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从诸葛亮北伐去世,到姜维坚持北伐,期间的蜀汉还有一个很长的休整期,差不多20年。

三国演义没有说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存在的。

这个时期掌握蜀汉大权的,主要是蒋琬和费祎。

其中费祎主要是保持蒋琬时期的基本国策,是政策的延续者。

蒋琬则掌权长达12年之久。

蒋琬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持否定立场。

原因很简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当时蜀汉人口90多万,曹魏有四五百万,双方人口相差很大。

蜀汉就算全民皆兵,只能长期负担8到10万的军队。

北伐很容易变成持久战,后方需要大量民夫进行粮食运输工作。

想要维持几万大军的作战,保守估计民夫也要好几万人。

这样一来,蜀汉用于北伐的军人和民夫,高达10多万人甚至20万。

这就等于蜀汉除了老人、孩子、病人,其他能够使用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用于打仗。

而蜀汉的农业都是水稻种植,这是非常需要人力的劳动。

现在劳动力都去打仗了,田地都会无人耕种,粮食歉收。

久而久之,国家经济垮掉,人民必然会反对政府。

所以,蒋琬和费祎都反对北伐。

在蒋琬时代,虽然提出了沿着水路东出攻打上庸的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敷衍了事。

实际上,蒋琬没有战略进攻的计划。

也就是因蒋琬为蜀汉修养了十多年,才让这个国家恢复了一些生气,后来才能有姜维长达10年的北伐攻势!

一种说法是,姜维也未必是真心支持北伐。

蒋琬之流本来就是文官,掌控了蜀汉的大权,可以左右军头。

姜维只是军头,没有掌握什么朝中的权力。

刘禅对于诸葛亮是信任的,对于姜维这些拥兵数万的大将未必信任,不然也不会有宦官黄皓几次来搞姜维。

姜维只能通过一次次军事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借此掌握军权。

只要军权在姜维手中,他就是安全的。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感谢邀请。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龟缩在四川和汉中之地,对北伐失去了兴趣。尤其以主战派的姜维不被重用为代表。

其实不然。

首先,诸葛亮死后推荐自己的替代人选,第一个是蒋琬。

而蒋琬在蜀汉的地位可是比不上诸葛亮的。在诸葛亮死后,蒋琬需要面对的是一大群怀疑的眼光,其中有蜀汉后主刘禅的怀疑,有一众大臣的怀疑,有跟随着诸葛亮北伐过的武将们的怀疑。

这时候,蒋琬需要做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先稳定内部。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国内部“远近危悚”,可以说是人心涣散。而蒋琬初当大任,表情无悲无喜,该怎么做怎么做,可以说他的沉稳冷静,最终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护。

诸葛亮是在公园234年去世的,蒋琬当年接任,到了延熙元年,也就是238年,蒋琬已经获得了诸葛亮一样的“开府”资格,率领蜀汉大军前往汉中驻扎,寻找攻击曹魏的机会。此时姜维也跟随着蒋琬前去汉中驻扎了。

可见,在稳定后方方面,蒋琬和后主前后花费了大概4年时间。非蒋琬不想继续北伐,而是在当时诸葛亮新丧的情况下,蜀汉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非蒋琬不愿北伐也,实在是不能也

蒋琬进驻汉中之后,一直在寻找北攻曹魏的机会。

他先是带领众多将领仔细分析诸葛亮北伐的利弊得失。认为北出岐山并不可取,而应该从水路出发,“由汉袭魏兴、上庸”。可是他的方案在两个方面受到阻拦:第一个就是众多将领不愿意,觉得这样沿着水陆出击,如果不能占领地盘,那么想要返回来都很难(这一点也暴露了蜀汉在诸葛亮长期管理之下,从上到下都陷入的一种谨慎思维。)。第二点就是蒋琬自己的身体并不好,刚好这时候身体旧病复发,结果不得不向刘禅打报告,问问皇帝的意思。

由此可见,蒋琬虽然在此时已经开府,地位几乎达到诸葛亮的位置,但是蒋琬终究不是诸葛亮。而诸葛亮是刘禅可以“叙以国事委之”的尚父,蒋琬却难以完全替代诸葛亮在刘禅心中的地位。

后来蒋琬提出依然参照诸葛亮北伐的思路继续,因为一个方面此时曹魏已经“地连九州”,根基稳固了,而同盟国的吴国北伐了三无次都无功而返,蜀国单独北伐势单力孤。一个是从祁山北出,刚好可以连接羌胡,占领稳定的地盘,这里有粮草供应,有兵员补充,大大缓解不利状况,还能威胁到魏国西北。在这个时候,姜维才被提上名单,独担大任于凉州之地,而蒋琬则退守涪水,左右策应。

这中间暴露一个矛盾:姜维是诸葛亮悉心培养的武将,得到诸葛亮的诸多军事思想传授。而姜维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此时已经能够代表蜀国的军方势力了。蒋琬终究是一届文臣,在军事上依然要尊重姜维等人的意思。所以东出汉水最终没有成行,受到姜维等人的阻拦肯定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方面。

可惜的是,蒋琬在担当大任9年就因为身体原因而去世了,在蒋琬带领下的北伐最终也没有能够成行。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蒋琬担当大任,不是不想北伐,最终却未能北伐。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蒋琬的功绩应是被历史低估了,蒋琬的能力也被历史低估了。诸葛亮用马谡致街亭失守,以自罚俸禄贬级了结。而其荐用蒋琬完全可以顶得过此项过失,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鲜有人称道此事。

蒋琬入川,初任广都长,因为喝酒误事,被刘备察觉,面临着被斩杀的危险。多亏诸葛亮出面说情、相救,才以免官了事。后来,诸葛亮任丞相,提升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后迁为参军。诸葛亮北伐,蒋琬总后勤工作,足食足兵供给,深得诸葛亮器重。密表刘禅,自己死后,由蒋琬接任。

可以说,蒋琬能有后来的发达,全托诸葛亮所赐。然而,蒋琬接替诸葛亮后,却一反诸葛亮所为,停止北伐,与主战派周旋,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为什么呢?因为蒋琬能够抛开个人恩情,从大局着眼,认为北伐“道险运难,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其实乘水东下,也是他的托词,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蜀国不能不量国力再折腾什么北伐之类的穷兵黩武了,因为蜀国偏安一隅,人口少,国力不足,经济不发达,物产供不应求,应该与民休养生息,全心全意抓经济,增加人口、国力。

诸葛亮在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北伐。而蒋琬则是,有了所谓条件也不积极北伐。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曹魏出现了辽东之乱,刘禅认为有机可乘,降诏蒋琬率军进驻汉中,等吴国有什么举动,好双方呼应进攻曹魏。蒋琬一驻汉中多年,名曰前线,其实无什么战事,以烹小鲜的方法治国理政。

一治九年,蜀国迎来了难得的稳定时期,可惜在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蜀国又走入到费祎掌国时代,费祎也不积极北伐。直到费祎去世,才迎来诸葛亮又一接班人,能够九伐中原的姜维时代,而这就离蜀国灭亡不远了。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蒋琬这个真宰相从建兴十三年(235年)一直干到延熙九年(246年),长达十一年,在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中执政时间仅次于孔明。  

一、治理国家,恢复经济明察秋毫,依法治国,不听谗言,跟随他身边的人都非常愿意为蜀汉效劳,为国卖命。蒋琬知道这是刘备诸葛亮一辈子的事业,他也亲眼目睹了诸葛亮为蜀汉,耗尽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过程,因此,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他接过了蜀汉的大权后,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着诸葛亮对他的欣赏。他接过了诸葛亮北伐的担子,继续为蜀汉的壮大,汉室的复兴献计献策。二、继续北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过后,蒋琬又开始继续了诸葛亮当时未尽的北伐事业,在蒋琬当时带领军队,驻扎汉中的时候,魏军完全不敢来犯扰。并且讲,我还多次下令,让姜维率领军队,从西边进攻,魏军,虽然收效不大。但可见,他想要为诸葛亮完成他的事业。他认为诸葛亮北伐时,曾多次出兵秦川,而这个地方道路非常的险阻,来往非常的不便,因此不如从汗水,冬夏于世,讲完便下令大造舟船,准备从水路袭击魏国的魏兴和上有两个地方,但当时朝中的大部分的模式都认为水路虽然出兵容易,但是倘若一旦兵败,你要返回朝廷就非常的难了,并不是好的计划。于是蒋琬就驻扎在沛县,要给姜维做后盾。又过了几年后,蒋琬在军中染病逝去

三、结局虽然早年没有被刘备重用,没有建立什么成就。但是,到了蜀汉末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的真正的掌权人。他不但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而且,光明坦荡,从未滥用职权。也是一心想要完成诸葛亮的事业,不想辜负他。蒋琬的才能不必多言,虽然没有完美的发挥他的才智,但是通过诸葛亮的言语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么厉害。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应该说,蒋琬对于北伐中原的目标,是持肯定态度,并进一步发展了战略计划的,他与姜维也是一时互补的好搭档。

蒋琬认为诸葛亮数次北伐,每每因为道路崎岖,导致后勤补给不稳定,军队战斗力也打折扣,所以最终总是没法拿下西北。因此,蒋琬就考虑,想要通过水路,攻击曹魏的地盘。

熟悉三国地图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汉中的东南方,是魏兴、上庸等地,原本是蜀汉(虽然那时还没称帝)的,但关羽死后,由于孟达的一系列变故,最后成为了曹魏的地盘,一直都没收回来。

而从汉中出发,经由汉水、沔水,正好可以打到上庸,而且是从上游攻击下游,有一定的优势,最重要的是,走水路省时省力,不用担心后勤粮草问题。

应该说,这的确是开疆拓土的一个新的思路。

蒋琬也的确在着手实施,他打造了很多舟船,做着前期准备工作,不过就在此途中,他也遇到了困难,朝中有人认为从水路进攻曹魏,如果打输了,兵士、舟船、粮草很难逆流回到汉中。

当然,这个理由说服力也一般般,毕竟,对于蜀汉来说,能够选择的进军路线的确有限,陆路、水路都是各有利弊,不论走哪一种,都没有百分百把握能够稳操胜券。一切都是事在人为,单纯害怕失败而不有所作为,那真是坐以待毙。当初诸葛亮也很明白秦岭险峻,主动北伐有一大堆不利因素,但他还是尽力去做了,不是吗?

我想,蒋琬肯定也是有能力力排众议的,不然他也不会让人去造船了,可惜的是,命运实在捉弄人,就在蒋琬准备了几年,想进一步实施水路计划时,病重了。

由于他是水路北伐的核心策划者,他一病重,这个计划就很难推进下去了,在深度考虑情况后,他只能向朝廷上表,改变了北伐战略,将战略目标重新转移到凉州,并推荐姜维做凉州刺史,放开手脚让他独当一面,而自己则率军驻扎在水陆四通的涪城,作为各个方向的应援。

就这样,到了公元246年,蒋琬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在当年去世。总的来说,蒋琬的北伐思路有一定的可行性,也是蜀汉从未尝试过的方案,但支持的人不算太多,蒋琬自己一旦身体不支,就没法继续实施,所以他在病重中,跟费祎商量,重新调整了战略方向,并把希望寄托给了熟悉西北情况的姜维,这也给姜维后来主持北伐奠定了资本。

所以姜维在蒋琬时期,还是比较能放开手去带兵的,到了蒋琬一死,费祎上台,姜维就处处受限制了,直到几年后费祎被刺杀,姜维真正主持北伐,才开启了蜀汉壮烈的“九伐中原”之旅。

《三国志.蒋琬传》:(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三国志.姜维传》: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家协会成员)这是我回答的第 98 个三国问题啦~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刘备集团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刘备从颠沛流离,到割据一方,始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过程非常迅速。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失败,被孙权偷袭荆州,“隆中对”破产;刘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结果在夷道、猇亭惨败,损失大批将士,让孙权彻底消化荆州;诸葛亮接手这个烂摊子,先后发动五次北伐,总体来说胜多负少,但收效甚微。

在公元234年,诸葛亮辞世,政事落到他的继任者蒋琬的身上。那么蒋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北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一、蒋琬其人

相对于诸葛亮的态度而言,蒋琬其实很不受刘备待见。简单说一下蒋琬的早期经历。蒋琬是荆州零陵湘乡人,在老家可谓年少成名,二十岁的时候和表弟刘敏都是一方名士。“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孙权、曹操重新瓜分荆州,刘备取得零陵、武陵、长沙、桂阳,领荆州牧,蒋琬成为刘备的州书佐,类似秘书一职。

刘备入蜀消灭刘璋,蒋琬也跟随入蜀,成为广都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刘备有一次到广都县,发现蒋琬沉醉不醒,不理政务。刘备盛怒之下要处死蒋琬,诸葛亮劝刘备:“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将其免官了事。也就是说,蒋琬和庞统的经历很是相似。不过为了突出庞统狂士的形象,《三国演义》中将喝酒误事的情节安在了庞统的头上(庞统记载仅为“在县不治”)。

虽然被免官,但蒋琬还是被重新启用,先是到什邡县当县令;刘备进汉中王,蒋琬终于被调入权力中枢,成为尚书郎。之后就没有什么升迁的经历了。这样看来,刘备对蒋琬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很重视,蒋琬后来能够官居要津,与诸葛亮的提拔分不开。

刘备病逝,诸葛亮成为辅政大臣,开府治事。蒋琬被任命为丞相东曹掾,负责人事管理的佐吏。随后蒋琬从东曹掾到参军,再到丞相长史。诸葛亮统军在外,蒋琬负责后勤工作。诸葛亮将蒋琬视作继承人,曾向刘禅上表,表示自己去世后,可以由蒋琬辅政。

二、开府治事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他的位置,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负责蜀汉的军政大权。但蒋琬和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力远不能同日而语。从权力上,蒋琬没有开府的资格;从威望上,蒋琬更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当时诸葛亮新死,蜀汉人心惶惶,蒋琬作为继任者,“既无戚容,又无喜色”,行为举止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蒋琬凭借这份淡定从容的气质,不仅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出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个人魅力,在百官当中树立了威望。

公元237年,盘踞在辽东一带的公孙渊击退毌丘俭的进攻,自立为燕王。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统领四万军队,远赴辽东讨伐公孙渊。这虽然达不到“天下有变”的程度,但还是让刘禅泛起了一丝涟漪。刘禅令其屯军在汉中,有机会的话可以和东吴联合进攻曹魏。虽然公孙渊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刘禅并未再对蒋琬压制,在公元239年更升为大司马,给予蒋琬开府治事的权力。

三、用兵以险

蒋琬与诸葛亮相同,也是积极的“北伐派”。江陵丢失之后,蜀汉无法履行“隆中对”中南线、西线同时出兵的规划,诸葛亮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凉州,以凉州为依托由西向东进军。从诸葛亮几次北伐来看,明显带有这种意图的。但是诸葛亮北伐中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运输线崎岖险峻,粮食运不上去。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均因粮草告罄撤军。蒋琬吸取诸葛亮的教训(也有可能是感受到实施起来的困难,蒋琬屯军汉中时,也让姜维北伐过几次),制定出一种比较激进的北伐策略。

蒋琬打算由汉水东下,进攻上庸。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时,曾派孟达、刘封攻占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作为对襄阳、樊城的一个发力点。但是由于刘封与孟达争权,逼走孟达及其四千部曲,导致“东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生前曾经招降孟达(刘封撤回成都后,孟达进驻“东三郡”),也被司马懿迅速消灭。时隔多年后,攻打“东三郡”的计划再次被蒋琬提出。

蒋琬的计划是有一定道理了。一、水路运输非常发达;二、可以联络东吴从荆州出兵,集中兵力共同伐魏;三、如果蜀汉成功取得“东三郡”,就可以继续攻打襄阳、樊城、宛城、洛阳,继续履行“隆中对”;四、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由汉水攻打上庸,占天然地理优势。

结果蒋琬由于身体发病,没能实施。而且这个计划也遭到诸多人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太过危险。诚然,攻打上庸是顺流直下,但是如果战斗失利,想撤军就是逆流而上,不容易脱身。在攻打东吴的时候,黄权就提醒过刘备这一点,但刘备没有听从。刘禅显然不敢赌这个计划,派费祎、姜维劝阻蒋琬。在众多反对声中,蒋琬搁置了这个计划,退而求其次,令姜维继续攻略凉州,自己屯军涪县,可以凭借发达的水路迅速行军,来应对东北方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244年,辅政大臣曹爽为了树立威望,打压司马懿,大举进攻蜀汉。刘敏(就是蒋琬表弟)陈兵兴势,王平后镇,层层防御汉中,以三万守兵抵御十万大军,等来涪县的援军。不过此时蒋琬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开始让权给费祎、董允,这次支援大概率由姜维带兵。

公元246年(《资治通鉴》记载为公元245年),蒋琬病逝。攻打“东三郡”的计划也随之胎死腹中。

总结

虽然蒋琬和诸葛亮同称为“蜀之四相”,但他的光芒无疑被诸葛亮掩盖过去。小编以为,蒋琬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位值得钦佩的人物。在个人私德上,蒋琬宽宏有量;在北伐意向上,蒋琬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态度,甚至到了激进的程度。

他提出与诸葛亮截然不同的东进战略,虽然这个战略有一些不足,比如蜀汉决策层认为的太过悬危;比如东吴能不能与蜀汉戮力同心(对于荆州问题,东吴历来表现敏感;蒋琬自己也说东吴并不配合自己的计划,常常拖延);再比如蜀汉失去荆州后,水军的战斗力能不能保证(刘备在伐吴的时候没有运用水军保护陆军,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最后这份计划也没能够实现。但是蒋琬终究是继承了诸葛亮北伐曹魏,克复中原的志向,只不过因为朝中阻力和身体原因而壮志未酬,不得不令人为之叹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