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压根不知道沙俄是欧洲的工业大国。
这就是苏联宣传厉害的地方,似乎它是从0起步创建了红色帝国。
这就和说旧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都造不出一样。
其实,早在清末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很多战舰,包括平远号巡洋舰,都是福建马尾造船建造的。
在苏联成立之前,沙俄是欧洲的工业大国,甚至可以说是强国。
在一战爆发前的1914年,沙俄钢产量为470万吨,是世界第4位,仅次于英美德,比法国还高。
众所周知,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
按照工业总产值来说,沙俄是世界第5位,比法国要低一些,但差距有限。
石油开采量、木材开采量占世界第2位。
棉织品是第3位。
机器制造业第4位。
钢铁的冶炼、铁、铁矿石、水泥的总和产量是第5位。
除了工业以外,其实沙俄的农业也很强。沙俄的小麦、黑麦、大麦等产量,是世界第1位。
大牲畜的头数,是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实际上,苏联到二战后多年,农业才和沙俄时期产量一样。
可以说,沙俄的工业总量并不低。
大家其实都知道,布尔什维克的骨干就是工人,而不是中国革命的农民。
苏联就是依靠工人获得革命成功,以城市包围农村,最终夺取了政权。
沙俄期间,产业工人有几百万人,而民国初期的中国工人不过五六十万人。
这些工人是苏联革命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苏联。
自然,沙俄工业也是有缺点,主要是工业技术比较落后,比西欧国家要落后5到10年。
和今天的中国有几分相像,沙俄的战机发动机有大部分必须依赖进口。
这主要是航空发动机是工业技术中要求最高的,沙俄难以制造世界顶级的发动机,只能购买。
同时,沙俄缺少一些精加工的机械和加工技术,导致生产的产能受到限制。
比如沙俄莫辛甘纳步枪生产数量,在一战期间有很大的不足。
这导致一些沙俄军队缺少步枪,尤其是大溃败损失百万兵力以后,武器补充非常困难。
美国为了支持沙俄,曾经让威斯汀豪斯公司和雷明顿公司去生产莫辛甘纳步枪。
然而,这两家公司比沙俄的兵工厂,产量要高得多。
美国公司认为莫辛甘纳步枪并不难制造,应该是沙俄缺少精加工设备,他们的流水线也不合理。
其实,一战中的沙俄,能够自产从战斗机、战列舰、重炮、重机枪在内的各种重武器,轻武器的生产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稍后,沙俄还生产了自己的坦克。
这客观说明,沙俄的工业基础还是不错的。
苏联的发展并不是从0起步,而是站在沙俄雄厚的工业基础之上。
其实大家读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就知道,保尔本来就是工人。后来苏联建立了多年,保尔去哈尔科夫的工厂做干部,工厂使用的仍然是沙俄时代的机器。
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关于这个问题,斯大林表示:因为你对“斯大林模式”的强大威力一无所知。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开始到解体都始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这个从沙俄帝国脱胎而来的红色帝国,虽然发展基础极其薄弱,但却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迅速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创造了名副其实的发展奇迹。
那么苏联到底是如何办到这一切的呢?静夜思认为有以下原因:
1、底子相对较好
苏联建国之初之所以给人留下落后农业国的形象,多半源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评价斯大林的一句话。
他说:“在他接手俄国时,俄国还只是个手扶木犁的国家,当他离去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的确,虽然名列一战前五大工业国之一,但沙俄的工业化水平却始终一言难尽,不仅规模小,技术水平还非常落后。
在19世纪70年年代美德等国陆续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沙俄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龃龉前行,直到20世纪初才勉强完成。
虽然沙俄在1861年解放了农奴,但贫农仍然占据了总人口的80%以上,这严重限制了沙俄工业化的发展规模和潜力。列宁说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实在不是耸人听闻。
不过尽管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但沙俄相比于世界上其他没有工业化的国家,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这是继任者苏联能够艰难起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发展模式高效
自十月革命以来,帝国主义对红色政权的围堵就从未停止,在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干涉战争后,苏联还面临着如何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可能到来的帝国主义战争,并将无产阶级革命推向全世界的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条件下,1924年列宁去世后,继任的斯大林开始抛弃新经济政策,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国家行政手段将国内有限的资源尽可能高度集中,优先进行重工业建设,提升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为共产主义革命的溢出做准备。
而为了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斯大林要求进行农业集体化,匀出更多资源支持工业化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是极其显著的,尤其在帝国主义强邻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仅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共10年时间,到1937年,苏联综合国力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强大的工业实力,是苏联在二战中最终彻底消灭德日法西斯的重要保证。
3、历史机遇助推
虽然帝国主义为苏联关上了门,但上帝为苏联开了好几扇窗。
1929年,资本主义危机席卷西方世界,大萧条的景象和欣欣向荣的苏联形成鲜明对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数十万专家和技术工人移民苏联,苏联的工业实力更加雄厚。
不仅如此,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国家纷纷解除对苏联的经济封锁禁令,大量先进产品出口到苏联,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开始突飞猛进。
当然,这些和二战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作为二战最激烈的战场,苏联在二战中给苏联军民造成了4600万人的巨大伤亡,占到了当时苏联总人口的1/4,以上,但苏联在二战中的收获更加巨大。
除了依靠美国《租借方案》获得美英等国海量的援助,二战后期苏军的掠夺同样可观。占领德国后,苏联将东德境内几乎所有工矿设备全部拆运回国,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消灭关东军后,苏军在伪满洲国境内故技重施,大量设备被运回西伯利亚,这些使得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更加迅猛。
1945年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工农业产值不到1937年的1/3,但1950年,苏联工农业产值就超过1941年。而在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了美国核垄断,至此苏联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所以,苏联的崛起绝非偶然,这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我们知道,二战后的世界进入了苏美争霸的冷战时代。苏美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一直到90年代苏联解体后,这种形势才得以终结。
说起来,苏联这个国家成立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那么,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呢?
(十月革命)
我们以二战为分界,从两个时间段来进行分析。
自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中。到1922年苏联成立时,其综合国力也是比较孱弱的。一直等到斯大林上台,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在二战之前,斯大林共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矛盾,被众多西方国家联合制裁,其发展的效果实际上并不明显。
然而在1928年,美国华尔街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遭到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苏联趁着西方国家自顾不暇,便抓住机会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上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
当然,苏联能够在短短几年中建立起工业化,除了恰逢其时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苏联本来就是在沙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沙俄一直是欧洲五大强国之一,向来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后来因为一战的关系,沙俄又慢慢拥有了一些工业基础。因此苏联在建立之后,直接从沙俄的老本上开始发展,其效率自然是大大提升。
其次,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很好地利用了社会主义力量集中的优势。广大劳动人民劲往一处使,苏联发展的速度自然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斯大林)
不过在苏联进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却错误地发起了大清洗运动。这场运动使得许多有才能的军政人才蒙冤下狱,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动乱。而在大清洗结束后,苏联的综合国力严重下滑,其发展势头也遭到了阻滞。
1941年,希特勒放弃进攻英国,掉头向东方的苏联发起了进攻。苏德双方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残酷战争。
尽管二战是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头几个月里,苏联军队却节节溃败。德军一路深入苏联国境,苏联国内的无数基础设施都遭到了摧毁。再加上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数千万人口,因此苏联在二战中可以称得上是元气大伤,仅仅是取得了一场惨胜。
二战之后,斯大林下令对德国的工厂和工业设备进行掠夺。苏军一共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将这些设备完整地带了回去。比起美国只掠夺吸纳科学人才来说,苏联的这一招确实算不上高明。
不过,这些先进的设备也的确为苏联恢复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前文提到,苏联的政治体制在国家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苏共中央对国家具有高度的决策权,可以集中整个苏联的力量对某一领域进行高速发展。这使得苏联在二战后迅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模式中。
(勃列日涅夫)
到6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又减少了中央指令性计划指标,并且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权。这使得苏联GPD持续上涨,在经济上正式取得了大国的地位。
不过,苏美冷战并非是从60年代才开始。苏联之所以能在二战结束后就与美国争锋相对,其实还是依靠着军事上的实力。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而美国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世界的霸主。
为了能够拥有自保并威慑美国的武器。斯大林下达死命令,让苏联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对核武器进行了疯狂的研究。终于在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颗原子弹的爆炸,让苏联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这件事也让全世界认可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苏联正是凭借着这一点,一举跻身超级大国的行列。而是否拥有核武器,也成为了此后几十年中,全世界评判大国强国的标准。
到70年代,勃列日涅夫下令大力发展军工业,而美国则深陷于越南战争无法自拔。苏联因此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了军事世界第一的强国。
总的来说,苏联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了超级大国。除了把握机会的能力强之外,社会主义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参考资料:《苏联史》等)
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苏联是慢慢的成为超级大国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强大的;苏联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中从落后走向先进的,是在一次次的战争的毁灭中获得了浴火重生的机遇。在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过程中,苏联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在从农业文明突破到工业文明的道路上,苏联经历了艰难险阻和一往无前。枯木中萌发新芽,废墟上重建文明;没有一蹴而就,只有踏实苦干。彼得大帝的近代化学习和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尼古拉二世的倒行逆施和二月革命终结了封建因素的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的坚韧和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为苏联的工业化强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的经济危机创造的机遇和二战的锤炼使苏联有了傲视资本主义的资本,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遏制和冷战最终确立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荣耀。这种超级大国的荣耀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对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贡献上。
苏联从农业弱国变成工业强国是一个过程: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一步:彼得大帝的改革和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俄国一只脚挤进了近代文明的大门。苏联的前身和主体是沙俄,沙俄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是一半野蛮和一半文明的杂合体。是谁让沙俄变成这样呢?是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彼得大帝对沙俄最大的贡献就是从西方带回了近代化的因子,开阔了沙俄的眼界和解放了沙俄的思想;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彼得大帝用野蛮的手段强行对沙俄进行近代化改造,以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的鲜血铸就了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造。可以说彼得大帝造就了沙俄的勃勃生机。
虽然彼得大帝是进步的,但他也有落后的一面,那就是他宣称“农民是必须束缚于这块土地之上”的政策强化了农奴制;而农奴制却是俄国再进一步的最大障碍。为了维持封建贵族的封建统治,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枷锁并清除了障碍。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沙俄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为以后沙俄政治上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封建社会内部的封建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斗争打裂了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大门,俄国的努力使他们赶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班车。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二步:尼古拉二世的不得人心的战争政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被激化的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并最终终结了沙皇俄国和封建制度,扫除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沙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越发严重,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冲击了社会秩序,还动摇了沙俄的统治;但尼古拉二世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种矛盾,还采取了激化矛盾的措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加入战争,谁就会被俄国人民推翻;谁给人民带来和平,人民就支持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领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沙皇对俄国的统治。可惜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并没有退出一战。
人民支持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甚至还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来进一步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获得了短暂的国内和国际和平的基础上,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这意味着俄国的封建因素的彻底瓦解和新型发展道路的逐步形成。
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是封建主义,只有封建主义彻底消亡才能进行彻底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大敌人是资本主义,只有打倒资本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因此,沙俄的灭亡意味着俄国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消失,为以后超级大国苏联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三步:苏联的形成和战时共产主义及新经济政策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前提和经济基础。1922年12月30日苏联出现于世界至上,成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主权国家;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出现了基础是列宁领导的国内战争的胜利,而国内战争胜利的最大保障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消灭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为苏联的成立创造了一个空前有利的机遇。
但是共产主义政策虽然造成一定的经济危机,但也为后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的经验和教训。此时的苏联就已经提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手段发展经济的理论并付诸实施;可以称之为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还巩固了工农联盟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已经在实际上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为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建设经验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经济前提。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四步: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引导苏联从农业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铸造了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工业脊梁。没有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就没有苏联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时都有可能覆灭;当时苏联经济文化落后的内部状况和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外部恶劣环境迫使斯大林逐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而代之以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让苏联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机遇,而权力的高度集中和计划经济的优势使苏联的重工业快速发展。苏联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
虽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苏联优先发展正工业的策略导致了农轻重比例的失调,虽然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徘徊,但苏联的军事力量却急剧增强。可以说,苏联解决了一部分的内忧和大部分的外患。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使苏联赢得了二战,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生存问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没有消灭苏联,而苏联的存在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最基本的前提。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出现使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发展道路互相竞争的状态,苏联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模式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五部:二战后苏联国际政治地位提高,且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危机意识及冷战逼迫出的警惕心理催生出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治的巨大影响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威慑最终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苏联是二战的战胜国,为二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毫无疑问,打败法西斯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这种政治影响力使得苏联破产了社会主义的范围和力量,东欧各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全世界,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的道路的斗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随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进行,世界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美国和苏联各是世界的一极。与美国相比,苏联的优势在哪里?军事!经过了斯大林的隐忍和赫鲁晓夫的发展之后,苏联军事在勃烈日涅夫时期超过了美国;无论是在常规军事方面还是在战略军事方面,苏联都已经超过了美国。吓的资本主义世界瑟瑟发抖的西方--81军事演习就是苏联超级大国的最佳的表现。
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是建立在重工业强大、军事力量强大和政治影响力强大的基础上的,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一个过程。
超级大国苏联的启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近代化的结果,是人民反抗压迫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创新,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虽然1991年的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更吸取了让社会主义更快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要一时的胜利,我们更需要永远的胜利;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战术上的胜利,社会主义更需要战略上的胜利。超级大国不仅是实力和地位,更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二三十年就成为世界上跟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呢?
一,沙俄时代遗留的红利。沙俄虽然是个农业化国家,但沙皇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政治改革,沙皇这样做,显然是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左右,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是尽量保证农奴主的利益下进行的,但积极意义依旧不能小视,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亚历山大二世是个很明智的君主,他很清楚被倒逼改革的危险,所以毅然减少了贵族集团小利益,维护帝国的大利益。
农奴制的废除,搬掉了通向资本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以后的苏联实现工业现代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俄罗斯民族非常聪明。俄罗斯虽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但俄罗斯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迄今为止,苏联和俄罗斯一共有24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大多是数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他们的好多发明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科技发展进程。
而为人类做出重大成就的科研成果,相当一部分是在沙皇时期打下的基础。其中有电磁理论的创始人、物理学家彼得列别杰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吞噬细胞发现者伊利亚·梅奇尼科夫亚历山大和"条件反射"现象的发现者巴甫洛夫。
如果没有这么多勤奋、刻苦又非常聪明的科学家,苏联的经济建设根本不可能在那么多的时间取得那么骄人的成就。而一个拥有这么多优秀科学家的国度,不成为强国倒是见鬼了。
三、制度在前期有一定优越性。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集中力量把大事,把各种资源调配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效,可以在短期内做出决策,用行政手段搬掉一切障碍,集中资源,统一思想,进行突击建设,重点建设。
比如修一条铁路,资本主义国家,从提出议案到辩论、表决审批再到拨款施工,可能要经过五年时间,而苏联的体制下,领导一句话就OK了。
美国的医保搞了几十年都没有成功,而在苏联的话,几小时就拍板了。
社会主义苏联还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有着叫人难以置信的凝聚力,能够动员群众,调动全民积极性,让大家在特定的时期内,不讲条件、不说报酬,只讲国家和民族利益,无条件的奉献;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牺牲小家为大家。
苏联虽然建成了超级大国,这个超级大国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
特色一、虚无的超级大国。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数据都是保密的,好多经济增长都是玩数字游戏,说白了就是浮夸。
即使是先进武器,也往往是虚无缥缈的。苏联红场阅兵,就曾经用稻草做成洲际导弹,蒙住了美国人。
特色二、掠夺小国建立起的超级大国。苏联成立后,软硬兼施把很多地区兼并进来,动用行政手段掠夺他们的资源,为苏联的工业发展不讲代价的付出。而那些加盟共和国对此敢怒不敢言。那么多加盟共和国的资源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工业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对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保加利亚也采取同样的手段进行掠夺,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特色三、饿着肚子搞导弹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世人把苏联叫做超级大国,并非是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那个水准,而是苏联的军事实力能跟美国叫板,达到了超级大国的标准。而苏联能跟美国叫板的主要资格就是尖端武器,核武器。
苏联实行的是先军政治,为了军事的军队优势,不惜血本投入资金搞科研,研制尖端武器。而倒霉的则是苏联人民,他们无奈地说:卫星上天,肚子瘪瘪,核弹爆炸,吃啥没啥。
权贵阶层占据了苏联的绝大多数资源和财富,贪腐问题十分严重,普通百姓的生活却难以保障。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段子了解一下苏联人当时的生活困境:一个苏联人去买面包,看到前面排队的人太多,一怒之下就说,我不要面包了,我去把老斯干掉。过了一会又回来了,别人问他咋回事。这货说,别提了,那边排队的人更多。
由此可见,苏联的超级大国跟真正的超级大国不是一个概念。
所谓的苏式超级大国,就是纯粹的军事超级大国,而不是科技超级大国和经济超级大国。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行,软实力差的太多,富的只剩下核武库了。这样的超级大国,说白了就是吹起来的,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经不起风吹任何雨打。
苏联前期的发展,得益于它的制度,但苏联的解体,也同样是因为它的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的,时代变了,制度也要完善、改变,与时俱进。而苏联领导人墨守成规,在老路上原地踏步。
当东方巨龙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一路高歌的时候,苏联人还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创造性受到限制,过不上好日子,有利因素变成了不利因素,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二战开始之前,在欧洲诸多强国中,纵然苏联坐拥广袤土地,也难以融入西欧强国之列。这是因为,整个西欧的工业革命比俄国早了将近100年,尽管沙皇彼得一世很早就推动了俄国的工业化改革,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一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看来,这个粗鲁、庞大、野蛮的国家也只是“大而不强”,更没有任何资格跃居他们之上。
而且,就在前苏联领导人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苏联工业发展的同时,二战的爆发几乎将整个苏联拖入了地狱,惨烈的苏德战争让苏联精华地区的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原本根基就不如英法等国,又遭到战争的破坏,按道理,苏联的国力应该大幅倒退才是,然而,苏联却在二战后地位陡升,甚至成为了与美国并列的世界超级大国,苏联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苏联地图
首先,得益于苏联开国后20余年的专注建设。苏联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国内建设之中。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已经通过1928年所实行的5年计划,将整个国家建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在苏联飞速发展建设的同时,1929年至1933年,全球资本主义却处于经济危机和陷入萧条之际。
爆发的经济危机令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工厂破产,美、英等国无奈之下只能廉价出售工业设备,西欧诸多国家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苏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了全世界的先进机器,同时又通过移民计划吸引大量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才进入苏联。
苏联工业改革
据资料统计,1931年苏联向全世界购买的工业机器设备占据了全球市场的1/3;1932年,苏联对于工业设备的购买力达到了全世界的50%,美英等国几乎一半以上的机器都出口给了苏联。不仅如此,在这几年内,向苏联移民的美国技术工程师多达10万人。
比如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就业的将近7000名外国专家中,其中大约有1700人来自于美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抓住了世界经济危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发展国内工业,弥补了之前农业大国的不足,甚至反超许多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苏联
其次,苏联本身就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土面积,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储存量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沙俄政府执政期间,非常喜欢给国库积累黄金,所以,苏联时期整个俄国的黄金储备量占据将近全球的1/3。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时,苏联用这笔财富向全世界购买工业设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再加上它的国土面积广阔,即便是二战发生后,苏联的资源储备量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依然能够向世界各国出口资源,也因为如此雄厚的家底,苏联战后才能够此快速的恢复生产力,并在其他国家处于战后疲惫状态之时,一跃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苏联领导人油画
再次,苏联在二战取得胜利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第2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苏联从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一度牵制了纳粹德国,超过90%的兵力。虽然二战中苏联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但是,苏联也可以骄傲地说,纳粹德国最终灭亡,苏联居功至伟。
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不仅让苏联人心中颇感自豪,也让世界各国革命者满怀希望注视着苏联。如此一来,原本在西欧各国无太大影响力的苏联,一跃成为了全球革命者的领头羊,在世界瞩目的情况下,反而促进了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综上所述,苏联能够在战后快速成长为超级大国,是由早先的工业改革、丰富的资源、时代大背景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阵营
最后,当然与苏联强大的武力密切相关。第2次世界大战,苏联固然承受了2700万人死亡的惨重代价,但与此同时,在最为残酷的苏德战场上,苏联也淬炼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精锐大军。这支人数超过千万的军队从苏联扭转局势之后,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纳粹德国最终被灭亡,绝大部分都是这支军队的功劳,可以说,无论有没有英美的诺曼底登陆,苏联灭亡纳粹德国的结局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正是靠着这一之无敌之师,让苏联的地位有了大幅提升,也正是这支军队的存在,才让苏联的势力不断向外扩展,并最终将东欧及部分中欧地区纳入了势力范围,更一手扶持了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进一步奠定了苏联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