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海军有如此大的战略差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北洋水师之所以惨败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海军战略问题。
北洋水师甚至整个满清海军建设之初,目的仅仅是用于保卫海疆,是一支防御性海军。
满清海军建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住满清权贵集团的江山而已,第一用来镇压国内叛乱,第二用抵抗可能入侵的外敌,仅此而已。
按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说法,办海军可以“保和平,守疆土”,而且“可上岸击贼”。
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叛乱,对外则是其次。
事实上,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没起到什么作用,全军覆没。
然而,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等等作战中,水军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而日本海军自建立之初,就是用来对外侵略和扩张的。
负责海陆军事务的军务官向天皇上奏折说:“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对此,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是日本用来对外侵略的工具,而不是对内。
鉴于两国的目的不同,海军发展就有很大的区别。
以北洋水师为例,开始满清的投入确实不小,但到1888年投入就中止了。当时北洋水师拥有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7艘,共2.7万多吨,是日本的近2倍。
此后,每年只有100多万白银的维持费用,只能发发军饷。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满清还是有钱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衙门修建颐和园的费用,就不少了。
为什么不继续投入?在于满清人为现有的北洋水师已经够用了,镇压国内叛军不需要太先进的军舰。
相反,日本则是另外一回事。
1870年,日本兵部省向太政官呈交的海军建设“建议书”中明确指出,“需要一支装备精良的海军,且要超过英国”。
所以,日本的新建海军是一个长达百年的过程,从没有停止过。
在北洋水师停止买舰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实力不如中国。
在甲午战前的6年间(北洋水师停止发展时),日本平均每年增添新舰2艘。至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已有各型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合计55艘。还有6艘军舰及2艘鱼雷艇正在建造中。同时,日本海军不断改良舰艇装备,使用了“山内速射炮”、“保式14英寸鱼雷”、“LBS测距仪”、“下濑火药”等一批新装备。日本海军在舰艇吨位、船速、炮速及新装备等方面,迅速赶超了中国北洋海军。
日本人后来者居上。
事实证明,如果甲午战争再推迟几年,日本和中国海军的差距只会更大。
实际上,日本人是认为海军已经大大超过北洋水师,才敢进行黄海海战。
说通俗点,就是几句话。
满清这样一个腐败无能的专制政府,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都是用来对内,而不是对外。
就算北洋水师再强大,终究会被外敌打败。
即便有少量诸如邓世昌之类的忠勇军人,也是无能为力的。
晚清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海军有如此大的战略差异?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军事文化传统上所重视的是防御,就像我们古代王朝总喜欢修建长城来抵御外辱一样。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贫乏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日本很早就曾做出过尝试,比如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以及后来的明朝时期的朝鲜战争,虽让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日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自古以来谋求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实力不济时就低三下四埋头发展,一旦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日本就会趁机而起,可以看出日本的军事文化传统就是谋求海外利益并追求世界霸权。
在古代以至到了现在我们遵循的依旧是“止戈为武”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古代我国海军最为强盛时期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寻求的也只是拓展海外贸易和海外诸国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不像西方殖民一样以强大的武力征服奴役其他国家。积极主动防御的思想是建立在能够保证自己在受到外敌入侵时能够有效的保卫自己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但是到了19世纪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并没有把积极主动的防御思想发扬光大,反而变得保守和僵化,在1875年清政府建设海军的主要目的就是拱卫京畿重地,而不是积极的防御,这就让清政府在组建和使用海军上束缚了自己手脚,北洋海军的覆灭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中日开战伊始留洋归国的北洋海军将领曾建议全体军舰出动封锁日本佐世保军港把日本海军消灭正在军港之内,在当时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消灭敌国海上力量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取得慈禧和李鸿章的批准,这就说明清政府高层对海军战略认识的不足。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初就确立了“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和清政府只是为了拱卫京畿重地而建立海军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能够有效的实施这一国策日本就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因此日本在1885年制定了十年扩充军备案,并积极实施。而且造成中日海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在同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高层对海军的使用和发展也是不同的,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陆地广阔地大物博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十分重视对陆地的开发和利用,由此造成重视陆地轻视海洋。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能够开发的资源十分有限,为了支持国内改革明治政府迫切的需要海外原料,开拓海外市场,积累雄厚的资本,在当时海权意识的驱使下为了海外扩张的需求日本积极的以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并积极的研究学习西方的海军思想和理论,清政府却是长期或是没有对西方海军思想和理论进行研究,这就拉开了中日两国海军战略的差异。
1890年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日本很快边把这本书进行翻译,日本年轻的海军军官和将领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制定了符合日本海军发展的战略指导,他们提出日本和世界的未来在海洋,而取得制海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等。反观同时期的清朝对这本书除了少数积极分子鲜有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更提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研究以及提出符合本国海军发展的战略。造成中日海军具有重大差异的原因就是两国在海军战略和海军思想上的不同,清政府建立海军只是奉行消极被动的防御策略,而日本海军则是奉行的是积极主动的扩张策略,这就是造成中日两国海军战略差异如此大的原因。
晚清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海军有如此大的战略差异?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大当家是~慈禧太后。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慈禧太后)
从1888年到1895年这段时间里,北洋舰队在初具规模之后,竟然停止了发展,没有增加一艘舰船。
户部方面为了取悦慈禧太后的作为: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经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户部居然为了慈禧太后的寿宴筹款而停购军火两年。在当时的决策者心目中,北洋水师用来看家护院就可以了,这点舰船已经足够,为什么还要再买?这一进一出之间,双方原本的差距被迅速拉平。
而且,日本军舰购买的时间比较晚,舰龄更短、航速更快、火炮射速也更快。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不但总吨位已经超越了北洋水师,综合实力也后来居上,取代了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位置。
甲午海战估计题主已经看过了~两国海军的对决,也是中日两国国运的对决,其背后是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一个问题,开战之前,两国海军实力对比究竟如何?答案是,虽然在中日两国的军备竞赛中,中国曾经领先,但由于日本的急起直追和中国的止步不前,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舰队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于对手。
第二个问题,战斗过程中,双方是势均力敌,还是日军占据一边倒的优势?现在我们知道,虽然战前北洋水师在战力上已处于劣势,但在战斗中还是体现了顽强的精神,在战斗中也曾有多次击沉日本军舰的机会,只可惜因为武器方面的劣势,以及一些运气因素,最终功亏一篑。
第三个问题,海上决战的失利,对整个甲午战争的战局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可以说这场失利对之后的战局造成了巨大影响,中方就此失去制海权,并促使日本采取了更具野心的进攻策略。在随后的陆上对决中,清军一败涂地。最后孤立无援的北洋舰队困守威海卫,成了瓮中之鳖,终究难逃全军覆灭的命运。
最后,像我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能够直面当年中国的衰败和没落,才能让我们在今天真正迎来国运的振兴。中国🇨🇳雄起!!晚清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海军有如此大的战略差异?
谢谢邀请,我是小丞相123,欢迎关注(๑><๑)
晚清中日海军差距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段时期内,中日两国的差距是中国比日本走在前头。比如以1885年为例,1882年已下水定远舰、镇远舰,他们各有四门305毫米大口径火炮和22门小口径火炮,而日本海军在1885年还没有一艘大型铁甲舰。
但是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却远远弱后于日本,可以说在武器、指挥等等各方面都落后。为什么会这样?小丞相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思想上,举国重视程度不同。
长期的闭关锁国,举国上下都存在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问题,不仅对海军建设,对修铁路、搞洋务这些都是少数人的努力,从高层的李鸿藻、倭仁、翁同龢到一般老百姓,都对海军建设的重要作用一无所知。
再看看最好决策者的认识来看,日本明治天皇为了建设海军,主动把内帑拿出来,自己节衣缩食,甚至一餐只吃一个饭团。而我们大清的太后,虽然不反对洋务,但是自己的享乐一点都没少,挪用海军军费的传闻不是空穴来风。还有翁同龢,身为户部尚书,卡海军建设经费,这如果放在日本,会被朝野和民众口水给淹死。
从社会舆论和民智启发来看,中日两国也有差距,这个也是客观存在的。日本和中国不同,虽然日本也闭关锁国,但是日本体量小,地域和人口都达不到中国十分之一。就像是体型庞大的人转身和体型瘦小的人转身的,灵活度存在很大差别一样,日本只要一阵宣传造势就可以把全国思想给转变过来。
因此,日本经过政府发动,举国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去,而中国却只有一小部分人对此有认识。
2.政治上,根本的是国体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后,进入到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日本明治维新走的是全盘西化的道路,从服饰穿着,到军事力量,再到国体政体,都学西方。当时西方的制度是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结果。
清朝就不同了,封建社会已经走过两千年,进入到日薄西山境地,君主专制严重限制了国家发展,统治决策层没有眼光、没有能力,而有眼光、有能力的人掌握不了决策权,这就导致整个国家愚昧无知、暮气沉沉。
清朝在慈禧太后的操弄下,朝廷都在你争我斗,献媚邀功。而日本却在皇室和内阁带领下走向现代化之路。再者,慈禧太后的眼光能力和明治天皇、恭亲王奕訢和伊藤博文的眼光能力有着差距。
3.硬件上,武器配备程度不同。
开头就讲到了,在1885年,日本海军才刚起步。这时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也已经二十年,但是日本海军并没有很大发展,此时日本海军还没有大型铁甲舰,而北洋水师却有两三艘。
不过,1885 年到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却发展神速。到了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吨位已经近6万吨,北洋水师却只有4万余吨,军舰日本有33艘,北洋水师只有22艘。
不仅如此,更关键的在于日本海军购买时间比北洋水师后面,而当时武器技术更新非常快,北洋水师近十年没有更新武器,自然落后一大截,比如速射炮,日本海军有,北洋没有,又比如炮弹,日本海军使用的是开花弹,而北洋水师还用的是实心弹。
4.人才上,人才建设力度不同。
海军人才是建设海军的根本。北洋水师上自李鸿章,下至普通士兵,没有多少精通海军建设的人才。北洋水师大多数士兵和军官来自淮军,他们在陆战还可以,搞海战用陆战思维肯定是行不通的。
先来看看高层,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也是灵魂人物。但是李鸿章无法全身心投入海军建设,除了北洋大臣,他还兼直隶总督。作为北洋海军的主要决策者,他还谨小慎微,一方面说翁同龢不给钱,另一方面还有近百万两银子在银行里躺着不动,说是以备“不时之需”,再从他指挥甲午海战也可以看出来,处处避战以图自保。
再看北洋水师直接建设者们,提督丁汝昌,建设海军基本靠猜,对海军规划建设和手下人管理都不行。而管带们大多都是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他们对丁汝昌不服气,又不联合起来出谋划策,而是各自玩各自的。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出问题,成了缺乏战斗力的根本原因,甲午海战时就可以看出来,各舰基本自己打自己的,所以才很快就覆灭。
综上所述,晚清中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的差异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在参与力量、战略思维、硬件软件等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
以上是小丞相的一些浅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๑><๑)
喜欢就关注[小丞相123]吧(๑><๑)
晚清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海军有如此大的战略差异?
晚清政府和当时的明治政府对待海军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国海军发展的不同命运,特别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朝被迫割地赔款,至此,两国海军力量的此消彼长也改变了两国的国运。
当时清朝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始终就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大清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太后庆祝60大寿,李鸿章和左宗棠还因海防和塞防哪个更重要产生争吵,下拨的海军军费因为层层克扣所剩无几,导致海军将近十年为添置一枪一炮,清朝发展海军的目的仅仅也是从此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角度出发,认为两次入侵都是从海上而来,因此建立海军的目的在于拱卫京师,持被动防御态度。
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军是重中之重,所以海军成了最优先扩建的军种。在辅政诸大臣的帮助下,他立草诏书,谕令全国: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明治政权以惊人的速度和决心,使幕府的海军全部转到了新政府制下,各藩所辖的军舰也几乎全部“献”给了新政府。很快,在天皇的旗帜下就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军使用的一切军舰,可以说,日本是以“国运相赌“,故谨小慎微,备战严密,预谋已久。不顾一切发展海军是为了改变国运,特别是日本幕府时代的“黑船事件”给日本人的影响很大,加之日本统治者看到清朝大国被西方海军打的一败涂地,不断的割地赔款,慈禧太后和皇帝还被迫逃离京城,国家破败,日本天皇亲手下诏书,由一日三餐改为一餐,直到日本海军超过北洋水师为止。在天皇与日本百姓重重压力下,日本议会通过了内阁增设的军费预设方案,将原本由大清北洋水师定制的军舰买回日本,日本自天皇至百姓上下一心。在清朝海军还只知道打靶阅操的时候,日本海军已经大规模推广了兵棋推演、实战演习等训练手段,日本人用一代人的努力完成了国家近代化的全面转型。
甲午战争战后,在签订《马关条约》时,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赔款两亿两白银,加上还辽费三千万两白银,总计是两仪三千万两白银;而日本,并没有拿这巨额白银去享受,而是继续扩建军队,购买海军,最终又再次打败沙俄;从此,日本终于得到了欧美列强的认可,成为世界上最弱的列强。
晚清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海军有如此大的战略差异?
谢邀。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之前,大清和日本都是想通过海军的发展,摆脱被西方列强挨打的局面,并且在东亚,能够形成军事威慑,获得区域领导权和支配权,建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安全体系。但是,由于大清帝国属于陆权国家,日本属于海权国家,双方的海军发展战略都是依据本国的属性所制定,所以必然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海军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成果出现偏离。1894年7月甲午海战的爆发,结果很清晰,显然大清的目标没有能够达成,日本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805年10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海权理论创始人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马汉的思想深受古希腊雅典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及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影响,主要著述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革命及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
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
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英国以及美国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
二、大清和日本的海军发展战略比较
1、陆权帝国大清的海权有限属性和海军发展战略
中国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1868年(同治七年)初,江苏巡抚丁日昌上书曾国藩,提出了《海洋水师章程》明确提出自己建设新式海防的主张。在他认为中国的海防“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根本不能适应近代海防的要求。因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取中国沿海任何地方,若中国处处设防,则防不胜防,正犯兵家备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动挨打。丁日昌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创建近代海军以取得制海权。有了制海权,能够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扩大防御纵深,海防才有保障。要想取得制海权,必须在清朝旧有水师之外,创设全新的近代海军。因为在西方海军已经装备了蒸汽动力舰、铁甲舰的情况下,清朝旧式帆船水师实际上已完全无力进行近代海战。
丁日昌的海军建设具体计划是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北洋水师设提督于津沽,兼顾辽东、山东沿海各要口;东洋水师设提督于吴淞,守江苏、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师设提督于厦门,防守福建、广东各海口。三支水师各设中等炮艇土。艘,半年会哨演习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
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有了三洋水师,就能分别对京师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和祖国的南大门加以屏障和保护。
丁日昌《海洋水师章程》直到六年后1874年爆发台湾危机才经带奏转达给朝廷,并成为大清海军发展战略和行动原则。
由于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大清制定的近海防御的海军发展战略是符合当时的国情。
2、海权国家日本的海军发展战略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因此向西方那样发展外向型、进攻型海军以图谋对外扩张侵略是其必然选择。
日本现代海军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将“海外雄飞”当作最终目标。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吉田松阴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吕宋诸岛,以示渐进之势。”幕府军舰奉行胜海舟也提出海军建成以后“进而攻敌国,终成东海一大强国,与西洋各夷争天下之要冲”。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安抚万民之亲笔诏书》明确提出,今后将要“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主管海军的军务官也指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对此,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
1870年,日本兵部省向太政官提出了“迅速建设海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耀皇威于海外”的海军战略目标,规划了“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建设目标,奠定了日本海军战略的基础。
日本政府赋予海军的历史使命,就是充当“大陆政策”的工具,“守护主权线”,“保护和扩大利益线”,争做“东洋盟主”,打破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地区进而称霸世界开辟道路。
3、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海军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不同,对海军建设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中国近代海军的悲剧,在于一代先驱的眼界局限。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选择的是攻势战略,中国海军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且是消极的近岸防守。只要到过威海的刘公岛你就会知道,当年将海军基地建在这里,立足点就是一个“守”字。从大的方面讲,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成犄角之势,扼守渤海门户,拱卫京津。从小的方面讲,刘公岛港区像个口袋,口子小得连自己的军舰进去都费劲(镇远舰就是因此而触礁),舰队进了港,只要外面的炮台坚固,火力强大,就可以像缩进壳里的乌龟,安然无恙。
“守”字当头的清廷海军建设,走上保守自封的道路自是必然;而“攻”字为先的日本海军,随时瞄准世界强手,不断更新发展壮大,最终在整体力量上超过了清廷水师。
两国不同的海军战略选择,制约着海军战略目标的确定、海军战略力量的发展、海军战略方针的采取、海军战略手段的使用,导致两个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30余年平行竞赛后迥然不同的战争结局。
甲午战争使曾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却大获全胜。究其原因,海军战略及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
三、海军装备的发展呈现出初期大清领先后期日本有针对性的瞄准赶超的局面
1、大清的海军装备坚实
甲午中日战争前,大清海军建设达到顶峰,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西四支舰队。
据统计,清海军四支舰队。共拥有各种大小军舰78艘(不计运输船),鱼雷艇24艘,排水量总共8万余吨,火炮在633门以上,鱼雷发射管在78个以上,舰艇乘员达6300人以上。
北洋海军主战舰(10艘)和防御舰(6艘)均为钢制,吨位达34,810吨。其余三支舰队较弱,尤其福建舰队经中法之战后,主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前只有舰艇11艘,计7900余吨。
当时海军活动范围北至海参崴,东至朝鲜与日本,南达香港、新加坡以及南洋群岛各地。一批海军学校也纷纷建立,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各类海军学校为中国海军培养了1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沿海建成了旅顺口、大连湾、大沽、烟台、威海卫、吴淞、马尾、广东黄埔等船坞和炮台。其中旅顺口海岸炮台有18座,装备着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旅顺港成为世界著名军港。
2、日本海军装备建设坚持瞄准大清海军尤其是北洋水师装备的特点
日本近代海军在装备发展过程中,针对北洋海军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快船快炮”克制“坚船大炮”的战术战法。
采用以快制胜的思想来对抗北洋水师的铁甲舰。这一思想的典型产物便是著名的“吉野”号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是日本在1893年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该舰排水量为4150吨,装备152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8门、47毫米速射炮22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5具,航速达22.5节,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以“吉野”号为首,加上“浪速”、“高千穗”以及“秋津洲”这四艘大于3000吨的新式巡洋舰,还有专门对付清廷“定远”、“镇远”和“济远”3舰而定制的“三景舰”:“严岛”、“松岛”和“桥立”号。
这些新式舰船不仅航速快、机动性好,而且普遍装备管退式速射炮,在火炮射速和精度上均强于北洋海军的架退炮,这些技术优势在甲午海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日军获得了在而后黄海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第一游击舰队。
在甲午战前的6年间,日本平均每年增添新舰2艘。至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已有各型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合计55艘。还有6艘军舰及2艘鱼雷艇正在建造中。同时,日本海军不断改良舰艇装备,使用了“山内速射炮”、“保式14英寸鱼雷”、“LBS测距仪”、“下濑火药”等一批新装备。日本海军在舰艇吨位、船速、炮速及新装备等方面迅速赶超了中国北洋海军。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此时已经基本完成了海军的组织建设,镇守府和军令部等机构也相继设立,常备舰队已经编成,日本海军已经孕育成了一支近代化的力量。
四、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给大清海军带来一次战略机遇
1868年日本倒幕派成功夺取政权之后,即迅速开始组建了新型的海军。1874年,日本即派出其当时并不强大的海陆军力量威逼琉球、入侵台湾。
清政府一开始一无所知。直至日军5月7日在台湾登陆后才发觉日本的企图。5月14日,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授权节制福建省镇道以下各官,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随即沈即率“安澜”、“伏波”、“飞云”3舰抵台,之后又调“扬武”等舰常驻澎湖,“福清”等舰分驻台北、厦门、福州,掩护淮军武毅铭字军6000余人登台。从而在陆上、海上对日军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中国方面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日本被迫和谈。然而由于当时清廷在多个方向都有严重的危机(西北阿古柏叛乱,南方因越南狱法国关系殊为紧张),因此在美、英、法三国的调停下,清廷决计妥协,以50万两白银了结了此事。
此次台湾事件,对双方影响均极为重大。日本方面深刻的体会到了海军在侵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随即从英国进口了“扶桑”、“金刚”、“比睿”等舰,加强自身海军建设。而中国方面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日本已经成为中国近在咫尺的最危险的敌人,对海军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共识。
但综观来看,这次日本进犯是在其羽翼未丰的情况下的一次冒险。清廷没有能够借此机会倾力进击日本,确实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败。依照当时的清廷实力,并非没有力量将战争转移到日本本土,迫使日本签订城下之盟。而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完全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当时的艰难局面,甚至可能导致日后中日局面的全面变化。
然而清廷之所以如此缺乏决战的决心。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国际局势的交困。陆军精锐开赴西北平叛,其背后有沙俄的阴影;西南则与法国争夺日趋激烈,不得不遣军以防。且自鸦片战争以来,外战屡战屡败,也确实极大的挫伤了清廷从中枢到地方各级决策者的自信心。没有开战,也实在是出于无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清廷面临的困局了。
五、甲午战争开展之前日本制定了完备的以海军为制胜利器的作战方案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甲午战争爆发前,1894年6月5日日本政府组建对华战争的最高统帅部——日军大本营;6月17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并确定了日本海陆军作战的基本方针。
日本的作战目的是:将陆军主力从海上输送入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今河北)平原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然后进攻北京,迅速迫成城下之盟。
日本大本营认为,“中国有优势的海军”,因此,陆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的结局首先要取决于海战的胜败”,即取决于日本海军能否首先在海上战场歼灭中国海军主力,掌握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从而保证安全输送其陆军主力在渤海湾内登陆。
鉴于上述考虑,日本大本营在作战计划中设置出作战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出动陆军入侵朝鲜,牵制中国军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海,寻机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第二阶段,则根据海上战场的作战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结局,分别编设出三种具体作战方案:
一是如果日本海军在海战中获胜并掌握了预定海区的制海权,则立即输送其陆军主力兵团进入渤海湾登陆,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实施决战; 二是如果海战平分秋色,日本海军不能掌握制海权,则以陆军主力兵团达成对朝鲜的占领; 三是如果日本海军在海上战场失败,制海权落入中国海军之手,日军则全部撤回本土设防,准备全力抵御中国军队对日本的进攻行动。
日军大本营关于作战的上述考虑与方案,是十分周密、明确而坚决的。它对中国海军没有作出任何轻视的判断和决策,这完全符合兵家制胜之道。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日军大本营为这场战争制定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略。因为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可能导致的最终胜负结局,无不依赖于中日两国海军兵力在海上战场的决战即制海权的得失。完全可以说,在这场战争的海上战场角逐中,中日两国海军对黄海与渤海制海权的争夺,具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战火尚未点燃,日本方面已居于一种有利而主动的战略态势之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