旗队前身),这是第一支武装党卫军部队的雏型,虽然只有120人,但它标志着党卫队武装化的开始。不过希特勒也必须顾忌陆军的感受,第三帝国的军事扩张毕竟还要依靠陆军,所以武装党卫队的规模发展是与希特勒对陆军的掌控程度直接关联和成正比的。

(武装党卫队创始人迪特里希)

1933年底武装党卫队不过800人,次年约有3000人,到1939年波兰战役时达到18000人,相比于扩军后的几百万国防军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因此这一时期希姆莱是小心翼翼扩军,而国防军(不单是陆军了)则是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 武装党卫队发展到六个师10万人,规模已经可观了。

虽然兵力只占国防军的几十分之一,但终于引起了普鲁士军官团的警惕,对于这支日渐庞大的军队开始打压和限制,他们主要通过国防军掌握的军需供应、征召兵员等系统,在一段时间里比较成功地遏止了党卫军的发展。

从此以后,希姆莱和国防军之间开始斗智斗勇壮大自己的军队,而希特勒采取了近乎骑墙的政策,他既支持希姆莱建立一支完全效忠于自己的军队,又不想过分触怒他的将军们,战争总归还是主要由几百万国防军在支撑。但国防军也不可能彻底“消灭”党卫军,因为它的后台老板又是国防军最高统帅。

博弈的结果,希姆莱失去了武装党卫军的作战指挥权,他们必须配属给国防军遂行战斗任务,接受最高统帅部和各高级战地司令部的指挥。但国防军亦不能干涉武装党卫军的人事、奖惩、经费和内部事务,于是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才出现了如开篇所述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国防军兵役委员会不停卡着党卫军的脖子,希姆莱才开始征召外籍志愿兵,尽管希特勒对此并不感冒。

(普通党卫队的高级官员)

武装党卫军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是在1944年以后,一方面是战况不佳国防军士气低靡,一方面是国防军将领的反希特勒活动和暗杀,让希特勒对国防军的不信任达到高峰,在他的亲自干预下,武装党卫军第一次有了“集团军”的编制,迅速扩充到两个集团军共18个军的番号,总兵力突破90余万人。

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党卫队被宣布为犯罪组织,既包括普通党卫队,当然也包括武装党卫队,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党卫军”,实际是党卫队所有武装人员的统称。

(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军装同框)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是两个从传统到意识形态都完全不同的组织。其中的国防军是普鲁士军队的继承者,代表着传统的普鲁士军国主义。而党卫军则来自纳粹党组织的“党卫队”,是纳粹党的法西斯民粹运动的产物。

(德国国防军是普鲁士军队的直系后代。无论是军官团的贵族色彩还是忠君思想都是)

普鲁士的军队是普鲁士君主国的最大载体,也是从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立到1947年普鲁士国家被废除,几乎贯穿普鲁士国家246年历史的国家象征。普鲁士国王们从勃兰登堡选帝侯时代就开始用军队的组织来把整个国家的人民当作士兵组织起来,把领土上的贵族地主作为军官团结在国王身边,而国王自己付出的代价就是必须扮演统帅的角色。

从国王——》贵族——》平民,转变为统帅——》军官——》士兵的角色变化,使普鲁士得以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个国家也因此得以维持一支和自身国力不符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即使在1870年成立德意志帝国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普鲁士身份。按照1870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不设常备军,相反继续保留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等国的陆军,这些陆军只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才按照宪法以及它们和普鲁士的共同防御条约,有接受皇帝统帅的义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因为战争需要普鲁士军队被迫快速膨胀,而且因为贵族军官大量死伤,而被迫接受了平民出身的,信奉天主教的甚至是犹太人的军官。所以到1918年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容克贵族色彩。所以才会允许非贵族出身的鲁登道夫和格勒纳这两任“军需总监”一步一步的抛弃了普鲁士君主制。

(十万陆军的缔造者赛克特将军(左侧第一人)陪同魏玛总统兴登堡检阅这支小小的国防军)

当《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军队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的时候,德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原,这种复原和重建的任务,是由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军人冯-赛克特主持的。这个人理想当中的新军队从理论上应该是“少数、精锐、火力强的快速机动部队”,而从军官的出身上来说则应该是清一色的贵族军队。借助裁军和重建赛克特把德国军队几乎拉回到了一战前的清一色的贵族军队的水平上。甚至连传统的各邦分离的传统都以“巴伐利亚司令部”的方式被保留了下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主教徒的军队不要进入普鲁士贵族主导的军队中枢机关。

(魏玛共和国的国防部和通过裁军和重建而逐渐恢复清一色贵族色彩的军官团)

但赛克特的军事架构里除了常备的少数精锐的贵族军队还设置了一种所谓的“民族的军队”。也就是非正规辅助性的武装力量,当机动部队突破和占领地方领土之后,这些“民族军队”负责维持占领区治安和保卫要塞和防线。机动部队和民族大军之间的关系,被赛克特的批评者形象的比喻为中世纪的贵族骑士和他们的平民弁从。

(自由军团在魏玛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来自被强制解散的旧军队)

而当赛克特主持他的军事改革的时候,他心目中的“民族军队”的典型,就是那些被强制解散的一战里的士兵。这些被解散却因为经济危机找不到工作的旧军人,组成了各种准军事武装。比如1918年和1919年到处镇压革命的“自由军团”。再比如之后的岁月里右翼的武装组织“钢盔团”,社民党的武装组织“国旗队”,纳粹党的武装组织“冲锋队”也属于这一类。

(自由军团在慕尼黑接受检阅,他们是镇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力量)

对这些准君组织,国防军一直试图纳入到自己的管辖之下,这种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战老兵的岁数越来越大,就变得越来越迫切。1930年成为国防部办公厅长官的施莱歇尔上校是最先认识到这种迫切性的人。因为他发现国防军所希望在东部波兰边界上成立的“本土防卫师”,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离开乡村到大城市谋生,以及一战退伍老兵的年龄增长,还有纳粹党的冲锋队对年轻人的吸纳,已经得不到足够的兵员了。而国防军既然无法突破《凡尔赛和约》的约束也就无法在待遇和福利方面和纳粹党争夺青年人。

(到三十年代希特勒和他的褐色洪流,已经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了国防军千方百计也要夺取的目标)

所以施莱歇尔最初试图把纳粹党纳入国防军的体系之内。在国防军的教育和训练系统之内成立一个机构来统管纳粹党的冲锋队,让冲锋队成为国防军的补充兵员。但这个计划因为希特勒的反对而遭到了失败。之后的施莱歇尔试图和纳粹党内的反希特勒势力和作,架空希特勒成立一个以他自己为总理,以纳粹内部的反希特勒领袖施特拉塞为副总理的联合内阁。但这个计划也遭到失败,1933年施莱歇尔被迫辞职,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魏玛共和国最后的总理,希特勒的前任,施莱歇尔将军)

施莱歇尔被反对他的布伦堡取代,布伦堡采取了和施莱歇尔相反的政策不再谋求吞并或者接管冲锋队。而随着纳粹的执政,冲锋队的领袖罗姆也一改之前的态度反过来要求由冲锋队取代国防军,实现纳粹德国意义上的“人民军队”。其结果是希特勒和布伦堡在军队放弃施莱歇尔,同时也承认党卫队,纳粹党则抛弃罗姆同时放弃冲锋队的条件下实现了妥协。1934年军队默许希特勒枪杀了施莱歇尔夫妻,同时希特勒也让党卫队清洗了冲锋队。

(冲锋队首脑罗姆和皇储威廉在一起)

从1934年之后党卫军和国防军彼此相安无事。但事实上兵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随着德国突破《凡尔赛和约》走上再武装的道路,国防军的规模就迅速膨胀。战争里的损失让国防军对兵员的要求愈演愈烈。而德国在国防军之外的两大组织,戈林的空军和希姆莱的党卫队,都把持着大批的人力,却不肯交给国防军。当国防军反复要求人员而希特勒也同意的时候,戈林和希姆莱为了不让手里的人员流入国防军,采取了相同的手段,那就是空军陆战师和武装党卫队。

(希特勒在他的帝国里看起来大权独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他只是一个平衡者,他就无法让他手中的空军、党卫军和国防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补充兵员)

这两个组织的出现就意味着陆军不仅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补充前线部队,也就是把刚刚完成训练的新兵打散编组到前线部队里去,相反还要抽出有经验的老兵和军官去训练和指挥那些根本没有作战经验的空军和党卫军部队。这种组织上的派系倾轧,让德国国防军的实力一再下降,却得不到补充。有经验的部队越大越少,取而代之的却是从组织到指挥系统都完全不同的党卫军部队。

虽然党卫军因为信仰热情往往有着相当高的士气和战斗热情,但客观地说党卫军依然是对兵员的浪费。但随着国防军力量的衰退,反而是党卫军笑到了最后,到战争末期很多国防军部队连制服都没有换就直接成为党卫军部队。

国防军和党卫军,实际上正是近代德国历史上普鲁士军国主义和纳粹法西斯主义的二元关系的一个缩影。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有职场经验的同学应该可以更容易的理解这个问题,这就是:老领导、新领导、老员工和新员工的关系。

比如说你是这家公司的老员工,老领导辞职了,来了新领导,你们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难处理。老领导让你干活,你心甘情愿的去干,新领导让你干活,你就不舒服。老领导骂你两句你能忍,新领导骂你两句你就不能忍。对不对?这就是人性。

而新领导上任,面对老员工,想展开工作也很困难,使唤不动人。不是消极对抗就是跟你硬顶。所以新官上任一定要做一件事:培养自己的新势力,孤立老员工。招新员工。新员工会对新领导感恩戴德,会非常配合新领导的工作。这个新领导和新员工就产生了以前老领导和老员工的那种关系。

我进这家公司的时候,他就是我的领导,我就服他。他走了,来了新领导,我就不服了。你官大,我资格还老呢。

所以职场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领导对老员工要么是除掉,除不掉的就边缘化,不搭理你。然后拉拢新人,培养新贵。就像灭霸说的那样: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宇宙,知道感恩的宇宙......培养一批懂的感恩的新员工,也是新领导的心愿。

而在当时的德国,兴登堡就是老领导,希特勒是新领导,国防军是老员工,党卫军是新员工。

德国国防军的资格那是相当的老,近一点都可以追溯到条顿骑士团,容克地主,而现代德国本身也是普鲁士军队靠战功打下来的。德国是普鲁士击败了法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里建立的。之后普鲁士的军队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德国国防军。别的国家是国家拥有军队,德国是军队拥有个国家。

德国国防军的历史非常辉煌,资格非常老,荣誉感非常强,势力非常大,这也导致它非常的:目中无人。狂的很。

兴登堡是国防军的老领导,他本身就是军事贵族世家出身,也是从国防军的内部一步步干上去的,是国防军的自己人。而且在一战时期,他也领导国防军取得过辉煌的胜利。所以国防军这个老员工服他,听他的指挥。

等到希特勒上台,在国防军的眼里就是:你算老几呀?

这些国防军里的老帅,老员工跟希特勒握手都不摘手套。

希特勒是草根出身,跟兴登堡这种贵族出身差了十万八千里。而德国国防军里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贵族,他们本能就会看不起这个新领导。这就像你家长是个市长,你单位领导的家长是省长,他爸就管着你爸,他管你,你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突然来个新领导,一打听,他爸是买菜的。你从小吃的是披萨、牛排,他小时候穷的连整张的饼都没见过,然后他岁数比你还小,长的瘦弱枯干,现在莫名其妙的他就来管理你了......你说你闹心不?

希特勒当过兵,也在国防军里干过。问题是他最高的军衔是下士,一战结束他就退伍了。然后走仕途,兜一圈当上了总理,国防军里的元帅将军们反倒成了他的手下......

希特勒出身太低,而且对于国防军来讲绝对是个:外人!不是自己体制内培养出来的。所以希特勒这个新领导在使用德国国防军这个老员工的时候就难免不顺手。

希特勒说:这么打。将军们总会说:应该那么打。言外之意还是认为希特勒是外行。希特勒让他们灭绝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杀俘虏......国防军的将军们:那不行,我们高贵,不干这事儿......其实要是换了兴登堡、鲁登道夫之流的老领导让他们干这些事,他们也就干了。

老员工不顺手,新领导就必然要培养自己的新员工:党卫军!党卫军这个新员工,对希特勒这个新领导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听话。

党卫军是希特勒一手组建的。党卫军上上下下所有官兵,从进门的那一天开始,认的领导就是希特勒,这个忠犬只认自己的第一个主人是一个道理。所以希特勒让党卫军咬谁,他们就咬谁,不问是非对错,只有坚决的执行命令。灭绝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屠杀战俘,这都不是问题。

党卫军,后期已经发展到装甲师的规模,就是地地道道的军队。是希特勒亲手组建的,所以希特勒对党卫军也更加的信任,党卫军对希特勒也更加忠诚。希特勒、党卫军这是一家人。而在国防军里,刺杀希特勒,搞政变这些事也是一直不断。

二战后期,德国战斗力最强,意志最坚决的部队就是党卫军,因为他们跟希特勒是一条心。国防军一直是三心二意。

国防军这个老员工,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但总跟你矫情,没办法也只能先凑合用着。党卫军是自己招的新员工,执行力强,干劲十足,绝对的听话,这就得好好的培养。不招新员工,你这个新领导早晚会被老员工挤跑的。如果没有党卫军镇着,希特勒也早就被国防军推翻N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