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俄战争是满清自作聪明的一个布局,这才宣布中立。

清末开始,列强中入侵中国最狠的就是沙俄和日本。

相比起来,其他列强中最厉害的英国,只是占领了弹丸小岛香港,然后在中国几个城市搞了租界而已,地盘并不大。

然而沙俄、日本均不一样。

其中,开始危害最大的就是沙俄。

早在鸦片战争的同时,沙俄逐步开始入侵满清的外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

最终,外蒙古被吃掉,新疆在沙俄支持的阿古伯策动下,一度脱离满清控制。好在左宗棠带着2万三湘健儿抬棺出征,加上沙俄当时在欧洲激战,无暇顾及亚洲,这才将新疆大体收回。

但沙俄仍然割走了新疆的大片领土,归入自己的囊中。

至于外蒙古,被沙俄一步步控制,到了清末已经完全脱离满清掌握。

但是,沙俄的视野主要放在东北。

这是因为,东北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而且资源也更丰富。

沙俄通过武力手段,先是抢走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外兴安岭地区,又抢走了库页岛接着开始渗透进入东北。

沙俄动手较早,而且是老牌列强,所以在东北占有主导地位。

然而,日本也一直盯着东北。

甲午战争中,日本打垮满清,占领了朝鲜后意犹未尽,有强迫满清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

台湾和沙俄没有关系,但辽东半岛是沙俄志在必得的囊中物。

于是沙俄跳出来强烈反对,还威胁要和满清联手作战。

日本当时和满清拼的很厉害,无力在和沙俄对抗,被迫退出辽东半岛。

随后,沙俄加快了入侵东北的步伐,并且试图染指朝鲜。

然后,沙俄在朝鲜是失败的,他们试图扶持的明成皇后政变失败,被日本人杀死后焚尸,一说死前尸体还被剥光衣服遭到猥亵。

朝鲜可以失败,东北不可能失败。

随后,沙俄强行压迫满清租借了旅顺港,又修建了横穿东北的中东铁路,控制了东北的心腹地带。

当然,满清虽然是迫于沙俄的武力威胁让出利益,但也有以夷制夷的意思。

在满清高层糊涂的头脑中,可以像三国演义一样让东吴和曹魏火拼,刘备坐收渔人之利。

在满清无力固守东北的时候,就将部分主权让给沙俄,让日本和沙俄去争夺火拼。

可惜,列强没有你想的这么蠢。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沙俄凶恶的趁火打劫,一举占领东北全境,驻扎了接近20万大军。

到了1904年,沙俄仍然拒绝撤军,实际上将东北控制为自己的殖民地。

面对英日等列强的压力,沙俄宣布可以撤军,但必须不允许其他列强染指东北,还需要掌握大部分东北的行政权,这就是《七项撤军新条件》。

如果满清这么统一了,东北就完全变味沙俄的殖民地。

沙俄的举动,惹恼了日本。

当时日本已经完全控制了朝鲜,军事实力又有很大增强,试图进一步占领东北。

沙俄独霸东北,就严重损害了日本的利益。

在日本来看,他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过沙俄,完全可以打垮沙俄夺取东北。

于是,日本竟然代替满清出面和沙俄谈判。

然而,沙俄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拒绝妥协。

1903年日俄谈判破裂。

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日俄外交关系。1904年2月9日俄国对日宣战。

至于满清,慈禧太后逃到西安,签订了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到1902年才回到北京。

当时满清对内对外都丢了面子和里子,政权尚且不稳定,实在没有能力和日俄作战。

况且,满清无法判断日俄究竟谁的威胁更大,到底支持谁比较靠谱。

另外,还有传统的所谓以夷制夷思想,让日本和沙俄火拼,满清试图占便宜。

最终就出现了,日俄在中国领土作战,杀死了大量无辜中国平民,满清却荒唐的宣布中立。

然而,所谓以夷制夷是荒谬的,也是一厢情愿的。

日俄战争的结果,只是沙俄让出了南满的利益,仍然控制北满。

相反,日本却由此进入南满,进入了中国本土。

由此,东北不但被沙俄染指,也被日本控制,只能比以往更惨十倍。

三国演义看多了,可是没好处的。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中国的东北大地如同一朵骄艳可人的美骄娘,吸引着群凶极恶的沙俄扩张主义分子,和贪得无厌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崛力东亚划分势力利益,岀于无奈晚清也只🈶这一招以夷人治于人,仅腐败无能的宣布中立,谁也得罪不起,沙俄有12万人之多,🇯🇵日本亦投入了不下10多为,大清帝国座山观虎斗。座收余人之力保住了东三省,🇯🇵日本帝国主义也损失死亡了多达九万多人,,孙中山兴灾乐嗨的说,这是东亚人民的伟大胜利,真是令人无比耻辱,评心而论日俄战争,中国要感谢日本帝国。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五个字:弱国无外交!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盘棋:强国是棋手、指点天下;弱国是棋子,任人摆布;再弱一点的,那就只有当棋盘;成为别人的杀伐场!

显然清朝就是那个棋盘,自家国土成了别人的战场,自己却置身事外,丧权辱国!

具体来讲,主要有一下三个原因:

首先一点,帮助哪一方都没有利益可图。

这个问题有一个核心难点,其他两个国家打架,邻国帮不帮都没有任何问题,但特殊的是这两个国家在别人的地盘上打,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把邻国牵扯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无论选择哪个盟友,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俄国当年“披着羊皮”来帮助清庭解决义和团势力,在入兵东北以后就直接把东北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

而日本要想入侵华北,必须以东北为战略跳板,所以东北是无论怎样都要拿到手的一块地盘,双方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直接碰撞,最后只能用战争解决问题。

从二者开战的原因中就可以获得一个信息,这两个国家无论谁赢,都会牢牢地把控住东北地区,这个结果对于清庭来说还有什么选择性吗?

自己出了力而且还得罪了某一方,到头来东北还是要让出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保留实力看笑话”。

万一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坐收渔利!

第二点,土地荒芜,有心无力。

满族王朝跟先前的时代不同,东北对于他们的意义更加重大。满族所谓的“龙兴”之地就是位于东北地区,在古代的思想观念下,自己的发源之地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的。

所以满族的在整个执政过程中,几乎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手段,除了满族正统的人员以外,汉人以及其他族的民众都不可以随便进入东北。

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档次”,但是也导致了东北变得“荒芜”。

满族的人数是很有限的,大量的满族人有聚集到了北方,这就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发展滞后,整个地区名义上属于清庭的领土,但是实际的把控强度远远不够。

这也让列强们都盯上了这么一块好地方。虽然清庭得知消息以后想要反抗,但掂量一下自己跟人家的实际差距,只能默默的忍受这件事。

第三点,错误的妥协观念。

从实力层面来分析,清庭在日俄两国面前确实不够打,但是当时各个国家之间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原则性问题对方并没有看到清政府强硬的态度。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退守后方保持实力,跟无限度忍让妥协是有本质区别的,而清庭恰好把二者弄反。

由于落后挨打的观念深入统治者内心,长期的战争失败让他们养成了战则必败的惯性思维,所以在他们看来避战是保全国家最好的方法。

在外交领域,无论国家强大还是弱小,都必须坚定的守着自己国家的原则性问题,在某些方面可以妥协以求退守,但是在领土主权方面绝对不可以让步,就算是战败也能表现出自己的领土态度。

可是清庭在外交过程中一再让对方跨过“红线”,导致一个国家的尊严主权彻底丧失,这样一来清政府也没有“闲心”去管别人的事了。

综上所述,清政府不敢在这件事上插手,实力是客观原因,丧失尊严是最根本的原因,一个国家没了脊梁,还有什么威信阻止别人“撒野”?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1905年,日俄战争的时期,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仗,为的是争夺在中国的势力

范围,争夺在中国的利益。中国刚经历了八国联军进北京,国力微弱,国库空虚,

还要向洋人大量借款,所以无力参与日俄战争。虽然中国表面上保持中立,但中国

还是有所偏向的,那就是偏向日本。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是从国家利益考虑的。

1895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举全国之力与中国一战,中国方面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虽然奋勇抵抗,无奈清朝政府内部分崩离析,到处都有人在撤肘,最后还是失败了。从此之后,一千多年中国主导的东亚秩序被彻底改变了,日本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中国只好放下天朝上国的身段,向之前的小弟学习。国家之间往往就是这样,当双方斗得水火不容的时候,往往仇恨非常深,可是胜负已分,一方战胜了一方时,战败方往往又向虚心地去向战胜方学习。当然,战败的耻辱是永远要铭记的,但是要想战胜对手,自己首先要学习对手的长处。于是,中国向日本派了很多留学生,清朝也派大臣去访问日本。

后来到了日俄战争时期,矛盾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俄国的野心却更强,想要独霸中国东北。当然日本人也要截取领土,但毕竟日本是新兴国家,实力稍弱,而且还有其他西方国家的制衡,而俄国吞并了土地可就再也不好要回来了。这一点中国开始还意识不到,但后来逐渐清醒。当明白了俄国人对中国的领土野心之后,有些中国人就有意无意地帮助日本人,包括探听俄国情报等。战争的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占据了辽东。但俄国也不甘心,它联系德法两国干涉,让日本人归还中国辽东半岛,当然日本也不肯白归还,又索要了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花了钱,但毕竟领土保住了。这在当时中国如此微弱实力情况下,也算是一个比较能让人接受的结局。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没办法啊,沙俄和日本都与清朝截然,都是恶邻,而且它们两国,清朝是谁都打不过,当然也不敢惹,也就之后保持中立咯。

要知道,在日俄战争之前,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和对全国的控制力,已经衰退到一个相当低的地步了。甲午一战,清朝被新崛起的日本击败,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覆灭,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化为乌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之后,又来了个八国联军侵华,清朝被列强联军揍得毫无还手之力,又签署了《辛丑条约》,战后向列强交付的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

而且,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各省居然擅自与列强达成协议,执行东南互保之策,让清政府颜面扫地,而这也标志着清朝对地方权威的瓦解。因此,日俄战争爆发是,早已大厦将倾的清政府,本来就无力干涉。

再说,日俄战争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两国的战争,实际上背后还有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参与其中。

当时,英美两国都想进一步扩大自身在华的利益,因此都视不断想南下扩充在华势力的沙俄视为敌对势力。因此,当时英美是支持日本的,并且给他们提供武器和物资。

而当时法国仍忠于俄法同盟,所以支持沙俄。至于德国,则一心想推动俄国继续东进,以便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地区对德国形成的压力。所以,当时的沙俄背后,其实还站着德法两国。

也就是说,当时孱弱的清政府根本没选择。毕竟不管支持哪一方,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会顺带的得罪好几个列强。所以,懦弱的清政府干脆保持中立,任由日俄军队在自己的国土内开战,屠戮自己的百姓;任由日俄两国的军队将富饶的东北变为战场。这就是”弱国无外交“的生动体现!

不过,虽然清政府表面上是保持中立,但暗地里确实希望日本能赢的。毕竟日本怎么说也是与中国同为亚洲国家,文化上也算是同宗同源;此外,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沙俄是老牌欧洲列强,而日本不过是新兴国家,当时日本的国力显然与沙俄不在一个等级。所以,如果日本获胜,对中国来说反而更好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晚清日俄在中国领土开战,为何清政府却宣布保持中立?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其中又以晚清的七十年为甚。在这七十年里,数的上来的屈辱战争就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当然清朝无一例外地全部战败了。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而后勇”,如果清朝能够从战败中汲取经验,寻找自身与欧美列强的差距,奋起直追,那战败了也就战败了。虽然清朝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可惜方向错了,洋务运动确实让加快了清朝的近代化进程,也加强了清朝的实力,但是清朝落后的是制度,这一点清朝统治者一直没有看到,就连洋务运动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到了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是彻底的丧失了上进心,统治者们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享乐,最终酿成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在晚清的最后十年虽然不再有侵略战争了,但是这十年也是晚清最屈辱的时候,再没有列强把清朝放在眼里,甚至日俄两个国家在东北进行战争清朝都不敢出来吭声,只能保持中立。

东北地区一直是沙俄的势力范围,但是清朝签订《马关条约》时却把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即使最后在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下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日俄的利益冲突也已经体现了出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又有意领着清朝“联俄制日”,将东北的很多利益让给了俄国,这让日俄矛盾加剧。最终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1904年大打出手。换做任何一个有点血气的政府也不会放任日俄两国在自己的国土上发生战争,但是懦弱的清政府不仅没有对此进行谴责,反而还发出了中立申明:“谕内阁: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念彼此均系友邦,中国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著各直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并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钦遵,以笃邦交而维大局,毋得疏误。”可见清政府的意志已经被击垮,没有再抗争的勇气了。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就是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后清朝保持中立的根本原因,即使自己的国家权益被别国当作囊中之物一样互相争夺,清政府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日本和俄国都比清朝强大许多,保持中立就能两边都不得罪,也符合清朝统治者软弱的性格。

日俄战争表面上看只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国家的事,实际上这两个国家背后都有别的列强支持,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支持日本,法国支持俄国。不管支持谁,总归没有为清朝站出来说话的列强,清政府若不保持中立而随意站队,得罪的就不止一个国家了,连背后的列强也得一并得罪了,软弱的清朝统治者可不敢承担这个后果。

当然不得不说清政府保持中立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当时清朝的军事实力与这些列强相比还是十分落后的,而且庚子赔款还在赔偿,国库亏空,政府负债累累,哪有钱来养大量军队,在没钱、没兵、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就算清政府硬气一回拼了命跟日本和俄国同时开战,也只会造成国家更多的损失。

日俄战争最后以日本胜利而告终,从此日本跨入列强行列,沙皇在俄国的统治也产生了动摇,懦弱的清政府离垮台也不剩几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